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适应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适应的关系父母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支持者和指导者,他们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产生着截然不同的影响,因此,父母需要了解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以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
1. 权威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是一种以积极、温暖、理解和高度关注为特点的教养方式。
父母在此方式下对孩子进行限制和引导,同时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人需求和意见。
这种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交环境。
2. 溺爱型教养方式溺爱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过度宠爱和保护孩子,不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规范。
这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独立性,对挫折和失败难以应对,影响其心理适应能力。
3. 管教型教养方式管教型教养方式注重规则和纪律的执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较高,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指导。
然而,过度严厉的管教方式可能导致孩子的沮丧和消极情绪的增加,对其心理适应造成负面影响。
4. 忽视型教养方式忽视型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缺乏关注、照顾和指导,对其需求无视。
这种教养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孤独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从以上几种主要的教养方式来看,权威型教养方式被普遍认为对儿童的心理适应有着最积极的影响。
这种教养方式有效地平衡了父母的指导和自主性的培养,使孩子能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下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素。
儿童心理适应还受到来自其他环境的影响,如学校、社交圈子以及社会因素等。
因此,父母应该与其他照顾者和教育者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适应有着深远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和适应的方式。
父母应该通过理解不同的教养方式和其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更好地指导和支持孩子的成长。
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并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由其性格特质和个人背景所塑造,而这些教养方式又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一些对家庭教育的建议。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对青少年的自尊心产生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过分溺爱还是严苛要求,都可能导致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研究表明,过分溺爱的父母会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自主能力,而严苛要求的父母则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
因此,父母需要在教育孩子时保持适度的关注和指导,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
研究发现,过于严格的父母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产生内心的压力和焦虑,导致他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无法有效地应对。
相反,过度溺爱的父母会使孩子缺乏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因此,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帮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和逆境。
除此之外,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与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过分溺爱的父母往往会让孩子过度依赖他们,而缺乏与同龄人的良好互动。
另一方面,过于严格的父母则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度,使他们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在社交活动中适度地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学业成就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的期望值和教育支持对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成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适度的期望和支持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则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期望,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适度的关注和指导、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培养情绪调节能力以及促进社交能力和学业成就等,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论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影响
论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影响陈滢1,施泽艺2,王茜2(1.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2.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香港999077)摘要:研究采用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问卷、母亲的教养行为问卷、焦虑量表(STAI )和抑郁量表(CES-D ),对上海市279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发现:(1)早期青少年感知的母亲自我发展目标与青少年情绪问题显著负相关;(2)母亲心理控制、自主支持的教养行为在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与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3)青少年的性别对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到自主支持的路径有显著调节作用,对女生作用更大。
关键词: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心理控制;自主支持;焦虑;抑郁一、问题的提出“我供你读书,课外补习,每天这么辛苦,你对得起我吗?”“考试如果再考不好,以后我不管你了”,这种引起孩子愧疚情绪,在孩子犯错时威胁要收回对孩子关爱的教养行为是心理控制的典型表现。
心理控制是指家长通过干预、内疚感引导、取消抚爱等方式,以操纵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限制孩子的行为和语言表达,从而间接达到对孩子控制的教养行为。
①②与心理控制形成鲜明对比,自主支持的教养行为是指家长能够鼓励孩子积极主动,支持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并且感受孩子的想法。
③④家长心理控制的教养行为会阻碍青少年自主性的满足、发展的独立能力、健康的自我感和个人同一性,是青少年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支持项目“父母情绪社会化:对早期青少年的社会情绪调节的意义,父母社会化目标和性别的作用”(项目编号:1465971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主要从事儿童心理研究;施泽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社会化研究;王茜,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社会化研究。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父母教养与情绪调节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父母教养与情绪调节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情绪调节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父母教养和情绪调节能够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
本文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父母教养和情绪调节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养策略和情绪调节方法。
