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勒惠支的情书
我对珂勒惠支作品的认识
我对珂勒惠支作品的认识作者:刘惠明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8期摘要:凯绥·珂勒惠支是德国著名的女性版画家。
她怀着对普通大众深沉而博大的爱,通过版画这种纯粹的表达形式来描述当时她所生活的那个世界。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她创作的《牺牲》、《面包》、《战死》这三幅作品,来展现一个女性艺术家独特的观察方式,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关键词:珂勒惠支;牺牲;面包;战死;女性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60-01凯绥·珂勒惠支是我非常欣赏与崇拜的一位出色的女性版画家。
在德国表现艺术中,她以女性的身份用独特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珂勒惠支的作品中既有女性画家所善于表达的母性、又有超出一般女性的开阔和顽强。
画风粗犷而严峻、写实而简洁、充满了无限张力。
她对版画语言的锤炼和驾驭,更是赋予了版画艺术不朽的精神内涵。
由于当时所处的动荡的混乱政局以及本人所独有的生活经历,珂勒惠支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她是唯一一个设身处地的关注下层贫困妇女并且充满激情地把她们表现出来女性艺术家。
她的画不赏心悦目却是坚韧单纯,具有极强的震慑力。
表现题材也多为母亲、孩子、战争、死亡,几乎都是对战争中生命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对这种痛苦的反思。
在此,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她创作的几幅作品,来展现一个女性艺术家独特的观察方式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首先介绍的是珂勒惠支创作的第一幅战争题材的木刻版画《牺牲》。
她通过粗犷的木刻技法,以及黑白关系的巧妙安排和简单而富有变化的光影处理塑造了一位双目紧闭、高举自己孩子的母亲形象。
她的脸上丝毫看不到悲痛,坚毅的表情看起来像奔赴战场的勇士。
而昏睡的婴儿,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一种深沉的母爱浸透在黑与白交相辉映的画面中。
珂勒惠支把爱和同情灌注在这位充满尊严的母亲身上,《牺牲》正是以一种正面的方式告知人们,女性可以凭借自己的坚强和勇气,时时刻刻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妇女可以凭借自己的坚强和勇气捍卫作为母亲的尊严。
来自现代德国的伟大诗歌——记德国女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
一
次 介绍 珂勒 惠 支的 作品 。 1 9 3 6 年 ,鲁 迅带 命运 的 气魄 与能 量 ,在 艺术 史 中闪耀着 不朽
病 自费 编 印 出版 了 凯 绥 ・ 珂 勒 惠 支版 画 的 光 芒 。
选 集 ,亲 自设 计 版 面 ,甚至 自己装订 。他
在 序言 中对珂 勒 惠 支推 崇 备 至 : “ 往 女性 艺
一
、
表现主 义及德国版 画的复兴 纵 观 艺术 史中 各个时 期的 经典 作 品 ,其
术家 中 ,震动 了艺术 界的 。现在 几乎 无 出于 中大 多数 为油 画、 雕塑 所 占据 ,而 版 画 艺术 凯绥 ・ 珂勒 惠 支 之上 。”2 0 世纪 6 0 年代主 修 绽 放的 光芒 却 不被大 众 所熟知 ,特 别是 德 国 主义时 期 ,德 国版 画又发 展到 了一 个高峰 。 中 国近 代 史的 佐 喜真 道夫 ,在 日本 国内 的学 版 画 ,在艺 术 史中 占有非 常重 要的 位置 。 凹 复兴 德 国木 刻是 表现 主义 艺术 运动 的 目的之 生 运 动 中和鲁 迅 的作 品相遇 ,并 对珂 勒 惠支 顾 欧洲 版 画的发 展是 以木 版 画为起 点的 ,时
像 。我从 来没 有 见过 这样深 沉 的哀 叹和 爱意 赋 予 了版 画艺 术不 朽的精 神 内涵 。她 用 “ 7 ]
四溢 的 母子像 。越 过 简洁 的构 图 ,我感 受到 与笔 ”征 服 了德 国、东 欧 、亚洲 乃至世 界 。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凯绥·珂勒惠支(Ka-Sui Kerk)是一位华裔美籍版画艺术家,被誉为“东西方融合的艺术大师”。
他的版画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细腻的技巧备受赞誉。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主题丰富多样,包括人物,风景,动植物等各种题材。
他的作品常以大胆的构图和明亮的色彩展现,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也注重表现人物和物景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和内心的表达。
通过审视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
他擅长使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光影和质感,以及营造出戏剧性的效果。
他善于运用明暗对比和层次感,将画面划分得清晰有序。
他运用丰富的线条表现力和温润的色调,赋予作品以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他的手法细腻而独特,给人一种深沉而温暖的感受。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中常出现的一种技法是“剪纸针法”。
他善于使用剪纸针法来表现细节与纹理,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这种技法细腻而独特,给作品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质感和视觉效果。
他还善于使用水彩和水墨的混合媒介,使作品更加饱满和生动。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所表现的风格和主题深受中国传统艺术影响。
