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发动机连续可变气门装置原理及分析_耿爱农
一种连续可变气门正时及升程的凸轮设计概述
• 38•内燃机与配件一种连续可变气门正时及升程的凸轮设计概述王艳芳(海马汽车有限公司,郑州450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以及发展,我国的技术人员加强了对于可变气门正时及升程技术的研究以及运用,并以此为核 心实现了对于凸轮结构的设计以及构造,从而促进了无级式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并由此促进各项经济利润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
本文 基于此,着重分析探讨可变气门正时及升程技术的内涵,并对该技术中凸轮设计进行分析,希望由此促进相关行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可变气门正时;连续可变气门升程;凸轮1可变气门正时分类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我国的可变气门正时在 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依据控制原理、对象的差异 性而获得区分。
一般情况下,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在运行的 过程中往往可以依据控制原理划分为两类:凸轮传动式机 构以及直接控制气门式机构。
所谓的凸轮传动式机构,其在运行的过程能够确保气 门正时变化范围的缩小,并进一步实现对于发动机扭矩特 性等因素的改善。
不仅如此,该体系凭借着结构简单、造价 低等特点而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目前,凸轮传动式机构被 广泛运用在轿车发动机体系中。
而直接控制气门式机构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 于气门升程、开启时间等因素的灵活控制,但是的确存在 能耗多、构造复杂、造价高等缺点而难以获得推广运用。
此外,可变气门正时机构若依照控制对象进行划分 时,其往往能够划分为可变进气门关闭定时、可变排气门 开启定时、可变气门重叠角三大类别。
2可变升程概述可变升程技术能够实现对发动机低速扭矩、高速功率 的改善。
此外,由于其气门正时的变化范围较小,故而其往 往能够借助凸轮的相位移动、摇臂比的改变来更好地改善 发动机的性能,更好地促进各项作业的开展。
但是,就影响 发动机性能的可变气门升程机构而言,由于其气门升程变 化范围过大,故而作业人员将可变气门正时与可变气门升 程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和速度下具有 更好的进、排气效率,同时降低了油耗,改善了排放。
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
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原创实用版】目录1.概述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2.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优势4.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在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5.结论正文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是一种先进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它可以调节发动机进气排气系统的重叠时间与正时,以降低油耗并提升效率。
在这一技术中,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刻可以根据发动机的实时工况进行连续调整,从而实现最佳的气门正时。
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主要由进气门和排气门、气门控制装置、凸轮轴等组成。
其中,气门控制装置是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核心部分,它由驱动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
驱动器负责将控制器发出的指令转换为物理运动,执行器则负责调整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刻。
控制器根据发动机的实时工况,通过计算和比较,发出指令来驱动驱动器,从而实现气门的最佳正时。
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通过合理调整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刻,可以保证发动机在各个转速下都能实现最佳的充气效率,从而降低油耗,提升发动机性能。
2.减少排放: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可以减少废气在进气道内的残留时间,降低排放,有益于环保。
3.改善发动机扭矩曲线: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可以根据发动机的实时工况调整气门正时,使得发动机的扭矩曲线更加平滑,有利于提高汽车的驾驶性能。
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在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诸如宝马、本田、通用等知名汽车品牌都在使用这一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将更加普及,为汽车提供更加高效、环保的动力输出。
