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专题测试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单元测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单元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主流思想。

本文将从主要思想内容、影响和发展等方面进行展开,以进行单元测试。

首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儒家主张以“仁”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经典《论语》中强调了伦理道德和政治伦理,提倡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的要义在于培养君子,即有道德修养和深厚学问的人。

儒家思想尊重传统文化,注重教育和家庭,提倡孝道和忠诚。

其次,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追求自然之道,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和谐。

道家经典《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主张宽宏大度,推崇个体自我修养。

道家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思想相对于儒家思想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

而墨家思想则强调爱和利益的平等。

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兼爱”思想,强调所有人类都应该平等相待,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思想主张以爱为核心,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墨家思想的兴起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三种主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教育和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墨家思想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些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成为统治者强化政治权利的工具。

而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儒家思想受到了各种新的思潮的挑战。

同时,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发展和传承,对中国古代哲学形成与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称为“圣人” 孟子和荀子尚为等而下之的“仁人” 宋代以后孟子也被视之为圣人被尊称为“亚圣”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 宗法血缘制度的瓦解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 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被神化为“圣人”是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的产物宋代儒学融合佛教、道教等思想后发展为理学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孟子地位上升故C项正确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故选C2.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据材料可知A.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B. 儒家思想属于法治思想C. 儒学理念影响古代法制建设D. 注重亲情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特点【答案】C【解析】由董仲舒将“《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可知儒学理念出现法制化现象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故C项正确A项是从汉武帝时不符合题意 B项说法错误错在“属于” 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法律的特点故D项排除3.《史记》记载“古者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编撰《诗经》的目的在于()A. 弘扬传统诗歌艺术B.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 维护分封制的存在D. 加强社会的礼乐教化【答案】D【解析】A项题干所给材料主要涉及礼乐教化与弘扬传统诗歌和分封制无关B项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维护的是旧的奴隶社会统治秩序C项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维护的是旧的奴隶社会统治秩序而非分封制的存在D项题干所给材料中“取其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说明了孔子编撰《诗经》主要为了礼乐教化故选D4.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 “土者君之官也” “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这说明董仲舒()A. 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B. 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 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D. 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答案】B【解析】题干强调农民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本思想故B正确A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题干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排除D故选B5.王阳明主张以自家内在的“心”(良知)而非圣贤经典作判断是非善恶的准则随后的王散则称:“世之儒者以学在读书学在效先觉之所为未免依籍见闻仿循格套不能自信其心”两人的主张A. 反映出人的主体意识觉醒B. 是对朱熹思想的批判性继承C. 受到李贽“异端”思想的启示D. 推动宋明理学的世俗化趋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而非圣贤经典”“世之儒者以学在读书学在效先觉之所为未免…不能自信其心”可知王阳明和王畿都反对程朱理学对思想的垄断重视个体感觉反映出当时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王阳明和王能的主张对朱熹思想的批判体现不出“继承” 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的言论受到王阳明思想的深刻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排除D项6.韩非子提出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的思想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A.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B. “主妾无等必危嫡子”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答案】A【解析】材料“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思想选项“一家二贵事乃无功”体现了大一统集权思想故A正确“战阵之间不厌诈伪”体现兵不厌诈思想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主妾无等必危嫡子”涉及的宗法制的相关知识与题干无关故排除“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反映的是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与材料无关故排除7.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A. 统一逐渐成为共识B. 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C. 兼并战争过于频繁D. 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答案】A【解析】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派思想开的交流融合排除B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并非渴望重建西周秩序排除D故选A8.如表为西汉时期若干帝王在位时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变化统计表(注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帝王文明史》第二卷改编)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A. 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B. 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C. 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D. 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答案】A【解析】9.南北朝时期社会广泛信奉弥勒佛(梵名 Maitreya).有人统计在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群中除了释迦佛像还有大量的弥勒佛像这一现象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 民众对至高神权的否定B. 传统主流思想地位稳固C. 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D. 民族间文化融合的加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林立弥勒佛的大量存在是当时人民精神寄托的表现说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故选C 大量弥勒佛的存在表现了人民的精神寄托而非否定至高神权排除A 材料信息不涉及儒家思想和民族文化的融合 BD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10.《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A. 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B. 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C. 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D. 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符合传统儒家孝道从而以节日形式受到宫廷和民间的推崇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佛教在民间的流传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来文化中契合传统主流观念的因素得以流传并非冲击主流观念排除C 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对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进行比较排除D项故选A11.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A. 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B. 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C. 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D. 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等可知汉朝统治者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故B正确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排除A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西汉儒家思想融合了法家思想排除D故选B12.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问题早在1988年 75位诺贝尔奖得主者齐集巴黎讨论新世纪的前途他们认为21世纪人类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他们认为孔子的“智慧”是()A. “克己复礼”B. “民贵君轻”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以德服人”【答案】C【解析】13.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默写儒家经文)、墨义(默写既有儒经注疏)取士的做法受到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取得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一变化()A. 奠定了宋词繁荣的基础B. 凸显了儒家对个性的尊重C. 削弱了儒学的正统权威D. 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趋向【答案】D【解析】北宋中期科举考试逐渐偏重“经义” 而且要求宽松这有利于士人自由解读儒家经典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趋向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D项正确宋词繁荣的基础是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并非科举制度变革 A项错误宋代儒家倡导纲常伦理强调对个性的约束 B项错误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有利于正统权威的增强 C项错误故选D14.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可知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是选拔人才扩充文官政治队伍故B项正确提升官员文化素质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强化专制和集权统治也不是科举制度的作用真正起到这个作用的是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以及后来的内阁制等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15.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心理的主要影响是()A. 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B. 糅和各家思想的新儒学诞生C. 大一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 君主注重儒家思想教化功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对中国社会心理的主要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政治上的大一统必然要求思想上的统一儒学独尊的地位使大一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A项是汉代儒学对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是指汉代儒学的特点排除D项是汉代儒学的政治功能排除故选C16.有学者指出它确立了以道德为主体的独立性执著地追求人生精神价值将传统儒学哲学化了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该学者评价的是()A. 战国孟子思想B. 西汉新儒学体系C. 宋代程朱理学D. 明清儒学思想【答案】C【解析】从材料“执著地追求人生精神价值将传统儒学哲学化了”可以看出这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将儒家思想哲学化故C项正确AB项均未到哲学化的阶段排除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理学进行了批判排除D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7.如表中甲、乙、丙的言论是中国古代三部著作(荀子的《荀子•君道》朱熹的《晦庵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关于君民关系的论述(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答案】信息及其著作甲主张理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因此甲是朱熹的思想其著作是《晦庵集》乙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认为学校判定是非的标准因此乙是黄宗羲的思想其著作是《明夷待访录》丙主张礼强调君主应当具备政治能力和道德能力因此丙是荀子的思想其著作是《荀子•君道》【解析】本小问的信息及其著作依据材料“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可知甲主张理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结合所学可知朱熹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因此判断出甲是朱熹的《晦庵集》依据材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可知乙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认为学校判定是非的标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思想因此判断出乙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依据“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可知丙主张礼强调君主应当具备政治能力和道德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荀子强调礼主张君主应当具备政治能力和道德能力因此判断出丙是荀子的《荀子•君道》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18.(2)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18.(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解析】根据材料一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主、臣子、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答案】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解析】根据材料三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材料三应出自董仲舒根据材料四内容和《朱子语类》分析材料四应出自朱熹根据两则材料的意思分析材料三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从天理的角度回答【答案】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褚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需要影晌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歇晌【解析】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问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形成的背景19.(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发展的特点【答案】(1)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解析】(1)根据材料一“应当禁绝与孔子之术相异的学术使得民知所从”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中央集权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答案】(2)背景封建伦理秩序受到破坏魏晋以来出现三教融合趋势统治者提倡三教融合儒家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学术氛围宽松【解析】(2)本小问的背景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作答根据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出现三教融合趋势封建伦理秩序受到破坏统治者提倡三教融合儒家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学术氛围宽松【答案】(3)特点服务于政治需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学说的内容【解析】(3)本小问可以从儒学发展的自身和外在原因总结如服务于政治需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学说的内容等20.(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因素20.(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进步性及其弊端20.(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答案】(1)演变历程经历了以举荐为主、举荐与考试相结合、自由投考的演变历程影响因素官僚制度【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察举制实行之初……大致是以举荐为主的阶段……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阶段到了唐代则无须举荐而自由投考了”反映了察举制经历了以举荐为主、举荐与考试相结合、自由投考的演变历程第二小问由材料“官僚科层制……等原则与方法的制约支配作用” 结合所学选官制度是要为封建专制政权提供后备官僚队伍故其影响因素答为官僚制度【答案】(2)进步性限制选官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弊端考生学非所用存在一考而定侥幸而获的情况【解析】(2)第一小问由材料“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 可见科举制的进步性在于限制选官过程中的徇私舞弊第二小问由材料“一则学非所用诗赋之浮华无实帖经墨义之孤陋寡闻是已” 可见考生学非所用由材料“一则试之以一日之短长可以侥幸而获不知其果有学问与否也” 可见存在一考而定侥幸而获的情况【答案】(3)历史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促进了社会稳定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到中央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自由报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有利于吸收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参与政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班级姓名学号布置日期成绩一、选择题(每题3分,25题,计75分)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A.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是A.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此语体现了汉初遵循的诸子思想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更新B.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形式上的变化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①佛教②基督教③伊斯兰教④道教⑤儒学A.①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天人感应”④“君权神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程颢B.程颐C.朱熹D.王阳明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12、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A.否定佛教、道教教义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C.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激励人们奋发立志13、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辩论是宋代大儒朱熹与下列哪一人物的争辩?A.王夫之B.程颢C.程颐D.陆九渊14、我们说王阳明的心学已经走向极端,主要是指这种学说A.极力维护君主专制B.主张意识第一,物质第二C.主张人们忍耐、顺从D.完全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15、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③社会阶级矛盾尖锐④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6、明清时期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技的进步C.封建制度的衰落D.理学的演变17、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的思想家是A.黄宗羲B.王夫之C.顾炎武D.李贽18、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一、单选题1.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

