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
针灸必背知识点
针灸必背知识点
1.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由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构成。
2. 针灸主要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阴阳等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养身体的目的。
3.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各种疼痛、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4. 针灸应用时需要注意卫生、穴位的临床病证匹配、针刺深浅、针灸剂量等因素,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5. 针灸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孕妇、感染性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应慎重使用。
6. 针灸治疗需要患者与医师相互沟通协调,遵循医嘱,不要自行调整诊疗方案。
7. 针灸治疗的效果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一般需要多次针灸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8. 正规合法的针灸诊疗机构应当具有合法的执业证照和医疗设施,医师应当拥有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针灸主治经典考点
针灸主治经典考点针灸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主治经典考点是针灸学习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将列举十个针灸主治经典考点。
1. 四神聪穴:位于头部,可主治耳鸣、聋哑、偏头痛等疾病。
在针灸中,常用针刺此穴以治疗耳鸣。
2. 太溪穴:位于下肢胫骨前缘,可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针刺太溪穴可以调节女性的月经周期。
3. 曲池穴:位于上肢,可主治哮喘、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针刺曲池穴可以缓解呼吸道症状。
4. 眉冲穴:位于额部,可主治头痛、眩晕等疾病。
针刺眉冲穴可以缓解头痛症状。
5. 内关穴:位于手腕部,可主治恶心呕吐、胃痛等疾病。
在针灸中,常用针刺内关穴以治疗消化系统问题。
6. 风池穴:位于颈部,可主治颈椎病、头痛等疾病。
针刺风池穴可以缓解颈部不适。
7.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可主治不孕不育、阳痿早泄等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针刺关元穴可以改善男性生殖问题。
8. 三阴交穴:位于下腿内侧,可主治经期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妇科疾病。
针刺三阴交穴可以调节女性激素平衡。
9. 肩井穴:位于肩部,可主治肩周炎、颈肩痛等疾病。
针刺肩井穴可以缓解肩颈疼痛。
10. 足三里穴:位于下肢,可主治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身体的排泄和消化功能。
以上是针灸主治经典考点的十个例子,这些穴位在针灸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自身的康复和治疗。
针灸主治经典考点是针灸学习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
1.⑴疏通经络⑵扶正祛邪⑶调和阴阳2. 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
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医者的治神守气,病人的意守感传往往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3.⑴虚则补之⑵陷下则灸之⑶实则泻之⑷宛陈则除之⑸不盛不虚以经取之4.⑴局部选穴:如头痛选百会或太阳,鼻病选素髎或迎香,面瘫选颊车或地仓,脱肛选会阴或长强等。
⑵邻近选穴:舌强不语取风府、哑门。
⑶远端选穴:面瘫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等。
⑷辨证选穴:如月经不调若因肝气郁结引起者,归属肝经,在肝经、任脉选穴。
⑸随症选穴:如发热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
5.㈠按部配穴(1)局部配穴:如头痛配印堂、太阳、百会、头维等。
(2)上下配穴法: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3)前后配穴法: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配胃俞、筋缩。
(4)左右配穴法:左侧面瘫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手三里。
(5)三部配穴法:眼病取睛明、风池、光明。
㈡按经配穴(1)本经配穴:肺病咳嗽取中府、列缺、尺泽、太渊相配。
(2)表里经配穴:肝病取期门、太冲配阳陵泉。
(3)同名经配穴法:牙痛以合谷、内庭相配。
(4)子母经配穴法:虚劳咳嗽取肺俞配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5)交会经配穴法:妇科病取关元、中极配三阴交。
6.⑴俞穴应用:俞穴全部位于腰背部足太阳经夹脊第一侧线上,故通常又称之为“背俞穴”。
背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
其表现可有压痛、敏感、迟钝、麻木、皮下组织变异等等,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很好的调治内脏疾病的作用。
背俞穴的治疗特点主要是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
同时,“五脏俞”还用于治疗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
针灸治疗学重点
痹证: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以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肩部:肩髎肩骨俞臑俞
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
腕部:腕骨阳池阳溪外关
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居髎环跳秩边
股部:承扶殷门伏兔风市阳陵泉
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风弊):加膈腧血海活血调血
痛痹(寒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
着痹(湿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
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腰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
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
委中脊中腰阳关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寒湿腰痛:加灸腰俞温阳散寒
瘀血腰痛:加膈俞活血化瘀
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
坐骨神经痛: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
针灸并用,泻法
以足太阳与足少阳经穴为主。
足太阳: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阳陵泉
足少阳:环跳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阳陵泉
痿证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上肢:肩骨禺,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伏兔,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腰夹脊
肺热伤津:加鱼际,尺泽,肺俞
湿热浸淫:加阴陵泉,中极
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章门,中脘
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临床主症的病症。
中经络无意识障碍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针灸知识点总结归纳
