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浪漫主义研究的新视角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研究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研究
社” 。他们的文学创作没有划一的 主义 , 所共 同的是本着
了现代中国浪漫文学 思潮 的第 一个 、 也 是最 大 的一 个洪 峰 。但是随着社会 现实 、 时代 主题 和人 们 审美情趣 的 急
遽变化 , 作家们纷 纷告 别浪漫 主 义。他 们走 出个 人感情
的狭小天地 , 注重 观察社 会现 实 , 更倾 向于记 录感受 , 认 识对象 , 对现实做客观 、 冷 静、 真实 的描写 。于是 , 浪漫 主 义从 2 O年代 中后 期开 始逐渐 走 向低潮 , 一度 沉寂 , 现 实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中国现代 浪漫主义 的产 生
二 十世纪 二 十 年代 是 中 国现代 浪 漫主 义产 生 的时 代, 这个时代人们打破 了原 有 的封建秩 序 和传说 的价值 取向, 开始独立面对 现实社 会 , 一切 以 自我 为中心 , 展示 个人 的内心世 界 , 抒发 个体 的主观 感情 。“ 五 四” 时期 的 文学社 团高扬个 性 主义 , 它们 的创作 多多少 少都 带有 主 观抒情 的色彩 、 浪漫主义的倾 向。众 所周知 , 最早 系统地 提出浪漫主义 理论 , 进行 浪漫 主义 文 学创作 的是 “ 创 造
也认 为“ 二 十年代是一个童年稚气 的时代 , 更是一 个正成
义的浪漫主义文学 社 团, 并且 在 当时和后 世对 中国的浪
漫主义的发展产 生 了深远影 响。现实 主义文学 社 团“ 文 学研究会” 在成 立 之初 , 也 并没 有统 一 的文艺 主张 或见
长着的少年浪 漫时代 ” ”, 然而 , 也有 学者 郑伯奇也认 为 : “ 在‘ 五四’ 运动 以后 , 浪漫主义
的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 国青 年的形势 , ‘ 狂风暴 雨 ’ 差不 多成 了一般青年 尚习的 口号 。当时簇 生的文学 团体 多少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现当代的视野下,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和定位也逐渐出现了新的认识和观点。

本文将从现当代的角度出发,对浪漫主义进行三重定位的探讨。

一、浪漫主义的历史定位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在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反对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严谨和规范,崇尚自由、天真、热情和异国情调。

浪漫主义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而在现当代的视角下,我们也可以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定位。

浪漫主义在历史上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动。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提倡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而浪漫主义则是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和反抗。

浪漫主义者认为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忽视了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过分强调了理性和客观规律,使得人的生活变得枯燥和乏味。

浪漫主义试图通过对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追求,重新塑造人类的精神世界,使人们能够更加充实地生活。

浪漫主义在历史上还是对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批判。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期,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和环境污染,工业化带来的劳动剥削和人的异化等。

浪漫主义者对于这些现代化带来的问题表示了不满,并试图通过对自然、乡村和传统文化的赞美和怀念,来寻找一种可能的解决之道。

浪漫主义在历史上具有明确的反动性和批判性,其精神内核主要包括了对于理性主义和现代化的反抗,以及对于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追求。

这种历史定位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浪漫主义的重要线索和视角。

在美学领域中,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来探讨浪漫主义的美学特点和定位。

浪漫主义在美学上强调了感性和想象力的重要性。

相比于古典主义强调的客观规律和形式完美,浪漫主义更加注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在文学方面,浪漫主义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独特的风格,如雪莱的《奥西曼迪亚斯》中表现了对于人类命运和自然的悲天悯人之情;在绘画方面,特纳的作品则表现了对自然和想象力的极致追求,如《暴风雨中的海洋》中仿佛展现了自然的原始力量和无穷魅力。

