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合集下载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成就沈从文幼年因家庭变故,小学未毕业就去从军,历经艰辛,沅水边接触的一切,在他脑海中形成不可磨灭的记忆,把记忆中的人和事整理成小说,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1.语言简炼很少使用的、了等字,加入提炼过的方言,显得古朴又不失鲜活生动;塑造人物形象往往几笔勾勒而成,边城翠翠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点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也不动气……”简简单单几句话,把天真少女形象表露明明白白;似乎能感受翠翠如刚出生小动物一般,毛绒绒,惹人欢喜惹人怜爱;2.心理描写出色沈从文不仅在人物形象塑造有突出造诣,心理描写也十分出众;“翠翠一天比一天长大,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了;时间正在成长他似乎在催促她,使他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责;她欢喜有朴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去一颗星凝眸,祖父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点害羞情绪轻轻说:‘看水鸭子打架’”,这里写翠翠少女怀春害羞神情,幻想着自已当上新嫁娘的美好情景,这点心思,描写十分到位;3.意境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淡化情节,以散文笔法抒写湘西的自然美,水岸边吊脚楼、码头、碧溪的竹篁、白塔等湘西景色描绘细致;形成一幅跃然纸上的山水图;婚礼嫁娶、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构成一幅幅亮丽风俗画;在翠翠与傩送的爱情里,笔调温柔、清新淡远,在淡淡诗意里透出似有似无的愁;小说风格偏向浪漫主义,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人物形象塑造传神、人物心理刻画使之更加丰满;情景交融散文笔记,折射出作者对人性思考,如边城祖父所说:“人是要硬扎的,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沈从文对文学的贡献在于将诗意、散文笔法融入小说,创出兼容并蓄独特的文体,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湘西”,讴歌人性,在乱世为生命谱出一首赞歌;。

浅析沈从文小说对中国乡土小说的独特贡献

浅析沈从文小说对中国乡土小说的独特贡献

浅析沈从文小说对中国乡土小说的独特贡献作者:齐亮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第27期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自然、清新、朴实著称。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在文坛上掀起了“乡土文学”的热潮。

这些作家的作品以展现农民的生存、精神、命运的不幸和痛苦为主。

而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却独辟蹊径,着力描写湘西乡村的风土人情,挖掘故乡美好的东西呈现给读者,讴歌了湘西人古朴的品质,朴素的人情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清新、纯真的田园式风格。

关键词:乡土小说湘西世界独特贡献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c)-0208-02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甲辰、休芸芸等。

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1918年高小毕业后随当地的土著部队,在川、湘、黔等边区生活,后正式参军。

1922年报考燕京大学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做旁听生。

1924年,陆续在《晨报》《现代评论》《语丝》上发表作品。

1928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社。

之后曾辗转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后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从湖南凤凰县走出来的沈从文,经历了穷困潦倒的生活,许多城里人自以为是的歧视后,依然不屈不挠,用自己清新自然的笔触,将湘西这个边远地区的人文传统展示给读者,呈现给世人一幅具有浓郁湘西风情的巨幅画卷,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七十余部,主要包括:短篇小说集《蜜柑》《神巫之爱》等,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等。

1 乡土小说产生的背景在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中国,很多人对故乡总是有不可磨灭的记忆。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艺术探讨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孙晓娇(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抒情的乡土叙事模式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语言古朴又极具诗意,其乡土小说也十分典型,与“现代文明”对照,读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忧患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

其代表著作《边城》写于1933年,以描述天保、傩送和翠翠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着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着力塑造了一座具有浓重湘西地方特色的小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值得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价值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其弟子汪曾祺曾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的《边城》高呢?”《边城》其内容意义与艺术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小说内容小说题曰《边城》,便设定了故事发生地方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僻远边地的小城。

1按沈从文所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进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这个小山城,由于是“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由此可见,“边城”是在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时代中的一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圣地,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相隔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桃花源”中,便发生了翠翠,傩送与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赛时无意间遇上英俊的小伙子傩送(也叫“二佬”),正值花季的两人不由得互生纯真爱慕之心,种下情苗。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选择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选择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选择关键词:价值取向审美选择人性民族重建摘要:沈从文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他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文明与野蛮的多重文化冲突中,寻求实现民族重建的理想途径,表现出超前的历史意识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也暴露了思想的局限性。

沈从文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坛上的一个独异现象。

他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描写都市和湘西农村各种复杂人生形式和情感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建构起一座特异的艺术大厦。

在他的整个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的热忱和对“城里人”的讥讽。

它们一起构成他文学世界美与丑的两极,尤其是在与都市文明相对照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文明与野蛮的多重文化冲突中,作出了自己的抉择,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

