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_现代命运_经典解读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10-21
作者简介:张文初(1954-),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
在表层社会心理的构成上,20世纪延续和深化着19世
纪30年代以来的反浪漫主义诉求,对浪漫精神持抵制、
漠视、对抗的姿态。整个20世纪的基本情调似乎都与“浪漫”无缘。两次世界大战、核灾难、物化、生态危机、极权政治、理
性囚牢、科技暴政:这些就是20世纪的人们殊深轸念的生存现实,它使这个世纪的人类感受到自我的生存完全陷落在非浪漫、反浪漫的深坑里。“只需在战壕里呆上一周,就会涤
除那些残存的对战争的浪漫想法。”[1](P432)“战争是地狱,建造这所地狱的人是罪犯。”[1](P432)
“像大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那样几乎挺过整个战争的人(欧文在即将停战之际阵亡),对于战争的感受只有恐怖、遗憾、无聊。战争引发的浪漫情绪一去不返,战后时期人们一想到战争就深恶痛绝。”[1](P433)
这些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生存叙说。战争不只是制造千万人肉体的死亡,更是对整个人类精神生命的伤害。战争也并非只是灾难的起因,更可怕的是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内在病灶的爆发。庞德说,西方文明是“一个老调了牙的婊子”。[1](P445)威尔斯说:“我们所在的文明正在倒塌,而且我想它倒塌的速度非常快。”[1](P445)
诸如此类的对于人生、人性、文明、文化的非浪漫的、反浪漫的描述和揭露几乎是整个20世纪前50年所有著名思想文本和文学著作的共同主题。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加塞特的《大众的反叛》、艾略特的《荒原》、卡夫卡的《城堡》、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雅斯贝斯的《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加谬的《鼠疫》,这些随便列举的书名呈现给我们的都是迷惘、
破灭、绝望、荒诞、恐怖、恶心等等让欢快的浪漫主义者们无法理解的情绪。
然而当我们穿越社会心理的表层,向其深处窥探时,我们发现的却是另外的情景。初版于1955年的罗素的《西方
哲学史》
说:“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今天,艺术、文学和哲学,甚至于政治,都受到了广义上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特有的一种情感方式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连那些对这种情感方式抱反感的人对它也不得不考虑,而且他们受它的影响常常
超过自知的程度以上。”[2](P212)
1919年出版的施米特的《政
治的浪漫派》谈论的虽主要是20世纪以前的现象,但他对“浪漫趣味”的解读,包含了对20世纪初社会现实的指认和
对该书眼中的“未来”情景的预测。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
义哲学家伯林说:欧洲历史上由浪漫主义带来的第三次大转折全面改写了西方世界的历史,“我们称为浪漫主义的运动使现代伦理学和政治学发生的转型,远比我们意识到的
要深刻得多。”[3](P191)
“浪漫主义者引进了一组新价值,与旧的价值毫不相容,而今天大多数欧洲人是这两种相对立的
传统的继承者。”[3](P198)
伯林的这些叙述出现在《浪漫主义革
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一文中。该文收入出版于1996年的《现实感》。尽管伯林的浪漫主义的“今天”并非就是20世纪行将谢幕的96年,但它代表了伯林对整个20世纪的生存现实的判断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罗素、施米特、伯林这些思想巨人的现实观察确证了一个铁的事实:浪漫主义依旧存在于20世纪西方人的生活和心灵之中。当然,他们的看法包含了他们对浪漫主义的不同
浪漫主义:现代命运、经典解读与启示
张文初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20世纪主导性的社会心理在表层现象上排斥、对抗浪漫主义,但在深层结构上仍然强劲地推进着浪漫主义的发
展。施勒格尔—海涅—施米特—罗素—伯林的浪漫主义研究构建了自浪漫主义运动出现以来的、近200年间的对浪漫主义的经典解读。经典解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揭示出“作为概念语词的浪漫主义”和“浪漫精神”的区别;它呼唤更为开放的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其中,超时空、跨学科、非理性、关注否定性意义等解读维度在当代思考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浪漫主义;情感;机缘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0)02-0097-05
97