总之,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发动机技术。
可变气门工作原理图解说明
可变气门工作原理图解说明
可变气门是一种在内燃机中使用的技术,它能够根据发动机负荷和转速的不同,调整气门的开启时间和开启程度,从而优化燃烧室内的气流和燃烧过程,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燃烧效率。
可变气门通常由凸轮轴、凸轮、气门、控制系统等部件组成。
以下是可变气门的工作原理图解说明:
1. 弹性元件部分:气门和弹簧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弹簧固定在气门座上。
弹簧的弹力使得气门关闭,确保气门的正常工作。
2. 可变凸轮部分:可变凸轮位于凸轮轴上,它的形状和角度可以根据发动机负荷和转速的不同进行调整。
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可变凸轮可以提前或推迟气门的开启时间和开启程度。
3. 液压控制部分:可变凸轮上装有一个液压控制装置,通过这个装置可以调整可变凸轮的角度。
液压控制装置一般由油路系统和调节阀组成。
4. 控制系统部分: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和计算机来获取发动机负荷和转速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控制液压控制装置的工作,从而实现凸轮的旋转和调整。
5. 工作过程:当发动机工作时,控制系统根据发动机的工况信息计算出合适的凸轮角度,并通过液压控制装置将凸轮调整到正确的位置。
然后,可变凸轮带动气门进行开启和关闭,实现进气和排气的过程。
通过调整凸轮角度和气门开启时间,可变气门可以在不同工况下提供更优化的气流和燃烧过程,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燃烧效率。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发动机更加环保和高效。
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与工作原理
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与工作原理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是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调整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以实现更高效的燃烧和更大的动力输出。
本文将介绍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一、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原理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主要由气门机构、控制单元和传感器组成。
其原理是通过控制单元接收传感器反馈的信息,自动调整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以适应不同工况下的发动机运行需求。
传统的固定气门正时系统在设计时会根据特定工况下的理论数值来决定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
然而,不同工况下的发动机运行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固定的气门正时设置无法充分利用燃油的能量,造成动力损失和燃油浪费。
可变气门正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发动机转速、负荷、温度等参数,计算出当前最佳的气门正时设置,并通过控制单元发送指令给气门机构,调整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
这样就可以在不同工况下实现更精确的气门控制,提高燃烧效率和动力输出。
二、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工作方式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根据具体设计和制造厂商的不同,工作方式有所差异。
下面将介绍两种常见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工作原理。
1. 可变气门正时系统采用可变气门升程技术这种系统通过改变气门的升程来调整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
当发动机运行在低负荷或低转速时,气门升程较短,减少进气量和排气阻力,提高燃烧效率。
当发动机需要更大动力输出时,气门升程相应增加,增加进气量和排气能力。
可变气门升程技术通常通过液压系统实现。
控制单元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计算出最佳气门升程值,并通过液压控制单元调节气门升程。
这种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可以根据发动机负荷和转速的变化实时调整气门升程。
2. 可变气门正时系统采用可变气门正时角技术这种系统通过改变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即气门正时角,来调整气门的工作时间。
当发动机运行在低负荷或低转速时,气门提前开启和延迟关闭,延长气门开启时间,提高进气效率。
当发动机需要更大的动力输出时,气门提前关闭和延迟开启,缩短气门开启时间,增加压缩比和爆发力。
可变气门技术原理及实践
可变气门技术原理及实践1.引言1.1 概述可变气门技术是指一种用于控制发动机进气和排气过程的技术。
