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9美丽的西双版纳
八年级语文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
《美丽的西双版纳》组别初二语文人员初二语文备课组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集体教案二次备课19.《美丽的西双版纳》李舵[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
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野象谷、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
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
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
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
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
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
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
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
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
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谷。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一、故事导入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
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
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0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0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设计思想】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⒈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⒈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⒈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⒈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⒈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⒈导入: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⒈交流预习情况: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⒈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⒈研读新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请选择文中⒈(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
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9美丽的西双版纳》word教案 (4)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对照手法等多种方法描绘景物。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的语言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情景创设:课前播放配乐播放西双版纳图片。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向同学们展示一系列西双版纳图片,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这些图片展示的内容:········这些图片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这里分布着苍茫的热带雨林,这里弥漫着神秘的宗教氛围,这里处处散发着异域风情的文化气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李舵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在它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二、走进版纳寻找美1、多媒体展示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2、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1)阅读的过程中解决疑难字词(2)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描绘西双版纳给你的总印象。
(3)说说西双版纳美在哪里?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字词是需要老师帮助的?老师觉得课文中有些字词是需要提醒我们同学注意的澜沧傣蕨菜竹篾绞杀贿赂勐棰缅甸剁3、初读课文,你知道西双版纳美在什么地方了吗?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寻找到的“美”是什么呢?三、赏读文本品味美4、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内容太多太多,这么多看似散乱的材料,我们读起来却觉得有条有理,这是为什么呢?1.这是因为作者截取了西双版纳最具特色最为鲜明的片段,同时又用了---(五个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展示五个小标题)2.仔细朗读五个小标题,聪明的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齐读五个小标题)(句式整齐,结构匀称),它们从五个方面,都突出了西双版纳的------?(美丽)。
八年级语文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与自然环境,以及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
2.掌握文本的基本情节、主题和语言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掌握文本中的语言特点。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分析和思考。
教学难点:1.理解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体会多元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掌握鲜活的描写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之美,并预告本节课的主题是西双版纳的自然和文化。
2. 阅读理解(3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记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疑问,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整理思路。
3.学生逐段解答自己的疑问,相互讨论。
3. 分析语言特点(3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文本的语言特点,并分配分组,每组分析文本中不同的语言特点,如比喻、夸张等。
2.每组在规定时间内分析完毕后,报告自己组分析的语言特点,学生听取他人的观点,扩充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4. 多样文化体验(30分钟)1.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音乐和手工艺品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2.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己了解更多关于西双版纳的文物和文化,积极融入多种文化体验中,也可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5. 课堂练习(20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 课堂(10分钟)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让学生加深对西双版纳文化多面性的理解和认识,并提供了一些自由阅读推荐书单,供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拓展文化视野。
四、课后作业1.阅读《美丽的西双版纳》课文,并完成阅读理解题。
2.阅读《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进一步了解西双版纳的文化。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能正确使用课本中的地图。
(3)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美丽河山感到自豪。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
小学二年级语文《美丽的西双版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告诉我们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是动物的王国。
我国国⼟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美丽的西双版纳》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美丽的西双版纳》原⽂ 西双版纳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
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地上,⽣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
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
这⾥的原始森林⽆边⽆际:有耸⽴云霄的望天树,有“见⾎封喉”的箭毒⽊,有1700年前的古茶树,有会跳舞的草,有会吃蚊⾍的花…… ⾛在林间,如果你觉得⼝渴,这⾥有“天然⽔壶”。
吹下⼀根叫“扁担藤”的植物,藤的断⼝处,清甜可⼝的⽔就像泉⽔⼀样喷流出来。
下⾬了也不⽤发愁,这⾥有“天然⾬伞”。
砍下⼀张海芋叶,宽⼤的叶⼦⾜够你遮⾬。
西双版纳⼜是动物的王国。
长臂猿、⿊灵猫在⼭间道旁与游⼈嬉戏,悠然⾃得的象群甩着长⿐⼦在丛林⾥散步,绿孔雀展开五彩缤纷的⽻⽑为你跳舞助兴,兀鹫在空中盘旋,虎豹在密林深处出没…… ⾛进西双版纳的村⼦,你会看见⼀幢幢别有情趣的建筑:⽵楼、⽵凉亭、尖顶佛塔……⾝穿各⾊民族服装的男⼥⽼少快乐地说笑着,他们是这块⼟地上最美的风景。
【篇⼆】⼩学⼆年级语⽂《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教学⽬标: 1、认识本课11个⽣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4、读课⽂,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植物和动物?”并在⼩组交流。
5、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是动物的王国。
