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人夜读习惯与健康问题

合集下载

古人的养生智慧

古人的养生智慧

古人的养生智慧古代中国人注重养生,积累了许多有益于健康的智慧。

以下是一些古人的养生智慧,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1. 饮食调理:古人认为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他们强调饮食的均衡和适度。

例如,他们主张少食多餐,每餐食量适中,以减轻胃肠负担。

他们还重视食物的药用价值,如蜂蜜、枸杞、山药等具有滋补作用的食材。

此外,他们还注重食物的烹饪方式,如煮、蒸、炖等,以保持食物的营养价值。

2. 运动保健:古人认为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他们推崇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这些运动方式注重舒缓身心,调节气血循环,增强体质。

古人还主张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免损伤身体。

3. 精神调养:古人认为精神状态对健康至关重要。

他们主张保持愉快的心情,远离烦恼和压力。

古人喜欢读书、写字、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以陶冶情操,舒缓心情。

他们还注重自我修养,如修炼内功、冥想等,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4. 睡眠养生:古人非常重视睡眠对健康的影响。

他们主张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

古人认为睡眠是身体恢复和调整的重要时刻,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5. 中草药应用:古人对中草药有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他们认为中草药可以调理身体,治疗疾病。

例如,古人常用人参、黄芪、枸杞等草药来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

古人还注重草药的炮制和搭配,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6. 气功调理:古人相信气功可以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他们通过练习气功来调节气血循环,平衡阴阳,增强体内的生命能量。

古人认为气功可以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7. 自然疗法:古人善于利用自然资源来保持健康。

例如,他们喜欢在自然环境中散步、晒太阳,以吸收阳光和新鲜空气。

古人还注重自然疗法,如水疗、泥疗、温泉疗法等,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身心。

总结起来,古人的养生智慧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精神调养、睡眠养生、中草药应用、气功调理和自然疗法等方面。

这些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读书与养生

读书与养生

读书与养生美文赏读2012-09-07 06:42一、养心。

一个人健康长寿,首先要心理健康。

清代石成金在《长生秘诀》一书指出“养身必先养心。

”经常读点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人对话,安抚心理。

清代养生家李渔说“予生无他癖,唯好读书,忧籍以消,怒籍以释,牢骚不平之气籍以除。

”攀登书山,遨游书海,具有调节情志,平衡心理作用。

明成祖朱棣把宫中藏书视为“特健药”。

读书能使消极者变得振作,使孤独者生活充实,使自卑者变得坚强,使遗憾者知足知福,达到延年益寿目的。

古人说“腹有诗书心自正。

”二、养体。

人脑若不常用,就会萎缩,功能也会随之降低。

而大脑衰退,又直接影响全身器官系统的衰退。

老年人经常读书,可使大脑充满活力,起到气沉丹田,呼吸绵绵的作用。

头脑越活动,其身体状况也越好。

南宋诗人陆游在古稀战乱之年不忘读书,并说“读书有味忘身老”,“病需书卷作良医。

”结果活到85岁。

我国有人对秦汉时期3088名著名学者的寿命进行统计分析,平均寿命为65.18岁,远远高于其他职业人员寿命。

外国医学界对600名老年痴呆症患者调查,发现99%的患者未上完中学,受过高等教育只有二三个人。

可见读书时间越长,其老年痴呆症发病率越低。

三、养性。

“人有个性,百人百异。

”退休之后,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

诸如事态炎凉,照顾不周,夫妻口角,邻里磨檫,子女下岗,晚辈顶嘴等等。

对于这些,老人最易发“怒”生气。

而怒则伤肝,“百病生于气”。

读一本好书,如服“超级维生素”,能使人胸怀开朗,性格平和,消怒化郁,神志安定,不快情绪为之消散。

百岁石翁葛祖兰(1887-1989)曾说“我的长寿之道,就在读书与写诗,它使我胸襟豁达,心情闲适。

”四、养德。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能使人们修充德行,净化灵魂。

一个人忠厚仁慈、通达祥和、懔孤惜寡、扶贫救危、为善不倦、助人为乐,必然体健寿高。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不求寿而自然。

古今读书祛病佳话

古今读书祛病佳话

古今读书祛病佳话自古以来,《读书志》中便提出了“读书可以养生”的论点。

古人认为,读书可以不仅仅是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还可以祛除疾病。

这一观点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古今读书祛病的佳话。

1.裴旻:《洛阳伽蓝记》裴旻是唐代文学家、史学家、官员。

他年轻时爱好书法,曾经受到一次饮酒过度和失恋的双重打击,身体大受摧残。

后来他靠着读书养生,终于恢复了健康。

于是,他便在《洛阳伽蓝记》中写下了这样的佳话:“满腔经籍,无暇感情,故能近寻无有之境,永保一颗清明之心,而增积极旺盛之气,是以书长保身体。

”2.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

他虽然有多种疾病,但他在《岳阳楼记》里写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盈,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其生也,栗于无穷,式几于几,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死也,岂犹荣哉?”范仲淹认为,读书可以让人不争不盈,从而保持身心的平衡,让身体得到疗养。

3.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明朝的一位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他的游记《徐霞客游记》中,大量记录了自己的旅行经历以及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见闻。

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墨汁费几倍,胆液灌千多,见老母醉熏儿顽,以为是朝大道之端。

"徐霞客提到自己在病中用意志力培养身体,写书养生。

他把自己的身体看作是一块匠人的“工程”,要用墨汁、胆液等去修缮他。

1.陈以农:《赴东山读书》陈以农是中国大陆的一位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在《赴东山读书》中写道:“文人为病,养生之道,当莫过于读书。

