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凯绥-珂勒惠支的黑白视界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版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以木刻、铜版、石版等材料为基础,通过印刷的方式将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在纸面上。
在版画领域中,凯睢·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版画大师之一。
她的作品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主题使她的作品备受瞩目。
凯睢·珂勒惠支生于德国的科尼斯堡(现为波兰的基辅),在柏林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版画,并成为了第一位在学院任教的女性。
她的版画作品主要以社会议题和人性问题为创作主题,深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贫困、战争、死亡和妇女的关注,这些主题使她的作品充满了悲怆和激情,将艺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她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凯睢·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犀利而直接的线条凯睢·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其犀利而直接的线条风格著称。
她擅长运用明暗对比和线条的变化来表现形体和情绪。
她常常用厚重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和表情,在简洁的线条中表现出强烈的表现力和情感。
这种犀利而直接的线条风格,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张力和力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厚重的阴影和明暗对比凯睢·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厚重的阴影和明暗对比的处理。
她善于运用阴影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内心世界,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加强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
她喜欢运用深沉的黑色和灰色来烘托画面的氛围,使得作品更加凝重和深沉。
这种厚重的阴影和明暗对比的处理,为她的作品赋予了深沉和内省的特质。
三、对人物情感的真实表现凯睢·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其对人物情感的真实表现而闻名。
她善于捕捉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精准的构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她常常通过描绘人物的眼神和表情来表达情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真实。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珂勒惠支的创作风格可以概括为写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结合。
她的作品往往以真实
存在的事物作为题材,但却通过颜色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赋予了作品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
她运用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珂勒惠支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独特的线条和纹理的运用。
她善于运用线条的变化和
错综复杂的纹理来表现作品中的细节和层次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自然感。
她的
作品中常常出现以细腻的纹理勾勒出的树叶,石头和建筑物等细节,使作品更加生动和细腻。
珂勒惠支的作品中常常运用阴影和光线来表现主题和情感。
她善于运用明暗对比和灯
光的渲染来创造出一种神秘和梦幻的氛围,使作品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她的作品中
常常可以看到明暗交错的阴影和投射的光线,为作品增添了一种神秘和精神的质感。
珂勒惠支的作品中也融入了一些象征和隐喻的元素。
她善于通过细小的细节和符号来
表达作品中的主题和意境,使作品具有一种隐喻和象征的意味。
她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
鸟类、花朵和星星等象征着自由、美好和渴望的元素,为作品增添了一种诗意和哲理的色彩。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独特、细腻而富有想象力。
她善于运用色彩、线条和
纹理来表达情感和主题,通过阴影和光线的运用创造出一种神秘和梦幻的氛围,并融入了
一些象征和隐喻的元素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她的作品代表了当代版画艺术的一种创
作风格,也展示了她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创作理念。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1. 引言1.1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凯绥·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版画家之一,她的版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于世。
凯绥·珂勒惠支擅长运用木刻、铜版画和石版画等不同的版画技术,表现出她对社会现实和人类悲剧的深切关注。
在她的版画作品中,常常出现哀伤、痛苦和抗争的主题,反映了她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极具表现力,她善于运用线条和阴影的对比来营造出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氛围。
