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合集下载

翻译三原则

翻译三原则

1.1 严复的“信、达、雅” 关于“信”,严复认为:译文应该抓住全文要旨,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删,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计较词句的对应和顺序。

关于“达”,严复认为:达非常重要。

只信而不达,译了等于没译;只有做到达,才能做到信。

要做到达,译者必须首先认真通读全文,做到融会贯通,然后进行翻译。

为了表达原意,可以在词句方面作必要的调整改动。

关于“雅” ,严复认为:译文要雅,否则没有人看。

“雅” 是指“古雅” ,要采用汉代以前使用的古文。

对于严复的信达雅,不少人对于“雅” 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不能脱离原文,片面求雅;如果原文不雅,译文怎么能雅?况且,严复主张的是古雅,即用古文进行翻译,这是不可取的。

至于“信” 和“达” ,多年来用作评价翻译的尺度,在我国翻译界一直是没有异议的。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

“信” 指的是“忠实” ,“达” 指的是“流畅” ,“雅” 指的是“尔雅”。

所谓“尔雅”, 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一百年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在中国翻译界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对“信” 和“达” 没有什么争论, 唯有“雅”字例外。

再“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进行翻译是不行了。

因此人们对“雅” 字作过各种解释,发过各种议论。

纵观各家之言,我认为周照良教授的解释是比较可取的。

周照良教授在“翻译三论” 一文中说:“我认为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

得体不仅仅指文笔,而是指文笔基本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定;文笔必须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风格。

”他还说:“信、达、雅”三者哪一个最重要?我以为要看内容而定。

如果译的是《读者文摘》或旅游见闻,那就要着重达,便是漏译一两句也无关宏旨。

如果译的是哲学、社会科学, 特别是经典著作, 信就应当放在首位。

... 至于文学翻译, 那当然要讲究文笔。

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

中外电影译名中的“信、达、雅”-精品文档

中外电影译名中的“信、达、雅”-精品文档

中外电影译名中的“信、达、雅”一、引言翻译中,“信、达、雅”三个字是其标准。

“信”说的是忠于原来的意思,“达”说的是准确,“雅”则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还讲求品位,也就是有了艺术性,上升到境界的高度。

电影片名的翻译水准也是在这三个字之间左右游走。

好的译名总能让人过目不忘,唤起观众强烈的观赏欲,因此好的译名直接影响电影票房收入。

那么什么是好的电影译名呢?作家董桥对于翻译有精彩的论述,他说:“好的翻译是男欢女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

读起来像中文,像人话,顺极了。

坏的翻译,是同床异梦,读起来像鬼话,既亵渎了外文也亵渎了中文。

”好的电影译名也应达到这样的境界。

二、外国电影的精彩译名像美国经典电影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桥》,乍一看,还以为是讲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故事,实际讲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1914年一战期间,男女主人公青年军官罗伊与芭蕾舞演员玛拉在一次空袭警报中相遇于滑铁卢桥上,两人一见钟情,坠入情网,但可恶的战争使两人阴差阳错,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玛拉最后在滑铁卢桥上葬身于车轮之下,香消玉殒。

中文译名《魂断蓝桥》,既符合影片内容,又体现原文的悲剧色彩,是上乘之作。

此译名达到了“雅”的标准,“魂断”二字颇有文学意境,而且译者又变相借用了中国民间鹊桥相会的传说,使之易于被我国观众接受,使此片在我国长映不衰。

与其相似的另一部爱情片Madison County Bridge也步其后尘,没有直译成《麦迪逊郡桥》,而根据影片内容与结局,取其译名《廊桥遗梦》,给人以无限的退想与想象。

片中那座留下男女主人公无限美好和惆怅回忆的桥作为电影名,远不如译名那样能让人深切感受到一段如烟消散的往事。

此译名已达到了“雅”的标准,其意境深远徘徊。

再如美国电影A Walk in the Clouds的译名《云中漫步》也堪称上乘之作。

原片名的字面意思是“在云中走”。

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弥漫着葡萄花香的葡萄园中相亲相爱的动人故事。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关联原则比较论文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关联原则比较论文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与关联原则的比较探究摘要:“信、达、雅”这三个翻译原则是当年严复提出来的三个基本翻译原则。

但随着翻译的发展,这种以语义学为基础的翻译指导原则逐渐显示出它的弊端,并不能很好的指导作为交流工具的翻译工作达到目的。

本文将借助一些翻译实例来比较“信、达、雅”翻译原则与关联原则,从而起到说明关联原则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关联原则动态翻译一、现今两种流行翻译方法的概述当今翻译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传统的研究方法,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规范为衡量尺度,以信达雅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另一种是文化研究方法,以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描写为己任,以宽容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后者是关心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相比之于传统的翻译学,他们忽略了作者本来要传达的意义,他们从本质上跨出了翻译的界线。

