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勒惠支介绍
浅谈珂勒惠支创作
浅谈珂勒惠支创作作者:符慧敏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2期摘要:凯绥·珂勒惠支生在德国一个动荡无比的时代,所以她的艺术作品大多是反映革命,战争,母爱题材的主题,但是在这个大主题下,珂勒惠支刻画的最多的,也是战争不同的时期,所表现的画面效果所呈现的不同。
本文罗列了珂勒惠支的版画,在中晚期有着怎样的变化,先分析了解了珂勒惠支本人的生平以及和她创作的大时代背景,绘画内容主要强调画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情感,主要从珂勒惠支的生平经历来展开她对压迫者的穷困,斗争和挣扎的刻画,从时间方面所产生的变化。
所以笔者搜集了有关珂勒惠支的图册以及论文期刊等文献资料,来叙述珂勒惠支中晚期时期,版画的艺术语言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珂勒惠支;中晚期;革命一、珂勒惠支概述(一)珂勒惠支其人凯绥·珂勒惠支(Kath Kollwitz,1867-1945)1867年出生在德国尼斯堡的一个家庭,她的父亲发展她极具艺术天赋,一开始让她在柏林学习绘画,后来到慕尼黑学习铜版画技法,并开始用学习的版画来表现德国当时社会背景,她以自身的艺术投身于工人运动。
早年她接触过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她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所以她的作品的创作主题大多是表现劳动阶级被资本主义压迫,社会矛盾,人们对于社会的不满以及反抗,和生活的困苦。
用众多的作品向世界呼吁人民的饥饿、疾苦、死亡,用艺术语言的挣扎与奋起表现两次世界大战中劳苦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珂勒惠支虽然是个对伟大的版画家,可是在现实中,她也依然是一位平凡的母亲。
但不幸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她年仅十八岁的大儿子汉斯牺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痛失自己的孙子,这一重又一重的打击降临在她的身上,而中年这一时期的珂勒惠支作品越来越集中于母亲和儿童的主题上,她的艺术形式变成了母爱题材宝库。
她将自己的痛苦,通过艺术的创作表达出来,表达在她创作的版画艺术之中。
珂勒惠支和同时代的印象派大师不同,她所描绘的,是当时真实的历史背景,真实的世界,一个充满了残酷,绝望,痛苦的世界,而她正是把饱受摧残的底层人民展现出来,所以说她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德国版画家和雕塑家,也是世界美术史上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的女性画家。
珂勒惠支简介
珂勒惠支凯绥·珂勒惠支,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945 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
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战争》(组画)等,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
凯绥·勖密特(Kaethe Schmidt)以1867年7月8日生于东普鲁士地区匿培克(Koenigsberg)。
她的外祖父是卢柏(Julius Rupp),即那地方的自由宗教协会的创立者。
父亲原是候补的法官,但因为宗教上和政治上的意见,没有补缺的希望了,这穷困的法学家便如俄国人之所说:“到民间去”,做了木匠,一直到卢柏死后,才来当这教区的首领和教师。
他有四个孩子,都很用心的加以教育,然而先不知道凯绥的艺术的才能。
凯绥先学的是刻铜的手艺,到1885年冬,这才赴她的兄弟在研究文学的柏林,向斯滔发·培伦(Stauffer Bern)去学绘画。
后回故乡,学于奈台(Neide),为了“厌倦”,终于向闵兴的哈台列克(Herterich)那里去学习了。
1891年,和她兄弟的幼年之友卡尔·珂勒惠支结婚,他是一个开业的医生,于是凯绥也就在柏林的“小百姓”之间住下,这才放下绘画,刻起版画来。
待到孩子们长大了,又用力于雕刻。
1898年,制成有名的《织工一揆》计六幅,取材于1844年的史实,是与先出的霍普德曼(Gerhart Hauptmann)的剧本同名的;一八九九年刻《格莱亲》,1901年刻《断头台边的舞蹈》;1904年旅行巴黎;04至08年完成连续版画《农民战争》七幅,获盛名,受VillaRomana 奖金,得游学于意大利。
这时她和一个女友由佛罗伦萨步行而入罗马,然而这旅行,据她自己说,对于她的艺术似乎并无大影响。
1909年作《失业》,一零年作《妇人被死亡所捕》和以“死”为题材的小图。
世界大战起,她几乎并无制作。
超越苦难的艺术——珂勒惠支版画作品的主题变化
【西方美术研究】凯绥·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1867-1945年),是德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版画家之一。
其版画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以夸张的人物造型与动态,围绕德国劳动阶级的苦难生活以及在资本主义压迫下的挣扎与反抗,有一定的社会目的性,表现出受压迫下的苦难下层群众的悲惨遭遇,寄托了画家对受难群众的同情。
其以粗犷和细腻的手法,通过版画语言使笔下的人物更加生动与传神。
一、珂勒惠支的创作背景珂勒惠支的版画艺术风格形成和她的人生经历以及社会背景有着一定的联系。
因为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黑白形式呈现,描绘反抗、母子、战争与死亡。
其艺术风格与题材的变化,离不开她的家庭环境和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珂勒惠支1867年出生于德国歌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其家庭成员都对她的艺术创作之路影响深远。
