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

合集下载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

然而,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只是形式化地应付,缺乏积极参与和投入。

要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首先,创设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充分发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潜能,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索答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其次,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内容一般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关的。

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例如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活动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感受社会责任,增强实践能力。

第三,倡导学生的参与与合作。

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可以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和达到学习目标。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与学生生活和兴趣相关的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内容常常涉及到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这需要学生进行思辨和判断。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供不同观点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第五,宣传和表彰积极向上的品德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校内广播、班会等方式宣传和表彰校内外发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品德行为,激发学生的正能量。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社会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品德和社会责任,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善良和贡献的力量。

总之,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宣传和表彰积极向上的品德行为。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方案引言: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施步骤、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与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一套完善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方案。

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善乐观、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质,帮助他们成为有品德的公民。

二、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施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明确小学品德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正直、宽容、勇敢等品格。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小学品德教育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

3.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结合故事、实例和互动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感悟品德教育的内涵。

4.实施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作业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与设计1.选题原则:选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既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意识,又能够增加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例如,参观社区公园、进行公益活动等。

2.活动设计: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应注重与课程内容的关联和实际性。

通过观察和亲身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安排1.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根据实践活动的主题和要求,选择适合学生实践的时间和地点,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成立实践小组:教师可以为学生成立实践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3.预先进行准备:在实践活动前,教师应提前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包括调研、考察和资源准备等,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总结1.实施活动:根据活动设计,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反思。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由于其抽象性和理论性,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为了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参与亲身体验。

组织角色扮演,模拟社会交往的各种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实践品德与社会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进行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道德和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案例可以涵盖社会事务、学校生活、家庭问题等多个领域,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进行团队合作: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社会意识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一些道德和社会问题。

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一起协作筹划和实施社区服务项目。

4. 运用多媒体教具:利用多媒体教具,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可以选择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和讨论,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影响。

5. 定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社区组织、参与慈善活动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社会问题的存在,增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6.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感兴趣的话题,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展示给全班,共同学习和交流。

7. 善用游戏化教学:通过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游戏元素结合,将学习过程变成游戏化的体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化的学习活动,如问答竞赛、角色扮演、团队挑战等,通过比赛和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案例分析、团队合作、运用多媒体教具、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自主学习和善用游戏化教学等措施,可以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关键时期。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经验中感知、体验和认识社会,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

在小学阶段,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会经历许多人际关系的互动,例如与家人、同学和老师之间的相处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从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等品德观念。

学生在家庭生活实践中,可以体验到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关爱,通过与他人相处的实践,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还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职业和社会群体,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贡献,从而培养出敬业、奉献的品德观。

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解决具体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园艺实践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植物种植知识,自己动手实施,从中学会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养护技巧,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至关重要。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并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设计和组织一系列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的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拓展“品德和社会”的课外实践渠道-文档资料

拓展“品德和社会”的课外实践渠道-文档资料

拓展“品德和社会”的课外实践渠道重视“品德和社会”的课外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的道德实践活动,对拓宽学校德育渠道,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课外实践渠道之一:营造学校和谐的育人环境。

加快小学生“品社”课的改进和建设。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让德育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

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学校要设立平台,提供渠道,加强教师道德修养,提高教师道德水平,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校成立了“我是金子,我会发光”俱乐部,设立了“知心姐姐”信箱,创建了“快乐智多星”营地……借助这些平台,我们让每一位老师为学生服务,在教育学生、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增强爱岗敬业的意识,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我们把贫困家庭学生、农民工子弟、学习上行为上有欠缺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相关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解决学习上的实际困难,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关注他们的行为细节并给予指导。

学期末,学校还拿出部分爱心基金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奖励。

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大队部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党支部、行政、关协小组等部门积极支持少先队开展活动。

学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把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纳入师资培训体系。

建立和完善了校外辅导员制度,选聘热心少先队工作、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

比如聘请周边的社区主任、社区关协委员担任学校“校外辅导员”,社区与学校手拉手共同教育学生。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良好的环境总能陶冶人、教育人,不良的环境则往往促使人形成不良的思想与行为。

我们应当自觉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廊、绿化墙、光荣谱、园丁颂等校园文化设施,形成浓郁的教育氛围。

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

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

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作者:刘学武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3年第07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

本课程的“内容标准”都是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的,如“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

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资源就不能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一、《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1.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由于其间接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感到很难懂,不利于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封闭狭小的教室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的信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把书本中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书本知识的内化。

2.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去分析、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使自己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得以提高。