前者是紧扣文本进行的翻译活动,但就是对于同一个文本的翻译,两种翻译方法的立足点不同,那么提出的原则也大不相同。

二、以语义学为基础的“信、达、雅”原则的缺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义学方法的翻译原则占了很长的主导时间。

从这个角度,我国的近代的严复很早就提出了他的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信者,忠实;达者,达意;雅者,传神也。

换言之,亦即准确、畅达、传神之意。

无独有偶,在半个世纪以后的奈达博士的翻译理论与严复有相似性。

他指出:“检验译文质量的最大标准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二是易于理解;三是形式恰当,吸引读者。

”[1] 这三条理论与严复的翻译理论是惊人的相似。

这三个原则在很长的时间里作为一种指导原则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但是在现代时代快速的发展,翻译不只是对一些文字的翻译,对许多层不出穷的新文字的翻译也应该适应的,然而如果我们还是用以前的三个原则来做为翻译的原则。

例如:this section will discuss how to mount or unmount a file system. 有种翻译为:这一部分将讨论如何“增加或减少”一个文件系统。

文言文信达雅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信达雅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信达雅是什么意思1. "信达雅 " 是指什么啊“信达雅”是翻译的要求。

实现“信达雅”需要外语翻译和经典中文翻译。

“信”是指忠实,翻译应尽可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达”指的是平滑流畅的流动。

这是基于“信”,它进一步使翻译平滑顺畅,并以接近母语的自然方式表达。

“雅”优雅而优雅。

有必要使翻译和原文“神似”一样,如原文中的俏皮表达。

在翻译中,它还结合了日常用语的特点来表达这种趣味性。

“雅”是一个非常高的“译境”,因此读者在阅读翻译时应该与情绪波动保持一致。

扩展资料“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2. 信达雅的意思是什么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雅,美好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

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

一、信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

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即“全方位的信”。

原文若是表达得通顺流畅就达;原文若故意不达(如描写无文化人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达。

原文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文就要雅;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要粗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是雅。

二、达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题。

这可从“信达雅”三字的英译中看出。

以“信达雅”理论看不同体裁文本的翻译

以“信达雅”理论看不同体裁文本的翻译

bloom. In no time,a crowd of their guests collected 家另有规定之外,免征关税。
译 1:Export products manufactured by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except those under other existing regulations by the State, shall be exempted from Customs duty.
could be heard everywhere.
而神似”的效果。
译 2:On a spring evening,my parents gave a party
3、告知性文体
in the garden where a profusion of flowers were in full
原文:外文本的翻译实践中正确处理 从句子的信息重心上看,译文 2 做的更好。该翻译
“信”“达”、“雅”三者的实现顺序。
文本属于故事性文体,借景色描写烘托人物活动,
关键词:信;达;雅;文学体裁
人物活动才是主体,因此在对原文中心信息点的把
控上,译文 2 通过调整语序的方式将包含人物活动
一、引言
为了分析需要,笔者将几种常见的翻译文本大致分
原文出自柳宗元的《江雪》,通过译 1 和译
为三大类:叙述性文本;抒情性文本和告知性文本。 2 的对比,我们发现:在语句押韵方面,译 1 和译
叙述性文本的特点是:突出情节描写和人物活动, 2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译 1 借助了“boat”与
多以故事、小说为代表。抒情性文本的特点是:融 “cloak”、“old”,“cold”与“snow”之间的押韵;

浅谈中国翻译史中的翻译原则

浅谈中国翻译史中的翻译原则

黧塑.;惫凰.浅谈中国翻译艾中的翻译原则马超(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言系,湖南衡阳421005)喃要]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活动,还是作为一项职业、一种知识菇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的原则也是与时俱进。

本文拟从中国翻译史上的几个重要时期分析不同时期的翻译原则,以此浅谈不同翻译原则对翻译实践活动的影响。

陕键词]翻译史;翻译原则;翻译实践翻译原则是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标准,是识别翻译作品优劣的试金石。

不同时期的译者们对如何翻译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提出了不同的翻译原则,这些原则导致不同时期的翻译作品呈现出不同特点。

一、中国翻译史发展的主要时期1)译经时期。

隋唐时期为我国翻译史上的译经时期,佛经为翻译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时期,更是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为代表的翻译家,这个时期的佛经翻译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2)西学东渐时期。

明末清初为我国翻译史E的西学东渐时期,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合作,译介了大量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西方科学著作,确定了这个时期翻译作品科技性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翻译使中国首次见识到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

这次科技翻译浪潮中出现了被誉为译界“三杰”的梁启超、林纾、严复等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3)新潮传播时期。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一”五四”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