书中有道,读书有信,读到心神,便可养生。

”陈以农认为,读书可以让人陶冶心灵,在压力和疾病的困扰下找到一种宁静和安逸的状态,让身体得到完善的治疗和改善。

2.余秋雨:“养生修养”系列余秋雨是中国大陆知名的文化人,他创作了一系列养生修养的经典读物。

这些书集中讲述了如何通过读书来祛病、养生,如《养生辞典》、《象我这样读书》等。

在余秋雨的书籍中,他提到了通过读书可以调节身体机能、减轻压力、获得快乐。

古今读书祛病佳话

古今读书祛病佳话

古今读书祛病佳话读书有益身心健康,这是古今中外广为流传的常识。

下面我们来听听一些关于读书祛病的佳话,或许能够为你们带来些许启发和寄托。

1.唐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叫孙思邈,他说过:“食饮无度而不读书,富贵易至而难挽;读书有度而无食饮,富贵虽远而易得。

”显然,孙思邈认为读书是养生之道,而过度饮食则会导致身体病症。

2.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琵琶行》中写到:“日日飞鸟共林边,不知绿萍何处人。

不见日头照汀洲,曲江池上几人烟。

锦江近海楼高百尺,江流宛转绕花泉。

建业城西秋夜月,笛声深处马蹄痕。

”这首诗的意境是描写一位书生到山水之间读书的情景,认为这是一种健康、愉悦的生活方式。

3.大约在明代后期,一位医生曾经说过:“读一小时书,胜似膳食一文钱。

膳食一文钱,身体虽然渐渐能够健康,但是内外修养比不了读书学习所得大量经验。

”这个医生认为,读书不仅能够使人健康,还能够提高人的修养,增长社会经验。

4.清代学者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写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能够让人达到自我提升的效果,书中所究之理正是其内涵。

5.中国的古书《素问》中就有这样的经文:“寒极则温,暑极则凉,湿极则燥,燥极则湿,气交则疾,若夫气不交则健。

”这是古代医学家对气候的观察。

可见读书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可以远离恶劣的气候环境。

6.民间俗语有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金满屋不读书。

”可见多年来读书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对健康生活的必要。

7.明代曾参加科考的张溥也是一个医学家,他曾经提出过这样的看法:“吾故常著书以自励,乃有一病虫气扰者,遂得清静平和。

岂有以生命数十载,不求避湿避风,不知人穷非仅仅造物主之意乎?”8.清代医学家施南生,在他的著作《医林纂要》中提到:“读书是“之疏通筋脉,气血调和之技”。

也就是说,读书能够疏通人体内部的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9.明代学者王韬发表过一句名言:“多读书,多看世界”。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养生智慧。

古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倡导养生的理念贯通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以下是中国古人的一些养生智慧,希翼对您有所启示。

1. 饮食养生古人认为饮食是养生的关键。

他们强调饮食的平衡和谐,推崇“五谷为养”、“天人合一”的理念。

他们注重食物的种类搭配和烹调方法。

例如,古人常食用五谷杂粮,如大米、小米、黄豆、绿豆等,以满足身体各种营养需求。

此外,古人还注重烹调方式,如蒸、煮、炖等,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2. 运动养生古人强调身体的运动和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

他们提倡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以增强体质和调节身心。

古人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3. 养心养生古人注重心理健康的养生。

他们认为心理的平衡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古人倡导修身养性,注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他们通过冥想、读书、音乐、欣赏自然等方式来调节情绪,舒缓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4. 睡眠养生古人非常重视良好的睡眠对健康的影响。

他们认为睡眠是恢复体力和调节身心的重要途径。

古人提倡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他们注重睡眠环境的舒适和肃静,如保持房间的通风,使用优质的床品等。

5. 中草药养生古人善于利用中草药来养生。

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医学中,被认为具有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功效。

古人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许多草药的使用方法和配伍原则。

例如,人参被认为是滋补强壮的良药,枸杞可以明目养肝,菊花可以清热解毒等。

6. 气功养生古人发展了许多气功养生的方法。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式来调和身心的练习。

古人认为气功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气功练习方法。

7. 心态养生古人强调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健康的影响。

他们认为心态的良好可以增强身体的反抗力和免疫力。

古人鼓励人们培养乐观的心态,面对难点和挫折时保持平和的心境,积极面对生活。

黄帝内经中的睡眠调理与健康建议

黄帝内经中的睡眠调理与健康建议

黄帝内经中的睡眠调理与健康建议睡眠是人体生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促进身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在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关睡眠调理和健康建议的内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和健康管理的实践中。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的睡眠理论和调理方法两个方面,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建议。

一、黄帝内经中的睡眠理论1. 睡眠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人一息之间,谓之寿;一息不存,谓之死。

”这句话强调了睡眠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睡眠是人体恢复和调整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持身体机能的平衡和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2. 睡眠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黄帝内经》认为,睡眠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

不同的睡眠时间和质量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

比如,睡眠不足会导致心脏功能紊乱,睡眠质量差会影响肝脏的排毒功能等。

3. 睡眠与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中提到,睡眠是阴阳平衡的重要体现。

夜晚是阴气盛行的时候,人体应该保持安静、休息,以便调整阴阳平衡。

如果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导致阴阳失衡,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二、黄帝内经中的睡眠调理方法1. 调整作息时间《黄帝内经》中提到,人应该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和工作需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早睡早起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同时,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免影响睡眠。

2. 调整饮食习惯《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饮食对睡眠的影响。

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镁等有助于促进睡眠的食物,如燕麦、香蕉等。

同时,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以免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

3. 调整环境和心理状态《黄帝内经》中提到,睡眠环境和心理状态对于睡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保持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和光线的干扰。