她的外祖父曾经是一名牧师,父亲是社会民主党的成员也是一位建筑师,珂勒惠支在有哲学思想与革命思想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她的父亲发现其有极高的艺术天赋,为她学习艺术做好铺垫。
珂勒惠支13岁开始学习铜版画,18岁进入柏林女子艺术学院进修绘画学习,后到慕尼黑学习铜版画技法并以当时德国下层人民生活为题材进行版画创作。
在1891年,珂勒惠支与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由于其丈夫是一名为社会底层群众问诊的医生,珂勒惠支常常会目睹因为战争受到伤害来接受治疗的伤者,常常接触许多贫困潦倒的工人与贫民,这也深深刺痛了她。
在丈夫给他们问诊和治疗的过程中,她有机会了解工人生活的艰辛,这成为了她有关工人的版画题材的重要来源。
二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珂勒惠支一生坎坷,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珂勒惠支的儿子彼得在前线不幸牺牲,战后的珂勒惠支一直处在丧子之痛中久久不能自拔,她内心不甘但是又不得不承受这样的伤痛,她憎恨战争和为战争出谋划策的人。
探寻凯绥-珂勒惠支的黑白视界
探寻凯绥?珂勒惠支的黑白视界本文通过对杰出的女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人生历程和她的艺术作品的介绍,使人们看到了一位伟大而杰出的女性形象以及她的不朽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的光辉。
她作品中女性的苦难和不幸的表现,是她与观者的直接对话,是一个母亲未通过男性转述或者诠释过的心声。
这对每位艺术家都有借鉴意义。
标签: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黑白视界;意义凯绥·珂勒惠支出生在一个不信奉英国正教的家庭,是一位杰出的版画家、雕塑家,她大半生都居住在德国柏林的贫民区内,虽然身处动乱的时代,但是温馨的家庭培养了珂勒惠支爱憎分明的性格,她的作品中充斥着现实主义之美。
一生之中创作出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她的作品中充斥着战争、杀戮与不幸,给予观者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她的人生遭遇了太多的不幸,她一连失去了两个儿子,精神上受到非一般的刺激。
这个时期,她的作品更是女性的眼泪,是母亲的血祭。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得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后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
”[1]而她自己也曾写道:“我的作品不是纯粹的艺术,但它们是艺术。
我同意我的艺术是有目的的,在人类如此无助而寻求援助的时代中,我要发挥作用,每个人尽力而为,仅此而已。
”她从事艺术事业是从学习刻铜工艺开始的,风格趋向表现主义,还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她自称相信科学的社会主义,所创作的版画和雕塑,都强烈地倾吐着对社会底层人民无比炙热的同情,始终站在最基层的劳动人民一边,用她独特的艺术视角揭露和控诉反动统治阶级的罪行,1919年她被选为普鲁士艺术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在得知我国左联五烈士被杀害的时候,她与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们联名提出抗议。
她用她有限的力量,为不公正的事情抗争。
希特勒上台后撤销了她的一切职务,禁止在一切刊物上发表她的作品,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她前行的脚步,削弱她为人民的疾呼。
凯绥·珂勒惠支《战争》组画的图像学分析
凯绥·珂勒惠支《战争》组画的图像学分析作者:张玺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9期摘要:凯绥·珂勒惠支是20世纪德国版画家、雕塑家。
在动乱年代,她真挚、单纯、朴素地记录着个人命运和时代脉搏。
她的版画作品尤富感染力,直击观者心灵,像一曲生命的赞歌,并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图像学是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反对形式至上,强调作品题材、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
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角度,分析凯绥·珂勒惠支版画作品的图像意义——生命的抗争。
关键词:凯绥·珂勒惠支;版画;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一、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概述在现代美术史研究中,图像志被看作是图像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包含在图像学的范畴之内。
图像学是艺术史的一个分支,范围十分广泛,主张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重点关注其母题、主题和其类型的历史变迁。
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更加立体地呈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帮助我们深入剖析其精神内涵。
潘诺夫斯基是图像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了现代图像学。