一、呼唤健康自然人性的复归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世纪。

由于列强的武装侵略和随之而来的文化输入,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质变。

现代文明带来了都市的畸形繁荣,同时造成人们懒惰、精神萎靡、狡诈阴险,表现出病态的人生。

在农村,古老的一切也正面临着挑战和破坏,甚至偏远的湘西“农村所保有的那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也“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沈从文直接经历了这样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目睹正在发生和变化的一切,他认为:文明途径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既驱动了历史的车轮,也吞噬着人性的光辉。

因此,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沈从文从传统的乡村道德视角观照现实,抨击文明侵蚀带来的人性的堕落,希望人性重新复归于自然。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都关注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

茅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农村三部曲》,鲁彦的《桥上》《野火》,叶绍钧的《多收了三五斗》,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等作品都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深刻地描写了现代文明对中国乡村小农经济的无情倾轧,揭示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逐渐加深的历史悲剧。

但他们都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抗议现代文明对人民的掠夺,描绘乡村破产的悲惨图景。

沈从文《边城》论文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谈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魅力

谈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魅力

所有 ‘ 罪过 ’ 被湘西原始生命的力量担待下来 。 ” < 边 城= } 中, 优美 的湘 西风景 和迷人 的湘西 风俗散发 着 清新明朗的气 息 , 生 活在这 里 的人们无 不率直 、 勤 劳、 善良和美丽 , 他们 的生活样式和生命形式高度统 他们就像野塘里 的鱼儿 与湘 西的一草一水共 呼 吸, 围绕大 自然的女儿翠翠的爱情 , 一 出出生命 悲剧 上演 了, 但是好像谁都没错 , 好像一切只是大 自然在 更迭着季节。 ( -) 洋溢着淡远 、 清新的牧歌情调 牧歌是西方文学术语 , 它的实质是在于复杂 、 败 坏的城市生活中, 表现 自然、 淳朴的乡村生活。学者 们普遍认为 , 尽管许 多牧歌 的描述与城市和乡村 的 实际生活相差很远 , 但这种文学表现形式却极大满 足了人们 回归 自然 , 回归乡土 , 回归单纯朴质生活的 永久愿望 。 美国作家福克纳用 田园牧歌式的笔调虚拟了约 克纳帕塔法乡土世界 , 沈从文则用 田园牧歌式 的笔 调创造了一个 中国乡土世界——湘西 。< 边 城> 这 部小说处处充溢着牧歌气息 。小说通过湘西地区少 女翠翠的爱情故事 , 谱写 了一曲爱与美的精神赞歌 : 祖孙父子的亲情 , 青年男女的爱情 , 人们相互之间的 友情 。 以及湘西地区风景风俗的神秘浪漫。在这些 爱的展示中体现 了作者对美 的执着追求 , 他 以这种 具有原始野性的朴实、 纯真的人性美 , 表达 了对都市 里尔虞我诈 、 勾心独角的人生态度的否定 , 表达 了对 重情谊、 轻利益 的美好人性 的向往 。尽 管这 种理想 化的人性和人生与现实社会有着很大 的差距 , 但 他 们追寻美好 、 善 良、 质朴 的美好愿望无疑是对黑暗现


t囊 日■ : 2 0 1 4- 0 5一 l l
作●■介 : 牵| l l 男( 1 9 8 4 一) , ★. 辽宁警 口人 。 营 口职土技术 学虎. 讲 师. 主要从 事浞语 言文学麓学研 究。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瞧沈从文小说得艺术特色20130211班沈炜煜小说《边城》就是沈从文最负盛名得代表作,就是她浓郁得怀乡情节得艺术结晶。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得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田园牧歌式得浪漫情调与质朴自然得诗化语言,以船家少女翠翠与船总得儿子天保、傩送兄弟凄美得爱情悲剧为情节框架,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得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得善良美好,寄寓了作者得崇高得文化理想与人性理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深深地陶醉于其中。

小说得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具有很高得美学价值。

以《边城》为例,我认为得沈从文小说得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大量如诗如画得环境描写小说三要素分别为人物、情节与环境,而田园小说得关键则就是环境,《边城》也不例外,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得地位.《边城》中得环境与景物描写极其富有诗意与梦幻色彩,充满地方色彩,有种世外桃源般得美感,令人神往。

小说中环境描写得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有顶针(比如第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得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得人家.”这句话以当地人熟知得弓与弦作喻体来比喻溪流与山路得关系, 以小喻大,新鲜别致, 形象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顶针得运用突出了事物之间得环环相扣,贯通了语气,给人一种清新得格调。

);有比喻(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一句生动形象而简介地写出了溪流与山路弯曲得形态;又如“月光如银子"“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等,给人展现了一幅静谧柔与得月夜图.);也有拟人(如“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就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眼儿安睡了”一句,赋予小鸟儿人得情感,生动形象)。

