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历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
青海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青海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原文玛丽安去考驾照的那天下午,艾立克森太太陪她一起去。
这是六月里第一个热天,她们开上大马路时,发现路上挤满了开往海滩的车辆。
艾立克森太太盯着她那双黑色、能干的手看,心里总有千百回地想着:家中没有勤快的她真不知该怎么办,先前雇用好几个白人女子管家的那段日子是多么难熬,那些态度很随便的女人认为替人做家事是贬低身价,给人带小孩更是莫须有的侮辱。
“你开得好棒呵,玛丽安,”她说,“我跟你说,别去多想上一次的事。
那样的雨天,在那么陡的山坡上开,谁也会倾滑的。
”“出四项错误才不及格的,”玛丽安说,“我不记得路考官在我表格上划的×号,都是我犯的错。
”“有人说那都是他们在暗示你得塞点红包。
”艾立克森太太心有怀疑地说。
“不是的,”玛丽安说,“那样反倒把事情弄得更糟,艾立克森太太,这我很清楚。
”车子停在路边一小行车队的后头,路考官还没到呢,剩下的事就是耐心苦等了。
两辆车门上喷了公家徽志的汽车在对街停了下来。
路考官飞快地跨出车来,一身整洁的制服显得精神抖擞且颇有军人气概。
玛丽安的手抓紧了方向盘。
“那就是上次当掉我的那个。
”她低声地说,指着一个矮壮、趾高气扬的男人,他正对排在车队前头的一名应考者发号施令。
“别紧张,玛丽安。
”艾立克森太太说。
她们默契地交换了个微笑。
与上次不同,来到她们车前的路考官是个温和的中年男人,他翻看她们的证件时,咧开很宽的嘴笑着。
艾立克森太太踏出车外。
路考官朝艾立克森太太挤了挤眼,他钻进汽车坐在玛丽安身边的座位上。
“在街角那儿右转,玛丽安。
”艾立克森太太在路边上看着他们平稳地往街上驶去。
路考官在一个小黑本子上作记录。
“年龄?”他们往前开了不久,路考官问道。
“二十七。
”他用眼角瞄着玛丽安。
“该有一大群小黑毛头了吧,呃?”玛丽安没有回答。
路考官说:“停在那辆卡车跟绿色别克车中间。
”那两部车离得相当近,不过玛丽安没费多大劲儿就把车挤进去了。
“以前开过车吗?”路考官问。
“开过,先生,我在宾西法尼亚州有过三年的驾照。
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语文(青海、西藏、甘肃、贵州、

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语文(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海南、广西)新课标)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分,每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青海省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青海省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f8dd2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2.png)
青海省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2019年青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9年青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青海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青海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
(一)文本阅读(共18分)1. 文章第一段中提到的“它”指的是什么?(6分)2.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6分)3. 文章最后一段中“这样的结局”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6分)(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6分)(1)“之”(2分)(2)“而”(2分)(3)“于”(2分)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分)(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分)6. 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7. 诗歌中“明月几时有”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8. 请分析诗歌中“把酒问青天”这一动作的象征意义。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共8分)9. 默写《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分)10. 默写《出师表》中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分)四、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11. 根据题目要求,将下列句子改写成被动句。
(5分)原句:学生们在图书馆里认真地阅读书籍。
12. 请用至少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5分)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出主要信息。
(5分)材料: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大型商场还是街边小摊,都能看到移动支付的身影。
移动支付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五、写作(共60分)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材料:在一次班级讨论会上,同学们就“网络与现实”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也有人认为网络是现实的延伸,两者密不可分。