她的作品常常充满着强烈的悲剧色彩,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类命运的沉思。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在形式上简洁明了,但却能深刻地触动观者的内心深处,引起观者对生命、死亡、战争等重大话题的思考。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独具特色,她的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描绘风格,又融入了象征主义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她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凯绥·珂勒惠支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了版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2. 正文2.1 凯绥·珂勒惠支的生平和艺术背景凯绥·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是一位德国版画家、雕塑家和画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社会主义、战争和人道主义问题。
凯绥·珂勒惠支于1867年生于普鲁士王国的哥尼斯堡(今波兰格但斯克),她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是一位立志要成为医生的女性。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凯绥·珂勒惠支自小便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
在求学时期,凯绥·珂勒惠支就读于柏林女子学院,并随后进入柏林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版画。
她在学院期间受到了社会主义和劳工运动的影响,开始创作具有社会关怀主题的作品。
1889年,凯绥·珂勒惠支嫁给了医生卡尔·珂勒惠支,他们的婚姻一直十分幸福和和睦。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凯绥·珂勒惠支(Ka-Sui Kerk)是一位华裔美籍版画艺术家,被誉为“东西方融合的艺术大师”。
他的版画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细腻的技巧备受赞誉。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主题丰富多样,包括人物,风景,动植物等各种题材。
他的作品常以大胆的构图和明亮的色彩展现,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也注重表现人物和物景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和内心的表达。
通过审视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
他擅长使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光影和质感,以及营造出戏剧性的效果。
他善于运用明暗对比和层次感,将画面划分得清晰有序。
他运用丰富的线条表现力和温润的色调,赋予作品以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他的手法细腻而独特,给人一种深沉而温暖的感受。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中常出现的一种技法是“剪纸针法”。
他善于使用剪纸针法来表现细节与纹理,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这种技法细腻而独特,给作品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质感和视觉效果。
他还善于使用水彩和水墨的混合媒介,使作品更加饱满和生动。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所表现的风格和主题深受中国传统艺术影响。
他热爱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绘画和传统剪纸艺术。
他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赋予作品以浓厚的东方情韵。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中国画的审美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备受赞誉。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
他的版画作品不仅在国际艺术界享有盛誉,也给我们带来了文化交流和艺术启发的机会。
悲观的苦难的表达者——战争下的刻刀凯绥·珂勒惠支K
悲观的苦难的表达者——战争下的刻刀凯绥·珂勒惠支KätheKollwitz “艺元空间”可以订阅哦!艺元空间收藏展凯绥·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1867—1945)原名凯绥·施密特↑ 作为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凯绥·珂勒惠支被赞誉为民主主义的宣传家、悲观困苦的画手、宗教艺术家,甚至被称为欧洲早期女权主义画家。
珂勒惠支以一八六七年生于东普鲁士之区匿培克,在本乡,柏林,明辛学画,后与医生珂勒惠支结婚。
其夫住贫民区域,常为贫民治病,故她的画材,也多为贫病与辛苦。
最有名的是四种连续画。
《牺牲》即木刻《战争》七幅中之一,刻一母亲含悲献她的儿子去做无谓的牺牲。
这时正值欧洲大战,她的两个幼子都死在战线上。
然而她的画不仅是“悲哀”和“愤怒”,到晚年时,已从悲剧的,英雄的,暗淡的形式化蜕了。
所以,那盖勒批评她说:珂勒惠支之所以于我们这样接近的,是在她那强有力的,无不包罗的母性。
这漂泛于她的艺术之上,如一种善的征兆。
这使我们希望离开人间。
然而这也是对于更新和更好的“将来”的督促和信仰。
↑ 拍摄于德国柏林新岗哨(Neue Wache)1929年作为德国无名战士纪念堂,当时主要是纪念一战中死亡的战士,二战后成为“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受害者纪念堂”。
岗亭内陈列有凯绥·珂勒惠支雕塑“DEN OPFERN VON KRIEG UND GEWALTHERRSCHAFT”,名为“悲痛的母亲抱着去世的儿子”——玛丽亚哀痛的抱着基督的尸体。
↑ 《母亲与两个孩子》↑ 为此次艺元空间收藏展参展作品叹息珂勒惠支铜高 26.7cm作为对中国版画和现当代艺术影响最大的外国艺术家,珂勒惠支在中国有着众多大名鼎鼎的艺术门徒:如曾梵志、黄锐等,这些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中都可寻觅到她的痕迹。
鲁迅所推崇的珂勒惠支凯绥·珂勒惠支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鲁迅最推崇的女艺术家 珂勒惠支的黑白力量
鲁迅最推崇的女艺术家珂勒惠支的黑白力量-历史论文鲁迅最推崇的女艺术家珂勒惠支的黑白力量文|黄薇走进中国美术馆“ 黑白力量——凯绥· 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的展厅,人们很容易就沉静下来,噤声默默观看;除雕塑外,整个展厅的画作、色调都是黑白两色,加上主题的严肃与批判性,气氛肃然。
此时就会想起鲁迅写下的句子,“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