现代性视阈中的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

现代性视阈中的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
或教士的伦理旨趣 ;另一方面 ,它又继承 了启蒙时
代和唯心时代的思想资源 ,推进审美的个体主义原
则 ,个体之不可重复 、独一无二的浪漫理念 ,是在 唯心论思想的主体论基础上的推进 ,要把个人主义
极性规范就是所谓的现代性原则。
现代性原则实质就是主体性的 自 我确证或主体
上升为国家和社会的建构原则 。浪漫派一方面要求
维普资讯
口涪陵师 范学院学报
最后被以追求阶级主体性和民族主体性的 现代性原则瓦解了启蒙时代的唯心论的现代原则l o 由的青睐, 3 ] ,我们引入现代 其独特性便体现在现代性语境 中,它既强烈的批判 群体 自由所取代。正是在这个意义 七 启蒙主义思潮 ,又以 “ 审美个性主义”的形式推进 性的视阈并在其框架内来梳理浪漫主义思潮 的流变, 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 了启蒙所追求的主体性的原则。 同样 ,也基于这个基础,哈贝马斯抓住了施莱 格尔所倡导的反讽这一浪漫艺术的重要概念 ,来阐 述主体 自由在浪漫主义中的表达 。 “ 施莱格尔发明 的神圣反讽概念反映了一种失去依托 自 我的 自我经 验 ,这个 自我挣脱了所有的束缚 ,他只愿生活在 自 我陶醉的致福之中,极富表现性 的自我实现成了艺 术的原则——而这种原则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 : 按 二 文学革命的浪漫主义质态
启蒙的神秘机体论的权威思想 。浪漫主义 的诗话个
体论的人本理念还发展出一种非理性的 、善挖苦 的 权力思想和民族 国家思想。因此 ,浪漫派思想不再 是对现代性理念基础的内在批判 ,而是以另外一种
标准 ,而是从 自身中创立规范 ,现代性就是毫不例
【 E 2 0 — 0 1 收稿 l 0 5 1— 8 期1 [ 作者简介J 郑建强 (90 ) 男, 18一 , 河南扶沟人 , 西南大学文学院 20 04级比较文学与世界 文学硕 士研究生, 主要从 事比较 文学研 究。

西方“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在中国

西方“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在中国

西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在中国摘要:文学史是叙述文学发展的历史,在文学史的写作中,既要渗透文学史家的独特见解又要观照时代精神。

本文以不同时期出版的三本文学史专著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文学史中对鲁迅《野草》与创造社的评价,区别了不同时代文学史写作的特征与原因,旨在揭示西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探索现代文学学科的变迁并试图分析接受中“误读”产生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鲁迅现代主义创造社浪漫主义“误读”“文学史是叙述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史写作既不同于文学作品选也不同于历史著作本身,需要通过充分研究历史资料,渗透研究者的独特见解,探索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观照文学外部规律,揭示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整体性特点。

”[1]在文学史专著的变迁中,可见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以及学科的发展过程。

“五四”新文学时期形成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共同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三大基本流向,影响着后来各个时期文学的发展。

[2]然而,在接受的过程中,无论界定、引用与评价上都存在着一些偏颇与“误读”:通常将鲁迅的“现代主义”定位为“现实主义”,将创造社界定为“以浪漫主义为宗旨”的文学社团。

是何种原因造成了这种“误读”?而这种“误读”中的接受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一、“史”的界定50年代王瑶先生写作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下称《史稿》),90年代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写作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下称《三十年》)与21世纪王嘉良、颜敏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本文学史著作在对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和创造社的评价与界定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与差异。

鲁迅的创作技巧与作品主题的意识由“现实主义”变为“现代主义”,而理论界用“浪漫主义”来概括创造社创作方法的这一说法,也引起了思考与质疑。

(一)对鲁迅《野草》的评价1.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史稿》中对于《野草》的点评并不是很多,“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是诗的结晶,在悲凉之感中透露着坚韧的战斗性。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颠覆和挑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实验性。

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表达是其核心特征之一。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1.现代性的多重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呈现出多重内涵。

首先,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

现代主义文学家对传统的文学形式和价值观提出挑战,试图打破固有的文学规则和结构,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

其次,现代性还表示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探讨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处境和困境。

此外,现代性还包含着对个体主体性和自我认知的探索,以及对时代精神和文化认同的反思。

总体而言,现代性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为对传统的颠覆,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自我和时代的探索。

2.现代性的文学表现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现代性通过多种文学形式和技巧进行表达。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模糊的时空边界,以展现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错位和迷茫。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和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展现了都柏林市民在一天之中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流转。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还常常使用了内心流的手法,以展现人物内心的断裂和混乱。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下》即以内心流的形式呈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唐斯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此外,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对语言和文字的实验,以突破常规的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文学结构。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多元化的文学形式和语言技巧,表达了对现代性的多重理解和反思。

3.现代性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表达与20世纪初至中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现代性视野中的西方浪漫主义思潮