针灸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历史起源针灸起源于古代中国,据史书记载,针灸学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其中《灵枢》一书详细记载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
到了西汉时期,针灸学经历了飞跃的发展,后来传入韩国、日本等国家,成为国际通行的疗法。
二、理论基础针灸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五行学说。
经络学说是指人体经络系统,认为人体内部有十四条经脉、十五条络脉和奇经八脉共主十八条脉络。
经络贯穿于全身,贯通脏腑组织,形成了生物信息传递通道。
腧穴学说则是指人体上有一些特定的穴位,人们可以通过在这些穴位上施以针灸治疗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气血津液学说是指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是靠气、血、津液等维持的,只有气血津液的平衡,人才能保持健康。
五行学说则是指五脏六腑和人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调理方法。
三、临床应用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疾病、眼耳鼻喉疾病、骨伤科疾病等。
同时,针灸还可以用于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人体的免疫调节,有助于健康保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安全性针灸疗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疗法,但是在实践中还是需要重视安全问题。
首先,需要严格控制针灸器具的消毒和无菌操作;其次,需要树立正确的针灸操作观念,严格遵循有关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最后,对于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在临床实践中因人而异,有机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五、文化意义针灸不仅是一种疗法,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针灸疗法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可,在全国各地成立了众多的针灸医院和临床部门,疗效显著。
同时,由于针灸的独特魅力和神秘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学习和研究,为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现代研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界对针灸的疗效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理化学角度、生物学角度和医学实践角度等多方面,对针灸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也出现了许多基础针灸学、临床针灸学和针灸治病疗效等相关研究成果,为针灸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针灸治疗学复习重点
斜视:故称睊目、风牵偏视、双目通睛,是指眼睛注释目标时黑睛向内或向外偏视的眼病抽搐:又称瘛疭、经脉拘急挛缩者为瘛,经脉驰缓而伸者为疭,凡经脉拘急挛缩且肢体不自主抽动称为抽搐。
口噤不开:指颞颌关节区疼痛,弹响,肌肉痉挛,乏力张口受限,颞颌关节障碍等一系列疱状的综合征,既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综合征。
疝气:以少腹、睾丸、阴囊部位肿大、疼痛为特点的病症。
中医学又有小肠气、偏坠牛皮癣:又称顽癣,既神经性皮炎,一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以皮肤肥厚,皮沟加深和阵发性剧烈瘙痒为特征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簇集状丘疱疹局部刺痛为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红眼病:又称赤眼,风火眼,天行赤眼,既目赤肿痛,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外感疫毒所引起,往往双眼同时发痛,常见于西医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血归包络:心包络主血之脏,诸血皆归于心包络子午流注:一种一时间为主的独特取穴法,根据脏腑经络的气血流盛衰开合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定的一种逐日逐时按时取穴的针灸方法牙痛:牙痛是口腔病中最常见的症状,西医学称为牙周炎、牙髓炎、牙槽炎、牙周脓肿五输穴的临床应用:治疗局部病症之外,对经脉循行远端部位(头面,躯干,内脏)乃至全身性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井主心下满,荧猪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原穴应用:直接反映脏腑的病变,对本脏腑本经络及其连属的组织器官病症,既有诊断价值,又有治疗作用。
刺灸原穴可以和内调外宣上导下,通达一身之原气,调节脏腑的各种机能,促使阴阳平衡。
总而言之,原穴对本脏腑,本经络的急慢虚实证均有较好的调制作用。
络穴应用:主治特点在与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
原络配穴:针灸临床上,病变经络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的络穴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
为表里经配穴的代表,主治表里两经的病变,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俞穴应用: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很好的调治内脏的作用。
针灸的知识点总结
针灸的知识点总结1.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起源于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民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使用针灸治疗疾病,最早的针灸器具是石针、骨针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针灸疗法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的《灵枢》对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整理,为针灸疗法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 针灸的理论基础: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气血理论等。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上分布着365个经络穴位。
腧穴学说认为人体上的特定穴位与脏腑经络相联系,可以调理脏腑功能。
气血理论则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运行,针灸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来治疗疾病。
3. 针灸的治疗原理:针灸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等。
针灸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入针刺,刺激局部皮肤、肌肉、血管和神经等组织,产生生物电、生物化学等生理反应,进而调理人体的生理机能,改善疾病症状。
4. 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针灸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失眠症、糖尿病等。
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下不能进行针灸治疗,比如患有严重心脏病、血液病、癫痫病等疾病的患者不能进行针灸治疗。
5. 针灸的方法和操作:针灸的方法主要包括经皮针灸、经腹膜针灸、耳穴埋压、温针、灸法等。
其中,经皮针灸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分为直刺法、浅刺法、深刺法、旋刺法、麻刺法等。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注意卫生、消毒、顶针、刺入、抽针等操作细节。
