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导盲机器人(三) 教案
机器人教程第05课:导盲机器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所需器材
机器人主体、通讯线1根、触碰传感器1个、小导轮4个 、两格魔术销2个、两格轴2个、三通连接件2个
完成后实物图
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程序
导盲机器人帮助盲人朋友探障碍物,机器 人用触碰传感器检测前方有无障碍物 机器人判断,如果没有障碍物就直行,否 则(表示碰到障碍物了)就后退,再转弯 后退和转弯应该等待时间,不给等待时间 机器直接去执行下一条指令
展示机器人、分享经验
向大家展示你的机器人,向大家说一说, 在这一节课遇到过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 的。
总结:请同学们自己填写这个表格
1、搭建导盲机器人 这节课学 到了什么? 2、触碰传感器的使用 3、灵活使用电机 4、可以自己修改程序
遇到过哪 些问题 怎样解决 这些问题 的 还有哪些 可以做得 更好 小创客机器人课件分享群:128379117
测试机器人、发现问题
把机器人放在地上,看看碰到障碍物机器 人会不会后退和转弯
改进结构和程序、解决问题
把机器人放在地上,看看碰到障碍物机器 人会不会后退和转弯
装饰和改进机器人
已经完成了导盲机器人功能。想一想怎样 用积木装饰机器人,让机器看起来更可爱 想不想还可以怎样改进程序,让机器人跑 快一点或慢一点,让机器人转弯多一点或 小一点,让机器人的动作看起来更萌一点 。
湖南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湖南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机器人
第一节机器人初步知识
第二节仿真环境下的机器人
第三节导盲机器人(一)
第四节导盲机器人(二)
第五节导盲机器人(三)
第一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程序与程序设计
第六节程序设计基础
第七节认识程序设计工具
第二单元小结
第三单元程序设计初步
第八节第一个易程序一基础知识
第九节贷款计算(一)一顺序结构
第十节贷款计算(二)一分支结构
第十一节数列求和一循环结构
第三单元小结
第四单元简单的应用
第十二节画同心圆
第十三节移动画笔画线
第十四节小小编辑器
第四单元小结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考试考查方案
第一单元机器人
第一节机器人初步知识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因特网搜索了解有关的机器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机器人程序设计的兴趣。
知识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1.活动任务:通过在因特网中搜索了解有关机器人的知识指导学生浏览网站:中国科普博览O上网查阅
机器人:具有人的某些功能的机器诱导学生正确浏览网站带着问题在网上查阅资料
机器人的作用:工业生产、教育科研及家庭生活
机器人的组成:感观、思维、
知识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运动
机器人是怎样工作的:运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感知、判断,然后运动。
解析教材阅读教材:P4(机器人的“眼睛”实例分析)。
幼儿园学前_机器人导盲—关爱盲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机器人导盲-爱心助盲》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让孩子通过游戏体验盲人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学会关注周围需要帮助的盲人。
2.教育幼儿学会尊重、照顾盲人,学习他们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
3.在同伴的语言提示下,越过各种障碍,体验同伴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丰富有关盲人生活的相关知识。
2.物质准备:视频资料,眼罩16个,瓶装水、杯子、盲杖各八个,小树墩,花栅栏若干。
活动重点:激发孩子对盲人的同情、尊重和关爱的情感。
同伴合作参与游戏,体验合作的乐趣。
活动难点:了解盲人的生活。
活动过程:一.游戏感知,体会盲人行动的不便。
1.体验游戏:《蒙眼走路》进入场地。
2.互动游戏《听音寻位》:根据声音辨别方向,在蒙眼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小椅子。
二.情景寻知,感受盲人生活的不易。
1.创设场景,观看《盲人的生活》视频,引发思考:问题一:你看到了什么?问题二:盲人的动作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问题三:他为什么伸出手?为什么摸来摸去?为什么用小棍探来探去?2.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盲人倒水:孩子摸着将瓶子里的水倒入杯子里。
(2)盲人走路:孩子利用盲杖避开障碍走路。
三.触景认知,了解社会对盲人的关爱。
1.观看图片《盲人的用品》,了解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制造的生活用品。
2.引发探讨:盲文书的特点。
四.观境晓知,引发对盲人的敬佩之情。
观看《我相信》的视频,透过各行各业自立自强盲人的事迹,激发孩子对盲人的尊重和敬佩之情。
五.暖情行知,做爱心助盲志愿者。
1.主题谈话:《我是你的眼我做你的拐杖》,激起孩子对盲人的关爱之心。
2.导盲游戏:孩子自由扮演盲人和助盲志愿者合作开展游戏。
赋予幼儿“爱心助盲小小宣传员”的身份,小手拉大手,从自己做起,倡议、带动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行动起来,帮助盲人,关爱盲人。
《机器人导盲—爱心助盲》学情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往,学会户主,合作分享,有同情心。
《第12节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自编模拟
《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导盲机器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功能特点。
2. 掌握简单的导盲机器人控制指令,了解机器人与硬件接口的基本交互。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科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将重点让学生实际操作、理解和探索导盲机器人的核心工作机制和部分程序指令编写,主要内容如下:1. 机器人基础操作:学生需完成导盲机器人基础操作的学习,包括如何控制机器人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基本动作。
2. 指令编写实践:学生需尝试编写简单的控制指令,如设置机器人的避障功能或寻路功能,并让机器人执行相应的操作。
3. 理论应用探究:通过学习资料,学生需分析导盲机器人在实际导盲场景中的应用和必要性,以及机器人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科技知识。
4. 作品设计准备:学生需开始准备一个关于“我设计的导盲机器人”的初步设计方案,包括功能设定、外观设计和使用场景等。
三、作业要求为确保作业的完成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记录详细的步骤和遇到的问题。
2. 编写的控制指令需经过验证,确保机器人能够正确执行。
3. 理论应用探究部分需结合实际案例,并撰写不少于500字的探究报告。
4. 作品设计方案需清晰明了,有创意且具有实用性。
5.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至教师邮箱或课堂平台。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操作正确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完成机器人的基本操作和指令编写。
2. 理论理解深度:学生对导盲机器人工作原理和科技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创意与实用性:学生作品设计方案的创意性和实用性。
4. 作业完整性: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完成所有作业内容并按时提交。
五、作业反馈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针对性,教师将对每次作业进行细致的反馈:1. 对学生操作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并给予指导。
2. 对学生编写的控制指令和设计方案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智能导盲仪课程设计
智能导盲仪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智能导盲仪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功能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了解智能导盲仪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改善视障人士生活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操作智能导盲仪,完成基本导航任务。