他热爱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绘画和传统剪纸艺术。
他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赋予作品以浓厚的东方情韵。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中国画的审美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备受赞誉。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
他的版画作品不仅在国际艺术界享有盛誉,也给我们带来了文化交流和艺术启发的机会。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1. 引言1.1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凯绥·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版画家之一,她的版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于世。
凯绥·珂勒惠支擅长运用木刻、铜版画和石版画等不同的版画技术,表现出她对社会现实和人类悲剧的深切关注。
在她的版画作品中,常常出现哀伤、痛苦和抗争的主题,反映了她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极具表现力,她善于运用线条和阴影的对比来营造出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氛围。
她的作品常常充满着强烈的悲剧色彩,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类命运的沉思。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在形式上简洁明了,但却能深刻地触动观者的内心深处,引起观者对生命、死亡、战争等重大话题的思考。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独具特色,她的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描绘风格,又融入了象征主义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她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凯绥·珂勒惠支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了版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2. 正文2.1 凯绥·珂勒惠支的生平和艺术背景凯绥·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是一位德国版画家、雕塑家和画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社会主义、战争和人道主义问题。
凯绥·珂勒惠支于1867年生于普鲁士王国的哥尼斯堡(今波兰格但斯克),她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是一位立志要成为医生的女性。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凯绥·珂勒惠支自小便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
在求学时期,凯绥·珂勒惠支就读于柏林女子学院,并随后进入柏林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版画。
她在学院期间受到了社会主义和劳工运动的影响,开始创作具有社会关怀主题的作品。
1889年,凯绥·珂勒惠支嫁给了医生卡尔·珂勒惠支,他们的婚姻一直十分幸福和和睦。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凯绥·珂勒惠支(K äthe Kollwitz)是一位德国著名的版画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而闻名。
凯绥·珂勒惠支通过她的版画作品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关注,她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黑白对比鲜明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常常采用黑白对比鲜明的手法,这种对比强烈而富有冲击力,能够有效地表达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她常常使用深沉的黑色和明亮的白色,通过对比来突出作品的重要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
这种黑白对比的手法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写实而又抽象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既富有写实感,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她善于捕捉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构图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版画作品常常通过几何化的形式和简化的线条来表现人物形象,使得作品更富有张力和表现力。
她的作品既能够让观者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又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使得观者能够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感受和共鸣。