6. 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针灸疗法在治疗一些慢性病、慢性疼痛症状和一些功能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失眠症等。
同时,针灸疗法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在操作规范的情况下,针灸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7. 针灸的现代研究和应用: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传统医学疗法的重新认知,针灸疗法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针灸学治疗考试复习重点(参考)
针灸学治疗考试复习重点(参考)针灸学治疗考试复重点 (参考)
一、基本概念和原理
- 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和作用机制
二、针灸经络和穴位
- 经络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 主要经络的走向和分布
- 常用的主要穴位及其定位和特征
三、针灸诊断和辨证
- 针灸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针灸辨证的原理和技巧
- 针灸诊断与现代医学诊断的差异与联系
四、针灸治疗技法
- 基本的针刺技法和操作要点
- 常用的针刺手法和配穴原则
- 针灸疗法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五、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 常见疼痛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 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原则
- 常见妇科、皮肤病等疾病的针灸治疗原则
六、针灸学的研究进展
- 针灸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应用前景
- 针灸学的新技术和新疗法的探索与发展
以上为针灸学治疗考试复习的重点参考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注意重点理解和掌握每个知识点,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祝您考试顺利!。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针灸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学科,它利用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特定部位,通过针刺或灸疗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学必考知识点的归纳:针灸学的基础理论1.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等。
2. 腧穴理论: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是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点。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用以解释和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1. 调和阴阳:通过针刺或灸疗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腧穴,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经络阻塞。
3.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正气,驱除病邪,恢复健康状态。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1. 针刺法:包括直刺、斜刺、平刺等不同针刺角度和手法。
2. 灸法: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条,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腧穴。
3. 电针法:通过电针仪将电流引入针体,增强针刺的效果。
针灸学的主要腧穴1. 常用腧穴:如足三里、合谷、太冲等,这些穴位在治疗多种疾病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特定病症的腧穴:如治疗头痛可选用百会穴,治疗腰痛可选用命门穴等。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1. 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外科疾病:如软组织损伤、疼痛等。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规律、痛经等。
4. 儿科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哮喘等。
针灸学的注意事项1. 针刺禁忌:如皮肤感染、高热、孕妇等情况下不宜针刺。
2. 灸法禁忌:如阴虚火旺、皮肤破损等不宜使用灸法。
3. 操作规范:确保针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针灸学的现代研究1. 机制研究:探讨针灸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发挥作用。
2. 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验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针灸治疗学复习.
一,总论:1,针灸治疗作用:①疏通经络:时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③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标。
2,针灸治疗原则:①治神守气②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温之,温清并用)③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徐之,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3,(1)《灵枢.经脉》曰:“盛泽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
”(2)《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除之。
”4,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①明辨病症性质②突出经络辨证③注重整体观念④分清标本缓急⑤做到三因制宜。
5,奇经八脉证治:《素问.骨空论》曰:①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②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③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难经.二十九难:曰:④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⑤阴维为病,苦心痛。
⑥阳维为病,苦寒热。
⑦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
⑧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6,经络证治:(1)经络辨证:(辨证归经,辩位归经,经络诊察归经,)(2)按经论治:二,1针灸选穴原则:局部取穴,邻近取穴,远端选穴,辨证选穴,随症选穴。
(局部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远端取穴——静脉所通,主治所及。
)2,配穴方法:按部取穴(局部取穴、上下配穴法、前后取穴法、左右取穴法、三部取穴法);按经取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3,五输穴的临床运用①《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②《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阳井金,阴井木)4子母补泻——①本经取穴法(病在某经,根据其虚实性质就在本经选取母子穴。
②异径取穴法(按十二经脉指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竞买的母经或子经穴施术。
针灸治疗学复习
总论60%-70%针灸治疗作用1.疏通经络2.扶正祛邪3.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概述: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经络闭阻不通,气血流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人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组织的肿胀、疼痛。
