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李白
幼儿园大班教案《静夜思》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静夜思》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文教材《古诗词启蒙》的第三章,详细内容为李白的《静夜思》。
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熟练朗读《静夜思》,并背诵下来。
2. 技能目标:让幼儿学会通过朗读、感悟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含义。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并背诵《静夜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卡片、古诗录音、PPT。
2. 学具:幼儿用书、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夜晚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夜晚的景象。
(2)播放古诗《静夜思》的录音,让幼儿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 新课呈现(15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静夜思》,注意指导幼儿的发音和语调。
(2)逐句解析古诗的含义,让幼儿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结合挂图和PPT,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3. 实践活动(10分钟)(1)分组进行朗读比赛,鼓励幼儿大胆地朗读古诗。
(2)让幼儿用画笔和画纸,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夜晚景象。
4.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提问:古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让幼儿进行回答。
(2)让幼儿进行诗句接龙游戏,巩固对古诗的记忆。
(2)布置作业,让幼儿课后向家长讲述古诗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静夜思》。
2. 在旁边标注重点词语和解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向家长讲述《静夜思》的故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和实践活动,让幼儿较好地掌握了《静夜思》的内容。
但在讲解古诗含义时,部分幼儿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其他思乡主题的古诗,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三章 李白

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人格一、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陇西成纪人,生于西域碎叶城,年幼时举家迁至蜀州昌隆县。
○身份血统。
自称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突厥习俗。
吴指南二次骨葬1、蜀中时期:任侠漫游●教育。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18岁隐居大匡山读书●信仰。
紫云山、青城山●任侠。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漫游干谒。
干谒益州长史苏颋,峨眉、平羌、渝州之游(《峨眉山月歌》)2、酒隐安陆:漫游干谒●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724)出夔门,东游洞庭、庐山,至金陵、扬州,至剡中;西游云梦,北游襄州,最后定居安陆●干谒生活。
襄阳、洛阳、太原之游●干谒对象。
安州裴长史、襄阳韩朝宗●西入长安。
开元后期第一次入京●漫游梁宋。
●迁居任城。
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干北海太守李邕3、长安三载:供奉翰林●奉召入京。
吴筠、玉真公主的推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结识贺监。
“谪仙人”●空前礼遇。
“降辇步迎,如见绮皓。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供奉翰林。
《宫中行乐词》、《清平调》●优游长安。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中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赐金放还。
杨贵妃、高力士。
“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4、寄家东鲁:十年漫游●洛阳梁宋之游。
结识杜甫、高适●北海受道箓。
●十年漫游。
南下吴越,北上幽燕,定居庐山修道5、乱中流离●入永王幕。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流放遇赦。
郭子仪、高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涂病逝。
李光弼、李阳冰●迁葬青山。
范传正第二节李白的乐府与歌行●乐府和歌行的区别○乐府:有乐府旧题可以依傍。
○歌行:以“歌”、“行”、“吟”、“谣”等为题。
●沈德潜:白诗天才纵逸,变幻超忽,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第三章:李白

三:长安供奉时期(742——744)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经 道友荐举,终于为玄宗所召,入宫任翰林 供奉。 •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 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清 平调) •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宫中行乐词) • 视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
一:蜀中时期(701——726) • 读书*学剑*求道
• • • • • • • • 余少时,大人令诵《子虚赋》。(可见家教)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十五好剑术。 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 在诗中多提到剑。 峨眉山月歌:记录自己出蜀之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 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李白的气骨一向为人所称颂,甚至传说他 “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 • 李白的诗歌恢弘超迈,有吞吐群星、包孕 日月的气象。 • 李白诗歌的气势见诸字句音节,有一种奔 腾回旋的动感。
诗仙含义
• • • • 一,李白本人潇洒飘逸,若天上仙人。 贺知章一见即呼之为谪仙人。 二,李诗风格豪放洒脱,若天上仙人。 三,李诗艺术手法浑然天成,无章法可寻, 神若仙人。 • 1:语言错落而能有致,无法却自成法度。 • 2:借用前人成句而自成规模。他人用之为 剽窃,李白用之为创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 (咳唾生珠。) • 言在口头,想出天外。(刘熙载《艺概· 诗 概》)
不同的声音
• 苏轼:李白诗飘逸绝尘,而伤于易。 • 王安石:李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然其 识污下,十句九言妇人与酒耳。
第五节: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 天才诗人。当时即享有盛名。后世更加推 崇,且再也无法出现这样的天才诗人。 (虽有苏轼,陆游 (号称小李白),但都 无法与之比肩。
第三章 李白《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点评】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并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景色。
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的热爱。
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全诗豪情奔放,想像丰富奇异,极具夸张性,语言富于变化而且充满感情,有声有色,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章李白

