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实效的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完善研究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完善研究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完善研究作者:左佳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27期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在我国并未形成广泛的认同,环境影响评价一方面是开发者的自我约束手段,另一方面是行政机关进行建设项目管理和对开发活动实施监督的手段,这一手段并未被很好的法律制度化。

因此弱化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降低了其在整个环境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鉴于此,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法律完善: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是普通公民、专家学者、社会团体,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法律赋予其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权利的行为,是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方学术界常以“无公众参与无环境影响评价”来表述他们对这一制度中公众参与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是一个连续双向的信息传递和反馈过程,包括信息的前馈和反馈。

前馈过程是指申请者或主管机关把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信息传递给公众。

反馈过程是公众将有关对项目环境影响的意见或建议传递给申请者或主管机关。

在理论上,似乎环境影响评价各个阶段都可以引入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越早越好,其实不然,原因在于,一是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应以一定的资料和信息为基础,在公众参与的信息不足的前提下,其判断必然受到制约和影响;二是过多引入公众参与将导致项目推迟和费用的增加;三是作为法规范要求,对公众参与时机的确定应选取关键点,强制要求和自由裁量相结合,为项目申请者或主管机关发挥留有空间。

信息公开是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前提,也是对公民知情权的回应。

在未能获取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任何参与都会失去实质意义。

公众不了解基本相关情况,所谓最大限度参与,就成了一句空话。

例如,如果未有效地公布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在后评估阶段就无从对开发活动是否遵循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监督。

在法律安排上,没有信息公开的规定,即使有公众参与的规定,公众参与也是难以执行,实效难以发挥。

对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问题的研究

对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问题的研究
空 白,因此 , 我 国环境 影响评 价法 律制 度的健 全也 应 当对 替代 方案 予 以健全
在上述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魔回顾中就提到我 国 众多环境保护法律法
规中, 行政法规和单项法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 虽然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方
面尚未形成健全完整的行政法规体系, 但是国务院、 环境保护部 、 财政局 、
处 罚力 度较低 。
( 二 )法律 实践 中的不 足
在提高全社会对 《 环境影响评价法 》 的认知度方面, 笔者认为各环保部 门首先要加大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宣传力度 ,以各级领导干部为宣传主要力 量,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 ,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予以广泛的宣传 , 尤其是将其与环境保护理念相联系,以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保护一直是各国较为重视的问题之一 . 当然在各 国的立法中也不同 程度的予 以规定。步人 2 O世纪以来 ,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针对环境保护的 立法也在不断地完善,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是我国环境保护
过程 中一直坚 持 的原则 。
面有着重要的警示和震慑作用。然而我国《 环境影响评价法 》当中对于法律 责任的设置上存在着设置不合理与处罚力度较低的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对我
国建设项 目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 , 尤其是立法层面的完善 , 法
律责任的方面要予以重要修缮。
2 . 加 强 生态脆 弱 区环 评立 法建设
(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依据
1 . 宪法 中的 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立法的角度上看 , 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 纵观国内 外国家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 不少国家将环境保护的理念纳入到宪法的治理 范畴 ,更甚者 已经上升到一种宪法精神和理念 中 。我国在多年来的环境保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实效的构想——基于长江三峡工程环评等典型案例的分析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实效的构想——基于长江三峡工程环评等典型案例的分析

