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士官培养机制的构建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构建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构建作者:朱婷张希跃来源:《科教导刊》2020年第02期摘要在国家积极推进军民融合的政策背景下,高等院校定向士官培养工作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据金登的多源流理论,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的相互耦合,促成了定向培养士官育人模式的改革。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创新,构建了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致力于为军队培养思想素质优、专业基础牢、适应岗位快的专业技术士官。
关键词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中图分类号:E251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6400/ki.kjdkz.2020.01.009Construction of "Three-for" Educational Model for Civil-MilitaryIntegration Directional Training of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ZHU Ting, ZHANG Xiyue(Changsha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24)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policy of actively promoting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the training of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Ginden's multi-source theory, the mutual coupling of the problem source, the policy source and the political source has promoted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mode of directional training of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Changsha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s actively explored and innovated, and has established a "three-for" education mode for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directional training of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It is committed to training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with excellent ideological quality,soli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and fast job adaptation for the army.Keywords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directional training of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three-for; educational model1 定向培养士官育人模式改革的背景分析人们对军民融合定向士官培养的关注度之所以与日俱增,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军民融合对士官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军民融合对士官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随着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军事领域与民用领域的融合越来越密切,军民融合也逐渐成为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军事科技、军民产业、军民资源等领域的融合不仅为军事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技术保障,也为军民之间的人才培养和交流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士官教育作为军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受军民融合影响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军民融合对士官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1.资源优势互补军民融合将军事资源和民用资源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军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将优质的民用资源引入到军事教育中来,为士官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支持。
军队可以借助民用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为士官的学习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民用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可以为军队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资源,推动军事科研和装备研发的创新与发展。
2.知识结构融合军民融合也促进了军队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融合,加强了军事人才与民用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军队可以更加积极地引进民用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丰富士官的知识结构,提升其应对复杂任务和挑战的能力。
士官在军队服役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军事技能与民用技能相结合,为军队和社会培养更具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教育模式创新军民融合还催生了新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为士官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
军事院校可以与民用高校合作开展双向联合培养,设立联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共享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为士官培养提供更为多元的教育模式和实践机会。
军队还可以委托民用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训,加强士官的职业技能培养和专业素养提升。
1.文化融合难度大军民融合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文化融合的难度。
军队和民用领域在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整合成为了一个难题。
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士官需要适应民用领域的管理和工作方式,接受不同文化背景和工作环境的磨合,这对于士官的教育和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军民融合中的定向培养士官探索与实践
TE SE YAN JIU/特色研究军民融合中的定向培养士官探索与实践鲁 丹 胡亚莉在我国,士官一般从服役期满的士兵中选拔,也可从依托地方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资源,军地双方共同为部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士官人才,这样的选拔方式称为定向培养士官。
一、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教育现状2012年,国家面向7省11所高职院校开展定向培养士官试点招生工作,各试点单位都是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的高职院校,但在培养士官人才方面却都是从头开始, 随着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入,各试点院校遇到了诸多问题,如士官生身份定位不明确、士官生是否应该在校穿军装、士官生是否应该军事化管理、军地双方沟通不及时、培养过程不系统、各试点院校教学内容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培训机制,培训过程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二、武昌职业学院定向培养士官模式探索与实践武昌职业学院是国家首批定向培养士官院校,自2015年承接定向士官培养任务以来,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独特优势,坚持军队士官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坚持兴军备战的责任担当,始终把定向士官培养摆在首位,精准对接部队士官人才需求,探索了依托民办高校教育资源为军队培养士官人才的新路径。