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和脏腑组织,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痿软、拘挛或者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失去平衡。
穴位:揣穴而解结刺灸法:实热证者宜用针刺,虚寒证者宜行灸疗。
手法:循经按压、循经透穴、循经施灸、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以通经接气扶正祛邪概述: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
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
既病之后,机体仍会不断产生抗病能力,继续与病邪抗争。
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情加重。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补益脏腑气血,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就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
穴位:扶正时取(偏补)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膏肓;祛邪时取(偏泻)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双向调节)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急性发作性痛证取郄穴、募穴、下合穴;原穴。
刺灸法:针刺、灸法、点刺出血手法:不限调和阴阳概述: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了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穴位:肝阳上亢取太溪、照海;大汗亡阳取气海关元;脏病取腰背之背俞穴,腑病取胸腹之腹募穴,阴经经脉病症取相表里的阳经腧穴治疗,阳经同理。
刺灸法:针刺、灸法、放血、拔罐等手法:不限针灸治疗原则1.寒者温之、热之、留之2.热者疾之(诸热证皆宜行清泻法)3.虚则补之4.实者泻之5.陷下则灸之6.菀陈则徐之7.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概述:穴位:刺灸法:手法:概述:穴位:刺灸法:手法:概述:穴位:刺灸法:手法:概述:穴位:刺灸法:手法:概述:穴位:刺灸法:手法:概述:穴位:刺灸法:手法: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八纲辩证气血证治经络证治第五章各论:一、运动系统:局部+远端+特殊(骨关节病、筋、骨)二、精神类:心、心包、脑(头、肾、髓会-绝骨)三、感冒类:(一)皮-肺主皮毛,膀胱经主表(二)肉(三)脉(心主血脉)(四)督为阳脉之海(五)阳维为病苦寒热+所属脏腑(井、合、下合、原、郄、募、俞)+分型四、消化类:中脘、内关、公孙、三里+所属脏腑(井、合、下合、原、郄、募、俞)+分型五、生殖类:六、皮肤病:(一)肺主皮毛,膀胱经主表(二)脾主肌肉,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四)督为阳脉之海(五)阳维为病苦寒热得病:1.外因:六淫-感冒类2.内因:七情答题1.定义2.解释1)穴位2)刺法灸法3)手法如:概述:虚则补之穴位:足三里、关元刺灸法:灸法手法:补法(7种)。
针灸治疗学重点(大神总结)
针灸治疗学重点(大神总结)针灸治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治疗学的一些重点内容:1. 原理和基础知识:针灸治疗学基于中医学理论,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和气血的循环。
针灸师需要掌握经络的走向、穴位的位置、针刺的技巧等基本知识。
原理和基础知识:针灸治疗学基于中医学理论,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和气血的循环。
针灸师需要掌握经络的走向、穴位的位置、针刺的技巧等基本知识。
2. 穴位选择与刺激:针灸治疗学中有多个经络和几百个穴位可以选择。
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穴位,并运用适当的刺激方法,如针刺、灸法等。
穴位选择与刺激:针灸治疗学中有多个经络和几百个穴位可以选择。
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穴位,并运用适当的刺激方法,如针刺、灸法等。
3. 针刺技巧:针灸治疗学强调准确的穴位刺激,需要针灸师掌握不同穴位的刺激深度、角度和力度。
同时,需要注意卫生和消毒,确保操作安全。
针刺技巧:针灸治疗学强调准确的穴位刺激,需要针灸师掌握不同穴位的刺激深度、角度和力度。
同时,需要注意卫生和消毒,确保操作安全。
4. 治疗应用:针灸治疗学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等领域。
常见的治疗应用包括针灸镇痛、针灸调理内脏功能、针灸治疗肌肉骨伤等。
治疗应用:针灸治疗学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等领域。
常见的治疗应用包括针灸镇痛、针灸调理内脏功能、针灸治疗肌肉骨伤等。
5. 病症辨析:针灸治疗学要求针灸师具备辨析病症的能力,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舌脉等信息,做出正确的辨证论治。
病症辨析:针灸治疗学要求针灸师具备辨析病症的能力,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舌脉等信息,做出正确的辨证论治。
6. 针刺安全:针灸治疗学强调对针刺安全的重视,包括使用合格的针具、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注意事前事后的消毒工作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针灸重点
针灸重点知识1针法:用不同针具在体表的腧穴进行针刺、叩击、放血等操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灸法:用艾条、艾柱点燃后,通过温热刺激达到治病的目的。
3针灸的作用:治疗、诊断、预防、保健、麻醉、美容、(美食)等。
4中医对针灸治疗作用和机理的认识: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现代医学对针灸治疗作用和机理的认识: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增强免疫作用、活血、镇痛作用、修复组织作用。
6扎针时严禁隔衣扎针7针具的选择:针尖圆而不钝、无卷钩、针体挺直、光滑、坚韧、匀称、针根牢固、无锈蚀、无松动、针柄金属丝缠绕应紧密。
针刺前的准备:;一、检查针具二、注意消毒(最好高压蒸汽消毒,其次用75%的酒精浸泡或煮沸消毒:皮肤用酒精消毒,若对酒精过敏,用新洁尔灭。
)三、选择体位:持久、舒适、方便操作。
四、思想放松。
几种针刺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爪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法、管针进针法、避开痛点进针法。
8针刺角度和深度:直刺(90)、斜刺(45)、横刺(15)9得气:“酸、麻、胀、重、触电样感觉。
”10行针的方法:提插法、捻转法、震颤法、刮针法、弹针法。
11徐疾补泻:缓慢进针,快速出针为补,快速进针,缓慢出针为泻。
12平补平泻:针刺入腧穴后,均匀的提插、捻转,提插捻转的角度和幅度大小适中。
得气后留针或立即出针。
13针刺的异常情况:一、晕针(轻度表现为精神疲劳,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
)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为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
处理:略二、滞针三、弯针四、断针五、血肿六、后遗症14针刺治疗的注意事项:一、饥饿或过饱的患者不宜扎针等二、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扎针,引产作用的穴位(合谷、三阴交、至阴)慎用。
三、婴儿头部及局部皮肤有疤痕、溃烂者均不宜扎针四、胸、背部应斜刺和浅刺五、原因不明或突发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前胸、后背、头部的穴位慎用,四肢部位的穴位不宜采用重泻法。
针灸科知识点总结
针灸科知识点总结一、针灸的基本知识1. 针灸的起源针灸术起源于古代中国,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针灸的应用。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就有很多关于针灸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术逐渐传入其他国家,并在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地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世界医学宝库的一部分。
