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质量》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2.指出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加强复习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3.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力量及其作用。
2.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资料搜集等方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纪录片、历史图片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教学,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2.教学组织: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升。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人民群众在该事件中的具体作用,并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海报。海报内容需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个人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要求创意新颖,版面设计美观,文字表述简洁明了。
(四)课堂练习
为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新教材】11.2 平面的基本事实与推论 教学设计(1)-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第四册
11.2 平面的基本事实与推论本节课是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的第二大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平面的三个基本性质和推论。
平面的基本性质是研究空间图形性质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演绎推理的逻辑依据,是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其他知识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学生已有的平面几何观念的拓展,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顺应性的建构,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方法,初步了解从具体的直观想象到严格的数学表述形式,使学生的思维从直觉上升到分析思维,因此,掌握平面的三个基本性质至关重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的三个基本性质,并能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通过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形象能力,通过应用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应用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平面的基本事实和推理【教学难点】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引入:在初中几何中,观察得到了如下的点与直线的基本事实: (1)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2)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结论(2)也可以简单地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事实上,通过指定的一个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通过指定的三个点,不一定能作一条直线。
问题1:平面的基本事实基本事实1:文字表示:经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A ,B ,C 三点不共线⇒存在唯一的平面α使A ,B ,C ∈α 图形表示:注:(1)可以简单地说成“不共线的3点确定一个平面”(2)过不共线的3点A ,B ,C 的平面,通常记作平面ABC ,用图像直观地表示平面时,为了增加立体感,习惯上讲平面用平行四边形表示.(3)如图的平面α可以看成由不共线的3点A ,B ,C 确定的,此时显然有:,,A B C ααα∈∈∈ (4)如果给定的3个点同在一直线上,那么有无数个平面通过这3个点,也就是说,此时这三个点不能“确定”一个平面,例如,如果给定的3个点都在长方体的一条棱上,那么过这三个点就会有无数个平面. 作用:①确定平面的依据;②判定点、线共面基本事实2:文字表示: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符号表示:A∈α,B∈α⇒AB⊂α图形表示:作用:①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②判断一个面是否是平面注:基本事实2可以作为判断一个面是否是平面的依据:如果一个面内的任意两点所确定的直线都在这个平面内,那么这个面就是平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会使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和判定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角的性质,对角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物演示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从而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直尺、量角器等教具。
2.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我们以前学过角的性质,那么你们知道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回顾角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个三角形,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其内角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找到其他形状的图形的内角和定理吗?”引导学生思考四边形、五边形等图形的内角和定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题临安邸》获奖说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题临安邸》获奖说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临安的美丽景色和繁华景象,以及作者对临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是一首古诗,共有四句,每句七个字,采用平水韵的韵律。
课文内容丰富,意境优美,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具体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2.能够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具体意象和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对临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诗句,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课文中的具体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课文的背诵和默写。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绘的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4.创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诗句,进行创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课文图片或插图。
3.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4.学生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绘的世界。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课文中的具体意象和情感表达。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如何背诵和默写课文。
讨论结束后,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代表进行背诵和默写展示,并对展示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三首古诗词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首诗分别是杜甫的《绝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题临安邸》。
本节课主要围绕第三首诗《题临安邸》进行教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但对诗句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三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难点:理解诗句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对比阅读法:通过对比阅读三首诗,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句、图片、历史背景等资料。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他们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黑板,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三首诗《题临安邸》,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第三首诗《题临安邸》,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a.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五年级下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4、小学五年级下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精打细算教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学目标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体会除法的意义。
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调整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一、出示情1、学生尝试解决,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境图:明确先独立尝试,再汇报交流,提出疑问。
2、交流方法:问题。
二、总结三、巩固练习。
(1)、估算:11.2<8×2(2)、积的小数位数()×8=11.2一位小数(3)、元转为角化整数乘法。
(4)、商不变的规律。
3、讨论:问题1、小数点的位置怎么办?问题2、除不尽怎么办?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P65,试一试。