这一制度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C.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2.东晋佛教学者竺道生提出“一阐提(佛教用来称呼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人皆可成佛”;唐代高僧惠能坚信“自性自度”,首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宋代释契篙等以孝融通儒释,使居士阶层进一步壮大。

上述现象表明A.佛教成为麻痹民众工具 B.儒学借鉴了佛教教义C.佛教教派斗争日趋激烈 D.佛教渐趋中国本土化3.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道德五千言》者,实是(西周)藏室中之故书”,正因为老子做了柱下史(“副丞相”掌管图书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的官职),因此能了解周之体制,因此道家之学而为“诸家之纲领”,所以道家为体,诸家为用。

据此可知A.道家思想起到历史传承作用 B.道家思想形成于西周C.老子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D.诸子百家的思想来源于道家思想4.某学者在研究清初经济时写道:在松江府属诸州县,“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浙江种植桑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广东种植甘蔗十分普遍,“连冈接阜,一望丛若芦苇”;福建“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

其意在说明当时部分地区A.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粮食产量受到影响 D.农业受到资本主义市场影响5.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

这反映了此时儒家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家主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A.争霸战争环境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C.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D.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7.“悟空:‘师父,我见一盲人打着灯笼走路,这有何用?’师父:‘为师听你说的情况,估计有N种可能,如果他是怕他人看不清路,这是①家;如果他是怕别人撞到他,这是墨家;如果他认为黑夜出门按规定就得打灯笼,这是②家;如果他认为想打就打何必问,这是③家。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解析版)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解析版)