“五四”以后,翻译主题转为社会科学和文学作品,主要体现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白话文逐渐代替了文言文,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都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掀起了翻译界、文学界的新潮运动。

4)创新立业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翻译事业出现了一段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

初期国家对马列著作的汉译和任泽东选身§民族经文及外文的翻译投^了大量的人力,与此同时,一些经典的中国作品也被介绍给外国读者。

浅谈翻译标准“信、达、雅”

浅谈翻译标准“信、达、雅”

浅谈翻译标准“信、达、雅”作者:马静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9期摘要:翻译标准在翻译理论中既复杂又难以把握,对翻译中的一些标准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翻译工作者对翻译标准的研究似乎从未停止过,这归根结底是对翻译的认识问题,而围绕这些标准的争论实际上是对翻译的定义、性质、策略等方面的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翻译标准;信、达、雅;直译;意译语言是人类最最主要的社交工具,是人们相互之间表达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

它不仅仅是咱们人类主要的智慧结晶,更是沟通交流的媒介。

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就不可逃避用语言来进行社交活动。

即使我们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情、图案等等来表达我们的思想,但是语言是不能被代替的最重要的交流媒介。

人类借助语言保留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成果。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语言人类交流的重要媒介,我们通过语言传达思想文化,语言也对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不同,这就促使着翻译的产生以及翻译方法的不断深入研究。

为了更好地使用语言,服务社会,语言已经成为了一门学科来专门研究,而翻译,是这一门学科的重要分支。

翻译可以说是我们对语言进行操作的行为,就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正是由于语言的多样性,我们才需要不断研究翻译方法,使翻译的语言更加贴合源语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语言在不同的宗教、文化、生活环境、地理位置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下,不同语言的使用者有着不同的习惯用语。

由于文化和环境的不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习惯用语不尽相同,这是各民族内部产生、理解、消化的特殊产物。

习惯用语的翻译无疑是沟通交流中不可忽视的障碍,也是翻译活动的重要阻碍。

我们汉语里的成语、谚语、和俗语的数目相当可观。

它们是饱含着人民群众中的智慧结晶的,用短短的几个字、几个词、几句话表达深刻的含义。

若是仅仅运用直译的方法逐字逐句翻译,表达效果不仅是大打折扣,甚至是完全丢失。

这说明多种翻译方法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当不断摸索,深入研究,在表达清楚源语言的含义的基础上使译文通顺、美化、有文采。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信、达、雅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信、达、雅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信、达、雅作者:王子涵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9期摘要:本论文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入手,给出了信、达、雅的定义,论述了英汉互译过程中的信、达、雅之间相互辨证统一的关系:在英汉互译中,信是最重要的;在信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尽可能追求达、雅,使文章更加流畅,生动,有韵味,易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掌握,也更加符合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

对于高中生,即使信、达、雅无法全部兼顾,那么只要做好信、达,也能取得理想的英语成绩。

关键词:浅析;英汉互译;信;达;雅1.引言:英语的阅读理解和作文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阅读理解主要是英译汉,对于初高中的学生来说,作文主要是汉译英。

高考试卷中这两部分的分值占到总分值的1/3以上,而这两部分也是最不容易拿到高分的地方。

本论文作者在初中和高中英语学习的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从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不同习惯入手,发表一些自己在英语阅读和英语作文中的体会和观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更希望能对高中生的高考备考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特点2.1.汉语的主要特点2.1.1代词用的少。

汉语不怕重复,连续使用某个词语是常见的事;例如:然后他们继续向上攀登,这是一次极难的攀登。

Then they went on with of the ascent.The climb was an extremely difficult one.2.1.2汉语没有分词,多用并列动词或并列分句,层次不很明显;2.1.3使用主动语态比较多,不爱用被动语态;比如:必须指出It must be pointed outt hat……。

2.1.4关联词语用的少,多用意合法;2.1.5需要对某事发表评论或表明态度时,评论或表态性的话放在句末;2.1.6汉语的词汇含义相对单一、固定。

2.2 英语的主要特点2.2.1代词用的多;英语不喜欢重复,如果在一句话里或相连的几句话里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代词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重复;例如:The monkey’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By the age of nine,the animal had learned to drive the vehicle single-handed.这只猴子最出色的表演是学开拖拉机。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翻译中“信达雅”与“传神达意”的异同。

在首先分析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指出不同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其次探讨了文化传达的特点,说明文化背景对翻译的重要影响。

接着比较了不同翻译策略的差异,以及在读者反馈和翻译效果评价方面的差异。

最后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分析,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强调这一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为提高翻译质量和文学传播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信达雅,传神达意,文学翻译,语言表达,文化传达,翻译策略,读者反馈,翻译效果,总结分析,展望未来,研究意义1. 引言1.1 介绍“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话题。

