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灸刺激量对灸法补泻效应的影响

合集下载

艾灸疗法亦分补泻

艾灸疗法亦分补泻

艾灸疗法亦分补泻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温经散寒的功效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自《伤寒论》提出“火逆”、“火劫”之说后,针法属泻,灸法属补的传统观念就奉行至今,其适应症多被定格为寒湿痹证,给人以一种印象那就是艾灸疗法只有在虚、寒、痹、久病、偏虚证时才可使用,只补不泻。

其实艾灸疗法不但分补与泻,而且临床灸治效应好坏与艾灸时补泻方法的正确运用关系是颇为密切的。

我们翻开中医文献可以看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明确指出灸疗分补泻的记载了。

如《灵枢·背俞》言:“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黄帝内经·太素》谓“传”字作“傅”,杨上善注解说:“吹令热入以攻其病,故曰泻也。

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中说:“灸火有补火泻火。

若补火,艾火黄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

”“火以畅达,拔引热毒。

”李梃的《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在这里李氏不仅对灸治的适应范围和灸治机理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而且明确指出灸疗可用于寒热虚实之证外还涉及到热症用灸可以引郁热外泄(泻法)。

《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皮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

”刘河间阐发火热病机,创火热论,他对外科阳证认为“疮疡者,火之属”治之“当外灸之,引邪气出而方止”。

吴亦鼎在《神灸经纶·外科证略》中说:“凡疮疡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疗,大能破结化坚;引毒外出,移深就浅,功效胜于药力”。

这些都说明外科阳证可用灸疗,灸后可引毒外出,移深就浅,破结化坚,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故疮病可愈。

浅谈灸法之补泻

浅谈灸法之补泻

【学术探讨】浅谈灸法之补泻张艳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053) 关键词:灸法Π补泻 方法 机制 灸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然而现今所言针灸补泻,多指针法补泻,忽略了灸法,或认为灸法只补无泻,为提高灸法疗效和治疗范围,特对灸法补泻问题进行探讨。

1 灸法作用机理灸法是通过刺激体表而起作用,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灸法的取材主要是艾叶。

艾叶,《名医别录》云:“味苦,微温,无毒。

”《本草纲目》云:“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肝、脾、肾),理气血,还寒温,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法,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艾叶性苦辛,苦能泻下,辛可宣散,因此既具有泻下之功又有温补之力。

所以以艾叶为基本材料的灸法具有温补和泻实的双重调节作用。

艾叶性温,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感及艾叶药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施灸部位所产生的良性调整作用是艾灸具有温补作用的主要因素。

“虚者灸之,使火气欲助元阳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从而使气血流畅,经脉疏通。

《伤寒论》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阴寒内盛,阳气虚衰,若“手足不逆冷,反发热”是阳气来复,故曰“不死”,若脉不至,可用灸法以温通阳气,阳气通而脉自复。

《理瀹骈文》记载用熏脐法治疗劳伤、失血,精神倦怠等,明・龚居中《红炉点雪》:“虚寒病得热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

”临床[5]常灸足三里、曲池治寒痹,灸中脘、足三里治胃寒痛。

王焘《外台秘要》记载用“四花灸”即双膈俞、双胆俞以艾柱直接灸之,具有温经通络、补益气血、健脾益肾之功,对慢性虚劳性疾病有较好效果。

灸法补泻刍议

灸法补泻刍议

作者简介:王海萍(1977—),女,助教,山西中医学院(太原 030024);白震宁,山西省中医院。

・针灸推拿・灸法补泻刍议王海萍 白震宁 摘要:针对灸法补泻问题,从灸法补泻效应的存在与否以及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认为灸法既能补虚,又能泻实,临床运用灸法,应遵循辨证施灸的原则,灵活运用补与泻,充分发挥灸法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灸法;补泻效应;辨证施灸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2009)04-0033-03D iscussi on of Re i n forc i n g and Reduc i n g M ethod i n Acupuncture WANG Hai -p ing,BA I Zhen -ning (S hanxi TC M College,Ta iyuan,030024,Ch ina )Abstract:The article p r obed if there was effect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in acupuncture and moxi 2busti on,how mechanis m of acti on of moxibusti on worked,and what were influencing fact ors in moxibusti on .It sug 2gested that moxibusti on could rep lenish deficiency and clear excess .Operateing moxibusti on in clinical p ractice should abide by differentiati on of sy mp t om s and signs t o give moxibusti on .App lying reinf orcing and reducing meth 2od in moxibusti on actively can bring int o full p lay of clinical effect of moxibusti on .Keywords:moxibusti on,effect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differentiati on of sy mp t om s and signs t o give moxibusti on 灸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针灸疗法中的灸法部分。

中医刺灸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症状治愈方法诊断

中医刺灸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症状治愈方法诊断

中医刺灸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症状治愈方法诊断杨氏对针法补泻的原理也作了阐述,《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说:“……欲治经脉,须调荣卫,须假(借助)呼吸。