现代性视野中的西方浪漫主义思潮
学 风格 、 至 文 学流 派 划 上 了等 号 , 如 亨利 ・ 甚 正 雷 马 克所说 的 。 浪漫 主义 ” 这个 术语 已经越 来越偏 “
点 , 实上 , 在着 无数 的浪漫 主义 运动 和性质上 事 存
可能截 然不 同的复 杂观点 。” 但 这并不表示无 法认识 浪 漫主义 , 实 上 . 事 把浪 漫 主义放在 现代性
并且还把它们与古代诗 、 现代诗联系起来 , 即看成 是历史 性术 语 :朗松 说 :浪 漫 主义 把文 学 引到一 “
种 可喜的 自由状 态 , 在其 中 , 术家 的天 才 和时代 艺
( 稿 日期 】o 9 l 一2 收 2o一 O 6
[ 作者简介) 胡鸿影(9 0 )女 , 1 8 ~ , 浙江省泰顺县人 , 漳州 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 硕士。
方 学 者们 对 “ 漫 主义 ” 界定 可 谓 纷 繁 复 杂 、 浪 的 缺 乏 统一 , 它们 以追求 自由 、 伤 情 调 、 感 梦幻诡 异 、 讴 歌 理 想等 来概 括 “ 漫 主 义 ” 对 “ 漫 主 义 ” 理 浪 , 浪 的 解 出现 了很 多分 歧 , “ 把 浪漫 主 义 ” 与创作 方 法 、 文
离 了它 最初 的“ 民族 起 源 和 适 应性 ” 这 种 莫 衷一 。 是 的解 读必 定造 成学 术 概念 上 的混 乱 ,因此 需要

的维度 中进 行考 察 ,是 一种 符合 世 界浪漫 主义文 学形 成历史 的理 论视角 。 现 代性 是使 现代 社会 成 为可 能 的力量 ,它造 成 了传 统社会 的剧烈 变革 ,推动 了 民族 国家 的历

6 ・ 6
胡 鸿 影 :现 代 性 视 野 中 的西 方 浪 漫 主 义 思 潮

审视浪漫主义思想与审美现代性及先锋派的关系

审视浪漫主义思想与审美现代性及先锋派的关系

审视浪漫主义思想与审美现代性及先锋派的关系一、现代性的源起现代性,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有论者指出,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等式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概念。

其实,从词源上讲,现代(moderm)来自拉丁文(modo),表示此刻、刚才、或者很快等意思的时间限定词,英语中的现代性(modernity),来自拉丁文的(modernitas)。

①此后,现代、现代性常常用来表示与古代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它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

对于现代时段的划分,有学者认为是从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至今的历史时段。

现代时期所经历的多个社会层面的发展和进步,诸如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工业化,都市化,市场经济,宗教与世俗事物的分离,民族国家的形成等各种世界性的历史过程,通常被称为“现代化”。

现代性与现代化相关又有区别。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以生产力的发达,即达到高度社会化、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力为根基,实现社会自身全面协调和综合平衡的一个必然性的历史进步过程。

②现代性是伴随现代化过程而发生的。

卡林内斯库详细地阐述了这种现代性: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概念,我们可以说它大体上延续了现代观念史早期阶段的那些杰出传统。

进步的学说,相信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可能性,对时间的关切(可测度的时间,一种可以买卖从而像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具有可计算价格的时间),对理性的崇拜,在抽象人文主义框架中得到界定的自由理想,还有实用主义和崇拜行动与成功的定向——所有这些都以各种不同程度联系着迈向现代的斗争,并在中产阶级建立的胜利文明中作为核心价值观念保有活力、得到弘扬。

③1863年,波德莱尔宣称“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这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④14、15世纪,在意大利等地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了萌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市侩思想和自由主义精神并存发展,工具理性开始泛滥起来(另一个原因则是新教伦理的出现),这便是启蒙现代性。

当马克斯·韦伯用“合理化”解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他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就是工具理性不断膨胀而价值理性逐渐衰落的过程。

论现代性生成中的浪漫主义

论现代性生成中的浪漫主义
国 大 革 命 的 缘 起 都 是 为 了 实 现 这 种 人 类 向 往 已 久 的
境 中来 重 新 审 视 其 历 史 本 质 , 是 近来 西方 学 界 兴 起
的一 种 新 的 浪 漫 主 义 研 究 范 式 。 比 如 , 卡 琳 内 斯 库
的《 现代 性 的 五 副 面 孔 》 、 伯勒 的《 反 讽 与现 代 性 话 语》 、 伯 克 的《 浪 漫主 义话语 与 政治 现代性 》 等 专 著 一
主 体 性 自由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自 由 就 是 浪 漫 主 义
运动 的最 本质 特征 。