太 白 醉 酒 图 ( 清
苏 六 朋 )
·
李 白 于 文 苑 图
5、十年梁园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 长安沿黄河东下,来到洛阳。在洛阳,与杜甫相遇,结下了 千古传颂的深厚友谊。两人同游梁、宋,又遇高适,怀古登 临,纵酒射猎。
开封禹王台三贤祠李白像
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诗人写出了一个多层次的境界: 美丽的明湖,美丽的君山,和与此相关的种种传说。而这 空灵、明净、如画的境界又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 皎洁明净的心境。
《早发白帝城》
三、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李白的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句,带有以古入律、自由 发挥的特点,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 手法。许学夷《诗源辨体》说:“太白七言绝句,多一气 贯成者,最得歌行之体。”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
箫铙歌的曲调,是一首“劝酒 歌”,古词有“将进酒,乘大 白”。李白“填之以申己意”, 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当 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 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 人尝登高宴饮。
人生得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3、行云流水的抒情
李白的青少年就是在读书、隐居与漫游、任侠中度过的,并深 受神仙道教信仰的影响。
李白纪念馆(四川江油)
3、漫游求仕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游峨眉山。这年秋天, 他从峨眉山沿平羌江(青衣江)东下,至渝州,写下 了《峨眉山月歌》。
第二年春,他东出夔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
他东游洞庭、登庐山、至金陵、扬州,往游越中。 然后西游云梦,经襄阳,作客汝海,不久便在湖北安 陆定居下来,与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从此“酒 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 序》)。
第三章 李白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清施补华《岘傭说诗》:“深得一‘婉’字 诀。”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何念龙:《三型李白论纲》 历史原型——社会角色:侧重于志士型+诗人型 诗艺造型——文学形象:着重于表现型和极致型 传说特型——文化符号:偏重于傲岸型和自由型
二、艺术特色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 吟》)
“若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赠王判官 ~~~~》)
“剑非万人敌, 文窃四海声”(《经乱离后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唐宋诗醇》:“落笔沉痛,含义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3、收敛含蓄,深婉隐微,堪称别调。
《唐宋诗醇》:“乐极生悲之意写的委婉,未几 而麋鹿游于姑苏矣。全不说破,可谓寄兴深微 者。……末缀一单句,有不尽之妙。”
远别离
范梈:“此篇最有楚人风。”(据《李白集校注》 转引)
若断若续,欲吞又吐,意境的 凄迷和思想的清 醒紧密结合,极具艺术张力。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1、《乌栖曲》是乐府旧题。 萧纲 乌栖曲
芙蓉作船丝作绰,北斗横天月将落。采桑渡头碍 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
李白传第三章酒隐安陆读书笔记