2. 针灸的原理针灸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在穴位刺激以及激发经络的作用,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针刺过程中,通过调节体内生物传导系统,能改善机体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 针灸的分类根据针灸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将其分为传统针灸、电针灸、手法推拿、耳针、空气艾灸等。
其中传统针灸是使用针刺激穴位的方法,电针灸则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加入了电刺激,可以增强疗效。
而耳针则是专门刺激耳朵上的穴位,起到治疗作用。
4. 针灸的器械针灸的工具主要是用于刺激穴位的针具,包括针灸针、电针、手法推拿的按摩器具等。
此外,还有针灸床、灸炷、灸盒等辅助器具。
针灸针的材质有不锈钢、银、铜等多种材质可供选择,不锈钢针具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
二、针灸的适应症1.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包括脑血管疾病、面瘫、周围神经炎、帕金森病等。
通过刺激适当的穴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系统症状。
2.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都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得到缓解。
特别是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症状,针灸有着显著的效果。
3. 呼吸系统疾病针灸对呼吸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等。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改善呼吸道症状,增强免疫力。
4.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等,也可以通过针灸得到改善。
针灸疗法能够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缓解心血管症状。
5. 妇科疾病针灸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不孕症等,都能得到改善。
针灸治疗专业知识点
针灸治疗专业知识点1.十四经穴:指十二正经加任脉,督脉经穴总合,又称“经穴”,与“经外奇穴”相对而言。
2.经外奇穴: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位置和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
3.阿是穴:中医在针灸上把没有固定名称的穴位,以酸、麻、胀、痛等感觉最明显的部位或病痛处作为穴位,叫做阿是穴。
4.十二经穴:指十二经所统属的腧穴。
5.什么叫得气:指针刺穴位后,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
6.针灸治疗的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7.保健要穴: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8.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莞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治标治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9.辨位归经:经络辨证的方法之一,辨位归经是根据病变部位来判断疾病是何经的病症10.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11.原穴治疗什么疾病:脏腑病,尤其是五脏病可取其原穴治疗12.络穴治疗什么疾病:在于治疗表里俩经的有关病症13.原络配穴:是以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配合,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的方法14.俞募配穴:以背腧穴与募穴相配用以治疗本脏或本腑有关疾病的方法。
15.下合穴主要用来治疗六脏腑病,如足三里治胃脘痛(本经取穴)16.郄穴:郄穴是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17.郄穴治疗什么疾病: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18.八会穴的意思: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穴。
19.需要记得八会穴:脏会---章门---脾经募穴腑会---中脘---胃经募穴脉会---太渊---肺经腧穴20.针灸处方选穴原则:选穴原则是临证选取穴位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和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选穴五种选穴方法21.太阳头痛选哪些穴位:天柱,风池,阿是穴,后溪,申脉22.面瘫分哪三期:发病初期,发病中期,发病恢复期风寒证: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风热证: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肝胆湿热:见于发病初期,伴有患侧耳后痛,耳廓疱疹,侧头痛,口苦,急躁易怒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气滞血瘀:见于发病初期,中期,恢复期,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部分患者有外伤史气血不足: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治法:活血通络,疏调经筋治疗主穴:阳白,睛明,太阳,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面瘫最常见的类型:风寒症,风热症(表现在上面分期那里,要记的)面瘫选合谷穴什么意思: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面瘫急性期轻刺,浅刺,选穴要少23.手阳明经漏肩风选哪些穴位:合谷,丰隆,(条口)远端取穴操作:边刺边活动肩关节24.腰痛的主要穴位: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25.扭伤:新伤(气滞血虚)可用三棱针放血,刺络拔罐26.中风急救要穴:十宣放血闭症:醒脑开窍脱证:回阳固脱(神阙隔盐灸)27.头针擅长治疗脑源性疾病28.心悸经验要穴:内关29.哮喘:除扎针后,三敷贴也很重要,减少发作频率30.胃脘痛肝气犯胃的症状:伴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选肝经,胃经)31.治疗泻泄又可治便秘:天枢32.原发性痛经什么时候治疗最合适:于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治疗33.胎位不正:至阴(用灸法)34.产后缺乳:少泽(经验要穴)特殊治疗作用35.咽喉肿痛:少商(放血)36.发热首选:大椎,外关,曲池37.胃脘痛的定义: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又名“胃心病”“心下痛”所要考的病案:面瘫,腰痛,颈椎痛,肩周炎(懒得打字了,请自行补充病案)。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1. 针灸治疗的起源和发展针灸治疗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说最早的针灸治疗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代,人们发现了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上施加压力或插入细针可以改善健康和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治疗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而且针灸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早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疗法。
2. 针灸治疗的原理和作用针灸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
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包括舒活经络、调和脏腑、调整气血、祛病延年等。