感性与理性 : 启 蒙 运 动 的 双 重 主 体 诉 求
启蒙运动肇 始于 1 7世 纪 晚 期 , 在 l 8世 纪 达 到 巅 峰, 涵盖 了一 大 批 在 民 族 、 信 仰 和 政 治 观 点 上 多 元 化 而 且跨 度 很 大 的思 想 家 。但 是 他 们 有 一 个 共 同 的 信 念 ,
代 性 就 是 毫 无 例 外 的 反 顾 自身 。这 清 楚 的 解 释 了 现
代性 对 ‘ 自我 理 解 ’ 的 高 度 敏感 , 及 其 至今 仍 在 不 停 驱使其 努 力 ‘ 专 注 其 自身 ’ 的 内在 动力 ” …, 而这 个 主
体 性 原 则 其 实 在 黑 格 尔 那 里 就 已经 成 型 。黑 格 尔 最 早发 现 主体性 乃 是 现 代 性 的原 则 。他 认 为 , 现 代 世 界 的原 则 就 是 主 体 性 的 自 由 , 也 就 是 精 神 总 体 性 的
章 长 城
(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人 文应用学部 , 福建 厦 门 3 6 1 0 0 8 )
摘要 : 浪漫主义既是现代性 的产物 , 也是产 生现 代性 的沃 土。浪漫主 义对 于现 代性 的生成居 功至伟 。 因为作 为具有理性和感性 双重主体性诉求的现 代性 , 浪漫主义很 好地呼应 了其感性主 体的诉求。 而在 德 国古典 哲 学对主 体性的论证 和阐发 中, 浪漫主 义思潮 更是 完美地见证 了主体性的喷 薄 日出。 关键词 : 浪漫主 义; 现代性 ; 主体性 ; 德 国古典哲 学 中图分 类号 : I ) 0 9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4— 2 2 3 7 { 2 0 1 4 } 0 1 —0 0 0 7— 0 4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浪漫主义作为文艺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思潮,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理想化、感性化的诉求。

在当代视野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浪漫主义在文艺理论中的地位。

本文将从现当代视野下重新定位浪漫主义,探讨其在文艺理论中的三重定位。

浪漫主义在当代视野下被重新定位为一种对现实的审视和抨击。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压力、焦虑和不确定性。

这种社会氛围使得人们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日益增强,而浪漫主义恰恰能够在这一时代环境下得到呼应。

浪漫主义强调个体内心感受的真实性和优越性,对于社会现实的种种不公和局限给予了强烈的批判,这种批判使得浪漫主义重新被视为一种对现实的审视和抨击。

古典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对于法国社会的丑恶和不公进行了深刻揭露,成为了当时的社会改革者之一。

当代的文艺作品,如独立音乐人的歌曲、独立电影等,也体现了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这与浪漫主义表达个体情感和对现实的怀疑态度有着相似之处。

浪漫主义在当代视野下被重新定位为一种对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的质疑和担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和困扰。

浪漫主义强调自然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对于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生态危机、文化认同的丧失等问题提出了警醒和质疑。

浪漫主义画家康斯坦丁·布拉普克对于工业化进程中自然环境遭受到的破坏做出了深刻的刻画和反思,表达了对于工业化进程的担忧。

当代社会也出现了对于技术进步带来的问题的反思和担忧,人们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这与浪漫主义对于自然和人文精神的强调有着相似之处。

浪漫主义在当代视野下被重新定位为一种对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反抗和追求。

在现代社会,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潮盛行,人们开始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而忽视了个体情感和内心体验的重要性。

浪漫主义强调个体情感的自由和独立,反抗了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束缚,追求内心真实和情感共鸣。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浪漫主义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以对自然、对情感、对个体的推崇和强调为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浪漫主义在现当代视野下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转变。

在文艺理论中,对浪漫主义的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现当代视野下,浪漫主义的定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分别是历史维度、文化维度和精神维度。

从文化维度来看,浪漫主义在现当代视野下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文化维度下,浪漫主义曾经被视为一种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革新和颠覆。

在浪漫主义的诗歌、小说和绘画中,人们可以看到对于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批判和反叛。

在现当代文化维度下,浪漫主义的定位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和多元文化的碰撞,浪漫主义不再是简单的反叛和颠覆,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解释和内涵。