李白传第三章酒隐安陆读书笔记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千金散尽,结束江南花天酒地的游历生涯,来到湖北安陆定居,联姻当地望族,娶前朝宰相许圉芝孙女为妻(一说入赘)。
李白在安陆居住十年之久,过着“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虽尚未看过长安之花,亦是春风得意之年华。
次年春天(公元728年),李白写下《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
蔡十,安州云梦人,算是李白的安陆老乡。
李白与他交情甚厚,在江夏他们暂得遇会,但蔡十马上又要还乡,李白和同乡廖公,同江夏诸友一道为他设宴饯行。
李白在文章里说:“蔡十是个奇人,才高气远,跟我一样有四方之志。
我呢,虽然在安陆成家,也是常年漂泊在外,不归家门。
你此去从汉阳逆水而上,这一路我熟得很。
故乡桨声作伴,青山绿枫相迎,路途也不远,一路跟飞似的,压根用不着哀叹。
”李白嘴里说“又更逢春,再结乡思”,但丝毫没有着家的打算。
虚晃一枪之后,转而相约秋天同游会稽镜湖。
青年时期的李白一派书生意气,心中少有愁苦心绪。
不,绝非如此。
荣耀,永远是荣耀,一身莲之君子气,纵使陨落又如何,不还是可以在人心中重生?
时光潋滟,岁月荏苒。
漫溯历史的川流不息,穿越千年低吟浅唱。
那就在书中,在《李白传》中,与太白一同与风云长啸,作诗唱曲,鄙人不才,见笑。
人生几何怅苦短,孰能弃妄谈笑间。
看淡人生坎坷,看破世俗红尘,就像这大唐的荣耀,超然脱俗,做一朵荣耀青莲。
古代文学课件 李白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 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 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 咨嗟。
第三部分:把自然环境与政治形势结合起 来,写国情的险恶,以引起人们的警惕,突出 一个“恶”字。
艺术特色
1.想象丰富而奇特,夸张大胆,而不失险怪。 2.别具匠心的构思。 3.句式参差,节奏缓疾相间。 4.思想艺术的高度统一。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 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 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 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 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至于《蜀道难》诸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 骚人以来,鲜有此体调也!”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 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 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第一部分:写蜀道开辟之难,突出一个“难”字。
连用五个虚词(感叹词,拟声词)语气上极为突 兀,却表达了及其强烈的感叹,为全诗奠定了“危途 难行”的感情基调,领起全篇。
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 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昂扬奋 发的时代精神、宏大蓬勃的盛唐气象的鲜明写 照,是“盛唐之音”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浪漫 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高度统一的产物。
参考书目
1.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繁体竖排版), 中华书局,1979年
第三章 李白

第三章李白一、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
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
大约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后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1、蜀中游历(5-25岁):《上安州裴长史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赠张丞相镐》其二:“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2、远游求仕(26-42岁):开元十四年(726),“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
游江陵,泛洞庭,登庐山,下扬州,后留住湖北,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
此后又以安陆为中心,西入长安,东游梁、宋、齐、鲁。
3、长安三年(42-44岁):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
入翰林院待诏供奉。
天宝三年,自请还山,离开了长安。
4、再次漫游(44-55岁):离开长安,再吹漫游。
在洛阳与杜甫相遇。
北游燕赵,南返梁园,往来于宣城、金陵之间,游历山川,炼丹隐遁。
5、身经战乱(55-62岁):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由宣城避乱郯中,后隐居庐山。
次年冬,永王李璘出师东巡,辟李白为僚佐。
至德二载(757)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被捕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行至奉节遇赦得归。
代宗即位(762),诏命李白为左拾遗,这年冬天,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侠这三种思想对他都有影响,以道家思想为主。
二、思想内容李阳冰《草堂集序》云“十丧其九”,今存《李太白集》三十卷,除赋、序等文章外,存诗九百八十余首。
一、批判现实。
如《古风》其十五、其二十四、其三十九、其四十六等。
表现对黑暗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批判。
二、关心国运。
“终与安社稷”(《赠韦秘书子春》)。
“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三、追求自由。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三章 唐代的气象 第一讲 李白及其诗歌