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武昌职业学院定向士官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被《解放军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军内外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获得了军队、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普遍赞誉,未来“兵王”正从这里走向战场。
(一)紧贴部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使士官生适应部队岗位要求,武昌职业学院在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加强与部队对接,学校董事长先后多次带队到陆军、空军、火箭军等部队调研直招士官岗位需求,对接部队紧缺人才岗位,通过多方面调研,逐渐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含电子对抗、雷达预警专业方向)、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多个专业方向;学校还多次邀请军队院校和部队专家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士官生培训的顶层设计和部队的需求紧密地保持一致。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士官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55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士官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朱学飞(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 要】定向培养士官是一种专业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很强的职业教育模式。
本文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士官为例,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为全国定向培养士官的兄弟院校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士官;军民融合;培养模式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军民融合的高度重视。
依托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为部队定向培养士官人才,是贯彻习主席军民融合重大战略思想,深化扩展军地合力育才机制,优化部队士官队伍素质结构的人才战略工程,是加快士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凭借雄厚的专业实力及独特的办学特色,于2017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所定向培养士官院校。
三年来,学院招收士官生343名,涉及空军、陆军和火箭军三个军种。
目前,首批120名士官生已完成学业光荣入营。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学院围绕抓规范、建标准、提质量,积极作为,创新推进。
在思想政治、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人文素养三个方面重点强化培养,迅速完善士官生培养的政策制度,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一、筑牢思想基础,锤炼军事素养定向培养士官,其身份定位是准军人,思想、政治、军事等素质要按照现役军人的标准来衡量。
必须政治立场坚定,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向往军队生活,自愿投身国防事业。
学院定期开展班务会、座谈会了解士官生的思想动态,组织讨论演讲活动,用“中国梦”“强军梦”引导学员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利用板报、新闻广播等形式,宣传投笔从戎、献身国防的重要意义,将部队“军魂”教育融入士官培养全过程,切实锤炼革命军人应有的军事素养,坚定从军报国的理想信念,筑牢思想基础[1]。
定向培养士官,直接出校门进营门,没有义务兵两年的历练和过渡期,需要在入伍前就要有军人的样子,强化军人的意志,打造与士官岗位和身份相适应的作风素养。
军民融合新常态下定向培养士官育人机制探析——以南京信息职业技
2020年5期师资·人才高教学刊军民融合新常态下定向培养士官育人机制探析———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钱胤嘉,王梅梅,陈超(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时强调:“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军地联合定向培养士官作为新形势下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经过六年的试点,逐步迈入规模化、内涵式发展新时期,针对“军营+学院”、“士官教育+职业教育”的二元模式探索已成当下热点。
一、概念界定(一)军民融合新常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提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发展呈现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军民融合发展正处于深度融合、跨越发展的攻坚期,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乏力、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依然存在,这都预示着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在新常态下,如何充分激发地方高职院校自身优势,持续为部队培养输送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地方高职院校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2019年2月,国发[2019]4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落实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政策,推动地方院校与军队院校有效对接,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军事人才培养开放,建立军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探索新常态下军地联合育人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育人机制机制又称机理,本来是机械学上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对“机制”的解释为: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
多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常使用,可以理解为机构和制度。
从该词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三层含义:其一,机制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二,组成机制的各要素的功能及组合方式决定着整个机制的功能;其三,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机制的运行。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随着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军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也在不断加快,军队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进程中,定向培养士官成为了军队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定向培养士官是指根据军队的需求,选拔具有一定文化、技术形成和政治素质的人员,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使其成为适应军队需要的士官。
在定向培养士官的过程中,士官的身份认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军民融合的背景下探讨定向培养士官的身份认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建议。