一、父母教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
温暖、支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相反,苛刻、过分控制的父母教养方式则会导致孩子情绪上的困扰和行为问题的出现。
父母的教养方式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温暖与支持。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和情感联系,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2. 约束与规矩。
父母需要设立适当的规矩和界限,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3. 参与与引导。
父母要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二、情绪调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情绪调节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儿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提高他们的情商和心理韧性。
以下是一些帮助儿童进行情绪调节的方法:1. 情绪认知。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和认知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正确表达和处理情绪,培养他们的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能力。
2. 情绪示范。
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情绪示范对象,他们应该以身作则,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情绪表达和调节的榜样。
3. 情绪安全。
父母应该创造一个安全的情绪环境,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三、父母教养和情绪调节的策略1. 倾听和尊重。
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给予他们自由和独立的空间。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同伴关系的中介和感知校园氛围的调节
一、引言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80%的青少年的心理疾患未被大家关注[1]。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此时,个体的发展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心理适应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而且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各方面的适应。
现在大多数研究主要研究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对心理适应研究较少,而心理适应是学校适应的心理基础,因此,探讨初中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显得很有必要[2]。
对于心理适应的概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研究采用贾晓波提出的心理适应的概念:个体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改变,以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更加适应环境和自身发展需求,最终使得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样一个过程[3]。
从心理适应的界定可以看出,心理适应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适应正是个体与所处环境互动的结果,正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指出,适应是主体对环境的作用(同化)与其环境对主体的作用(顺应)的均衡[4]。
对于初中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其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而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校园氛围作为学校环境的重要表现,对心理适应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从父母教养方式和校园氛围来研究心理适应。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家庭环境作为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心理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就是家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的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双方在养育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中采用的方式,是对父母双方各种教养行为和方式的特征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和风格[5]。
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中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埃里克森在著名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强调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和同伴对儿童解决矛盾、完成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有重要作用[2]。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概念形成、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时期,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其中的核心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其发展阶段和特征。
随后,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其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旨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介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分析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其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机制;再次,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家庭教育建议,以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过程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视,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二、文献综述自我同一性,作为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概念,一直是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特别是在青少年阶段,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对个体的未来成长具有深远影响。
与此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探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解,也能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框架方面,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理论视角。
他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青少年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我是谁”以及“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 ∞∞ n∞Ⅲ埔∞ ●
0. 7 4。
曲朋姐∞挖 一 ∞m∞的毗虬印∞叽∞ ∞∞m孔印拍∞∞坞 ∞ S i g .( 2 - t a i 1 e d )
∞
∞
∞
∞ 盯∞m鹪印
S i g .( 2 - t a i 1 e d ) 测信度在 0 . 7 0 — 0 . 8 1 之问 。 N 2 . 2 . 2 采用黄敏 儿在 G r o s s等人在 2 0 0 2年编 制 的情 绪调节 问 M1 C or r el a t i on m ∞埘 ∞Ⅲ拢印 Ⅲ埔 印瑚船舶 ● 瑚∞印 ∞鼬 , 鲫 朋如∞ 邶_ 。印 鲫 卷( E R Q) 的基础上结合 实际修改的新问卷 , 问卷用 于测量 日常生 活 s i g .( 2 - t a i l e d ) N 中对快乐 、 兴趣 、 痛苦 、 厌恶 、 内疚 、 悲伤 、 愤怒 、 害羞 、 羞愧和恐惧 这 C or r el at i on 十种情绪进行 减弱调节 、增强调节和 自然调节 ,此 问卷共 5 0 个 题 M2 姐一 坩∞ 册 ∞ m 印 川 加 融舳 Ⅲ船 ∞Ⅲ "∞ ∞ ∞g } 如m 坫 卯m ∞ ∞ m惦 ∞ S i g ( 2 - t a i 1 e d ) 目, 采用 1 — 5 级计分 。 总问卷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 . 8 1 , 黄敏儿测查 N 到 5个基本分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系数分别为 : 0 . 7 0 、 0 . 6 5 、 0 . 7 3 、 0 . 6 9 、 M3 C or r e1 a t i on