2010年第2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理解。罗素关注的是“情感方式”,施米特重视的是“趣味类型”,伯林言说的是“价值范式”。从他们的立论依据和其现实观察的对应来看,他们的判断都是不可推翻的。施米特说,按照法国人对浪漫主义的理解,浪漫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设想“有人正在城市街道上散步或在集市上闲逛,他看着农妇在兜售自己的货物,家庭主妇在买东西。这些十分投入的交易着鲜果佳肴的人,令他十分感动;可爱的小孩、专注的母亲、生龙活虎的年轻人、身板笔挺的男人和庄重的长者,都让他着迷。此人就是个浪漫派。”[4](P3)感动于日常普通的无害于他人的真实生活情景就是浪漫:如果接受这样的定义,可以说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有浪漫。说20世纪人类生存含有浪漫因此就不是空穴来风。中国当下流行歌曲把恋人携手变老看作人间“最浪漫的事”而深情吟唱就是对浪漫主义真实存在的一种民间诠释。伯林说,浪漫主义认定“要成为人不是要去理解或推理,而是去行动”;“因为个人被丢入他的社会的本源潮流里”,“于是这个美学模式就被移植到了社会和政治范畴里,后者注定要在现代欧洲历史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成为“支持着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和任何依赖于道德的运动”[3](P214)的基本原则。这是对政治浪漫主义现代影响的描述。稍微熟悉20世纪政治社会历史的人应该说都不会拒绝这样的描述。在谈到浪漫主义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念时,伯林说,存在主义是浪漫主义的后继形式。在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看来,“价值不是事实,世界是‘价值中立的’”,“要想证明这种或那种道德秩序或政治成就更好、更值得追求或更理性是因为事物的普遍结构如此,这在这种类型的思想家看来纯粹是自我欺骗——
—起源于在事物本质里寻找对自己观点的支持的狂热欲望”。[3](P217)如果相信此种论述,就同时可以认定:当今正在改写西方文化的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正是浪漫主义的新生儿子。人们说福科骨子里是浪漫主义者。实际上不止福科如此,德里达、利奥塔、德勒兹,同样如此。
历史常有逻辑的支撑。20世纪的浪漫主义可以在黑格尔思辩哲学的背景上解读:20世纪浪漫主义的历史性存在实际上隐含在20世纪反浪漫主义运动的逻辑之中。包括《存在与时间》等著述在内的整个20世纪对浪漫主义的蔑视和仇恨实质上正是因为浪漫主义顽强存在的缘故。排斥、反拨的原因是被排斥的东西在场,是因为它正在阻碍期待之物的出现。只要仍旧有排斥,被排斥之物就仍然在场。只有到排斥本身消失,被排斥之物才算是真正被排斥掉了。被排斥物的在场不仅是排斥行为诞生的依据,而且是排斥行为展开的基础。被排斥物就包含在“排斥行为”之中。排斥的幅度、深度、方式、路径、机制实际上都受制于被排斥物。20世纪的思想家之所以要颠覆浪漫主义恰是因为他们骨子里正活跃着浪漫主义的基因。颠覆的干劲越大,颠覆的程度越深,说明潜在的浪漫之魂越活跃,隐藏的层面越深刻。颠覆
的路径和机制、方式和手段也正是浪漫之魂活跃的路径和机制、方式和手段。逻辑上的悖反不仅是从内在机制上映证了罗素、伯林诸人所描述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从理性上开辟了对20世纪反浪漫主义运动逆向解读的合理空间。它从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说明了浪漫主义在20世纪和当今社会中的存在是不容怀疑、不容轻视的事实。
二
浪漫主义在现代人心理和生活中的存在既决定了、同时也受制于思想家们对浪漫主义的解读。
随着18世纪末浪漫精神的井喷,浪漫主义的自我反思就跟着出现了。最早对浪漫主义进行学理审视的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者施勒格尔和海涅。施勒格尔是浪漫主义的思想领袖,他的思考源自于创构浪漫主义的追求。表面看来,施勒格尔首先关注的是诗体形式的浪漫主义;是发展和繁荣“浪漫诗”的目标。但实际上,他的“浪漫诗”就是他对于诗的整体构想。他并不只是把“浪漫诗”作为“一种”诗体看待,他希望所有的诗都浪漫化。更关键的是,他的所谓诗的浪漫化,不是基于把诗仅仅作为人类生存方式之一的诗学理解,而是基于对人的整体生存的命运思考。在施勒格尔这里,诗的浪漫化,就是人的生命的诗化,就是人的生存的浪漫化。下面这一段施勒格尔的著名论述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意义网络:浪漫诗是渐进的总汇诗。它的使命不仅是要把诗的所有被割裂开的体裁重新统一起来,使诗同哲学和修辞学产生接触。它想要、并且也应当把诗和散文、天赋和批评、艺术诗和自然诗时而混合在一起,时而融合起来,使诗变得生气盎然、热爱交际、赋予生活和社会以诗意……[5](P11)
浪漫诗等于诗的浪漫化、等于生活和社会的诗意化:这就是上述引语要表达的第一个思想。与之相关的第二个思想是,诗的浪漫化和生活的诗意化关键在于由“分”而“汇”,由“割裂”而“融合”。施勒格尔提出“总汇诗”的概念,强调诗的被割裂的体裁的融汇,诗同哲学、修辞学的融汇,诗和散文、天赋和批评、艺术诗和自然诗的融会,都是在阐释他的“融汇哲学”。事实上,他要“融汇”的远不只是上述条目,“融汇”有着更为广阔深邃的内容。他说:浪漫诗和浪漫生活“包括了凡是有诗意的一切,最大的大到把许多其他体系囊括于自身中的那个艺术体系,小到吟唱着歌谣的孩童哼进质朴的歌曲里的叹息和亲吻”;它“能够”“充当一面映照周围整个世界的镜子,一幅时代的画卷”;它“不受任何现实和理想的兴趣的约束”,“随心所欲容不得任何限制自己的法则”。[5](P71)基于对整体主义和人性狂妄的不屑,当今的人们也许无法和施勒格尔的“融汇哲学”共鸣。但后现代对根深蒂固的理性分割主义的厌恶又可以让我们进入施勒格尔的“浪漫”之中。维塞尔说:“席勒列出了一系列对立,不管从历史来说,还是从逻辑上,都是不易克服的。它们预示了黑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