”鲁迅曾高度评价珂勒惠支:“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 珂勒惠支之上。
”他也是最先将珂勒惠支介绍到中国的人,通过在20世纪30年代发起的现代木刻运动,使中国几代版画家都深受其影响。
10 月21 日,由德国六家重要博物馆、艺术机构以及珂勒惠支重要藏家所提供的经典藏品共计123 件,汇聚中国美术馆。
其中不少作品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备受中国观众关注。
展品类型多样,包括雕塑、全套版画系列、自画像系列、海报等,全方位展现了女画家的艺术风貌。
“在人们如此一筹莫展而需要帮助的时刻,我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这可谓是珂勒惠支的创作信条。
她一生都拒绝了色彩,也不画静物风景,最关心的主题便是——人的命运。
“我的艺术是有目的的”“这是一个无助而彷徨的年代,我承认自己的艺术是有‘目的’的,我要经历这个时代、勾勒这个时代、影响这个时代。
”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德国从一个农业国家发展为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国,拥有数百万的工人群众。
1871 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柏林已是一个工业中心,并迅速跻身欧洲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口急剧膨胀。
但工人生活困苦,物价增幅远超过工资,甚至儿童不得不参加工作补贴家用;通常工作时间为一天12 小时;失业、饥饿、贫困和酗酒的问题大量发生;卫生条件不佳,没有医疗保险,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并在19 世纪90 年代达到高潮。
这一新兴社会阶层的生活处境,逐渐为一些艺术家所关注。
《黑白世界》课件3
《盼》的构思中那些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在读 小学那年,一位来自儋州北岸地区的少妇,因新 婚的第二天丈夫就被国民党抓壮丁到台湾当兵, 给她心灵上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患上了严重的精 神分裂症,逃荒到泊潮村后,她整天茶饭不思, 朝着大海,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并双手槌胸打脑, 她那撕肝裂肺的哭叫,过路人无不为她悲惨的遭 遇落下了同情之泪,也给张地茂幼小的心灵留下 深刻的印象,为创作《盼》提供第一重要素材, 八十年代初,正是海峡两岸关系发生转机的时候, 他由此而联想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与祖国 大陆人为的分离,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任何人也 阻挡不了的。就这样,一幅以反映台湾人民盼望 盼 张地茂 祖国统一的版画构思在他心中脱颖而出。 《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号召力、向心力,祖国统一指日可待。
●请观察手中的板材,它有什么特点? 木板 轻
有一定的纹路
角刀效果
圆刀效果
平刀效果
◆ 体会板画的刀味
刀的选择:
圆刀为主
斜刀为主
●你知道上面两幅作品主要用了什么刻刀吗? ●为什么选用不同的刻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不同的刻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带给大家不同的情感享受。
鲁 迅 先 生 ( 木 刻 ) 赵 延 年
作画过程:
1、起稿
2、画黑稿 3、刻 铲 4、油印
版画制作的步骤
1、画稿,修稿 2、刻(圆口刀、刻 粗线,三角刀刻 细线,平刀、斜 刀负责大面积) 3、上油墨 4、上纸,压实 5、完成
以少量笔墨显现事物 的精神和人物的个性。
彩 色 照
黑 白 照
彩 色 照
黑 白 照
彩 色 照
※黑白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相 互转化黑白关系可以形成某种有 趣的画面。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凯绥·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是德国著名的版画家、雕塑家和艺术家,她的作品多以表现社会现实和民生苦难为主题,风格独具特色,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震撼。
下面将从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中,分析她的版画创作风格。
一、形式鲜明,效果突出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中,形式鲜明,效果突出,这是她作品风格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她的版画作品中,线条和色彩虽然简单,但却非常醒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她的版画中,黑白与明暗的对比,极具巧妙性和感染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题都非常逼真,往往让人回味无穷。
在她的木刻版画作品《哀悼》中,珂勒惠支利用了大量的光影技巧,表现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整幅作品采用了大量的黑色和暗色调,给人以压抑的感觉,但又在黑白对比中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内心。
这样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形式简练,情感深刻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在形式上非常简练,但却能表现出深刻的情感。
她常常用简洁的线条和简单的构图表现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在她的作品中,情感是最为突出的特点。
在她的木刻版画作品《哀悼》中,珂勒惠支用了很多简洁的线条和构图,但却让人感受到了深刻的情感。
女人紧紧地抱着她的孩子,在黑色的背景中显得更加孤独和悲痛。
而这种孤独和悲痛,正是她表现出的深刻的情感。
三、人性化,情感共鸣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突出了人性化的特点,能够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人们的苦难和痛苦。
她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触动。
在她的木刻版画作品《哀悼》中,珂勒惠支用形象而直观的画面表现出了女人的悲痛和孩子的无助,这种画风让人不由地感到浓厚的人情味,能够深深地感染大众。