他在1939年出版的《图像学研究》一书中,将图像学分为三个层次: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和图像学解释。
第一个层次是列举和描述艺术母题和题材,所见即所得;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和解释图像的寓意,挖掘其深层含义;第三个层次是在了解深层含义的基础上,将其上升到文化象征史的层面。
在潘诺夫斯基之前,图像志的任务是确定信息而非解释。
而潘诺夫斯基提出,图像学研究要实现再现事物、象征他物和表达他物的三重功能,这与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法完全不同。
二、从图像学分析凯绥·珂勒惠支《战争》组画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雕塑家。
她自小就表現出绘画的天分,但一生经历坎坷。
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儿子和丈夫相继离去,艰辛与痛苦伴随其左右。
但正是苦难造就了其作品中感人至深的力量。
她表现的母亲、孩子、战争、抗争、死亡等主题,不是遥远的,而是发生在身边的,她以一个母性的悲悯观照这个世界,为人民大众呐喊。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凯绥·珂勒惠支(Ka-Sui Kerk)是一位华裔美籍版画艺术家,被誉为“东西方融合的艺术大师”。
他的版画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细腻的技巧备受赞誉。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主题丰富多样,包括人物,风景,动植物等各种题材。
他的作品常以大胆的构图和明亮的色彩展现,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也注重表现人物和物景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和内心的表达。
通过审视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
他擅长使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光影和质感,以及营造出戏剧性的效果。
他善于运用明暗对比和层次感,将画面划分得清晰有序。
他运用丰富的线条表现力和温润的色调,赋予作品以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他的手法细腻而独特,给人一种深沉而温暖的感受。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中常出现的一种技法是“剪纸针法”。
他善于使用剪纸针法来表现细节与纹理,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这种技法细腻而独特,给作品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质感和视觉效果。
他还善于使用水彩和水墨的混合媒介,使作品更加饱满和生动。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所表现的风格和主题深受中国传统艺术影响。
他热爱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绘画和传统剪纸艺术。
他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赋予作品以浓厚的东方情韵。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中国画的审美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备受赞誉。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
他的版画作品不仅在国际艺术界享有盛誉,也给我们带来了文化交流和艺术启发的机会。
关于珂勒惠支的《织工的反抗》
作者: 裘沙
作者机构: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美术
页码: 78-82页
主题词: 织工 农民战争 组画 警察局长 鲁迅先生 作品 德国 视觉形象 德意志 自画像
摘要: 80年代初,我曾经给《美术》杂志写过一篇谈珂勒惠支《农民战争》的短文,当时就想接着再谈一下《织工的反抗》;去年是这套作品问世100周年,这篇短文,就算是对作者的一点小小的纪念吧。
凯绥·珂勒惠支的组画《织工的反抗》,是一套值得深入研究的杰作。
作者从1893年得到创作的冲动,1895年着手创作,到1898年完成,6幅作品整整用了3~5年的时间(其中4幅完成于1897年,2幅完成于1898年),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创作这套。
表现主义
珂勒惠支
《耕夫》
刻画的是在没有太阳的天空下,种植饥饿的耕夫套着绳索, 拉着犁头,几乎爬着前行,像牛马一般地劳作。
《起义》
《 突击》
《起义》
《俘虏》
《战场》
农民们在战场上敌不过官兵。战场上留下了什么,几乎看 不清楚。黑夜中,有一个妇人,在尸横遍野中寻找,用风灯 照出她那一只劳作到满是筋节的手,触动一个死尸的下巴。 光线都集中在这一小块上。这恐怕正是那位耕夫——她的儿 子,这恐怕正是先前犁地的地方,但现在流着的已不是汗水 而是鲜血。
创作背景
这套组画取材自1844年西西里亚纺织工人暴动史实
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劳资矛盾日益尖锐。
3.6万名织工饿死者竟达0.6万人。 1844年6月4日,织工们从大厂主茨文兹尔门前通过,声讨资本主义私有制对工人的剥 削,遭到毒打和逮捕。愤怒的织工捣毁了工厂主的住宅。 3000工人举行起义,捣毁一些企业,烧毁资本家的账簿和财产契据,并同军队展开肉 搏,打退了政府军的进攻。 6月6日,普鲁士政府调来了大批军队镇压了起义,83名起义者被判重刑,数百名织工 被鞭笞和强制劳役。西西里亚起义失败了。
铜版版画作品
《俘虏》
铜版版画 《耕夫》
铜版版画《战场》
美术鉴赏观看的方式:
一、描述画面
艺术家的作品大多表现什么内容?
