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认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丝绸之路的路线。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认识。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往来的具体情况。

(2)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3)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5. 课后作业:(1)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标注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小组合作情况。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你知道西域的范围吗?2.认真阅读课文,尝试填写下列表格:重要人物时间主要事迹结果和意义张骞班超3.你能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吗?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 学以致用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材料二教材P82《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二图中的皇帝是何人?(2)材料一中“初行”的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3)材料一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有哪些?(4)初行与以后第二次出使有何意义?(5)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样的精神?2.读图学史材料一教材P83《丝绸之路图》材料二工人日报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在我国西安举行。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大设施建设。

”(1)材料一可以看出,丝绸之路东起(),经今天甘肃的河西走廊,出关后分南北两路西行。

这条路是()代的使者()开辟的。

(2)材料一的图中的安息是指现在的哪里?在这条路上运载的主要物品是什么?(3)如何评价丝绸之路?(4)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5)请你为这次会议设计一条宣传广告语。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2.想一想,通过学习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事迹, 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东西?四、知识整合五、巩固练习1.汉武帝曾派谁两次出使西域……()A. 窦固B.窦宪C.张骞D.班超2.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在…()A.公元前60年B.公元60年C.公元8年D.公元前119年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指的是谁…()A.班超B.张骞C.汉武帝D.甘英4.公元73年,奉命前往西域恢复内地和西域的关系的是()A.窦固B.窦宪C.张骞D.班超5.下列物品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是……()A.水稻B.桑麻C.粟D.石榴6.欧洲国家开始派使者与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史实是()A.甘英出使大秦B.张骞通西域C.班超经营西域D.大秦王派使臣来汉7.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 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8.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是……()A.长安B.洛阳C.咸阳D.广州9.(2010·义乌)材料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二、章节内容:第一章: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第二章:张骞出使西域第三章:丝绸之路的建立第四章: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第五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三、教学目标:1. 了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

2. 掌握丝绸之路的建立过程,了解其路线和贸易情况。

3. 理解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

4. 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建立和贸易情况、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2. 教学难点: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丝绸之路的详细路线、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细节、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建立和贸易情况、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

4. 图片展示法: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和相关的文化遗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七、章节内容:第六章:丝绸与丝织品的制作与传播第七章:佛教的传入与影响第八章:西域文化的独特性第九章: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第十章: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八、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的制作过程,掌握丝绸在古代的重要性和传播情况。

2. 认识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了解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探讨西域文化的独特性,了解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4. 掌握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5. 认识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了解其在现代的重要性。

九、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丝绸的制作与传播、佛教的传入与影响、西域文化的独特性、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3)了解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与汉朝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读,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2)运用史料分析,探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3)开展小组讨论,了解西域各国的特色和文化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2)树立平等、开放的意识,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3)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与汉朝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经过和意义;(3)西域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武帝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汉通西域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学生通过地图识读,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经过和意义;(2)讲解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3)介绍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与汉朝的关系。

4. 史料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2)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进行课堂分享。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研究,了解西域各国的特色和文化交流;(2)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课堂分享。

6.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学生进行课堂小测,巩固所学知识;(3)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史料分析:评估学生在史料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阐述;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研究成果;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汉朝时期,我国通过西域地区与西方进行交流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讲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与西域的通道,进而形成了丝绸之路。

本章节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有准确的记忆,同时也要理解丝绸之路对于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朝与西域的关系,以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达,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记住汉朝与西域的关系,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理解丝绸之路对于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朝与西域的关系,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丝绸之路对于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2.难点:理解丝绸之路对于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汉朝与西域的关系,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丝绸之路对于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丝绸之路的交流场景。

4.图片、视频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的PPT。

2.历史资料:收集与汉朝与西域、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资料。

3.角色扮演道具:准备与历史人物相关的道具,如衣服、帽子等。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汉通西域的原因和过程。

2.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3.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 汉通西域的原因和过程。