总之,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在形式上简洁、鲜明,情感上深刻、共鸣,更重要的是能够直击人心,感染人心,让人们深深地体会到民生的沉重和苦难。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凯绥·珂勒惠(Käthe Kollwitz)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德国版画家,她的作品主题涉及到社会问题、战争、贫困以及母性等,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为世人所称道。
在她的版画作品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本文将对凯绥·珂勒惠的版画创作风格进行浅析,以展现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特点和艺术魅力。
凯绥·珂勒惠的版画作品在题材选取上非常注重人道主义和社会关怀。
她的作品主题涵盖了贫困、农民、工人阶级、妇女和战争等社会现实问题。
她通过版画这一媒介,表达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愤怒和关怀。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哭泣的女人》(Woman with Dead Child),这幅作品表现了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悲伤。
这种深刻的社会关怀是凯绥·珂勒惠版画作品的显著特点,也是她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
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凯绥·珂勒惠的版画作品充满了悲壮的气氛和颇具表现力的线条。
她注重以简洁的线条和大块的阴影来塑造形象,在线条以及着色的处理上往往简练而直接,突出悲情和压抑的情感。
她的线条构图简洁而富有力度,线条的变化和粗细都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种独特的线条处理,使得她的作品在形式上非常突出,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凯绥·珂勒惠的版画作品在表现人物形象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她塑造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沉重的表情和沉重的情感,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类悲苦命运的关注。
她尤其擅长表现悲伤和绝望的情感,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和表情的捕捉,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处理使得她的作品在情感上极具压迫感和共鸣力,观者在欣赏作品时往往会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
凯绥·珂勒惠的版画作品在题材和造型上的深刻思考也是其创作的重要特点。
她常常通过版画作品来探讨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她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思考。
凯绥·珂勒惠支《战争》组画的图像学分析
67审美与艺术学一、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概述在现代美术史研究中,图像志被看作是图像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包含在图像学的范畴之内。
图像学是艺术史的一个分支,范围十分广泛,主张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重点关注其母题、主题和其类型的历史变迁。
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更加立体地呈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帮助我们深入剖析其精神内涵。
潘诺夫斯基是图像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了现代图像学。
他在1939年出版的《图像学研究》一书中,将图像学分为三个层次: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和图像学解释。
第一个层次是列举和描述艺术母题和题材,所见即所得;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和解释图像的寓意,挖掘其深层含义;第三个层次是在了解深层含义的基础上,将其上升到文化象征史的层面。
在潘诺夫斯基之前,图像志的任务是确定信息而非解释。
而潘诺夫斯基提出,图像学研究要实现再现事物、象征他物和表达他物的三重功能,这与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法完全不同。
二、从图像学分析凯绥·珂勒惠支《战争》组画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雕塑家。
她自小就表现出绘画的天分,但一生经历坎坷。
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儿子和丈夫相继离去,艰辛与痛苦伴随其左右。
但正是苦难造就了其作品中感人至深的力量。
她表现的母亲、孩子、战争、抗争、死亡等主题,不是遥远的,而是发生在身边的,她以一个母性的悲悯观照这个世界,为人民大众呐喊。
在新兴木刻运动中,鲁迅最早将其作品带到国内,影响了一代版画家,并对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笔者试图选取其具有代表性的黑白木刻作品《战争》系列,进行图像学分析,以期揭示其深层内涵,并感受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战争》组画共七幅作品,完成于1923年,前五幅描绘的是战争的灾难,后两幅描绘的是人民的反抗。
(一)前图像志描述首先,笔者选取了凯绥·珂勒惠支《战争》组画的第一幅《战争之一·牺牲》(如图1)进行前图像志描述。
这一部分仅从造型、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母题分析,即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所见即所得”。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Yi Shu Ping Jian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王永续江苏师范大学摘要:珂勒惠支的作品通过描绘现实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阴暗来表达内心世界不屈的抗争精神。
目光着眼于社会底层人民,平民化的创作彰显了她所处战争时代的主题。
体现了珂勒惠支大爱的精神。