S i g ( 2 - t a i 1 e d )
N
F4
C or r el at i on
S i g . ( 2 - t a i 1 e d ) 2 . 2 . 1 采用瑞典 U me a ( 于默奥 ) 大学精神 医学系 C・ P e r r i s 等人共 N 同编制并 由我 国岳 冬梅等人引进且加 以修订的父母教 养方式评 定 F5 C or r el a t l on . 旦一 量表 ( E MB U) 考察 中学生 父母 的教育态度 和教育行为 。该 量表包 H∞儿 乱 ∞Ⅲn∞m明∞朋盯∞∞ 曲 S i g ( 2 - t a i 1 e d ) 含 1 1 个因子 , 一共有 6 6 个条 目, 并且采取 四等级计分方式。 该量 表 N a 系数在 0 . 7 4 ~ O . 8 4之间 ,分半信度在 0 . 7 3 ~ 0 . 8 4之间 , 1 0周后 的重 C or r el at i on mI ~ j 舱舳 ● F6 卯m ∞Ⅲ坞∞m∞∞ ● ∞∞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青少年时期是个关键的生长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对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严厉教养、温和教养和激励教养等。
研究表明,严厉教养往往会导致青少年的压力增加,自尊心下降,甚至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这种教养方式强调规则的执行和遵守,对孩子的行为要求严格。
然而,在这种严格的环境中孩子常常感到压力巨大,容易形成负面的心理状态。
相比之下,温和教养则注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采取温和的方式进行沟通,并且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这种教养方式更加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资本。
研究显示,温和教养方式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此外,激励教养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养方式。
与严厉教养相比,激励教养更加注重积极的激励和奖励。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父母会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强调正向激励的重要性。
激励教养在培养青少年的自我肯定感和自信心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青少年在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后,更加有信心去面对种种困难,从而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
然而,教养方式并不是单一的,父母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教养方式。
因此,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父母的教养方式,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方式或指标。
研究发现,父母之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存在冲突和矛盾,或者教养方式常常发生变化,将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除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其他家庭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家庭氛围、家庭支持、家庭沟通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正常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小组成员:16级心理健康教育陈菓、唐方媛、邵笑笑、梁楠、常志彬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如今的青少年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具体的压力源包括生理上的急剧变化、高家庭期望、高学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若不能很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就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因而,良好的情绪适应对青少年健康的身心发展是重要的。
先前已有研究证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影响情绪适应。
但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本研究拟通过分析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适应的关系,了解当前青少年情绪适应现状,丰富相关理论体系。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情绪适应;孤独感;抑郁;主观幸福感2文献综述2.1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2.1.1父母教养方式概念界定家庭是个体成长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个体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性质或特点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儿童早期认知能力、社会情感以及人格等的发展[1]。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情感培养、个性塑造等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父母是儿童接触社会的最初载体,因为个体早期从父母那里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给予孩子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无法替代的,父母的价值观念不同,其对子女也有着不同的教养方式。
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界定因研究者关注领域不同而略有差异。
在国外,Nancy Darling和Laurence Steinberg (199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2]。
Baumrind(1989)受社会学习理论、生态学和家庭系统理论的影响,认为在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二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3]。
国内研究者张文新(1999)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为一个综合体,它集中体现在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子女的情感反应。
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姓名:安伯欣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基础心理学指导教师:王有智20040401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安伯欣摘要家庭是儿童心理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家庭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并未减弱.而是与青少年特定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联系在一起。
过去20年来,研究者已经在父母教养方式、教养行为、教养观念及其与儿章、青少年发展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者开始着力探讨现代家庭关系的内在运行机制,其中亲子沟通被认为是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个核心而基础的方面。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行为及亲子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发展。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
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发展密切相关。
而亲子沟通则是父母与青少年保持和谐关系的一把钥匙,它是指家庭中父母与予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的过程,积极、开放性的沟通会在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交往模式,使青少年在寻求独立和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在个体化和联结之间达到平衡,减少各种不良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而问题性沟通则对青少年的适应性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状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自尊、学业成绩、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改善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提出合理化建议。
