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说课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湖心亭观看雪景的美丽景色和心情。
通过对雪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同时,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也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
但部分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作者的心情和感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感悟,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湖心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作者的心情和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6.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湖心亭看雪》教师教学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教师教学说课稿《湖心亭看雪》教师教学说课稿一、教学分析1.分析教材本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
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
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篇章,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
丰富文化积累。
2.分析学生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与方法。
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
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3.重难点分析积累文言词汇,继续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探究,体会描写景色的妙处,感悟大自然的美。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及教学重难点,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正确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目标熟读课文,自主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的情趣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三、教学策略1.教学模式采用“预习反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应用”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采用朗读法,合作式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策略是有针对性、灵活性、实用性的,优化的教学策略必须有效地应用到优化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环节中,才能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以学生熟悉的“雪”的名篇佳作导入,吸引学生,既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又能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
2.展示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一目了然,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通过哪些方法来学习。
3.检查预习,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通过这一环节进行检测。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明朝作家张岱。
这篇文章以作者在湖心亭观赏雪景的见闻和感受为主线,描绘了一幅美丽宁静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语言简洁优美,寓意深刻,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高洁的品格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生僻字词较多,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意图可能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
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应注重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难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雪景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通过设置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湖心亭看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僻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讲解解析: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寓意。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描述美景的感悟。
湖心亭看雪(说课)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 法
学 法
朗诵法 圈点批注法 自主合作、
情境设置法
赏析法 点拨法
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导入 活动 小结 作业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展示“西湖”优美的画面, 诵读有关“西湖”的诗句 。
(二)课 堂 活 动
走进文本,体会语言美 欣赏奇景,感悟意境美
理解主旨,品味情趣美
课 堂 活 动一
谢谢指导!
湖心亭看雪
湖 心 亭 看 雪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教 学 目 标
教 法 学 法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材 分 析
1.文 本 地 位 2.文 本 特 点
学 情 分 析
1.已 有 能 力
2.不 足 之 处
教 学 目 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掌握文言词
汇,理解文章内容。
2.过程和方法:品味雪后西湖奇景,掌
走进文本,体会语言美 范读——个读——竞读
课堂活动二
欣赏奇景,感悟意境美 话题说话 ——学习写法——给图命名
话 题 说 话
请同学们以“我认为_____
词
(句)用得好,写出了______。”
为话题发言。
学 习 写 景
作者写西湖雪景,抓住景物的突
出特征,“一点”“一痕” “一
芥”“两三粒”,文字简练朴素,不 加渲染,使用了白描的手法。
1.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一下张岱的性情吗? 2.张岱的这种性情具体表现在 哪些地方? 3.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张岱?
(三)课 堂 小 结
《湖心亭看雪》的自然之美让我们
深深沉醉,语言之美让我们心驰神往,
人格之美让我们为之着迷。美景、美文 、美质,美就在我们身边。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doc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新乡市第七中学李振华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
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2)过程和方法目标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1)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一、检查预习在这一环节中,先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
八(上)29《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注音:崇祯(chóng 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学生试译,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说课稿(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
这篇课文以作者在湖心亭观雪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美丽宁静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文章用词典雅,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一些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学生可能对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理解,但还需要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
2.教学难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的理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运用投影仪,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引导学生分析句式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雪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湖心亭欣赏雪景的美丽画面。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了湖心亭雪景的优美景色,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表达方式,学生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雪景的描绘和欣赏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含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描绘手法,使学生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难点:分析课文的描绘手法,欣赏自然景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湖心亭雪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词语解释: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掌握词语意思。
4.描绘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描绘手法,学会欣赏自然景观。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欣赏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课堂小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标题《湖心亭看雪》、作者、课文大意等内容,通过板书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说课稿(5)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5)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清代作家张岱所写的一篇散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在湖心亭观雪的经历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一场雪后湖心亭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操和淡淡的哀愁。
文章用词典雅,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堪称中国散文的瑰宝。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对这篇课文中所表现的独特意境和情操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古代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可能有一定的距离,需要通过教学引导他们去感受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高洁情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朗读。