通过控制气门开启和关闭的时机、幅度以及持续时间,可变气门技术可以实现对发动机的气门运动参数进行调节,从而对发动机的燃烧过程、燃烧效率和动力性能进行优化。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于发动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固定开闭气门的设计无法满足不同工况下的性能需求。
因此,可变气门技术应运而生。
该技术能够根据当前工况的要求,灵活地调整气门的时机和幅度,以实现最佳的汽缸充气和排气过程,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和动力输出。
可变气门技术主要应用于汽车发动机领域,但也广泛应用于其他内燃机械中。
其原理是通过采用可调节的气门操纵系统,包括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和可变气门升程系统,对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机以及升程进行控制。
通过对气门开启和关闭时机进行调整,可变气门技术可以优化进气过程的充气效率,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和燃烧效率。
而通过对气门升程的控制,可变气门技术可以调整排气过程的排气效率,减少排气阻力,降低发动机的排放和油耗。
在实践中,可变气门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许多汽车制造商和发动机供应商都在不断研发和推出更先进的可变气门技术,以满足不断提升的环保和经济性要求。
目前已经有多种可变气门技术被商业化应用,如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可变气门升程系统和可变气门升程与正时一体化系统等。
总之,可变气门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发动机控制技术,具有优化燃烧过程、提高热能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可变气门技术在未来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可变气门技术的背景和意义,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
文章结构部分则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了概括性介绍,让读者对文章整体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可变气门的工作原理
可变气门的工作原理可变气门技术是当今汽车引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可以改变气门开启和关闭的时间和幅度,以适应不同工况下引擎的需要。
下面我们将详细地介绍可变气门的工作原理。
可变气门技术的实现原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凸轮轴上的凸轮来控制气门的开启和关闭,另一种则是通过电控系统控制液压或气压来控制气门的运动。
下面我们将分别详细讲解这两种技术。
第一种技术中,凸轮轴上的凸轮被设计成不同的形状,以产生不同的气门开启和关闭时间和幅度。
一般来说,气门开启时间和幅度越大,引擎输出功率就越大,但同时也会增加燃料消耗和排放。
而如果凸轮轴上的凸轮被设计成较小的形状,则可以减少气门开启时间和幅度,从而降低燃料消耗和排放。
第二种技术中,电控系统通过控制液压或气压,来控制气门的运动。
具体来说,电控系统通过电磁阀控制油液或者气体的流动,来实现气门开启和关闭。
在这种技术中,不仅可以自由控制气门的开启时间和幅度,还可以实现自适应调整,根据实时工况自动调整气门开启时间和幅度,以达到更高的功率输出和更低的燃料消耗和排放。
不论是电控还是凸轮轴控制气门,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通过控制气门的运动来调整进气和排气的时间和量。
这样可以使氧气和燃料混合更加完美,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增加功率输出,同时也能降低燃料消耗和排放。
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可变气门技术已成为常规配置,它不仅可以提升汽车性能,还能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减少排放。
虽然可变气门技术依旧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例如凸轮轴的可靠性、系统稳定性等等,但这并不妨碍它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可变气门技术是汽车工业技术升级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通过调整气门的运动来实现更加优化的燃烧过程,提高汽车性能和经济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可变气门技术一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发动机连续可变的气门正时系统的全面介绍
发动机连续可变的气门正时系统的全面介绍现代引擎多采用DOHC的缸盖设计,两根凸轮轴被设臵在引擎顶部,通过齿形带轮或链条从曲轴端取力,并以2:1的速度驱动凸轮轴,此时凸轮轴商凸轮的旋转推动气门进行上下往复运动,从而控制气门的开启和闭合。
而我们今天要关注的,其实就是气门开合的问题。
为什么要“可变气门升程”?活塞式四冲程引擎都由进气、压缩、做功、排气4个冲程完成,我们关注的是气门开启程度对引擎进气的问题。
气缸进气的基本原理是“负压”,也就是气缸内外的气体压强差。
在引擎低速运转时,气门的开启程度切不可过大,这样容易造成气缸内外压力均衡,负压减小,从而进气不够充分,对于气门的工作而言,这个“小程度开启”需要短行程的方式加以控制;而高速恰恰相反,转速动辄5000rpm,倘若气门依然羞羞答答不肯打开,引擎的进气必然受阻,所以,我们需要长行程的气门升程。