同时,保持心情愉快、放松身心,有助于入睡和提高睡眠质量。

4. 运动和按摩《黄帝内经》中提到,适量的运动和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等。

同时,可以使用按摩工具或寻求专业按摩师的帮助,进行全身按摩或穴位按摩。

久听伤脑;久思伤神;久视伤血;久睡伤气;久坐伤肌;久站伤骨;久行伤筋。

久听伤脑;久思伤神;久视伤血;久睡伤气;久坐伤肌;久站伤骨;久行伤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观察指甲半月痕:看自己是精足人壮,精弱人病,精少人老还是精尽人亡ping 和 tracert 命令»久听伤脑;久思伤神;久视伤血;久睡伤气;久坐伤肌;久站伤骨;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听伤神;久闻伤心;久思伤眠人生在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健康长寿,习武者也不例外,只有讲求养生之道,才能赢得天年。

古往今来,有关养生的宝贵经验值得习武者去学习与应用。

一、古人养生“三字经”1.孔子的“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

2.老子的“三去”:老子《道德经》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其义为去除偏激的情绪、奢侈的欲望和过分舒适懒散的生活状态,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3.《黄帝内经》讲究“三有”:人想少生或不生病必须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4.中医养生有“三寡”:总结古代养生经验,概括为“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精充、气足、神旺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5.古代养生家的“三慎”:养生贵在“慎食、慎药、慎情”,不要暴食、滥用药物和悲喜过甚。

二、养生谨防“十六伤”久视伤精,久听伤神,久卧伤气,久坐伤脉,久站伤骨,久行伤筋,暴怒伤肝,思虑伤脾,忧极伤心,过悲伤肺,多恐伤肾,多泪伤血,多唾伤津,多言伤液,多食伤胃,多性伤髓。

三、科学饮食1.食物有“四性”,进食应选择中医认为,食物的“四性”即寒、热、温、凉。

人们进食应有选择,这样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食物的“四性”又分为温热和寒凉两大类。

一般讲,吃起来辛辣、暖胃的食物,大都属于温热食物,如羊肉、鸡肉、牛肉、狗肉、酒、醋、姜、蒜、辣椒、韭菜、胡萝卜、荔枝、葡萄、大枣、白糖、核桃、橘子、桃子、李子、栗子等,食用这些食物可以起到温中、补虚、除寒的作用,适用于秋冬季节或虚寒性疾病的人食用。

古人对熬夜的说法

古人对熬夜的说法

古人对熬夜的说法
古人对熬夜的说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1. 积极的观点:古人有一句“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说法,认为夜晚是思考、创作和修行的好时机。

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在深夜中静心写作或练习琴棋书画,他们认为夜晚的寂静能够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思维更加清晰,创作更加灵感迸发。

2. 消极的观点:在古代,熬夜往往与放荡不羁、不守时节等负面行为联系在一起。

古人重视和顺应自然的规律,认为按时作息对身体健康很重要。

所以,熬夜被视为不良习惯,容易导致身体虚弱、精神疲劳、内脏器官受损等问题。

在《素书·医宗金鉴》中,明代医师李时中提到:“从古所谓夜静良寐,乃顺天道也。

面向寒晨,深沉倒血,人之寿命否短否,视夜深者久色。

”他认为夜晚是人体休息修养的时刻,熬夜会影响到人的寿命和健康。

总的来说,古人对熬夜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面认可其对思考和创作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按时作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养生智慧学习古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养生智慧学习古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养生智慧学习古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古人常常以养生为重,在他们的智慧中蕴藏着许多珍贵的健康生活方式。

如今,我们身处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大多数人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因此,学习古人的养生智慧,对于我们重拾健康生活方式,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介绍一些古代养生智慧,希望可以对读者们有所启发。

一、饮食养生智慧在古代,人们注重均衡饮食,尤其在选择食材和烹调方法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他们有着丰富的饮食养生智慧。

1. 谨遵季节之序:古人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在饮食方面也非常重视季节性。

如夏季养生需要清热解暑,冬季则注重温补养生。

因此,在夏天可以多食用瓜果清凉解暑,如西瓜、冬瓜等;而冬天可以多食用有暖身效果的食物,如姜、红枣等。

2. 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古人认为食材的新鲜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养生效果。

他们善于选择时令鲜果蔬菜,有机农产品等。

同时,他们注重食材的烹调方式,如鱼类可清蒸,保持鱼的营养;蔬菜宜炒烹,保留其原汁原味等。

3. 合理搭配饮食:古人非常重视饮食的搭配,注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等。

他们相信不同食物之间的搭配可以增加吸收率和营养价值。

比如,鱼类富含蛋白质,与蔬菜一同烹调,既可以补充肌肉所需的蛋白质,又能摄取蔬菜中的维生素。

二、起居养生智慧古代人们注重起居规律,寻找合适的作息时间以维持身体的健康,以下是一些古代起居养生智慧。

1. 规律的作息时间:古人认为规律的作息时间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他们倡导早睡早起,强调清晨时分空气清新,有益于人体的新陈代谢。

同时,他们晚上9点左右休息,认为这是人体正在进入最佳休息状态的时间。

2.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古人注重卫生习惯,认为保持身体的清洁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他们每日晨起进行清洗,保持身体的清爽;并注重饭后漱口,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3. 适度的运动:古人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他们喜欢进行一些轻松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等。

这些运动既可以提升身体的活力,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其养生与健康观念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这些观念不仅是对人体健康的关注,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并探索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古代中国人重视养生,将之视为一种修养的方式。

他们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万物相互关联,只有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因此,中国古代养生观念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这意味着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养生观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记录和传承。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养生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经”。

其中详细介绍了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心态来维持健康。

这部经典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根源。

因此,养生的关键是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身心平衡。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饮食养生。

他们认为,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饮膳正要》是一本古代养生书籍,详细介绍了各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根据这本书的指导,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例如,寒性体质的人可以选择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来调节体温,而燥热体质的人则可以选择一些清凉性的食物来降火。