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

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

”这…杨氏对针法补泻的原理也作了阐述,《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说:“……欲治经脉,须调荣卫,须假(借助)呼吸。

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

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

”这是从营卫阴阳来分析补泻法的要领。

浅层为卫,属阳;深层为营,属阴。

呼则气出,为阳;吸则气入,为阴。

补法须从营置气。

“卫气者,浮气也,专主于表;荣气者,精气也,专主于里。

”“当知荣卫内外之出入,经脉上下之往来,乃可行之。

夫荣卫者阴阳也……乃是因其阴阳内外而进退针耳。

至于经脉为流行之道……乃是因其气血往来,而顺逆行针也。

大率言荣卫者,是内外之气出入;言经脉者,是上下之气往来。

各随所在顺逆而为刺也。

”认为针刺补泻法离不开营卫气血的深浅出入和上下往来。

以顺其气为补,逆其气为泻。

“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

”因为阳气生于外,所以补法要使阳气入内;阴气生于内,因此泻法要使阴气外出。

营卫气血说是补泻的理论基础,“百病所起,皆始于荣卫,然后yin于皮肉筋脉,……是以刺法中但举荣卫,盖取荣卫逆顺,则皮骨肉筋之治在其中矣。

”荣卫之气均出自谷气,所以杨氏指出:“凡刺浅深,惊针则止;凡行补泻,谷气而已。

”补泻的大小之分杨氏认为“刺又大小”,有手法较轻(平和)的“平补”“平泻”(小补、小泻);有手法较重的“大补”“大泻”。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问:刺有大小?答曰: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

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

用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此名调阴换阳,一名接气通经,一名从本引末。

艾灸的补法和泻法有什么不同

艾灸的补法和泻法有什么不同

艾灸的补法和泻法有什么不同灸法本身应该是既能补虚又能泻实,具有双重调节作用,说灸法仅属温补的观点既不附合基本理论,更不符合中医实践。

这里我们说说艾灸的补法和泻法有什么不同。

1、操作方法早在《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古人的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

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

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实的作用。

2、操作手法如何做才能掌握施灸最佳刺激量既可达到预期补泻效果提高疗效,又可防止不良反应发生那?在中医思想体系与治疗原则指导下艾灸补泻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施术。

首先从艾灸施术本身来讲。

补法主要选用艾条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人体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作用。

泻法则采用直接灸、灯火灸这些刺激性较强的方法,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是邪气得泻。

3、腧穴的选择其次从辨证选灸穴来说,腧穴比喻人体的门户,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区域性、整体性、双向调节性、相对特异性、协同性等,也就是说每个穴位,一般都有其主治的特异性。

选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

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可提高灸治疗效。

如气海为补气要穴,对于气虚患者选取气海穴施灸就属补法;又如温和灸百会可治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等病,能起到补气升提之功效;阳气暴脱者用大艾盒大灸神阙,虽火力峻猛,其功效为峻补回阳救脱,同样是神阙穴而阴寒凝结的腹痛,用缓灸法达到的是逐寒外出泻法之能;肺俞穴为解表散寒穴,对于风寒表证者在肺俞穴处化脓灸或一般灸则可达疏风解表,宣肺散寒就属泻法了;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涌泉穴治疗咯血、鼻衄等症,则能泻火止血。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一)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一)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一)【关键词】针刺方法;补泻方法;刺激量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

针刺补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机体产生刺激的过程。

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病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补泻过程中,机体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适应的刺激量则不相同。

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掌握针刺补泻的量的大小尤为重要。

1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关系《内经》首先提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针刺治疗原则,在《内经》补泻法中,迎随补泻是补泻法的总则〔1〕,徐疾补泻法是其它补泻法的基础。

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关系我们从《内经》及后世补泻中加予探讨。

《灵枢·终始》中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

”《灵枢·九针十二原》也谈到:“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

说明补法要比泻法刺激轻,如果留针时间相同,则补法刺激量小,泻法刺激量大。

关于捻转补泻法和开阖补泻法,《灵枢·官能》中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摇大其孔,气其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微旋而徐推之”。

在泻法中捻转用“切而转之”,出针时摇大其孔,在补法中捻转用“微旋”,出针按压针孔,因此可以说补法的刺激量也是小于泻法的刺激量的。

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作过这样的记载:“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夺其实也”。

也即补法刺激量小,泻法刺激量大。

徐疾补泻法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徐疾补泻法的关键在于速度及留针时间。

由于补法中,进针时所用力量大,进针时间长,因此,补法的刺激量要比泻法的刺激量大。

《素问·针解篇》将徐疾法解释为出针时间的长短:慢出针即留针时间长,疾出针指留针时间短,所以从刺激时间来看,徐疾补泻法中,补法的刺激量大,泻法相对于补法则刺激量小。