小说中,“月光"“竹篁"“鸟雀"“小溪”等景物频繁出现,而这些景物只有在远离城市得乡村中才能凸显出来,充满了浓浓得田园气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小说中得不少景物描写不仅仅只就是为了描写景物,还会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来折射人物得内心世界.比如,“黄昏照样得温柔,美丽,平静”一句,以黄昏得平静反衬出翠翠内心世界因情窦初开而萌生得躁动、落寞与薄薄得凄凉。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瞧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20130211班沈炜煜小说《边城》就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就是她浓郁的怀乡情节的艺术结晶。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与质朴自然的诗化语言,以船家少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凄美的爱情悲剧为情节框架,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寄寓了作者的崇高的文化理想与人性理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深深地陶醉于其中。

小说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以《边城》为例,我认为的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大量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小说三要素分别为人物、情节与环境,而田园小说的关键则就是环境,《边城》也不例外,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边城》中的环境与景物描写极其富有诗意与梦幻色彩,充满地方色彩,有种世外桃源般的美感,令人神往。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有顶针(比如第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句话以当地人熟知的弓与弦作喻体来比喻溪流与山路的关系, 以小喻大, 新鲜别致, 形象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顶针的运用突出了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贯通了语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格调。

);有比喻(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一句生动形象而简介地写出了溪流与山路弯曲的形态;又如“月光如银子”“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等,给人展现了一幅静谧柔与的月夜图。

);也有拟人(如“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就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眼儿安睡了”一句,赋予小鸟儿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小说中,“月光”“竹篁”“鸟雀”“小溪”等景物频繁出现,而这些景物只有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中才能凸显出来,充满了浓浓的田园气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小说中的不少景物描写不仅仅只就是为了描写景物,还会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来折射人物的内心世界。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摘要:人性是沈从文小说表现的中心,城与乡是他观照的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

讴歌古风犹存的乡村生命形式,勾勒沉沦堕落的都市面影,以及通过对乡村与都市,原始与现世直接交流的共时态考察,从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嬗变中,表现人性之“常”、“变”,是他小说人性观照的总体逻辑构架。

而从乡村原始生命形式中寻找健康的基因,重铸民族灵魂,是其小说叙述的总旨归。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集中体现了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美,其着重通过自然环境的渲染、典型人物的刻画、诗化艺术手法的烘托三方面来表现。

尤其是其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灿烂。

关键词:乡土小说,人性美,生命价值序论纵观沈从文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他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人性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等人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指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

描述了湘西人被排除在正统的历史之外,几千年过着原始的生活。

”沈从文创造了美丽的愁人的湘西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展现的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一生向往美好的人生,并借助自己故乡湘西山水的优美来表达他内心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在山水之际、草木之间无不萦绕着一种诗意的抒发和灵魂的荡涤。

沈从文自称是城里的“乡下人”,乡土题材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占了主要位置。

沈从文怀着对湘西苗乡的深情厚意,写出了湘西苗族醇厚朴实的人情世态,纯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自然风光,绘制了一幅秀美别致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极大地丰富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

沈从文以他清醒的头脑,独特的思维方式描摹了自己眼中的湘西人、湘西情。

作者曾说,“我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性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就是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人性美。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内容摘要:沈从文一生创作丰厚,他的乡土小说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洋溢着田园牧歌气息,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牧歌气息乡土小说湘西世界艺术价值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原名沈岳焕,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较多的一个。

沈从文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24-1927年是沈从文的试笔和模仿阶段,他受周作人、废名等影响,多写些怀乡忆旧之作,寄托对乡土的愁思,其文化意蕴浅显凌乱。

1928-1931年,沈从文主要在上海,他一扫往昔作品中的感伤情调,纪实倾向,转而凸现湘西世界蛮荒自然状态和原始初民的神性、强力、元气以及旺盛的情欲,让读者领略湘西世界的奇幻和浪漫,原始初民的自在与强健。

他的地方意识开始觉醒并得到强化。

1931年秋,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在青岛大学任教。

佛家思想就是这一时期大规模地有机地融人他的作品,对生命的原生态进行了归纳。

这种归化作用在他1933年秋到北平后仍持续着,但佛家思想逐渐淡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上升到主导地位。

在佛家思想使野性的湘西受到初步的文明教化后,儒家思想把伦理情感,民族前途的思考,自强不息的精神,道家把诗性人格推到了沈从文视野中。

《边城》作为这种变化的产物和集中体现,显示出沈从文正走出在地域对比中表现湘西地方优势的格局,唱出了中国的颂歌。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1、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曾看过有关沈从文的评论,说是他的《边城》有一种牧歌情调。

“牧歌”到底指什么?大约是几亩农舍半户人家的悠闲,是碧海蓝天一抹微云的情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欢喜。

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_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_凌宇

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_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_凌宇

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凌宇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从沈从文创作内含的湘西土著民族立场及情感倾向、人性与民族文化重构、/乡下人0与现代理性三个方面,论述其思想价值。