现当代视野下的浪漫主义被重新定位为一种文化多元主义的表达和探索,是对于多元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一种艺术表达和探索。

在这样的文化维度下,浪漫主义不再是简单的反叛和颠覆,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包容和包容,成为了多元文化的表达和探索。

现当代视野下的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使我们对于浪漫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它不再是简单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个文学思潮,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内涵。

在这样的定位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审视浪漫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浪漫主义不仅是对于现代性条件下的反思,也是多元文化的表达和探索,更是对于人类内心世界和宇宙的一种深刻探索和表达。

浪漫主义在现当代视野下的重新定位,将为我们对于文学思潮的理解和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现代性:浪漫主义研究的新视角

现代性:浪漫主义研究的新视角

现代性:浪漫主义研究的新视角一、浪漫主义研究中的难题和现代性框架的引入“浪漫主义研究”显然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这不仅在于长达年的浪漫主义研究史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摆脱的“影响的焦虑”,更在于浪漫主义研究中的这样一个基本难题:在已被离析出来的林林总总的浪漫主义诸特征之间,如“它的个人主义、理想主义、把创造性想象放在首位、对大自然进行主观的感知、重视情感、使用象征意象等等”,似乎只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家族相似性,而难以找到一个最小公分母。

注—)因而··伯格姆宣称:“谁试图给浪漫主义下定义,谁就在做一件冒险的事。

”(注:转引自页。

)格里尔森也认为浪漫主义是一个“别想限定得似乎让自己或别人完全信服”的术语,(注:)而拉夫乔埃则干脆下结论道:“‘浪漫’一词已经发展到用来意指太多的事物,以至于其自身反而变得意义空洞。

它已经不能行使一个语言符号的功能了。

”(注:)然而,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发生在世纪末到世纪初的那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本质的探索努力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如韦勒克便从其“主导性的规范”标准出发进行文学史的分期研究,从而坚持认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事实上存在着“一个理论、哲学和风格的统一体。

”他说: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那些自称为或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就会发现,全欧洲有着共同的关于诗歌、关于创作、关于诗的想象力的性质的认识;关于大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观念。

(他们)也有着基本一致的诗风,其对意象、象征和神话的运用,也明显不同于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注:—)即是说,韦勒克将想象、自然和象征神话看作是浪漫主义三个最具本质性的、统一的特征。

韦勒克的立论建立在庞博的材料梳理和缜密的文本分析之上,其结论颇具说服力和定论性。

阐述这一观点的两篇论文《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和《再论浪漫主义》几成浪漫主义研究史上的经典性文本而一再被人引用,甚至其论敌拉夫乔埃也未能提出强有力的论据予以反驳。

然而,我们发现,韦勒克貌似严密的论述中仍然存在着两点疏漏。

现代自我: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一种分析维度

现代自我: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一种分析维度

现代自我: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一种分析维度
罗昔明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11)004
【摘要】近年来,把浪漫主义思潮置入现代性这一宏大的历史语境中来重新审视其历史本质是西方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浪漫主义研究范式.而主体性的"自我"观是现代性的核心元素,那么在现代性这一自启蒙运动以来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的宏大语境中,浪漫主义中的自我所居的位置将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简而言之,浪漫主义思潮,其生成的特定历史条件就是现代性.讨论现代性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也必然围绕自我主体性而展开,但也要避免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中寻求解放的理解的简单化倾向.
【总页数】6页(P371-376)
【作者】罗昔明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分析 [J], 肖镘洁
2.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重审现代中国的"唯美/颓废"文学思潮 [J], 贺昌盛
3.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维度辨析 [J], 刘超
4.现代自我: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一种分析维度 [J], 罗昔明
5.试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个体化叙述 [J], 古超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文艺理论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

浪漫主义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流派,在现当代视野下,其定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现当代视野下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进行探讨,包括浪漫主义的历史定位、文艺实践中的定位以及文艺理论中的定位,以期为现代文艺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浪漫主义的历史定位浪漫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是一种反对启蒙运动的文化运动,试图通过对情感、想象力和自然的追求来扩展人类精神世界的边界。

在现当代的视野下,浪漫主义的历史定位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所蕴含的情感、理想和对自然的热爱,这对我们对现代社会和文学艺术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浪漫主义的历史定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浪漫主义强调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追求,这种关注对当代社会中个体情感诉求和精神寄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对情感和心灵的渴望也越发迫切。