浅谈灸法之补泻

浅谈灸法之补泻
维普资讯
光 明 中 医 2O O7年 3月 第 2 2卷 第 3期
CG T M M rh2O . o2 . J M C a O7 V l 23 c
・ 1・
【 术探讨 】 学
浅谈 灸 法 之 补 泻
张艳 宏 中 国中 医科 学院广安 门医院 (0 0 3 10 5 ) 关键词i 灸法, 方法 机制 补泻 灸法 是 临床 常用 的治疗 方法 。然 而现今 所 言针 灸 补泻 , 指针 法补 泻 , 略 了 灸法 , 多 忽 或认 为 灸 法 只 补无 泻 , 提高灸 法疗 效 和治疗 范 围 , 为 特对 灸法补 泻 问题进
行 探讨 。 1 灸法作 用机 理
灸 3 钟左 右 , 者 1 , 者 3次 即愈 。因此 , 法 0分 轻 次 重 灸 可用 于 虚证 、 证 , 寒 用缓 和之 温热 , 而奏 温通 经脉 , 益 补
正气 之功 。
灸 法的泻实 作 用也 与艾 灸的温 热刺 激有关 。艾 灸 的温 热刺 激可 发散 实 邪 和 以热 引 热 , 即 温热 泻 实 机 此
理。
灸法是通 过刺 激 体 表 而起 作 用 , 对机 体 原 来 的功 能状 态起双 向调 节作 用 。灸 法 的取 材主要 是艾 叶 。艾
“ 实者灸 之 , 实邪 随 火气而 发散 也” “ 使 , 热者灸 之 , 引郁 热 之 气 外 发 , 就 燥 之 义 也 。 火 ”从 而起 到 祛 瘀 散
瀹骈 文》 载用 熏脐 法 治疗劳 伤 、 记 失血 , 精 炉 点 雪 》 “ 红 : 虚寒 病 得 热 而 散者 , 烈 E 消 犹 1
灸 , 经性 皮炎 、 状 疱疹 、 眼等多 采用 局部 灸治 。 神 带 鸡 一 有报道 …熨灸 法治 带状 疱疹 3 例 , 疗 一般 采用 清泻 2 治

灸法补泻刍议

灸法补泻刍议
Absr c :Th ril r b d i e e wa fe to e no c n n e ucn  ̄o n a u n t e a d mo i ta t e a tce p o e ft r se c fr if r i g a d r d i g me d i c pu cur n x— h b sin, o me ha im fa to fmo i u t n wo k d, n u to h w c n s o cin o x b si r e a d wha r n u n i g f co s i x b sin. ts g o twe e i f e cn a t r n mo i u t l o I u - g se h tmo i u to o l e ln s e c e c n l a x e s e td t a x b sin c u d r p e ih d f in y a d ce r e c s .Op rt i g mo i u to n ci i a a tc i e ae n x b sin i ln c l pr ci e s o l bdeb i e e ta in o y tmsa inst i e mo i u to Ap l ig r i o c n n e u ig meh h u d a i y d f r ni t fs mp o nd sg o gv x b sin. p yn en r i g a d r d cn t 一 o f 0 n mo i u t n a t ey c n b n n o f l ly o ln c fe to xb to . d i x b si c i l a r g it u lp a fci i a e c fmo iusi n o v i l Ke wo d y r s:mo i si n, fe to en o cn n e u i t o d fe e i t n o y t ms a d sg s t xbu t o e c fr i f r ig a d r d cng meh d, i r nt i fs mp o n in o ao

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

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

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一般认为,补法为轻刺激,泻法为重刺激。

但《千金翼方》却明确提出:“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重则为补,轻则为泻;虽有分寸,得气即止。

”究竟孰轻孰重,应从补泻法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

(1)补轻泻重说补泻法的早期记载应首推《内经》。

《灵枢·官能》说:“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

”这里首先提出泻法,以捻转动作为主,使针刺感应扩散,最后还要摇大针穴,以使气出;其次提出补法用轻微转动而慢慢推进,勿使大动以保存其真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的:泻主“放而出之”,补主“如蚊虻止”;《灵枢·终始》篇也指出:“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