往往,工程师们既要兼顾引擎在低速区的扭矩特性,又想榨取高速区的功率特性,只能采取一条“折中”的思路,到头来引擎高速没功率,低速缺扭矩……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一种对气门升程进行调节的装臵,也就是我们要说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该技术既能保证低速高扭矩,又能获得高速高功率,对引擎而言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80年代,诸多企业开始投入了可变气门正时的研究,1989年本田首次发布了“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英文全称“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Valve Lif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也就是我们常见的VTEC。
此后,各家企业不断发展该技术,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丰田也开发了VVT-i,保时捷开发了Variocam,现代开发了DVVT……几乎每家企业都有了自己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一系列可变气门技术虽然商品名各异,但其设计思想却极为相似。
可变气门升程技术之一:保时捷Variocam保时捷911跑车引擎采用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ariocam通过气门我们可以发现其两个位臵,图中每个进气门分别有2种最大行程,绿色位臵显然是高速时气门能够达到的最大行程。
一种发动机连续可变气门相位装置[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发动机连续可变气门相位装置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李建春,耿爱农,王大承
申请号:CN200710028847.0
申请日:20070627
公开号:CN101333968A
公开日:
2008123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连续可变气门相位装置,包括三维凸轮[1]、主摇臂[2]、气门[3]、气门间隙调整螺钉[4]、和副摇臂[5];所述三维凸轮[1]可以根据发动机的实际工况改变气门的升程及启闭时刻,该三维凸轮[1]的横断面的轮廓型线沿凸轮轴的轴向方向连续光滑地变化并与发动机的不同工况相对应;所述副摇臂[5]可以轴向移动,它将三维凸轮[1]的动力与运动传递给主摇臂[2],并经气门间隙调整螺钉[4]驱动气门[3];由于三维凸轮[1]和主摇臂[2]均不作轴向移动,因此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并方便气门间隙的调整。
申请人:李建春
地址:529000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南山工业区富棠路9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摩托车发动机三维凸轮可变配气机构的研究
摩托车发动机三维凸轮可变配气机构的研究耿爱农;李辛沫;王大承;李建春【期刊名称】《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26)004【摘要】In order to broaden the best working area of the motorcycle engine valve train, a kind of new en cam, w gine variable valve actuat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cam is proposed. The hich has a three-dimensional fairing surface controlling valve phase and lift, can determine the matching work-type line by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in engi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cam is advantage to control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phase of the intake valve and adjust the inlet valve lift in the certain amplitude range. The best working parameters of valve actuating mechanism are extended from rated condition to common conditions.%为了拓宽摩托车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最佳工作区间,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凸轮的发动机新型可变配气机构,该机构控制的进气门相位及升程凸轮具有连续光顺变化的三维型面,能根据发动机不同的运行工况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型线.研究表明,采用三维形式的进气凸轮不仅可以方便地调控进气门的启闭相位,而且还能在一定的幅值范围内调节进气门的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s: The principle and realization of a new continuously variable valve train is proposed to ignition engine ) at various operation loads.