1教学内容打扫卫生教1、通过“打扫卫生”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索整数除法整数,商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目标3、在具体情境:中发展估算意识。
4、正确掌握已学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利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自主探索整数除法整数,商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发展估算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调整一、创设情通过“打扫卫生”的情境:,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
境二、自主探究三、巩固四、总结。
创建数学模型在组织学生探索时,由于学生已学会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算,再组织交流。
在试算前,可以估计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最后与得数进行对照,既检验了结果的正确性,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习惯。
在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如教材中用红色表示补0的地方,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尝试做书P67/试一试集体校对。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2 实数》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2 实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2 实数》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实数的理解。
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实数的定义、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实数的分类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实数的意义,掌握实数的分类,并能运用实数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对数轴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实数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的层次,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实数的内涵。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数的分类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实数的定义,掌握实数的分类。
2.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能够运用实数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实数的定义和分类。
2.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法,使学生理解实数的定义和分类;通过提问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通过讨论法,使学生对实数的理解更加深入;通过练习法,巩固学生对实数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数轴图示。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引出实数的概念。
提问:有理数和无理数能否包含所有的数?从而引出实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实数的定义,通过PPT课件和数轴图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实数的内涵。
讲解实数的分类,包括正实数、负实数和零。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数轴,对给定的实数进行分类。
例如,给出实数-5,0,3/2,√9,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这些实数,并判断它们的分类。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实数与数轴的关系是什么?(2)实数如何分类?(3)如何判断一个实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5.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以下问题:(1)实数是否可以进行比较?为什么?(2)实数是否可以进行运算?为什么?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实数的定义、分类和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11.2实验课:天平的使用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学科必修课第十一章(单元)第2节实验课:天平的使用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师姓名: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常见的测量的工具,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三)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介绍了一下天平的使用,应该给学生详细地介绍天平的使用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天平.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实验课是很有兴趣的,相信课堂应该比较活跃。
但学生平时动手机会较少,能否大胆做实验是一个问题,另外课堂组织好也不容易,需要老师多花心思.四、教学策略复习引入——示范讲解-—分组实验――交流总结-—目标检测六、板书设计11。
2天平的使用学习:天平的构造、原理、使用要求、注意事项使用方法:1、放水平。
2、调平衡。
(游码归零)3、测量。
左物右码4、读数.物体质量=砝码+游码七、作业布置完成书本1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3、4题八、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天平的使用,教学中宜讲少练多。
因有人听课,我有点紧张,第一节课在介绍天平构造、使用要求及步骤用时过多,最后只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使用。
这做得不够。
但在第2、3节课因为天平不够,只做演示,学生虽未动手,但积极观看示范、参与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反觉得效果较好.通过评课,明白自己这节公开课的优点在以下几点:1、课前复习引入得好;2、天平介绍请学生站起来介绍是好的,(但最好上台面向全体学生);3、能充分利用实验手册,指导填写;4、能通过右手习惯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和砝码的放法;5、能重点介绍游码的读数读哪边.反思自己,不足之处:1、复习引入嫌长;2、教学生使用讲述较多,导致学生动手时间少;3、未能叫多几个学生回答;。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11.2《全面依法治国》教学设计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11.2《全面依法治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全面依法治国》是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意义和基本原则,以及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现状和目标。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引导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高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但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大部分学生对我国的法律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意义和基本原则,知道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现状和目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和意义。
2.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3.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现状和目标。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和原则。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的思考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和视频资料。
2.准备投影仪和电脑,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3.准备黑板和粉笔,以便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意义和基本原则。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现状和目标。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原则和理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八年级数学苏科版下册 第十一单元 《1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设计 教案
《1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苏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内容,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后对反比例的进一步研究,主要介绍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和双曲线的作法.八年级上册学习的一次函数图像的作法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方法的引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曲线形的图像,是继续研究反比例性质、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能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2.类比一次函数,经历列表、描点、连线画双曲线的过程,理解图像能更直观的反应函数的特征,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教学难点:体会解析式与图像的联系,正确地画出双曲线.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习过一次函数,知道作函数图像列表、描点、连线的基本步骤,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学习为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形奠定了知识的基础.