在和伙伴们一起处理突发事件、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应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中高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旺盛的精力,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将他们的兴趣、爱好、精力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活动中既有生动形象的榜样,又有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们分辨是非善恶、辨别真伪美丑的能力,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科技特色,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塑造“学校文化”为主线,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活动主题
本学期综合性学习,开展:“遨游汉字王国”、“保护环境:认识水的世界”、“自我保护—认识用电的安全性”等系列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方法。

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
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具中段后:活动启动周及前期准备
期末:活动实施,活动评价、交流、总结
安排。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要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首先需要设立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生动和趣味。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1. 利用互动教学法通过课堂互动,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校园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展开探讨。

老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启发式的问题,或者给予一些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深入思考、交流。

通过互动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视听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听取的方式了解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

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现实感受更加深刻。

3. 利用案例教学老师可以利用实际案例来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

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具体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文事件,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和热情。

4. 利用游戏教学通过将品德与社会的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教育性强的游戏来引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例如模拟市场交易、模拟法庭辩论等形式。

通过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知识。

5. 利用实践教学除了课堂教学,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感受社会、了解社会,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热情。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参与公益活动、走进企业等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

6. 利用小组合作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一些任务和项目。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某项课程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7. 利用个案分析老师可以利用个案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分析某个案例来探讨品德与社会的相关问题。

通过个案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案例中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多样性。

小学课题研究:《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我们之所以提出“《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这一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一)达成《品德与社会》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塑造。

要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尽管《品德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开设的课程,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仍习惯于依据教材上课,不敢引入学生的生活;习惯于围绕课堂进行教学,不敢将课堂内容引伸到课外,或者将教学引申到课外而又苦于没有合适的活动资源和资源开发的途径。

上述现象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落实。

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并努力追求的目标。

为克服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特组织《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建设的需要1.使课程(教材)更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风采《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是教材、教师、学生、学校、社区等课程素材在教育理论下的有机融合。

其最大值地体现了课程(教材)在特定地区、特定学校、特定教师和特定学生条件下的个性特色,是国家统一课程(教材)在特定条件下的个性化生长。

因为,教师学生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师生个体的创造性、地区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地域特色、学校整体的文化涵养等等,都必将深刻地融入到课程(教材)的建设中,使之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个性风采。

2.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真正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学生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理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关注自己的生活,收集、处理、反思、研究信息,筛选课程素材,这无疑是对自己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一次重新发现、重新建构。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和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意识。

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和观念正在形成,这个阶段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最佳时期。

品德教育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同时也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加以强化。

生活实践是最好的品德教育场所,只有让学生亲自经历和感受,才能加深他们对品德的理解和认同。

小学生的品德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德心。

通过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如班级合作,班委会的设立等,让学生懂得团结、互助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权益的观念。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志愿者活动,如帮助社区清理环境,探访孤寡老人等,增强学生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德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组织一些分组研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组织一个小组,调查班级或者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观察、分析、思考和总结的能力,为自己的行动负责。

小学品德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可以通过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等,让学生了解一些环境问题、贫困地区的孩子等,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

小学品德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通过组织一些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可以让学生扮演一个店主,在班级中开设一个小超市,学生可以自己经营和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同时也能够理解和感受到遵守规则和法律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有效途径。

2023年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三篇)

2023年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三篇)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正确处理同其他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之间的关系,加强校内的横向联系;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增进校内外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课前做好准备活动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课前让学生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既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探究学习等能力。

我引导学生通过请教父母、查阅书报、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的资料,鼓励学生与人合作获取信息。

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收集了各种图片及文字资料。

在查阅收集的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认识,为课堂上同学之间的交流展示、资源共享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采访、调查、参观、听报告等形式亲身体验,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认识,帮助他们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知。

课堂教学中教师再联系这些材料进行点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就有了深切的体验和理解,容易变成自觉行为。

3、课前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校内的公益劳动,打扫学校公共场所,清洗拖把池,冲洗厕所等。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上街跟清洁工人一起打扫马路,捡垃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道理,明白劳动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爱劳动的人才是真正的心灵美。

通过课前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教育自己,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后开展自主实践在品德与社会课后,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少先队活动、道德实践活动,组织模拟活动,搜集各方、谚语或组织收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等。

品社教学实践(3篇)

品社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品社课程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品社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实践内容1. 确立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品社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创设教学情境为了提高品社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以下是一些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1)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教学内容;(2)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行为;(3)组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3. 丰富教学方法在品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品社课程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评价教学效果为了检验品社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