四、题材丰富而又深刻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涉及的题材非常丰富,她常常通过作品来表现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现实问题。
她关注妇女和儿童的境遇,关注工人阶级和贫困者的生活,关注战争和苦难给人类带来的伤痛。
她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将这些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触动人心。
她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使得观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还能够思考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独特而丰富,她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力量,富有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她通过版画作品,表达了对人类苦难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使得她的作品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版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以木刻、铜版、石版等材料为基础,通过印刷的方式将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在纸面上。
在版画领域中,凯睢·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版画大师之一。
她的作品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主题使她的作品备受瞩目。
凯睢·珂勒惠支生于德国的科尼斯堡(现为波兰的基辅),在柏林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版画,并成为了第一位在学院任教的女性。
她的版画作品主要以社会议题和人性问题为创作主题,深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贫困、战争、死亡和妇女的关注,这些主题使她的作品充满了悲怆和激情,将艺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她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凯睢·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犀利而直接的线条凯睢·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其犀利而直接的线条风格著称。
她擅长运用明暗对比和线条的变化来表现形体和情绪。
她常常用厚重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和表情,在简洁的线条中表现出强烈的表现力和情感。
这种犀利而直接的线条风格,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张力和力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厚重的阴影和明暗对比凯睢·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厚重的阴影和明暗对比的处理。
她善于运用阴影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内心世界,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加强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
她喜欢运用深沉的黑色和灰色来烘托画面的氛围,使得作品更加凝重和深沉。
这种厚重的阴影和明暗对比的处理,为她的作品赋予了深沉和内省的特质。
三、对人物情感的真实表现凯睢·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其对人物情感的真实表现而闻名。
她善于捕捉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精准的构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她常常通过描绘人物的眼神和表情来表达情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真实。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凯绥·珂勒惠(Käthe Kollwitz)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德国版画家,她的作品主题涉及到社会问题、战争、贫困以及母性等,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为世人所称道。
在她的版画作品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本文将对凯绥·珂勒惠的版画创作风格进行浅析,以展现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特点和艺术魅力。
凯绥·珂勒惠的版画作品在题材选取上非常注重人道主义和社会关怀。
她的作品主题涵盖了贫困、农民、工人阶级、妇女和战争等社会现实问题。
她通过版画这一媒介,表达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愤怒和关怀。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哭泣的女人》(Woman with Dead Child),这幅作品表现了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悲伤。
这种深刻的社会关怀是凯绥·珂勒惠版画作品的显著特点,也是她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