2.难点: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操和审美情趣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湖心亭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湖心亭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解决疑难问题。
4.说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操。
5.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6.拓展: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7.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8篇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8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一、本课对主题的体现《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鉴于本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以往在教授本课时主要就是以读书通文意为主,之后再简单了解下文中张岱的“痴”即可。
此次,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我再次认真研读了文件,并注意到了其中的几条精神:《改进意见》中要求语文教学“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以及“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基于对此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总体目标定为:通过张岱的作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内心追求。
但这个目标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深,我又注意到了《改进意见》中的第五条:初中教学要“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以及第十一条“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这两条建议,决定选择张岱另一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根据内容及学生情况对文段进行了剪裁,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1.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
2.体会张岱所痴之景。
3.品读《西湖七月半》片段,进一步理解张岱的“痴”。
4.总结作品中所蕴含的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
我上交的教学片断是第3、4环节,我认为这两个环节相对最能体现此次的主题。
但其实1、2环节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才能有效地进行后面的环节。
接下来我就主要说一下前两个环节的设计。
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俱绝”、“更定”、“独”,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张岱赏雪的独特及思考为何会有这些独特的行为。
接下来是体会张岱所痴之景。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张岱所痴之景所带来的感觉。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张岱生于浙江绍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现在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在这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全文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笔简练,不足二百字的文章,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本单元所选均为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鉴于以上课文的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我们先来看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意,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即白描手法。
(3)通过重点词句的反复诵读分析来理解作者的心情和对西湖的特殊感情。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首先明确重点: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然后把握难点:通过三读,让学生读出文中的情景,情境以及作者的心情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鉴于课文篇幅较短,因此课文的基本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授课的侧重点放在诵读、鉴赏方面。
但是,由于仍有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较低。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本文特点,我选择了以下学法和教法。
我们先来看一看本节课的学法。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给学生的学法有以下三种:1、自主学习法: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段中有疑问的语句,以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良好习惯。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创意说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粗浅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兴趣的熏陶。
”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款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才能。
2、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
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1、自学法。
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p 法。
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明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单元教材分析】1.与其他单元比较:《湖心亭看雪》位于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主题是“游目骋怀”,包括《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3篇写景游记散文,1篇诗词组合。
部编版教材在八、九年级进入文本阅读之后,共安排了七个古诗文单元,从“人文主题”看,本单元与八上第三单元的“山川美景”内容相近,都是“游目”自然的写景名篇,但八上第三单元作品所抒之情相比较更单纯一些,通过描写美景,抒发赞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之雅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而本单元的作品则更侧重“骋怀”,让情怀在景物描写中尽情展开,彰显旷达高远的人生境界和深厚炽热的家国情怀,是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肥沃土壤。
2.本单元分析: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纵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
本单元所选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志趣抱负。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寻找推动自我行动的现实力量——中华民族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乐感文化,先忧后乐、进退无惧的家国情怀。
(2022新课标对诗文的学习有明确的循序渐进的规定,通过三年学习,到本单元时,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自主诵读,依据所学知识和课下注释感知文章大意,已经基本掌握文言词语的认知规律,但需升级对文言虚词的认知。
【单元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单元教材分析,我制定了本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
3.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4.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课文分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文章以简洁凝练的笔墨描写了雪后西湖的独特风光,在苍茫广袤的冰雪世界中,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文章表面看似写景,实则下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1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
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
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
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
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
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精选3篇)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精选3篇)《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2、正音正字3、学生齐读4、学生自由读5、指名读三、学生合作探究:1、语词破译组: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
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二、说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来完成对这篇文章的学习。
四、说程序设计本文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主要面对的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设计的。
整堂课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
课堂以读贯穿始末,以赛促其乐学。
(一)、初读1、导入课题。
(3分钟)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看哪组同学搜集的多且好。
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导入课题。
2、、检查预习,(10分钟)(1)、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
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
(2)、“齐心合力疏文意”,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文意的疏通,还可以培养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描绘了作者在大雪之夜独往湖心亭赏雪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和遗世独立的高雅情趣。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篇极具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像《湖心亭看雪》这样意境深远、情感含蓄的文章,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体会其简洁传神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的内容。
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培养语感。
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和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说课课件
探“痴人”之异同
张岱
金陵人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请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两类“痴人”的 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温馨提示:可从具体行为、行为目的、所见之景、当 时心情这些角度进行探究。
探“痴人”之异同
这两类“痴人”有什么相同之处?