2. 学生能够分析智能导盲仪的优势和局限性,提出改进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爱视障人士,尊重并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2. 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属于科技应用类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智能导盲仪的相关知识。
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的特点,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操作和思考分析。
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二、教学内容1. 智能导盲仪的原理与结构:介绍智能导盲仪的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智能硬件及其应用》第1节《智能硬件概述》2. 智能导盲仪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智能导盲仪进行导航,包括开关机、模式选择、充电等操作。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智能硬件及其应用》第2节《智能硬件的操作与维护》3. 智能导盲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析智能导盲仪为视障人士带来的便利,探讨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智能硬件及其应用》第3节《智能硬件在生活中的应用》4. 智能导盲仪的优势与局限性:讨论智能导盲仪的优点及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智能硬件及其应用》第4节《智能硬件的发展与挑战》5. 智能导盲仪的改进与创新: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优化智能导盲仪,提出创新性建议。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智能硬件及其应用》第5节《智能硬件的创新与未来发展》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课时:智能导盲仪的原理与结构第2课时:智能导盲仪的使用方法第3课时:智能导盲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4课时:智能导盲仪的优势与局限性第5课时:智能导盲仪的改进与创新及总结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智能导盲仪的基本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导盲仪课程设计
导盲仪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导盲仪的原理,掌握其组成部分及功能。
2. 学生能够了解导盲仪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视障人士的帮助。
3. 学生能够掌握导盲仪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组装和调试导盲仪。
2. 学生能够运用导盲仪进行简单的障碍物探测和路径导航。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导盲仪在实际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养成主动探索和实践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能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技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但可能对抽象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实现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导盲仪原理及功能- 理解导盲仪的工作原理,包括超声波、红外线等传感技术。
- 学习导盲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如传感器、处理器、发声器等。
2. 导盲仪的应用与操作- 探讨导盲仪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帮助视障人士行走、识别障碍物等。
- 学习导盲仪的操作方法,包括开关、音量调节、模式切换等。
3. 导盲仪组装与调试- 按照教材指导,学习如何组装导盲仪,并了解各个部件的正确连接方式。
- 学习调试导盲仪的方法,确保其正常工作。
4. 实践活动- 设计简单的障碍物探测和路径导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导盲仪的使用效果。
- 小组合作,探讨如何解决导盲仪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5. 情感态度培养- 结合导盲仪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科技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第12节 导盲机器人(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导盲机器人(三)》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导盲机器人的基本功能,掌握编程控制导盲机器人的基本操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熟练设置程序,控制导盲机器人的挪动和避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认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编程控制导盲机器人的基本操作,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导盲机器人的功能,以及如何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避障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导盲机器人一台、电脑、编程软件、黑板、粉笔等。
2.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突出重难点。
3. 准备素材:收集有关导盲机器人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教室教学。
4. 安局面地:确保教室环境适合学生进行操作,避免干扰。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导盲机器人(三)》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教师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导盲机器人。
通过简单介绍导盲机器人的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基础知识讲解:本环节主要讲解导盲机器人的基本观点、工作原理、组成部分以及一些常见的导盲功能。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进行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导盲机器人的特点和应用。
3. 操作实践:在这一环节,学生将动手实践操作导盲机器人。
教师将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引导学生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学生需要了解导盲机器人的控制方式、调试方法以及如何实现一些基本的导盲功能。
4. 问题探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或疑惑。
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和指导。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钻研导盲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
5. 教室总结: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第12节 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自编模拟
《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导盲机器人的编程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将能够:1. 熟练掌握导盲机器人的编程方法;2. 了解导盲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功能;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编写导盲机器人的移动程序,使其能够根据声音传感器检测前方障碍物并自动避障;2. 编写导盲机器人的人工智能程序,使其能够自主规划路径并避开行人;3. 设计一个模拟导盲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并编写相应的程序实现其功能;4.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导盲机器人应用的报告,内容包括应用背景、功能特点、使用体验等。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电子版作业文档;2. 作业内容应包括程序代码和报告,代码应符合编程规范,报告应条理清晰、内容完整;3. 鼓励创新思维,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的编程方法和实现方案;4. 小组合作过程中,应明确分工,共同讨论,确保作业质量。