1. 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定向培养士官的特点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使得军队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军队需要更加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士官,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定向培养士官的选拔标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加注重士官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而这些特点也意味着定向培养士官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并认同自己的军人身份,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2. 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军民身份认同军民融合战略的推进,使得军队和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军民融合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军队需要更加深入地融入社会,军人的身份认同也需要更加深刻和坚定。
而在这一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的身份认同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军民融合战略要求军人不仅具有军事技能,还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些都需要基于军人的身份认同。
二、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的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的梳理和总结,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的情况和特点。
文献研究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系统地了解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加强军事教育军队需要加强对定向培养士官的军事教育,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同自己的军人身份。
军事教育需要贯穿在整个定向培养过程中,使得士官们在培训和学习中不断深化对军人身份的认同。
2. 强化军人职业荣誉感军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定向培养士官的军人职业荣誉感的培养和强化。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构建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构建在当前军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国家建设需求,提高国防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军民融合人才显得特别重要。
而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是军队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种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三为”育人模式构建的角度出发,探讨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三为”育人模式。
一、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的意义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是军队建设中非常关键的一项任务。
通过对优秀的干部和士官进行军民融合知识、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真正实现军民融合的目标,提升国防实力,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具体来说,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提高国防实力:随着军民融合的发展,军事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需要具备军事实力的国家必须具备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
而培养一支适应军民融合发展的高素质士官队伍,可以加速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中国军队的国防实力。
2、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军民融合本质上是一种高水平的产业技术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
培养军民融合专业人才,可以促进技术和人才资源的交流合作,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军民融合实践能力:士官是军队中重要的一支力量,具有承担分工作业任务和参与决策的职责。
通过定向培养士官进行军民融合综合能力的提升,可以增强他们在军民融合实践中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提高执行任务的效率和效果。
4、适应国家政策和发展需求:培养军民融合定向士官是适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和需求的需要,只有培养出一支具备军民融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士官队伍才能更好地实现年组织战略目标。
二、“三为”育人模式的构建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进行培养。
针对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的特殊性,“三为”育人模式被提出。
1、“学为先”的培养原则军民融合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国防科学技术、政治理论、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构建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构建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的“三为”育人模式,是指培养士官要具备“实战为本、本领为重、全面发展”的特点。
该模式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军事专业人才。
“实战为本”是指定向培养士官要紧密围绕军事实战需求,注重提高实战能力。
军队是最实际的战场,只有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才能在实战中胜利。
在培养士官过程中,要注重实战训练和实际操作,使士官能够在面临实际战争环境时能够迅速反应并做出正确决策。
还要注重实战经验的积累和实战技能的提高,以提高士官的整体实战能力。
“本领为重”是指培养士官要注重培养基本军事素质和职业技能。
士官作为军队的中坚力量,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军事素质,如军事理论知识、军事技术和战术等。
士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如科学管理、组织协调、决策指挥等。
通过加强军事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士官的综合能力和执行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军队的职责和任务。
“全面发展”是指培养士官要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
军民融合要求军人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广阔的视野,在士官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还要注重培养士官的文化修养和体魄素质,使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健康体魄,更好地适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需要。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随着我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军队改革的深入开展,军民融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军民融合是指在军队建设、国防科技、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军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深度融入军队建设,实现军民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
在军队改革的背景下,士官成为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因而士官培养也成为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士官身份认同是士官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士官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士官对军队的身份认同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培养士官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军民融合的实施需要军队与社会各界的深度合作,需要士官作为军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培养士官身份认同既是加强士官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需要。