浪漫主义对情感的重视与现代社会中的世俗化、功利化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提倡的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浪漫主义的历史定位也对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传统的浪漫主义以其对自然、个体和情感的追求展现了独特的审美取向,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和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当代文艺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浪漫主义的审美理念,将其融入到当代文学艺术创作之中。

这种思想的传承和创新能够为当代文学艺术赋予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涵。

浪漫主义的历史定位对我们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学艺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浪漫主义的历史定位的深入探讨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脉络,为当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研究提供深刻的思想启示。

在现当代的文艺实践中,浪漫主义也有着重要的定位。

浪漫主义的追求自然、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价值取向,对当代文学艺术实践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浪漫型艺术现代转型

浪漫型艺术现代转型

浪漫型艺术现代转型浪漫型艺术现代转型浪漫派是19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艺运动,主张强调感性、个性和想象力,反对理性、公式化和机械性。

在当时,浪漫主义在文学、音乐、艺术乃至政治理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浪漫型艺术也逐渐发生了转型,不断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现代人们对于艺术需求的改变也促进了浪漫型艺术的转型。

传统浪漫型艺术倾向于表现人们内心的愿望、梦想、幻想和渴望,凭借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传递出自信、自由、梦想实现等方面的正能量,传达出一种追求完美与自由的求索精神。

而现代人们对于浪漫型艺术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加关注于作品的实用性与商业价值,追求的是能够立刻带来利益的实用美感。

这种需求变革是浪漫艺术现代转型的重要诱因之一。

第二,随着科技发展,艺术家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为浪漫型艺术的转型提供了便利。

比如电子绘图板、3D打印技术、广告创意等新兴科技的应用,让艺术家在表达个性化、感性化、浪漫主义精神的同时,还可以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以传达和扩展;同时,这些新兴技术的运用也让工艺水平得到了提高,更强的精细度与丰富的物理和光学效果都可以更好地展现浪漫艺术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实现了艺术品的多样化。

第三,现代社会下的浪漫型艺术具有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艺术作品融合了不同时间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电影、音乐等多种元素,具备了更加广泛的受众和更高的文化分享度。

同时,这些元素的融合也让浪漫型艺术更加符合大众喜好,创造了与时间、时代、风格、文化等多种要素息息相关的优秀作品。

最后,浪漫型艺术现代转型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化的艺术产生和新艺术的出现。

新艺术家以“超现实主义”、“想象力畅想”、“绘画+服装”等为标志,草根艺术家更是以拼贴、涂鸦、插画等底层艺术品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传统浪漫类型的艺术被细分为多个分支,涂鸦艺术、视觉艺术、游戏艺术、街头艺术等也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与独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浪漫主义研究中的难题和现代性框架的引入“浪漫主义研究”显然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这不仅在于长达年的浪漫主义研究史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摆脱的“影响的焦虑”,更在于浪漫主义研究中的这样一个基本难题:在已被离析出来的林林总总的浪漫主义诸特征之间,如“它的个人主义、理想主义、把创造性想象放在首位、对大自然进行主观的感知、重视情感、使用象征意象等等”,似乎只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家族相似性,而难以找到一个最小公分母。

注—)因而··伯格姆宣称:“谁试图给浪漫主义下定义,谁就在做一件冒险的事。

”(注:转引自页。

)格里尔森也认为浪漫主义是一个“别想限定得似乎让自己或别人完全信服”的术语,(注:)而拉夫乔埃则干脆下结论道:“‘浪漫’一词已经发展到用来意指太多的事物,以至于其自身反而变得意义空洞。

它已经不能行使一个语言符号的功能了。

”(注:)然而,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发生在世纪末到世纪初的那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本质的探索努力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如韦勒克便从其“主导性的规范”标准出发进行文学史的分期研究,从而坚持认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事实上存在着“一个理论、哲学和风格的统一体。

”他说: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那些自称为或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就会发现,全欧洲有着共同的关于诗歌、关于创作、关于诗的想象力的性质的认识;关于大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观念。

(他们)也有着基本一致的诗风,其对意象、象征和神话的运用,也明显不同于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注:—)即是说,韦勒克将想象、自然和象征神话看作是浪漫主义三个最具本质性的、统一的特征。

韦勒克的立论建立在庞博的材料梳理和缜密的文本分析之上,其结论颇具说服力和定论性。

阐述这一观点的两篇论文《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和《再论浪漫主义》几成浪漫主义研究史上的经典性文本而一再被人引用,甚至其论敌拉夫乔埃也未能提出强有力的论据予以反驳。