文章认为,浸透在沈从文创作字里行间的孤独感,正是湘西土著不为人理解的千年孤独。

其笔下的/湘西世界0,则是主流文化不占统治地位的边缘文化区域的缩影;沈从文是一位人性的歌者,其人性观植根于他的以生命观为核心的人生观。

而其最终旨归,则在/重造经典0,即实现民族文化的重构,其所触及到的,则是20世纪最为严峻的/中国问题0;沈从文自称/乡下人0,他的都市批判,显示出一种/乡下人0的偏激。

但在他的都市观察中所拥有的平民主义指向、弗洛依德心理学的观察角度以及观察/乡下人0现代生存方式时所具有的启蒙立场,都显示出沈从文所具有的现代理性精神,这导致沈从文对/都市文明0与乡下人现代生存方式的双重失望。

对沈从文的文学史地位的评价,自30年代开始,迭经变迁,迄今尚未止息。

自鲁迅认定沈从文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0/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0¹之一,是/年轻一代-京派.的代表0,/北平文坛的重镇0º,到了1949年前夕,被宣判为/一贯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0的反动作家»,/地主阶级的弄臣0¼,不啻从峰巅跌入深谷。

/文革0结束以后,开始了对沈从文重新评价。

从大家抑或名家的论辩,到沈从文是否文学大师之争,一直延续到沈从文身后。

一个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主要取决于其文学创作的自身价值。

而对文学创作价值的评估,又包括着作品的思想蕴含及艺术构成两个层面。

我们是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论者,但存在于同一作家身上的二者不兼容、不对称现象却常常使人犯难。

就沈从文而言,当其被抬上巅峰时,自然是出于对其创作思想层面与艺术层面价值的综合考量;当其被贬入深谷或不欲予其更高的文学史地位时,其着眼点似乎均不在其创作的艺术品位,而在其创作的思想蕴含。

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

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

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德鸿,字湘南,号柯亭,湖南湘潭人。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沈从文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湘潭县的一位知县。

他自小受到优良的教育影响,培养了对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二、沈从文的创作特点1. 独特的写作风格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他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 对乡土题材的追求沈从文在创作中常常选择乡土题材,通过描绘农民生活、山水田园等场景展现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美好与真实。

他对土地、自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 对人性的关注沈从文对人性的关注是他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人物塑造来展现人性中的善良、美好以及复杂多变的一面。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世界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类存在的困惑与挣扎。

三、沈从文代表作品赏析1. 《边城》《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西南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女主角荷花成长经历和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传统乡村社会中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艰难历程。

小说以细腻入微、真实动人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与家族压迫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

2. 《湘行散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他在湖南省进行考察和旅行时的所见所闻。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湖南的风土人情、山川景色和乡村生活。

通过对湖南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沈从文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湘潭。

四、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推动乡土题材的发展沈从文以其对乡土题材的追求和创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题材创作的发展。

浅析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浅析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意。
的老人是沈从 文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 。
在湘 西 的山水风 景 中 ,小女儿 烂漫 如
在 金钱物 欲 的控 制下 ,仍然 追求 真诚 的爱 。 《 柏子》 集 中描 绘 的是水 手柏 子 用一个 月挣来 的辛 苦钱 和他相 好 的
而 美 丽 的 姑 娘 。 小 说 《 巫 之 爱》、 神
塘金 ・ 豹子 ・ 与那 羊》 赞美苗族青年在
沈 从文 作为 一个 理想 主义 者 ,在 作品 中表现 了对美 的刻意追求 。他 说 : “ 么叫真?我倒不大 明白真与不真在 什 文学上 的 区别 ,也 不 能分辨 它在 情感 上 的 区别 ,文 学 艺 术 占领 有 美 与 不 美。 ”在沈从文的作 品中淳 朴的 民情 民 风 、优 美 自然 的湘 西风 情 画 , 。就 如沈从 文在 《 城》 中所 边
说 的 “ 要 的本 是 一 种 ‘ 生 的 形 所 人
式’ ,一种优美 、健康 、 自 ,而又不 然
悖乎人性 的人生形式 。 ” 青 年男 女 的爱情 作 为优美 人性 的
农 民的 描写 ,小说 《 牛》 是其 中的一
篇 。大伯 耕 田时 ,无 意 中把 小牛 的后
浅 沈 文的 土 说 析 从 乡 小
郑州工业 贸易学校 杨 彦
摘 要 :沈从文是 中国文坛上著名 的小说 家, 的小说 清新 、朴 实、 自然。特 别是 关于湘西 乡 风情的小说 ,以表现人 性为 中心 ,传递 他 村
出 者原始 古朴的人生审美理 想。对善 良淳朴的民风 民情等人性 美的讴歌 、对美的刻意追求和作 品中展现 出的浪漫 色彩是 沈从文 乡土小说 中 作 重点表现 的内容 。
关键词 :沈从文 ;乡土小说 ;人性 美;美的追求 ;浪漫情怀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摘要]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