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凯绥·珂勒惠的版画作品充满了悲壮的气氛和颇具表现力的线条。
她注重以简洁的线条和大块的阴影来塑造形象,在线条以及着色的处理上往往简练而直接,突出悲情和压抑的情感。
她的线条构图简洁而富有力度,线条的变化和粗细都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种独特的线条处理,使得她的作品在形式上非常突出,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凯绥·珂勒惠的版画作品在表现人物形象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她塑造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沉重的表情和沉重的情感,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类悲苦命运的关注。
她尤其擅长表现悲伤和绝望的情感,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和表情的捕捉,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处理使得她的作品在情感上极具压迫感和共鸣力,观者在欣赏作品时往往会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
凯绥·珂勒惠的版画作品在题材和造型上的深刻思考也是其创作的重要特点。
她常常通过版画作品来探讨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她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思考。
珂勒惠支的版画世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珂勒惠支的版画世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珂勒惠支的版画世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她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宣传家、悲观困苦的画手、宗教艺术家,甚至还有人说她是欧洲早期女权主义画家;她还是鲁迅最为推崇的美术家;她的版画作品在早期上海著名文艺杂志《译文》中被多次选为插页;她在中国有着众多大名鼎鼎的艺术门徒,如曾梵志、黄锐等;她,就是凯绥?珂勒惠支。
虽然,从当代艺术的倾向来看,消解作品的深度和重量感,创造更加明丽轻快、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而沉重的艺术则变得越来越鲜有人欣赏,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内在情感永远都会是也应该是艺术的主旨。
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在珂勒惠支的作品面前,人们不会无动于衷。
如果说梵高的一生是在用一种近乎偏执狂般的笔触描绘和表达自身对于生活的渴望,那么,珂勒惠支的一生则是在用众多沉甸甸的悲惨图像,直面饥饿、疾病、死亡,以及呼号、挣扎与奋起,用并不美好的现实表达其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鲁迅所推崇的珂勒惠支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黄乔生介绍说:"珂勒惠支的作品在中国首次发表是1931年,鲁迅就是将她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推出过一套赵延年木刻插图版本的鲁迅作品集,这其中的原因,既有黑白相间的版画对于诠释鲁迅作品所具备的独特条件,也因为鲁迅先生本人生前对木刻版画的热爱。
正是由于他的这份热爱与推崇,如今,珂勒惠支几乎已经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外国版画家。
说到珂勒惠支在中国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到鲁迅。
她的名字已经和鲁迅,以及鲁迅开创的中国左翼木刻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仅对于珂勒惠支本人,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迅,没有他所推崇的珂勒惠支,中国大众对于版画都不会有像今天这样广泛的社会认知。
1931年2月,左联5烈士柔石、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惨遭国民政府杀害之后,鲁迅特意从上海德国书店购得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刊登在正要创刊的左联刊物《北斗》上,以此来纪念他们,化妆品包装设计。
「双文本」钱红莉《去博物院看望鲁迅》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泉州二检)
(福建省泉州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8分)文本一:去博物院看望鲁迅钱红莉去看安徽省博物院与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一个展览,名为“鲁迅的艺术世界”。
展览布置成左右展厅。
左边陈列碑拓、尺牍,有《原板初印芥子园画谱》《秦泰山刻石》《石涛山水精品》等书籍;右边横贯书画、杂志。
展品不多,选了《曹全碑》拓片、陈师曾的几幅书画小品,另有几首赠予日本发人的古体诗,以及一批德国的版画、四五帧浮世绘等。
其中三封书简,分别给郑振铎、胡适、许广平。
给许广平的信,写在当时北平琉璃厂常见的印花笺上,浏览几行,大约是厦门时期的通信了。
与这封情书摆在一起的,是一篇序,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所作,蝇头小楷,末尾几段,有几处涂改痕迹,甚或整一句,仔仔细细框掉,再添许多密密麻麻的斜杠子。
这篇序言,整整三页,真挚,殷切,温厚,慈悲,是一位声誉日隆的长者对文坛新人的提携。
那一两年里,鲁迅在日记里时有记录,带海婴携广平访萧军夫妇,不见。
有时,碰见新电影上档,也会主动邀请这两位年轻人,还请他们去饭店吃饭,余外,要被借30元,甚至,萧军临走时大咧咧地提要求:可不可以再给几块零钱搭车。