四、作业评价1. 作业评价将根据提交的程序代码和报告进行评分,满分10分;2. 评价标准包括程序逻辑是否清晰、代码是否规范、功能是否实现、应用场景设计是否合理等;3. 鼓励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表现,如提出新颖的编程思路或优秀的小组报告将酌情加分;4. 评价结果将反馈给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对待作业评价结果,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2. 学生可针对评价结果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寻求帮助和支持;3. 教师将定期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导盲机器人的编程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和报告撰写也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掌握导盲机器人的编程控制,包括移动路径规划、传感器数据采集和响应等;2.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导盲机器人的进一步调试和优化,提高其实际使用性能;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第12节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自编模拟
《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导盲机器人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其组成部件,以及掌握导盲机器人的简单编程与操作技能。
通过本作业的完成,学生应能初步理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提升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导盲机器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展开。
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教材和网上资源,了解导盲机器人的历史、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
2. 实践操作:学生需自行搭建一个简易的导盲机器人模型,并了解其硬件组成,如传感器、电机等。
3. 编程学习:学生需学习并实践简单的编程语言,如Scratch 或Python等,为导盲机器人编写简单的移动指令。
4. 案例分析:学生需分析一个成功的导盲机器人案例,理解其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保证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理论学习部分需有详细的笔记记录,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导盲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3. 实践操作部分需提供清晰的照片或视频,展示导盲机器人模型的搭建过程和结果。
4. 编程学习部分需提交编写的代码,并能够简单演示机器人的基本移动功能。
5. 案例分析部分需有详细的文字描述和分析,能够理解并阐述案例中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能够准确解释导盲机器人的相关知识。
2. 实践操作的完成度和创新性,模型搭建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独特的设计思路。
3. 编程学习的正确性和复杂性,代码是否能够正确实现机器人的基本功能,是否有进一步的拓展。
4. 案例分析的深入程度和逻辑性,是否能够理解并分析成功案例的精髓。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部分,将指出具体的错误和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对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第12节 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自编模拟
《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导盲机器人的编程和调试技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将能够:1. 熟练掌握导盲机器人程序的调试方法;2. 了解机器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3. 学会分析并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二、作业内容1.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需设计一款导盲机器人程序,使其能够根据主人的指示,帮助主人安全地穿越城市街道。
2. 任务分配:每组需明确分工,包括编程、设计、测试等环节。
确保每位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
3. 调试与优化:在完成初步编程后,各组需进行程序调试,发现问题并加以优化。
4. 汇报展示:最后,每组需制作PPT,展示本组的导盲机器人设计、功能及效果,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小组的提问。
三、作业要求1. 作业时间:作业时间为第一课时。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编程和调试工作。
2. 团队合作:各小组需密切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确保机器人能够顺利完成预设任务。
3. 创新与问题解决: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挥创新精神,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
同时,学生需具备问题解决能力,能够面对并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4.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需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描述本组的导盲机器人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及调试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报告中应包括对机器人功能的自信陈述,以及对预期效果的展望。
5. 作业提交:学生需将PPT和报告以电子版形式提交给教师,以便进行作业评价。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创新性、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成果展示效果等方面。
2. 评价方式:评价将采取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总体评价,同时鼓励小组间进行互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教师将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同时,教师也将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12节导盲机器人(三)》学历案-初中信息技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自编模拟
《导盲机器人(三)》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导盲机器人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在这个主题下,学生将了解导盲机器人的基本构成,熟悉其导航、避障等核心功能的工作原理,并探讨导盲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社会意义。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导盲机器人的概念及发展背景。
2. 掌握导盲机器人基本的构成与主要功能。
3. 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导盲机器人的相关信息,并完成一次信息筛选与整理。