探“痴人”之异同
金陵人偶遇张岱后心情是怎样的呢?
金陵人: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金陵人对于雪夜与张岱,欣喜万分之感溢于言表,通过“ 大喜”“拉”“同饮”等词可表表现两童子偶遇知己的兴 奋之情,同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焉”及感叹号 更能表现金陵人的惊喜之情。
探“痴人”之异同
张岱这个“痴人”,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风景,痴迷于超凡脱俗的高 雅情致,痴迷于怀念故国的伤感梦忆。中国历史上还有众多像张岱这样 “痴人”,他们被现实所桎梏,只能寄情山水,在自然中舒展身心,天地 是他们的归宿,结合之前学习过的文章,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痴人”? 并以第二人称为他们写一段话,字数不少于500字。
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雪.余之之气梦”西的湖自也在,与如逍家遥园,眷却属不,巧梦遇所到故金有陵,人其梦
也真。
,惊喜之外尚有一点失落的心情。
——张岱《西湖梦寻序》
探“痴人”之异同
1.相同之处——具体行为 2.不同之处——出行目的、眼中之景、当时心情
通过对照两类“痴人”的痴行、痴景和痴情,不难 发现张岱痴于独抒性灵、超然物外之雅趣,金陵人 痴于好友结伴、把酒言欢之乐趣。
张岱面对金陵人的盛情邀请,他又作何表现?
张岱: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探“痴人”之异同
【链接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积累。
单元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中,进人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KM心亭看酚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
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在前几篇文章的基础上起着深化勾连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A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这实际上指明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和预期的学生习得。
《湖心亭看雪》作为一篇情、景、事交融的优美散文(小品文、游记),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写法上都有可供八年级学生借鉴的地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和本课内容及学情,本节课的预期学习效果应体现在以下四点: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
(理解写的是什么)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
(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3、感悟作者的雅趣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情感目标)
4、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技能性、积累性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情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
本文语言简洁雅致,特别是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写作方法的运用更使得文章言简而意丰。
在慢慢地“咬文嚼字”过程中“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并引领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知识分子的心
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孤傲高洁的情感”,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且多直线思绪,还不能全面看问题,因此,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并不是一件易事,这就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整体思路
本节课以“读”贯穿整节课堂,采用“一线串珠”式方法,设计“导读—译读—疑读—研读—品读—背读—延读”七个环节,层序递进。
预期在“品读”环节达到课堂教学高潮。
五、教法
1、诵读法:以“读”作为教学的抓手,由最初的“范读”到最后的“延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通过“默读、齐读、寻读、自由读、想象性朗读、虚拟性朗读、创造性朗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了解写法。
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2、疑读法:本节课牢固树立问题探究意识,一方面师生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层层深人,深化思维;另一方面,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研读文本、感悟语言、品味语言、揣摩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
因为问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从本质上说:是问题驱动了本节课堂教学。
六、学法
1、朗读法:教学中将朗读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思考的过程中品析词语、体验情感。
2、质疑法:课堂思维从学生开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主动发现问题。
3、去字法:从字词的删减入手,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通过句子前后变化的对比,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语言的妙处。
4、补白法:通过移情式的体验,想象补白文本以外的内涵,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前几天我们欣赏了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三峡美景;品味了清澄明澈、静谧美好的承天寺月色;还观看了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山水之旅让我们受益匪浅。
现在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到杭州西湖,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看今天又将有怎样的收获。
说明: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人情境。