然而,我们发现,韦勒克貌似严密的论述中仍然存在着两点疏漏。

首先,他从其过分的“统一性热情”(对韦勒克的批评语)出发,将一场复杂的浪漫主义运动仅仅减约为三个“主导性规范”,从而不得不忽略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例如·施莱格尔著名的“浪漫主义反讽”()是否应弃之不顾呢?而柯勒律治的“有机形式论”()也是否属于非主导性原则而应被忽略呢?在浪漫主义诗学理论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自我扩张、美和艺术的自足性以及生命的诗化等问题能否被排除在外呢?所以,福斯特()批评韦勒克犯了“综合法”的错误。

这清楚地表明,现代性的问题是浪漫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所共同关涉的对象。

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自我”还是后现代主义的“非我”,其审美批判的锋芒均毫无例外地指向了现代性这一已困扰了西方知识界一百多年的难题。

如此看来,作为一场运动的浪漫主义虽已成历史,但其对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精神却早已内化在世纪和世纪的各种主义话语中,(注:卡林内斯库在其《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就将现代性的五个方面——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和后现代主义均溯源到浪漫主义,可为一证。

参见。

)从而引发人们对浪漫主义本质的永不疲倦的探索努力,以至于有人惊讶地发现“当今的文学史简直可以和浪漫派研究划等号”,因为“浪漫派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注:参见李伯杰:《德国浪漫派批评研究》,载《外国文学评论》年第期,页。

)那么,浪漫主义是怎样既批判又推动了现代性的原则呢?它“对现代性问题的独特提法”之独特性何在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现代性的问题性()。

从语义上讲,所谓“现代”是相对于“古典”而言的一个时间性概念。

但是,现代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观念却不仅仅指代一种时间上的历史分期,它意味着和古典社会在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彻底决裂和更新。

在形态层面,现代现象体现为“人类有史以来在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一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方位秩序重排,它体现为一个极富偶在性的历史过程,迄今还不能说这一过程已经停止。

”(注: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序论》,页。

)显然,在这一转型和重构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新的规范的确立,因为只有以新规范取代旧规范,才能从理念上为现代性秩序重排找到一个具有合法性的理论基点。

那么,确立现代性之合法性的新规范是什么呢?哈贝马斯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这样的解答,他说:现代性不再从另一个时代的模式里去寻求自己的定位标准,而是从自身中创立规范。

现代性就是毫无例外地返顾自身。

(注:ü)这就是说,和古典社会诉诸于超验的理念、上帝、神祗等外在的统摄性法则不同,现代性赖以立身的规范就是它自身,也就是黑格尔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

哈贝马斯指出,黑格尔实际上是第一位抓住现代性问题本质的哲学家,他(黑格尔)首次将现代性的自我确认()即主体性当作哲学的基本问题予以对待,并认为在现代性之中,宗教生活、国家形态、社会结构以及科学、道德和艺术均是主体性原则的转换和表现形式,这终于导致了世纪末科学、道德、艺术三大领域的分化与独立。

这样,以主体性为规范的现代性终于确立起来了,然而这一确立的过程却是漫长的,它经历了科学哲学领域和艺术审美领域两度激烈的“古今之争”()。

“古今之争”发生在世纪到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后来又扩展到德国。

对于亲现代派人士()而言,这场论争的目标就是要在哲学、自然科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内彻底否定中世纪经院哲学乃至古希腊、古罗马传统之不可逾越的权威地位,以发展、进步()的观点证明今人胜过古人,并以此确立现代性的自我确认性。

圣-埃夫里蒙()断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解释不了现代世界,同样,其《诗学》也无法涵盖现代艺术所创造的美。

”(注:)正如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一样,美也是无法穷尽的,它只有一种无限的可臻完美性()。

文艺复兴后,人们在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领域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这就要求现代性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提供合法性解释,于是现代性的发展进步观念和自我确认性便首先在科学哲学领域内得到了确立。

这主要归功于蒙田、笛卡尔、帕斯卡等启蒙哲学家的不懈努力。

蒙田的《随笔》()、培根的《知识的进步》()和《新工具》()、笛卡尔的《方法论》(,)等著作均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不仅应将人的理性从中世纪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应使其摆脱文艺复兴复古的桎梏。

例如培根在《新工具》中就指出,现时不应依赖于传统;传统的权威应被搁置;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非权威的产物。