2.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3.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中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1. 汉通西域的原因和过程。

2.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历史图片和地图,生动形象地呈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深入剖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 结合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扩展知识面,丰富历史素养。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背景。

2. 讲解汉通西域的原因和过程,分析其历史意义。

3. 讲解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分析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整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

3. 推荐一本与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相关的课外读物,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阐述。

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九、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和相关书籍。

2.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3. 互联网资源,如历史网站、文章等。

4. 地图和图片等视觉辅助材料。

十、教学进度:1. 第一课时:汉通西域的原因和过程。

2. 第二课时: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精选10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精选10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精选10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篇1[知识与能力]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3、讲授新课:一、张骞出使西域: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5 、作业附:板书设计一、张骞出使西域: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篇2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学习,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辅助:多媒体四、板书设计:西域的范围:两汉时期,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①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

1、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②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③开辟了丝绸之路。

2西亚欧洲五、教学过程:教师导入: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两个问题,请看大屏幕!第一个问题是今天的新疆是什么时间成为我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是丝绸之路是什么时间形成的?它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学生齐声回答:不知道!师:大家想知道吗?生:想!师:现在咱们就来学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完这节课后,你就知道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了!教师指导学生看导学案,先让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并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生一起看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由老师来读,并读到重点内容的时候做强调。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导学案自学第一部分――张骞通西域。

三分钟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提示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在小组内消化掉。

高中地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高中地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高中地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特点和影响。

3.分析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吗?它有什么作用?”2.讲解汉通西域讲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如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分析汉通西域的意义,如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汉通西域的路线和重要城市。

3.讲解丝绸之路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如从长安出发,经过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到达欧洲。

分析丝绸之路的特点,如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涵盖陆路和海上两条路线,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

4.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讲解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如传播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引入外国的金银、香料、珠宝等商品;推动文化交流,如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中国。

分析丝绸之路对现代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如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

5.课堂讨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哪些积极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

四、板书设计1.汉通西域历史背景意义路线2.丝绸之路路线特点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使学生了解了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地理素养。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同时,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优秀教案5篇

中学历史优秀教案5篇

中学历史优秀教案5篇中学历史优秀教案1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2、概况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宋代农业的发展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3、宋代商业的繁荣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新课标-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选8篇)

新课标-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选8篇)

新课标-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选8篇)新课标-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篇1【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

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

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用具】多媒体、制作。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以《我们新疆好地方》导入新课。

2.出示图表,提出问题。

师生互动,演绎历史。

3.关于丝绸之路,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看《丝绸之路》的地图及相关图片,一边倾听学生导游的讲解。

4.竞猜:先由教师投示成语故事的相关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并引出对班超出使西域的评价。

5.以两汉对内对外关系为主题,由师生概括本课的基本内容。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信息。

2.从时空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3.借助图表帮助学生归纳知识。

4.通过对张骞、班超的评价以及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和开阔视野,提高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历史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历史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历史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历史教案【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教学方法】1.出示图表,提出问题。

师生互动,演绎历史。

2.关于丝绸之路,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看《丝绸之路》的地图及相关图片3.成语竞猜:先由教师投示成语故事的相关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并引出对班超出使西域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

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

二、新课:(一)张骞出使西域1、西域的概念2、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内的内容(二)丝绸之路1、名称的由来教师:汉通西域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转运欧洲,被上层社会视为品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一种时尚。

中国也被称誉为丝国。

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教师: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张骞起了重要作用。

他对中国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价值和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进而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教师: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作为一个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教师: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出示: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反馈练习:一、填空(集体回答)1.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二、章节内容:第一章:汉通西域的背景和原因1.1 西汉初年的国内形势1.2 汉朝对西域的向往和探索1.3 汉武帝的西域政策第二章:张骞出使西域2.1 张骞其人2.2 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2.3 张骞的使命和成就第三章:丝绸之路的开通3.1 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3.2 丝绸在汉朝的重要性3.3 丝绸之路对西域地区的影响第四章:汉朝对西域的治理和管理4.1 设立西域都护府4.2 汉朝的政策和管理制度4.3 西域各国的朝贡和交流第五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5.1 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5.2 佛教的传入和影响5.3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三、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汉朝对西域的治理和管理,以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结合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直观地展示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背景。