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青少年亲子沟通量表(PAcs)、自尊量表(SES)、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一60)对391名中学生被试(男生175名,女生216名)进行测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惩罚严厉、父母过保护和父亲过干涉、拒绝否认维度存在赡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感受到的父母惩罚严厉、父母过保护、父亲过干涉和父亲拒绝否认均高于女生。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_贾海艳
心理科学Ps ychol ogical Science2004,27(5):1095-1099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贾海艳**1,2方平1(1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37)(2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四平,136000)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初二、高二和大学的639名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质焦虑程度和应对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策略(成熟型)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年级的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策略(成熟型)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父母教养方式焦虑1前言在个体发展中,情绪被视为个体整个生命连续发展的核心动力[1]。
而情绪调节策略作为个体对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使个体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以适应社会和环境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情绪调节策略是个体为了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有计划、有意图的努力和做法[2]。
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早期社会化发展阶段[3-5],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能够采取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情绪调节。
研究表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的情绪、情绪调节及其策略的发展都具有影响[6],Lafreniere J.[6]从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对其做出了解释:(1)依恋关系模式。
强调父母$孩子关系是社会情绪发展的最主要关系。
(2)社会学习模式。
强调父母$孩子相互作用过程中父母的强迫、惩罚和模范作用。
(3)归因模式。
强调父母归因对其子女情感表达和社会化行为的影响。
但目前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问题行为方面[7][8],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应对策略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压力方面[9-11],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子女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更少。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作为情绪的代表,研究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焦虑和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及预测作用。
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采用情绪调节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83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考察中学生在对情绪的调节方式的选择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情绪调节策略方面的影响。
结果表明:中学生对不同的情绪类型采取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
标签:中学生;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情绪调节策略;父母教养方式1 引言情绪调节策略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在调节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认知和行为方法[1]。
在情绪调节策略相关研究方面,国内研究主要有刘启刚等人的关于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影响机制[2];以及刘启刚等人研究的关于亲子依恋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影响,得出亲子依恋和情绪调节能力发挥策略联合对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发挥影响效应[3];还有马伟娜等人研究的关于焦虑、抑郁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4];以及关于贾海燕等人研究的关于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5]。
但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影响的研究方面,主要倾向于对儿童、小学生和大学生的研究。
而在这次研究中主要将研究对象限定为中学生,并且将情绪更为细化,讨论父母教养方式对于中学生积极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2 研究方法2.1 被试:被试为初一至高二学生共183人。
其中被试的身心状况均属于正常。
2.2 测量工具2.2.1 采用瑞典Umea(于默奥)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并由我国岳冬梅等人引进且加以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2](EMBU)考察中学生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
该量表包含11个因子,一共有66个条目,并且采取四等级计分方式。
该量表a系数在0.74~0.84之间,分半信度在0.73~0.84之间,10周后的重测信度在0.70~0.81之间。
2.2.2 采用黄敏儿在Gross等人在2002年编制的情绪调节问卷(ERQ)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修改的新问卷,问卷用于测量日常生活中对快乐、兴趣、痛苦、厌恶、内疚、悲伤、愤怒、害羞、羞愧和恐惧这十种情绪进行减弱调节、增强调节和自然调节,此问卷共50个题目,采用1-5级计分。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家庭环境的变化,青少年焦虑情绪日益普遍。
许多研究指出,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文将探讨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帮助父母更好地教养和引导他们的孩子。
首先,过度保护是一种常见的父母教养方式,它通常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控制。
虽然父母出于关爱的目的,但过度保护的方式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增加他们产生焦虑情绪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过度保护的孩子更容易变得胆小、自我怀疑和对新环境产生恐惧感。
因此,父母应该试着放手,给予孩子一些适应新环境的机会,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相反,忽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也是一种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
这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感到被冷落和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焦虑和情绪问题。
研究表明,忽视孩子的需求的孩子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导致焦虑情绪的加重。
因此,父母应该试着信任他们的孩子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尊重和关心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另一种重要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过渡干涉和控制。
尽管父母可能出于最好的意图,但过度干涉的方式可能限制孩子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决定能力。