苍梧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检测题学号: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郑人买履”的寓意主要体现了A. 道家的“无为”思想B. 法家的“变革”主张C. 墨家的“节用”倡议D. 儒家的“礼制”要求【答案】B【解析】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不必死守教条,这鲜明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中“先自度其足”与“无为”不符,A项错误,故排除;材料中“郑人有且置履者”,没有涉及买贵或买便宜的履,C项错误,故排除;材料中“吾忘持度”与“礼制”要求无关,D项错误,故排除。

点睛:本题首先要运用文言文知识理解其大意,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2.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

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

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这反映了当时:A. 道家放弃了无为主张B. 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C. 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D. 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答案】B【解析】庄子认为,遥远的古代君主统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这还是无为的思想,故A错误;战国时期,无论荀子还是庄子,都提出了治国的理念,其目的都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故B 正确;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更不可能成社会共识,故C错误;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思想,这与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不符,故D错误。

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附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附答案)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1.“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材料中“争”的实质是() A. 确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C.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D. 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 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B. 矛头都指向奴隶制残余C. 都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了新内容D. 都在思想领域中重视人的作用3.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

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

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

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

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A. 社会动荡思想活跃B. 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C. 改朝换代百家争鸣D. 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4.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

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A. 经济大发展B. 政治大动荡C. 文化大繁荣D. 社会大变革5.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

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 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B. 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D. 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6.“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学说B. 墨子的“兼爱”思想C. 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D. 庄子的“齐物”观点7.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

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带解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带解析)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选择题(17道试题)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索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变动 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3.《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法家思想中蕴含着民本成分4.《墨子·非攻下》有“至乎夏王桀,天有祜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化”之论;《国语·周语上》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之说。

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气候变迁决定王朝兴衰B.灾异影响政治生活C.天人感应观念渗入儒学D.礼乐文化根深蒂固5.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6.董仲舒再三强调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借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循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7.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称为“五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2.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