二、寻找线索
为什么艺术家要表现这样的内容?
《美术鉴赏》课本
导 言
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生活,他们的 创作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 技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和艺术家本 人的身世、个性、世界观、艺术观、创作激 情、潜意识的密不可分这些就如同基因一样 被带入作品的每一块色彩与笔触之中。
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越鲜明、越典 型,对主题的表达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发观 众的共鸣和联想,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
珂勒惠支简介
珂勒惠支简介凯绥_珂勒惠支,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945 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
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战争》(组画)等,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
凯绥_勖密特(Kaethe Schmidt)以1867年7月8日生于东普鲁士地区匿(Koenigsberg)。
她的外祖父是卢柏(Julius Rupp),即那地方的自由宗教协会的创立者。
父亲原是候补的法官,但因为宗教上和政治上的意见,没有补缺的希望了,这穷困的法学家便如俄国人之所说:“到民间去”,做了木匠,一直到卢柏死后,才来当这教区的首领和教师。
他有四个孩子,都很用心的加以教育,然而先不知道凯绥的艺术的才能。
凯绥先学的是刻铜的手艺,到1885年冬,这才赴她的兄弟在研究文学的柏林,向斯滔发_培伦(Stauffer Bern)去学绘画。
后回故乡,学于奈台(Neide),为了“厌倦”,终于向闵兴的哈台列克(Herterich)那里去学习了。
1891年,和她兄弟的幼年之友卡尔_珂勒惠支结婚,他是一个开业的医生,于是凯绥也就在柏林的“小百姓”之间住下,这才放下绘画,刻起版画来。
待到孩子们长大了,又用力于雕刻。
1898年,制成有名的《织工一揆》计六幅,取材于1844年的史实,是与先出的霍普德曼(Gerhart Hauptmann)的剧本同名的;一八九九年刻《格莱亲》,1901年刻《断头台边的舞蹈》;1904年旅行巴黎;04至08年完成连续版画《农民战争》七幅,获盛名,受 VillaRomana 奖金,得游学于意大利。
这时她和一个女友由佛罗伦萨步行而入罗马,然而这旅行,据她自己说,对于她的艺术似乎并无大影响。
1909年作《失业》,一零年作《妇人被死亡所捕》和以“死”为题材的小图。
世界大战起,她几乎并无制作。
1914年10月末,她年轻的大儿子彼得作为义勇兵死佛兰德(Flandern)战线上。
德国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绘画作品
德国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绘画作品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德国版画家,雕塑家。
早年在慕尼黑女子美术学校受教育时,就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一生旗帜鲜明地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她的早期作品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而且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1927年应邀访问苏联,苏联的社会建设大大鼓舞了她,回国后创作的石版画《游行示威》《团结就是力量》《母与子》等,表明了她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新认识,艺术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1933年希特勒上台,她虽然受到迫害,仍坚持作画。
凯绥·珂勒惠支《死神与妇女》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
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用了阴郁和纤浓的同情,把这些收在她的眼中,她的慈母的腕里了。
这是做了牺牲的人民的沉默的声音。
——罗曼·罗兰《离别》珂勒惠支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她的作品深刻地表现了她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珂勒惠支的作品题材丰富广泛,对生与死、悲与喜、战争与和平,尤其是对母爱及生命中那些闪烁爱的光芒的瞬间之刻画,可谓主题鲜明而又入木三分。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母与子》“这是一个无助而彷徨的时代。
我承认自己的艺术是有'目的’的,我要经历这个时代、勾勒这个时代、影响这个时代。
”这便是这位有着使命感的艺术家的创作信条。
在德国,众多的学校及街道都以她的名字命名。
早在东德、西德统一之前,她对社会时弊的批判、她所秉持的高尚人文情操就已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德国孩子们饿着》她对中国艺术,尤其是版画的发展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可以说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几代版画家都深受其影响。
这首先得益于鲁迅先生的推崇与介绍。
鲁迅先生自1931年收到珂勒惠支的版画后,就常常通过与木刻青年座谈或通信的方式,分析珂勒惠支深邃的艺术思想、严肃的创作态度和精湛的版画技法,一再要求木刻青年学习珂勒惠支。
论凯绥·珂勒惠支的创作风格