除了饮食,运动也是中国古代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重视身体的锻炼,认为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太极拳经》是一本古代的武术养生书籍,介绍了太极拳的原理和方法。

太极拳是一种以柔和、缓慢的动作为主的武术,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抵抗力。

在中国古代,养生观念还涉及到心理健康。

古代中国人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他们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道德经》是一本古代哲学经典,其中介绍了道家的养生观念。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不要过度追求功名利禄,以免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古代文学中的健康养生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健康养生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健康养生观念健康养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而古代文学中也流传着丰富的健康养生观念。

这些观念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健康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中的健康养生观念。

首先,古代文学中的健康养生观念体现在对饮食的关注上。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饮食的谨慎选择。

他们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纯净,强调合理搭配,避免过量。

例如,有一首《豳风·七月》中写道:“七月流火,乐只君子。

忧心忡忡,百事忘除。

”这里提到的“七月流火”是指夏季的高温,而古人则以此来警示大家要避免食用过于辛辣的食物,以免伤害身体。

古代文学中的这种饮食观念,对我们今天的饮食习惯也有一定的启示,提醒我们要注重饮食的平衡和健康。

其次,古代文学中的健康养生观念还体现在对运动的推崇上。

在《庄子》的《齐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界万物的运动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通过运动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这种观念在《史记》中也有所体现,其中记载了一些古代武将的训练方法和养生之道。

他们通过长时间的操练和锻炼,不仅强健了身体,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力。

这些古代文学中的运动观念,对我们今天的健康养生也有一定的启示,提醒我们要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

古代文学中的健康养生观念还可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探讨。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宝玉的心理变化,展示了古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贾宝玉是一个敏感而多愁善感的人,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作者的深思。

通过对贾宝玉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同时也提醒读者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这种观念在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不同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思考。

古代文学中的这种心理健康观念,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最后,古代文学中的健康养生观念还可以从情感的角度来探讨。

古代禁忌与现代生活:睡眠习惯的传承与演变

古代禁忌与现代生活:睡眠习惯的传承与演变

古代禁忌与现代生活:睡眠习惯的传承与演变睡眠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睡眠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古代禁忌与现代生活中睡眠习惯的传承与演变。

一、古代禁忌对睡眠习惯的影响古代人们对于睡眠的重视程度不亚于现代,他们也意识到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

然而,受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观念,古代人民面临着许多禁忌,这些禁忌对睡眠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古代人们普遍存在对于夜晚的恐惧感。

在没有现代电灯的时代,夜晚是黑暗和未知的代名词,人们害怕鬼神的干扰和危险的发生,在夜晚中睡觉可能成为他们心中的禁忌。

其次,宗教信仰也对古代人们的睡眠习惯产生了影响。

一些宗教仪式或礼仪要求人们整夜不睡,或者只能在特定时间段内入睡,以示对神祇的尊敬或者完成特殊的祭祀仪式。

此外,古代医学理论中的禁忌与睡眠习惯之间也存在联系。

根据中医的观点,触动身体上的一些穴位可能会导致疾病或不良的影响,因此,睡姿和睡眠环境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二、现代生活中的睡眠习惯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生活的睡眠习惯相较古代发生了许多变化。

现代人们追求高效率和舒适的生活方式,这也对睡眠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现代技术的使用给人们的睡眠带来了便利。

电灯、手机、电视等设备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在夜晚也能够进行各种活动。

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工作、娱乐和社交,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也改变了人们的睡眠习惯。

其次,现代人们对于睡眠环境的要求更高。

舒适的床垫、安静的睡眠环境、恒定的室温等都成为现代人们追求的目标。

这些改变的背后是现代人们对于睡眠质量的更高要求。

此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快速变化也对睡眠习惯产生了影响。

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得许多人面临着睡眠不足的问题。

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和睡眠质量下降,导致许多人对于充足睡眠的需求更加强烈。

三、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与结合传统的睡眠习惯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冲突,但也可以进行合理的结合。

从庄子的养生之道看健康生活方式

从庄子的养生之道看健康生活方式

从庄子的养生之道看健康生活方式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有一篇关于养生之道的篇章,对于我们今天的健康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的启示。

本文将从庄子的养生之道出发,探讨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和一些实践方法。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而不是被外界的压力和束缚所困扰。

他提出了“养生之道”,主张通过调整心态、保持身心平衡来达到健康的状态。

庄子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身心合一,才能真正健康。

首先,庄子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他说:“心无挂碍,无所忧患,无所畏惧,无所厌恶,无所欲求,无所追求。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放下杂念,不要被外界的纷扰所困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内心的宁静可以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来实现,这些方法在现代的健康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

其次,庄子提出了身体的调养和保健方法。

他认为,人的身体需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才能保持健康。

他说:“天地之间,莫贵于安宁,莫乐于和谐。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持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认为人应该像自由自在的鱼游泳一样,保持身体的灵活和活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运动、瑜伽、太极拳等方式来实现身体的调养和保健。

此外,庄子还强调了饮食的重要性。

他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有规律地进食,保持饮食的节制,不要过度贪食或暴饮暴食。

庄子还提倡素食主义,认为素食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素食对健康的益处,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地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选择更加健康的食物。

最后,庄子还强调了情绪的调节和心理的健康。

他说:“心和则神和,神和则心和。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这对于身心的健康非常重要。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攀比心,顺其自然,不要过度追求功名利禄。

这种心态对于减轻压力和焦虑,保持身心的健康非常有益。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读后感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读后感

很多人都习惯晚点睡觉但我们都知道早起有好处我们都听说了"早鸟
捉虫"的说法,这是真的——早起早产,可以对我们这个时代产生很大影响。

很难打破熬夜的习惯,特别是用这么多东西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出改变,奖励肯定值得。