但是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曲线型的图像,而且是两个分支的图像,这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可采用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画图,充分交流讨论,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针对错误进行评析,借助课件动态直观展示图像的生成过程,帮助他们突破难点.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学1.我们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它的一般形式是什么?2.请大家类比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函数后,接下来研究什么?3.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呢?【设计意图】类比一次函数,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先理解其概念,然后研究其图像和性质,让学生构建函数的认知结构.用问题串的方式自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合作探究活动一:思考 以反比例函数xy 6=为例, 1.自变量x 可以取任何实数吗?(学生发现x 不可以为0.)那这个函数的图像与y 轴有交点吗?因变量y 可以取任何实数吗?这个函数的图像与x 轴有交点吗?2.若x 取正,那y 呢?若x 取负,那y 呢?这个函数的图像会在哪几个象限?3.当x >0时,随着x 的增大,y 怎样变化? 当x <0时,随着x 的增大,y 怎样变化?4.通过以上问题,你能估计反比例函数xy 6=图像的基本概貌吗? (先思考,再小组交流.这里不要求学生准确描述,鼓励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图像.)【设计意图】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曲线,且分成两支,学生初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故而在作图前先思考,“由数想形”,根据函数表达式中x 、y 的取值范围及相互关系,初步估计图形的基本概貌——位置(象限、与坐标轴的交点等)、趋势(上升、下降等).一方面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另外这也是探究未知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一种方法. 活动二:画xy 6=的图像 1.我们的估计正确不正确,可以怎样来验证?(学生回答,画出函数的图像)2.回忆一次函数的图像画法,你认为画函数图像的步骤是什么?3.需要把 x 的所有值全部列举出来吗?你认为选取哪些值合适呢?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示范列表)4.请大家根据表格描点、画图.(在事先准备好的网格坐标系中画图)5.请将自己所作的图像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找出自己与同学作图的不同并分析原因;(教师巡视并选出几个有代表性错误的图像和一幅正确图像)6.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图,你们认为这些图像正确吗?结合学生错误进行讨论、分析.(如连线没有向两方无限延伸,连线与坐标轴相交,两个分支用线连接,用线段将相邻两点连接等错误)7.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图像的动态生成过程;8.先说说反比例函数xy 6=的图像的特征,再比较与一次函数的图像有哪些不 同,请与同学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地列表,这样才能更直观地显示出图像的特征,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作图,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分析和正确图像的比较以及课件的直观展示,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图像的基本特征如:连线必须是光滑的,是两个分支,延伸部分有逐渐靠近坐标轴的趋势但永远不可能与坐标轴相交等,体会图像的种种特征是由反比例的解析式的特点决定的,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三:画xy 6-=的图像 1.不画图,你能说说反比例函数xy 6-=图像的特征吗?说明理由. 2.请在网格坐标系中画出反比例函数xy 6-=的图像. (此处大多学生应该是用描点法画图,可能有学生利用x y 6-=与xy 6=的关系来画图,鼓励多种方法画图.)3.对照图像,刚才对函数xy 6-=图像特征的表述正确吗? 4.观察x y 6=与x y 6-=的图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双曲线及其基本特征.【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观察、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双曲线的特征,自主建构双曲线模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三)练习巩固 同桌两人分别画出函数x y 4=与xy 4-=的图像(一人画一个),并请同桌说出你所作的函数图像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作图的技能,加深对双曲线特征的理解.(四)小结反思请与同学交流: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你认为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是什么?3.你是用什么方法获得新知识的?4.你还有什么疑惑需要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吗?【设计意图】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用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总结探究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形结合、类比的思想.(五)分层拓学1.必做题:2.选做题:观察课堂所画的四个反比例函数图像,你能将它们分类吗?分类标准是什么?你能类比一次函数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吗?【设计意图】分层的练习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选做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了施展的舞台,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六、板书设计。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八上11.2《警惕不良行为 学会正当防卫》教学设计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八上11.2《警惕不良行为学会正当防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上11.2《警惕不良行为学会正当防卫》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学会如何进行正当防卫,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不良行为的严重性,明确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条件,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危险情况,需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互动和参与,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探究,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让学生明确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条件,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3.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增强法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不良行为的危害、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条件、自我保护方法的掌握。
2.针对重难点,教师需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学会自我保护。
2.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看法,提高法治观念。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模拟实际情况,学会如何进行正当防卫,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不良行为的图片,如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良行为的危害。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避免成为不良行为的受害者?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关于正当防卫的案例,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了解案例中的问题和争议。
案例内容可以涉及以下方面:a.案例背景和情境b.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c.当事人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d.法律对正当防卫的规定和判断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呈现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质量》教案
《质量》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 学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 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质量的概念,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难点: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书本、笔、文具盒等,让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物品都有质量,从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2. 新课讲授
(1)讲解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介绍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等。
(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展示天平,讲解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然后让学生亲自操作,使用天平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
3.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的概念和单位,以及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4. 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使用天平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八年级数学苏科版下册 第十一单元 《1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设计 教案(1)
拓展练习1.已知点A(1,
1
y)、B(2,
2
y)、C(-3,
3
y)都在反比例函数
x
y
6
=的图象
上,则
1
y、
3
y、
2
y的大小关系是 .