2023年第5期- 59 -文化发展研究Research on Cultural Development一、凯绥·珂勒惠支的生活背景(一)凯绥·珂勒惠支所处的时代背景珂勒惠支出生于1867年7月8日,于1945年4月26日去世,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其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代表作有《磨镰刀》《母与子》《自画像》等,影响广而久远。
珂勒惠支受宽松自由的家庭教育影响,个性自由,不受世俗左右。
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婚后家庭美满幸福,还坚持着艺术创作,在艺术的道路上也取得一定的成果。
中年时期她的丈夫、小儿子以及她的孙子相继过世,从珂勒惠支后续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她对生命的格外珍视和对爱新的定义。
(二)凯绥·珂勒惠支的学习背景珂勒惠支从小开始学习绘画,起初学习绘画与雕塑,之后也学习过铜版画,因此她有着十分扎实的绘画基础。
在学习期间她受到了戈雅等人的影响,开始借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戈雅是浪漫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凝结了现实主义特点和浪漫主义激情,这些内容不光表现在他的油画作品中,也出现在不少铜版画作品中,都具有讽刺、暗喻的含义。
在珂勒惠支身上能看到有关表现主义象征手法的运用,珂勒惠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创作,塑造了很多坚韧不屈的艺术形象,与她自身的柔弱形成强烈反差,企图用充满激情的画作去唤醒人们。
在与丈夫卡尔·珂勒惠支结婚后,她对工人生活的理解也受到了在柏林工人区工作的丈夫的影响。
在贫困地区生活时,她刻起了版画,深入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将创作和生活经历相结合。
她处在德国印象主义过渡到表现主义的时期,在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同时,用真切的情感和精神激励着人民,带给他们希望。
二、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风格(一)凯绥·珂勒惠支的创作风格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主要以母爱为主题,以极具个性的独立个体的角度进行创作。
珂勒惠支之所以能把作品富有的感情传达得如此淋漓尽致,与当时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我对珂勒惠支作品的认识
我对珂勒惠支作品的认识作者:刘惠明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8期摘要:凯绥·珂勒惠支是德国著名的女性版画家。
她怀着对普通大众深沉而博大的爱,通过版画这种纯粹的表达形式来描述当时她所生活的那个世界。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她创作的《牺牲》、《面包》、《战死》这三幅作品,来展现一个女性艺术家独特的观察方式,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关键词:珂勒惠支;牺牲;面包;战死;女性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60-01凯绥·珂勒惠支是我非常欣赏与崇拜的一位出色的女性版画家。
在德国表现艺术中,她以女性的身份用独特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珂勒惠支的作品中既有女性画家所善于表达的母性、又有超出一般女性的开阔和顽强。
画风粗犷而严峻、写实而简洁、充满了无限张力。
她对版画语言的锤炼和驾驭,更是赋予了版画艺术不朽的精神内涵。
由于当时所处的动荡的混乱政局以及本人所独有的生活经历,珂勒惠支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她是唯一一个设身处地的关注下层贫困妇女并且充满激情地把她们表现出来女性艺术家。
她的画不赏心悦目却是坚韧单纯,具有极强的震慑力。
表现题材也多为母亲、孩子、战争、死亡,几乎都是对战争中生命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对这种痛苦的反思。
在此,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她创作的几幅作品,来展现一个女性艺术家独特的观察方式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首先介绍的是珂勒惠支创作的第一幅战争题材的木刻版画《牺牲》。
她通过粗犷的木刻技法,以及黑白关系的巧妙安排和简单而富有变化的光影处理塑造了一位双目紧闭、高举自己孩子的母亲形象。
她的脸上丝毫看不到悲痛,坚毅的表情看起来像奔赴战场的勇士。
而昏睡的婴儿,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一种深沉的母爱浸透在黑与白交相辉映的画面中。
珂勒惠支把爱和同情灌注在这位充满尊严的母亲身上,《牺牲》正是以一种正面的方式告知人们,女性可以凭借自己的坚强和勇气,时时刻刻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妇女可以凭借自己的坚强和勇气捍卫作为母亲的尊严。
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牺牲》说明
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牺牲》说明珂勒惠支(KatheKollwitz)以一八六七年生于东普鲁士之区匿培克(Koenigsberg)〔2〕,在本乡,柏林,明辛〔3〕学画,后与医生Kollwitz结婚。
其夫住贫民区域,常为贫民治病,故K.Kollwitz的画材,也多为贫病与辛苦。
最有名的是四种连续画〔4〕。
《牺牲》即木刻《战争》七幅中之一,刻一母亲含悲献她的儿子去做无谓的牺牲。
这时正值欧洲大战,她的两个幼子都死在战线上〔5〕。
然而她的画不仅是“悲哀”和“愤怒”,到晚年时,已从悲剧的,英雄的,暗淡的形式化蜕了。
所以,那盖勒(OttoNagel)〔6〕批评她说:K.Kollwitz之所以于我们这样接近的,是在她那强有力的,无不包罗的母性。
这漂泛于她的艺术之上,如一种善的征兆。