总结
1.高 蜀道的来历 蜀道的高峻
开辟难
(自古难行)
难
2.险
蜀道上环境凄清 攀越难
蜀道上山水险恶 (自古可畏) 剑阁险要 安居难 3.战祸之烈 杀人惨景 (早还家)
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 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 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 不是太白星精耶?’
•
•
•
• •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古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 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 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 峻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 :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 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仰,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 之为“故人”。 ⑶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 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在碧蓝的天空消失。尽:尽头。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王定保《唐摭言》第七卷
2、25岁到42岁——仗剑去国、追求功业
• 李白沿长江水路东下,从今四川乐山清溪出发,经渝州(今重庆市)
,经荆门东下,过今湖北江陵、湘南洞庭、江西庐山,到达金陵(今
江苏南京),又到广陵(江苏扬州),最后落脚在今浙江绍兴地区。 •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
• 湖北安陆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秋于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 •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 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 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 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 •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梁园吟》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第三章李白

• 本诗是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一首诗,充分体现了其 浪漫主义特色。在时间上由古到今,在空间上由远及近, 情感上由浅入深,表现了由秦入蜀的道路之高、险、奇、 难。
思想感情的恣肆奔放、跌宕起伏,决定了他的诗歌结构不拘一
格。变化多端。而正是这种大度落差、跌宕跳跃的结构,才足以充
分宣露诗人独特的心灵世界。
•
• 管世铭云:“李供奉歌行长句,纵横开阖,不可端倪,高下短长, 唯变所适。”(《读雪山房唐诗·七古凡例》)
• 李白歌行的价值,表现在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 有格式,空无傍依,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 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 来、神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 阳刚之美。
• 开元十三年,李白出川远游,写了不少留恋故乡的诗, 此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诗中通过对峨眉山月、平羌江 水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思乡怀友之深情。
• 艺术特色:
• 巧用地名 。 这首诗二十八字五见地名,不觉重,不嫌 赘,向来为人称道,目为“绝唱”,其妙在于:(1)它画 出了出川路线,因嵌入句中不见斧痕,且勾连了全诗。(2) 五处均为蜀地地名,故而于不经意中强调了乡情。
• 艺术特色:
• (1)运用了大量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丰富的想象、大量的神话 传说、极度的夸张等手法,来表现蜀道的艰险,使蜀道风光既神奇 又壮伟,令人惊奇振奋。
• (2)结构上:以反复咏叹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抒写感情,深化主 题,具有回环往复之美,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中国古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四编 第三章 李白

第四编第三章李白一、单项选择题1.李白号()。
A.太白B.青莲居士C.白莲居士D.香山居士【解析】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2.在李白的近体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A.乐府B.歌行C.绝句D.律诗【解析】C 在李白的近体诗里,以绝句的艺术成就最高。
3.下列不属于李白的称谓的是()。
A.太白B.青莲居士C.竹溪六逸D.白莲居士【解析】D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徙家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醋来山,号“竹溪六逸”。
4.“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体现了什么样的意象()。
A.清新明快B.平易质丽C.豪放飘逸D.沉郁顿挫【解析】A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体现了清新明快的意象。
5.在李白的诗中,用的最多的色彩是()。
A.金B.青C.白D.黄【解析】C 在李白的诗中,用的最多的色彩是白色。
6.在李白的诗歌中,所用的词语的基本色调是()。
A.平易质丽B.明丽爽朗C.豪放飘逸D.沉郁顿挫【解析】B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7.下列诗人中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是()。
A.李白B.王维C.孟浩然D.王昌龄【解析】A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8.李白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
A.文章四友B.吴中四士C.竹林七贤D.竹溪六逸【解析】D 李白徒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诗人受到李白的影响的是()。
A.陶渊明B.陈子昂C.苏轼D.陆游E.王昌龄【解析】CD 李白徒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2.下列诗歌属于李白的七言绝句的有()。
A.《望庐山瀑布》B.《静夜思》C.《早发自帝城》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E.《劳劳亭》【解析】ACD 《望庐山瀑布》、《早发自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七言绝句.3.伴随了李白一生的是()。
04第四编 第三章 李白