”从这些记载都可以体会出,泻法的刺激较重,而补法则较轻。

后来《医学入门》提出:“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

”更明确地提出了补法宜轻浅,泻法宜重深。

这都是符合补轻泻重说的。

(2)补重泻轻说《千金翼方》的“重则为补,轻则为泻”应如何解释呢?这可从后世刺法中得到说明。

行针的动作总的离不开提插和捻转,后世创用的各种补泻法均以此为基础。

一般认为紧按慢提(重插轻提),或左转,为补;紧提慢按(重提轻插),或右转,为泻。

分析提插捻转与轻重的关系,如果以左转与右转相比,一般大指努出时(左转)要比收入时(右转)用力为大;以插与提相比,重插亦较重提的刺激为重。

如果结合补用“九阳数”、泻用“六阴数”则其刺激累积数也以补法为多。

依此看来,后世补泻法的运用均符合《千金翼方》所说的“重则为补,轻则为泻”。

(3)补法泻法各分轻重说《内经》区分补泻法的用意,主要是以使“气不得出”为补,使“大气皆出”为泻(见《素问·离合真邪论》)。

试论灸法补泻

试论灸法补泻
针灸临床杂志 1999 年第 15 卷第 10 期
3
试论灸法补泻
( 833200) 新疆奎屯兵团医院 王琳
灸法是针灸 疗法 的主要 组成 部分 , 在 我国 古 代颇为盛行。 早 在 灵枢 官 能! 就有 ∀ 针 所 不 为 , 灸之所宜# 的记载。 医学入门! 则有 ∀ 凡病 药之不及 , 针之不利 , 必须灸之# 的说法。 灸法 治病 , 既 可补 虚又 可泻 实 ; 既可 温寒 又 可散热 ; 既可扶阳 , 又可养阴
床发挥 , 内容更加完备。 伤寒
。但是自
论! 提出 ∀ 火逆# 、 ∀ 火劫# 之说 , 针 法属 泻 , 灸 法属补 的 传 统观 察 已被 奉 行 了 1000 多 年 , 直 至 1985 年 6 月出版 的高等 医药院 校教材 针法灸 法 学! 还在 ∀ 灸 治注 意 事 项# 中 指 出 ∀ 凡 是 实证、 热证及阴虚发热者 , 一般不宜用灸 法。 # 因此 灸法 反属温补的观点 确实 值得进 一步 商榷。如 果机 械 地认为针法属 泻 , 灸法 属补 , 就 会无 形中 否定 了 针和灸法补泻的 实际 意义。灸 和针是 两种 各不 相 同的治疗方法 , 由于针和灸存在一个 共同的特点 : 都是以经络学 说为依 据 , 以 经穴 为刺 灸点 , 在 临 床上有着相辅相 成的 治疗作 用。中医 基本 治疗 原 则是调整阴阳 , 使之平衡。阴与阳是 相对而言的 , 补与泻也是相 对而言。 如果 认为 针无 补法 , 则 泻 法何 以 独存 ? 若灸 无 泻法 , 则 补法 又 从 何 而来 ? 本人在温习了一 些针 灸文献 的基 础上 , 通 过临 床 观察认为 , 灸法本 身既 能补 虚又 能泻 实 , 具有 双 重调节作用。 1 灸法补泻的渊源 灸法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 医学专著中 , 灸法始见于 法补泻的还 是 黄 帝内 经! 。如 左传! 。在现 存的 灵 枢 背 腧 篇! 帛书! , 但 明确指 出灸

从刺激量角度浅谈复式补泻手法作用

从刺激量角度浅谈复式补泻手法作用

64内蒙古中医药第38 卷2019 年10 月第10 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 No.10 2019从刺激量角度浅谈复式补泻手法作用都鹏飞(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225300)摘要复式补泻手法除了能够达到补虚泻实、寒热温凉的效果外,由于其为多个单式手法综合而成,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时间 长,所以具有较大的刺激量,利用这个特点,临床上将复式手法应用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 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复式补泻;刺激量;烧山火;透天凉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9)10-0064-02针刺需要有一定的刺激量才能到达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刺 激量的大小并不能代表补泻的性质"-21,刺激量大未必是泻法,刺激量小未必是补法,比如同是提插补法,重插轻提幅度大、频 率快、时间长则刺激量大,相反,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 短则刺激量小。

实际上,复式补泻手法由多个单式手法综合而 成,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时间长,其刺激量往往远大于单式手法,根据这个特点,临床上将复式手法应用于一些慢性、顽固性 疾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关于复式补泻手法源流关于补泻手法,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如《灵枢•九针 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讲的是单式徐疾补泻;《素问•离合真邪论》“呼尽内针,静以久留……候吸引针……各在 其处,推阖其门……故命曰补”,其中杂合了呼吸、留针、开阖三 种方式进行补法操作。

可见《内经》中就已经有了详细的复式补 泻操作。

但复式补泻手法更加系统化,更加完善、兴盛还是在元 明时期,如元代窦汉卿《标幽赋》记载了“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 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凉热操作法,而明代徐凤《针灸 大全》首次记载的《金针赋》则是对明以前元代针法的总结A其 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复式补泻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 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等。

刺法灸法学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刺法灸法学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烧山火操作图