这使我们希望离开人间。
然而这也是对于更新和更好的“将来”的督促和信仰。
EE〔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上海《北斗》月刊创刊号,原题《牺牲——德国珂勒维支木刻〈战争〉中之一》。
关于鲁迅选载木刻《牺牲》的用意,参看《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德国版画家。
鲁迅于一九三六年编印过《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并为其写了《序目》(收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2〕区匿培克通译哥尼斯堡,东普鲁士的工业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划归苏联,改名加里宁格勒。
〔3〕明辛通译慕尼黑,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城市。
〔4〕四种连续画即《织工的反抗》、《农民战争》、《战争》、《无产阶级》四组版画。
《牺牲》是《战争》中的第一幅,也是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幅珂勒惠支的版画。
〔5〕欧洲大战即第一次世界大战。
珂勒惠支的第二个儿子彼得于一九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战死,文中所说“两个幼子”当系误记。
〔6〕那盖勒(1894—1967)通译纳格尔,德国画家、美术批评家。
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院长。
珂勒惠支的版画世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珂勒惠支的版画世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珂勒惠支的版画世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她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宣传家、悲观困苦的画手、宗教艺术家,甚至还有人说她是欧洲早期女权主义画家;她还是鲁迅最为推崇的美术家;她的版画作品在早期上海著名文艺杂志《译文》中被多次选为插页;她在中国有着众多大名鼎鼎的艺术门徒,如曾梵志、黄锐等;她,就是凯绥?珂勒惠支。
虽然,从当代艺术的倾向来看,消解作品的深度和重量感,创造更加明丽轻快、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而沉重的艺术则变得越来越鲜有人欣赏,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内在情感永远都会是也应该是艺术的主旨。
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在珂勒惠支的作品面前,人们不会无动于衷。
如果说梵高的一生是在用一种近乎偏执狂般的笔触描绘和表达自身对于生活的渴望,那么,珂勒惠支的一生则是在用众多沉甸甸的悲惨图像,直面饥饿、疾病、死亡,以及呼号、挣扎与奋起,用并不美好的现实表达其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鲁迅所推崇的珂勒惠支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黄乔生介绍说:"珂勒惠支的作品在中国首次发表是1931年,鲁迅就是将她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推出过一套赵延年木刻插图版本的鲁迅作品集,这其中的原因,既有黑白相间的版画对于诠释鲁迅作品所具备的独特条件,也因为鲁迅先生本人生前对木刻版画的热爱。
正是由于他的这份热爱与推崇,如今,珂勒惠支几乎已经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外国版画家。
说到珂勒惠支在中国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到鲁迅。
她的名字已经和鲁迅,以及鲁迅开创的中国左翼木刻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仅对于珂勒惠支本人,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迅,没有他所推崇的珂勒惠支,中国大众对于版画都不会有像今天这样广泛的社会认知。
1931年2月,左联5烈士柔石、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惨遭国民政府杀害之后,鲁迅特意从上海德国书店购得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刊登在正要创刊的左联刊物《北斗》上,以此来纪念他们,化妆品包装设计。
浅谈鲁迅与珂勒惠支
浅谈鲁迅与珂勒惠支人们常说文化艺术如何文化艺术怎样,似乎文化与艺术可作为一个统称。
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艺术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的;文化能启迪人的思想,艺术可以荡涤人的心灵;艺术体现着文化内涵,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
文化通常来源于一定的历史渊源,而罗曼·罗兰也曾说:“艺术的历史最大的公用是使它接近一个时代的灵魂,从而使它能触及情感的源泉。
”从这些方面看文化与艺术的确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我没曾想到的是在版画界也有活生生的例子。
大一上学期听老师讲课时曾提到珂勒惠支这个名字,课下我查阅有关她的资料时十分欣喜地发现她竟然是版画家,并且可以称作是中国新兴版画的鼻祖了,这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继续深入了解下去。
众所周知我国现存最早的版画是《金刚经》,中国古代版画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兴起而产生的,它与中华文明紧紧相连,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缩影,而在中国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受鲁迅先生的推崇,柯勒慧支登上了中国版画界的舞台,可以说她是我们老一辈版画家的老师。