以下是一些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2)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

三、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小学品社课程开展了一次“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

活动前,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留守儿童的现状,让学生了解这一群体面临的困境。

2.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播放留守儿童的生活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他们的生活状况;(2)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如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等;(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给留守儿童写一封信”活动,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4)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23年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2023年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2023年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意识变得愈发重要。

为了提升学生的品行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本文将制定2023年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外活动计划。

通过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与他人相处以及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参观社会公共机构和服务机构(时间:每学期至少一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在社会中的作用,我们将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政府机构、慈善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等。

通过参观,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这些机构对社会的贡献,并积极参与其中。

此外,学生将有机会与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从而培养尊重和感激他人的品质。

二、组织社区服务活动(时间:每学期至少两次)社区服务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义卖活动、环境保护活动、帮助弱势群体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解决。

同时,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接触,学生能够培养宽容和包容的品质。

三、开展品德教育主题讲座和小组讨论(时间:每个学期一次)品德教育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邀请社会各界专家、教育学者等来校进行品德教育主题讲座。

这些讲座将涵盖诚信、友善、坚持、努力等多个方面的品质。

在讲座后,学生将有机会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进一步思考和应用所学的道德准则。

四、开设社会实践课程(时间:每个学期一次)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挑战,我们将开设社会实践课程。

学生将有机会走出校园,亲身体验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商业、医疗、教育等。

通过实践,学生将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增强对社会的认识。

同时,学生还可以从实践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五、举办品德与社会学科知识竞赛(时间:每学期一次)为了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我们将举办品德与社会学科知识竞赛。

通过参加竞赛,学生将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比较。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外拓展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外拓展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外拓展教学计划引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它涵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需的道德品质和社会知识。

然而,仅靠课堂内的教学往往无法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因此,设计一套课外拓展教学计划,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体验和内化相关内容。

一、教学主题:1. 强化社会参与意识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义工活动,帮助他们实际了解社会问题,培养关爱他人、参与社会的能力和意识。

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游园活动、小组合作项目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在集体中合作、协作的重要性,培养耐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引导文化认同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增加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

二、活动安排:1. 社区服务与当地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活动,如为社区老人做饭、打扫卫生等。

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培养对社会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的意识。

2. 游园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游览活动,如野餐、登山等。

通过游玩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友善互助的品质。

3. 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体验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通过这些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培养对艺术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三、教材使用:1. 选用生活相关的教材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生活相关的教材,如寓言故事、社会问题讨论等,让学生通过故事和案例了解道德品质和社会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整合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让学生在视听刺激下对品德与社会进行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3. 制作教具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教具,如道德表情卡、社会问题卡片等,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讨论,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结论: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外拓展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体验和内化相关内容。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合作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2023年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范文(三篇)

2023年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范文(三篇)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范文乌拉街中心校李新宇一、教学目标:总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二、教材资源分析: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