2. 讲解汉通西域的原因,重点介绍汉武帝的西域政策。

3. 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和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

4. 讲解汉朝对西域的治理和管理,引导学生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和制度。

5. 讲解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引导学生了解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参与度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

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七、章节内容:第六章:西域各国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6.1 西域各国的民族构成6.2 西域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形式6.3 西域的宗教信仰第七章:汉朝与西域的军事交流7.1 汉朝与西域的战争和冲突7.2 汉朝的军事部署和战术7.3 汉朝与西域的和平共处第八章: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人物8.1 玄奘西行取经8.2 马可·波罗的东方旅行8.3 丝绸之路上的其他著名人物第九章:丝绸之路的衰落与复兴9.1 丝绸之路的衰落原因9.2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复兴9.3 丝绸之路对现代的影响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10.2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10.3 对未来丝绸之路的展望八、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域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理解汉朝与西域的军事交流,认识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人物,掌握丝绸之路的衰落与复兴,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和未来的展望。

初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初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初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武帝时期汉朝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3.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2.联系历史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3.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积极参与精神。

2.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历史文化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汉朝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历史文化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复习《中国古代文明》课程。

2.查阅相关教学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3.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视频《丝绸之路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

2.让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古代的人们要开辟丝绸之路?它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学习新知识1.介绍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的历史背景及其西域政策,让学生了解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2.让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材中的资料,自主探究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深化新知识1.利用图片展示和模拟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和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传播丝绸的途径。

2.讨论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巩固新知识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的变化和发展。

2.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深厚文化内涵。

课堂小结1.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梳理思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2.强调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历史文化,在探究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相关历史文献。

3.相关历史文化视频和图片资料。

中华文明的历程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中华文明的历程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中华文明的历程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朝时期开始对西域地区进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

2.了解与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的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和丝绸贸易的历史背景。

3.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世界贸易、宗教、文化交流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与故事背景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深度和特长。

二、教学重点1.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

2.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的交流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探究丝绸之路对于世界文化、贸易和宗教交流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实物展示法五、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学生需要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搜寻相关资料,了解汉朝时期对西域地区的通行政策和文化活动等历史背景。

2.教师引导教师主要通过讲解和示范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理解丝路文化的起源、发扬和历史意义,探究其对世界文化、贸易和宗教交流等方面的影响与深远影响。

3.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展示及讨论等多种方式展开知识互动,了解丝路文化最初的贸易行为,并探讨丝绸之路与其他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4.学习成果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汉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深入探究其意义和影响,开启中华文明历程的壮阔史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素质,为其日后的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评估1.教师通过讲解内容、展示实物及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汉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世界影响,掌握丝路文化深层次的意义和影响。

2.学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实物展示及写作等方式进行互动,从中了解了丝路文化的各个层面,理解其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七、教学示例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2.掌握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包容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2.帮助学生对西域文化和丝绸之路的影响和贡献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汉通西域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向学生介绍汉朝为了开拓西域,多次向西域派出使者和军队进行交流和征服;2.学生分组,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了解汉朝的官员和军队走进西域的历史背景和经历;3.学生结合所掌握的信息,画出汉朝和吐火罗帝国的双方交流活动,形象具体化。

第二课:丝绸之路1.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学生分组,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了解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和影响;3.学生结合所掌握的信息,制作丝绸之路的图册、展板等,以此表达丝绸之路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课:文化交流和融合1.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东西方文化传承和差异,并介绍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实际案例;2.学生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分组讨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之间的优缺点;3.作为班级团队活动,以“文化大碰撞”为主题,开展文化展示等多种文化活动。