2.临床应用
顽麻冷痹、虚寒性病证。如脾肾阳虚、沉寒痼结等所致的寒湿痹证、瘫痪、痿证、中风脱证等。 如膝关节寒痹,可在足三里穴烧山火。
3.注意事项
①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大血管部位不宜施针。 ②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两层。 ③押手要重,进针时用力切压。 ④热感是在得气的基础上产生的,临床上以酸胀感容易引出热感,麻胀感则难以引出热感。若施针3度仍无热感,放置浅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
其他迎随法
6.呼吸迎随法 呼内为补,吸内为泻。张景岳《类经》:“故泻必因吸内针,补必因呼内针,此即迎来随去之义。”
其他迎随法
7.补母泻子迎随法 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如心病,泻心包经输穴大陵(迎者迎于前),补心包经井穴中冲(随者随其后)。
迎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迎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也就是说迎就是泻法,随就是补法。
提插补泻法图

1.操作方法
补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插轻提(慢提急按)。下插时用力重,速度快;上提时用力轻,速度慢。 泻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提轻插(急提慢按)。上提时用力重,速度快;下插时用力轻,速度慢。
2.临床应用
原理:补法向内下插推纳为主,引导阳气由浅入深; 泻法向外上提伸引为主,使阴邪由深出浅。 本法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类虚寒证和实热证。

影响灸法疗效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灸法疗效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灸法疗效的主要因素分析灸法是利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上进行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因其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千百年来深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喜爱与重视。

灸法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但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现代针灸学的发展,灸法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结合古今文献,本文主要从灸质、灸量、灸法、灸时、灸温等方面归纳总结了灸法疗效的影响因素,以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并指导灸法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设计。

标签:灸法;影响因素;疗效灸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灸法是一种复杂干预模式,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灸法的临床研究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

笔者现就这些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并指导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设计。

1 灸质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了多种可用于施灸的材料,如《医学入门》载:“桑枝灸法,治发背不起,发不腐。

桑枝燃着,吹熄火焰,以火头灸患处。

”《本草纲目·卷六》云:“灯火,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抽搦、窜视诸病,又治头胀痛。

审视头额太阳脉络盛处,以灯心蘸麻油点灯焠之良。

”《本草纲目拾遗》认为“蓬莱火”即为药捻灸之一。

古人运用以上材料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优势,但不具有广泛性,今已渐渐少用。

目前,艾叶已成为最主要的施灸材料。

《本草纲目》云:“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制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肤。

”说明艾叶以陈久者佳。

艾叶的微量元素和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复杂,且随不同产地、品种、栽培方式和采收时间而迥异,对灸法疗效也会带来不同影响。

对隔物灸而言,间隔物的质地、厚薄、含水量多少等也会影响其疗效。

古人对隔物灸所隔之物厚度有所记述,如《肘后备急方》提到“灸肿易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

艾灸的补泻与施灸的顺序

艾灸的补泻与施灸的顺序

艾灸的补泻与施灸的顺序一、灸法的补泻灸法是借助灸火(或类似的其他刺激)特定刺激作用,刺激因子从腧穴这个“神气游行出人”的门户进入体内,再沿相应经脉通道内达脏腑,直驱病所。

有寒则温热而消之,郁热则引泄而散之,血气凝滞则温通而行之,阳气虚弱则温阳益气而补之,从而达到气血流畅,经脉疏通,扶正祛邪,除病止痛的目的。

这里面包含了补和泻。

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

(一)灸法补泻的历史渊源关于灸法的补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论述。

如《灵枢·背腧》篇说:“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黄帝内经太素》谓“传”字作“傅”,杨上善注解说:“吹令热入以攻其病,故曰泻也。

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

”元代朱丹溪更是发挥了《黄帝内经》灸疗补泻的要领,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说:“灸法有补火泻火。

若补火,艾焫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

”明代李挺在《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不仅对灸治的适应范围和灸治机理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而且明确指出了灸法适用于寒热虚实诸证。

清代的《神灸经纶》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补充:“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

综观以上记载,灸法补泻之说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发挥和不断总结,使得内容更加完备。

古代医家不仅从理论上进行阐述,而且也积累了这方面相当的经验。

补法:《类经图翼》介绍灸中脘、气海以治“脱血色白,脉濡细,手足厥冷……其效如神。

”《古今医统大全》言:“中寒,阴寒厥冷脉绝欲死者,宜灸之。

气海、神门、丹田、关元,宜灸百壮。

”《针灸易学》曰:“血崩漏下,中极、子宫灸。

”泻法:《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皮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

手法刺激的性质与量对内脏的“补泻”作用

手法刺激的性质与量对内脏的“补泻”作用

推拿对调整内脏功能的基本原理→手法刺激的性质与量对内脏的“补泻”作用
就某一脏腑而言,弱刺激能兴奋其生理功能,而强刺激则能对其过于亢奋的生理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例如】前者可谓之“补”,后者则谓之“泻”。

由此可知:作用时间较长、刺激较轻,可活跃兴奋脏腑生理功能,谓之“补”;作用时间较短、刺激较重,可抑制脏腑的生理功能,谓之“泻”。

从这一意义上说,轻刺激为“补”,重刺激为“泻”,但这种因手法刺激的轻重所起的补泻作用,是随个人的体质以及各个不同刺激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施术时应以患者得气的强弱来衡量医者在施术时的压力大小。