要培养士官的身份认同,首先要加强军队对士官的全面教育。
通过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军事思想教育课程以及军事专业知识课程等,加强对士官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素养的培养,提高士官的军事素质。
要加强对士官的基本法律法规教育,使士官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规范士官的行为。
要加强士官的专业培训,提高士官的专业水平。
士官是军队中具有一定技术和专业能力的骨干力量,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士官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为军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要加强士官的专业培训,提高士官的专业能力,提高士官的专业满意度和荣誉感。
要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士官的工作满意度。
士官是军队中的中坚力量,只有士官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要加强对士官的工作环境的建设,提高士官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
随着军事现代化建设和军队改革的深入开展,军民融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士官身份认同作为士官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培养士官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军队对士官的全面教育、加强士官的专业培训、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加强对士官的精神文化建设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士官的身份认同,为军队的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构建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构建军民融合是指军队与民间各种资源的融合,实现军民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士官是军队中重要的骨干力量,对于实现军民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士官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可以采取“三为”育人模式进行定向培养。
“三为”育人模式即“为军队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
士官的定向培养应以为军队服务为目标。
军队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士官是军队中的骨干力量,应当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专业能力。
士官的定向培养应当注重培养他们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技能,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各级指挥和管理工作。
士官的定向培养还应以为国家服务为导向。
军队是国家的战略储备力量,为国家的安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士官不仅要具备军事素质和专业能力,还要具备高度的忠诚度和使命感,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在培养中,应注重提高士官的国家观念和法治思维,增强他们的国家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使他们能够忠诚于国家、服务于人民。
士官的定向培养还应以为社会服务为目标。
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化,军队与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士官作为军队中的骨干力量,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培养中,应注重培养士官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的构建,对于提高士官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模式既能够使培养的士官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专业能力,又能够增强他们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军队、国家和社会服务,不断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军民融合的发展。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入,军队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在这个过程中,定向培养士官成为了我军培养士官的一种重要方式。
定向培养士官是指根据军队实际需求和尤其是某些特定专业人才的需要,在招收、选拔和培养士官的过程中,对于某些人群进行针对性的选拔和培养,让他们在军队中成为一种特别人才储备,从而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和综合素质。
定向培养士官是一种主动管理的方式,即政策制定者和军队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有目的的选拔和培养,同时也可以为士官职业发展搭建更加明确、具体和可行的载体。
在这种背景下,士官身份认同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良好的身份认同是维系军队纪律和军队文化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研究士官身份认同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为定向培养士官提供更好的管理和培养方案。
首先,身份认同的形成机制包括社会化过程和个体现实感知两个方面。
社会化过程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学习和交往,逐步形成自我认同和集体认同的过程,实现自身价值和角色定位的认同和接受。
在定向培养士官的过程中,个体的身份认同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是定向培养士官身份的佼佼者,那么他可能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从而加强自己的身份认同。
另一方面,个体的现实感知也会影响身份认同的形成,即个体在接受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对现实的感知和对信息的加工,形成关于自己与外界的认知,进而形成自我的认同和接受。
例如,在士官的日常工作中,对于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的实际感受,会对个体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如果个体感受到自己的职责和角色与其身份认同相符,那么他的身份认同就会更加强烈。
其次,身份认同的发展趋势包括主动性和适应性两个方面。
在定向培养士官的过程中,个体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的身份认同具有内在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主动性是指个体认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比其他兵种或者军种的士兵更加重要,并且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个体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从而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身份认同。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军队士官的定向培养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士官作为军队中的重要力量和骨干力量,在军事建设和改革中起着关键作用。
由于军民融合的发展导致士官身份认同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研究士官在军民融合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对于指导定向培养士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军队士官的身份认同是指士官对自己军人身份的认同程度和意识。
军队士官的身份认同一般包括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
个人认同是指士官对自己作为军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