他是一个“乡下人”,他着力构筑了湘西世界,处处抒写了湘西的风俗人情,讴歌了人性美,但也有悲观的一面,唱出了孤独哀婉的田园悲歌。

[关键词]沈从文风俗人情造境艺术一、风俗人情一谈及沈从文的小说,首先反映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遥远的湘西的“风俗”。

自从八十年代初沈从文其人其作被“重新发现”以来,在许多研究论文和著作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风俗美”当成沈氏乡土小说的主要标志,并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沈从文乡土抒情之作的出现,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所带给人们的耳目一新之感还是强烈的、震撼的。

尽管初期习作的浅显使得他的乡土情结没有得到更有利更充分的展现,但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湘西边地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描写,显然有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者笔下的沿海乡村;而且对于都市的困惑,乡土文学作者的感伤情怀往往渗透在他们对于乡村社会与风俗的批判当中,倒是这个来自边地的“乡下人”,大概是没有受到新式学校教育,没有受到新式文化熏陶,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于地方风俗的欣赏与满足,思乡与怀旧之情抒发的更具本色,这的确也是独树一帜的。

并且使得当时受够了压抑和苦闷的读者感到亲切和温馨。

沈从文那些以重在展现湘西世界的奇风异俗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的“沈从文热”中倍受青睐。

《龙朱》中描写的族长儿子追求女子的对歌,给我们展示了郎家族田园式的生活方式;《雨后》、《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大胆描写少男少女放肆在山野里幽会、拥抱、接吻、野合,表现原始形态的“野性”;《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寡居妇人之间男欢女爱,这个美丽而带有几分忧伤色彩的故事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萧萧》、《一个女人》描写的是乡村女性“不识不知”、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

诚然,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沈丛文那特别讲究温和和节制,婉约隽永的叙事态度和清新明丽、活泼多姿的独特文学语言来加以表达的。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风格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风格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风格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独特、生动、传神,深受读者喜爱,其文化价值也是无与伦比的。

一、沈从文的小说独特风格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独特,以自然写实为主,刻画人物形象细腻生动,注重细节描写,描绘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复杂,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本质。

同时,沈从文的小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二、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
沈从文的小说在文化价值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

他的小说融合了南方的民间文化、传统文学和现代思潮,呈现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学形态。

这种独特的文化呈现方式,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而且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

此外,沈
从文的小说也深刻地描绘出了中国南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地域特色,从而增强了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

三、沈从文小说的历史地位
沈从文的小说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包括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沈从文小说的文学成就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多元文化和民族地域特色方面的成就,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风格深得人心,它们不仅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代表之一。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经典之作,以便下一代能够领略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卓越成就。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贾德学【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解读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所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深入剖析沈从文独特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并从作者乡土出身、苗族血缘及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情结客观因素和他通过人性美的渴盼与呼唤来重塑民族文化品格理想的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沈从文独特乡村文化价值取向产生的根源,阐明沈从文在湘西乡土世界中营建的“人性小庙”在激发人们对真善美和纯洁人性的呼唤追求中的积极现实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村文化;价值取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无疑是最具独立意识和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

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热情和对城里人讥讽,并且以城乡对峙的结构构成了其小说创作的整体格局。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在这里,作者通过塑造在纯净的大自然中生活的16岁的翠翠、河边的老艄公、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等一系列富有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在这个远离都市、富有诗意的世外桃源中,流露出一代文豪沈从文钟情于乡村的文化价值取向,寄寓着他尊崇人性、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一、《边城》是寄寓着作者审美观念和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边城》是沈从文发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代表作。

作品描写了一位驾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酿为悲剧的故事。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哀婉而美丽的爱情故事。

全篇在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古朴宁静的氛围中展开,真实地再现了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的优美自然风光、恬静的生活画面、古朴的民情风俗,使《边城》成为寄寓着作者对“生命”、“美”、“爱”等人生理想执着追求的世外桃源。

1、《边城》的美,首先在于它给我们展示了湘西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小说中所描绘的山城茶峒依山傍水,有蜿蜒如长蛇的城墙,湾泊着小小篷船的码头,山民们住着半水半陆的吊脚楼,一切都极富湘西地域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他浓郁的怀乡情节的艺术结晶。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和质朴自然的诗化语言,以船家少女翠翠和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凄美的爱情悲剧为情节框架,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寄寓了作者的崇高的文化理想与人性理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深深地陶醉于其中。

