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测控】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7《订鬼》教案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
王充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
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二、导入
1.正题
“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鬼的看法
2.作家简介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4.个别朗读。
四、文章简要分析。
1.文章主旨分析
主要是要订正当时关于“鬼是人死后精神形的”的说法。
2.写法简要分析
文章第二段将“人病见鬼出”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
“伯乐见马,庖丁见牛”,是由于神志高度集中,进入迷离恍惚的境界,产生的错觉。
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庖丁是一样的,所见非实,所以并非真见到了鬼。
两者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
1。
最新精编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订鬼》讲学稿
《订鬼》学习目的:1.熟读课文,读准音,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
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
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
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
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
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
著作有《论衡》。
模块一:自主学习记阅读知识链接,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再读课文,说说本文模块二:交流研讨模块三:巩固内化模块四:当堂训练1.给下列字准确注音: 衽( ) 庖( ) 箠( ) 椎(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致之何由..? ②顾玩.所见 ③何以效.之 ④妄.见之也 3.请写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①觉.见卧闻 古义: 今义: ②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 古义: 今义: 4.请准确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昼日则鬼见.: ②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 5. 选择解释错误的一项( )A 、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 箠,锤子。
杖,棍棒。
B 、若见鬼把椎.锁绳 椎,古代的一种兵器。
绳,绳索,绳子。
C 、夫精念..存想 精念,思念 D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为,变成。
6.下列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致之何由?由于疾病..B.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C.畏惧..鬼至 D.自见异物..也 摘 记”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说,认为。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7《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1、疏通全文大意。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作家作品1、关于作者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
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
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
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
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
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
著作有《论衡》。
2、背景链接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
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
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字词积累为:变成。
存想:想像。
致:导致。
何:什么。
困:困顿。
把:拿。
顾玩:仔细端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7《订鬼》教案(新版)语文版
27 *订鬼【教学目标】1.准确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重点)2.学习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重点)3.学习王充的朴素唯物论思想,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新课导入:“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人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象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了。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了解作家及作品。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朝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
他批判“天人感应”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说,认为“精气”是人的生命和精神的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本文选自《论衡·订鬼篇》,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的意思。
《论衡》是王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这部著作里,讨论到了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给下列生字注音:寝衽.(r ân) 传.曰(zhu àn) 庖.丁(páo) 箠.(chu í) 椎.(chu í) 绳 (m ò) 鬼见.(xi àn) (2)通假字: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案”通“按”,按着。
九年级语文上册 27《订鬼》教学设计 语文版
订鬼1教学目标1. 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文言词语,有了一定的基础。
3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王充无鬼论的朴素唯物论点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1. 给下列斜体字注音。
传()疱()丁寝衽()椎()绳纆()箠()2. 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理解文意。
二、有关资料。
1. 作者简介:王充(27~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
所著《论衡》一书,30卷,85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王充读书时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王充曾两次出任过小官,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研究学问。
王充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教书、思考、写作中度过,生活始终清贫。
到了晚年,依然“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
王充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其他都已失传。
王充反对生知之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说:“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生知者”,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
他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
他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认为有知识就有力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他举例说明萧何收集秦代保存的文书资料,掌握了很多知识,然后"以知为力",协助刘邦打败了项羽。
2. <<论衡>>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中世纪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一部重要著作。
涉及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九年级语文上册 27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订鬼》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复杂句式。
对鬼神观念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正确看待鬼神观念?”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订鬼》课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2.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技巧?3.课堂讨论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4.课后作业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册《27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7订鬼》word教案 (1)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课件展示生字
2、学生齐读课文
五、疏通课文,理解文意。
课件展示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六、探究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1)、先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中心论点
学生根据各段内容,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本文的论证过 程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请学生填空
理解题意
了解作者和相关背景
加强朗读,积累生 字
学会翻译课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明确论点、论证过程和论证方 法
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