我在成长。

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八个班级。

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 。 ” 这 门新 课从 内容 到方 法 l 会》课 外 实践 活 动可 以使 学生
品” , 发表 的学术论文更是屈指可数 。对此 ,
近年 来学校着力关 注和发掘 对教学有想法 有教研潜力的教师 , 校长室定期 召开教研 组 会议 ,给教师们订阅了数 十种教学类杂志 , 并要 求青年教 师每天都要 至少阅读教学 杂 习撰写教学文章 , 鼓励教学方法上有 新思 路 有新举措 的教师 , 奖励那些教学研究 成果 丰 富的教师 , 发挥那些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师的 核心作用 。 仅2 0 1 2 年, 学校某教研组就有多
于这样 的教师 , 需 要全程管 理 , 要 求他们要 以有志 于教育教学工作 的教师为友 , 从而受
到那 些思想和业 务水平高 的教 师的 “ 正能
量” 影响 , 并 且 能 在 教 研 活 动 中积 累 一 定 的
性研究成果 ,享受到从教工作的幸福感 。 对于少数具有较 强的科研能 力的 “ 核心教 师” 来说 , 管理者一定要能发挥他们的特长 ,
过程 中, 应 变能力 、 团结协作 能力 l 上学 到的知识转化为 了实 实在在 { 到感染 , 得到教育。 得到锻炼 和提高。 l 的行动。 I 4 . 开展校 园科技 活动 , 增强科
3 . 《 品德与社会》 课 外实践 活动 f 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中高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 , 有 I 2 . 开展游览附近风景名胜活动 , f 技意识 I 进行爱祖 国、 爱家乡 教育
由于其 间接 性 和 抽 象性 , 学 生 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 J 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 I 往 往感 到 很难 懂 , 不 利 于 内化
大家搞了大堆大堆 的教学资料 , 可这些资料 多数都是从 网络上下载拼凑而成的“ 垃圾产
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 l 为 自己的实际行动。 《 品德 与社
人次在各级课堂教学竞赛 中获一 、二等奖 , 数十篇文章在省级论文竞赛中获等级奖 , 十 余篇教学经验 文章发表 。 在丰硕的教研成果 面前 , 教师们有 了较强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 的热情。当然 , 在追求教学成果时不能有功 利性的 目的 , 要把积累和传播教研成果这一
方式作 为教师们 的教学常态和职业 兴趣 。 . . . 责任编辑 : 张茂林
江苏 睢 宁县睢城 镇南 门小 学
刘学 武
实践活动是课 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 品德 与社会》 课程标准指 l 出: “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 『 教 师课 堂 上 所 讲 的 知 识 ,
心教师 , 学校连一个省级课题都没有 。学校
的教 研 活 动 也成 为一 种 摆 设 , 领 导 虽 然 强 制
进 书本 知识 的 内化 。 的, 如“ 我在 成长 ” 、 “ 我 与家 I 庭” 、 “ 我 与学校 ” 、 “ 我 是中 国 : 2 . 开展 《 品 德 与社 会 》 课 外
人” 、 “ 走近世 界” 等, 遵循 的是 I 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
证 思 维能 力 、应 变能 力和 团结 生活的逻辑 。所以, 《 品德与社 I
都不同于以往的《 思想 品德》 课【 从 封 闭 狭 小 的 教 室 中解 放 出 或《 社会》 课, 本课程贯穿始终 J 来, 获得新 的信息和丰富的实
的一 条 主 线 是 儿 童 的 社 会 生 l 践 经验 。把 书本 中抽 象 的知识
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 l 与现实 生活 中活 生生 的人 和 事
物 联系起 来 ,从 而加 深 对课 堂 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 。 f
内容标 准 ” 都 是从 儿 教 学基 础知识 和 基本 观 点的 理 志半 小时 。同时 , 要求教研组长带领 成员学 本课 程 的“
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 l 解, 调 动学 生学 习的积 极性 , 促
教学与管理》
的“ 痕迹” , 还包括由于教学效率提高后而惠
2 0 1 3 年7 月1 5日
及学生的隐 l 生成果 。毋庸讳言 , 时下多数教 师都有科研 “ 惰性 ” , 缺乏研究 问题 的意识 ,
对教学研究活动感到枯燥乏味 , 至 于积 累教
学成果和经验那 更是难 以企及的事情 了。 对

会》课 的课 程资 源就 不 能仅 限 协作 能 力 ,促 进知 识 向能 力的

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要充
资源。

『 l 转化
分开 发与 利用 校 内外 各种 课 程 }
在 丰 富多 彩 的实 践活 动
『 中, 学 生运用 书本知 识去 分 析 、
、《 品德ຫໍສະໝຸດ 社会》 课外实 j 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使 自
建立适当 的教研激励 机制 , 让这些 “ 核 心教
师” 发挥“ 鲶鱼效应 ” , 帮助和带动其他 教师
积 极从 事教 学 研 究 , 在 帮 助 他 人 进 步 的 同 时
实现个人的价值 。
如我校虽然是 一个具有 百年历史 的省 级实验小 学 ,在校学生 数接近 4 0 0 0人 , 4 0 岁 以下 的青 年教 师 也 占到 了教 师 总数 的 7 5 %, 但是 由于曾经没有教研能力突出的核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我们
有计 划地组织学 生浏览本地 l 围绕 科学 技术 知识 做 文章 , 在学 生
旺盛的精力 , 而丰 富多彩 、 形式 多 } 的名胜古迹 , 并 向他们介绍有关 的 l 中开展完成一件小制作 、 阅读一本
践 活动 的重要 作用
I 己观察社会 、 分析问题 、 明辨是
1 . 开展 《 品德 与社 会》 课 外 l 非 的能 力得 以提 高 。在 和伙伴
2 4 ・
刘学武 : 如何开展《 品德与社会》 课外实践活动
们 一起 处 理 突发 事 件 、 疑难 问题 的 l 者所拥有 的权益。这样 , 就把课堂 I 看得见 的实实在在 的人物身上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