这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感到缺乏自主性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加重他们的焦虑情绪。
因此,父母应该尽量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去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情,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此外,父母的情绪管理和示范对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研究表明,父母情绪的表现对孩子的情绪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父母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焦虑情绪,那么孩子可能会从他们那里学到不良的应对方式,进而增加他们自身焦虑情绪的产生。
因此,父母应该积极地管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向孩子展示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
最后,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是减少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已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情绪调节,作为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能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探讨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对于理解青少年情绪发展机制、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和应用。
不同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青少年采取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发展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支持性、鼓励自主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问题解决和寻求支持而严厉、控制性强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多地采用逃避或抑制等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本文旨在通过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深入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优化家庭教养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概述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理论,包括情绪调节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接着,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及其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和干预策略,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1. 青少年情绪调节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阶段,这个阶段情绪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成为了青少年发展的一大特点。
情绪调节对于青少年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绪调节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自我认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通过情绪调节,青少年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和理性的决策。
情绪调节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通过有效的情绪调节,青少年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维护心理健康。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行为和内心世界。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首先,父母的爱与关注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父母的爱能够给予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有自信、乐观和积极。
父母应当时刻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情感,给予他们温暖的拥抱和安慰。
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坚强的心理抗压能力。
其次,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过于严厉或者溺爱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过度严厉的家庭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巨大,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卑感。
相反,过度溺爱的家庭容易让孩子变得任性和不成熟。
父母应当寻找一个平衡点,以温和、公正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和责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父母的行为模范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
孩子是模仿的天才,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家庭价值观能够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父母应当以身作则,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
他们应当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中,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朋友。
最后,家庭的沟通和亲密关系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应当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在沟通中,父母应当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理解,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
同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和信任关系也是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父母应当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总之,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父母的爱与关注、教育方式、行为模范以及家庭沟通和亲密关系等因素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父母应该重视自身的教养方式,积极营造一个温暖、和谐和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报告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引言情绪调节能力是个体在面对不同情绪刺激时,能够有效地识别、理解、表达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儿童成长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可能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二、方法2.1 参与者本研究共招募了300名年龄在6-10岁之间的儿童及其父母。
其中,男性儿童150名,女性儿童150名。
父母的年龄在30-45岁之间,均有正常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水平。
2.2 测量工具2.2.1 情绪调节能力问卷:采用经典的情绪调节能力问卷,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四个维度的评估。
2.2.2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采用独立自主研发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包括情感支持、严厉监督和放任三个维度的评估。
2.3 程序参与者及其父母被邀请到实验室进行测试。
首先,儿童完成情绪调节能力问卷;接着,父母完成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所有问卷采用自评方式,参与者和父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三、结果3.1 情绪调节能力的整体水平根据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的评分,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整体水平较高,其中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得分较高,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得分较低。