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 证,有力地否定了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教学手段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用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导入
听故事并思考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题及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一、解题
订鬼,意思是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论衡》
王充(27~ 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所著《论衡》一书,30卷,85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27课《订鬼》第1课时教案word版
困剧:困顿严重。绳纆:绳索。妄:荒诞,无根据。实:事实。
翻译: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鞭子棍捧欧打他,好象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象)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象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象)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名人名言
用爱生活,你会使自己幸福!用爱工作,你会使很多人幸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关于作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出身“细族孤门”。幼年聪明,六岁读书,即“有巨人之志”。经四十余年,写成了《论衡》。他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唯心论。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初读课文
1、寝衽rèn传曰zhuàn庖丁páo箠chuí椎chuí绳纆mò鬼见xiàn
2、通假字: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案”通“按”,按着。
3、多义词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代词,鬼)二者用精至矣(精神)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主谓之间,取独)夫精念存想(专一,纯正)
夫精念存想(句首发语词,无义)若见鬼把椎锁绳纆(或者)
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代词,那)若有所畏惧(如果)
为:变成。存想:想像。致:导致。何:什么。
五、学生练习
板
书
计
【精品】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27课《订鬼》第1课时教案word版
研读第二段
效:验证。传:古书。相:鉴别。顾玩:仔细端详。玩,欣赏,玩味。用精至矣:精神专一,到了极点。犹:好像
翻译: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之中,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由于老是想着某一个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错觉,看见异乎原物的东西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了。
名人名言
用爱生活,你会使自己幸福!用爱工作,你会使很多人幸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关于作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出身“细族孤门”。幼年聪明,六岁读书,即“有巨人之志”。经四十余年,写成了《论衡》。他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唯心论。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授课日期:
备课人:赵群友连续号
课题
27、*订鬼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 27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
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一、教学目标(一)把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三)初步明白得〝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缘故。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备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放映批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同学对迷信害人的义愤。
2.〝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惧怕的字眼,那么请咨询那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不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那个咨询题的。
3.朗读课文(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补充注释①,内容侧重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困难卓绝的斗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然后请假设干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一遍。
2.对比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预备集中讨论。
3.解疑:能够学生提咨询,学生回答。
学生不能解决的咨询题,老师讲解。
4.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重要词语。
为----变成(另,替、给) 凡——凡是(另,平凡、总共)效——验证妄——荒诞,无把握或——有时(另,有的人)夫——那,代词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用——因为5.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1.完成文后〝摸索与练习〞二。
2.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朗读情形(二)学生小组讨论以下咨询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想念存想之所致也。
〞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咨询引出〝人病那么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
从全然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现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想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想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一辈子病时〝想念存想〞所致。
【九年级】《订鬼》教学设计
【九年级】《订鬼》教学设计《订鬼》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观点明确,思路明晰。
在扫除字障碍后,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理清论证思路。
另外,还要把本的行风格与《鱼我所欲也》《马说》相对比,让学生领会朴实无华也是值得提倡的风。
二、目标1.在理解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行思路。
2.体验一下这种简单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1.进口新产品“订鬼”是什么意思?是修订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王充生活的时代,鬼神迷信思想泛滥,所以他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鬼的虚无。
不过,大家想想,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鬼神论是否还在泛滥呢?2.整体把握(1)通读,找出作者的观点“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它指出鬼并非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的想象造成的。
(2)为什么作者要让人们相信他的观点?第二节以《伯乐相马》和《保定解牛》为例,说明人们之所以认为有“鬼”,实际上是“想而不见”的结果。
第三节和第四节将论证“恐惧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看到”的根本原因。
3.重点难点突破(1)这有什么不精确的地方吗?作者讨论的中心应该是,缺失和思考会产生幻觉。
从逻辑上讲,它应该关注“恐惧与思考,思考与看见”的中心。
然而,作者也写道“病因是什么?因病”,这似乎与该中心不符,因为伯乐和保定只是“思念而思,见异物”,而不是由该病引起的。
学生可以探索这个问题,让他们意识到严格的线逻辑的重要性。
(2)本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东汉时代科学很不发达的条下,王充能有如此大胆的真知灼见,实属难得。
两千年后的我们仔细作一对照,是不是发现有一些人在思想上甚至还远不如我们的古人呢?(3)不同风格的比较:我想要的鱼也使用平行性,形成充分的推理动力;马朔形象生动,充满情感;这种语言很简单,很少修改,这实际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风格,因为在讨论中重要的是清晰的观点、清晰的推理和严格的逻辑。
四、延伸拓展收集资料,为这本书写一篇小文章(可选):关于“定规”的逻辑缺失或“王充定规的现实意义”的小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订鬼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重点)
2.学习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重点)
3.学习王充的朴素唯物论思想,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人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象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了。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了解作家及作品。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朝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
他批判“天人感应”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说,认为“精气”是人的生命和精神的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本文选自《论衡·订鬼篇》,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的意思。
《论衡》是王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这部著作里,讨论到了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寝衽.(r ân) 传.曰(zhu àn) 庖.丁(páo) 箠.