评制度预防环 境风险的初衷正好相反 。传统观念认为
环保是花钱的、增加 企业成本 的,而 国外环境实践表 明,可 以通过节省废 水、废气及废弃物质 的处理费使 企业得 到正面 的获利 和积极的效率 。 】 也就是说 ,环 保可 以赚钱 。如果环评活动将所有 因素都考虑进来 , 应对措施尽可能周全 ,完全 有可 能达成 多赢局面 。在 这个意义上 ,环评制度应是个激励机制 ,而不是一个
为了动态表 现我 国环评制度 的法律实效 ,选择个 案说 明方 式是必然选择 。笔者选取长江三峡工程 、圆 明园铺膜 事件和 厦 门海沧 P X 项 目中的环境影 响评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践 , 由小见大 地透视我 国环评制度的法律实效 。
( 一)长江三峡工程 在 以往 资料 中, 三峡工程一直被称 为 “ 环保工程 ” “ 生态工程 ” 。 但后来批露 出来 的信 息恰好 相反, 三峡 工程 的第一个环评报 告的主要 结论是: “ 三峡工程对生 态环境 的影 响是有利有 弊,弊大于利 ,但是一些弊病
环境影 响评价制度,是指有关环境影 响评价 的适
是可 以采取工程措施 , 加 以限制或减轻 。 ” 当时作为学 术顾 问学部委员 的候学煜先生 因不 同意后半句而拒绝 在环评报告上签字 , 他 的意见是: “ 从生态环境和 资源 的影响来看 ,三峡工程不是早上和晚上 的问题 ,坝高 多少的 问题 , 而 是根本 要不要 的 问题 。 ” 因结论不利于 加快 三峡工程建设 ,这个报告 因 “ 未经 国家环保局批
1 0 8
中南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 0 1 3年 第 1 9卷 第 5期
国环境法规定而言 ,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结论 为弊大于利 ,环保行政主管部 门就不能批准该工程 。 三 峡工程 决策过程视环境评价报告 的不利结果为 “ 异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规范和实践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规范和实践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规范和实践问题环境影响评价是现代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旨在在项目开发前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评估,确定项目可能会造成的环境影响,并通过设计改良及行动计划等方式减少影响,保障环境质量。

为了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相应的实施。

本文就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规范和实践问题做一些探讨。

1.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包括公众参与、科学性、阶段性、综合性和可行性。

公众参与可以促进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其自我保护的能力;科学性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评价内容和方法必须科学可靠;阶段性要求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分阶段进行,确保考虑到项目不同阶段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综合性强调环境影响评价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评估;可行性要求评价结果必须具有可实施性,评价方案能够贯彻执行。

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与实践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等。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参与主体、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果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虽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例如,公众参与普遍存在不能充分参与、不够充分、不同意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问题;评价机构评价质量不高、评价标准不够明确等问题;评价过程中环保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不到位、相关机构失职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环保工作实效性不高,环保领域的矛盾和纠纷日益突出,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3.如何改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为了改善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践,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的公示和解释,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和程度,实现评价进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其次,应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提高评价质量和科学性。

同时,评价机构应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研究【摘要】在现阶段,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进步,全世界都在关注着能源与环境的问题。

而在我国,面对着环境带来的众多问题,早就已经实施了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并且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

而随着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该制度也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已经构建了完善的影响评价体系。

环境影响评价是用来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进行规范的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来确立的国家法定程序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加强了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还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公平与工作提供保障。

本文主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化与法制化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保证环境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法制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的不断被破坏以及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这些问题的不断发生和出现,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逐渐的被人们广泛应用。

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通过引入概念、进行实验研究以及制度化和法制化等不同阶段的相互影响而逐渐的形成的,它直接影响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以及环境的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可以有效的对源头进行控制。

环境影响评价是用来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进行规范的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来确立的国家法定程序制度。

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历经了三十几年的洗礼和发展,已经构建了非常有中国特色的评价立法体系。

而评价立法体系的构建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为科学发展更好的提供立法制度的保障。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化发展在我国,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是强制进行的,它的构建及发展历程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管理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初期构建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概念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被引入到我国的,我国当时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才刚刚起步。

而由于要大力的发展科学经济和恢复生产力,而重工业就被列为发展的重点,在重工业得到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很多弊端,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业生产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

而主要的污染物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工业三废”的废气、废渣以及废水,所以如何解决“三废”问题成为保护环境的重点工作。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摘要: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的因素已经大部分来自于环境了。