本文导语设计把学习过程比作“愉快的山水之旅”,一方面回顾旧知,一方面又引出新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的求知兴趣。
2、译读
1、教师伴竹笛曲拐il样的乡愁》范读,学生听读,尽可能随着行踪的变化、景物的呈现,想象并进人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
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
第三遍:重在进人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
②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
③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有别,必须重视它的文体特点和字面教学。
只有疏通文句,才能深人了解文言字词知识,更好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字面教学是个基础,既不能简单感知一下文本就进人下一个环节,又不能牵着学生走“串讲包办”的老路。
这里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思考、合作攻关来疏通文意,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提醒。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理解其内容”是Kid程标准》的明确要求,4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3,疑读
学生默读课文,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小组长归类后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教师。
综合各组的问题,教师选出如下有代表性问题:
①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②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③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一“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④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⑤“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⑥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说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吕叔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
”学习文言文,能读懂仅仅是初步要求,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发现问题,主动质疑,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产生疑问后,先是学生用递纸条的方式呈现疑问,教师再掌握情况,从中筛选共性、有价值的问题以供研究、探讨。
这里的放手
让学生自已主动发现问题,摒弃了“请君人瓮”式的预设框框,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4、研读
I、因为部分问题在理解上有些难度,这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
2、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这些问题中①、③、⑥相对容易些,②、④、⑤有一定难度)
3、研读后明确。
说明:因为疑读过程中呈现的问题难易有层次,所以有些问题就需要合作攻关,充分发挥团队力量,集思广益。
教师把归纳好的问题分成几个部分交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问题,让学生先在组内发表各自意见,进行分析讨论,再依次上台讲解本组同学对此问题的看法。
在学生合作交流、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会尝到探究的乐趣。
还有些问题学生可能会仅限于表层,不能深人理解,如问题②和④、⑤,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首席”的作用,“穿针引线”,适时地启发、点拨,或纠错匡正,或指明方向,讲在疑难处,讲在最需要讲处。
5、品读
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及易忽视的精彩语句,要引导他们在反复朗读中进行思考、品析、品味、品评。
I、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与”字锣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2、用“寻句法”、“补白法”品孤傲情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中往往蕴含着作者情感。
快速浏览课文,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J情”为题发言。
3、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注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融情于景的段落思考)
说明:文言文的语言很精练,语意很含蓄,有的还显得朦胧。
而学生的视野毕竟有限,在疑读过程中一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他们并不一定能发现,如精彩语句妙处、语句背后蕴含的深意等。
所以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人思考,提出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一是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二是用“寻句法”、“补白法”品情感;三是理解融情于景于事的写法。
在师生共同诵读、品味、探究中,细细咀嚼文中精妙的语言,慢慢体味其独特情感,并从中悟出融情于景于事的作用。
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学生的思考、品评、感悟;教师的引导、点拨、明确都在这里显现,随着学生的奇思妙语涌现和个性化的素材生成,情感一步步得到共鸣,课堂教学也在这里达到高潮。
6、背读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
说明:屏幕出示有关课文理解的文字,让学生依据提示背诵。
7、延读
介绍相关书籍张岱栖湖寻梦》、张京元《湖心亭小记》、余秋雨《西湖梦》及网站/http://www.yuwenl23.eom/,对疑读部分未解决的问题,课外延伸解答。
作业:用白描的手法写自已的同桌。
说明:课堂上学生因个性阅读,所以产生的问题不只“疑读”部分出现的那些,教师手中还有一些写在纸条上的疑问课堂上没有得到解答,课下就作为作业让学生结合相关的资料去解答。
另外,学以致用,尝试白描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