2.在反比例函数3
k
y
x
-
=图象的每一支曲线上,y都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k的取值范围是,若A(a1,b1),B(a2,b2)在这个函数图像上, 且
a
1
<a2<0,则b1与b2的大小关系是 .
3.已知A(﹣1,y1),B(2,y2)两点在双曲线y=上,且y1>y2,则m的取
值范围是 .
4.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A(- 6,-3).
(1)确定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这个函数的图像在哪几个象限?y随x的增大怎样变化?
(3)点B(4,
9
2),C(2,-5)在这个函数的图像上吗?
5.反比例函数y=
m
x
的图象如图所示,以下结论:
①常数m<-1;
②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③若A(-1,h),B(2,k)在图象上,则h<k;
④若P(x,y)在图象上,则P′(-x,-y)也在图象上.
其中正确的是 .
课堂小结学习收获。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2实数的有关概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2实数的有关概念》一. 教材分析《11.2实数的有关概念》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实数的概念,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将学习实数的性质,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实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
这一节的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相关知识,对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于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讲解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实数的概念,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2.掌握实数的性质,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则。
3.学习实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
4.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实数的概念和性质,特别是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实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实例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实例和习题3.笔记本和文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如计算√2的值,引出实数的概念和性质。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2是一个无理数,它和有理数有什么区别。
2.呈现(10分钟)讲解实数的概念,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PPT课件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实数的性质,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则。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数的运算练习,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实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实数的问题,如实数的平方根、立方根是什么,它们有什么性质。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实数的概念和性质。
5.拓展(5分钟)讲解实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性质。
《11.2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后附学案
《n.2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过程情境1:挖同一座小山,你是选择挖掘机还是铁锹?回答:选择挖掘机.原因:做功相同,比较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情境2:如图,相同时间挖图情况,你选择?回答:选择.原因:—相同,比较—,.情境3:如图,甲1h挖3辆卡车,乙4h挖1辆。
回答:选择.原因:功与时间均不同,做—,.二、认识功率教师引导:情景3所述“功与时间均不同,功与时间做比值,比值越大,说明做功越快”。
那么,这个比值就是用来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我们予以比值新的名字“功率”。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8页内容,并完成导学案相关部分内容。
小组竞答,教师通过PPT呈现该部分内容归纳总结,让学生提出自己疑问,适时点拨。
导学案内容:活动: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第8页内容,体会2.参照完成情景2、3内容,体会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3.小组竞答,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1.听老师引导,初步理解功率的由来及物理意义。
快慢的方法。
时长10min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功率的由来及物理意义;然后,学生自问题1: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问题3:功率的定义?公式?字母含义及单位? 问题5:如何测量爬楼的功率?活动:联系生活,思考情景1叙述有无道理;参照完成情景2、3内容,思考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情境1:挖同一座小山,你是选择挖掘机还是铁锹? 回答:选择挖掘机.原因:做功相同,比较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情境2:如图,相同时间挖图情况,你选择? 回答:选择.原因:相同,比较,—情境3:如图,甲1h 挖3辆卡车,乙4h 挖1辆卡车。
回答:选择.原因:功与时间均不同,做,活动1: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第8页内容,体会功率的物理意义,完成下列内容,形成知识的归纳总结。
(1)定义:. (2)物理意义:.功率越大,说明:.也可说明:,做功越多. 也可说明:做功相同时,用时.(3)功率的公式:功率的单位是为了纪念而命名的。
题例:玩具车功率1w ,说明:.小轿车发动机功率100kw 说明:.活动1:快速浏览课本8-9页活动2的内容,思考:需要测量那些11.2怎样比较做功快慢导学案:功率二功/时间字母单位问题2:功率的物理意义?可说明内容? 问题4:小轿车功率为66kw 含义? 问题6:如何测量引体向上的功率?4完成课后题2、4题物理量?怎样测量?并完成下列内容。
八年物理上《质量》教学设计(先学后教模式)修订版
《质量》教学设计·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了解常见的测量的工具,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设计一个测量水的质量的实验报告。
导言:质量是物体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问题2:质量有何特点?想一想:以下几种情况,它们的质量会变化吗?(1)一个杯中放入一块冰,冰慢慢化成水;(2)把一块橡皮泥捏成小狗;(2)把一块20℃铁块加热到80℃;(4)宇航员把一箱方便面从地球带到太中去。
你的想法是:议一议:从以上的事例中你发现什么?结论:上述所举的事例中,它们组成的物质多少未变,所以质量也改变。
由此可知质量的特点是:质量是物体的一种,与物体的状态、形态、温度、所处的位置变化(选填“有关”或“无关”),也就是说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
问题3:质量的单位有哪些?想一想:生活中买粮、买菜、买水果,都要称量商品的质量。
你是怎样称量质量的大小的?读一读:阅读课本第9页的第2自然段内容,认识质量的单位。
结论:质量的单位是,符号是。
常用还有其它的单位是、、。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问题4: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是怎样使用的?猜一猜:如图,以下是日常生活和市场交易中经常用到的工具,你知道它们有何作用?它们工作原理如何?想一想:学校实验里有没有上述的工具,实验室里是如何测量物体质量?读一读:阅读课本图11.2-1和11.2-2,认识天平。