这需要一些自律和决心,但这是完全值得的改变我们的睡眠常规。

随着个人芳龄的增长,必须承认其睡眠模式的自然演变。

在这样做时,必须坚持这样的理解,即睡眠质量与其持续时间具有同等重要性。


设随着衰老,睡眠减少就足够了,或者长期疲劳是不可避免的后果,
这是荒谬的。

其实质在于,无论芳龄大小,必须使睡眠充分、恢复活力,以此作为全面健康和福祉的基本因素。

将长期疲劳作为老化的普
通方面是站不住脚的;必须采取主动措施,确保实现充分的夜间休息。

通过优先安排睡眠和培养健康的睡眠习惯,可以提高能量水平、情绪
和认知功能,所有这些都对在老龄化过程中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至关
重要。

在微妙的人生之舞中,时间是珍贵和短暂的礼物,常常被忽视和低估。

我们被缠在日常生活的旋涡中,忘记珍惜现在的时刻。

然而,在一本
书的几页里,我们发现一个避难所,在那里,时间还在,世界在我们
周围解体。

迷失在令人着迷的文字中,我们被蒙在鼓里,不知所措,
被我们眼前的故事所吸引。

在这里,在这个文学圣地,我们被轻轻地
提醒要记住,要拥抱现在的事物,并完全沉浸在写作中。

通过阅读行
动,我们有机会停下来思考、思考和把握时间的短暂性,了解抓住每一个经过我们的宝贵时刻的重要性。

睡眠的智慧:古代禁忌与现代睡眠质量的关联

睡眠的智慧:古代禁忌与现代睡眠质量的关联

睡眠的智慧:古代禁忌与现代睡眠质量的关联睡眠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对我们的健康和日常功能至关重要。

古代文化中存在着各种关于睡眠的禁忌和传统习俗,这些禁忌是否与现代睡眠质量息息相关?本文将探讨古代禁忌与现代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

一、睡前饮食的影响1. 古代禁忌:古人认为饮食与睡眠息息相关,晚餐过饱会导致噩梦、易醒等问题,因此提倡不要吃得太饱,尤其是油腻和难消化的食物。

2. 现代科学观点: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晚餐过多或进食油腻食物会导致胃肠负担过重,影响睡眠质量。

而合理的晚间膳食搭配可以促进睡眠,如摄入含有色氨酸和镁的食物,如香蕉和杏仁。

二、睡前活动的影响1. 古代禁忌:古代传统认为,晚上不宜进行剧烈的体力或脑力活动,如激烈运动或思考过多。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这些活动会导致血液和脑力的过度激活,影响入睡。

2. 现代科学观点:现代研究发现,激烈的运动会释放压力荷尔蒙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和兴奋状态的延长,从而对入睡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睡前适度锻炼可以帮助放松身心,但过度运动可能会适得其反。

三、睡眠环境的影响1. 古代禁忌:古代人会根据风水和宗教信仰等选择不同的睡眠环境,认为不同的方位和床位能影响睡眠质量。

2. 现代科学观点:现代研究认为,睡眠环境的舒适度对睡眠质量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睡眠环境包括充足的黑暗、适宜的温度、安静的氛围和舒适的床品。

四、睡眠时间的规律性1. 古代禁忌:古人认为,夜晚是阴寒之气的主宰,过于频繁和长时间的夜间活动会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

2. 现代科学观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规律的睡眠时间可以让身体产生足够的褪黑激素,有助于新陈代谢和修复。

五、睡眠姿势的选择1. 古代禁忌:古人认为人的睡姿关系到身体的阴阳平衡,因此睡觉时要尽量选择合适的姿势。

2. 现代科学观点:现代研究发现,不同的睡眠姿势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同的。

例如,俯卧位容易导致呼吸不畅,仰卧位可能导致酸反流。

古代睡眠观:解析睡前禁忌与健康之关联

古代睡眠观:解析睡前禁忌与健康之关联

古代睡眠观:解析睡前禁忌与健康之关联睡眠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古代,睡眠观念与现代有所不同,人们对睡前禁忌和健康的关联有着一些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古代睡眠观进行解析,特别关注睡前禁忌对健康的影响。

一、睡眠在古代的重要性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睡眠对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都非常重要。

睡眠被视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赋予了神秘和崇高的色彩。

人们相信,良好的睡眠能够恢复体力和精神,保持身体健康。

二、睡前禁忌与睡眠质量古代人们高度重视睡前禁忌,认为违背这些禁忌会影响睡眠的质量。

以下为一些常见的睡前禁忌,这些禁忌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1. 饮食禁忌在古代,人们相信进食过多或过于油腻的食物在夜晚会导致消化不良,从而影响睡眠。

因此,古人在就寝前通常避免进食过多的食物,特别是肉类和辛辣食品。

2. 忌定力刺激古代人们认为,在睡觉前避免过度兴奋和定力刺激的活动对于入睡和睡眠质量至关重要。

这包括禁止剧烈的体力活动、观看恐怖或刺激的影视作品以及过度思考和担忧等。

3. 忌音乐噪音古代人们注重安静的睡眠环境,他们相信过多的噪音会干扰睡眠,影响睡眠质量。

因此,在睡觉前通常避免在床边放置产生噪音的物品,如钟表或乐器。

4. 忌触发情感古代人们还认为,与亲人或朋友之间的争吵或不愉快的谈话会引发负面情绪,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因此,在就寝前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或进行激烈的争吵是古代睡前禁忌之一。

三、古代睡眠观与现代科学对比古代睡眠观念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也与现代科学的研究相吻合。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一些古代睡眠观念的合理性,并提供了更深入的解释。