年轻人可真是不见外,借了大钱,再借硬币。
他将口袋里所有的零钱摸出,递过去。
一直以为,早已理解了他的深刻、悲悯,实则不然。
直至看见被他收藏着的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几幅版画,到底知悉,这位有着杜甫一样人格与心性的人,一直沉浸于“哀苍生”的境地。
历史的长河里,杜甫倒映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目,到了近代,鲁迅接替了杜甫,竖起一面镜子,映照出知识分子的人格与心性。
他在日记里,有一段时期频繁提及“珂勒惠支”这个名字。
此刻,得见这位德国女版画家的一批版画,为之深深震撼。
一幅为《饿》,一群无辜的孩子睁着大眼睛,高高举起空碗,他们在向谁哀告呢?伫立画前,久久不能移步。
另一幅为《贫苦》,色调更加幽暗,一个瘦得皮包骨的婴孩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他的母亲双手抱头,孤苦地守在床边。
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牺牲》说明
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牺牲》说明珂勒惠支(KatheKollwitz)以一八六七年生于东普鲁士之区匿培克(Koenigsberg)〔2〕,在本乡,柏林,明辛〔3〕学画,后与医生Kollwitz结婚。
其夫住贫民区域,常为贫民治病,故K.Kollwitz的画材,也多为贫病与辛苦。
最有名的是四种连续画〔4〕。
《牺牲》即木刻《战争》七幅中之一,刻一母亲含悲献她的儿子去做无谓的牺牲。
这时正值欧洲大战,她的两个幼子都死在战线上〔5〕。
然而她的画不仅是“悲哀”和“愤怒”,到晚年时,已从悲剧的,英雄的,暗淡的形式化蜕了。
所以,那盖勒(OttoNagel)〔6〕批评她说:K.Kollwitz之所以于我们这样接近的,是在她那强有力的,无不包罗的母性。
这漂泛于她的艺术之上,如一种善的征兆。
这使我们希望离开人间。
然而这也是对于更新和更好的“将来”的督促和信仰。
EE〔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上海《北斗》月刊创刊号,原题《牺牲——德国珂勒维支木刻〈战争〉中之一》。
关于鲁迅选载木刻《牺牲》的用意,参看《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德国版画家。
鲁迅于一九三六年编印过《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并为其写了《序目》(收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2〕区匿培克通译哥尼斯堡,东普鲁士的工业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划归苏联,改名加里宁格勒。
〔3〕明辛通译慕尼黑,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城市。
〔4〕四种连续画即《织工的反抗》、《农民战争》、《战争》、《无产阶级》四组版画。
《牺牲》是《战争》中的第一幅,也是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幅珂勒惠支的版画。
〔5〕欧洲大战即第一次世界大战。
珂勒惠支的第二个儿子彼得于一九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战死,文中所说“两个幼子”当系误记。
〔6〕那盖勒(1894—1967)通译纳格尔,德国画家、美术批评家。
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院长。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凯绥·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1867年-1945年)是德国著名的版画家、画家和雕塑家。
她的作品表现了社会不公和人类痛苦,深受德国工人和普通民众的喜爱和推崇。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都富有极强的情感表现力,她深入人心,善于通过线条、阴影等方面的运用来表达她的主题和思想。
她独特的创作风格,造就了她在德国版画艺术的地位。
首先,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都有一种独特的浓郁的黑白色调。
她认为只有黑白两种颜色才能表达最纯粹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她利用线条的粗细、阴影的深浅,通过黑白色彩的对比,让她的画作更具有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她将大面积的黑白分明的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版画语言和风格。
其次,在主题选择方面,她善于表现人类痛苦和社会不公。
她的主题往往体现出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度思考,用她的笔尖探究社会的黑暗面,从而唤起人们的共鸣。
例如,她的作品《饥饿》《建筑工人家庭》《母爱》等都表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生活困境,展现了凯绥的生存境遇和情感体验。
第三,她的画风独特,表现出逼真的人物肖像和人类情感的体现。
她的人物形象一般都较简单,但它们散发出的深厚的情感却让人难以忘怀。
她的线条一般较为粗犷又具有扭曲感,透露出她的艺术风格,强调了她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气氛。
她善于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表达出妇女和家庭主妇们极其微弱的心灵中的细节,让人们感悟到艺术的力量。