通过在穴位上施加适当的刺激,可以达到调节身体生理功能,促进机体自然愈能力的目的。
针灸治疗可以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我愈能力。
3.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针灸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例如,针灸治疗可以用于治疗头痛、颈肩痛、胃肠病、神经痛、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男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同时,针灸治疗也可以用于改善身体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
4. 针灸治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针灸治疗虽然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也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例如,孕妇、月经期、感冒发热、酗酒、饱餐、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均不宜接受针灸治疗。
而且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必须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医师进行治疗,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不良反应。
5.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和研究进展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主要包括观察症状缓解、体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
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针灸治疗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了针灸治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例如,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内脏功能等方式,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针灸治疗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针灸联合药物治疗等。
针灸治疗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针灸治疗的相关知识点总结针灸治疗的相关知识点总结1. 引言针灸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身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针灸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本文将围绕针灸治疗的相关知识点展开论述。
2. 针灸治疗的起源和发展针灸治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中国,最早的针灸文献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疗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医学体系,并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针灸治疗的有效性,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3. 针灸治疗的原理针灸治疗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经络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其中,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气血循环系统,而针灸的刺激可以通过调整经络的气血流动来恢复和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4. 针灸治疗的穴位和操作方法针灸治疗的核心是对穴位的选择和操作。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针灸师会选择不同的穴位组合进行治疗。
常用的针灸操作方法包括插针、转针、按揉、刮痧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应用范围。
5.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针灸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和症状,如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神经病等。
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针灸治疗是禁忌的,如重要器官的疾病、感染性疾病、大出血等。
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之前,个体应该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并由专业的针灸师进行评估和决策。
6. 针灸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于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疼痛、调节内分泌、改善免疫功能等。
此外,针灸治疗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安全性,相比于药物治疗,更受一些慢性病患者的青睐。
7. 针灸治疗的辅助作用针灸治疗不仅可以作为独立的疗法,还可以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发挥辅助治疗的作用。
例如,针灸可以减轻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提高心脏手术的预后等。
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针灸治疗在综合医疗中的重要性。
针灸治疗学总结
针灸治疗学总结引言:针灸治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用针灸器或手法在人体特定穴位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学的理论和实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医学体系。
本文将对针灸治疗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的治疗方法以及它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
一、针灸治疗学的基本理论1. 经络系统:针灸治疗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就是经络系统,包括了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人体内部的主要气血运行通道,经络是穴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
针灸通过在穴位刺激,影响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2. 气血理论:针灸治疗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疾病都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气血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环境等。
针灸通过在穴位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缓解疾病症状。
3. 穴位学说:针灸治疗学的核心就是穴位学说,即人体上的特定穴位在治疗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
穴位的选取和刺激方法是针灸治疗的关键。
穴位的选取要根据疾病的症状和虚实寒热等的判断。
刺激方法可以运用针灸器刺激,也可以运用手法,如按压、按摩等。
4. 阴阳和五行学说:阴阳和五行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也是针灸治疗学的核心之一。
针灸治疗学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有阴阳之分,任何一个器官的阴阳失衡都会导致疾病。
