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教案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教案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教案第六单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酸碱盐的性质和相互反应规律,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以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酸碱盐的性质2.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3.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4.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酸碱盐的性质,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及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 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判断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酸碱盐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 讲解酸碱盐的性质:讲解酸、碱、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分析反应原理。

4. 复分解反应:讲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和应用。

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正确书写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方程式。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酸碱盐的性质和相互反应规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章)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

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与碳60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和碳的化学性质。

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支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课题3通过实验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有关氧气的知识后,再学习碳及其氧化物是顺理成章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几单元里已获得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碳的单质的基础上,学习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等,认识碳酸及碳酸盐,为今后学习酸、碱、盐、金属的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并具有以下特点:(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4)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形成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形成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学思路:在进行碳的单质时,应注意联系自己生活中用刀或见到的物质以及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来分析它的结构、性质及其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要积极参与活动与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与物质状态和性质的关系,学习碳的氧化物时应注意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及社会实际分析归纳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用途以及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习本单元时,要“突出典型、体验探究、挖掘本质、揭示规律、掌握类型”这种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以图代文,以帮助学生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及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图形,理解图示涵义,掌握图示有关知识,想象、推测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为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奠定必备的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单元)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

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

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从一些生活或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试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本单元选择和氧气作为九年级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对氧气这中物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真实材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方法等基本能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依据,对本章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我们比较顺利的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教材分析】化学与能源开发_化学_初中_

【教材分析】化学与能源开发_化学_初中_

【教材分析】
“化学与能源开发”是鲁教版(2013年7月第1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第一节课的课题,本课题共一个课时,本课时教学内容功能和定位:
1.主要知识点有:氢能是未来理想的新能源;氢能源的优点;理想的氢能源循环体系;化学电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

2.在八年级化学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对能源、能源的使用有一定了解,知道化石能源的转化和综合利用至关重要,能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过程,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以理想的氢能源和化学电池为知识载体,阐述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以化学为核心的技术的发展,新能源开发利用离不开化学科学研制的新材料的支持,而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的转变,得到新物质或者新材料;化学反应还可以实现能量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在能源开发中的作用,明确化学与能源开发的关系,完善化学科学的价值观、化学能量和能源观,教育学生节约能源、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
①更好的认识氢能开发的意义,了解理想的氢能源循环体系。

②化学电池中,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4.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明确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说课稿
1.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在知识掌握和实验操作方面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促进相互学习和成长。
3.教师反馈:我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五)作业布置
3.学生实验操作:在讲解完实验步骤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实验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巩固实验操作技能。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学会收集和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培养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收集检验方法,教学难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对于教学重点,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学会如何收集和检验二氧化碳气体。这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执行实验操作,并能够正确理解实验结果。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气体的性质、实验室安全操作等。他们应该能够理解和运用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使用试管、胶塞等。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操作流程不够熟悉,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方法,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障碍,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初中化学六单元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六单元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六单元讲解教案
主题:物质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 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
3. 知道如何利用化学反应进行实际生产。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3. 化学反应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2. 如何利用化学反应进行实际生产。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等。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变化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并让学生明白
两种变化的区别。

2. 讲解: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包括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反应物的质量守恒、物质的量守恒等重要概念。

3.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并观察反应物
和生成物的变化。

4. 拓展:通过实际生产中的化学反应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化学反应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物质的变化规律和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实验和拓展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和
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与生产实践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
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后接触的第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单元,主要研究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有关性质和用途,其内容特点有“四多”物质种类多、物质性质用途多、化学实验多、化学方程式多,且各物质的性质有诸多异同点,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较复杂。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一类物质的学习迈进,关键在于打通物质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结构化。

从内容来看,本单元既是体验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的良好平台,又是培育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优质载体。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碳的简单性质,如碳的化学反应和碳的氧化态。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直观展示化学现象的实验。

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喜欢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学习。

他们的学习风格通常偏向于动手操作和实践经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碳单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联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它们性质的不同。