小说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以《边城》为例,我认为的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大量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小说三要素分别为人物、情节和环境,而田园小说的关键则是环境,《边城》也不例外,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边城》中的环境和景物描写极其富有诗意和梦幻色彩,充满地方色彩,有种世外桃源般的美感,令人神往。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有顶针(比如第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句话以当地人熟知的弓和弦作喻体来比喻溪流与山路的关系,以小喻大,新鲜别致,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顶针的运用突出了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贯通了语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格调。

);有比喻(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一句生动形象而简介地写出了溪流和山路弯曲的形态;又如“月光如银子”“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等,给人展现了一幅静谧柔和的月夜图。

);也有拟人(如“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眼儿安睡了”一句,赋予小鸟儿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小说中,“月光”“竹篁”“鸟雀”“小溪”等景物频繁出现,而这些景物只有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中才能凸显出来,充满了浓浓的田园气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小说中的不少景物描写不仅仅只是为了描写景物,还会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来折射人物的内心世界。

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乡土风及其影响-本科论文定稿版

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乡土风及其影响-本科论文定稿版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乡土风及其影响On Shen Congwen's novel "Border Town", the local customs and its impact院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0级姓名刘梅学号20101010600指导教师单位玉林师院教育系指导教师姓名范文卿指导教师职称讲师目录封面 (1)中文论文标题 (2)中文摘要 (3)中文关键词 (4)论文正文 (5)注释 (6)参考文献 (7)英文论文标题 (8)英文摘要 (9)英文关键词 (10)作者签名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乡土风及其影响汉语言文学刘梅指导老师:范文卿[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湖南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的代表作《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出了绵延千里的沅水流域的风光;创造出了闪耀着纯真性格的人物,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营造出了淳朴和谐的社会气息;刻画出了湘西充满魅力的民俗。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民风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作家的创作。

[关键词]民族特色;民俗民风;自然景物;影响湘西位于湖南西部,是云贵高原和雪峰山之间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被历代统治者称为“中国的盲肠”,也是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沈从文这位从湘西土家苗族山寨走出的“乡下人”,用他手中的笔构筑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

《月下小景》、《八骏图》、《长河》……无一不涂上“湘西”的标记,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1934年问世的《边城》。

它有如一幅美丽的自然山水画,一桢趣味盎然的湘西人情风俗画。

沈从文说:“我的作品稍稍异同于同时代的作家之处,在一开始写作时,取材的侧重在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流域。

沈从文的乡土

沈从文的乡土

沈从文的乡土
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描写而著称。

他的作品中透露着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为中国文学界的乡土题材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情怀和对于乡村生活的真实描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并分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以描写乡村风情和民间故事为主要特色,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家乡情感和对乡土生活的热爱。

在《边城》中,沈从文以一种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了乡土生活的真实和朴实。

他细腻的文字表达和对自然的热爱,使得他的作品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湘西小人物》系列。

这部作品以湘西的风土人情为背景,深刻地描绘了湘西的民风民俗和土地环境。

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鲜活可爱,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这些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描写,沈从文展现出了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使得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提的作品,比如《姑嫂石》、《紫钗》等。