一个好的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于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活动,加强和促进我国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看,在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比较小、评价方案不够完整、环境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方面。

本文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做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并对其提出解决的方案和策略。

希望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良好开展有所帮助。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虽为美国首创,但在我国已经实行好多年了。

这么多年来,对缓和和防治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改善我国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上还是任重而道远,所以说及时发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行之有效的将其解决,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民生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关键字: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完善的对策;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探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主要体现的是“预防为主”的原则,是保证社会安定,人民群众健康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虽然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环境保护上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置身于21世纪严重污染的环境中,这些工作还是显得存在了很大的问题,以下将具体讨论之。

1.1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度不够高我国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公民环境保护的意识太差,对身边的环境不能好好的保护,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也表现的尤为突出。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高,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不能积极有效的完成评价工作,大部分的工作流于形式化,不能让公民真正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来,这样一来,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工作的有利展开,以及对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进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而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极为不利的。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法学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法学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法学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法律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实施建设项目或政策、规划时,对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价的一套程序和方法。

它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以及未来世代的利益。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基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基础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确立与推动,另一方面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间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一项法定的管理制度,具备明确的法律地位。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评价的程序、依据和实施机构,以及违法进行评价的法律责任等关键内容,强调了环境评价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法学研究中的地位与意义1. 法学上的地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系到环境法、行政法、土地法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法律制度中的环境维权机制、行政法规范等内容。

2. 法律上的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方案,降低环境风险。

同时,它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环境损害赔偿等法律纠纷。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与问题1. 现状:尽管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经有了法律性的基础,但实际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评估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容易受到利益的干扰。

另一方面,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评估机构和项目申请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可能难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2. 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估范围和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不同评估结果的差异。

二是评估过程中数据采集和分析的不准确性,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立法的完善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立法的完善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立法的完善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本文将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立法的完善进行浅析。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首次提出。

随后,国家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政策、规定和标准,实现了从零到有、从缺少到完善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包括立法、规章制度、指导性文件和技术标准等多种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程序和方法等。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有了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律法规间的矛盾和不统一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着一些相互矛盾、不协调的情况。

例如,在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法、城市规划法和交通运输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涉及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和程序,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之间并没有进行良好的衔接和统一,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二)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的公正性和公开性不够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涉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制度,需要具有公正和公开的特性。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的独立性、专业性、公正性和公开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例如,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有些环评机构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导致评价结果不公正;此外,有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未向社会公开,导致公众难以了解评价结果和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进行监督。

(三)环境影响评价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和多领域知识的复杂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支持。

然而,在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由于环评标准的不足和环评机构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

(四)环境影响评价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足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技术评估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环评技术评估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评估结果的不准确性、评估过程的复杂性、评估所需时间的长短等等。

怎样提升环评技术评估的有效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加强环评技术评估中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需要依托科学的数据、可靠的分析方法,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和建议。

加强环评技术评估中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提升效果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确保获取到全面、准确的环评数据。

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注重环评技术评估中的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的有效性也离不开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

专家论证是对评估结果的专业性和可信度进行确认的重要手段,而公众参与则是确保评估结果的透明性和公正性的重要方式。

加强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可以提升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从而增强评估的有效性。

三、强化环评技术评估中的风险评估和应对环评技术评估中的风险评估和应对工作同样是影响评估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全面、准确地评估潜在的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尤其是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需要更加重视。

还需要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确保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遏制。

四、促进环评技术评估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环评技术评估的有效性也离不开信息共享和交流。

信息共享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评估过程和结果,促进公众对评估活动的认可和支持;信息交流则可以让评估人员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促进环评技术评估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是提升评估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建立完善的环评技术评估标准和规范体系提升环评技术评估的有效性还需要依托完善的标准和规范体系。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指在项目实施前对其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评价。