1931年兴起了一场由鲁迅倡导发起的、志在重振中国版画艺术的运动,它有一个十分贴切而又响亮的名字:“新兴版画运动。
”珂勒惠支便是鲁迅请来的指导官。
鲁迅之所以推崇珂勒惠支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二人之间主题的相似【鲁迅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是爱与死和反抗,这也正是柯勒慧支版画作品的主题】,更多的是因为她作品中那种强大而有张力的艺术震撼人的心灵。
罗曼·罗兰曾作出精辟的阐释:“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用了阴郁和纤秾的同情,把这些收在她的眼中,她的慈母的手腕里了。
”珂勒惠支的作品关注贫苦大众尤其是妇女和儿童,这与鲁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他坚信珂勒惠支的作品将会启发更多人。
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版画仍然是复制版画,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开始有了我国创作的版画。
这一年兴起了一场由鲁迅倡导发起的、志在重振中国版画艺术的运动,它有一个十分贴切而又响亮的名字:“新兴版画运动。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Yi Shu Ping Jian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王永续江苏师范大学摘要:珂勒惠支的作品通过描绘现实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阴暗来表达内心世界不屈的抗争精神。
目光着眼于社会底层人民,平民化的创作彰显了她所处战争时代的主题。
体现了珂勒惠支大爱的精神。
本文从其三幅组画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影响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珂勒惠支版画创作风格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046-0220世纪,欧洲深受前卫思潮的冲击,艺术上也出现了各个流派。
版画方面,德国现实主义版画家珂勒惠支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画家。
她不仅是现实主义版画家,也是表现主义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珂勒惠支的作品多描绘底层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生活。
一、凯绥·珂勒惠支(一)人物生平及时代背景1.人物生平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原名凯绥·勖密特。
生于德国柯尼斯堡一个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家庭。
柯尼斯堡为港口城市,小时候的珂勒惠支便见识到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自幼喜欢美术,最初先在家乡学习艺术,1884年开始于柏林女子绘画学校学习绘画及雕塑,1891年与在柏林工人区工作的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
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珂勒惠支对工人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珂勒惠支的一生常有遭遇生死离别与不幸,1914年小儿子在战争中牺牲,1940年丈夫去世,1942年孙子也在战场上牺牲,1943年家被炸毁。
虽常遇不幸,但珂勒惠支从不向命运屈服,晚年时她的创作常以死亡为主题,但表现的内容没有悲伤,体现出的是与死神的搏斗及生命的珍贵。
2.时代背景珂勒惠支生活的年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而且战争也极大地影响了她的生活,战争、死亡、母爱等思想情感同时也融入了她的版画创作。
在当时战争的年代,鲁迅最早将珂勒惠支介绍到中国,她的作品对当时饱受抗日战争折磨的中国也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凯绥·珂勒惠支(K äthe Kollwitz)是一位德国著名的版画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而闻名。
凯绥·珂勒惠支通过她的版画作品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关注,她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黑白对比鲜明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常常采用黑白对比鲜明的手法,这种对比强烈而富有冲击力,能够有效地表达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她常常使用深沉的黑色和明亮的白色,通过对比来突出作品的重要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
这种黑白对比的手法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写实而又抽象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既富有写实感,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她善于捕捉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构图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版画作品常常通过几何化的形式和简化的线条来表现人物形象,使得作品更富有张力和表现力。