《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A.反对封建礼教B.反对盲从孔子C.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儒学经典3.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的是()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民主科学D.重农抑商4.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5.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7.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由此可见()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D.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8.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隋代儒学大师王通提出“三教归一”的口号主张以儒为主援引佛、道入儒这一口号的提出()A. 顺应了大一统的需要B. 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C. 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D. 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答案】A【解析】隋朝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统一儒学家强调以儒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思想实现“三教合一”这一主张顺应了大一统的要求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夸大了这一口号的影响因此不合题意排除故选A2.孔子讲“礼” 孟子重“义” 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 规范社会秩序B. 强化中央集权C. 构建平等社会D. 缓和诸侯纷争【答案】A【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 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故选A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A. 爆发了“七国之乱” 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B. 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 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 道教兴起佛教传人儒家学说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新的历史条件”是指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C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4.《新唐书·卢承庆传》中记载唐高宗初年卢承庆担任吏部尚书负责朝廷内外百官政绩的考核工作一官督运漕风失米卢考之曰“监不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止自若无一言而退卢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媿(古同“愧”)词又改注曰“宠辱不惊考中上”此尤唐代考课中之嘉话也这一案例之所以成为考课的嘉话是因为()A. 以政绩为依据客观公正B. 体现了对官员素质的重视C. 兼顾客观因素中肯公道D. 体现了官员管理的人性化【答案】D【解析】题干的主要意思是一次有一位官员监督运粮遇到大风粮船被吹翻损失了一批粮食卢承庆考核时对他作了这样的评定“监运而损失粮食考绩为中下等”这位运粮官容色自若没申辩一句就退下去了卢承庆看到他这种宽宏度量就将评语改为“碰上大风失粮不以人力所能控制考绩得中等”运粮官听了既不喜形于色也没有羞愧之词卢承庆又把评语改批道“宠辱不惊考绩得中上”卢承庆综合考量了运粮官的政绩、客观因素和修养体现了官员管理的人性化故D正确ABC三项以偏概全故排除故选D5.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A. 教育思想B. 农本思想C. 民本思想D. 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都是在强调爱惜百姓、关注民生即体现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孔子涉及教育思想孟子和荀子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与重视农业的农本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而强调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6.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面对百年战乱造成的满目疮痍的社会肌体为了尽快医治创伤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制定了一项“偃武修文”的文化政策这一政策()A. 促进了社会管理的放松B.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 增强了解决边患的可能D. 推动了主流思想的革新【答案】D【解析】由于宋代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的地位得到上升创作环境相对宽松从而推动了儒学吸收佛道理论形成理学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管理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边患问题排除C项故选D7.“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孟子以来由‘君王做主’的‘尊君重民’的旧范式而转型为‘由民做主’的‘民主君客’式的新理论因而不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极限’ 而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开端’ 据此推知他在政治上()A. 反对君主专制B. 提倡君民平等C. 主张主权在民D. 实行君主立宪【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他”提倡“由民做主”“民主君客” 因此他在政治上是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BCD项均已超出明末清初新思想的范畴故排除故选A8.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与《春秋繁露》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人宇宙论建立起了一个新儒学思想体系据此可知儒学新体系的特点是()A. 官方化和制度化B. 神学化和多元化C. 道统化和哲学化D. 精英化和科学化【答案】B【解析】【答案】B【解析】“阴阳五行”“天人宇宙”体现了新儒学的神学化而“黄老等诸子百家” 则体现了新儒学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一个多元思想的复合体故B项正确A项虽然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项是宋明理学的特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封建思想的糟粕排除D项9.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B. 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 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D. 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的表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即“君权神授” 把君主的权力神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的只有黄宗羲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A. 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 强调“理”是万物之源D. 反对民主启蒙患想【答案】B【解析】11.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展望中国现代文艺的走向时发出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告诉我们()A. 一个民族只有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繁荣B. 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认同C. 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D.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答案】B【解析】12.梁任公曰“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秦汉以后“行民本之精神”主要得益于()A. “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B. 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C. 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D.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注意材料的前提条件是“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 秦汉以来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因此A“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错误排除B是客观条件排除C“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 过于绝对排除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民为邦本”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D正确故选D13.明朝中期王艮(1483~1541年)提出“良知现成”说并提倡“百姓日用即道” 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看其思想的师承和后学分别对应()A. 董仲舒、陆九渊B. 陆九渊、朱熹C. 朱熹、王守仁D. 王守仁、李贽【答案】D【解析】“良知现成”体现了王守仁的思想主张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百姓日用即道”体现了李贽的思想主张李贽提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故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4.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 压制知识分子B. 完善法律机制C.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答案】C【解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以思想上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服务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项符合题意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压制儒生而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提升儒生的地位故A 不符合题意区别对待古文化只是现象而非本质完善法律机制与材料无关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5.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 韩非子B. 孟子C. 董仲舒D. 朱熹【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发展和改造了先秦儒学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以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C项正确韩非子和孟子均不符合“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要求故A B项可以排除朱熹的理学将“天人合一”发展为“天人一理” 故D项可以排除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注鲁哀公四年孔子从叶县返回到蔡国着见长沮、桀溺在路边并肩耕田孔子派子路前去打听渡口二人得知是孔子师徒一行桀溺便说“浑浑露疆天下到处都是这样有谁还能改变这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个躲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我们逃避这污浊的社会呢!”两人说完就继续耕作上图石刻画反映了多个历史信息选取其中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讨(提示可联系石刻画的时间、内容构成等)【答案】信息一(创作时间)此石刻画应雕刻于唐代以后理由春秋时期虽出现了牛耕但当时的耕犁是直犁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在唐代才发明因而此石刻画应雕刻于曲辕犁普及后的唐代以后信息二(内容)此石刻画虽然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不符合史实理由尽管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牛耕使用的是多牛和直犁东汉后才出现一牛拉犁唐代才出现此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因而此石刻画带有明显的主观意造性【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需要根据题目所给的图片材料进行认真的解读发现图片反映的信息并提取出两项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等于提取出两个与图片相关的信息进行史论结合的论证和探讨除了图片之外题干还给了图片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这一信息思考的方向主要是图片内的信息题干给出了两个可以参考的方向就是石刻画的时间或者内容构成等这些都需要从图片中的文字和画面来推敲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比对找准信息是这个题的关键图片中的人物、文字和牛耕以及所乘之车都可以进行分析思考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17.(2)根据相关观点分别指出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17.(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17.(4)儒家思想在宋朝、明朝分别形成了怎样的体系?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17.(5)儒家思想是何时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答案】(1)观点材料一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材料二主张关注人民认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或民贵君轻)材料三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材料四认为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解析】(1)直接概括四则材料的中心观点即可即材料一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材料二主张关注人民认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或民贵君轻)材料三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材料四认为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答案】(2)学派一是墨家二是儒家三是道家四是法家【解析】(2)根据四则材料的核心观点不难判断出材料所属各家学派【答案】(3)材料四的法家思想对当时影响最大材料二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最大【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最为统治者所接受而儒家思想在汉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4)体系理学、心学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解析】(4)结合所学可直接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答案】(5)时间西汉态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析】(5)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回答儒家思想在西汉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持批判的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8.(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18.(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18.(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答案】(1)臣子应当忠于君主臣子有权反抗独夫民贼【解析】(1)孟子对“忠君”的看法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即可如“臣弑其君可乎”“贼仁者谓之贼……未闻弑君也”即认为臣子应当忠于君主但同时臣子有权反抗残贼之人【答案】(2)神化君权强化忠君思想西汉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解析】(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董仲舒强调君权神授强化忠君思想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是迎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3)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伦理学三纲五常知识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解析】(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宇宙论”即理是世界的本原“伦理学”指儒家的传统纲常理论“知识论”指达到天理的途径即格物致知19.(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19.(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19.(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答案】(1)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解析】(1)第一小问的类型从材料可以看出是知识分子第二小问的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背景来分析【答案】(2)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解析】(2)第一小问的主张从材料二“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以得出主张第二小问的目的结合所学从减少决策失误维护统治角度思考【答案】(2)制约力量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 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解析】(2)第一小问的力量从材料一“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可以分析出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从材料三“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以分析祖宗家法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儒家思想、士大夫阶层的思想以及宗法观念的影响解答即可。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0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0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0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必称尧舜,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荀子也称善“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

这些表明A.儒家学说源自于远古的尧舜B.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C.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D.儒家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2. 战国时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而荀子则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是A.实现社会稳定B.实现以德治国C.促进儒学发展D.维护专制统治3.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下列对《老子》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一主张的解释合理的是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争斗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尊尊”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的制度4.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则上尊而不侵。

”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5.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其思想属于A.强调赏罚的法家思想B.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C.提倡道德的儒家思想D.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6. 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

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

这一现象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7. 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自我测评(中国史部分)参考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自我测评(中国史部分)参考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 自我测评 ] “六经”包括哪些典籍?答案提示:《诗》、《书》、《礼》、《乐》、《易》、《春秋》。

二儒学的兴起[ 自我测评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答案提示: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三宋明理学[ 自我测评 ]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答案提示: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人生修养方面,他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以穷各种事物的原理,最终通晓与把握天理。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强调本心体悟,以探索自我内心,并通过道德自省和知行合一来实践天理。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自我测评 ]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思想。

三者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什么?历史影响如何?答案提示:(三者基本思想略。

)三者在本质上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他们的思想为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自我测评 ]简要总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科学成就和文化教育。

答案提示:造纸术的发明及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且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远航东非等地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火药在发明后广泛应用于军事,对世界军工科学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二中国古代艺术[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的书法和绘画有哪些名家名作?答案提示:列举教材中涉及的代表作者和代表作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自我测评 ]你能够分别举出唐诗、宋词、元曲中三组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吗?答案提示:列举教材中涉及的代表作者和代表作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自我测评 ]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一、单选题1.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和平不能依靠武力来实现,更不能依靠军事同盟来维持。