社会认同是指士官在社会中以及军队组织中的角色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认同。
军民融合的发展给军队士官的身份认同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影响。
军民融合的推进使得军队士官需要兼顾军事技能和民用技能,扩大了他们的能力和职责范围。
这对个人认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士官需要适应新的角色和任务,并形成新的职业自我认同。
军民融合的推广和军队改革的深化使得士官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由于与民用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增加,士官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得到提升,社会认同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定向培养是指军队根据具体需求和目标,在一定时间内对一批选定人员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和教育,以满足特定岗位和职责的要求。
军队士官的定向培养是指通过培训和教育,将新进士官培养为能够胜任特定岗位和任务的专业人才。
士官的定向培养与身份认同密切相关,定向培养的目的在于提高士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增强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自信心,促使其更好地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和任务,加强对军人身份的认同。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士官的定向培养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军民融合的要求使得士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培养士官所需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
这对定向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军队士官在定向培养中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
由于军民融合的发展,士官需要适应新的角色和任务,形成新的职业自我认同。
军民融合对士官的身份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士官需要拥有强烈的军事认同和民用认同,同时兼顾军人和公民的角色。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随着中国军队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军民融合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对加强军民融合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军队定向培养士官已成为培养军民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定向培养过程中士官的身份认同问题亟需深入研究。
本文就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讨。
军民融合是一种全面深入的进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军队是多个领域融合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定向培养士官是指根据国家军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择、选拔、培训、使用一批具有特定领域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与军民融合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能力的民兵干部和社会人才,以弥补我军现有干部和士兵队伍中的知识、学历、专业等方面的短板。
在实现军民融合的目标中,定向培养士官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弥补军队队伍短板通过定向培养士官,可以弥补军队队伍中的知识短板,促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推进现代化军队建设。
2. 建立军民融合乃至国家安全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国家发展进入新时期,军民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定向培养士官的出现则为军民融合和国家安全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 推动人才培养和资源整合定向培养士官还可以推动人才培养和资源整合,让母校、高校等各方面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为国家、军队、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定向培养士官的身份认同问题定向培养士官属于军队准军事化编制,但是培养对象来源于各行各业的民兵干部和社会人才,这就导致了士官在身份认同方面的分歧和困惑,需要认真对待。
1. 身份认同困惑许多定向培养士官可能会存在身份认同困惑,因为他们在以前从事的职业相差较大,有的甚至和军队没有直接联系,转变为军人后可能会面临一些困惑。
另一方面,部分军人可能认为定向培养士官的身份是“半士官”或者“假士官”,不能和正规军队的士兵、干部等同。
这种认识会对定向培养士官的身份及其后续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1. 网上调研通过网络调研了解了定向培养士官对自身身份的认识和认同状况。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国际安全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军队与社会的融合越来越紧密。
当前,我国正处于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定向培养士官已经成为我国构建现代军事力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然而,在培养过程中,士兵身份认同问题也逐渐浮现。
为了让定向培养士官更好地适应军事工作和社会发展,有必要对其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定向培养士官的身份认同概述定向培养士官是指根据士兵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通过高等教育和其他专门培训,使其学成归来担任专业科技官兵或中层干部的过程。
这种培养方式对士官的身份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身份认同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评价,是其行为、态度、意识和情感的基础。
在定向培养士官中,身份认同不仅体现了士官个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也同时反映了他们对军队和国家的认同程度。
(一)身份认同与人格塑造士官的身份认同与人格塑造密切相关。
在定向培养期间,培训机构应注重对士官进行教育和思想引导,使其在具体工作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不仅需要加强对士官的专业技能培训,更需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同时注重对士官的精神培养,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二)身份认同与工作适应身份认同也是士官工作适应的重要因素。
在定向培养期间,培训机构应该注重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士官进行培训和训练,让其尽可能地适应未来军事工作和生活环境。
例如,在体能训练方面,要注重士官的长期体能能力培养,而不仅限于短期强度训练;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注重让士官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身份认同还与团队协作密切相关。
在定向培养期间,应该注重对士官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贡献,并帮助他们赢得同事们的尊重和信任。
(一)注重士官意识教育在定向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士兵的意识教育,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国家、社会和军队观念,明确自己在国防事业中的角色和使命。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军民融合是当前我国军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通过军队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