在文学翻译领域中,这两种翻译理念代表了不同的翻译取向和目标。

本文将通过对这两种理念的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我们将介绍“信达雅”和“传神达意”这两个概念的来源和内涵。

在翻译理论中,信达雅强调翻译应该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注重准确性和可信度;而传神达意则更注重翻译的表达效果和传播效果,强调翻译应该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这两种理念在实际翻译实践中往往会有所取舍和权衡,翻译者需要综合考虑原文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和读者需求,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

通过对“信达雅”与“传神达意”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翻译理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文化传达的特点、翻译策略的不同、读者反馈的差异以及翻译效果的评价,以全面分析“信达雅”与“传神达意”的异同之处。

1.2 研究意义研究“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可以有助于提升翻译质量,提高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

通过对翻译策略不同造成的效果差异的探讨和分析,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原意,准确地传达给受众。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和“传神达意”这两个词语在文学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它们都是用来描述一种翻译的高水准,但是它们又有着不同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信达雅”和“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最早是出现在古代文学传统中,它指的是翻译某一篇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必须要忠实地传达原稿的意思,并且要让翻译后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显得优雅、高雅。

这个传统观念在现代翻译理论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它是现代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

“传神达意”可以理解为要让读者在阅读翻译的作品时,能够完全理解原著所想要表达的含义。

在文学翻译中,一个好的翻译应该能够不仅仅传达原著的字面含义,还要能够传达作者的意图、情感和思想。

二、“信达雅”和“传神达意”的适用范围
“传神达意”在不同种类的文学翻译中,重要程度不同。

在翻译小说和散文时,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翻译诗歌时,它的重要程度会更高一些,因为诗歌往往更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侧重点不同
“信达雅”侧重于用文雅、高雅的语言表达原稿的含义。

而“传神达意”则侧重于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图等内容。

2、理念不同
“信达雅”的理念源于古代文学传统,重视文学的美感和艺术性。

而“传神达意”更注重传达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3、范围不同
四、结语。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第一,信达。

信达是指翻译应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内涵。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义,并尽可能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刻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的隐含意义和文化背景,并用目标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第二,雅。

雅是指翻译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学品味和修养。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选择适当的词汇和句式,使翻译结果在语言上优雅、流畅,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此外,翻译者还应该注意使用恰当的文化隐喻和修辞手法,以增强翻译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第一,语言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特点进行转换。

例如,英语中的主语和谓语往往紧密相连,而汉语中的主语和谓语往往有较大的间隔。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调整句子结构,使之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要求。

第二,文化适应。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翻译者需要根据文化背景进行文化适应。

例如,英语中的“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翻译成“蛋未孵化,不可小算”;“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翻译成“捷足先登”。

这些翻译都是根据中文的文化背景进行的,同时保留了原文的寓意。

第三,情感表达。

英语和汉语在情感表达上存在差异,翻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情感色彩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中的“thank you”可以翻译成“谢谢”或“多谢”,具体选择取决于具体语境和场合。

第四,修辞技巧。

翻译中的修辞技巧是提高翻译品质和水平的关键。

翻译者可以使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使翻译结果更具文学性和感染力。

例如,英语中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可以翻译成“下倾盆大雨”,这样更具形象感。

总之,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可以使翻译更具准确性、自然度和艺术性。

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

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

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摘要:严复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当今的翻译活动仍然适用。

它是“实用的”、是“精练之至”的、是“经验之谈”、是杰出科学的翻译理论总结和宝贵的翻译理论遗产。

本文将从“信、达、雅”三个方面谈论翻译原则,便于进行翻译实践活动。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一、严复及“信、达、雅”19世纪的中国不仅在政治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传播领域也有了新发展,严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学者和启蒙思想家,被誉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被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在社会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即: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2如果说“信”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的,那么“达”则是从读者的方面来思考的。

“达”强调我们翻译的文章语句要通顺,目标语言国家的读者读起来不费力,不晦涩不拗口,符合他们的说话习惯。

从英汉互译角度来看,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很大,想要简单地实现“达”这个目标也不是很容易。

举个例子来说,英语中定语从句的使用非常普遍,如果直接按照英语的句式翻译到汉语中,就不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说话习惯。

同理,还有被动语态的句子。

汉语里偏好使用主动语态的句子,硬是按照原文的句式,在译文里出现“被...”这样的句子,读者读起来也不会很顺畅。

英语中还有可能出现很长的句子,汉语的习惯用短句来表达意思,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不必拘泥于英语的句式习惯,为了读者容易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做句子的拆分。

再者,汉语里也有很多意象或事物无法直接翻译出来,或者翻译出来的意思有偏差。

浅议翻译标准“信、达、雅”