强化和扩大军事同盟只会制造更多的不稳定因素,损害国际安全。

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之上。

摒弃冷战思维,破除“唯武器论”,各国各地区树立并贯彻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要确保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适合借用古代中国诸子百家的哪个理论A.无为而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政以德 D.以法为本2.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

这一现象表明A.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B.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C.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D.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3.从西汉至明清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统治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科考制度的影响 D.思想控制的强化4.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代理学以“平淡自摄”“无欲故静”的境界取代了先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

由此可知,宋代理学A.强调坚持人格的独立性 B.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C.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 D.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5.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A.天行有常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格物致知6.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往往凭借历算、地理、火炮等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当时中国士大夫的A.程朱理学 B.陆王心学 C.经世致用 D.考据学7.宋以前的画家评价一幅画一直以画工、技法为评价对象,而到了元明时期,品画标准已经用人品代替画品,注重画家的德行,画作的风格也从写实走向写意°促使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经济的发展 B.宋明理学的影响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绘画技巧的演变8.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测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测试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1、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说明孔子A. 注重社会和谐B. 强调以民为本C. 主张以德治民D. 宣传克己复礼2、孔子的思想主张中重在调解社会人际关系的是A. 仁者爱人B. 民贵君轻C. 有教无类D. 农本思想3、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A.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B.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4、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清末民初,“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形成。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儒学无法实现自身的突破B. 家族观念向民族国家观念发展C.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义D. 民主共和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5、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

这一变化反映A. 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B. 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C. 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D. 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6、《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7、“仁政”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的“天人感应”,但是依旧继承了仁政思想,具体的表现是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 “臣事君,子事父,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8、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中有这样的情节:戚秦氏因冤屈被处斩,当时虽是六月,却天降大雪。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卷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2.“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A.宗法制的解体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C.封建经济发展D.私学的发展3.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

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A.“礼”B.“仁”C.“德”D.“孝”4.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行为,羊贩子沈犹氏再“不敢朝饮其羊”(早上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以增加重量)。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孔子关注民生,主张诚信B.孔子依靠法制维护市场秩序C.孔子反对商业欺诈D.当时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5.“大器晚成”“大象无形”“质真若渝”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都出自同一本先秦典籍,它是()A.《春秋》B.《道德经》C.《论语》D.《韩非子》6.“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段话说明,该时期()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B.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D.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7.《史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上述记载()①与董仲舒的观念相符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④记载荒诞不经,缺乏科学精神A.①③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8.《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9.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了,正是为汉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也由此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局面。

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评

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评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观察下图,孔子在讲学中向其弟子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应是( )杏坛讲学图A 政在大夫B 学而优则仕C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 内圣外王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限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以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答案:C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 墨翟B 孟轲C 荀况D 韩非子解析:材料中的观点重点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奉法”能够强国,反之就会导致国弱,这充分说明了“奉法”与强国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判断出D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D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 天行有常B 人性本恶C 礼法并重D 民水君舟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A、C、D三项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

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答案:B4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 兼相爱,交相利B 仁者爱人C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析: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D项正确。