首先,现代科学显示,进食过多或过于油腻的食物确实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过度的消化活动可能导致胃部不适,从而干扰入睡和睡眠的过程。

其次,现代研究表明,兴奋剂和定力刺激对睡眠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剧烈的体力活动会导致身体过度兴奋,使入睡变得困难。

而恐怖或刺激的观影经历会增加紧张和焦虑,导致睡眠障碍。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

古人注重养生,追求身心健康和长寿,他们总结了许多养生方法和经验,这些智慧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1. 饮食养生古人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他们强调饮食的均衡和适度。

例如,古人提倡“五谷杂粮”,认为各种谷物的搭配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

此外,古人还注重食物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炖等,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

2. 起居养生古人认为起居有规律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他们建议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古人还强调保持室内外的空气流通,适度运动,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古人还注重身体的保暖,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他们会使用暖炉或穿上暖和的衣物来保持体温。

3. 运动养生古人注重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他们提倡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

古人认为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

古人还主张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年龄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过度运动,以免伤害身体。

4. 心理养生古人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他们提倡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

古人注重修身养性,通过读书、写字、绘画等活动来舒缓压力和调节情绪。

古人还提倡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增加社交活动和减少孤独感。

5. 中医养生中国古代的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

古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密切相关。

他们通过针灸、按摩、草药等方式调理身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古人还注重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总结起来,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包括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心理养生和中医养生等方面。

这些智慧强调了均衡、适度、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尽管时代不同,但这些养生智慧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经验,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培养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培养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培养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介绍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

它以调理身体和预防疾病为中心,强调培养健康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黄帝内经中对于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的引导和建议。

培养健康意识1. 了解自身黄帝内经指出,了解自己的体质、气质以及个人情况是培养健康意识的第一步。

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受身心变化,并与医生进行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特点和需求。

2. 预防为主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因此黄帝内经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预防措施。

这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锻炼、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等。

培养预防意识可以减少疾病的风险。

3. 调整生活方式黄帝内经提倡调整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规律。

这包括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饮食、作息和锻炼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损害身体。

培养健康生活习惯1. 合理饮食黄帝内经中强调合理饮食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遵循“五谷为养,五果蔬菜为助,五畜肉为益”的原则来平衡营养摄入。

同时,控制食量、适当进食荤素搭配、避免暴饮暴食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面。

2. 适度运动黄帝内经认为适度运动对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有益。

推荐进行有氧锻炼(如散步、慢跑)和力量训练(如举重)来维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

3. 规律作息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健康非常重要。

黄帝内经建议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并且不要熬夜。

另外,午休也是提高精力和保持工作效率的一种方式。

4. 心理调适心理健康同样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强调平衡情绪、减轻压力和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放松技巧、慢节奏生活和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改善心理状态。

总结黄帝内经在促进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方面提供了深入而全面的指导。

我们应该通过了解自身、预防为主、调整生活方式等来培养健康意识;同时,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和心理调适等则是构建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古人智慧养生:借鉴古人智慧,寻找养生与健康之道

古人智慧养生:借鉴古人智慧,寻找养生与健康之道

古人智慧养生:借鉴古人智慧,寻找养生与健康之道导言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注重养生保健,探索并总结了许多宝贵的养生智慧。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养生方法,并试图借鉴古人智慧,寻找养生与健康之道。

本文将从饮食、运动、精神调养等方面,探讨古人智慧养生的内涵,并希望能够为当代人的健康生活提供一些启示。

一、饮食养生:调理身体,保健养生古人智慧养生中,饮食养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在饮食方面,古人智慧养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饮食清淡:古人主张饮食清淡,少食肥甘厚味之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杂粮,保持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平衡。

2. 药膳调理:古人善于利用药食同源的原理,通过食疗来调理身体。

如人参、枸杞、黄芪等常被用于药膳调理,以滋补身体、强壮养生。

3. 定时定量:古人强调饮食的规律性,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保持饮食的定时定量。

二、运动养生:强身健体,养生保健古人注重运动养生,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强身健体,保持身心健康。

古人智慧养生中的运动养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功养生:古人创造了许多气功养生的方法,如太极、气功、八段锦等,通过调整呼吸、舒展筋骨,达到健身养生的效果。

2. 步行养生:古人提倡步行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通过散步、登山等活动,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 传统武术:古人创造了许多传统武术,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这些武术不仅可以用于自卫,更重要的是对身体的强健和调理。

三、精神调养:心静自然凉,平和养生古人智慧养生中,精神调养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古人认为心态平和、精神愉悦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精神调养的内容包括:1. 冥想养生:古人重视冥想的作用,通过冥想可以使心灵宁静,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2. 文学艺术:古人推崇文学艺术的修养,通过欣赏音乐、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来陶冶情操,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古今健康知识点总结

古今健康知识点总结

古今健康知识点总结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而健康知识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掌握的。

在古今中外,人们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和实践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总结。

下面将从饮食、运动、心理健康、医疗保健等方面进行综述和总结。

饮食古人讲究“饮食为先”,认为饮食是人体养生的第一要务。

现代医学也证实,合理的饮食结构对健康颇有裨益。

古代《黄帝内经》中指出,“饮食有规律,节食有大益”,强调饮食要有节制,不可暴饮暴食。

同时,古代中医认为食物的属性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五味要相宜、饮食要清淡、荤素要搭配等。

现代营养学也提倡“五谷杂粮主食,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烧烤”的饮食原则。

此外,适量饮水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要求每天喝8杯水的说法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实。

运动古代养生保健讲究“动静结合”,注重锻炼身体。

《内经》中就指出,“岁宜运动”,即每天适当运动可以促进气血通畅,增强体质。

古人提倡“晨练、午睡、晚娱”,强调运动与休息的结合。

现代医学认为,适当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适宜的运动方式包括慢跑、散步、游泳等,每天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可以带来极大的好处。