浅议翻译标准“信、达、雅”

浅议翻译标准“信、达、雅”摘要:翻译不是无章可循,任何翻译都有一定的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是我们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我们从事翻译时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从事翻译必须广泛学习,了解各方面知识 ,还要注意语言环境的影响, “忠实”呈现原文 ,同时做到通顺、易懂。

关键词:翻译标准与实践,语言环境,文化差异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本质上来讲,翻译就是把原文的内容、写作特点、思想情感再现到译文中。

翻译涉及的层面比较复杂,包括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

所以,如果译者想要的到理想的翻译文本,译者就要对原文进行比较深刻的剖析,反复推敲.如果是科技文本的话,就要学习相关的科技知识来保证译文的质量.这对译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严复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踌躇。

”鲁迅先生也曾说:“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却不然,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由此可以看出,翻译绝对不是简单地把原文转换成译文. 针对翻译的标准,许多翻译家都有其各自的观点和论述.中国在唐朝时期就有了对翻译的论述, 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时就提出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佛经的翻译中,只不过他当时翻译的是梵语,但是翻译是相通的,不管是哪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是一致的. 玄奘法师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既要忠实、真切地反映原文的原意,又要通顺易懂。

《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个标准。

这在当时影响极大,这一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翻译的一些主要特点与规律,而且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一经提出,即为翻译界所承认和推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严复之后,很多翻译标准被提出,但是都没有超出他的这三个标准,虽然新的标准提出来了,但是实质并没有改变,只是换了种说法。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作者:韩竹林杨镜雅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2期[摘要] 在当今中西方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翻译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国翻译史上著名翻译大家严复创立了“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其影响深远。

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翻译学日益昌盛,当代知名翻译家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事业提供了新的翻译标准。

本文将通过对严复“信达雅”与汪榕培“传神达意”进行对比分析进而阐述两者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 文学翻译;信达雅;传神达意[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一、引言在我国翻译是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千百年来我国翻译史上涌现出无数优秀翻译人才,诞生过大量宝贵的翻译思想,从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到如今翻译学建立起一门相对系统的科学,是千万翻译学者兢兢业业、薪火相传的成果。

在众多理论中,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影响范围最广、影响力最为深远,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天演论》开篇写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1]xi(赫胥黎,严复,1981:xi)即“信”字要点在于“忠实”,“达”字精髓在于“流畅”。

至于“雅”,则是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的一条原则。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1]xi此处的“雅”指的是在译语文本中使用文言文,使译文成为符合封建上层知识分子审美的古雅文体。

严复“信达雅”翻译三原则是我国翻译史上构架翻译原则及标准的最系统也是最全面的一次理论实践。

由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较为复杂,且以达到“译书救国”为最终目的,虽然该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朱竞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要:以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为例,今在其诸多中文译本中,选择三个版本中的几处译句作为比较对象,分析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雅、细节处理、句子优化、修辞艺术、措辞艺术一、译文的印象和评价比起严谨细致的说明文、简洁明了的应用文、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和艺术色彩浓厚的小说戏剧,散文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常见。

这些文体的翻译作品我们接触的不少,而散文作品的翻译技巧更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

本文所选的短文是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已年届七十。

作为一位须发斑白,阅尽世态却依旧饱含生活热情的长者,作者下笔沉稳而不失活力,遣词用句体现出了成熟、大气的风格。

读完全文,我们也深受启发,青春不仅仅是用肉眼来辨别的,青春更是需要用心灵来感受,用热情去创造,用生命力去维护的。

近百年来,此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为英语学习者珍视,其产生的轰动效应经久不息,有不少名人或将此文视为座右铭,或将其随身携带,以时时提醒激励自己,如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曾在其任盟军最高统帅时,将此文悬挂在办公室内,并在其演讲中时不时引用。

理想的译文,应是在充分领会原文的要义和内涵后,在译文中自然地复现出来,既翻译出原文的字面义和隐含义,又保留原文的行文风格。

像《青春》这样一篇足以影响数代人的美文佳作,篇幅短小,言语简洁,内容深刻,其译文必须要将原文的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充分传递给读者,才能让人感到印象深刻,不失原文的精彩。

此处参考的三篇译文,一篇出自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其余两篇出自两位不知名的译者。

若撇开三位译者的知名度不谈,仅就译文的翻译水准来评价,考虑到译文的各个方面,三位译者的译文都可视为属上乘之作,而我个人较为偏爱的是王佐良先生的版本,其译文即便是独立的作品,亦堪称精品。

若从细节处理,措辞艺术,修辞艺术,句子优化这些角度来判别译文水准的高下,无论是用词的凝炼,修辞的运用,以及句式的灵活,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都无可挑剔。