第四课: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1.学生结合文化展示的实际操作体验,分组进行创新游戏的设计,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开展创新思维;2.学生结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团队合作并组织实践活动,营造极具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环境和氛围。

五、教学评价1.转变教育方式,通过 PBL(问题实践式学习),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2.通过案例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3.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有用的技能和成为团队成员所需要的心态。

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汉朝时期的“汉通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先驱,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是我们重建历史认识、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成为了当前培养学生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意识的关键学习资料。

一、教案框架及教学目的《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采用概念导入、案例分析、知识点剖析、思维拓展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学习掌握西域经济的地理范围、商品种类、物流方式、货币体系和商贸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第一课:概括丝绸之路的地理范围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呈现地图和图片,介绍丝绸之路的地理分布,分析其经济、文化环境。

同时,介绍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课:开发丝绸之路的商品种类在这节课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丝绸之路上的一些主要商品,如丝绸、茶叶、珍珠、瓷器、香料等,以及《陇西赋》中介绍的农产品等。

以金属、纺织、茶叶等商品的发展史为线索,介绍丝绸之路上货物的发展史和商品交流的进程。

第三课:深入了解物流方式和货币体系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翻译、商贾、货车、驿站、河流、海洋等不同物流方式的优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进物流管理的必要性。

通过物流信息化、国际贸易等多个案例来展开,让学生初步了解商贸中税收、货币、银行等系统性问题。

第四课:认识商贸文化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阐述商贸在文化中占据的地位,介绍商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引导学生学习商业礼仪和商贸文化交流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出一定的商业眼光和商业思维。

第五课:丝绸之路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回顾丝绸之路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角色,并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例如用当代西方历史的视角看待丝绸之路的思想开放与文化传播作用,或者重点了解欧洲经济史在丝绸之路背景下的演进。

七年级历史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9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9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9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教学理念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实现历史教学的个性化学习;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找准教学的起点,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启疑、激趣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3、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以模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初一上册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初一上册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初一上册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让我们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初一上册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教材分析(一)本课地位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包括三部分:1。

张骞通西域2。

丝绸之路3。

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

通过学习,了解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同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意识;关于丝绸之路,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为自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本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是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

在整个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本课难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历史理论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课的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重点课文。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我国乃至欧洲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从世界范围来说,它可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二、教学任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

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

因此,本课以老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学习张骞、班超的报国理想、无畏勇气和开拓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精神。

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三、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合作探究法2、讲解法3、谈话法4、直观教具法(二)学法1、阅读法2、分组讨论3、自主合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谜语。

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的谜语:红屋子尖尖角,装的珍珠真不少,珍珠晶莹不能带,又酸又甜味道好。

这个是打一水果,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在同学们猜出是石榴的前提下,提出石榴最初是从哪儿传过来的,它后面有着怎样的故事?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课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二)讲授新课1、张骞通西域:教师: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请同学们看书第76页第一段,看完回答老师西域的地理概念?(投影:西域的地图) 学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教师:回答得很好。

两汉时期,西域这一片地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小国组成,同学们看到有哪些国家呢?学生:楼兰、大月氏、乌孙、大宛……教师:很好,那么,同学们看到玉门关和阳关了吗?学生:看到了。

教师: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学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投影)教师:联系玉门关和阳关的图片以及你们对诗句的了解,你们觉得西域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学生: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

教师:对两汉时期的人们来说,西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但是,西域的陌生,却给人一种神秘感。

随着西汉的强大,就有人想去了解西域的什么。

那么,是谁第一个揭开了西域神秘的面纱呢?学生:张骞教师:对啊,张骞。

张骞是谁呢?(投影:张骞塑像)“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教师:这个说张骞是冒险家、外交家、战将,对他的评价是非常的高了。

这主要是因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那么,他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呢?请同学们看书回答。

学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张骞为什么要联合大月氏?(展示西域地图,讲述)一是因为战略上夹击匈奴,二是匈奴和大月氏有仇。