另外,现代社会人们长时间久坐,导致腰酸背痛、颈椎不适等问题,因此也强调“适时活动”,多活动身体,减少坐姿时间。

心理健康古代医书中就有关于心理健康的论述,比如《素问》中就强调“乐而不可极,倦怨而不可极,怒而不可极,悲而不可极”。

即要求人们要保持心情的平和舒畅,不可过于忧虑、烦恼、愤怒、伤感,这些消极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

现代医学也证实,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的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患疾病。

因此,建议人们适时舒缓压力,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比如进行心理疏导、放松身心、适度娱乐等方式。

医疗保健古代医学对医疗保健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比如《伤寒论》中首先提出了“术治未病”,即强调预防疾病。

现代医学也重视健康的预防性,提倡“健康管理”,即早期干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疾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人夜读习惯与健康问题作者:党伟龙,张其成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摘要】“夜读”是古人常见的一种读书习惯,适度夜读无可厚非,但若经常通宵达旦苦读,则会给身体带来危害。

明代文人谢肇淛有“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的名言。

从诗文集和医书医案中撷取材料,考察古代文人(读书人)因夜读劳心案,遗精症最为普遍,其次是清窍不利症,都与劳心动火,扰动虚阳有关。

寒窗保暖、夜宵是古人夜读保健方法。

【关键词】夜读;劳心;养生;山药;莲子1 古人夜读之习“挑灯夜读”作为一种读书习惯,在古代文人墨客间颇为流行,传世诗文中关于这类描述非常多。

如唐代刘禹锡诗“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送曹璩归越中归隐诗》)宋代陆游诗“鬓毛焦秃齿牙疏,老病灯前未废书。

”(《秋夜读书有感》)杨万里诗“虫声窗外月,书册夜深灯。

”(《秋夜读书》)等。

古人谈及苦读多用“萤窗雪案”“焚膏继晷”描绘,前者暗含车胤聚萤、孙康映雪的典故,均发生在夜间,后者则是夜读达旦、不分日夜的典型。

历代史书中亦记载了多位名人自幼夜读不辍的故事。

如《晋书·皇甫谧传》载:“(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

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元史·曹元用传》载:“(用)每夜读书,常达曙不寐。

父忧其致疾,止之,辄以衣蔽窗默观之。

”从皇甫谧受他人规劝、曹元用受其父限制夜读的例子可以看出,夜读劳心致疾的现象在古代具普遍意义。

通宵达旦苦读,其精神固然可嘉,从健康方面考虑却不值得效仿。

夜读,相对于一般读书活动,有其时间上的特殊性。

以环境论之:夜间光线较暗,古代照明条件又远不如今日,此时读书,损目劳神的程度明显大于白天。

唐代韩愈诗云:“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

”(《短灯檠歌》)宋代方回诗云:“细字昏难读,孤灯冷独挑。

”(《不寐》)陆游诗云:“读书喜夜长”“灯昏老眼暗”(《秋夜读书》)“游宦人间身愈困,读书灯下目几盲。

”(《寓叹》)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李渔在其诗文集《闲情偶寄》卷二谈到:“我辈长夜读书,灯光射目,最耗元神。

”[1]都反映了这种情况。

以人体气血运行规律论之:《灵枢·口问》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白天阳气升发,适宜进行各种体力和脑力劳动,夜间阳气收敛,是身体休息之时,若再劳心不止,将影响睡眠(如方回《不寐》诗:“总为多思虑,常令少睡眠。

”),进而损害健康。

明代文人谢肇淛有“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的名言。

[2]清代石成金所编格言体著作《传家宝》,卷二“读书心法”中亦云:每日到晚来灯下读书,固大有精进之功,然亦止可更余。

若苦读太过,则精神困乏而损耗,次日必加困倦疲败,反为不美。

或勉强复又用功,气弱者疾病生焉。

但人若子时不睡,则血不归肝,在气血壮旺时虽然不觉,异日致病,危害不小。

[3]《素问·五脏生成论》云“人卧血归于肝”,夜半子时乃阴气已极、阳气始生之时,应尽量在此前入睡,否则损害尤剧。

从以上材料可见,古代文人群体中,对夜读劳心致疾的现象,已经有所认识。

古代医家对此也比较关注,如《千金方·道林养性》告诫云:“每日初入后,勿言语读诵,宁待平旦也。

”此外,医书中收录了若干文人夜读引发疾病的案例,它们仿佛在为这句告诫作注脚,以鲜明事实来阐释何以不该夜读。

下面将加以分析。

2 夜读致疾医案明代江瓘所编《名医类案》,卷五遗精门载:丹溪治一人,年二十余,夜读至四五鼓,犹未就枕,故卧,茎一有所著,精随而遗,不著则否,饮食减而倦怠,少气。

夫何故?盖用心过甚,二火俱起,夜弗就枕,血不归肝,则肾水有亏,火乘阴虚,入客下焦,鼓其精房,则精不得聚藏而走失矣。

因玉茎著物,犹厥气客之,故作接内之梦。

于是上则补心安神,中则调理脾胃,提掣其阴,下则益津,生阴固阳。

不三月而疾如失。

朱丹溪在病机分析中指出,此患者因夜读劳心影响睡眠,五脏阴阳失调,故致遗精症。

清代医家陈士铎《辨证录》卷八梦遗门,亦谈到这则医案,并进一步揭示道:夫心火易动而难静,人一日之内,无刻不动心也。

动心一日,全藉夜分之安寝,则心之血归于肝中,而肾水来滋……惟过劳其心,则心血耗损,血不能归肝而火炽,肾见心火之沸腾,肾不来交矣……指出了夜间乃心神休养之时,若劳心动火,将致心肾不交,最终引发遗精。