本文从其三幅组画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影响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珂勒惠支版画创作风格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046-0220世纪,欧洲深受前卫思潮的冲击,艺术上也出现了各个流派。
版画方面,德国现实主义版画家珂勒惠支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画家。
她不仅是现实主义版画家,也是表现主义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珂勒惠支的作品多描绘底层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生活。
一、凯绥·珂勒惠支(一)人物生平及时代背景1.人物生平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原名凯绥·勖密特。
生于德国柯尼斯堡一个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家庭。
柯尼斯堡为港口城市,小时候的珂勒惠支便见识到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自幼喜欢美术,最初先在家乡学习艺术,1884年开始于柏林女子绘画学校学习绘画及雕塑,1891年与在柏林工人区工作的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
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珂勒惠支对工人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珂勒惠支的一生常有遭遇生死离别与不幸,1914年小儿子在战争中牺牲,1940年丈夫去世,1942年孙子也在战场上牺牲,1943年家被炸毁。
虽常遇不幸,但珂勒惠支从不向命运屈服,晚年时她的创作常以死亡为主题,但表现的内容没有悲伤,体现出的是与死神的搏斗及生命的珍贵。
2.时代背景珂勒惠支生活的年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而且战争也极大地影响了她的生活,战争、死亡、母爱等思想情感同时也融入了她的版画创作。
在当时战争的年代,鲁迅最早将珂勒惠支介绍到中国,她的作品对当时饱受抗日战争折磨的中国也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凯绥·珂勒惠支:无声的呐喊
凯绥·珂勒惠支:无声的呐喊我挚爱……我憎恨……我哀恸……我愤怒……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既是一位情感深邃母亲,也是一个永不平静的战士。
作为社会主义者,作为所有丑恶与不公的抨击者,她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不单单作为一种情怀而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行动,一种身体力行且具有感召力的行动。
鲁迅先生曾如此评价珂勒惠支:“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声、挣扎、联合和奋起。
” 珂勒惠支在《织工》组画成名以后,笃定地走在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上,一生保持着时代的良知与艺术的真挚。
而且,社会越是动荡,目标越是明确,越是以充沛的力度激起时代的回响。
珂勒惠支有一颗悲悯的心,但并不是以悲悯的视角来切入生活、切入创作。
这不仅是与她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与她自身的生命密不可分。
她的一生经历了一战和二战,而且在不同的战争期间失去了她的儿子和孙子,因此她对于战争的控诉分外有力。
作品中的场景如同亲眼目睹,所流露出的情绪是真情实感,即以个体的生命体验触及群体的生命状态。
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的确处于病态之中,而珂勒惠支的作品如同是揭开疮痍的手术刀,在秉承人文主义的同时打下了坚实的时代烙印。
尤其,作品中的纪实性对应着德国严谨的版画传统,进而成为一种关切底层社会、剖析人性的“素描”。
加缪曾言:“伟大的风格和美丽的形式,是最高级的反抗的表现方式。
”而在珂勒惠支的作品里,没有美丽的形式,只有“丑陋”的形象。
她的艺术的起点是从社会底层出发,贫苦的农民、无望的工人、羸弱的妇女、饥寒的儿童……都是她表现的模特。
广大的民众是时代的英雄,他们身处苦难之中、在生与死的一线之间挣扎。
他们的际遇连接着革命者的呐喊,一声声静态的怒吼,其背后张扬着艺术家的深沉情感,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意识。
与《农民战争》组画相较,罗丹的《欧米埃尔》则显得有些顾影自怜。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
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凯绥·珂勒惠支(K äthe Kollwitz)是一位德国著名的版画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而闻名。
凯绥·珂勒惠支通过她的版画作品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关注,她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黑白对比鲜明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常常采用黑白对比鲜明的手法,这种对比强烈而富有冲击力,能够有效地表达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她常常使用深沉的黑色和明亮的白色,通过对比来突出作品的重要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
这种黑白对比的手法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写实而又抽象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既富有写实感,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她善于捕捉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构图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版画作品常常通过几何化的形式和简化的线条来表现人物形象,使得作品更富有张力和表现力。
她的作品既能够让观者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又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使得观者能够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感受和共鸣。
四、题材丰富而又深刻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涉及的题材非常丰富,她常常通过作品来表现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现实问题。