士官是军队中一支具有重要作用的力量,定向培养士官的身份认同研究成为了军队管理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士官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作为士官所感知和接受的程度,涉及到个体对士官职责、形象和价值的认可。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由于军队和社会资源的融合,士官的责任和角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士官身份认同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军民融合给定向培养士官的身份认同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军民融合使得士官的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多样,既需要具备军队专业素养,又要具备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
现阶段对定向培养士官的身份认同的研究需要关注士官在军事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双重身份认同问题,加强士官对军队和社会的认同和适应。
士官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军队组织和领导风格、士官干部的待遇和激励机制、士官的个人特质和经历等,都对士官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更需要关注社会认同因素的影响。
社会的接纳和认可对士官身份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加强与社会的互动,提高士官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针对士官身份认同的研究,需要关注其对军事实践的影响。
士官身份认同与个体对士官职责和使命的认知密切相关,对于士官的工作效能和军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士官身份认同需要从实践中着眼,通过考察士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成果,进一步推动士官身份认同的发展。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的身份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对士官的身份认同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提高士官队伍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推动军队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研究士官身份认同还有助于增强士官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促进军队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我国应该加强对士官身份认同的研究,为定向培养士官提供更好的管理和发展支持。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构建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构建军民融合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这一大背景下,军队需要不断培养士官人才,以满足军民融合发展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实现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的目标,建立“三为”育人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展开讨论。
一、“三为”育人模式的背景和意义军队作为国家的重要力量,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随着军队改革的深入和军民融合战略的推进,军队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的军队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军队发展的需要,需要建立更加灵活、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来培养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求的士官人才。
“三为”育人模式是指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必须具备:一是为国家战略需求、军队建设需求服务的使命担当意识;二是为军队建设、战备训练、人才选拔服务的岗位责任意识;三是为自身成长、终身学习、综合素质提升服务的自我要求意识。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军队培养士官的基本要求,并且是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发展的重要模式。
“三为”育人模式的建立意义重大。
它符合现代军队建设的发展需求,满足了军队对优秀士官的培养要求。
通过培养士官人才能够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于军队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做出贡献。
它也提高了培养士官人才的质量,为军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人才保障。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是一个复杂而且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加强教育培训。
培养“三为”育人模式的士官需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包括军事理论知识、国家政策法规、心理素质、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这些培训既要求态度认真、认真学习,又要求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创新。
2.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的质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士官人才,为军队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构建
军民融合定向培养士官“三为”育人模式构建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军民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的选择,也是军队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要。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军队不断推进军民融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军民融合合作,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军民融合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军人人才,成为当前时代的迫切需要。
作为我军的骨干力量,士官队伍的培养和发展一直是军队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加强士官的军民融合素质,提升其适应军队和国家需要的能力,成为当前时代的迫切任务之一。
因此,构建一套适合于士官的“三为”育人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为”育人模式是指:第一是建立“为国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根本上加强士官队伍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
第二是实践“为军为民”的能力提升体系,注重士官队伍的岗位能力培养和适应能力提升。
第三是营造“为军为民”的文化氛围,重视士官队伍的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建立“为国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三为”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虑到士官队伍的特殊性和职责使命,应该注重对士官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队伍的思想觉悟和责任意识。
同时,应该切实加强对士官队伍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从而让士官们深刻地认识到军人的职责和使命,把“为国为民”的信仰融入到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中去。
其次,实践“为军为民”的能力提升体系是“三为”育人模式的重要环节。
士官队伍作为军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必须具备各方面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和任务。
因此,应该注重士官队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应该加强对士官队伍的岗位培养和岗位能力提升,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好地担当职责,完成工作使命。
最后,营造“为军为民”的文化氛围是“三为”育人模式的重要方面。