(注:参见培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年版,—页。

)这样,到了世纪中晚期,启蒙思想家们便逐渐在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确立了理性/进步的现代性观念。

然而,在文艺美学领域,新古典主义的摹仿论、三一律等“仪轨”()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进步/无限等观念仅适用于直线发展的、以自然和真理为探索对象的科学和哲学,而艺术却始终处于一种盛衰更替的循环运动状态,其中古典艺术已臻于完美的极致,古希腊艺术是永远不可超越的完美范本;无限只存在于哲学与科学领域里,而不属于文学艺术,因为后者所探索的对象是“一成不变的人的心性特征”。

(注:年出版于日内瓦的《百科全书》这样写道:“趣味的标准是永远一致的,因为它根源于一成不变的人的心性特征。

”参见页。

)这样,在人的情感或心性领域,现代性的原则还难以突破新古典主义的窠臼。

这了就表明现代性工程在世纪中前期的启蒙运动期间还仍是一项未竟工程,因为按照马克斯·舍勒的现代性理论,“心态(体验结构)的现代转型比历史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更为根本。

”(注:转引自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页。

)而现代性在人的心性情感领域以及其外在表达形式——文学艺术领域的突破最终则由勃兴于世纪末期的浪漫主义运动来完成。

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浪漫主义的兴起对于在文学和美学领域里确立主体的自我确认、自我肯定的现代性原则以及最终全面推进这一现代性原则所起到的划时代的作用。

伯勒指出:从浪漫时代的萌芽到世纪末(浪漫主义的全面兴起),在人类历史上,诗、文学和艺术首次被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段时间是西方历史的分水岭,因为它将现代主义的意识完全确立起来了。

这体现在它(浪漫主义)以一种全新的现代意识彻底否定了古典主义的陈规。

它为文学艺术史引入了完美的无限性()以及创造性观念,从而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文艺循环发展论和不可超越的完美范本论。

这种新的诗歌观的最重要特征是:以创造取代摹仿;强调诗人的天才和想象;以历史的发展变化观打破僵死的文类()等级系统;提倡读者阅读和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至此,在“古今之争”中,现代人()终于在诗歌领域里也取得了胜利。

于是,现代性的时代才真正开始了。

(注:)卡林内斯库也注意到浪漫主义在文学审美领域里确立现代性原则并最终在全面推进这一原则的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在世纪末到世纪初的“古今之争”中(在英国,斯威夫特的《书的战争》体现了这场论争),即使许多赞同“现代”的人们也仍固守古典主义超验的、永恒的美的模式,他们认为,现代人优于古代人仅在于前者能以一种更理性的眼光来理解这一模式。

“但是,到了世纪末世纪初,确切地讲,自从以浪漫主义面目出现的审美现代性首次明确界定其反古典主义宗旨的基本立场,并宣称这一立场具有历史的合法性伊始,超时间的、普遍可理解的美的观念才开始造退。

”(注:)实际上,追溯一下浪漫主义代表人物自己的理论主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早已开始探索浪漫主义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如·施莱格尔()在其著名论文《论希腊诗歌研究》(,)中就指出:“艺术的完美是无限的,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只存在有条件的、相对的极致,没有绝对的完美。

(艺术的完美)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完成的渐进过程()。

”(注:转引自页。

)这显然是对古典主义范本摹仿论的断然否定。

而其兄··施莱格尔()更是十分明确地坚持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对立,并始终如一地将“浪漫”等同于“现代”。

他说,浪漫主义代表着“现代艺术精神,它与古代或古典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注:转引自页。

)因为“古代艺术和诗歌是一种节奏性的法则,是谐和地颁布一个反映事物永恒理念并经过美妙安排的世界的永久性立法。

浪漫诗则表现对一片混乱的一种秘密渴望,它无休止地追求新颖惊异事物的诞生,它隐藏在有条不紊的创造的母胎中……”(注:转引自页。

)对浪漫主义现代性意识最清楚的表述体现在司汤达()《拉辛和莎士比亚》一文对浪漫主义的定义中。

司达汤对浪漫主义的理解既不是从历史分期入手,也不是从某种特定的风格入手,而是敏锐地抓住了浪漫主义的现代性意识,即审美旨趣的世俗性和现时性:浪漫主义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它以当代人的习俗和信仰为旨归,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愉悦。

与此相对的是古典主义,其文学愉悦只提供给他们的先祖,……今天谁要想摹仿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而且还假装这些摹仿不会使世纪的法国人厌烦的话,他就必定是一个古典主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