环评技术评估是环评的核心环节,涉及到环评方法、数据来源、评估参数的选取等。

1. 推动环评技术评估标准化:制定统一的环评技术评估标准,明确评估过程和要求,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标准化可以使评估更加规范化,避免主观因素的介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2. 强化环评技术评估的参与性:加强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增加环评技术评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通过公开评估过程、数据和结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减少评估结果的争议和纠纷。

3. 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环境监测是环评技术评估的重要环节,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需要加强监测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精确性,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引入先进的模型和工具:利用先进的环境模型和决策支持工具,进行环评技术评估。

这些模型和工具可以帮助评估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模拟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并制定合理的环保对策。

5. 加强环评技术评估的培训和交流:加强对环评技术评估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技能。

加强与国内外环评技术评估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评估方法和经验,不断提升评估的水平和质量。

6. 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可以提高环评技术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估,提高评估的时空分辨率和精确性。

提升环评技术评估的有效性需要标准化评估、加强参与性、提高监测技术精确性、引入先进的模型和工具、加强培训和交流,以及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策略的综合应用。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能提高环评技术评估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和保障。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突出,环境评估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环境评估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高、评估过程存在操作性较强等。

为了提升环境评估的有效性,应采取以下策略。

加强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

环境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评估机构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并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

评估人员应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

加强环境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环境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依赖于可靠的环境数据。

评估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环境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深入了解环境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为环境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评估过程的公开和透明。

评估过程的公开和透明是提升评估效果的重要保障。

评估机构应制定公开的评估规范和操作流程,公开评估的目的、方法和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评估过程中应邀请相关利益相关方和公众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加强环境评估的监督和执法。

评估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执法机制,加大对环境评估的监督力度,对不符合评估要求的机构和个人进行处罚。

建立健全的违法行为举报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评估的监督中来。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环境评估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环境评估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评估能力。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帮助他们提升环境评估的水平,共同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提升环境评估的有效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加强环境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加强评估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加强环境评估的监督和执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都是提升环境评估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环评技术评估是指对某一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要,环评技术评估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视。

环评技术评估的有效性是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本文将从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的瓶颈和解决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环评技术评估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瓶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基础薄弱。

环评技术评估所需的数据种类繁多,数据来源广泛,但我国的环境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数据的时空分辨率较低,不同数据的整合与使用不够充分,从而导致环评技术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

(二)标准规范缺乏。

我国对于环评技术评估的标准法规、行业标准等仍处于不够完备的状态,不同工程项目的环评技术评估标准和方法也存在差异,导致环评技术评估的结果难以进行比较和对比。

(三)技术手段滞后。

对于某些新兴的环境问题,环评技术评估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难以快速准确地进行评估。

因此,部分环保问题仍需要借助诸如模型模拟、数据挖掘等高端技术手段来解决。

(一)加强数据的采集和管理。

要提高环评技术评估的有效性,必须完善环境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数据共享体系,加强环保数据采集质量控制、数据清洗和数据挖掘等环节,建立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二)制定统一的环评技术评估标准。

要提高环评技术评估的有效性,必须制定统一的环评技术评估标准,建立环评技术评估标准的体系,明确各个标准要素的内涵和注释,完善环评技术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加强环评技术评估创新。

要提高环评技术评估的有效性,必须加强环评技术评估的创新和提高,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提高环评技术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环评技术评估的有效性是保障环境保护工作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

在今后的环评技术评估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对环评技术评估的数据基础、标准规范和技术手段的实际应用和探索,不断提高环评技术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对规划、项目和政策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环评技术评估是判断环评过程中所采用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有效提升环评技术评估的有效性,以下是一些策略。

完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环评技术评估应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以确保其合法性和权威性。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和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和调整相关内容。

加强环境评价技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环评技术评估应基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技术研讨和交流,推动环境评价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应加强对环评技术评估的实践和应用的监督和评估,进一步提高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加强环评技术评估的信息共享和交流。