最后,她的版画作品所表现的意义不止是艺术上的美感和审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她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抒发了内心对人性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影响了大量的年轻一代,使得她成为了德国社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综上所述,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内涵,她以极具感染力的作品,展现社会现实的惨烈和人性的深刻,使得她的艺术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凯绥·珂勒惠支:无声的呐喊
凯绥·珂勒惠支:无声的呐喊我挚爱……我憎恨……我哀恸……我愤怒……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既是一位情感深邃母亲,也是一个永不平静的战士。
作为社会主义者,作为所有丑恶与不公的抨击者,她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不单单作为一种情怀而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行动,一种身体力行且具有感召力的行动。
鲁迅先生曾如此评价珂勒惠支:“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声、挣扎、联合和奋起。
” 珂勒惠支在《织工》组画成名以后,笃定地走在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上,一生保持着时代的良知与艺术的真挚。
而且,社会越是动荡,目标越是明确,越是以充沛的力度激起时代的回响。
珂勒惠支有一颗悲悯的心,但并不是以悲悯的视角来切入生活、切入创作。
这不仅是与她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与她自身的生命密不可分。
她的一生经历了一战和二战,而且在不同的战争期间失去了她的儿子和孙子,因此她对于战争的控诉分外有力。
作品中的场景如同亲眼目睹,所流露出的情绪是真情实感,即以个体的生命体验触及群体的生命状态。
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的确处于病态之中,而珂勒惠支的作品如同是揭开疮痍的手术刀,在秉承人文主义的同时打下了坚实的时代烙印。
尤其,作品中的纪实性对应着德国严谨的版画传统,进而成为一种关切底层社会、剖析人性的“素描”。
加缪曾言:“伟大的风格和美丽的形式,是最高级的反抗的表现方式。
”而在珂勒惠支的作品里,没有美丽的形式,只有“丑陋”的形象。
她的艺术的起点是从社会底层出发,贫苦的农民、无望的工人、羸弱的妇女、饥寒的儿童……都是她表现的模特。
广大的民众是时代的英雄,他们身处苦难之中、在生与死的一线之间挣扎。
他们的际遇连接着革命者的呐喊,一声声静态的怒吼,其背后张扬着艺术家的深沉情感,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意识。
与《农民战争》组画相较,罗丹的《欧米埃尔》则显得有些顾影自怜。
珂勒惠支介绍
Company Logo
主要作品
作品历程:
刻画普 通人民 的贫苦 生活 1889年与在贫 民窟的医生卡 尔·珂勒惠支 结婚 以阶级 斗争为 题材 (1898-1909 )游历巴黎, 意大利期间受 到社会主义思 想影响 悲伤 思考 生命 ,生 活的 意义 1940年她丈夫 去世,1945年 他的孙子又在 东线阵亡
痛苦
反战 1914年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 ,她的儿子被 征入伍在西线 阵亡
Company Logo
主要作品
Company Logo
主要作品
Company Logo
主要作品
Company Logo
面包鉴赏
可以发出声音的美术作品
Company Logo
面包鉴赏
可以发出声音的美术作品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面包鉴赏
《面包》(题珂勒惠支版 画) 中子 贫困的子弹击中了母亲 饥饿的鲜血染湿了孩子的 目光 苦难的母亲把岁月走成了 乞讨 无法面对过去更无法面对 未来 因为 面包抛弃了她们的生 活 游走在战争的边缘 流浪在饭香的对面 母亲 苦难的母亲 被一个面包的渴望压弯了 腰
Company Logo
面包鉴赏
《面包!》(Brot!)。石 刻,制作年代未详,想当 在欧洲大战之 后;据原拓 本,原大 30×28cm.饥饿的 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 碎裂了做母亲的心的。这 里是孩子们徒然张着悲哀 ,而热烈地希望着的眼, 母亲却只能弯了无力的腰 。她的肩膀耸了起来,是 在背人饮泣。她背着人, 因为肯帮助的和她一样的 无力,而有力的是横竖不 肯帮助的。她也不愿意给 孩子们看见这是剩在她这 里的仅有的慈爱。饥饿的 孩子要面包的哭声撕裂着 母亲痛苦的心,粗犷的笔 法勾画的背影表现出感人 肺腑的感情。
荐读超越苦难的艺术——珂勒惠支版画作品的主题变化
荐读超越苦难的艺术——珂勒惠支版画作品的主题变化文:杨苑怡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0年4月---- 超越苦难的艺术——珂勒惠支版画作品的主题变化摘要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多以社会底层的苦难人生为主题进行创作传达,呈现出她作为一位妻子、一位母亲对生活苦难的思考,反映了德国劳动阶级的生活苦难以及在资本主义压迫下的反抗。
文章通过对珂勒惠支的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变化的研究,来了解其艺术人生。
凯绥·珂勒惠支,是德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版画家之一。
其版画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以夸张的人物造型与动态,围绕德国劳动阶级的苦难生活以及在资本主义压迫下的挣扎与反抗,有一定的社会目的性,表现出受压迫下的苦难下层群众的悲惨遭遇,寄托了画家对受难群众的同情。
其以粗犷和细腻的手法,通过版画语言使笔下的人物更加生动与传神。
一、珂勒惠支的创作背景珂勒惠支的版画艺术风格形成和她的人生经历以及社会背景有着一定的联系。
因为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黑白形式呈现,描绘反抗、母子、战争与死亡。