4.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于导盲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三、评价任务1. 课堂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就导盲机器人的功能特点、使用场景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作业完成:学生需完成一份关于导盲机器人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报告,包括但不限于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应用案例等。
3. 小组合作:学生需在小组内合作,共同探讨导盲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其可能的社会影响,并形成小组报告。
4. 课堂测试:通过简答或论述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对导盲机器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短视频或图片展示导盲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
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导盲机器人的概念、发展背景及社会意义。
3. 功能介绍:详细讲解导盲机器人的主要功能,如导航、避障、语音交互等。
4. 原理探究:通过图示或动画等形式,展示导盲机器人工作原理的简单介绍。
5. 资源搜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导盲机器人的相关信息。
6. 信息整理: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理,形成自己的信息报告。
7.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导盲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及社会影响。
8.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学习重点与难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通过简答或选择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导盲机器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导盲机器人信息搜集与整理报告,并提交至教师邮箱或课堂平台。
电子导盲仪课程设计
电子导盲仪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子导盲仪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其主要部件的功能。
2. 学生能了解电子导盲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及其对视障人士生活的影响。
3. 学生能掌握电子导盲仪的操作方法和简单维护。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电子导盲仪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电子导盲仪原型,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科技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注弱势群体,关爱他人。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技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电子导盲仪的相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合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电子导盲仪概述:介绍电子导盲仪的定义、发展历程、种类及功能。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子导盲仪简介2. 电子导盲仪工作原理:讲解超声波、红外线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将传感器信息转化为语音提示。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子导盲仪工作原理3. 电子导盲仪主要部件:学习电子导盲仪的各个部件,如传感器、处理器、语音模块等,了解其功能及作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子导盲仪主要部件4. 电子导盲仪的应用与维护:介绍电子导盲仪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日常维护保养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电子导盲仪的应用与维护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电子导盲仪的组装、编程和测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 实践操作6. 电子导盲仪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电子导盲仪原型。
教材章节:第六章 电子导盲仪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共6课时,每课时40分钟。
《第12节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自编模拟
《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导盲机器人工作原理及操作流程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导盲机器人的基本功能及编程控制展开。
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导盲机器人相关理论知识,包括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常见编程语言等。
2. 编程实践:学生需使用Scratch或类似编程软件,为导盲机器人编写简单控制程序。
包括但不限于障碍物识别、路径规划、语音交互等功能的实现。
3. 机器人组装与调试: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动手组装导盲机器人硬件部分,并进行软件调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4. 作品创意设计:学生可自行设计或创新导盲机器人的功能,如增加远程控制、自动充电等特性,使机器人更符合实际应用需求。
5. 团队协作: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业任务。
每个小组需提交一份合作完成的作业报告,记录团队成员的分工和协作过程。
三、作业要求1.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保证质量。
2. 编程实践部分需有详细的注释和说明,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路和操作过程。
3. 机器人组装与调试过程中需注意安全,确保不损坏硬件设备。
4. 作品创意设计需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符合导盲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5. 团队协作过程中需保持良好的沟通与配合,确保作业的顺利完成。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 编程实践的准确性和创新性;3. 机器人组装与调试的完成度和安全性;4. 作品创意设计的实用性和创新性;5. 团队协作的效果和报告的撰写质量。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详细的反馈和建议。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将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其改进和提高。
同时,教师还将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作业设计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12节 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自编模拟
《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导盲机器人的编程和调试技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作业,学生将能够:1. 熟练掌握导盲机器人的编程语言和调试工具;2. 学会与团队成员协作,共同解决问题;3. 培养良好的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分组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需设计一款导盲机器人,要求能够准确感知环境、避开障碍物并引导盲人行走。
每组需提供机器人设计方案和原理图;2. 编程调试:每组需根据设计方案和原理图进行编程和调试,确保机器人能够正确执行导盲任务;3. 演示与答辩:各小组完成编程调试后,需在全班进行演示,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小组的提问和评价。