青海历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青海历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青海历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青海历年高考语文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青海历年高考语文真题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汉字危机王小峰中国的书写交流进入键盘划时代只有十几年,任何一个初次接触电脑的人通过简单的学习都能迅速掌握文字输入。
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很多人写字总是提笔忘字,尤其是经常使用的汉字往往一下想不起来了,这跟他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
很多人纷纷惊呼汉字危机来了,拯救汉字刻不容缓。
书写是记忆汉字的最好方式,只有经常书写,才能记住一个字该怎么写。
过去用笔书写汉字基本上是音、形、义同时进行,键盘输入就出现问题了,它不是直接写汉字,而是让你在候选的重码中去选择正确的那个字。
这就是汉字在键盘输入时代面临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这就是音素文字和语素文字的最大区别。
所有音素文字(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它们只有音和形,而且音形基本统一,打字本身就是书写过程。
我们是拼音解决汉字输入问题,而不是在键盘上打笔画。
五笔字型不会让你忘记一个汉字怎么写,但是可能会让你忽略它该怎么读;拼音输入可以让你知道一个字怎么读,却让你慢慢忘记它怎么写。
在信息时代,中国人开始遇到能说能读能输入但可能不会写的问题了。
这也暴露了汉字的自身局限问题。
网络时代屡屡出现新词,人们对“雷”、“囧”这类汉字就赋予新的含义。
从每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中不难看出,新的词语越来越多,看上去也越来越没文化含量,继而还可能导致汉语的使用环境和美感越来越差。
网络语言通过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迅速扩散全球,但死得也非常快。
它只是迎合某一类信息某一种情绪在传播的当口被创造出来,并随着这种氛围的消失而慢慢消亡,能留下来的凤毛麟角。
为了提高书写效率,方便学习和交流,开始出现俗字、新字,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
是否要恢复繁体字的讨论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很多汉字究竟怎么写,它的结构组合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可能都觉得不重要了。
青海海南州高考语文试卷

青海海南州高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青海高考语文试卷2023年

高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基础1.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我校将于9月1日如期开学,相关事宜欢迎家长来函垂问。
B.拙作已经寄出,心中惶恐不安,望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感谢您的家父雪中送炭,明日我将从百忙中专程到府上致谢。
D.令郎不愧生在丹青世家,他的奔马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②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念。
③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
④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
⑤想一想,哪一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②④①⑤③ B.②④⑤①③C.④②⑤③① D.④②①③⑤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新研究指出,南极冰层因气候变化而加速_______,将使南极皇帝企鹅数目锐减。
②她的目光从我身旁扫过,一直移到窗子,________着窗外,好像在想着什么。
③由于全球化的现实,如今新的对华大战略既不能以________为基础,也不能突然丢弃长期以来让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做法。
A.融解凝视遏制 B.溶解窥视遏制C.溶解凝视遏止 D.融解窥视遏止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名篇名句默写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陋室铭》中,刘禹锡将自己的“陋室”与“,”相比,表现了他高尚的情操。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已,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3)___________ ,隰则有泮,总角之宴,_________。
青海2022年语文试卷(含答案)

青海2022年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项不是青海2022年语文试卷的特点?A. 地域文化特色B. 现代文学为主C. 古诗文阅读D. 作文题目创新2. 青海2022年语文试卷中,文学作品的选择主要倾向于?A. 国内经典作品B. 国际名著C. 当代流行作品D. 历史传记3. 在古诗文阅读部分,下列哪个朝代的作品最常见?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4. 2022年青海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主要围绕?A. 社会热点B. 个人成长C. 历史文化D. 科技创新5. 青海2022年语文试卷的整体难度相较于前一年?A. 降低了B. 上升了C. 保持不变D. 无法比较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青海2022年语文试卷的文学作品选材注重传统文化。
2022年青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版)