4、二次漫游时期(44岁—55 岁)
▪这时期其思想是复杂的,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 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入世,希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并没有消退。
▪天宝十载秋,有幽州之行,知禄山有作乱之心,便三入长安, 欲向朝廷反映真象。然无计可施,乃离开长安。
▪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深刻地揭露现 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
第三章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 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 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并称“李杜”。
▪第一节 李白的传奇经历 ▪第二节 李白的思想与诗歌 ▪第三节 李白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李白的 传奇经历与思想
一、出生地之谜
▪《上安州裴长史书》、《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升庵曰:“白慕谢东山,故自号东山李白。杜子美云‘ 汝与东山李白好’是也。刘昫修《唐书》,乃以白为山 东人、遂致纷纷耳。”因引曾子固称白蜀郡人,而取《 成都志》谓白生彰明县之青莲乡以实之。卓吾曰:蜀人 则以白为蜀产,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山东人又借此 以为山东产,而修入《一统志》、盖自唐至今然矣。今 王元美断以范传正《墓志》为是,曰:“白父客西域, 逃居绵之巴西,而白生焉。是谓实示。”
4、二次漫游时期(44岁—55 岁)
▪天宝三载(744)春,李白忧愤出京。此后11年,继续在黄 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识, 同游梁、宋,又遇高适,三人怀古登临,把酒论文,成为文 学史上的佳话。
▪后来李白又到了济南,由高天师授道箓于紫极宫,取得了一 个道士的正式身份。再后寄家东鲁,南下吴越,北上蓟门。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 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古风·其二十四 》)
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

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隋唐五代文学唐代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全面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诗歌空前繁荣,创造了古典诗歌史上的高峰。
唐代文学的发展,又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本段文学的教学,突出诗文大家、名家,如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煜等,分别对其生平、思想、艺术各方面作系统的介绍。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一、基本知识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思考与练习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第三章 李白

第三章 李白
三、强烈的人生之恋,及自由开放的思想情操 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更深入地开掘社会 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 。
第三章 李白
第三节
艺术成就 以气为主,以自然为貌 --王世贞《艺苑卮 言 》 一、李白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1、古题乐府的创新 (1)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 的寓意和寄托。
第三章 李白
二、李白歌行的艺术成就 歌行是一个义界模糊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事实上,对这一诗体的确切含义、特点,它与古题 乐府、新乐府、古体诗区别何在,仍然是今天学术 界正在探讨而且看法尚不一致。 说李白歌行,只是沿用李白集分类的习惯说法,这些 作品大抵以歌、行、吟、谣为题。 李白歌行的最大成就,是打破了任何形式对于感情表 达的约束,达到了任情之所之,意之所至,变幻莫 测,出神入化的境地。
第三章 李白
第二节
诗歌内容 一、表现个人理想抱负,要求自由,要求个性 解放,要求按照人们自己的性格自然地发展, 希望摆脱封建秩序的束缚。具有强烈的批判 精神和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 二、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 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 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
第三章 李白
(2)用古题抒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 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之来 抒写自己的情怀。 2、古题乐府的个性特色 打破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手法,运用大胆的夸张和 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 磅礴的气势。 3、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
第三章 李白
★他虽写古题古意,但杂以自己的情怀,完全是李白 式的,并借古题写己意,借古题写现事。但大多侧 重主观抒情。 李白以其特殊的方式,把古题乐府从它原来的主题与 本事的制约中轻松自如地解脱出来,用以表达个人 的的生命力,而且 极大地拓宽了这一诗歌形式的表现领域.
望庐山瀑布格律