此外,学生可能对C60这种特殊的碳单质感到陌生,难以想象和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图像、模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三、设计思路在教学中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例如创设有效的情境、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有效的积极地生生、师生合作。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碳单质的多样性,包括金刚石、石墨、C60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制备及性质实验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制备及性质实验说课稿
1.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失误;
2.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
3.课堂时间分配可能不合理。
应对措施:
1.加强实验前的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理解操作步骤;
2.课堂上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巩固理论知识;
3.灵活调整课堂节奏,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
1.通过学生实验报告和知识问答,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1.启发式教学: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实验探究: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核心,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这符合实验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独特的性质?”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二氧化碳制备方法:介绍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原理,通过图示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反应过程。
2.让学生展示实验成果,相互评价,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知识掌握、合作交流等方面给予评价,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巩固实验操作和观察技巧。
2.知识点复习:布置关于二氧化碳制备和性质的复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1碳单质的多样性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1碳单质的多样性说课稿
2.设计一道与碳单质相关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推理能力。
1.教学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碳的存在形式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
-理解碳单质的多样性,认识到不同形式碳的优缺点。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和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学习。然而,他们的学习习惯仍有待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规范。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
1.采用PPT展示碳单质的性质、存在形式等基本概念。
2.结合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碳单质的性质,如燃烧、还原等,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总结规律。
3.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碳单质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3.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对碳单质的认识,了解最新研究成果。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地展示碳单质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互动方式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设计实验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碳单质进行实验,观察其性质,并撰写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_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分组讨论,学生展示师:我们学习了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并认识了碳酸钙和碳酸等含碳物质的性质。

我们来看看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师:给出学习提纲,让学生依据提纲内容复习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学生分组提问,并扮演展示:复习活动一:1.碳的几种单质(1)金刚石和石墨化学式,它们物理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列举石墨的三条物理性质?(2)有吸附性的有哪些?谁的吸附性更强?吸附性属于物质哪方面性质?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不同,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1)单质碳有哪三条化学性质?可以简记为7个字:、和。

(2)碳的燃烧有几种情况?你能写出几个化学方程讨论方案学生用心聆听分组提问,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

回答问题:能否说二氧化碳有酸性?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抢答问题小组讨论式?(3)碳的还原性实验中,为什么在酒精灯上面加上网罩,有什么作用?试着写出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生成物说出反应的现象。

生:每小组选一位同学,板演展示记忆结果。

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学生纠错并给出学生建议。

给出学生下一步的目标,将重要实验再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

生:分组完成学习任务,展示学习情况。

复习活动二:碳的氧化物有哪些?它们的化学性质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有哪些?各小组各抒己见,比赛准备时间:2分钟。

学生板演化学方程式学生分组讨论认真思考完成习题表扬积极的学生A.猛击后用大量水冲洗B.用大量的水浸泡C.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后用水冲洗D.用热的纯碱溶液冲5.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B.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C.用燃烧的木条放在瓶口 D .清的石灰水振荡6.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 B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毒性C .木炭、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D .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7.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⑴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⑵常温下,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 收集装置是 ;⑶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CO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择的装置是 和 。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1. 单元内容概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要涵盖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包括反应热、燃烧值以及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原理。

此外,本单元还介绍了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化学实验的方法。

2. 单元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 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

- 掌握热量、燃烧值的概念及其计算。

- 了解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途径。

- 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化学实验。

3. 单元重难点-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 热量、燃烧值的计算。

- 化学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二、教学建议1.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 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引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概念。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热量、燃烧值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能量变化规律。

5. 知识拓展:介绍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实例,如原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 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

-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情况。

4. 教学拓展-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兴趣。

-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 安排课后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应用。

通过以上教学建议,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设计选自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碳的氧化物”中的二氧化碳部分。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的用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能够用化学视角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碳酸及其盐类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二氧化碳的特性和相关现象,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此外,他们还了解了一些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和观察现象感兴趣,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喜欢通过实验和互动讨论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可能会对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密度等概念感到困惑。

此外,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可能是一大挑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这些知识点,通过举例、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困难,教师应采取个性化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设计思路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第2课时。

在第1课时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以及第二单元氧气的制取的基础上,对实验装置的确定、选择、不同装置的优缺点以及注意点进行升级讨论,以建立完善的化学思维,能够为未知气体选择适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

同时也为中考实验题的气体制备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二单元课题2和第六单元课题2课时1分别学习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也能够选择适合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但是对于分液漏斗、隔板、集气瓶排水法等特殊装置的优点及注意事项还不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与实践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确定,利用比较、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确定以及装置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反思,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研究性学习,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提高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考虑因素;制取气体装置的确定;不同装置的特点和注意点。

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改进及优缺点的系统认识。

五、教学思路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教材内容上的拓展提升,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同时,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进行改进和提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气体的制取装置,确定制取装置的因素。

在此处增加了学生组装实验仪器的活动,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楚。

讨论了长颈漏斗+隔板、分液漏斗装置的优点和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以后的实验研究中更加清晰明确。

《二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二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必须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CO2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化学角度来说,学生并没有掌握CO2的性质。

】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二、学情分析【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

】(1)学生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并且在前一节课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难度不会很高。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尤其是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再加上我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活跃,但正因为接触化学的时间不长,所以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新授课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新授课说课稿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方法,并总结出关键点。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亲身体验并巩固实验操作技巧。
3.实验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描述实验现象、过程和结论,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不熟练、对实验现象描述的准确性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对于实验操作不熟练的学生,我会提供更多的个别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对于描述准确性不足的学生,我会进行即时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化学知识,如对气体性质的基本了解,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制取方法的掌握以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缺乏准确性,需要在教学中予以指导和培养。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实验室仪器:包括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等,用于展示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
2.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取方法及实验操作步骤。
3.在线视频:播放实验操作规范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