其艺术风格与题材的变化,离不开她的家庭环境和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珂勒惠支1867年出生于德国歌尼斯堡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她在有哲学思想与革命思想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珂勒惠支13岁开始学习铜版画,18岁进入柏林女子艺术学院进修绘画学习,后到慕尼黑学习铜版画技法并以当时德国下层人民生活为题材进行版画创作。
在1891年,珂勒惠支与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由于其丈夫是一名为社会底层群众问诊的医生,珂勒惠支常常会目睹因为战争受到伤害来接受治疗的伤者,常常接触许多贫困潦倒的工人与贫民,这也深深刺痛了她。
在丈夫给他们问诊和治疗的过程中,她有机会了解工人生活的艰辛,这成为了她有关工人的版画题材的重要来源。
二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珂勒惠支一生坎坷,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珂勒惠支的儿子彼得在前线不幸牺牲,战后的珂勒惠支一直处在丧子之痛中久久不能自拔,她内心不甘但是又不得不承受这样的伤痛,她憎恨战争和为战争出谋划策的人。
悲观的苦难的表达者——战争下的刻刀凯绥·珂勒惠支K
悲观的苦难的表达者——战争下的刻刀凯绥·珂勒惠支KätheKollwitz “艺元空间”可以订阅哦!艺元空间收藏展凯绥·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1867—1945)原名凯绥·施密特↑ 作为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凯绥·珂勒惠支被赞誉为民主主义的宣传家、悲观困苦的画手、宗教艺术家,甚至被称为欧洲早期女权主义画家。
珂勒惠支以一八六七年生于东普鲁士之区匿培克,在本乡,柏林,明辛学画,后与医生珂勒惠支结婚。
其夫住贫民区域,常为贫民治病,故她的画材,也多为贫病与辛苦。
最有名的是四种连续画。
《牺牲》即木刻《战争》七幅中之一,刻一母亲含悲献她的儿子去做无谓的牺牲。
这时正值欧洲大战,她的两个幼子都死在战线上。
然而她的画不仅是“悲哀”和“愤怒”,到晚年时,已从悲剧的,英雄的,暗淡的形式化蜕了。
所以,那盖勒批评她说:珂勒惠支之所以于我们这样接近的,是在她那强有力的,无不包罗的母性。
这漂泛于她的艺术之上,如一种善的征兆。
这使我们希望离开人间。
然而这也是对于更新和更好的“将来”的督促和信仰。
↑ 拍摄于德国柏林新岗哨(Neue Wache)1929年作为德国无名战士纪念堂,当时主要是纪念一战中死亡的战士,二战后成为“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受害者纪念堂”。
岗亭内陈列有凯绥·珂勒惠支雕塑“DEN OPFERN VON KRIEG UND GEWALTHERRSCHAFT”,名为“悲痛的母亲抱着去世的儿子”——玛丽亚哀痛的抱着基督的尸体。
↑ 《母亲与两个孩子》↑ 为此次艺元空间收藏展参展作品叹息珂勒惠支铜高 26.7cm作为对中国版画和现当代艺术影响最大的外国艺术家,珂勒惠支在中国有着众多大名鼎鼎的艺术门徒:如曾梵志、黄锐等,这些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中都可寻觅到她的痕迹。
鲁迅所推崇的珂勒惠支凯绥·珂勒惠支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珂勒惠支:只画穷人的女画家
珂勒惠支:只画穷人的女画家1889年,珂勒惠支到慕尼黑深造绘画艺术,受德国著名的版画家麦克思·克林格尔铜版画技法的影响很深。
后来,当珂勒惠支的组画《农民战争》称誉德国艺坛时,克林格尔还代表艺术学院授予她维拉·罗马奖金。
珂勒惠支在去慕尼黑之前,1885年已经在柏林学过绘画,但慕尼黑之行,却奠定了她成为版画家的基础。
1891年,她与卡尔·珂勒惠支结婚。
卡尔是个医生,婚后,他们一个为工人、贫民治病,一个作画。
我们在珂勒惠支的版画中,发现大量表现贫病交迫的工人生活版画和赈济病人、扶救妇孺的宣传画,就是画家生活的写照和感受。
1894年至1898年间,珂勒惠支完成了第一套由6幅铜版画和石版画组成的组画《织工的反抗》。
史沫特莱在《珂勒惠支版画集·序言》中说:这套组画'第一次描写了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下的德国劳动阶级的痛苦生活,——跟今日中国的工人同样的痛苦生活。
'这套组画取材自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暴动史实。
1904年至1908年,珂勒惠支又完成了7幅铜版组画《农民战争》,这套组画以其深刻的内容和无与伦比的精湛的铜版画艺术技法,轰动德国绘画界。
著名画家克林格尔、利勃尔曼等,都给以很高的评价。
国家艺术馆收藏了她的版画。
1928年,珂勒惠支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版画部主任,同时被授予教授的学衔,这是德国艺术教育界的第一个女教授。
1933年,希特勒对进步文化界实行法西斯镇压。
在首批受迫害的人中,就有珂勒惠支。
她被解除一切职务,作品禁止展览和出版。
但是全世界的进步人士都尊敬这位杰出的版画家。
罗曼·罗兰称颂道:“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
”1945年4月22日,珂勒惠支逝世于德累斯顿附近的摩里茨堡。
把珂勒惠支版画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人是鲁迅。
1931年9月20日出版的《北斗》创刊号,有一幅珂勒惠支木刻组画《战争》中的《牺牲》。
珂勒惠支名词解释艺术概论
珂勒惠支的艺术概论
珂勒惠支 (Kthe Kollwitz) 是德国著名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具
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思想性,尤其是在版画领域,她的创作更是影响深远。
珂勒惠支的作品以刻画底层人民和生活为主题,她通过版画这种表现形式,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呈现给观众。
珂勒惠支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她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风格。