她的作品既能够让观者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又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使得观者能够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感受和共鸣。
四、题材丰富而又深刻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涉及的题材非常丰富,她常常通过作品来表现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现实问题。
她关注妇女和儿童的境遇,关注工人阶级和贫困者的生活,关注战争和苦难给人类带来的伤痛。
她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将这些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触动人心。
她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使得观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还能够思考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独特而丰富,她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力量,富有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她通过版画作品,表达了对人类苦难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使得她的作品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介绍
悲惨的人生遭遇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她的儿子被征入伍在 西线阵亡。1920年她和爱 因斯坦等人组织成立了国 际援助工人组织。1932年 她和其他社会主义者组成 反对纳粹的阵线,希特勒 上台后,她被取消普鲁士 学院院士的荣誉,虽然她 是第一位被选为普鲁士学 院的女性院士,并禁止她 的作品参加展览。1940年 她丈夫去世,1945年他的 孙子又在东线阵亡。1943 年她的住宅被炸毁,她离 开柏林到德累斯顿附近的 一个小镇居住,并在那里 逝世。
痛苦
反战 1914年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 ,她的儿子被 征入伍在西线 阵亡
Company Logo
主要作品
Company Logo
主要作品
Company Logo
主要作品
Company Logo
面包鉴赏
只用了简练的几笔,就使 处在生活重压下苦难而伟 大的母性形象已跃然在眼 前。作品没有烦琐的线条, 也没有色彩的渲染,但每 根线条都蕴含着强烈的爱 憎和情感,在黑白世界里 囊括了感人肺腑的力量。 画面主要是反映出当时生 活在底层社会的家庭的贫 困,生活的艰辛的场景, 画家在画面上表现出的是 小孩的(面部表情)饥饿 和母亲的因无法满足孩子 最基本的生活要求的无奈。
Company Logo
面包鉴赏
可以发出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美术作品
Company Logo
面包鉴赏
可以发出声音的美术作品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凯绥· 珂勒惠支 Kaethe Kollwitz
——伟大的德国女艺术家
LOGO
目录
1 2
3
人物介绍 主要作品 面包鉴赏
Company Logo
人物介绍
柯勒惠支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 原名凯绥· 施密特。14岁时即开始学 习绘画,1884年进入柏林女子艺术 学院学习,后来又到慕尼黑学习。 1889年和在贫民区服务的医生卡尔· 柯勒惠支结婚,1898年开始在柏林 女子艺术学院任教。其间几次游历 巴黎和意大利。1909年回国后为一 个漫画杂志工作。这时她已经成为 一个社会主义者。她的早期作品《 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 妇女》、《李卜克内西》 、《战争 》(组画)等,不仅以尖锐的形式 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 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 ,而且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 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 想。
Company Logo
面包鉴赏
《面包!》(Brot!)。石 刻,制作年代未详,想当 在欧洲大战之 后;据原拓 本,原大 30×28cm.饥饿的 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 碎裂了做母亲的心的。这 里是孩子们徒然张着悲哀 ,而热烈地希望着的眼, 母亲却只能弯了无力的腰 。她的肩膀耸了起来,是 在背人饮泣。她背着人, 因为肯帮助的和她一样的 无力,而有力的是横竖不 肯帮助的。她也不愿意给 孩子们看见这是剩在她这 里的仅有的慈爱。饥饿的 孩子要面包的哭声撕裂着 母亲痛苦的心,粗犷的笔 法勾画的背影表现出感人 肺腑的感情。
Company Logo
主要作品
作品历程:
刻画普 通人民 的贫苦 生活 1889年与在贫 民窟的医生卡 尔·珂勒惠支 结婚 以阶级 斗争为 题材 (1898-1909 )游历巴黎, 意大利期间受 到社会主义思 想影响 悲伤 思考 生命 ,生 活的 意义 1940年她丈夫 去世,1945年 他的孙子又在 东线阵亡
Company Logo
面包鉴赏
《面包》(题珂勒惠支版 画) 中子 贫困的子弹击中了母亲 饥饿的鲜血染湿了孩子的 目光 苦难的母亲把岁月走成了 乞讨 无法面对过去更无法面对 未来 因为 面包抛弃了她们的生 活 游走在战争的边缘 流浪在饭香的对面 母亲 苦难的母亲 被一个面包的渴望压弯了 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