《结构多样的碳单质》 说课稿

《结构多样的碳单质》 说课稿

《结构多样的碳单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结构多样的碳单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碳单质是本单元的开篇内容。

在教材中,通过介绍金刚石、石墨和 C60 等碳单质,让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观念。

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碳的氧化物、碳的化学性质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还比较模糊。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但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仍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 C60 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3)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 C60 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金刚石、石墨和 C60 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关系。

2、教学难点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金刚石、石墨和 C60 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等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性质。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结构与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碳达峰与碳中和》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碳达峰与碳中和》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碳达峰与碳中和》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碳达峰与碳中和》是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节,主要旨在通过“碳达峰”与“碳中和”两个重要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以及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本节课将结合化学知识与环保理念,使学生了解碳排放的来源、控制碳排放的方法以及实现碳中和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概念及其背景。

(2)掌握控制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3)了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及其在碳中和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控制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碳达峰与碳中和之间的关系及其实施路径。

2.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学生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对环保问题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碳达峰与碳中和这样的专业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讲解时结合具体案例和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

同时,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正处于形成阶段,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引导,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重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基本概念、背景及意义。

2.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碳排放的来源、影响及控制措施。

3.实验操作法: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碳排放与碳吸收的过程。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看法和行动建议。

化学人教版(24新版本)九年级初三上册 碳单质的多样性(1)教学教案含答案

化学人教版(24新版本)九年级初三上册 碳单质的多样性(1)教学教案含答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前五单元已初步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最简单的碳的单质入手,系统的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角度仔细的研究碳的单质,对随后学习复杂的碳的氧化物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第六单元从联系生活的碳及其碳的氧化物出发,本节课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碳单质的用途和一些新型碳材料的前沿科学,淡化学生在上一单元的纯理论学习的枯燥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前沿科技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眼界。

以学生兴趣和心理出发,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1.通过情景设置、小组讨论及多媒体展示使学生掌握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C60的相关信息,从而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2.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展示使学生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3.通过分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试验操作技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知道活性炭和木炭的吸附性。

【教学难点】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知道活性炭和木炭的吸附性。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仪器和用品:活性炭、红墨水、烧杯、药匙、玻璃刀、玻璃片、“钻石”、转笔刀,8B铅笔。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并查阅资料了解金刚石、石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举例: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提出问题: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最常见元素C 所组成的不同单质。

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明确学习内容。

【探究新知】:一、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1.无色透明、折光率很高,具有强色散性。