“信达雅”与翻译趣谈

“信达雅”与翻译趣谈

“信达雅”与翻译趣谈展开全文翻译的三原则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这为近现代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础。

“信”指是译文要准确,完整,不擅自改动,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

“达”指译文符合语言表达规则与习惯,通顺明了。

比如德国人说“一个拍子拍死两只苍蝇”(Zwei Fliegen mit einer Klappe schlagen),中国人则说“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一举两得”。

当然,汉语这类在词意深层层面上相同或相近的成语使用还有明显的褒贬及中性之分,准确使用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句关联,也需要译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此外,还有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如果一个字对一个字地硬翻,不仅听的人听不懂,而且还可能产生误解。

如德国人说“跳边”(Seitensprung),翻成汉语则是“出轨”,都是专有定义的概念,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雅”则指翻译选用的词语要得体,雅即是不俗。

后人对于严复的信达雅有过诸多的论述和争论,也有人提出“忠实、通顺和美”、“神似,入化”等说法。

在德国,对于翻译理论也有诸多类似的论述。

翻译的技巧,风格在实践中应该从忠实原文,忠实原意为出发点。

本人在法庭上做翻译的时候最常听到法官对于翻译的要求就是“Eins gegen Eins”即“一对一”翻译。

“Richtigkeit und Vollst?ndigkeit”即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翻译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法定原则。

“信达雅”中,前两者无大争议,唯“雅”字难解,多有争论。

雅即是文法修辞高雅,妙笔处给人以美学享受。

但是如果原文不雅,何来译文高雅呢?笔译如此,口译亦然。

上面说的听起来有点儿玄虚而枯燥,下面说个真实的例子作为信达雅的佐证,愿与翻译界同仁商榷:在火爆谈判中当翻译我曾在10多年以前遇到过这样一个颇具火药味而又具有戏剧性的翻译场面。

一家德国公司因不满意或不接受中方公司从国内带来的英文翻译,双方第一次谈判不欢而散。

“信达雅”在古诗翻译中的体现

“信达雅”在古诗翻译中的体现

“信达雅”在古诗翻译中的体现摘要“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当今的翻译活动仍然适用。

古诗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两首古诗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体会“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如何在古诗中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信;达;雅;古诗;翻译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即: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古诗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表达形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十大的发展,中国在不断强大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需要流传出去。

因此,出现了对古诗的翻译需求。

然而,古诗的形式和内容以及表达方式都是中国特有的,如何在翻译“信达雅”的要求下,准确,通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古诗的内容及内涵,是我们需要学习解决的问题。

本文会通过对两首古诗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阐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李白送友人离开的情景,表达了友人之间不舍离别的深厚友情。

本诗寄情于景,情感表达深沉,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文学特点。

该诗的英文译本有许渊冲的翻译,王守义与约翰诺弗尔的合译。

两个译本都把握了原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但在某些处理上却不尽相同。

李白的原诗内容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许渊冲的译本为: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王守义与约翰诺弗尔的合译本为:My old friend leaves yellow Crane Pavilion/ He is going to the east/ Sailing to Yangzhou in March/ While blossoms curl like smoke on the river/ how far away the lone sail/ Fading into the clear blue sky/ Only the Yangtze river remains/ It is flowing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按照“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是第一位的,讲究翻译要准确,尊重原文。

浅析“信、达、雅”

浅析“信、达、雅”

浅析“信、达、雅”摘要:自从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提出后,中国翻译界就一直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无休止的争论,褒贬不一,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至于至今依然没有达成对这一翻译理论的共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现状,具体问题具体翻译,凭着客观的态度来更加深入地分析这一翻译理论。

关键词:翻译;信;达;雅 中图分类号:H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严复曾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

严复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比较有系统地介绍西方近代思想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翻译思想家。

严复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人,开启了我国近代和现代翻译活动全面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其提出的“译事三难”说为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标准理论奠定了基石。

面对严复的翻译理论,不同的译者或是学者各自持着不同的态度,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论大家在这一理论上如何争执,他们都绝对不是对这一理论的完全颠覆,而是在此理论基础上的不同程度的变动与修改。

若想正确解析严复的翻译理论,必须要彻底弄透严复“信、达、雅”理论的含义以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理论。

所谓“信”,即翻译应当忠于原文、原话。

这是对译者最重要、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修辞立诚”是说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翻译固然不是要求译者任凭己见描述自身领悟,而是要求译者正确传达原作者的真实感情或意图。

对此,严复得出翻译的首要标准――“信”,即忠实可信。

严复又在解释“信”时说:“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有时颠倒附盖,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不倍本文。