针对此症,陈氏自拟绝梦丹治之,随后又云“此症用养儒汤亦妙”,以熟地为君,另加金樱子、芡实、山药、玄参、麦冬、牡蛎末、北五味组成,补涩并用。

“养儒汤”,顾名思义,乃专为儒者即读书人所设,此方治遗精,似乎暗指读书人易患此症。

清代名医叶天士医案中,苦读劳神案颇多,关于夜读亦有几例,且议论极为精到。

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三遗精门载:支(二二)痰多鼻塞,能食,有梦遗精。

医投疏泄肺气消痰,六十剂不效。

问读书夜坐,阳气必升,充塞上窍,上盛下衰,寐则阳直降而精下注为遗。

用补心丹。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杂症》载:王(唯亭,十八岁) 读书身静心劳,夜坐浮阳易升。

少年人虽未完姻,然偶起情欲之念,人皆有诸。

致阴中龙雷夹木中相火,震动而沸,失血咳嗽,乃脏阴不宁。

暂缓书卷,早眠晏起,百日中勿加杂念,扰乱神志,可以全愈。

服草木图愈,非要领也。

揭示了夜读劳心的病机在于“阳升”,即当寐时不寐,反诵读劳心,扰动虚阳妄升,或充塞上窍致痰多鼻塞,或逼灼肝肺之阴致失血咳嗽。

而且阳气妄升之后,勉强入寐时降之太速,又易引发精气下注而致遗精症。

这种由夜读习惯所引发的病情,必须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为首要,即暂停劳心之事,“早眠晏起”,方能配合药物治疗取得效果。

可见,“生活方式病”的现代医学思想,在叶天士那里已有所体现。

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中,亦录两则夜读致疾案,其一,见卷七遗泄门:“宵读神劳即梦泄”,亦为心肾不交之遗精症,以“补肝肾参养心之剂”而愈;其二,见卷六耳症门:“夜读神劳,素有遗泄,弱冠内真阴未充,虚阳易于升动,故气闭清窍,若闻鸣响。

”除遗精外,尚有耳鸣,“宜用轻剂清少阳胆火之郁。

”遗精自不必论,耳鸣与前引叶天士案中的鼻塞,皆为虚阳“充塞上窍”所致清窍不利症状,在病机上是一致的。

综合上述几则夜读劳心案,可以发现,遗精症最为普遍,其次是清窍不利症,都与劳心动火、扰动虚阳有关。

在治疗上,多从心肾着手,以补益为主,佐以清火之法。

患者则多为青年书生,正是血气方刚、相火易动(即叶天士云“起情欲之念”)的年龄,古人虽语焉不详,但可推测,青年学子萤窗苦读至深夜乃眠,心神一时难以平静,不免胡思乱想,“作接内之梦”,是故夜读习惯才往往与遗精症联系在一起。

3 夜读养生法3.1 寒窗保暖夜读,就一般而言是孤独而冷清的,像“旧业虽衰犹不坠,夜窗父子读书声”(陆游《读书》)那样其乐融融的温馨情形并不多见。

因此,“红袖添香夜读书”,成为古代文人的理想,若有一位红粉知己相伴,寒窗苦读也会增添几分温暖。

清代魏之琇所编《续名医类案》,卷三温病门,曾载士子韦汝经,“春初肄业于萧寺,其房屋新创,不甚谨密,天寒夜坐,至一二更,倦怠倚几而睡”,遂患风寒外感之证。

此因苦学熬夜,而书屋保暖条件不佳之故。

可见,寒窗夜读应当注意保暖问题。

但保暖并不限季节,即使夏天,一到夜间总是偏凉,若不注意也可能受寒。

陆游《寒夜读书》诗有“北窗暖焰满炉红,夜半涛翻古桧风”之句,另一位宋代诗人葛绍体则云“竹炉细拨轻红火,暖衬寒窗夜读书。

”(《送芋栗汤升伯教授》)暖炉与寒窗两个意象相对,造句颇为新奇,道出了寒窗苦读的个中滋味。

3.2 夜宵夜读消耗体力和精神,不免饥渴兼而有之,从养生角度讲应稍进饮食。

宋代赵蕃《以山药茶送沈宜之兄》诗云:山药本为林下享,筠篮那得致兵厨。

传担云月并持与,长夜读书应所须。

无独有偶,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诗亦云: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夜读期间饮一杯浓浓的山药茶(或山药粥),解饥止渴一举两得,这可能是流行于宋代文人圈内的饮食养生法。

又,明代著名的养生学著作《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记载了一种“水芝汤”,以莲子为主,配少量甘草捣末,沸水冲服,能“通心气,益精髓……此汤,夜坐过饥,气乏,不欲取食,则饮一盏,大能补虚助气。

”[4]按,医家有“诵读动心耗气”(叶天士语)之说,而高声诵书既久,易致咽干口燥,山药与莲子均为药食通用之补气佳品,且山药又能益肺生津,莲子又能养心安神,对于读书人极为合适。

另外,前面曾谈到夜读与遗精病关系密切,山药与莲子又恰好均可补肾涩精,不知古人是否也虑及此点?限于资料不足,只能存疑。

总之,夜读劳心的现象,在今天那些莘莘学子和文职人员中,仍然十分普遍。

虽然现代化的照明和保温条件,为他们熬夜读书创造了良好环境,但似乎反而助长了这种风气,这对其健康是相当不利的。

本文从医学角度对古人的夜读现象作了一番初步考察,希望对于当代劳心群体之养生保健,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1](清)李渔.闲情偶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80.[2](明)谢肇淛.五杂组[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69.[3](清)石成金.传家宝[M].长沙:岳麓书社,2002:47-48.[4](明)高濂.雅尚斋遵生八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