她关注妇女和儿童的境遇,关注工人阶级和贫困者的生活,关注战争和苦难给人类带来的伤痛。
她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将这些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触动人心。
她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使得观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还能够思考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独特而丰富,她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力量,富有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她通过版画作品,表达了对人类苦难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使得她的作品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探索珂勒惠支的光影表现素描艺术语言
探索珂勒惠支的光影表现素描艺术语言摘要:珂勒惠支是20世纪著名的雕塑家、版画家,她是代表广大劳苦人民的无产阶级艺术家。
她的作品描绘了德国底层人民的贫困、挣扎、反抗,绘画题材取材于现实生活,善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具有现实主义特征,又常用表现、象征、隐喻的艺术语言表达内心情感,也具有表现主义的特质。
本文根据时代背景及画家的个人经历分析其素描的艺术表现语言,探索其画面中的光影表现。
关键词:珂勒惠支;表现语言;黑白表现一、珂勒惠支艺术观念的形成背景艺术作品受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所影响,例如,中世纪宗教政治下的中世纪艺术、随着资本主义产生的文艺复兴艺术、受奢靡享乐的宫廷影响的洛可可艺术......珂勒惠支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帝国主义,四处掠夺、殖民,全世界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处底层的劳动人民更是深受资本主义压迫。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等最终激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劳动人民在战争中深受其害,珂勒惠支也在战争中失去家人,与同时代的艺术家一样,她通过作品痛斥战争,抵制战争,表达对资产阶级的不满,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
她的作品表达的抗争、苦难、挣扎、绝望就是当时劳苦大众的真实写照。
珂勒惠支对底层人民的关心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影响,独特的家庭教育使她形成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观念。
珂勒惠支的外祖父是自由宗教圣会的领袖,曾经在政界担任过重要职务,但是为了自己的信念毅然决然的辞去职务,与政府作斗争。
外祖父坚定不拔、勇于斗争的精神影响着家族,对后辈的教育也极为严厉,使珂勒惠支形成了不受世俗观念影响、思想自由的人,也成为了一个共产主义者。
她的丈夫卡尔.珂勒惠支与她有相同的信念,丈夫是一个为贫民治病的医生,所以她常常能见到因战争受伤的士兵,贫困潦倒的底层人物,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成为了她重要的创作来源。
二、珂勒惠支素描中的光影表现珂勒惠支的作品描绘了德国底层人民的贫困、挣扎、反抗,绘画题材取材于现实生活,善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具有现实主义特征,又常用表现、象征、隐喻的艺术语言表达内心情感,也具有表现主义的特质。
大师佳作▏黑白的力量:珂勒惠支的悲与思
大师佳作▏黑白的力量:珂勒惠支的悲与思
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德国版画家,雕塑家。
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945 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
早年在慕尼黑女子美术学校受教育时,就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一生旗帜鲜明地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她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战争》(组画)等,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而且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1927年应邀访问苏联,苏联的社会建设大大鼓舞了她,回国后创作的石版画《游行示威》、《团结就是力量》、《母与子》等,表明了她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新认识,艺术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1933年希特勒上台,她虽然受到迫害,仍坚持作画。
柯勒惠支《磨镰刀》,1905年,铜版画,30×30cm
珂勒惠支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她失去了一个儿子、一个孙子,她前半生大部分的艺术作品也在战争中遭轰炸之毁。
她是鲁迅先生一度推崇和挚爱的画家,她的作品里倾注了一生的理想和所经历的磨难,她的造型坚如磐石,沉重、浑然、完整——珂勒惠支,以锋利无比的雕刀,侵入石板、铜、坚韧的木质,而直抵内心。
珂勒惠支自画像
柯勒惠支《俘虏》,铜版画,33×42cm 《突击》(Sturm)铜刻版画24×29cm
以死亡为母题的石版画作品
柯勒惠支《父母》,1919年,石版画
柯勒惠支《死亡擒住孩子》,素描。
足迹——珂勒惠支在中国-湖北美术学院
黑白印迹·穿透岁月——又见凯绥·珂勒惠支徐勇民深秋傍晚,校园内。
接曾梵志先生电话,说正在联系凯绥·珂勒惠支作品来我们的学院展出。
一群群学生在眼前来回走过。
珂氏作品将要与这些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学生见面。
想来,他们不一定熟悉这些作品,年轻学生眼里,她的黑白世界,已不再有对应的经验世界。
这样一位以版画黑白手法作为表现眼中和内心世界的艺术家,曾经感动了中国几代艺术家,这种感动,又由于中国艺术家的作用,影响到了更多的中国民众。
写中国现代艺术史,凯绥·珂勒惠支当是一个受到尊仰的名字。
提起凯绥·珂勒惠支,不能不想到的,却是另一个大名——鲁迅。
感谢鲁迅慧眼,在中国介绍珂氏作品,自费编辑她的画册,时间是1931年。
欧洲并没有留下鲁迅的足迹,鲁迅却在形色多变的欧洲艺术界,选择介绍了一位女画家到相距万里的中国。
珂氏作品黑白两色,鲁迅眼中的中国,何尝不是黑白图像?反抗,不能仅是呼喊的口号。