议一议:根据天平的构造,天平是如何测出物体的质量?使用天平测质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1.2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运用联想思维进行分析。练习题可以包括以下类型:
1.类比题:让学生找出两个政治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并进行深入分析。
1.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进行深入探究。
2.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课堂展示。
3.教师总结评价,强调联想思维在政治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运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联想思维的兴趣。教师展示一张描绘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张图片中联想到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指出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联想思维。
1.基于学生已有的政治理论知识,引导他们运用联想思维深入分析政治现象,提高政治学科素养。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3.针对学生思维定势的现象,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打破思维局限,拓展思维空间。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联想思维的含义、方法及其在政治学科中的应用。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联想思维分析政治现象,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联想思维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将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联想思维方法,选择一个当前的热点政治话题,运用类比、比喻、象征等手法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分析文章。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能够体现联想思维在政治分析中的应用。
11.2联想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教学设计高二政治《逻辑与思维》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1.书面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列举三个生活中运用联想思维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设计一道运用联想思维解决问题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联想思维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应用。
2.实践作业:
(1)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思维导图制作、辩论赛等,锻炼联想思维能力。
(2)与家人或朋友共同完成一个运用联想思维解决问题的任务,如家庭活动策划、生活难题解决等。
5.作业评价:
(1)书面作业: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联想思维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实践作业: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其思维品质、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
(3)阅读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其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深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联想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例如,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在看到雨伞时,会联想到下雨?”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感受联想思维的魅力。
2.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联想思维的含义、基本特征以及在逻辑与思维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联想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2)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体会联想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优势。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策略: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设计15:11.2 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重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
4.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教学难点]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应识记的知识:人民群众的概念;整个人类历史都是有人民群众来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通过教学应理解的知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热爱普通民众,具体表现为尊重你身边的劳动者;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自学阅读[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1)这段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哲学道理?(2)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知识整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力量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群众路线的地位、内容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哲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11.2质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题:质量
2、课型:新授课
3、编排意图
本节内容首先学习质量的概念、单位、其次,介绍质量这个物理量的测量工具。
然后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5、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能力目标: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使用游码,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会正确读出所测物体的质量,知道使用天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6、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7、教学难点:游码的正确使用和读数。
8、教学器材
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托盘天平挂图,另外在教室外面找一点黄泥巴。
二、教法
本节课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三、学法指导
设疑→思考→提问→讨论→实验→归纳→巩固。
具体方法:物质、物体、质量、属性?
物体的变形状、变状态、变位置、质量变吗?