环评技术评估应当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将评估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存储,并向社会公开,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和传播。

相关部门还应组织各类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推动环评技术评估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第四,加强对环评技术评估的监督和管理。

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部门间协作机制,划定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加强对环评技术评估的监督和管理。

应建立环评技术评估机构的资质认定和审核制度,避免不合格机构的参与。

应强化对环评技术评估过程中违法行为的打击,提高其违法成本,保护公众利益。

加强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

环评技术评估应当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利益,加强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

相关部门应建立公众参与的制度和机制,开展公众听证会和座谈会,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公众意见纳入评估报告中。

应加强媒体的监督作用,及时曝光环评技术评估中的不当行为和误导性信息,推动环评技术评估的公开透明。

要有效提升环评技术评估的有效性,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加强科学性和可行性、信息共享和交流、监督和管理、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入手,并建立健全的机制和制度,确保环评技术评估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合法性。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政策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政策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政策研究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手段,旨在弥补现有环境保护措施的缺陷,保障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安全影响。

影响评价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环保管理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政策体系。

首先,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框架已经成熟。

在国家政策制定的背景下,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体系来支持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

比如,我国于1989年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制度框架。

接着,我国又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性的法律法规,例如《水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加强了对污染排放的监管与治理。

其次,环境影响评价在政策上的支持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政府在近年来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大力发力,不断提出优化政策的建议,为全国所有类别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

例如,为了促进生态领域建设,政府出台了生态补偿政策,同时也设立了沿海、生态脆弱区等特别保护区,以更好地保护这些区域的生态与环境。

还有,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体系已经日趋完善。

为了更好地支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断增加环境保护标准,更加细化相关规章制度。

例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例如《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环境声响标准》等,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标准。

最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在国际层面上取得青睐。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逐渐增多,众多国家开始看重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积累的经验,与我国合作开展国际环保项目。

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事务,促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政策研究在我国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阶段,保障着国内环境保护的稳步推进。

为了更好地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众多领域都在不断创新探索,促进环境保护事业为人民谋求更好的生态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修订及实践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修订及实践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修订及实践研究第一章前言环境影响评价法规是指针对特定项目或活动,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控制,以达到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制定的法规。

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修订和实践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修订及实践研究进行探讨。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修订2.1 修订背景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自1993年颁布以来,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法规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修订势在必行。

2.2 修订内容(1)扩大评价范围:修订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将会扩大评价的范围,除了对工程项目的影响进行评价外,还将考虑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2)加强评价标准:修订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将会对评价标准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环保和法制的新变化。

(3)引入生态修复和环境风险评估等机制: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修订还将引入生态修复和环境风险评估等机制,强化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力度。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实践研究3.1 实践案例——滁州绿城花园的环境影响评价滁州绿城花园是滁州市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为了保护环境,开发商对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的结果显示,该项目对土地利用、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控制措施,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3.2 实践问题(1)评价标准的统一性问题:由于评价标准没有统一规定,评估结果可能存在差异,导致评价不公平。

(2)评价的科学性问题: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过于主观的评价方法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准确。

(3)评价结果的可操作性问题:评价结果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项目实施提供指导。

第四章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应用前景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宽广。

未来,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将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全文)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全文)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日趋严峻,环境问题也渐渐由开始的个别地区问题进展成为全球性灾难,继而相继出现一系列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科技、贸易等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来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在这个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

环境影响评价是外国首创的一项制度,我国的环评制度是在汲取了西方GJ宝贵经验,又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进展和完善的过程。

经过概念引入、尝试性研究与实践、制度化及法制化等几个阶段,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分为源头操纵、推进经济进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是GJ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律或者规范性文件形式确立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活动进行规范的制度。