他当然看到了欧洲印象派的光影,当然也看到了西学东渐现代艺术形形色色。
鲁迅太懂得中国了,他执意要抽丝剥茧,将人生有价值的一幕一幕撕开给人看。
母爱,生命,死亡,抗暴……月份牌美人画的背后,生活中充斥着麻痹后的沉迷,视而不见的冷漠,魂不守舍的畏惧。
鲁迅知道珂氏作品,使人血脉贲张,摩拳擦掌,似反问,又似呼号,会激动中国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
以这般艺术表现形式,鼓唤民众与奴性作别,是再恰当不过了。
人心相通,受压迫的民众,看见反抗的形象,便萌生反抗的联想;听见呐喊的声音,也一定会有呐喊的冲动。
珂氏作品真实可触,有饥寒的颤抖,血汗的腥燥。
刻划之间,真实图像的力量,好比投枪匕首,击碎了令人厌倦的矫饰风格作品在人们眼中形成的屏障。
大量的印制,使版画复制功能具有更为广泛视觉传播的可能。
人们眼中的艺术形象,由小布尔乔亚的矫情晦涩,变为了社会广大阶层的直白通达,呼唤民众的声音由嚅嗫变为了激越。
鲁迅选中了珂氏黑白版画,无异于选择了一颗抚慰中国民众悲天悯人的心。
艺术本身的语言是画家的血肉之躯
艺术本身的语言是画家的血肉之躯一个视觉图像发达的时代,珂勒惠支笔下的黑白世界并没有丧失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固然源自扎实精湛的表现技巧,但技艺之上,似乎更有一些人格与精神的魅力,使她能够超越时代攫住人们内在的心灵。
标签:珂勒惠支版画革命女性艺术一、將刻刀幻化为生命而倾注笔下的形体凯绥·珂勒惠支出生于德国哥尼斯堡的小资产阶级的家庭,她的外祖父与父亲都是无产阶级思想的人,参与过民主运动。
当时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状况等等,这些无疑影响了珂勒惠支的政治倾向。
她以自己的艺术投身于工人运动。
珂勒惠支的绘画艺术受德国著名版画家麦克斯·克林格尔铜版画技法的影响,加上她自身的天份,这些奠定了她成为版画家的基础。
珂勒惠支的成长经历中一直看到了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同时世界大战的爆发,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痛苦。
这些为她在今后的创作中积累了大量的艺术创作素材,以及她情感上对于整个社会的感受。
一战时期珂勒惠支的小儿子死于战场,这期间珂勒惠支创作了大量母亲和孩子的主题作品。
石板画《德国儿童的饥饿中》、《面包》、《母亲和死去的孩子》、《母与子》、《探视儿童医院》、《工人的妻和睡着的孩子们》等等。
珂勒惠支成长的时代和当时德国工人运动社会局面是交织在一起的,从小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这就确立了她艺术作品中有革命的一面。
《农民的战争》组画便是珂勒惠支作于1902—1908年的作品,这组作品使珂勒惠支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它描绘的是1925年德国农民起义,这组作品由《耕田的人》、《凌辱》、《磨镰》、《拱门里的武装人民》、《反抗》。
珂勒惠支清楚的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她看到了工人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织工的反抗》使她闻名于整个艺术世界,她的艺术作品深深的鼓舞了当时的工人运动。
画中描绘了一群无奈的工人聚集在工厂门口示威的场景。
工人们面对的只是一个冷冰冰的铁门。
工人们聚集在画面的下方,而对工厂的刻画是在画面的上方。
凯绥·珂勒惠支有“目的”的艺术[权威资料]
凯绥·珂勒惠支有“目的”的艺术走出中国美术馆,凯绥・珂勒惠支那些自画像的注视仍然相随。
“她们”年轻或者年老,侧身向右或者向左。
扭转头,回视你。
无论以何种姿态,都沉默,如冰川掩在海面之下。
凯绥・珂勒惠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从青年直到老妇,却唯见于版画和素描。
在约束和限制之中,时间沉底于黑白两色。
“在这些自画像中,珂勒惠支不断地思索着自身,她在画中的姿态反映了这种自我思索;这些图画就像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自我陈述,只不过是沉默无声的陈述。
以自画像的形式躬身自省并思索自身所处的时代,构成了珂勒惠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部分。
” 《母亲》(木版画)中国美术馆将正在进行的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取名为“人:黑白的力量”,从某种程度,祛除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被赋予的单向度解读。
展览从德国历史博物馆、柏林凯绥・珂勒惠支博物馆、基尔市美术馆、荷尔斯泰因州立博物馆、柏林国家图书馆/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和一批私人收藏中选取了珂勒惠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雕塑、版画、自画像、海报等各种形式。
可以看到,母与子的关系,恐惧、绝望、死亡,这类母题如命运的复调,在她一生的创作中反复出现。
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其著名史作《德国人》里,将威廉二世到希特勒的那卷历史(1890~1940)直接取名为“衰落”。
他并非指向国家经济――当时的德国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工业国家,柏林如同巴黎,已然是欧洲的文化融合之地――而是认为那个时期的德国人失却了精神性的荣光。
路德维希写道,在威廉二世治下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从一个农业国家快速向现代工业大国过渡,拥有数百万工人新阶层,工资远比其他国家为低,组织形式却更有效;同时由于好战的传统和严格的训练,服从性已经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虽然头上不再有18世纪普鲁士国王的棍棒,工人们却没有追求自由的向往。
“那些在机床上生产炮弹,或者在微弱的灯光下一天10小时背驮煤块,用手推木轮车运输的人,仍然是那些当过三年兵,尝过各种拷打和惩罚滋味,而且从来也不反抗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凯绥?珂勒惠支的黑白视界
本文通过对杰出的女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人生历程和她的艺术作品的介绍,使人们看到了一位伟大而杰出的女性形象以及她的不朽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的光辉。
她作品中女性的苦难和不幸的表现,是她与观者的直接对话,是一个母亲未通过男性转述或者诠释过的心声。
这对每位艺术家都有借鉴意义。
标签: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黑白视界;意义
凯绥·珂勒惠支出生在一个不信奉英国正教的家庭,是一位杰出的版画家、雕塑家,她大半生都居住在德国柏林的贫民区内,虽然身处动乱的时代,但是温馨的家庭培养了珂勒惠支爱憎分明的性格,她的作品中充斥着现实主义之美。