三、作业要求1. 任务分工:小组内成员需明确分工,确保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设计和编程调试中;2. 时间安排:每个小组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按时完成作业;3. 成果展示:各小组需准备PPT或视频等形式的成果展示,以便全班交流;4. 问题解决:在编程调试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学生需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包括方案设计、编程调试、演示表现和团队协作等方面;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3. 成绩记录:每次作业的成绩将纳入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成绩记录中。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需在作业完成后,将遇到的困难、问题及解决方案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以便大家共同进步;2.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导盲机器人的编程和调试技能;3. 持续改进: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和教师的评价结果,我们将不断优化作业设计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进一步掌握导盲机器人的编程和调试技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奠定基础。
《第12节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自编模拟
《导盲机器人(三)》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巩固和扩展《导盲机器人(三)》课程内容。
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导盲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完成导盲机器人相关理论知识的复习,包括机器人的基本构成、传感器的作用、导航系统的原理等。
2. 编程实践:学生需利用Scratch编程软件,根据导盲机器人行走的逻辑要求,完成基本的程序编写任务。
编程内容包括设定机器人避障逻辑、方向判断逻辑及自动巡线等功能。
3. 操作实验: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实验,检验之前所编程序的正确性,调整优化相关代码以完善导盲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及安全性控制。
4. 反思报告:学生在操作完成后,撰写反思报告,包括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思路、学习体会等内容。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必须独立编写Scratch程序代码,禁止抄袭或请求他人帮助完成编程部分。
2. 在模拟操作实验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实验规范,保护实验设备的安全和完整性。
3. 反思报告应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分析程序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提出改进意见。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至教师邮箱或学习平台,逾期未交者将按要求处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编程的逻辑性、正确性及实验的完成度、操作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分。
2. 教师将针对学生的反思报告进行评估,看其是否具备对问题有效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交流,以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提交截止日期后及时批改作业,对每个学生给予具体和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2. 学生将收到针对作业的评价和建议,用以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技术水平。
3. 通过这次作业反馈的沟通互动过程,将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积极的自主学流程体验和学习环境。
导盲机器人的教案
导盲机器人的教案教案标题:导盲机器人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导盲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导盲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导盲机器人的兴趣和积极性。
4.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导盲机器人(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导盲机器人的定义和作用,解释导盲机器人如何帮助盲人行动和导航。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导盲机器人在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
导盲机器人的原理和功能(10分钟):1.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向学生展示导盲机器人的外观和基本组成部分。
2. 解释导盲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如使用激光雷达、摄像头和声纳等传感器来感知环境。
3. 介绍导盲机器人的功能,如避障、路径规划和语音导航等。
导盲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使用导盲机器人的可能场景和情况。
2.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操作导盲机器人,包括启动、停止、调整速度和避障等。
3. 强调学生在使用导盲机器人时需要保持警觉,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
导盲机器人的实践应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导盲机器人使用场景,并展示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功能。
2. 鼓励学生在设计中考虑不同盲人的需求和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 每个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学生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总结导盲机器人的重要性和作用。
2. 评价学生对导盲机器人的理解和参与度。
3.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关注相关科技发展和创新。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导盲机器人的最新发展和应用。
2. 组织参观或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导盲机器人的演示和讲解。
3.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科技竞赛,如设计和制作导盲机器人的比赛。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2. 评价学生设计的导盲机器人使用场景的创意和实用性。
3. 分析学生对导盲机器人原理和功能的理解程度,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导盲机器人(三)教案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面测传感器探测地面不同的颜色。
过程与方法:利用传感器探测地面不同的颜色来解决导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过程:
知识点过程与步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1.检测地面颜色的方法 1.添加“地面检测”到主程序中。
2.将“显示”模块添加到主程序中。
3.设置模块显示内容。
(1)单击“显示”模块
(2)设置显示内容
4.在仿真环境中探测场地颜色。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提示,自主编写程序
2.探测场面颜色判断转向 1.分析:
(1)让机器人走一段路就判断一次地面颜色。
(2)根据颜色确定是右转还是左转
2.按照操作提示完成程序设计巡视辅导自主完成
3.到学校或到家后机器人自动停下 1.分析:
(1)判断地面是否为白色,是继续前进;否,继续判断。
(2)判断地面是否为蓝色,是,停下;否,继续判断。
(3)判断地面是否为粉红色,是,停止;否,继续判断。
(4)判断地面颜色是否绿色或橘红色,是,左转90°,否右转90°2.根据分析画出流程图。
适当指导自主画出流程图
练习:
完成编程任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