(chu í) 椎.(chu í) 绳(m ò) 鬼见.
(xi àn) (2)通假字:
则梦见夫人据案.
其身(“案”通“按”,按着。
) (3)多义词:
之⎩⎪⎨⎪⎧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代词,鬼。
)皆人思念存想之.
所致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为⎩⎪⎨⎪⎧非人死精神为.之也(变成。
)然得而腊之以为.
饵(当做。
) 夫⎩⎪⎨⎪⎧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代词,那。
)夫.
精念存想(句首发语词,无义。
) 自⎩⎪⎨⎪⎧身自.疾痛(自然。
)自.
吾氏三世居是乡(自从。
)
用⎩⎪⎨⎪⎧俱用.精神(因为。
)给其食用.
(费用,资财。
) (4)古今异义词:
①觉.
见卧闻(古义:睡醒。
今义:睡觉。
) ②则梦见夫人..
据案其身(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自己及他人的妻子。
) ③凡人..
不病则不畏惧(古义:大凡人们。
今义:平凡的人,普通人。
) ④顾玩.
所见,无非马者(古义:欣赏,玩味。
今义:玩耍。
) (5)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凡人不病.
则不畏惧(生重病) 暮卧则梦.
闻(做梦) 3.再读课文,疏通全文,翻译下列难句:
(1)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形成的,都是人们想象造成的。
(2)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害怕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眼睛就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
(3)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生病痛苦产生恐惧,就会看见荒诞、无根据的东西。
(4)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大白天就看见鬼出现,夜晚睡觉时就在梦中听见鬼声。
(5)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一个人躺在空屋里,如果心里害怕,就会梦见那人按住他的身体而吓哭了。
知识板块二 细读课文,深层感悟。
4.对于“鬼”这种现象,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5.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开篇提出论点后,用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接着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紧接着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最后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有理有据,层层递进,分析透彻。
6.作者是如何妙用修辞手法的?
(1)运用设问。
在开头提出论点以后,就用了设问句“致之何由?由于疾病”;第二段第一句“何以效之”,以设问起,接着就以古书内容作答。
这个设问句不仅把上下文连贯起来,而且增添了文采和生动性。
(2)运用排比。
如:第三段“初疾畏惊……见鬼之击”,环环紧扣,逐次递进,把幻觉因病人病情发展而变化的景象,犹如电影一般映现出来,具体形象,有力地证明“鬼”确是病人“存想虚致”而绝非实有的道理。
第四段:“夫精念存想……口言其事。
”这三个分句还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环环相扣,逻辑关系严密;构成排比句,气势贯通,明快流畅,再次强调了“精念存想”所产生的幻觉。
知识板块三再读课文,拓展运用。
7.作者是怎样看待鬼的?对当时流行的认识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
当时流行的认识是“人死为鬼”“人死精神为之”,认为鬼是存在的。
作者则说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是“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非人死精神为之”。
王充的认识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
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人死了,生命便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
王充在近两千年前就否定鬼的存在,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对于现代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8.同样是写“鬼魂”,说说下面几句古诗与迷信中的鬼有何不同?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
(3)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别云间》
三首古诗中的“鬼雄”“阎罗”“毅魄”都是作者借鬼神故事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坚定意志,不同于迷信中的说法。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对应第1~3题)
知识板块二细读课文,深层感悟。
(对应第4~6题)
知识板块三再读课文,拓展运用。
(对应第7~8题)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