同时,推拿手法对内脏的补、泻作用,除了和手法的轻重有关外,还和具体的刺激部位有关。

因此,根据疾病选择适当的治疗部位,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采用不同量的轻重手法,根据不同的治疗部位选用相适应的手法,是推拿补泻作用的关键。

论施灸刺激量对灸法补泻效应的影响

论施灸刺激量对灸法补泻效应的影响

论施灸刺激量对灸法补泻效应的影响
张巧凤
【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012)001
【摘要】为探讨灸法补泻的效应,收集并整理历代相关文献,从施灸刺激量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灸有补泻,而生理刺激量达到的快慢决定着灸法的补泻效应,维持生理刺激量可以使灸法效应持续.客观量化灸法刺激有助于掌握最佳刺激量,提高灸法的临床疗效,但这受诸多因素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张巧凤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福建,福州,3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不同施灸频度温和灸对亚健康状态影响的研究 [J], 王春华;胡玲;王健平;吴子建;蔡荣林
2.不同施灸面积的灸法退热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关系 [J], 董新民;董泉声;张晓琼;朱漓
3.大小刺激量捻转补泻法对血虚证大鼠红细胞计数的影响 [J], 睢明河;周宇姝;马文珠;马惠芳;王朝阳;于天源
4.不同灸位、刺激量施灸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J], 张蕊;仇裕丰
5.不同灸法对高脂血症大鼠施灸局部Cx43表达的影响及与血脂调节的相关性 [J], 王耀帅;王士超;张建斌;项晓人;徐斌;王玲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扶阳灸法范师谈扶阳灸之补泻

扶阳灸法范师谈扶阳灸之补泻

扶阳灸法范师谈扶阳灸之补泻掌握一门到位的技术是一辈子的手艺,草堂经营不光是良好的环境、文化和服务,最核心的是艾灸技术,那么怎么能做出效果?怎么突破自己的瓶颈,总是这样的一种不温不火的技术(服务),那跟普通的保健有什么区别,这是很重要的。

在技术上我们怎么突破,艾灸灸到什么的状态才叫有感觉,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一个客人患者自身的问题怎么样来进行艾灸的刺激,艾灸的手法很重要,那么我们在灸的过程中能不能把这个技巧施展出来,这个就是要用心,而不是走一个流程,这个很关键。

1今天呢就做一个分享,在灸的过程中,你灸的好与不好,什么叫灸得好,怎么样灸得有效,怎么产生一个变化,这是经过我们施灸一个穴位或者几个穴位好的一个转化的标志,也就是我们在施灸的过程中无论是用的补法还是泻法或者是补泻结合的手法,这只是一个操作,那么灸一个穴位到什么样的反应,这个很关键。

最重要的反应,就是一定把患者施灸的部位灸到有“潮红为度”。

有人呢,只红不潮。

有人呢,只潮不红。

有人呢,会灸得又红又潮,这个呢是三种不同,但是呢你必须要有一个,要占一个,这很关键。

有这么一个质的目标,将来你对穴位施灸的时候,不管是用补还是用泻,都要有潮红这样的一个现象,这是生理的一个反应,为什么会红?为什么会潮?潮到什么程度?怎么才能感觉到潮?这个很关键。

那么这个潮比红还重要,那么红呢,有微红,有通红,它不一样。

你们大量去灸了,是不是发现这样的情况呢?有人一下火就会很红,有人下半天火就是微红,还有人怎么灸就不红,但是呢不红也得让它怎么样呢?红!那怎么办?实际上艾灸它就是对一两个穴位做深层的刺激,就是把这几个配好的穴位干嘛呢?把它给灸透。

那灸透的表现就是以潮、红为度!那么潮,为什么一定要潮?潮到什么程度?有人的潮呢就是感觉到潮潮的,有人的感觉湿湿的,有人会感觉有水珠出现,有人会感觉到有大汗出现,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2今天我就就把这个关键讲下。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潮红呢?有的人需要补,在补的过程中你也要配合着什么呢?刺激。

中医推拿补泻的影响因素

中医推拿补泻的影响因素

中医推拿补泻的影响因素
1. 力度
推拿手法力度,刺激量的大小是推拿补泻的实质内容。

2. 取穴
穴位是机体在体表的反应点,具有从内向外反映病痛和从外向内传递刺激信号的双向作用。

在治疗脏腑病证时,选择穴位要特别注意穴位的性能。

3. 方向
从经络循行角度,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从旋转的方向角度,课依据《脏腑图点穴法》,穴位上以右旋为补,左旋为泻;如摩腹法以顺时针(结肠走向)为泻以顺肠通便,反之为补可涩肠止泻。