士官队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完成使命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应该加强对士官队伍的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在心理和文化层面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帮助,使其具备更好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军民融合是指军队与民间各领域进行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互相融合的一种发展模式和战略布局。
在军民融合的进程中,士官作为军队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军民融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士官是军事力量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指挥军队、组织训练、指导作战的中间骨干力量。
士官的身份认同对于其职业发展和军队建设至关重要。
而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士官的身份认同也受到了新的影响和挑战。
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定向培养对士官身份认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军队通过与民间机构合作,进行定向培养,使士官在培养过程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和实践性的锻炼。
这种培养方式不仅使士官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与民间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这种定向培养方式使士官认识到军队与民间的联系和依赖,并提高了他们对军队这一职业身份的认同感。
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士官身份认同受到了新的挑战。
军队在推进军民融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士官可能面临来自民间机构的竞争,他们需要与民间同行竞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
士官可能由于与民间机构的合作而受到质疑和误解,他们需要在身份认同和职业自尊心方面有一定的抵抗力。
这些问题对士官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士官身份认同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加强。
军队可以通过改革培养机制,加强士官的专业培养和实践训练,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增强士官的职业自尊心。
军队可以加强与民间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士官与民间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让士官更好地了解民间机构的情况,增强士官对军民融合的认同感。
军队可以通过加强士官队伍文化建设,增强士官的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形成士官身份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和目标。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士官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士官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培养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军民融合的需求,发挥士官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军民融合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军队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融合,提高国防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军民融合中,士官是军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人员群体,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
如何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并推动他们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士官的定位和特点。
士官是军队中的中层干部,是军队基层建设和作战指挥的骨干力量。
他们是军队的职业军人,具有高度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我们需要认识到士官既是军队的一员,同时也是军队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培养士官的身份认同,不仅要围绕其军事职业角色展开,还要关注其在军民融合中的职责和作用。
定向培养士官需要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机制。
定向培养士官需要根据军队的需求和士官的能力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一方面,要通过军事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士官的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要注重培养士官的军民融合观念和市场经济业务知识,提高其在军民融合中的综合素质。
还要完善士官培养的评价和选拔机制,确保定向培养士官的质量和水平。
对士官进行身份认同引导是培养他们的必要环节。
培养士官的目的是让他们在军民融合中发挥差异化优势。
士官需要对自己的军事身份和军民融合身份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进行有效的角色转换。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培养士官过程中注重引导和激励,帮助士官形成对军队的忠诚和对军民融合的认同,并明确他们的使命和责任。
建设良好的士官发展环境是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的重要保障。
军队要为士官提供稳定的职业发展机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待遇和福利保障。
只有这样,士官才能够真正地将自己的事业与军队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是推进士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科学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机制,引导士官明确自己的军事职业角色和军民融合身份,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进一步增强士官的身份认同,推动军民融合事业的繁荣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士官培养机制的构建作者:杨青云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10期
【摘要】2012年,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校定向士官试点工作开始起步,这是我国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士官培养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
定向士官试点工作截止到目前,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定向士官培养机制构建,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定向士官培养机制构建问题,决定着定向士官的培养目标、道路、方向和质量。
【关键词】军民融合;士官;机制;构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这对推动我国军民深度融合提出了法制政策上不断完善的要求,为构建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士官培养机制,分清各部门权责提供了依据。
目前学术界,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但研究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散见于一般的论文中,尚没有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其价值和意义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机制与机制构建
1机制的内涵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机制就是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发挥各部分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
这个概念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并发挥作用。
2机制的构建
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弄清机制的载体,是机制构建的关键所在。
从机制的载体看,机制构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体制和制度。