1979年9月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环境影响评价从立法上开始建立。

20XX年,《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通过,并于20XX年9月1日起实施,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通过30余年的尝试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体系,以求为实现环境影响评价促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为科学进展保驾护航。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之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运行仍存在着很多缺陷,下面就这些缺陷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1从战略上建立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近年来,我国经常因政策和规划的不完善而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由此可见,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宏观决策,无论从对环境影响的埋伏性还是后果方面,决策的失误都要比建设项目本身更严峻。

为了加快提升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备程度,我们要借鉴国际上将政府宏观决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成功经验,建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从而使得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够立足于区域评价和全面影响,合理又切合实际。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制度和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制度和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制度和实践第一章:背景介绍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对各种规划、建设、开发、改造等项目在环境领域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预测、评估、控制等活动。

为了保护好环境,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标准。

第二章:法律制度2.1 中国环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保法律法规的基础性法律,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了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规范行使。

2.2 环评制度我国针对环评制度的法规有:《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法实施条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条例》等。

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法》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范围、程序和要求等。

2.3 整改管理制度我国环评制度核心在于监管,指导和监督地方政府开展环评工作,及时发现环评存在的问题并适时整改。

《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条例》等法规明确了政府部门及行政机关的职责。

第三章:实践案例3.1 延安西峰铁合金有限公司:签订免责协议该公司进行复产前,按照法律规定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但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瑕疵,环保部门称其未达到环保手续的要求,要求停止生产整改。

但公司要求继续生产,并与延安市环保局签订了免责协议,承担366万元的污染治理承诺,复产间不断发生污染事件。

3.2 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职责分工京津冀协同发展计划中明确规定“加强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旨在同时考虑三地生态环境状况,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由三地政府负责人签署题为《京津冀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的合作协议,明确了三地环保部门的职责。

第四章:展望前景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各项法律法规也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环境影响评价也出现了新的技术手段。

未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制度和实践将会更好地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于提高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关于提高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关于提高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的策略探讨发布时间:2022-05-18T09:17:14.846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2月35期作者:肖丽华[导读] 了提升环境评估的效果,为环境保护工作明确方向肖丽华惠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516001摘要:环评技术评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该项工作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环境评估的效果,为环境保护工作明确方向。

当前在新时代下,我国环境保护形势更为严峻,如何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完善,不断提升环境保护的效果,是值得研究和分析的。

而对环评技术评估工作进行优化,能够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因此文章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有状况下我国环评技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完善策略,以更好地提升我国环评技术评估的有效性。

关键词: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完善策略;问题一、当前我国环评技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1.评估制度体系不健全要想提升环评技术评估的有效性,就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做规范,但是当前现有的环评技术评估制度体系却并不健全,其中很多内容都较为滞后,难以与现有的社会发展相适应,这导致环评技术创新面临不利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也出现了变化,对环境污染状况、保护区状况、保护措施实施效果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对评估技术也有更高的需要,但现有情况下我国环评工作中采用的技术往往较为落后,难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

且我国现有的评估制度体系不健全,无法对环评技术发展做出指导,在环评数据的采集、决策等方面都不能及时进行规范,这导致环评工作开展面临较大的障碍。

2.反馈机制欠缺环评工作主要是采用预测、分析等方法对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做出研究,然而因为不同区域中的环境影响因素不同,环境状况也不相同,例如气候环境、水文环境以及动植物多样性等都不同,所以很容易导致预测结果存在偏差,这就会影响到环评的有效性。

通过对反馈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则可以使环评工作得到规范化开展,促进环评技术的优化与升级。

环评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实践

环评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实践

环评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实践一、环保法律制度的完善环保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保障环境健康的基础性保障,其中环评法则是保障环境安全的重要一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保法律制度的完善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环保法规的编制和修订也在逐步深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环评工作是指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评估和管理,相关措施包括限定工程建设规模、抑制污染物排放等多个方面。

1.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了更好地完善环评法律制度,我国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与环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影响评价法》、《建筑节能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旨在加强环境保护的规范性,保障公民的环境权利。