”他所谓的“信”要求译者既不依葫芦画瓢地硬搬原文字句顺序,也不能使原文意思有所增减。

由此可见,翻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意思传达给不懂原文或者原话的读者或者听众。

如果译者在翻译时连原文或者原话的意思都不能清楚忠实地传达给读者或者听众,那么不论其翻译出来的句子多么华丽、多么有韵味,都不能称之为翻译。

从事文献翻译工作需要了解“信、达、雅”

从事文献翻译工作需要了解“信、达、雅”

从事文献翻译工作需要了解“信、达、雅”
想必文献翻译工作者都知道“信、达、雅”这条经典的翻译标准吧,那么这三个字都代表着什么呢?
这三字标准可以说是最被我国翻译界认可(相比于其他的理论)的理论了,它是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其著作《天演论》中所提出来的,原文是“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字。

这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他反对虚伪、娇柔造作的美,与这种“伪美”相对的就是“信”。

还有,在我国古代翻译佛经、近代学者进行文献翻译时,各派大家都主张保持原文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这也是“信”的体现。

“达”字,这代表的是对原文的诚信。

孔子有言:“辞,达而已矣”,后来的各辈文人和学者也非常注重“词要达意”。

“达”是文艺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字作为三字标准的第二点也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基础。

“雅”字,指的是文采,它是通往“达”的途径。

在文献翻译中,表现出原文的文采是保证译文上下文联系自然、顺畅的基本前提。

同时,“雅”也是向当时中国的译者、学者介绍先进的西方翻译思想。

“信、达、雅”这三个字虽然短,但是它把翻译的标准交代的非常清楚,各位译者在文献翻译开始之前,不妨细细品味,一定会带来新的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作者:韩竹林杨镜雅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2期[摘要] 在当今中西方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翻译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国翻译史上著名翻译大家严复创立了“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其影响深远。

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翻译学日益昌盛,当代知名翻译家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事业提供了新的翻译标准。

本文将通过对严复“信达雅”与汪榕培“传神达意”进行对比分析进而阐述两者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 文学翻译;信达雅;传神达意[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一、引言在我国翻译是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千百年来我国翻译史上涌现出无数优秀翻译人才,诞生过大量宝贵的翻译思想,从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到如今翻译学建立起一门相对系统的科学,是千万翻译学者兢兢业业、薪火相传的成果。

在众多理论中,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影响范围最广、影响力最为深远,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天演论》开篇写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1]xi(赫胥黎,严复,1981:xi)即“信”字要点在于“忠实”,“达”字精髓在于“流畅”。

至于“雅”,则是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的一条原则。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1]xi此处的“雅”指的是在译语文本中使用文言文,使译文成为符合封建上层知识分子审美的古雅文体。

严复“信达雅”翻译三原则是我国翻译史上构架翻译原则及标准的最系统也是最全面的一次理论实践。

由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较为复杂,且以达到“译书救国”为最终目的,虽然该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翻译理论的探索从未停止,不断有优秀的翻译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因此,在严复所开创的这片沃土上,长出了“传神达意”的参天大树。

汪榕培于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翻译了多部我国优秀文化典籍,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翻译标准进行了创造性革新,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达意”和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传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理论。

这不仅很好的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理论,又言简意赅的提出了别具特色的全新思想。

在“传神达意”的理念中,“达意”是根本,是指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传神”则是对翻译的更高要求,是对语篇外在表达形式和内在情感的升华。

这是汪榕培从大量的实践中提炼出的理论精华,是经得起推敲的理性成果,所以在国内引起了大量的译者对其理论的深刻讨论。

汪榕培先生认为译作要“传神的达意”。

言要达意,这是翻译的基础也是翻译的目的,而在达意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神,则是将原语文本外在形式及内在意蕴在译文的表达形式中进一步升华。

“传神”与“达意”相辅相成,“达意”为主,“传神”为辅,二者不可分割,不论是不达意而传神,还是不传神而达意,都会导致译文失真。

因此,上佳的译文必须二者兼备。

“传神达意”理论的提出更新了我国译文衡量标准,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不乏创新精神。

“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与“传神达意”翻译理论一脉相承,两种理论存在相同理论基础的同时也有较大差异。

二、翻译的起点——“信”与“达意”汪榕培指出:“达意”是翻译的出发点,顾名思义,“达意”就是表达思想的意思,字、词、句、章各个层次都存在达意的问题。

[2]92“达意”分为字词达意和比喻达意。

文学作品中的词汇指涉的到底是古代的含义还是现今的含义,如果是多义词,在文章中具体的含义应该怎样理解等等都是“達意”所涉及的范围。

例1.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林语堂译:By the window shut,/ Guarding it alone,/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2]120许渊冲译: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2]118本节诗句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意思是一个人坐在窗边,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但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2]118表达了词人内心寂寞、凄楚的思想感情。