她的线条简洁而有力,构图饱满而富有张力,尤其是在刻画人物方面,她的形象刻画深刻而生动。
珂勒惠支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她通过作品向观众传达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珂勒惠支的创作思想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社会批判和自我反思。
她的作品反映了她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底层人民的关注。
她通过版画这种表现形式,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社会的认识。
同时,她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她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
珂勒惠支的作品对当时的德国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版画领域。
她的创作思想、艺术风格和作品质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了德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她的作品不仅在德国广为流传,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珂勒惠支的艺术概论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思想和对社会的影响。
她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底层人民的关注,成为了德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也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夜读后感
深夜读后感深夜读后感身边不停路过陌生的人们.每个人都是单行道上的跳蚤,每个人依偎自己的宗教,每个人都在单行道上寻找,没有人相信其实不用找.书里的女孩躺在一片宽阔的的平地,在那里挤满了等待流星的人们.我想他们都带着美好的愿望,渴望流星会帮他们实现.夜晚的天空带着深邃的蓝色想要睡去,剩下兴奋的我们,清醒着.女孩说她看到流星伴着人们的惊呼声闪亮起来,而我却看到滑下去的是黑暗.原来美丽那么短暂.书里的时间很快,快的不知道外面的阳光已经很温暖.快的不知道什么是孤单.知道书里的故事很感人.书里的故事很有趣.但我没有哭也没有笑,因为这是梦.原来这世界上有如此简单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来忘记偶然会显的沉重的生活与梦想.夜晚的灯火灿烂展示着这城市的浮华与繁荣.走在单行道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时候无论我多想是个太阳,却只是另一株向日葵.神,给了我个柠檬,我也只能把它做成果汁.依然行走..依然停留..一珂勒惠支教授的版画之入中国野地上有一堆烧过的纸灰,旧墙上有几个划出的图画,经过的人是大抵未必注意的,然而这些里面,各各藏着一些意义,是爱,是悲哀,是愤怒,……而且往往比叫了出来的更猛烈。
也有几个人懂得这意义。
一九三一年——我忘了月份了——创刊不久便被禁止的杂志《北斗》〔2〕第一本上,有一幅木刻画,是一个母亲,悲哀的闭了眼睛,交出她的孩子去。
这是珂勒惠支教授(ProfKae-theKollwitz)的木刻连续画《战争》的第一幅,题目叫作《牺牲》;也是她的'版画绍介进中国来的第一幅。
这幅木刻是我寄去的,算是柔石〔3〕遇害的纪念。
他是我的学生和朋友,一同绍介外国文艺的人,尤喜欢木刻,曾经编印过三本欧美作家的作品〔4〕,虽然印得不大好。
然而不知道为了什么,突然被捕了,不久就在龙华和别的五个青年作家〔5〕同时枪毙。
当时的报章上毫无记载,大约是不敢,也不能记载,然而许多人都明白他不在人间了,因为这是常有的事。
只有他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我知道她一定还以为她的爱子仍在上海翻译和校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珂勒惠支的情书
珂勒惠支,德国进步女版画家。
出身进步家庭。
希特勒政权上台后,她被剥夺了出版和展览作品的自由。
其主要咋品有《职工暴动》,《农民战争》等。
鲁迅曾对她作出较高评价。
珂勒惠支的大儿子彼得于1914 年在战场上阵亡,使珂勒惠支深受打击,只留下唯一的儿子汉斯,使她仍难以释怀。
在这封给丈夫的信中,仍可看出作为母亲的眷眷之心。
致卡尔
我亲爱的丈夫!我俩结婚是走进一个未知世界的第一步。
那并不是在坚实的(至少还不是坚信它是坚实的)基础上的稳固的建筑。
在我的感情上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最后我只有这样的感觉:跳进去——船到桥头自会直。
母亲,她对这一切也许看得很清楚,并且常常关心我,有一次她对我说:“你一辈子都不会缺少卡尔对你的爱情的。
”
这句话已经变成事实,我从未缺少过你的爱情。
并且你的爱情已经使我们在二十五年之后的今天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我感谢你,我亲爱的卡尔!我很少用语言对你说过:你过去和现在对我来说是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想再说一次,我感谢你出自爱情和好意所给予我的一切。
我们夫妇俩培植的大树渐渐地茁壮成长。
它不像许多其它的树那样笔直和顺利,可是它并没有枯萎。
纤弱的嫩枝终于长成了大树,它的中心是健康的。
它结出了两个优秀的、美妙的果子。
我最衷心地感谢命运,它赐给了我们可爱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说不尽的幸福。
如果汉斯能活着,那么我们还可看到他会怎样进一步发展,也许我们还能活着见到他的孩子。
万一他也被上帝接走了,那么所有从这方面照射来的、温暖的金色阳光就将全都消失,可是我俩还是要相互紧握着双手,心贴着心地一直到最终。
你的凯绥
1916 结婚二十五周年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