2.质量管控环评质量管控是环评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环评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环保工作的成效和持续性。

在环评质量管控方面,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环评人员素质、严格环评审查程序等措施都是必要的。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技术、数字地图等技术手段,提高环评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环评质量。

二、环评法规的实践环评法规的实践是保障环境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只有将环评法规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在环保法律制度的完善基础上,环评工作的实践也在逐步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建设项目环评建设项目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活动之一,因此建设项目环评也是环评工作的重点之一。

通过建设项目环评,可以在项目实施前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民众环境权益。

同时,建设项目环评还可以优化建设方案,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2.指导意见的实施环评工作的实施不仅需要有相应的法规和管理措施,还需要有指导性意见的引导和实施。

在环评工作的实践中,政府部门对环评实施给予了足够的指导和支持,及时发布相关的法规和规范,规范环评工作的实施流程和方法。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杨盼盼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杨盼盼

浅谈环评技术评估有效性提升策略杨盼盼发布时间:2021-08-26T01:52:43.454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3期作者:杨盼盼[导读]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评价和分析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一项重要技术,是实施环境保护工作战略的一项重要技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评估。

浙江杜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台州市 318000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评价和分析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一项重要技术,是实施环境保护工作战略的一项重要技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评估。

EIA技术的效果。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价的不足,然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提高评价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评估;有效性;改进策略前言环境影响评估的目的是期望人与环境相处得更好。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评估是由该领域的专门机构委托进行的,并动员专家和科研人员审查环境影响报告。

EIA技术评估基于各种EIA标准和国家法律法规,讨论和调查该项目对未来环境的潜在影响,进行一系列技术评估,并最终准备一份技术评估报告。

环保部门为制定标准和其他活动提供有力证据。

1环评技术评估内容、宗旨、原则与政策依据 1.1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技术评价环境影响评估的技术评估有两个主要方面。

一种是对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的评估,另一种是对环境评估给出的文件的评估。

(1)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涉及项目是否符合国内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项目实施的环保措施是否符合排放标准,项目是否进行风险防范和评估。

缓解措施是合理的。

评估对环境影响的预测是否科学合理。

项目产生的污染物总量是否可以控制在国家要求范围内,这样的。

(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文件制作的质量,内容的可信性,科学合理性和方法的可行性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实效的策略研究
本文选自中南大学学报,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作文/zuowen/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评价内容、审批程序、法律后果等一系列规定的总称。

它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从源头防止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1]目前,我国已确立以《环境影响评价法》为核心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下简称环评制度),这是我国三十多年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的制度性总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我国环评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着“执行率高但法律实效差”的现象。

有鉴于此,笔者拟从典型案例的视角考察我国环评制度的法律实效,分析制约着我国环评制度的法律实效的障碍因素,并就提高我国环评制度的法律实效略陈一孔之见。

一、典型案例分析
为了动态表现我国环评制度的法律实效,选择个案说明方式是必然选择。

笔者选取长江三峡工程、圆明园铺膜事件和厦门海沧PX项目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由小见大地透视我国环评制度的法律实效。

(一)长江三峡工程
在以往资料中,三峡工程一直被称为“环保工程”“生态工程”。

但后来批露出来的信息恰好相反,三峡工程的第一个环评报告的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弊大于利,但是一些弊病是可以采取工程措
施,加以限制或减轻。

”当时作为学术顾问学部委员的候学煜先生因不同意后半句而拒绝在环评报告上签字,他的意见是:“从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来看,三峡工程不是早上和晚上的问题,坝高多少的问题,而是根本要不要的问题。

”因结论不利于加快三峡工程建设,这个报告因“未经国家环保局批准”的“程序瑕疵”遭弃用。

之后,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重新组织专家在第一个报告数据的基础上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但结论却截然相反:三峡工程利大于弊。

就程序本身来说,国务院1984年批准三峡工程上马,并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典型的“先批后审”的决定。