教师:他出使西域的经过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

(点击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张骞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前126年返回,前后用了12年的时间。

教师:张骞这一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学生: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教师:是啊,这么多危险,张骞挺过来了吗?他回汉朝了吗?学生:回来了教师:那么,他的目的达到了吗?学生:没有教师:那么,他是不是一无所获呢?他收获了什么?学生: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教师: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

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教师:这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书上没有,其实他这次是去联合乌孙攻打匈奴。

但是乌孙不愿意和汉朝联合,那么,张骞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做了什么事吗?学生:进行政治和经济的友好往来。

教师: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学生: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教师: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吗?学生:西域有很多好吃的传入中原,还有好多动物,如:汗血马、骆驼、毛驴、驼鸟、孔雀等,还有音乐、舞蹈。

中原传入西域有丝绸、漆器、金属工具,还有铸铁、开渠和凿井的技术。

教师: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所谓饮水思源,我们的物质生活能更加的丰富,谁的功劳最大呢?学生:张骞教师:刚才同学们也了解到了张骞的一些故事,那么,你们觉得张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

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

(投影: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我们刚刚已经说了,汉朝和西域交往日益频繁了,西域又是怎样成为西汉的一部分的呢?看书回答学生: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投影:西汉疆域图)教师讲: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这件事,产生的政治上的结果就是使西汉的疆域扩大,这一块地区(指图),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

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我想设计一个情景来解决,也就是让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小导游——丝路之旅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充满梦幻色彩的丝绸之路吧!(主要包括:名称的由来、路线、沿途迷人的风景、古迹等)学生1: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参加我们寻访丝绸之路的梦幻之旅。

首先由我向大家介绍丝绸之路这个美丽名称的由来。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通道。

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转运欧洲,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

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一种时尚。

中国也被称誉为“丝国”。

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学生2:大家好,我是这次丝绸之路梦幻之旅的路线员。

我们这次所走的路线是当年丝绸之路上最远的一条线路。

首先我们从西安出发,领略千年古都的辉煌,然后穿过河西走廊,来到有着莫高窟的敦煌,走过玉门关,领略一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越过巍巍葱岭,来到伊朗,领略一番异域风情,最后我们来到欧洲。

这就是我们本次旅行的路线。

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吧!学生3: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欣赏古丝绸之路上美丽的风光和名胜古迹。

(1)这是天下雄关——嘉裕关,万里长城西起点,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段。

(2)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这是莫高窟的九重楼。

(3)这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玉门关遗址。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更使它名扬天下。

(4)这是敦煌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

这是古丝路上的枢纽城市——楼兰古城遗址。

(5)这是楼兰古城著名的三间房(6)这是楼兰古城的古胡杨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楼兰古国兴衰的历史。

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投影:海上丝绸之路)学生活动: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丝绸之路的视频,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播放视频:丝绸之路)学生回答: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

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教师过渡:今天的丝绸之路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东西方的一条交通要道。

我们国家现在正进行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讨论:假如由你来负责开发丝绸之路,你认为当今我们应当开发丝绸之路的哪些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旅游胜地,博物馆,石油矿产资源,光能发电,绿化沙漠,做实验)(环保,保护文物古迹,尊重历史,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不能任意开发)3、班超经营西域:教师:西汉时期,张骞为促进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同学们看书来说说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

教师小结:班超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冰山一角,从中感受到了丝绸之路沿线美丽的风光,了解了张骞、班超为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做出的巨大贡献,经历了丝路的沧桑与没落,也热情地展望了丝路的美好未来。

相信丝路这个名称以后将与我们越走越近!让我们共同期待昔日的丝路能成为今天沟通东西方的商贸之路、文化之路、交流之路、对话之路!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本课学习的内容。

(四)课外延伸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支持西部开发和边疆建设?请你出谋划策。

五、板书设计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对内:交往频繁——设西域都护西汉:张骞出使西域2、对外;丝绸之路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