3.2 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父母的情感支持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严厉监督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呈显著负相关,而放任教养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无显著相关。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产生了明显影响。
情感支持是促进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情感支持能够提供儿童情绪表达和情绪理解的支持,从而促进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形成。
相反,严厉监督可能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过度的严厉监督可能限制儿童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的能力。
放任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结果不明确,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小组成员:16级心理健康教育陈菓、唐方媛、邵笑笑、梁楠、常志彬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如今的青少年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具体的压力源包括生理上的急剧变化、高家庭期望、高学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若不能很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就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因而,良好的情绪适应对青少年健康的身心发展是重要的。
先前已有研究证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影响情绪适应。
但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本研究拟通过分析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适应的关系,了解当前青少年情绪适应现状,丰富相关理论体系。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情绪适应;孤独感;抑郁;主观幸福感2文献综述2.1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2.1.1父母教养方式概念界定家庭是个体成长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个体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性质或特点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儿童早期认知能力、社会情感以及人格等的发展[1]。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情感培养、个性塑造等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父母是儿童接触社会的最初载体,因为个体早期从父母那里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给予孩子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无法替代的,父母的价值观念不同,其对子女也有着不同的教养方式。
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界定因研究者关注领域不同而略有差异。
在国外,Nancy Darling和Laurence Steinberg (199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2]。
Baumrind(1989)受社会学习理论、生态学和家庭系统理论的影响,认为在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二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3]。
国内研究者张文新(1999)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为一个综合体,它集中体现在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子女的情感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小组成员:16级心理健康教育陈菓、唐方媛、邵笑笑、梁楠、常志彬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如今的青少年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具体的压力源包括生理上的急剧变化、高家庭期望、高学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若不能很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就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因而,良好的情绪适应对青少年健康的身心发展是重要的。
先前已有研究证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影响情绪适应。
但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本研究拟通过分析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适应的关系,了解当前青少年情绪适应现状,丰富相关理论体系。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情绪适应;孤独感;抑郁;主观幸福感2文献综述2.1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2.1.1父母教养方式概念界定家庭是个体成长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个体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性质或特点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儿童早期认知能力、社会情感以及人格等的发展[1]。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情感培养、个性塑造等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父母是儿童接触社会的最初载体,因为个体早期从父母那里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给予孩子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无法替代的,父母的价值观念不同,其对子女也有着不同的教养方式。
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界定因研究者关注领域不同而略有差异。
在国外,Nancy Darling和Laurence Steinberg (199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2]。
Baumrind(1989)受社会学习理论、生态学和家庭系统理论的影响,认为在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二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3]。
国内研究者张文新(1999)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为一个综合体,它集中体现在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子女的情感反应。
这一综合体是很稳定的,不会随时间、环境改变而产生变化[1]。
李彦章(2001)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实施的一种教育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只会在某种特定的家庭环境中产生[4]。
陈陈(2006)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行为的体现,父母在教养中有自己的习惯,这种习惯是稳定而牢固的[5]。
徐慧(2008)等人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6]。
综合以上观点,虽然国内外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这一概念的表述不同,但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认识本质上是一致的。
2.1.2父母教养方式维度与类型划分研究者们对父母教养方式按维度进行了划分。
美国心理学家Symonds (1939)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两个基本维度:“支配-服从”和“接受-拒绝”。
Baldwin(1948)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关键维度:民主与控制。
Schaefer(1959)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个维度:接纳-拒绝、严厉-放纵、心理自主-心理受控[7]。
从类型划分角度来看,Baumrind (1970)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断型、纵容型和权威性三种类型,父母为专断型教养方式的子女有较多的不满意、不信任和畏缩行为,自我控制力较多,成就倾向和社会责任适中;父母为纵容型教养方式的子女因缺乏一定的准则和强化,自我控制力较少,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较低;父母为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子女自我控制力较多,成就倾向和社会责任感都较高[8]。