4. 速度
在推拿补泻中,一定的速度是使施术部位得气、产生热量、发生传递并维持其效果的基本条件,也是手法作用于机体,产生机体反应,以达到调整机体阴阳、补虚泻实的基本条件,其中又以保持一定速度的节律性(即保持节律性刺激)的施术效果为好。

不论是推拿、诊断、针灸、拔罐等都有其专属的诀窍,也是能否达到效果的关键。

灸量对灸法治疗腰痛效应的影响

灸量对灸法治疗腰痛效应的影响

灸量對灸法治療腰痛效應的影響灸量是灸法治療腰痛能否取得良好臨床效應的關鍵因素,張永樹教授的“養陽育陰,通調督任”重灸關元的學術思想為我們提供了指導,我們必須通過腰痛的臨床分期,臨床必須正確地應用的施灸量以便提高灸法的治療效果。

古希臘醫學之父Hippocrates強調:病,藥不可治時用鐵(針或刀)治;鐵不治時用火治;火不治時,該病無法可治。

我國明代醫家李梃在其著作《醫學入門》中寫到:“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由此可見針灸療法,尤其是灸法在中醫藥學中的地位。

但是步入近代以來,隨著“重針輕灸"的趨勢,灸療的臨床陣地逐漸萎縮,同時,灸療的科學研究滯後也是影響其在全世界推廣的重要因素。

灸療過程是由灸材、灸法、灸位、灸量、灸效等環節構成的一個灸療有序鏈,其中各環節均是灸療療效的影響因素,一個期望的灸療療效決定於各環節優化參數的有序結合。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灸療只有達到一定的灸量,機體才能出現反應,而超過一定的灸量時,機體的反應又可能出現飽和狀態,刺激時間過長,有可能使高級中樞的興奮轉向抑制。

灸量包括艾灸面積、艾灸溫度、艾灸時間。

艾灸治療疾病時產生溫熱效應是取得療效的關鍵。

目前臨床採用溫和的懸灸法較多,艾條的燃燒端距離皮膚為2-3 cm,在艾灸的面積和溫度固定的條件下,只有通過艾灸時間來調節灸量,然而大多數針灸教科書規定每穴懸灸15分鐘左右,由於治療時間較短難以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同時艾灸操作費時費力,從而使得灸療逐漸萎縮。

福建省泉州市中醫院全國名老中醫張永樹教授採用重灸關元治療腰痛取得了良好臨床療效,並形成了“養陽育陰,通調督任”的灸法學術思想[1]。

如急性腰扭傷,腰似折,痛如裂,讓人用擔架抬來就診。

依任督相通之理,張教授取關元穴用特製的灸架持續溫灸3小時,配合人中、百會及腰陽關等處理,不但可直立走路,還可自己把擔架扛著返回,其神效略見一斑。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施灸量在灸法治療腰痛當中的重要性,《類經圖翼·十一卷》指出:“灸腰痛不可俯仰,令患人立正,以竹杖柱地,量至臍中,用墨點記,乃用度脊中,即於點處隨年壯灸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洗荆 , 井甩冲洗加药棉浸渍治疗老年性朝道炎, 不 仅 临床症状 、 体征 明显改善 , 而且阴道上皮细胞发
『] 胡曼■ 麓■ 3 蘸潦 d 辱. 瞄 瘴嶷壹■ 确撼 ■嘲龋嘉硷 爵
究[]审冒枣睡资讯
关键 词 : 是法补泻 I 羞 量 I 刺_ 更法鼓应
中图分娄号 : 4 R2 5 文献标识码 I A 文章■号 :0 45 2 ( 0 20 —0 50 10 -6 7 2 0 ) 104 -3 .
自《 灵枢 ・ 背腧》 出灸法补泻以来, 提 历代医
寡对其 均 有阐发 基于前 人的 学术 思想 , 笔者 认为 灸有 种泻 , 且灸 法补 泻 效 应是通 过 调控 施 灸刺 激
吹其火 即周橱声L所言之强嘉擞与弱刺激 《强 , l 4 刺激火力较猛且短而促, 起消散邪气的作甩 } 弱刺
本文就 旋灸 刺激 量对灸法 补泻 效应 的影 响作 一分
析。
激徐燃 自灭 , 火力微而温和, 缓缓蠢人琢层。强刺
激 一 定时 间 内刺激 量 大 , 牵撤 _定 时 闻 内蒯激 弱 9 量小 。可 见 , 刺激量 、 刺激 强弱 对灸法 }漳 具有 熏 h
要意义 。
1 灸 法补泻 的文献 研究 灸 法 补 泻即 虚者 灸 之 正气 得 扶 , 者 灸之 邪 实
气得祛 。 其操 作 在《 黄帝 内经 》 有 区别 , 就 以后 随着
11 灸 法补 泻 的提 出 及后 世 医家 的发 挥 #灵 枢 . 《