答案:D5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A 法家学说B 道家学说C 儒家学说D 墨家学说解析:韩非子的观点非常鲜明,即靠“仁义”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治局面,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6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大一统”的思想实际上吸收了( )A 孟子的思想B 荀子的思想C 韩非子的思想D 孔子的思想解析:“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和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吸收各家思想并进一步发展其多设耳目来侦查的方法创自墨家其“循名责实”的方法采自墨家和名家据此判断法家重视()A. 人主驾驭群臣的方法B. 人主的权势C. 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行D. 苦干和自我牺牲【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多设耳目来侦查的方法”、“循名责实的方法”可知君主通过这些方法来“循名责实” 驾驭群臣故A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2.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 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A. 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B. 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C. 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否定D. “德治”将要取代“法治”【答案】B【解析】A.表述说法错误排除B.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地继承正确C.对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排除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排除故选B3.下面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出现图中曲线走势的主要原因是()A. 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统治政策B. 儒学开始成为各学派中的显学C. 儒学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 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诸子思想【答案】C【解析】据图示汉武帝至汉元帝时期太学博士子弟的人数稳步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太学是汉统治者培养人才的学校武帝之后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说明儒学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并非主要原因早在战国时期儒学已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 B项错误董仲舒吸收的主要是道、法、阴阳家的部分思想而非所有诸子思想 D项错误故选C4.许倬云认为“从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思想体系有两条脉络平行发展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这两条路在发展的途径上会交叉影响” 下列哪一项属于最初的交叉()A. 荀子“仁义”与“王道”B. 董仲舒“天人感应”C. 王阳明“心即理”D. 王夫之“求天理于人欲之中”【答案】B【解析】据材料“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 可知符合董仲舒“天人感应” 即道、法、阴阳杂糅结合的产物故B项正确荀子的“仁义”与“王道” 属儒法交叉影响排除A项王阳明“心即理” 属佛儒交叉排除C项王夫之“求天理于人欲之中”系否定“存天理灭人欲”的对立关系排除D项故选B5.东汉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说明六国时期()A. 六国相互削弱有利秦实现统一B. 是士人阶层实践其政治理想的黄金时代C. 各国选贤举能使墨学成为显学D.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已成为社会常态【答案】B【解析】材料描述了战国时期贤能之士的政治活动的重要作用反映不出秦国统一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可以理解为得到贤士辅佐的战国群雄就能强大反之就会衰弱由此可以看出士人及其政治实践在当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战国时期是士人阶层实现其理想的黄金时期故B 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题干强调士人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只有墨家学说故排除C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的是分封宗法制受到破坏这在材料中也没体现故排除D项故选B项6.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 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A. 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B. 带有强烈的个人价值判断C. 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D. 违背当时统治阶级的意愿【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作《春秋》主要是强调理“礼” 用以宣传直接的政治主张带有强烈的个人价值判断故“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 故B正确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B7.如图是陈列在中国某历史博物馆的三个瓷俑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一个商人其中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察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B. 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吏范围C. 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D. 职业分工导致社会地位不同【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以考试为选标准“惟有读书高”反映了科举制实行后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利禄促使社会重学风气盛行故项符合题意故C正确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影响而非察制故排除B项材料中表明社会的重学风气未体现科举制扩大了选官更范围的作用故排除D项材料末体现因职业分工所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故排除8.有学者称古代某思想家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属于这位思想家核心主张的是()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存天理灭人欲D. 以天随君以君随天【答案】D【解析】西汉的儒学家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给儒学赋予神的色彩题干中的“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是指董仲舒“以天随君以君随天”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正确A是荀子的主张排除B是孟子的主张排除C是朱熹的主张排除故选D9.孔子坦言“吾从周” 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 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 推动了学术下移这一现象()A. 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B. 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C. 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D. 体现了崛起中的地主阶级政治诉求【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在政治领域上的反映 C选项符合题意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 A选项排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强调的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 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教育发展与士阶层的政治需求无关 D选项排除故选C10.李贽在《藏书》中既反对专权又称颂“圣主” 既同情农民起义又视起义为“盗贼” 其认识源于()A. 阶级的局限性B. 个性的价值观C. 思想的矛盾性D. 主张的片面化【答案】A【解析】“反对专权又称颂‘圣主’ 既同情农民起义又视起义为‘盗贼’” 这相互矛盾的思想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李贽所处的时代李贽是明朝中期人当时理学僵化不符合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所以自小受到伊斯兰教影响而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的李贽提出了反传统的思想但是李贽自身受地主阶级阶级性的束缚摆脱不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体现了阶级局限性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1.在唐代参加省试的考生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接着还要经吏部选试选试合格后才被授予官职选试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先考书、判即考其书写工整、文理通达的程度然后再试身、言即观察其是否相貌端正、口齿清楚可见唐代的选试()A. 重视考核被选者的道德品行B. 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C.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D. 导致了科举制以貌取人的弊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在选试过程中要综合考查考生多方面的素质这种方式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唐朝重视考生的综合素质不只是道德品行故A项错误“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唐朝重视考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容貌一方面故D项错误故选B12.明朝的东林学派提出了“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主张把百姓看作是社会的主体这一主张的提出()A. 否定以孔子的思想作为是非标准B. 动摇了南宋以来程朱理学的地位C. 背离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传统D. 受到明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的影响【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把百姓看作是社会的主体”可知材料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东林学派出现于明代中后期此时明朝日益衰败阶级矛盾尖锐因此“把百姓看作是社会的主体”思想的出现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故D项正确A项是李贽的思想排除“把百姓看作是社会的主体”并没有动摇程朱理学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思想是对先秦民贵君轻思想的发展而非背离故C项错误故选D13.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A. 表明隋代以佛学为宗B.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C. 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 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佛教在隋代得到扶持出现繁荣和发展局面佛教的传播、佛经的译介使传统文化得以丰富故答案为B项材料强调的是唐朝的佛经译经但是隋朝仍然是儒学为宗排除AC项儒学自汉朝确立为正统思想直到新文化运动其统治地位才被动摇与“隋代”不符排除“开始”出现说法错误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多元文化并非从隋朝开始 D错误故选B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表列出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几种分期方法运用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儒学的分期进行探讨【答案】示例观点同意材料中第三种分期方法第一阶段为先秦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以后论述先秦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发展不断完善先秦儒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实行德治和仁政为后世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儒学思想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并始终没能被统治者完全采纳秦汉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学说改造儒学使之更加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使儒学与政治更加紧密结合宋明理学的出现一方面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和世俗化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儒家理念越来越被普通民众接受因此中国古代儒学在先秦时期为创建时期秦汉以后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融合并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过程的时间划分结合我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历程特征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进行说明可以同意不同的说法但是一定要言之有理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5.(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宋理学呈现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原因15.(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初“明道救世”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答案】(1)特征崇尚清淡(空谈理性)轻视务实原因理学成为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理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强调思辨化【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他们不是以解决实务为先而尚清谈”可知晚宋理学呈现的特征是崇尚清淡(空谈理性)轻视务实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把理学作为仕途晋升之阶”“晚宋当权者更是为了一己私利重用这些理学之士”可知原因是理学成为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理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强调思辨化【答案】(2)内涵注重学理的实用性否定君主专制提倡移风易俗意义改变了学风走向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思想源泉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化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活力【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大批进步的思想家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注重学术的实际效用”“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民众利益高于一姓之兴亡”可知内涵是注重学理的实用性否定君主专制提倡移风易俗第二小问的意义可从思想、政治、社会等方面分析思考16.(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16.(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16.(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答案】(1)现象三教合一影响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解析】(1)依据材料“三教之大其不可遗”可知反映了三教合一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 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标【解析】(2)材料中反映出的是“格物致知” 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其目的在于“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答案】(3)观点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解析】(3)从材料“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中获取有效信息可知王阳明认为理在心中人们所要做的是扩充良知克服私欲即“致良知”的观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演变】精练卷及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演变】精练卷及解析

一、【中国古代思想演变】专题精练卷(考时 45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共 52 分)1.下边两则资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议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A.儒家B.法家 C.道家D.墨家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这类“黄金时代”的根根源因是()A.“百花怒放”场面的出现B.生产力发展致使社会改革C.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D.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3.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以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 C.墨子D.韩非子4.“说一说来道一道,成由节俭败由奢,牢牢手年年有,一粥一饭精美算,旧物易主贵如宝,不摆谱来不比阔,节俭兴家福绵长。

”这是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宣传词。

以下哪一位先贤的主张与之符合()A.老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5.有位宋朝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坚信“心”是世界的根源,而要认识宇宙的实情,只要向内探究,不用向外格物穷理。