望庐山瀑布格律
望庐山瀑布格律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长诗,共有九十六句,描写了他望庐山瀑布时的感受和思考。
以下是这首诗的章节划分和内容概述:
第一章:瀑布声中寻古迹
李白望见庐山瀑布,感叹自然的壮美,同时也想起了历史上的名人和事件,比如庐山上的古刹、道士和李太白等人的故事。
第二章:登高望远
李白登上高山,俯瞰四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壮观,同时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章:瀑布的奇妙
李白描述了庐山瀑布的奇妙之处,比如水流的洪亮、水花的飞溅、水声的激越等等,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妙。
第四章:追溯历史
李白回忆了历史上庐山的名人和事件,比如庐山上的古刹、道士和李太白等人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深远。
第五章:仰望山巅
李白仰望山巅,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神秘,同时也思考了人类的命运和前途。
第六章:回顾人生
李白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感叹时光的飞逝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也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七章:感受自然
李白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妙,比如瀑布的洪亮、山川的壮美、云霞的变幻等等,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和壮观。
第八章:思考人生
李白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真理、追求美好、追求自由,同时也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时光、珍惜人际关系。
第九章:赞美自然
李白赞美了自然的力量和美妙,认为自然是伟大的、神秘的、美丽的,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
以上是望庐山瀑布格律的章节划分和内容概述,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望庐山瀑布时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这首诗不仅是一篇文学经典,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第四编 第三章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 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 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李白诗歌的特征
▪ 1、独特的批判视角 ▪ 李白终身以“布衣”自居,他从“布衣”的角度肆无忌惮地嘲笑 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尖 锐的批判。 ▪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 奸臣欲窃位,树党自成群
▪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3、绝句的兴到神会
▪ 李白的七言绝句清新飘逸,韵味深远。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 舟已过万重山。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
4、律诗的自然天成
▪ 李白的五律并不刻意求工,而是自然天成,于整饬中见化工。 ▪ 李白的七律只有八首,但也都写得对仗工稳,气势浑浩。如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宋元
▪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 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 黄庭坚《答黎晦叔》:“李白歌诗,度越六代,与汉魏乐府 争衡。” ▪ (元代)吴澄《丁晖卿诗序》:“李太白天才,间气神俊, 超然八表之极,而从容于法度之中,如夫子之从心所欲而不 逾矩,故曰‘诗之圣’。”
二、李白的影响
▪ 李白以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傲视世俗的批判锋芒和“飘然思不群” 的创作特色独步于诗歌艺术之林,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赢 得了崇高的声誉。 ▪ 中唐诗人张祜对李白的狂放称赞不已,《偶题》一诗云:“古来 名下岂虚伪,李白癫狂自称时。惟恨世间无贺老,谪仙常在没人 知。” ▪ 明代邢昉《太狂篇》:“谪仙已死一千载,至今天壤蜚狂名。”
第三章李白汇编