而第二个环评报告更是违反环评程序的“应景之作”。

[2] 代写论文
三峡工程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经济、社会效益确实可观,而环评报告中所担心的诸多环境风险到目前为止并无定论。

现在看来,政府有关部门当时确实屏蔽了一些三峡工程的负面信息,决策过程难说完美。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从国外经验来看,环评制度要求政府对其行为的环境后果进行考量,并不禁止政府最终采取可能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或环境产生影响的行为;它要求政府对拟议行为的替代行为进行考量,并对可能采取的缓和拟议行为影响的措施进行考量,但未要求政府实施该拟议行为或该缓和措施。

[3]易言之,环评结果并不影响工程决策最终决定权的归属,就我国环境法规定而言,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结论
为弊大于利,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就不能批准该工程。

三峡工程决策过程视环境评价报告的不利结果为“异类”,至少说明当时有关部门并没意识到环评制度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在经济、社会与环境利益的衡量中先入为主地将环境利益后置。

(二)圆明园铺膜事件
2005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对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事实(以下称圆明园铺膜事件),作出停工并补办环境影响审批手续的决定。

2005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为此专门召开听证会,最后以补办环评手续而终结。

此案经过人民日报、人民网的报道,特别是国家环保总局的高调出场而广为人知,客观上起到普及环评制度的作用。

但就案件进程本身来说,却暴露出环评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环评机构缺乏独立性、法律责任的配置不合理等缺点。

[4]该案几乎将环评制度所有的不足展示出来。

作文/zuowen/
然而,受质疑最多的就是“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的法律后果。

就“补办环评”而言,可以说是行政管理传统中补正程序的继续。

补正,是指对存在程序瑕疵的行政行为进行事后补救,将其视为合法行政行为处理并维持其效力。

换言之,程序上的违法较轻微,经纠正后并不影响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5]但“补办环评”不属于补正,它与补正有质的区别:“补办环评”是违法后果,“责令限期补办”则是行政命令,法律似乎存在着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后移的嫌
疑。

[6]因此,我们遗憾地发现,整个环评制度从预防污染的制度变成治理污染的制度,整个制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厦门海沧PX项目
海沧PX项目(PX,又称二甲苯)是2006年在厦门市总投资额达108亿元的一个化工项目。

该项目地距厦门市中心不足10公里,又靠近众多居民区、学校,从而引发了剧毒传闻。

由于担心化工厂建成后危及身体健康,该项目引起厦门市民集体抗议,并遭到百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

厦门市政府也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应对,从暂停施工到最终迁址漳州而结束。

[7]该案由于公众积极参与最终迫使厦门市政府放弃发展经济的冲动而选择环境保护。

但就公众参与本身来说,该案反映出我国环评制度中公众参与的主体、程序、效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毕业论文
仅从结果而言,该案无疑是最值得肯定的。

但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最后演变为公共危机又暗示着环评制度的失败——环评制度变成各方对抗的中心。

这与环评制度预防环境风险的初衷正好相反。

传统观念认为环保是花钱的、增加企业成本的,而国外环境实践表明,可以通过节省废水、废气及废弃物质的处理费使企业得到正面的获利和积极的效率。

[8]也就是说,环保可以赚钱。

如果环评活动将所有因素都考虑进来,应对措施尽可能周全,完全有可能达成多赢局面。

在这个意义上,环评制度应是个激励机制,而不是一个管理机制。

二、制约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实效的主要因素
上述案例直观反映了我国环评程序“空转”的三方
面:三峡工程因为经济、政治原因而将环评制度置之不理;圆明园铺膜事件则因相关规定的不完善,导致整个环评制度的变质;在厦门PX项目中环评制度虽然有效,却是在制度外解决问题。

这些案例均在不同程度表明,环评制度的法律实效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那么,制约着环评制度的法律实效的现实障碍具体包括哪些?下文将予代写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