请问他是()A.程颢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6.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以下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是()A.韩非子B.陆九渊C.朱熹D.王阳明7.“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和尚慧远一同喝茶畅聊、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自己是虚假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能够得出切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交融的趋向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表现繁华场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8.《焚书·何心隐论》说道:“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此话主要反应了作者()A.按照学致使用B.倡议婚姻自主C.挑战正统思想D.鼓动专制集权9.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评“私天下”,充足说明这一期间思想界的活跃。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据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共有宰相21人其中三分之二出身科举但宰相任期一般只有三年多少的甚至只有一年多或几个月这说明唐玄宗时期()A. 科举取士初现弊端B. 皇权不断受到威胁C. 科举制有利人才选拔D.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任期一般只有三年多少的甚至只有一年多或几个月”可知唐玄宗时期丞相任期短更换频繁体现出该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科举制的弊端 A项排除题干体现出皇权的加强而不是其不断受到威胁 B项排除题干没有体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C项排除故选 D2.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 是宗法制的产物B. 是一种宗教信仰C. 受宗族观念影响D. 重视历史和教育【答案】D【解析】材料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主要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宗法制、宗族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两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宗教信仰 B项排除根据材料“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重视历史、重视教育故D项正确故选D3.20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学者强调继承和发扬孔孟程朱陆王的思想以之为中国的根本精神并以其为主体来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在思想界兴起了一股保卫、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其目的在于()A. 为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B. 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心反抗外来侵略C. 抵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D. 批判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流行的西化思潮【答案】B【解析】据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承和发扬孔孟程朱陆王的思想……兴起了一股保卫、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是主要任务材料体现了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心反抗外来侵略的目的故B项正确保卫、复兴中华文化与国民党的一党专制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抵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目的故C项错误批判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流行的西化思潮也不符合当时反对侵略的主要任务故D项错误故选B4.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①汉武帝时期的教学课本主要以儒学为主没有法家经典②汉武帝构建了地方到中央的学校体系中央设立太学地方有郡国学校③汉武帝时期并没有对读书人的身份有特殊的要求④在汉朝太学学生通过考试合格以后也可以做官故选C5.如图是《汉代讲经图》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讲学的内容应该是()A. 法家学说B. 儒家学说C. 道家学说D. 兵家学说【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汉代讲经图》”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因此汉代讲学的内容是儒家学说故B项正确汉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故ACD三项排除6.朱熹弟子陈宓曾任安溪知县他在《安溪劝农诗·劝贫富相资》一诗中说“举债当知济汝穷取钱须念利难供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材料体现了()A. 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B. 士大夫崇尚社会和谐的理念C. 士大夫反对民间的借贷行为D. 官府强行干预民间财务纠纷【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劝贫富相资”“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可知题干是指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和谐思想符合题意的是B项A、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材料体现了官府采取劝谕的方式 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B7.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当时()A. 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 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 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答案】A【解析】“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表明当时佛教、道家思想盛行冲击了儒家思想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故B错误C项错在“开始” 排除理学出现是在宋朝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A8.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一做法()A. 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B. 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C. 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D. 使“四书”成为儒学基础读物【答案】A【解析】A.孔子编纂五经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正确B.春秋战国时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编纂五经不能促进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排除C.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排除D.宋朝时期四书成为儒学的基础读物排除9.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A. 儒学内部的改造B. 统治集团的斗争C. 杜会环境的变化D. 其他学说的衰落【答案】A【解析】汉代儒学进行自我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这些思想适合了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为统治着所倡导成为官方学说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0.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由此可知八股取士()A. 便于选拔有真知灼见的人才B.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 束缚和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D. 有利于保障考生的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A八股取士并不能选出真正有真知灼见的人排除B材料不是强调社会重视读书学习的风气排除C从材料可以看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比较死板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正确D材料没有体现出公平公正的特征排除故选C1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先秦儒家强调道德的主要目的是()A. 达到复古的政治目标B. 旨在推动社会变革C. 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D. 努力完善个人品质【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儒家强调道德是个人生存的意义和根基通过规范个体来规范社会意在通过道德塑造一个有序的社会故C正确儒家强调道德的目的是重构社会而非复古故排除A儒家强调的是道德对个体的重要性其目的并不是直接指向社会变革故排除B“努力完善个人品质”只体现了儒家强调道德的一面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D故选C12.“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礼失而求诸野”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A. 学术下移B. 文化普及C. 百家争鸣D. 礼崩乐坏【答案】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之后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官守的学术散落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处之地这一现象导致了学术由周王室下移于侯国和由侯国下移于民间故A 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秦代到民国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变化概括起来不过只是一治一乱统一分裂的循环往复而已那么产生循环往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古人用内外轻重之说来进行解释……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轻重相维也就是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使地方有适度的分权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轻重相维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一旦处置失当就会失去平衡不是向外重内轻滑坡就是向内重外轻倾斜因此历史总是循环不已周而复始当然每一个循环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吸取前代教训以后的提高——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围绕“内外轻重之说”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外重内轻或内重外轻是中国历史循环往复的原因阐述“内”指的是中央政府或中央政权“外”则是地方政府或地方分权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被称为“外重内轻” 反之则为“内重外轻”外重内轻可能引发割据分裂局面促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新的王朝接受前朝教训调整前朝中央集权方式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有导致亡国的危险这是宋、明王朝的教训综上所述一部中国政治史就在外重内轻和内重外轻的两端往复摆动从而出现循环往复的局面示例二论题中国历史上内外轻重的转换难以长期维持轻重相维状态阐述秦汉两代基本上是轻重相维的时期秦之速亡并非地方权力太重而是因为苛政所以“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 直到东汉末年才出现极端地方分权引起军阀割据造成三国鼎立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轻重失序的周期乱世从东汉末年算起整整延续了400年之久隋唐前期又一次达到轻重大体相维的态势但在吸取汉末以来教训之后中央集权更加强化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代政府不得不把权力下移唐后期又从治世转入乱世部分方镇拥兵自立形成割据导致唐末分裂的局面再度出现从唐中期到宋代重新统一混乱的形势也贯穿了两个世纪综上所述新的王朝吸取前朝教训寻求适宜的中央集权方式但很难长期保持轻重相维状态【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指的是中央政府或中央政权“外”则是地方政府或地方分权围绕“内外轻重之说”拟定一个论题依据论题展开论述能够引用具体史实支持论题论述完整表达清晰即可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4.(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理想政治分别是什么?影响他们政治选择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14.(2)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们各自提出了哪些主张?【答案】(1)理想政治孔子——礼治(礼乐文明的社会、恢复奴隶制社会)孟子——王道董仲舒——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原因孔子——“礼崩乐坏” 奴隶制走向衰落孟子——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董仲舒——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和匈奴侵扰等亟待解决【解析】(1)根据材料“孔子对当时的变化看不顺眼希望恢复周代的以礼为准则而构筑起来的社会制度”“孟子所说的‘王’ 就是‘以德行仁’ 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讲的‘一统’ 按照他自己的解释就是‘一统乎天子’的意思”可总结出他们各自的理想政治原因可从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问题回答【答案】(2)主张孔子——“仁”的学说、以德治民(德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民本)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德主刑辅【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德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民本)的学说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德主刑辅的学说15.(1)坚持东北抵抗构筑抗战全史15.(2)推动国共合作引领全民抗战15.(3)形成科学理论提供战略指导15.(4)领导敌后抗战转变实力对比15.(5)冲破反共逆流实施战略反攻﹣﹣摘编自王保庆、王艳红《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材料的提纲中任选三项结合史实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说明【答案】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民族危机加重面前选【解析】【答案】“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以抗战大局为重促成了国共合作和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选【解析】【答案】针对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 毛泽东于1938年发表了《论持久战》选【解析】【答案】为配合正面战场中共积极开辟敌后战场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选【解析】【答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战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1945年8月6日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总之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对日军多次妥协退让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和最终决定力量【解析】16.(1)材料一中共有2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16.(2)材料二中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什么?法家思想的主要主张?16.(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不得照搬原文)【答案】(1)“战国”改为“春秋” “理是万物本源”改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君权神授”或“天人感应”【解析】(1)结合所学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董仲舒为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逐渐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答案】(2)“民贵君轻” 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解析】(2)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答案】(3)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解析】(3)由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 从而从政治、经济和学术上归纳可以答为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17.材料从汉到宋董永遇仙故事的演变【答案】示例一论题董永遇仙的故事始终体现着儒家传统伦理阐述汉代推崇孝道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后更进一步强化了“孝”的儒家伦理观董永遇仙的关键不是“仙”而是“孝” 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下对“孝”的宣扬从晋到宋其故事情节无论怎么增减董永遇仙中“孝”的核心因素都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自汉到宋对儒家“孝”的伦理宣扬都没有改变示例二论题宋代董永遇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阐述产生于汉代的董永遇仙故事中天神因感于董永之“孝”而让神女下凡助织只单纯地体现了对“孝”的宣扬而宋代时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董永遇仙的故事则演变成一个具有爱情色彩的人仙故事这说明董永遇仙故事在宣扬以“孝”为主题的前提下融入了市民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使故事更具有时代气息【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包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包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一、选择题1.韩非子指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这里,他强调的是( )A.君主制定法律 B.法律受制于君权 C.法律的权威性 D.君臣均受法律制约2.“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 D.孔孟之道3.高一·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 )A.民为贵,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4.某同学参观李贽故居,最有可能看到的字幅是()A.“天不生仲尼,万古为彻夜” 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5.钱穆说:“这一情形,直从汉代起。