优美意象:明月、清风等。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
青云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朗月行》)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
意象的组合: 捕捉了许多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深入 揭示感情的激荡,造成诗歌结构的大开大合。 虽没有明显的脉络可寻,但感情的实质变化可 感。
(2)气势充沛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图
期②以安陆为中心的干謁
漫游时期③长安三年时期
④出长安再次漫游时期⑤
安史之乱时期及晚年。
蜀中读书与任侠(25岁之前)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 开元五年(717)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李白的绝句,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 的特点,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 贯穿的表现手法。
李白的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极为明 显。他拟乐府民歌的绝句中,多脍炙人口 的佳作。如《静夜思》、《玉阶怨》等。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 王昌龄等长于七绝,兼长五绝、七绝而并 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李白的绝句, 达到了绝句的最高境界。
(3)夸张惊人
既想象丰富,又真实可信。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 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3.清新俊逸的语言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永王东巡歌》其一:
•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 其二:
•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净,西入长安到日边。
• 李白一生都渴望建立奇勋: • “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塞下
曲》) •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从军
行》) •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 李贽曾云:“蜀人以白为蜀产,陇西人则 以白为陇西产,山东人又借此以为山东 产……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时,无地 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 亦是巴蜀人,亦是陇西人,亦是山东人, 亦是会稽人,亦是浔阳人,亦是夜郎人。 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 囚之处亦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 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莫争莫 争。”
• 重要作品有:
• 《长干行》、《渡荆门送别》、《江夏行》、 《嘲鲁儒》、《丁都护歌》、《赠孟浩然》、 《乌栖曲》
• 3、长安时期(42岁—45岁:天宝元 年—天宝三载即744年)。
• 被诏入长安,召见于金銮殿,命供奉翰林。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 贺知章“倒屣相迎”,一见叹为“谪仙 人”。
• 李白:“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 石门送杜二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 甫》)。
• 在汴州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 一带)故地,痛饮狂欢,慷慨怀古。
• 这时期的诗作有:
• 《梁园吟》、《沙丘城下寄杜甫》、《梦游天 姥吟留别》、《将进酒》、《远别离》、《宣 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秋甫歌》、《赠 汪伦》、《北风行》、《古风》第三十四等诗。
李白的生活道路可分为五个阶段。
• 1、23岁以前蜀中时期。 • 主要活动是:读书、学剑、隐居、游历。 • 十五岁前,在家随父读书 • 他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又云“余小时, 大人吟诵子虚赋,私心慕之。” • 十五岁起,作赋,学剑、观奇书,好神仙。
• 十九岁依潼江赵蕤,隐居读书。
• 一方面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要 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 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因此 积极入世是他的主流,常常“中夜四五叹, 常为大国忧。”(流放夜郎时作)
• 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 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
• 还深受儒侠思想的影响,“以武犯禁”、 “不爱其躯”、“羞伐其德”的精神,在 他身上也存在。
• 二十岁,游成都,上峨眉,听蜀僧弹琴。
• 二十一岁隐居在昌明附近的匡山。
• 第一期写的作品有: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登锦城散花楼》、 《白头吟》、《登娥眉山》、《峨眉山月 歌》。
• 2、24岁—41岁(725—742),离开 四川以安陆为中心漫游。
• 24岁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 渝州(重庆)-奉节-三峡-江陵-襄阳-苍梧-
• 5、安史之乱时期(公元七五五— 七六二,李白55—62岁)。
• 入永王麟幕府,因之获罪,下浔阳狱,当 死,因郭子仪疏救,免死,长流夜郎。到 白帝城,遇赦 。公元762年(代宗李豫宝 应元年)冬十一月,卒于当涂,时年六十 二岁。
•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 别宋之悌》)
李白的思想和人格
• 玄宗“降辇步迎,如见园绮”。
• 天宝三年赐金放还。
• 个时期写下了《蜀道难》、《行路难》、 《古风》一部分、《梁甫吟》等,揭露了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珠玉买 歌笑,糟糠养贤才”
• 也写歌咏宫廷享乐生活的诗,文词华艳, 如《清平调词》三首和《宫中行乐词》八 首如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 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4、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十年漫游时期(公元七 四四—七五五,李白45—55岁)。
• 游历了现在的山东、山西、河南、湖南、湖北、 江苏、浙江、安徽各省的许多地方。
• 在洛阳与杜甫相会,结成好友,同游河南、山东 一些地方,彼此有唱和。
• 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 二同寻范十隐居》)
• 他特别推崇管仲、孔明、范蠡、鲁仲连、 张良等历史上的贤相。他曾云:
• 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 侯泛五湖、戏沧州,不足难矣。”“愿一 佐明主,成功返旧林。
• 龚自珍说:
•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 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 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 术个性
• 1、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 (1)、表达了他济世救成返旧林” •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
• 古琴藏虚匣,长剑控空壁。 楚怀奏钟仪,越吟比庄舄。
• 《上李邕》
•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 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 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 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 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第三章 李白诗歌讲析
主讲人:訾希坤
(一)、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人格
• 李白(701年
2月8日—762年 12月),字太 白,号青莲居 士,又号“谪 仙人”,出生 于碎叶城 。
• “碎叶“有两说:
• 一说指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即今吉尔吉斯 坦境内;
• 一说指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博斯腾湖泮的 库尔勒和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
洞庭-江夏-金陵-扬州-吴越-安陆(湖北)。 • 27岁,与唐高宗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 。 • “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 27岁到35岁仍不断出游
• 竹溪六逸”:指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 张叔明、陶沔。
• 向韩朝宗诸人上书,希望得到推毂,实现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 清一”
(《永王东巡歌》) •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五月东
鲁行答汶上翁》) •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连书”(《奔亡
• 这种“太白精神”决定了李白选择了一条 隐以待时、使气任侠、遍干诸侯、幻想奇 遇的独特道路。
• “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 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与蜀中友人 吴指南同游于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