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air intake of SI engine ( sparkmodulated camshaft and an adjustThe intake valve is driven by hydraulic actuation,where a phaseable valve lift controller are used for controlling its timing angle and lift,respectively. Hence the valve timing and lift are infinitely variable within the working range.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train for motorcycle engine was built for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nge of adjustable intake valve closing ( IVC ) and intake valve opening ( IVO) were 16 ~ 44 ℃A and 8 ~ 14 ℃A,respectively,and for the valve lift, 0 ~ 7. 825 mm. The optimized engine operation range was hereby expanded and the engine performance at mid and low load / speed can be improved. This study results can also be further applied for the design of throttlefree motorcycle engine. Key words: engine; continuously variable valve timing technology; hydraulic actuated valve; simulation 传统的发动机配气机构参数是不可调节的 , 只能保证发动机在标定工况的狭窄范围内性能最优 , 却 , 。 不能充分顾及发动机在中小负荷和中低转速区的性能 而这恰恰是机动车的常用工况区域 随着环保 研发能适应发动机不同工况的配气机构愈发重要和紧迫 。在此背景下, 各种可 及节能的呼声日渐增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37 卷
[13 ] , i 系统和德国宝马 变气门技术应运而生 像日本本田公司推出的 VTEC 系统、 丰田公司开发的 VVT这些系统现已成为可变气门技术领域的典范 。然而, 上述系统乃针对汽 公司提出的 VANOS 系统等等, 车发动机而设计, 技术虽然成熟但因体积硕大而难以移植到诸如摩托车等小型发动机上 。目前, 面向小 型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技术多为有级调节 , 如日本本田公司、 意大利比阿桥公司以及我国重庆大学与嘉陵 [4 ] 它们均是采用高低速多档凸轮进行若干级调节的技术路线; 山东大 公司共同研究的各类 VVT 装置 , [56 ] , 学和清华大学探索的 FVVT 系统 则通过机、 电、 液一体化控制技术实现了全可变气门定时的调控目 该方案因布局灵活而特别适合于摩托车发动机 , 但其气门正时与气门升程属于共进式的捆绑调节方 标, 式, 因此制约了调控的灵活性。鉴于此, 本文对 FVVT 系统提出改进设计, 其解决方案是利用可独立调 由此获得气门定时、 气门持续期以及 控的调相凸轮和气门升程调节器对气门相位及升程实施分进调控 , , 。 气门升程的连续无级可变 从而实现拓宽配气机构适应范围之目的
The principle and analysis of a new continuously variable valve train for SI engine
GENG Ainong,LI Xinmo,ZHANG Chengtao
(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Wuyi University,Jiangmen 529020 ,China)
0204 ; 修订日期: 20120226 收稿日期: 2012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资助项目( 2008B090500229 ) ), mail: wyu487@ 126. com。 通讯联系人: 耿爱农( 1961男, 广西北海人, 五邑大学副教授; E-
278
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
1. 1
新型可变气门配气机构的特点和原理
新型可变气门配气机构的构成 本文提出的新型可变气门配气机构由四大部分构成 : 相位调节执行机构 、 升程调节执行机构 、 气 门复位执行机构和中央处理控制系统 , 图 1 所示为新机构示意图 ( 图中省略了液压供油系统及其配 置的各种放气阀 、 补油阀 、 缓冲阀 、 调压阀和回油阀等等 ) 。 相位调节执行机构和升程调节执行机构 均采用液压油进行驱动 , 并将输出的高压油通过油管连接并驱动气门 , 从而获得可控的气门开启相 位及升程 ; 而气门复位执行机构则通过弹簧来促使气门落座 , 期间以液压油为媒介并在凸轮的约束 。 并兼做发动机 下获得可控的气门关闭相位 以上执行机构的液压系统可安置在摩托车的变速箱内 , 的润滑系统 。
第 37 卷 第 2 期 2012 年 4 月 7445 ( 2012 ) 02027707 文章编号: 1001-
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t Sci Ed
Vol. 37 No. 2 Apr. 2012
新型发动机连续可变气门装置原理及分析