五行学说则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将人体的脏腑归类。
二、常见的针灸治疗方法1. 临床常用的刺激方法:(1)毫针刺激法:使用细小的针进行刺激,可以直接刺入穴位,通过旋转或提插的方式进行刺激。
(2)分针刺激法:使用多个细小的针,同时刺激多个穴位,增加刺激的范围和效果。
(3)电针刺激法:在穴位上接入电流,通过电流的刺激来达到治疗效果。
(4)温针刺激法:在穴位上加热,通过热量的刺激来达到治疗效果。
2. 针灸配合其他疗法:针灸治疗学还可以配合其他疗法,如按摩、艾灸、拔罐等。
这些疗法的结合可以互相协同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针灸治疗学的临床应用1.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治疗学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应用广泛,如头痛、面瘫、中风后遗症等。
【干货】针灸知识点
【干货】针灸知识点一.针灸治疗原则1.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4.三因制宜因人治宜、因时治宜、因地治宜二.处方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等。
3.辨证对症选穴:(1)辨证选穴: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①如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
②对于病变部位明显的疾病,根据其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牙痛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肾虚牙痛,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
(2)对症选穴: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
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落枕穴;崩漏选断红穴等;这是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点。
三.常用配穴方法1.按部配穴远近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2.按经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四.特定穴①《灵枢》:“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②《灵枢》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③《难经》又作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④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庭可清泻胃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则补之:出自《灵枢·经脉》。
指治疗虚性病症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虚弱性病症,如精神倦怠、肢软乏力等,采用提擦、捻转与背腧穴、原穴等性偏补的穴位实施补法;陷下则灸之:出自《灵枢·经脉》。
对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就是以灸治为主,用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症,如久泻、脱肛、阴挺等常灸百会、气海、关元等;实则泻之:对实证采用泻法,适用于邪气盛的实证,如胸闷、腹胀、便结等,采用提擦、捻转、三棱针放血、皮肤针重叩出血与十宣、水沟等性偏泻的穴位实施泻法。
菀陈则除之: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
实证泻法的一种,“菀”同“瘀”即瘀结、瘀滞之意,“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久病。
对于络脉瘀阻之类的病症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适用于久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出自《灵枢·经脉》。
也叫“经刺”。
指本经自病,不涉及其她的经络或脏腑而言,应采用本经循经取穴,多用平补平泻手法。
热则疾之:对于热性病症采用浅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与,不留针或短留针,针用泻法,只针不灸以清泻热毒。
适用于各种热病的治疗,如发热、中暑、咽喉肿痛等。
寒则留之:指寒性病症采用深刺而久留针已达到温经散寒的目的,根据寒邪侵犯的部位可以加以艾灸,助阳散寒。
主要适用于各种寒症的治疗。
针灸的治疗作用都就是通过疏通经络、调与气血、协调阴阳而实现的。
解结:用针灸的方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病候归经就是以各经之病取各经之穴的依据。
病位归经:如头痛,局部取穴+辨位归经+辨证取穴;前额痛—阳明头痛;偏头痛—少阳头痛;后头痛—太阳头痛;巅顶痛—厥阴头痛;(会举例)选穴原则:包括近部、远部、辩证、对症选穴。
近部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其具有疏调局部气血的作用。
远部取穴:循经远取,经脉所在主治所及。
辨证选穴: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辩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如心肾不交,归心肾经,选穴神门+照海;心胆气虚,归心胆经,取神门+丘墟;头项寻列缺:1、列缺就是肺经络穴,一穴主两经之病,其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过头部。
2、从经别说,离入出合经别在四肢部离开本经,到躯干进入体躯,在缺盆部出,在头面五官部阳经合入本经,阴经合入表里经。
配穴方法: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调与气机升降,代表:八脉交会穴)、前后配穴(调理脏腑阴阳气机,代表:俞募配穴)、左右配穴(调理左右经气的作用,如中风初期:补健泻患;后期:补患泻健侧;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公孙等);2、按经配穴:本经配穴法(即经刺,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腧中府,同时远取本经的尺泽、太渊)、表里配穴法(调理阴阳经经气,从而调理脏腑,代表:原络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配穴法、交会配穴法;阳进阴退:根据干支的阴阳属性,天干属阳主进,地支属阴主退,即天干由甲进到乙,再由乙进到丙·····地支由戌退到酉,再由酉退到申·····。
以井穴为例,如甲日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欲知乙日开井穴的时间,按阳进阴退原则,天干由甲进一数为乙,地支由戌退一数为酉,则乙日开井穴大敦应在乙酉时,余可以此类推。
经生经,穴生穴:继每日开取井穴之后,欲掌握当日以后时辰应开腧穴,可按经生经、穴生穴的原则推演。
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
返本还原:其中的“本”指本日的值日经,“原”指值日经的原穴,其意为阳经在开“输”穴的同时,必须同开原穴。
开取原穴的时辰就是在开取井穴之后的4个时辰。
例如:胆经在甲日甲戌时开井穴足窍阴,到乙日戊寅时则开取原穴丘墟。
阴经无单独的原穴,而以“输”穴代之。
气纳三焦:就是指天干重现日阳经五输穴均已开过,根据三焦为阳气之父、诸阳气皆归于三焦的理论,按“她生我”的规律(“她”指三焦经的五输穴,“我”指值日经),开取三焦经的五输穴。
例如:甲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日干重现的甲申时,则开三焦经的荥水穴液门,余此类推。
血归包络:就是指天干重现日阴经的五输穴均已开过,根据心包为阴血之母,诸血皆归于心包的理论,按“我生她”的规律(“我”指值日经,“她”指心包经的五输穴),开取心包经的五输穴。
例如:乙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天干重现的乙末时,则开心包经的荥水穴劳宫。
余此类推。
:外感头痛(起病急,病程短,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内伤头痛(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时重时轻,多半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加重);肝阳头痛(头胀痛或抽痛、跳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脉玄数);血虚头痛(头空痛,头晕,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痰浊头痛(头痛昏胀,脘腹胀满。