体制,主要指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
机制是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创新,在实践中得到体现的。
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和制度,可以形成相应的机制。
各项体制和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应、相互补充,这样整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体制与制度不能完全分离,而应相互交融。
制度可以规范体制的运行,体制可以保证制度落实。
二、定向士官培养机制现状
1定向士官培养机制现状
根据总参谋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工作的通知》(参动[2012]5号)规定,从2012年起开展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定向士官试点工作。
从宏观上看,目前定向士官培养机制问题,较为规范的描述就是军地联培联训。
军地联培联训的相关规定仅散见于《关于做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定向士官的办学要求中,如定向士官试点学制3年,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
前2.5学年的全部课程由高校负责,部队根据需要对接指导教学;后0.5学年为人伍实习期,由部队负责,实习完成后由高校办理毕业手续。
招生开始前,由试点单位指定的训练指导机构和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根据部队士官岗位实际提出培养需求,会同高校商定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做好教学的有关准备工作。
培养对象在高校学习期间,由部队训练指导机构对高校教学进行指导,促进教学与使用的对接。
根据现有材料,对定向士官培养机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对象和条件
定向士官招收对象,从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年龄不超过20周岁(截止当年8月31日)。
培养对象大多为男性(女性较少),未婚,其政治、身体条件按照征集义务兵的规定执行。
同等条件下,中共党员、军人子女、烈士子女、优秀学生干部优先录取。
(二)招生有关事宜
招生宣传。
试点院校要通过建立招生网站、印发招生简章等形式,向考生及其家长、教师介绍报考的条件、程序、专业、数量、培养目标、待遇、毕业分配等相关信息。
市、县两级征兵办要积极配合考试管理部门做好宣传工作。
各级招考办和中学要积极教育广大考生树立献身国防的远大志向,鼓励考生报考定向士官,确保生源数量充足。
招生程序。
定向士官由各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统一实施,执行现行专科提前批次录取政策。
从志愿填报、面试和体格检查、政治审查、录取、补充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三)办学的有关要求
主要局限于对教学、淘汰、毕业、入伍办理、任命和待遇等的要求和说明。
2定向士官培养机制问题分析
从定向士官培养机制现状可以看出,定向士官培养机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定向士官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培养工作进一步深入,各试点高校的培养工作遇到了诸多问题。
从体制方面看,主要体现在指导关系不够明确、主体权责不够清晰、涉及到的部门各自为政、军地双方沟通不够顺畅、奖惩体制不完善、融合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等问题;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知识、能力目标不够明确,能力素质不能适应军队岗位任职需求等问题;存在着教育管理不到位、军事技能训练不到位、评价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这就更加“迫切需要构建职责明晰、分工明确、组织精干、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
建立这种体制机制,本质上是打破军民界限,在整个国家利益平台上整合利益关系。
”从制度方面看,急需制定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各军种和地方高校组织内部规章等。
三、定向直招士官培养机制构建设想
构建军民融合定向直招士官人才培养机制,是实现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的优势互补,实现我军士官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其体制构建是影响军民融合定向直招士官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基础工程;其制度完善是军民融合定向直招士官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
完备的体制和制度,对于军民融合定向士官人才培养战略至关重要。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
”的精神和军民融合定向士官培养的需要,构建较为完善的定向士官培养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1健全完善定向士官培养体制
(一)成立专门机构
成立专门机构统一指导定向士官培养教育工作,专门机构应由各军种军事人才培养专家和地方高校职业教育专家组成,负责定向士官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制定定向士官培养的目标、质量标准;制定定向士官培养规划、审核批准招生计划、指导地方院校定向士官招生与录取工作,负责对地方高校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管、考核等。
(二)完善军民融合“联培联训”模式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现有的“联培联训”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军种和地方高校的职能、责权;各军种和地方高校设置相应的协调机构,定编定员专人负责,把“联培联训”制度化、规范化。
(三)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为确保定向士官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军事机关、相关地方的沟通协调体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如军地联席会议,军地相关部门定期通报。
在军地沟通协调方
面,各军种要发挥主导、主动作用,积极组织、参与与地方高校的沟通,和地方高校共同商定解决定向士官工作遇到的难题。
(四)建立课程体系设置指导委员会
课程体系设置指导委员会由各军种教育专家和相应的地方高校职业教育专家组成,根据定向士官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军种职业岗位需求等,通过调研根据地方高校的专业特点,共同确定定向士官课程体系,明确专业知识、技能及综合素养培养结构,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建立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机构
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机构的人员,由军地双方专家联合组成。
建立信息化的数据平台,负责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过程督导、教学和培养质量的评价。
2健全完善定向士官培养制度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定向士官这种军民融合培养模式,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试点阶段,还没有制定法律法规。
鉴于十八大后对军民融合的要求越来越高,军民融合正在深度发展、定向士官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及定向士官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试点工作基本结束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一定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法律法规建设,是定向士官培养工作走上正规化、法制化、科学化、常态化的根本保证。
(二)建立定向士官教育管理制度
定向士官培养教育工作若行之有效,仅依据上级的文件或指示显然不够,还必须健全完善一定的管理制度,克服“上面重视我重视”、“上面指示我行动”的被动局面。
各级主管部门都应建章立制,如责任制度、督察制度、考核制度、汇报制度、评比制度、奖惩制度等。
(三)建立奖惩激励制度。
各军种、地方高校要自觉把军民融合提升定向士官质量,纳入科学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纳入领导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纳入督查和检查机关的职责体系,构建权责对称、运转顺畅、激励有效、惩罚有力的运行制度,保证军民融合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工作消极应付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和惩罚。
通过有效的奖惩激励,不断增强军民融合定向士官工作的主动性,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