1. 本相凸轮; 2. 调相凸轮; 3. 推力滚销; 4. 压油柱塞; 5. 柱塞套; 6. 进给装置; 7. 中控系统; 8. 进气门; 9. 气门柱塞; 10. 复位弹簧 图 1 新型液压式连续可变气门机构简图 Fig. 1 The diagram of new type hydraulicdriv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valve train
耿爱农, 李辛沫, 张承涛
( 五邑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 摘要: 为了适应发动机不同工况对进气系统的要求, 提出一种新型连续可变气门装置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 新 其特色在于采用可控转角的调相凸轮调控进气门的相位 、 采用可控 装置以液压作为驱动进气门运动的动力, 据此实现发动机配气相位及气门升程的连续无级可变 。对一台采 升程的气门升程调节器调控进气门的升程, 纳新型配气机构的摩托车发动机进行了数学建模及仿真分析, 结果表明: 发动机进气迟闭角( IVC ) 的调节范 围可达 16 ~ 44 ℃A, 进气早开角( IVO) 的调节范围可达 8 ~ 14 ℃A, 进气门升程 h 调节范围可达0 ~ 7. 825 mm, 由此将配气机构的最佳适应范围拓宽至常用工况区域, 从而有利于改善摩托车在中小负荷和中低转速区的 性能, 并为研制无节气门汽油机奠定了设计基础 。 关键词: 发动机; 连续可变气门技术; 液压驱动气门; 仿真分析 中图分类号: TK413. 4 文献标识码: A
第2 期
耿爱农等: 新型发动机连续可变气门装置原理及分析
279
升程调节执行机构的任务是按照中控发出的指令调控进气门的有效升程 , 它包括一个能往复运动 在柱 并受进气凸轮驱使的柱塞和一个可以转动的柱塞套 。与柴油机高压油泵油量调节装置结构相似, 塞上开设有连通的轴向孔、 径向孔和圆周斜槽, 在柱塞套上开设有进油孔和回油孔, 通过转动柱塞套控 制柱塞腔与回油孔的接通时刻, 以此来调控柱塞的有效压油行程 , 进而控制气门的开启升程。 气门复位执行机构的任务是当进气凸轮 ( 包括本相凸轮和调相凸轮 ) 完成顶升推抬柱塞后, 在柱塞 , 进入回落期时促使进气门及时落座关闭 并通过回推液压油的方式保证柱塞对进气凸轮的跟随性 , 以防 止出现脱空冲击现象。气门复位执行机构主要由复位弹簧来完成并同时受到凸轮型线的约束 , 其中复 位弹簧的结构及布局形式与现有发动机的气门弹簧复位机构完全相同 。 1. 2 新型可变气门配气机构的原理 , 研究表明 在配气机构诸参数中, 对发动机性能具有较大影响的是进气门迟闭角 、 进气门早开 另外还有气门升程。因此现代可变气门技术无不以上述参数作为调控对象 , 其中 角和气门开启持续期, 进气门迟闭角( IVC ) 对发动机的性能影响最大, 它主要是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η v , 进而影响发动机的 功率和扭矩。一般而言, 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 进气门迟闭角应不断增大, 亦即进气门关闭得更加滞 后; 进气门早开角( IVO) 的大小则直接关系到发动机气门重叠角的大小 , 对排放和机件的热负荷有显著 影响, 它关联到发动机的工作负荷和转速等参数 ; 而气门开启持续期对气门开启的时面值影响较大, 对 ; , 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均有影响 进气门升程大小及启闭规律则不仅关乎到气门的时面值 而且还关 系到发动机换气过程中的泵气损失 , 在中低转速及中小负荷区域, 传统发动机的节气门 ( 亦即油门 ) 处 于部分开启状态, 因而会造成很大的节流损失, 另外由于进气门存在惯性并要顾及冲击的影响, 因而启 闭动作不能瞬间完成, 故在气门的阀口处还会出现一次剧烈的节流效应 , 因此传统发动机在常用工况区 的泵气损失特别大, 是造成机动车经济性变差和排放不好的主要根源之一 。 可变气门升程的目的之一 此时节气门可以维持在全开的位置上甚至可以摒弃掉节 就是谋求利用可变的升程替代节气门的启闭 , 气门, 这样可以减少一次节流效应亦即减少了泵气损失 ; 特别地, 由于可变气门升程可以在部分负荷时 [17 ] 此举亦能有效减少泵气损失 。从以上阐述中不难看 控制进气门更早地关闭( 在活塞下止点前关闭) , 出现代可变气门技术的端倪及发展路径 , 这就是设法根据机动车不同的使用工况 , 适时调控进气门的迟 闭角、 进气门的早开角、 进气门开启持续期以及进气门升程 , 使配气机构能动态地与发动机的工况需求 达到最佳的匹配。下面就本文中最重要的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介绍如下 。 1. 2. 1 气门相位调控原理 如前所述, 本文特色是采用调相凸轮结合本相凸轮来调控进气门的定时。 参见图 1 和图 2[ 图2 TDC 表示发动机活塞行程上止点 ( Top Dead Center ) , BDC 表示活塞行程下止点 ( Bottom Dead Cen中, ter) ] , 调相凸轮与本相凸轮取相同的轮廓型线并共用一根驱动轴 , 其中调相凸轮采用斜键槽的配合方 换句话说调相凸轮可以相对于驱动轴做一定位移的轴向移动 , 并在移动的同时还 式与驱动轴进行连接, 亦即调相凸轮可以相对本相凸轮做出超前或者滞后的调节 。 为了避免 伴随有相对于本相凸轮的转动, 调相工作时调相凸轮与本相凸轮出现交接冲击 , 本文特地将本相凸轮和调相凸轮在最大穹顶处的型线 设计成半径相同并且与基圆共圆心的圆弧, 以此确保 。 , 两凸轮在调相幅值内能平顺交接 显然 连接穹顶圆 弧和基圆圆弧的过渡型线宜采用样条函数或高次方 函数去构造, 以减少乃至消除交会点处柱塞因凸轮轮 廓曲率半 径 不 同 而 产 生 的 跃 度 及 由 此 产 生 的 撞 击 。 当中控系统发出调相指令后, 电机经涡轮蜗杆减速并 驱动拨叉, 拨叉再驱动调相凸轮左移或者右移 ( 图 1 ) : 左移则调相凸轮的相位超越本相凸轮先行驱动柱塞 而提前压油, 此时进气门的早开角增大, 但它的迟闭 角仍由本相凸轮控制而保持不变; 右移则让调相凸轮 的相位落后于本相凸轮而使柱塞的回落期滞后并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