一生之中创作出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她的作品中充斥着战争、杀戮与不幸,给予观者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她的人生遭遇了太多的不幸,她一连失去了两个儿子,精神上受到非一般的刺激。
这个时期,她的作品更是女性的眼泪,是母亲的血祭。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得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后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
”[1]而她自己也曾写道:“我的作品不是纯粹的艺术,但它们是艺术。
我同意我的艺术是有目的的,在人类如此无助而寻求援助的时代中,我要发挥作用,每个人尽力而为,仅此而已。
”
她从事艺术事业是从学习刻铜工艺开始的,风格趋向表现主义,还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她自称相信科学的社会主义,所创作的版画和雕塑,都强烈地倾吐着对社会底层人民无比炙热的同情,始终站在最基层的劳动人民一边,用她独特的艺术视角揭露和控诉反动统治阶级的罪行,1919年她被选为普鲁士艺术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在得知我国左联五烈士被杀害的时候,她与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们联名提出抗议。
她用她有限的力量,为不公正的事情抗争。
希特勒上台后撤销了她的一切职务,禁止在一切刊物上发表她的作品,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她前行的脚步,削弱她为人民的疾呼。
对于她的版画作品,德国作家博多·乌泽曾经这样评论:“还没有一个人的作品像珂勒惠支那样紧凑和严谨,那样富有人民性和完美无瑕。
”又指出,“珂勒惠支塑造了我们民族面貌的主要特征。
我们大家都是这位探索真理的、遭受苦难的德国母亲的女儿。
其他民族在表现我们时,珂勒惠支永远是当之无愧的象征。
人们见到我们,就想起珂勒惠支,在珂勒惠支的作品中,人们又见到我们。
”歇尔·狄尔在《德意志近代史》中写道:“也许将最长久地存在下去的,是异常富有同情的凯绥·坷勒惠支的画,她对于生活在悲惨中的贫穷和被践踏的描绘,是举世无双的。
”
珂勒惠支的艺术作品中,运用娴熟的版画语言所展现给我们的“形式美”,在给观者以高品质的视觉盛宴的同时,成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情景再现,她的作品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后经鲁迅先生传入中国,深深影响了中国几代版画
艺术,而她本人对于版画艺术的追寻,对版画艺术精髓的解读,为现实主义版画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她的创作手法以及精神内涵,对中国版画创作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她所刻的作品《牺牲》《死神与小孩》可以说是激动人心的,《职工暴动》《农民起义》《无产者》则是她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她的作品黑白两色,极为分明地将人性中所充斥的冷漠、畏惧等抽丝剥茧地展示给世人,让观者看后激情澎湃,激起民众的反抗意识。
她的组画一般按照着她自己编排的程序进行,通常一开始就把人推进到了悲剧的激流中,一个压抑紧接着一个压抑,步步逼人,一悲到底,精神上始终承受着沉重的负荷,始终绷着一根弦。
悲剧的主人是工人、农民、妇女和儿童。
她的代表作《职工暴动》第一幅表现的是“苦难”,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小屋里,纺车停止了转动,孩子病在床上奄奄一息,母亲悲伤地捂着脸,经过“商议”“游行”“风暴”后的斗争是英勇的,可最后的结局是更为深重的苦难。
室内已躺着两具反抗者的尸体,门外还有一个个的牺牲者被抬进来,母亲们陷入了更多的绝望中。
“风暴”将苦难推向了高潮,画面上华丽的装饰与暴动的工人们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个门是有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资本主义的恶势力,她的这种表现手法形成了她特有的艺术风格。
她的组画《战争》一开始就是“牺牲”,可怜的母亲站在战争的祭坛前,双手敬献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她的绝望与悲恸让人悲从中来。
在接下来的几幅中我们看到的是,在战争中濒临绝望的长辈,刚刚失去丈夫伤心欲绝的寡妇和孤苦无依的可怜母亲,最后一幅,凯绥·珂勒惠支以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出现在画面的中心,背后站立着的是一群精神失常的双亲和未亡人,她从不直接描绘战争,只表现战争带来的不幸,但却更加的扣人心扉。
她的木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刻制技巧,刀法流畅,线条奔放,画面黑白对比强烈,刻画坚实有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沉寂忧郁的形象中,迸发着高尚的母亲真挚的情感,在独特的语言中呈现着明显的德意志民族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中的母亲、女性都是在“自我”和一种悲剧的气氛中出现。
她的“自我”与“忘我”与农民、工人、妇女、儿童和所有被蹂躏者休戚相关,是“自我”与“忘我”崇高品质的交融。
她所营造出来的悲剧气氛与“自我”的大生大死紧密相连,陈述在“自我”的痛苦思索、战争与和平之间。
这一点在她著名的石版画《自画像》和《反对战争》中作了直率的形象的视觉展现。
她的著名的石版画《自画像》创作于1924年,从这幅画面上,我们看到的不单单是一位寻常的老人形象,而是一种缺憾之美。
这幅作品不同于其早期的自画像,多了几分沧桑,少了几分温婉。
岁月蚕食了她青春的浪漫情怀,平添了一份岁月的成熟与感伤,我们透过画面,聚焦她那一双洞察世间万象的双眸,直率而淡然地给人以震撼。
她的一切弱点,人的“弱点”是她艺术中“自我”和悲剧气氛的由来,而这些“弱点”正是她的艺术使人感到真实动人的原因,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贫民的困苦和悲痛。
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怀着阴郁和纤秾的同情,将这些尽收眼底,表现在她慈母般的手腕之下。
这是作出巨大牺牲的人民的沉默之音。
”不过这里应强调一句,凯绥·珂勒惠支不朽的艺术作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性的光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版画艺术家,而其中所蕴含的无私的灼烫的母爱,认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每位艺术家都有借鉴意义。
【注释】
[1] 鲁迅.凯绥·坷勒惠支版面选集·序目[A].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