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瘀血头痛(头痛迁延日久,或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暗,脉细涩)主穴阳明头痛头维印堂阳白阿就是穴合谷内廷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透率谷风池阿就是穴外关侠溪太阳头痛天柱后顶凤池阿就是穴后溪申脉厥阴头痛百会四神聪阿就是穴太冲中冲配穴外感(风府、列缺);肝阳(行间、太溪);血虚(气海、足三里);痰浊(丰隆、中脘);淤血(血海、膈俞)漏肩峰:针灸治疗:治则: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取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取。
主穴: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 阿就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配穴:手阳明经(肩前外)型配三间;手少阳(肩外侧)配中渚;手太阳(肩后部)配后溪;手太阴经(肩前部)型配尺泽;操作:毫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
先刺远端穴,行针后让患者运动肩关节。
局部可灸。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手太阳经穴,加阿就是穴,均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通经活血而止痛;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止痛;条口透承山可疏导太阳、阳明两经气血,为临床经验效穴。
痹证:“痹”有闭阻不通之义,风寒湿热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灼热肿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灵枢·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局取+风门、风池、膈腧、血海】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增痛,得温痛减,局部皮色不红。
触之不温,苔薄白、脉弦紧。
【局取+肾腧、关元、命门】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或有肿胀,肢体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滑【局取+脾俞、阴陵泉、足三里、商丘】。
热痹(风寒湿邪化热):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
可累及多个关节,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舌红、苔黄、脉滑数。
【局取+大椎、曲池、阴陵泉】痿症:“痿”有痿枯不用之意,痿症就是指肢体筋脉迟缓,痿软无力,日久不能随意活动,伴麻木、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病症。
治则:调与气血,濡养筋肉。
取足阳明经穴与相应的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夹脊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配穴肺热伤津配鱼际、尺泽;湿热浸淫配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配脾俞、胃兪;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脉络痹阻配膈腧、血海;操作:鱼际、尺泽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
余穴常规刺。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脏腑背腧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通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能通调诸筋;三阴交健肝补脾益肾,以达强筋健骨。
中风:先兆症状:患者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但很快缓解。
1、中经络: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病位浅、病情轻)治则:疏通经络、醒脑开窍,取督脉与手厥阴、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配穴:风痰阻络(丰隆合谷);风阳上扰(太冲太溪);痰热腑实(内庭丰隆);气虚络瘀(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手指不伸(腕骨);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太冲风市);头晕(凤池天柱);便秘(天枢支沟);尿失禁(中极关元);复视(睛明凤池);足内翻(丘墟透照海)操作: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捻转泻法;极泉在原穴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提擦泻法;、,以患肢有麻胀与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擦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三阴交提擦补法。
可用电针。
方义: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
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神气、疏通气血;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2、中脏腑:神志不清,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治则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取督脉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配穴闭证(十二井、太冲);脱证(关元、神阙)操作:水沟内关方法同中经络;百会闭证用毫泻刺;脱证灸法;十二井点刺放血;关元神阙用大艾灸重灸。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
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百会位于头顶,属督脉,内络于脑,醒神开窍作用强;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
面瘫:治则: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局取与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配穴风寒、风热(风池);气血不足(足三里血海);味觉减退(足三里);听觉过敏(阳陵泉);抬眉困难(攒竹);鼻唇沟变浅(迎香);人中沟歪斜(水沟);颌唇沟歪斜(承浆);流泪(太冲)操作:面部腧穴平补平泻,恢复期可加灸;急性期面部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宜重;恢复期,合谷平不平泻,足三里补法。
方义面部各腧穴可疏导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取(面口合谷收),与近部翳风相配,以祛风通络。
胃痛: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与脾胃虚弱有关。
治则:与胃止痛。
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配穴寒邪犯胃(梁丘胃兪);饮食伤胃(下腕梁门);脾胃虚寒(脾俞关元);胃阴不足(胃兪内庭)操作常规刺。
寒邪犯胃与脾胃虚寒者可加灸,急性胃痛每日治疗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方义本病病位在胃,中脘为胃之募、府之会,穴居胃脘部,故可健运中州调理胃气;足三里为下合穴,可通调胃气与中脘远近相配,可通条腑气,与胃止痛凡胃脘疼痛,不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可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与胃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可调理脾胃,平逆止痛,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的病症。
泄泻: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脾虚湿盛,肠道分泌清浊的传导功能失施。
治则:健脾利湿,调肠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