这些作品在描写乡土生活的更多地展现了作者对乡土生活的理解和对家乡的眷恋。

通过这些作品,沈从文揭示了乡土生活的深层魅力和内在价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

沈从文乡土小说

沈从文乡土小说
现代小说模式,是“五四”乡土小说及 其其后的重要乡土小说作家和流派的被模 仿式;鲁迅开掘的现代乡土小说母题是可 不断播撒拓展但不可被超越的母题。

谢谢!
4、质朴清新、含蓄自然的语言。
湘西世界
3、其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五四时期启蒙话语。 如《丈夫》、《萧萧》等。
《萧萧》:
萧萧从小失去了母亲,寄养在大伯家。十二岁嫁到了婆婆家做童养媳。她的小 丈夫还不到三岁,还没有断奶。按地方规矩过了门先喊他弟弟,每天做的事就是 抱着弟弟到村前的柳树下去玩,白天照看他,夜里哄他睡觉。在婆家的日子一天 天过去,萧萧长到了十五六岁,家人们讲述的关于女学生的事情听起来象另一个 世界的事情。萧萧在绩麻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叫花狗的工人,他唱情歌引诱了萧萧, 萧萧怀了孕,而胆小怕事的花狗却悄悄地离开了。事情败露后,婆家找来了萧萧 的伯父,按族规或沉塘或卖掉。伯父不忍将萧萧沉塘,而主张卖掉。婆家也同意。 可是一时又没有人家来要萧萧,因此还暂住婆家。萧萧和小丈夫依然有说有笑, 小丈夫已然离不开萧萧,萧萧也不愿意走。等到第二年春,萧萧生了个团头大眼 的儿子,大家都把母子俩照顾的好好的,也都喜欢这个孩子。生下的既然是儿子, 萧萧也就自然不用嫁到别处了。到萧萧和自己的丈夫正式拜堂成亲时,大儿子已 经有十岁了,能看牛割草成了家里的半个劳力。到了儿子十二岁的时候,萧萧也 为他接了亲,媳妇大六岁,唢呐吹到门前时,忙坏了祖父和曾祖父,而萧萧自己 则抱着新生的小儿子毛毛,在树下看热闹,同十年前抱着自己的丈夫一样。 这里有命运的变故,却没有命运的压迫和悲剧。沈从文不是写萧萧没有实现女 学生的梦想,也不是写她被花狗引诱又抛弃的悲剧,而是写一种出自自然和生命 的生活形式。他们以一种自在的方式存在着。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1917年小学毕业,参加当地的土著军 队。20岁时只身一人闯到了北京。考燕京大学名落孙山。后来到北京大学当 过一段旁听生。求学艰难,谋职不成,生活陷入困窘中。郁达夫1923年救助 沈从文。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1924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 步入文坛。1928年任中国公学讲师。1933年编辑《大公报· 文艺副刊》。次年 创作著名中篇小说《边城》,成为京派小说家的代表。抗战爆发以后,在昆 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离开文坛,基本停 止创作。1964年完成文化研究专著《古代服饰研究》。1980年曾赴美讲学。 1988年逝世于北京。 沈从文是一位多产作家,30年代是创作最丰时期,30多个集子都出于此时。 1934年创作《边城》,1938年《长河》第一卷,众多优秀短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指导老师:熊春芬老师学生姓名:陈艳学号:08310410301002院系:继续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摘要关键词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目录摘要关键词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 (3)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4)(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 (4)(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8)(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 (10)参考文献 (13)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内容摘要:沈从文一生创作丰厚,他的乡土小说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洋溢着田园牧歌气息,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牧歌气息乡土小说湘西世界艺术价值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原名沈岳焕,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较多的一个。

沈从文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24-1927年是沈从文的试笔和模仿阶段,他受周作人、废名等影响,多写些怀乡忆旧之作,寄托对乡土的愁思,其文化意蕴浅显凌乱。

1928-1931年,沈从文主要在上海,他一扫往昔作品中的感伤情调,纪实倾向,转而凸现湘西世界蛮荒自然状态和原始初民的神性、强力、元气以及旺盛的情欲,让读者领略湘西世界的奇幻和浪漫,原始初民的自在与强健。

他的地方意识开始觉醒并得到强化。

1931年秋,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在青岛大学任教。

佛家思想就是这一时期大规模地有机地融人他的作品,对生命的原生态进行了归纳。

这种归化作用在他1933年秋到北平后仍持续着,但佛家思想逐渐淡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上升到主导地位。

在佛家思想使野性的湘西受到初步的文明教化后,儒家思想把伦理情感,民族前途的思考,自强不息的精神,道家把诗性人格推到了沈从文视野中。

《边城》作为这种变化的产物和集中体现,显示出沈从文正走出在地域对比中表现湘西地方优势的格局,唱出了中国的颂歌。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曾看过有关沈从文的评论,说是他的《边城》有一种牧歌情调。

“牧歌”到底指什么?大约是几亩农舍半户人家的悠闲,是碧海蓝天一抹微云的情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欢喜。

总觉得牧歌可以和散文算作一类,优美的氛围,闲散的笔致,细微的感动,正好和大起大伏的戏剧相对。

牧歌自身就是一曲舒缓悠扬的咏叹调,也许引不起万分的激动,但亦使人低徊不已。

牧歌(pastoral)本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多用它和情调、气息等一类词汇搭配,对那些以理想化笔墨处理乡土题材的作品中能够界定其本质因素的抒情倾向和品格,作印象性的描述。

我们可以从题材等多个角度去描述这种倾向和品格,如把“牧歌风”或“牧歌情调”与优美和谐的自然景物,单纯简朴的生活,恬静平和的气氛等联系起来。

但牧歌又不限于文学作品的某个特定方面,它综合了文体、风格、氛围、结构、题材等多种艺术成分,具有整体性、弥漫性的特点。

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的《边城》被冠以“牧歌”的机会特别多。

如刘西渭的《<边城>舆<八骏图>》一文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杰作。

”汪伟的《读<边城>》提到《边城》有“牧歌风”和“牧歌情调”,《边城》整个调子颇类牧歌。

夏志清赞赏沈从文的《边城》是“可以称为牧歌型的”,有“田园气息”的代表作品。

杨义说:“沈从文小说的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朴归真。

”牧歌是一个有悠久传统的文学品种,牧歌的写实,是在与复杂、败坏的城市生活对比中表现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

在西方,牧歌(Pastoral)是一个有悠久传统的文学品种。

远在古希腊时代,诗人们用它表现牧羊人在村野和自然中的纯朴生活。

牧歌作为文类,它的高峰期在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中也能见到它的身影。

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兴起后,牧歌没有因为缺乏记实性而走向衰落,它在崇尚经验和写实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走出西方文学的范围,广泛渗透到后发国家的文学中。