临床发挥 . 灸法补 泻要领 被逐 步阐 明 , 并增 加 了许
量i_ 的 。 珂实现 临床 上 , 掌握蘸 灸最佳 刺激 量可 以达 到璜 期 朴泻 效 果 , 高疗 效 , 提 防止 不 良 反应 发 生 。
多新 内容 , 括 灸 之补 泻方 法 的增 多和 不 同藏灸 包
材料的选用 。 但无论是补泻操作还是燕灸友浩、 蓬 灸材料的合理选择 , 其关键在于“ 痰吹其火 毋 与“
背腧 》 :气 盛 则写之 , 云 “ 虚则 补之 。 以火 朴者 , 毋
收 稿 日撕 }0 10— 2 2 0 —91 怍者筒介 ; 张巧风(9 2 )女 ,0 0 1 7  ̄ . 2 0 级针灸专业 顿士研究生 , - 主要从事针灸美窨研 究。
生原 因 为绝 经 后 妇女卵 巢 功 能衰 退 , 激 素 水平 雌
生显 著变化 , 现 为治疗 后成熟 指数 明显 右 移 , 表 即 底 层细胞 明显 减少 , 中层 、 层 细胞 明显 增 多 , 表 可
降低 , 阴道壁萎缩, 粘膜变薄 , 表层与 中层细胞大
量 减 少 , 原 生成 不足 , 酸杆 菌生 长 受 到抑 制 , 糖 乳 导致 阴遭 p 值 上升 , 部抵 抗力 降低 ; 之外 界 H 局 加 因 素和随 着年龄 增长 , 机体抵 抗力 和免 疫力下 降, 易招致 细 菌感 染而 发生 中医 认 为 s 属 虚 不御 v
4 6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第一 卷 堙
吹其火 , 自灭也 以火 写者 , 吹其 火 , 须 疾 传其 艾 ,
的实现, 一是 通过 温热 的 物理 刺 激 俸甩 予宠 位体 表 皮肤 , 经皮 肤穴 位 、 络 、 腑而 发生效应 } 经 脏 二是
须其火灭也 继《 ” 灵枢》 . 后 明代杨继洲又在《 针灸
提高局部抵抗力。 提示本药有提高雌激素水平, 增 强阴道 自净 作用 。 另外 , 本药具 有抑菌 、 消炎 、 痛 镇
与止痒 作用 口, 用过程 中没 有副 作用 , ]使 有较 好 的 临床疗 效 , 并有 胡道 脱落 细胞学检 测 的证 实 。 明 说
邪, 外邪入侵 , 内外相感 。 故以扶助正气 , 清热 辅
解毒 , 祛邪外 出为治疗 原则 。 炎安 外洗 剂 以~枝 痒 黄花为主药. 取其 消肿 解 毒 、 风清 热 的功 效 , 疏 配 以蛇 床子 、 柏 , 黄 发挥 其抑菌 消炎 的作 用 。
该药治疗老年性 阴道炎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 胡曼柙 , 1 黄碍平 , 朱惠英 . 安 乐弭治疗醇道 蹙 ∞ 倒疗敏 等.
观察[] 福建医药杂志,9 5 1 () 3 —3 J. 1 9 -7 4 :3 屯
本研究检测治疗前后 阴道脱落细胞学 的成熟
指数 、 熟 价值 进行对 比, 果显示 采 用痒炎 安外 成 结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 生部. 2 中药新药临床研 兜指导厦埘 [ .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9 3 2 6 19 .5 .
t,
钉叠 与推 拿 ・
论施灸刺激量对灸法补泻效应 的影响
张 巧 风 ( 福建中医学院针推 系 . 福建 福州 30 0 ) 50 3
摘要: 为探讨 更法补 泻的艘 应, 收集 并整理历 代相美文^ , 更刺敷 量的南度进行 分析 , E从施 认为 轰有朴泻 ,
而生理刺激量达 到的快慢决定 着是法的 补泻鼓应 . 堆挣生理刺激 量可取使 更谣 鼓应挣堆 。 客甍量叱 爽J 法啊肇 有 助于掌握 最佳科_ 量 , 高更击 的牯 康打鼓 , 羞 提 但速受普多 因素影响 . 有持 干进 一步研 究。 ’ ’
维普资讯
福 建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0 0 2年 2月 第 1 2卷
第 1 期
J  ̄ I F j nC l g f C F b u r 0 2 1 ( ) o mB。 ut ol eo M e r a y2 0 , 2 1 a e T
大成 》 中提 出 :以火 补者 , 吹其 火, 持 自灭 , 。 毋 匆 即 按 其穴 。 以火 泻者 , 吹其 火 , 速 开其穴 也 。张 景岳 、 ”
由于施受材料及药物药性 、 功效而发挥作用 , 二者
能 够起 到协 同作用达 到 补泻效 应 。 一作用过 程 . 这 笔 者认 为存 在一个 刺激量 与效 应的关 系 问题 。施 灸 刺激 量古代 就 有论 述但 没 有明确提 出 。《 内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