2022年青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版)今年全国乙卷的试题变化比较大,和去年相比,选择题从39分缩减到30分,达到历年分值最低,那么,今年的高考语文卷难不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22年青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版)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2022年全国乙卷使用省份: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共12省市区全国乙卷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青海省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青海省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青海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青海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文本一岱依栖(1)不信魔法的人怎么能变得?通往岱依栖莹明灿烂的道路上充满了故事。
一个个冷眼看世界看起来一举一动都风雅极了。
我可生不出这口水。
我就是普通世界里普通的一个人。
(2)我好想念我生活的地方。
也许在那个地方我是别人生活在那里就觉得我活再阳光下的地方。
那是我的岱依栖第二名人生。
(3)现在我得找一条通往阳光的路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是的,有时我侥幸有幸兴奋的瞬间那是因为我真的遇见阳光了.(4)我看错了表际的时间一无所有如果没有阳光,我的头顶上除了黑云还会是什么?问题:1. 作者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别人的区别如何描述?2. 作者内心最渴望的是什么?3. 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文本二各校高三语文(一)模拟试题第二节阅读下面的文章,按照要求完成文章后面的题目。
(共计15分)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封神演义》,有多少人能读进去?稍微看一看即行即弃后,随手一堆。
那个时候能坚持下去的,也大多因它火了而后来的;而那本自己读一读就差不多了的,那个时候气势如虹的小说以娱乐为主,励志为备的小说已经发了;很多人是知道《封神演义》的情节,《封神演义》里的东方不败,被表情包倒是蛮多。
这本小说是适合那些读书比较多的人阅读,如果是初中生读《封神演义》一定是丧失掉它“教育”的局部,与此相比,《红楼梦》、《西游记》就相对好处理得多了。
问题:1. 作者对于大部分人读《封神演义》的态度如何?2. 文中提到的哪两部小说对于初中生来说更适合阅读?3.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二、作文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假如你是一名青海的学生,请你以自己的角度,写一篇题为《我的家乡青海》的作文。
要求如下:1. 描述家乡青海的地理位置、饮食特色和自然景观等;2. 介绍家乡的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和节日习俗等;3. 从个人角度,谈谈你对家乡的独特情感和自豪感。
提示词语:高原、青海湖、土豆牛肉面、藏传佛教、马帮、藏族舞蹈注:作文中不得出现作者真实的姓名和学校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历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I)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喜好翰墨有如相马,初始时必有人教,教一些用笔、结体的要素。
笔画太长使之短,结体倾斜扶之正,速度快了使慢,墨汁浓了添水。
所谓教与学,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可说的部分,使双方都具有一种真实不虚的感受。
所谓学成毕业,也就是该讲的都讲了。
清人宋湘<说诗》说得好:“学韩学杜学髯苏,自是排场与众殊。
若使自家无曲子,等闲铙鼓与笙竽。
是啊,拜师学艺,往往看起来这一家那一派学了不少,热闹之余盘点,还都是一些皮毛之相。
清人钱大昕讲得比较辩证:“善相马者,妙在牝牡骊黄①之外,否则团人厩吏②优为之矣。
”圉人厩吏成日饲养管理马匹,过眼之马无数,也算得上对马有知的专业人才了,可是许多年过去.还是成不了一位善于相马者。
因为他留意的只是马匹的增减、生死这一类琐事,深入不了马的内在。
长年与马打交道,处在一种没有递进的平面认识中,是马堆里的“陌生人”。
这很像一些人,把笔时日也够长了,每日勤苦,可是永远平平。
若说笔墨技巧,也合乎矩蠖,守于常道。
可就是要神采没神采,要风骨乏风骨。
此时已无人可以指教,亦无良方,缘于精神方面的不可说、不可教,只能自省、自处。
明人董其昌颇有感触:“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向牧自柬处耳。
”这种属于私有的感悟,即便公之于众,旁人听起来还是云里雾里。
古人强调“自养”,缺什么养什么。
宋人吕本中曾回顾自己:“读三苏进策涵养吾气,他日下笔,自然文字滂沛,无吝啬处。
”这一养,时日就长了,和风细雨孤云淡月,闲中稽古静处观心,缓慢中渐进。
何日养成又难以期待一一也许有一日养成,笔墨渐变:也许养术成,终其一生笔墨依旧。
每一个人的情怀、才气、悟性、灵气是何等复杂幽微,无可复制,再现,只能走一程算一程,这一点又很有一些宿命的味道了。
明人徐渭有“师心横纵”之说,因此他是“不傍门户”的,下笔不是“信手扫来”,就是“醉抹醒涂”。
师心的最大审美价值就是充分地开发了内心的能量,依靠自己的悟性,走向吏加深邃的境界。
越往后,依赖外在的引导越发减弱,那些恍兮惚惚的部分,无法言说,全然要倚仗自己内心活跃、敏感的程度去捕捉。
心可以如止水,纤微不动:亦可以如江河之奔竞,波澜自阔,浩乎沛然。
只有通过对个人内心的养护、挖掘,激活那些沉睡的部分,才可能凌空蹈虚,破坚发奇.有一些与故我不同,也与众人不同的玄妙。
只是,即便要与外人言说,亦无法言说清楚。
这和伯乐、九方皋的相马有同理之妙。
他们站在马的面前,都能得其精而忘其粗,入其内而忘其外。
有人问如何相得如此准确,二人竟不知如何说才好。
(节选自朱以撒《谈艺随笔小辑》,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学习相马还是喜好翰墨,开始时均需他人传授技法,小有所成之后则要凭借个人的领悟才能臻于佳境。
B.每个人的情怀、刁‘气、悟性、灵气非常复杂幽微,他人不能复制和再现,因此无法学好翰墨应是宿命使然。
C.艺术创作的精妙之处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通过别人传授获得,要靠心灵的自省自悟才能领会把握。