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6.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7.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8.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

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第一单元+第三单元)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其思想主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在春秋晚期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C.孟子、荀子主张实行“仁政”“仁义”,在伦理观上都主张“性本善”
D.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④去过考试合格可以做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朱熹提倡“格物致知”,王阳明则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以下对二人的评价正确的是()
A.二人所创立的理论体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B.二人的宇宙观是完全相反、背道而驰的
C.二人的观点都是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D.后者的思想主张与真理更加接近
4.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贤者曾留下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

要“知行合一”。

乙:“工商皆民之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王阳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儒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6.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C.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7.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

”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8.“阳明学派对理学学派是一个正面的打击,至少儒家阵营中已并行有两支主流。

但使理学家痛恨的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

”符合材料中观点的思想是()
A.“致良知
B.“心即理也”
C.“知行合一”
D.“存天理,灭人欲”
9.“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应是()
A.李贽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10.假如你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①用楷书字体抄写《论语》②利用祖冲之的割圆术计算圆形池塘边的长度
③带朋友去看杂剧④借助官方编定的《黄帝内经》医治病人。

A.③B.②③C.②④D.全部无法享受
11.下列人物取得的成就被外国学者称为“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是()A.李时珍、毕升B.毕升、蔡伦
C.蔡伦、郭守敬D.李时珍、郭守敬
12.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A.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13.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④理论体系完整
A.①④B.①② C .③④D.②③
14.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5.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中国古代科技呈现上表中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数学、天文学、地学和农学发达B.历代统治者普遍重视科技
C.古代中国战乱较少D.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
16.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认为:“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
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据此判断,雨果认为()
A.中国人没有创造力
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C.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17.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

这表明明代科学
A.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B.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
C.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二、材料解析题(共20分)
1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董仲舒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材料四“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黄宗羲
请回答:
(1)在清代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请问每个阶段的思想核心是什么?(8分)
(2)根据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谈谈每个阶段的思想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12分)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第一单元+第三单元)专题测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题,40分)
1—5:CCCCA 6—10:BDCDD 11—15:BABBD 16—17:DA
二、材料解析题(共20分)
18.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

宋代: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

明代: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纷争,孔子希望用“仁”的学说来调节社会人际关系。

汉代,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的需要。

宋代,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朱熹的学说适应了当时的需要。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其腐朽性也进一步暴露,与此同时,工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黄宗羲的学说就是对当时现实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