经仔细琢磨后,成为装饰品—钻石。

2.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以及装在钻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2
二 氧 化 碳 制 取 的 研 究
实验活动2
二 氧 化 碳 的 实 验 室 制 取 与 性 质
碳 的 单 质
碳 的 化 学 性 质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二 氧 化 碳 的 性 质 及
一 氧 化 碳 的 性 质
还原反应
基本实验技能
身边的化学物质
3、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一级主题 (模块) 二级主题 (专题)
4、本节的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的分析
• 通过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 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 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 想与假设必须用实验来验证。(实证意识) • 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 证据。 • 认识到科学探究即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 断。
化学探究活动进程
学习阶段 1 1-4 单元 探究能 力要素 教学设计 学生探究水平 从学习中提出疑问、 质疑,学会从化学 角度思问题;注意 问题解决的可行性 假设。
解释与结 以定向探究为主,从 论;反思 “解释结论”开始,设 与评价; 计开放的学习活动。 表达与交 流。
2
5-7单 元
进行试验;以定向探究为主,对实 收集证据。验、调查、资料以及收 集证据等设计开放的学 习活动。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教学要求
►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 教材中介绍了人造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碳管 和温室效应等内容。 ►重视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课程改革倡导科学探究。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 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 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二、各节教学内容介绍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1、 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4
10-11 单元
形成初步 自主探究 的能力; 完善实验 技能;增 进理解。
以自主探究为主,根据血 清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促进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并促进所学知识与技能” 活“起来。
能从自己感兴趣 的问题出发,经 过讨论形成解决 问题可行性方案, 并能通过有效途 径解决一些基本 问题。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
• •
请你猜一猜
有一种常见动物
1.杂食类哺乳动物 2. 肉可食用, 皮可制革 3.性温驯,适应力强, 身体肥壮,四肢短小 4.长嘴巴,大耳朵, 吃的多,胖的快。
5、教学建议
• 在介绍金刚石、石墨和C60时,只要说明它们都是由碳元 素组成的单质即可,不要介绍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在介绍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际。 • 碳的化学性质中木炭与氧化铜的实验是学生学习难点,要 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看反应的变化,(1)澄清的石 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2)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 化?从分析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引出还原 反应。 • 组织好课题后的家庭小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与碳单质相关的知识。
教学目标
•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的选取、操作 步骤,检验、验满及收集,形成收集加工简单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好奇 心和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 培养学生求实、创新、严谨、合作的科学品质,以及集体 协作的团队精神。
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前言中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 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 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理解科学的 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分类是人们整理知识经验的科学方法。 分类是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性特征的一类事物与其他特 征的事物区分开来的方法。 分类要依据研究的目的制定合理的标准。 分类的结果会依据标准不同而不同,无论用什么标准分类, 都应该做到标准统一,结果明确而有序。
2、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
• 2.1.5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 3.1.5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 4.1.4 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 观点 • 4.2.3 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 生产的需要
3、本节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碳的单质和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单 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的“硬”、石墨的“软”和导电性以 及C60分子的结构特点。由于木炭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 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因此木炭的吸附性放在有关石墨的 内容中介绍。碳的化学性质主要介绍了碳和氧气及某些氧 化物的反应,这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碳与某些氧化物 的反应是本课题教学难点。 在介绍碳的单质时,教材注意图文结合及联系最新科技 成就。例如,金刚石的“硬”是从教材图6-1金刚石的用 途推测出来的;而图6-2石墨的用途则是它的性质(软和 导电性)的具体应用,加上图6-3是木炭的吸附性及其用 途,这样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 点。教材对C60 加大了篇幅介绍它的用途,以及用于资料 卡片介绍了碳单质的研究进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随着科 技的进展,碳单质的一些新形态被发现,碳单质的用途也 将不断扩大。
(2)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 通过了解一些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 使学生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 知道碳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 利用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并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 了解碳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二氧化碳在大气中 含量增加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自觉树立环境意 识,懂得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4、本单元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
• • • • •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1课时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课时 课题3 二氧性质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2)教学建议
在《2011版课程标准》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分散提 出的。而教材采取了集中编排、集中处理的方式。基于这 种教材设计建议: ►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例如:在介绍金刚石、石墨和活性炭的用途时,注意联系 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无轨 电车、防毒面具和冰箱除味剂等知识;在介绍碳的化学性 质不活泼时,古代的字画、档案材料用碳素笔写等;在学 习一氧化碳的毒性时,介绍一些煤气中毒事件等。
作为具有启蒙性、基础性作用的初中化学,化学科学的持续发展不断地 为其补充了新鲜的内容。但无论是实验版的旧教材还是新教科书,或不 同版本的教课书,其包含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却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究其 原因,就在于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掌握化学学习方法、形成化学基本 观念、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
化学教科书
化学基本观念—— 分类观
同种物质(单质) 不同种物质(混合物)
对“碳”与“炭”的认识
• 碳是指碳元素,是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组成物 质时用“碳”,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钙等 • 炭是指具体物质,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如木炭、炭黑、 焦炭和活性炭等。
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 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
• 科学探究 (一)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 的重要途径。 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 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3、认识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身边化学物质 4、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3、本节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一、单元总体介绍
• 1、本单元新旧教材的对比及改编意图
增加了实验活动2
2、本单元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 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元素也可组成不 同物质,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 以人类对碳单质的认识为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是发展” 的观念
4、本节的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对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分类
同一种元素
组 成 组 成
教材分析
• 在介绍碳的化学性质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 的知识。 • 例如,首先提出了我国古代一些画家、书法家用墨写或绘 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为什么呢?由 此引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继而提出:如果温 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又如何呢?同时在新教材中提出了C 和CO2的反应,既让学生了解了碳的循环,又能为以后化 学反应中吸热现象做铺垫。
从实验、收集证据 中反思假设的可行 性;从已有知识发 展中反思问题提出 的可行性。
化学探究活动进程
学习阶段 3 8—9 单元 探究能 力要素 教学设计 学生探究水平
猜想与假 以自主探究为主,对“猜 从学习中提出疑 设;制定 想与假设"、”制定计划 问、质疑,学会 计划。 “等设计开放的学习活动。 从化学角度思问 题;注意问题解 决的可行性假设。
(1)2011版课程标准中对碳和碳的氧化物要求
标准 (内容条目) 活动与探究建议
二、身边的 化学物质
1.我们周围 的空气
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 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 质和用途。 4.初步学习(氧气和)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方法。 5.了解自然界中的(氧 循环和)碳循环。
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 的制取和性质。 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 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 耗尽吗? ④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 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 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 的差异。
• 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