实验:把粉笔变形状,再测量质量。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确什么叫质量和密度,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单位,学习怎样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怎样用天平和量简测物体的密度。
(二)、质量
问题:什么叫质量?(区别学生所说的工程质量中“质量”的意思)
教师出示铁钉、铁锤、玻璃杯,列举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
指出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物体。
接着师生共同讨论:铁钉、铁锤都是由铁制成,玻璃杯由玻璃制成,桌子、椅子由木材制成。
教师指出:铁、玻璃、木材等我们都把它们叫做物质,物体由物质构成。
让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大小玻璃杯;课桌和课椅除了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东西有多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铁锤比铁钉含的铁多;大的玻璃杯比小的玻璃杯含的玻璃多,课桌比课椅含的木材多,从而概括出物体中含物质有多少之分,我们把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
铁钉和铁锤虽然都是由铁制成的,但它们的质量不同。
演示:把黄泥巴捏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让学生观察。
列举把铁压成铁片;水从小杯倒入大杯等。
问:上述例证中物体的形状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演示;把冰块放到杯子中,让冰块在室温下熔化。
问:冰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有没有变?列举:把课本从书店运到学校,把矿石标本从
月球带回到地球等。
问:上述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
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质量的单位
教师:同学们在小学数学中学到的吨、千克、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除了上述质量单位外,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毫克,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说明质量单位符号: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出示1千克砝码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它们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国际千克原器及千克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教师介绍吨、千克、克、毫克这些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常用。
例如: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人们平常生活中买米、卖菜等等常用千克,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作质量单位。
让学生阅读课本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介绍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1t=1000kg=103kg ;1kg=1000g=103g ;1g=1000mg=103mg
练习,根据图表中数据,说一说地球质量约多少t?
1kg=10-3t
地球质量=6.O×1024kg=6.O×1024×10-3t=6.0×1021t
(四)、质量的测量
教师:人们到商店买粮、买菜、买水果等都要用秤称货物的质量,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
室里人们也常常要用秤称物体的质量。
商店里常用到的秤如课本所示,有案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常用的是天平秤,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将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出示托盘天平及托盘天平的构造原理挂图。
教师介绍天平主要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秤盘(左盘放被称物体,右盘放砝码)、横梁、平衡螺母(用来调横梁平衡)、指针、分度盘(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时,或指针在中线附近小幅摆动,两边偏离中线的幅度相等时,天平平衡)、标尺、游码(能在标尺上移动,称量结果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指示的质量数)、天平底座。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调整时,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右旋动;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左边旋动。
教师指出:天平调节横梁平衡后,不要改变天平的位置,更不要调换两个秤盘的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的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教师指出:向右盘里加砝码时,应先估计左盘中物体质量的大小。
然后由大到小地加减砝码,若加最小的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右边,而减最小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左边,则不必加砝码了而应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4.读出右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这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P10的内容。
说一说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练习:说一说图中标尺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克?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克?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多少克?
教师提示:游码的读数,是以游码左边所对的刻度值为准。
学生回答:图中标尺每一大格表示1克,每一小刻表示克,游码所对的刻度是个大格、个小格、是克。
教师: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要明确使用注意事项,才能保护天平不致于损坏。
让学生阅读课本。
教师说明:天平的秤量一般都写在天平的铭牌上,使用天平时首先要看它的铭牌,弄清它的秤量,弄清仪器的性能和规格,按照要求正确地使用,是使用任何仪器都必须遵守的,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
(五)、小结
1.物体中所含的物质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吨(t)、克(g)、毫克(mg)。
3.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测物体质量前应调横梁平衡,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天平有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及游码的读数,使用天平要明确注意事项,遵守操作规则。
(六)、作业:
五、板书设计:以强调、概要推出。
质量
一、什么是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
物质:世界由物质构成
物体:具有形状和体积,由物质构成。
二、质量的单位:主单位是Kg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三、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
1、构造:
2、使用方法:
(黑板右面)
(1)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归零;
(2)调节天平的平衡;
(3)被测物放在左盘,往右盘添加砝码,调游码使横梁平衡。
3、观察:0刻度、精确度、量程。
4、注意事项:
(1)、不得超量程;
(2)、轻拿轻放;
(3)、保持干燥、清洁。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