Maccoby (1983)以父母对孩子的反应性和要求性水平为基础,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权威型、忽视型[9]。
溺爱型父母对子女仅提出少量的要求,对其行为并不施加控制,给孩子创造最大的行动自由。
但是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过分溺爱,易使儿童独立性差,对儿童的健康发展不利。
专制型父母对子女更多地强调完全服从,对儿童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不重视,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对孩子的行为提出了过高的标准。
这种教养方式太过严厉,很容易引发儿童的恐惧、焦虑以及挫折感,极易诱发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
权威型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只是做适当的限制,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为孩子设定合适的目标,同时要求其严格执行。
这种教养方式严厉但充满温暖,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孩子能力的发展。
忽视型父母对子女不做任何要求,也不关心孩子,送种教养方式容易造成儿童各方面发育的混乱。
国内学者岳冬梅(1993)等人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EMBU)中将父亲教养方式分为六个维度,分别是关心、理解,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将母亲教养方式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关心、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否认、拒绝,惩罚,偏爱被试[10]。
林磊(1995)将母亲教养方式划分为溺爱型、极端型、严厉型、积极型和成就压力型[11]。
刘金花(1995)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六种类型;拒绝型、矛盾型、溺爱型、分歧型、期待型、严厉型[12]。
研究发现,我国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间的关系是和西方的结论相似的,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权威型等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相反对儿童过多的专制、忽视、溺爱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对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父母都不会采用单一的教养方式,而采取混合型的方式,兼有上面几种教养方式的特点。
因此,将单一的教养类型进一步细化可能对现实中的家庭教育更有指导意义。
2.2.3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及对待子女的态度都会对子女的人格形成及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自尊、焦虑、抑郁、社会化、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个体的各个成长阶段都会有所体现。
陶沙(1994)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教育有重要影响[13]。
接受较高教育的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母亲慈爱宽容的一面,而文化程度较低的母亲在教育子女时常将自己与子女摆在不平等的位置上,经常责备或者溺爱孩子。
李柞山(2001)研究发现,农村父亲的惩罚和严厉、拒绝和否认及过度保护因子显著高于城市父亲[14]。
王志梅(2003)研究表明,初中女生较多地感受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男生则较少[15]。
王国峰、袁梦等(2012)研究发现,大多数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和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16]。
钱铭怡、肖广兰(1998)研究发现当父母对子女给予更多的关心、温暖与理解时,有助于子女形成较高水平的自尊及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而这有助于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等[17]。
李金钊、徐媛(2003)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过分干涉、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可以较好地预测中学生的特质焦虑[18]。
张秀阁、吴江等(2003)通过对中学生个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优良个性特征的形成,消极的教养方式易形成紧张、患得患失、敏感多疑、没有主见以及被动顺从等不良个性[19]。
2.2关于情绪适应研究2.2.1情绪适应概念界定情绪适应是个体对所处环境所产生的主观体验以及在此环境下产生的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伴随个体需要是否得到该有的满足而形成的一种愉悦或不愉悦的主观体验。
在以往关于情绪适应的研究中,对于情绪适应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众多的学者将孤独,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状态定义为情绪适应范畴。
如王美芳与张道祥(2005)在探讨城乡教师领导行为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中,考察的则是青少年的孤独和焦虑两个消极情绪指标[20];张文新(2009)等人在研究儿童情绪适应时主要探讨的是孤独、抑郁、焦虑三个消极的情绪状态[21]。
但是情绪适应中应当包含积极的情绪适应和消极的情绪适应,积极的情绪应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促进发展;而消极的情绪适应则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和积极性,不利于身心的平衡发展进而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广泛深远发展,积极的情绪状态开始更多学者的关注。
近年关于情绪适应的研究中开始加入对积极情绪适应的研究。
在苑春永、王耘(2013)等人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情绪适应的差异研究中将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孤独感、抑郁和焦虑作为情绪适应的研究范畴[22];梁丽婵与边玉芳(2013)在对流动儿童有关情绪适应的研究中则是针对儿童的自尊、孤独、抑郁和焦虑方面进行了探讨[23]。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发现对情绪适应的研究中不仅包含了孤独、抑郁、焦虑的消极情绪适应也包含主观幸福感、自尊、自我效能感和积极、积极的情绪适应。
2.2.2情绪适应的相关研究情绪适应是个体适应现状的重要指标,一直是个体适应性问题的研究热点。
目前针对情绪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病人的心理状况和小学、中学与大学学生的适应性方面。
朱昭红、沈德立(2007)等人利用张大均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査表-适应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4406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显示青少年情绪适应性在大学期间处在逐渐回升状态,这与大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也佐证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视大学生情绪适应问题的辅导的重要性[24]。
由于中国的独生子女现象的凸显,儿童的情绪适应问题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苑春永(2013)等人通过对2657名独生子女和2685名非独生子女进行情绪适应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试的情绪适应性在年龄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即年长的儿童的情绪适应性要优于年幼的儿童情绪适应性,在是否独生维度上,得出了“是否独生”对儿童的情绪适应没有影响的结论[22]。
张文新(2009)等人从早期儿童成长经历的角度出发研究儿童的情绪适应性,研究者发现儿童中期的身体被侵害、关系侵害和个体的情绪适应个指标呈显著正相关,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即遭受过同伴侵害经历的男生和女生都有相似的情绪适应性问题[21];范兴华(2011)的研究表明了不同监护类型的儿童在情绪适应上的表现也不同,与正常家庭监护类型的儿童相比,单亲和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总体幸福感低、积极情感少、消极情感多、高抑郁感、高孤独感,有留守经历儿童的情绪适应程度明显差于有父母监护的正常监护类型的儿童,得出了留守现象不利于儿童的情绪适应的结论[25]。
相较于大量针对儿童情绪性适应研究,国内专门就青少年情绪适应性研究的文章较少,大多是以情绪管理、情绪智力或适应性的框架之下把情绪适应作为某一点来进行研究,仅有的专门针对青少年情绪适应研究也多是相关性研究。
相比之下,以大学生作为被试去研究情绪适应的论文则比较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