林译中有两处误译,“守着窗儿”中的“守”以guard(守卫,保卫,看守)对应不妥当,应理解成“挨着,靠近”,作者当时是在窗户边朝外看。

其次“独自怎生得黑?”是指作者独自一人、冷清寂寞,就连从白天熬到黑夜都觉的难捱,林译中却用“has turned so dark”来表达,意为天色已经漆黑,失去了原诗所营造的情感氛围。

而且林译增加了“shut”一词,把原诗中窗子解读成关着的,此处也与原诗相去甚远。

相较之下许渊冲所译用词更为准确,更符合字词达意标准。

例2.阿舒已二八……阿宣行志学……通子垂九龄。

汪榕培译:Although A-sh u is sixteen years of age……Although A-xuan will soon come to fifteen……What my nine-year-old A-tong now cares.韦利译:A-shu is eighteen……A-hsuan does his best……Tung-tzu in his ninth year.[2]109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数字的翻译需慎之又慎,数字的误译会对译文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本节诗句出自陶渊明《责子》,我国古代年龄表达方法有很多,如指十六岁的女孩可以用“二八佳人”这个词语,因此“二八”是指十六岁,所以韦利译为“十八”是错误的。

再如原文中的“行志学”,出自《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学”是指十五岁,“行”字又意味着十五岁未到,而不是韦利所译的“努力学习”。

正是由于韦利对我国古代传统年龄表达法了解不是很透彻,才导致翻译中误译频频,因此要想做到译文准确无误,要求译者要对原语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

此外,“达意”也不仅限于对字词含义的理解,还包括对原作中比喻现象进行理解和阐释。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善用比喻间接的表达意蕴,因此能否准确的翻译比喻现象,成功“达意”,是对译者的又一项考验。

例3.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汪榕培译:When turnips we collect,/ The roots we don't neglect./ Your sweet words filled my ears:/'We'll stay a hundred years.理雅各译:Radish and mustard plats/ Are used, though some be poor;/ While my good name is free from blame,/ Don't thrust me from your door.[2]101本节诗句出自《诗经·国风·邶风·谷风》,“葑”和“菲”是指可以食用的植物,而且其可食用部位均主要为长在地下的根部,而不是长在地上的叶,所以采“葑”、“菲”是采其“下体”。

“无以下体”是指丢根留叶,形容男子贪新厌旧,只看中女子的容颜而不看中品德。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的意思是指回想起过去两人曾经的海誓山盟和生死与共。

汪译的回译为:“采摘芜菁时,人们不会忘记其根,往日的甜言蜜语——誓与你百年好合——不绝于耳。

”[2]101译文没有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是灵活的将原诗所表达的精神情感转达出来,刻画出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丈夫的眷恋之情。

相较之下,理雅各未能准确领会原诗中比喻所指以及情感所至,导致上下两句没有联系,译文未能“达意”。

由上例可见,汪榕培的“达意”不是字与字、词与词之间逐一的意义对应,而是一种基于理解原文的灵活变通式的“达意”,这与严复“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中的“信”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4.It maybe safely assumed that……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1971年直译版本:可以有把握的想象……从我正在写作的这间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3]1严复译: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1]1本例句出自赫胥黎所著《天演论》,严复译版《天演论》是最有影响的译本。

严复译文点睛之笔在于将原文中的“I”译为“赫胥黎”,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符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于阅读时理解更为客观。

原文中的“我”即为“赫胥黎”,严复如此之译巧妙的做到了“信”这一原则。

不论是汪榕培还是严复都将忠实二字视为首要原则,由此可见,译文的好坏,第一个评判标准便是是否忠实于原文。

译者应以原文为依托,准确无误的将原文所传达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不能“失信”于读者。

失去了忠实性的译文,也就无法再谈“传神”或是“达、雅”了。

而要做到忠实,也并非易事。

译者首先要对原语有着相当过硬的掌握,原语所用典故、习语若是不能准确领会,那么译文将失去本来面貌。

例5.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庞德译: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pulling flowers./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playing horse,/You walked about my seat,playing with blue plums.[4]251本节诗句出自李白的《长干行》,诗中的“妾”与“郎”是情人之间的昵称,庞德的译文中将这两个词译为“I”和“you”,也许是因为英语没有相应的词汇来表达这一爱称,但是直接译成“我”和“你”,失去了原本情人彼此间这种微妙的情感。

成语“青梅竹马”正是出自李白的《长干行》,形容男女儿童之间天真无邪、两小无猜的情景。

庞德应该不了解“竹马”和“青梅”所表达的含义,“bamboo stilts”是“竹高跷”的意思,所以此处的翻译明显不妥,而“青梅”译为“blue plums”,失去了原诗的意味,所以“忠实”二字即是译文的生命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