牧歌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涵义也极大地丰富了。

现代学者已不再只限于从文学类型的层面上理解它,燕卜逊在《牧歌的若干形式》一书中认为,“歌并非由传统特征和惯例构成,它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关系,这种关系超越形式的限制,并得以存在下去”,“如今,牧歌仍然具有体裁名称的功能,然而它同时获得一种引申意义,这种意义与批评家探寻文学的神话和原型的努力直接有关”。

牧歌的实质,是在与复杂、败坏的城市生活对比中,表现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

学者们普遍认为,尽管许多牧歌的描述与城市和乡村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但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极大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单纯朴质生活的永恒愿望。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有名的《桃花源记》,文章提到的世外桃源,就在沅水下游,与沈从文的家乡一水相连.一千五百年后,沈从文在他的《边城》里,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这儿的风景和人物更加令人心醉!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用牧歌式的素材谱写了这一美好人生形式的“田园交响乐”,以它独特的节奏和音乐激励着一切善良的人们对美和爱的渴求。

《边城》等作品的牧歌属性,为落后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

《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

小说通过湘西边地纯情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写出了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湘西边地风俗风景的迷人可爱……在这些爱的展示中体现了作者理想美的执着追求,他以这种具有原始野性的纯真朴实的人情美、人性美,表达了对文明都市尔虞我诈和充满铜钱臭味的人生形态的否定与反抗,表达了对重义轻财、重情轻利的完美人性的向往与追求。

尽管这种理想化的人性和人生与现实社会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对它们的追寻无疑是对黑暗的现实的间接抗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读过之后,从中体验了两种美的意境,一种是自然环境的美,一种是人性的美.翠翠这个天真美丽的姑娘,就是山水的精灵吧!从她那水晶一般的大眼睛里,可以看透她那纯洁如水的心灵。

她是无言的大自然滋养出来的,没有沾染一丝一毫尘世的污浊。

一切出自天性,无论是爱,是天真,还是勤劳,自重……老船夫的身上,也洋溢着边地人民淳朴,豪爽的人性之美。

大老、二老、船总顺顺,也都显示出各自的人性之美来。

总之,这里没有一个坏人。

而这些美的人物,又都活动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原始的,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世外桃源里,对沈从文来说,这一切都是他遥远的美好回忆,是可以用来对抗和回避喧嚣的都市生活烦扰的精神“自然保护区”。

作品之所以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是由于作者注重意境,善于“造境”,重在表现风格和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与健康并存,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物的外化……《边城》的确处处充溢着牧歌气息。

象牧歌的历史所揭示的那样,构筑乐园的冲动在这部小说中也十分强烈。

乐园被安置在历史和地理上催生《楚辞》,并享有桃花源盛誉的湘西。

乐园的内在品质更是丰满而独特。

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的乐园构想,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与习俗、甚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

情形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

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中牧歌气息的感染,也使它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牧歌不是孤立的个案。

歌与田园小说有天然的亲缘关系,故其抒情特质在田园小说中表现最为突出,我们可以在废名的作品中清楚地印证这一点。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能在何其芳、李广田、林庚、芦焚、汪曾祺等作家的作品中看到牧歌这条线索。

牧歌代表着对乡土和家园的守望;由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特性,在优秀的作家那里,这种乡土抒情形式也蕴涵了对民族身份的追寻,对民族形象的诗性想象。

萌芽于五四时期的乡土抒情之作,作为寻求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20年代周作人的一部分散文,废名的小说,表达了作家对地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眷恋与依赖。

进入30年代,新一代京派作家如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芦焚、林庚等,更以流派的规模,对传统和乡土作诗意诠释。

五四主流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之间形成的张力在京派作家笔下获得新的阐释和意义,并且得到升华;此外,在“乡愁”的发酵,“古都”的回眸,“原始人性”的塑造,及“古典意象”的挖掘等表现新的民族形象的多角度尝试。

可以说,1934年初沈从文的颠峰之作《边城》发表前后,一个整合、提升新的中国形象的文学外部环境已然成形。

(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把诗和散文引进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大大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功能.沈从文短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集中在他对文体的创造上。

他创造了三种基本文化形态: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

如《丈夫》、《牛》、《菜园》等运用的温情的现实主义。

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

如《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月下小景》等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运用的是批判现实主义。

其次,沈从文追求文体结构的千变万化互不雷同。

他所持的是逆向型思维方式,不拘常格,求异思变。

文体的自觉使作家获得了文本结构与文本解放的极大自由。

结构自然、流畅和千姿百态;表现在文体上则使他的小说打破各种文体间的界限,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性:有些运用散文笔致,似抒情散文,有的带有童话色彩,似民间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