D.艺术家在创作中只有充分发挥主观想象的作用,才能透过事物外在的特征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圉人厩吏虽长年与马匹打交道,但留意的只是马匹的增减、生死这一类琐事,没有深入了解马的生理、性情等,所以很难成为伯乐。
B.学习书法若只是一昧模仿他人,埋头苦练,缺乏自我感悟,即使书写合乎规范,作品也往往会缺乏神采和风骨,难以称得上佳作。
C.“养气”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贵在日积月累,长期涵养,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就能达到登堂入室的创作新境地。
D.艺术创作有赖于心灵的感悟力量,艺术家要善于养护和挖掘心灵,敏锐感知,揣摩领悟,这样才能把握艺术创作的精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引用清人宋湘的《说诗》,意在强调学习要兼容并蓄,反对只关注一家一言,否则,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B.作者引用清人钱大昕对“圉人厩吏”相马无术的分析,生动地说明学书法不能只学外在的规矩常道.而要深入内在本质自省自悟。
C.宋人吕本中所说的“涵养吾气”,是指要认真学习文学大家的作品,汲取其中的精华,以充实学养,陶冶性情。
D.明人徐渭的“师心横纵”是指不受门派和传统技法约束,自由地抒情写意,依靠自己的悟性和灵感,一步步走向更加深邃的境界。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4.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籍独不愧于心乎独:独自B.期山东为三处期:期待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D.何兴之暴也暴:残暴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B.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C.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D.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估计无法脱身,就想在部下面前打一场速战速决的仗,显示自己今天的结局是上天的安排,不是作战的过错。
B.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因为他觉得既然上天要灭自己,渡江也没有什么意义,况且自己也无脸见江东父老。
C.项羽对他的旧相识吕马童说:“我听说汉王拿千两黄金、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
”就引颈自杀了。
D.项羽原本没有一尺一寸土地,趁势在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译文:(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二)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小题。
[中吕]山坡羊·道情(元)宋方壶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
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8.这是一首表达贫士志气的曲作,请问,曲中的贫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5分)9.这首曲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6分)(三)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存在的名句是:,。
(2)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作为宰相他目光犀利,审时度势,克服阻力,力主改革,在《登飞来峰》中表明他这种气度和境界的句子是,。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他的态度是,。
(II)选考题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法官【英】赫哥黎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
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
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
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
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
“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法官问。
“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
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印第安人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
塞夫说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这样能够挣很多钱,但是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在树林里过冬的食物。
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塞夫几年前搭建的一间小木屋前。
这年冬天,约翰学会了追捕野兽和怎样在树林里生存。
大森林考验了他的毅力,使他变得勇敢,也使他的体格更加健壮;同时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
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
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这一天,当约翰快步走在树林中时,他开始考虑起他的将来。
他要去读书和学写字,他要给家里买一块大一些的农田。
也许有朝一日,他也会像镇里的法官一样有权势,并受人尊敬。
背上沉甸甸的东西使他考虑起到家后要做的事情:给他母亲买一身新衣服,给弟弟妹妹们买些玩具,他还要去见法官。
约翰恨不得马上就把法官说的他父亲借的钱全部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