我国国⼟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1个⽣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教学难点: 读课⽂,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植物和动物?”并在⼩组交流。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西双版纳有哪些特别的植物和动物?”“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本案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5.反思与评价,促进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以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如共同完成一份关于西双版纳的手抄报、讨论如何保护热带雨林等。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学会欣赏、借鉴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此外,我还将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为“理想而神奇的乐土”。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该课文了解西双版纳地理、风俗、特产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基本信息。
2. 难点:理解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教学方法:1. 自然法教学法:通过看图片、观看视频和听录音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特色。
2. 情景教学法: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构建与课文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
2. 预习(10分钟)预习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并完成一些简单的预习任务,如:分析文章结构,尝试翻译生词及短语等。
3. 阅读(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逐段讨论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中的重点信息。
4. 反馈(10分钟)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老师逐一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及运用。
5. 情景交流(20分钟)老师为学生构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与同桌进行情景交流,以强化对生词、短语及重要句型的运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题目,背诵课文等。
板书设计:美丽的西双版纳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风土人情、特产、旅游资源教学反思:这节课以情景教学法为主,结合自然法教学法,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了解到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特产等特色,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分析以及情景交流,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该设计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最新范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美丽的西双版纳》《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
正确描写“等、壶、悠、甩、楼”。
正确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2、能正确朗读课文,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
了解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如果你走进了西双版纳,你会怎么来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
教学准备:1.多媒体、生字卡片2.搜集西双版纳优美图片资料,使用“学乐师生”APP与大家一起分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2.媒体出示图片: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
师(出示图片):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照片,在祖国的西南边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14个少数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称。
这里是西双版纳。
3.师:看了图片,你有些什么感受?生:很美丽。
有很多动物,植物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描写西双版纳的课文。
媒体出示课题:11、美丽的西双版纳齐读课题,师:这个是什么字?生:纳师:谁来写一写?生:笔画等师:一起读读他的好朋友,卡片背后词组。
学习生字:纳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读读课文,请我们朗读最好的夏诗云同学读读要求。
媒体出示学习任务单一:(1)听录音、自学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媒体出示填空:西双版纳在我国的 ,在这里生活着,这里不仅是,还是。
走进村子,你会看到,还会看到。
交流填空。
分小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师:谁来填第一个空。
师:下面分组再读一遍课文,大家仔细听,请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学习任务单二:ppt出示:哪几节写了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哪一节写了它是动物的王国?哪一节又写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况呢?读好之后,就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了三、研读课文,感受内容。
美丽的西双版纳语文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物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增强对西双版纳的印象。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3)学会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实现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对西双版纳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物产的描述。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描绘画面,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2. 学会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双版纳的美。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原文。
4. 作业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举例说明。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注意描绘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物产。
5. 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七、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绘制一幅西双版纳风光画,并配以文字描述。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学习目的: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习难点:从文中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学习过程:一、导入: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气氛,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阅读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
三、第二板块,品味美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2、自主考虑: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
老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p 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3、小组合作交流,____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4、深化探究:人文景观的美假如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那么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要求a、以“各位朋友,欢送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四、第三板块,表现美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六、完毕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七、布置作业:积累美言〔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p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重点讲解生僻字词、优美词句以及表达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西双版纳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将分组进行课文内容的探究,通过讨论、分享,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优美词句和表达方式,描述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或民族风情,字数在200-300字左右。
4.调查研究:分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西双版纳的其他特色,如动植物、美食、民间艺术等,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采访等方式获取信息,下节课进行分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语文素养,又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针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字词基础和阅读能力,对语文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西双版纳这一地域特色的内容充满好奇,但可能对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地域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学习对照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1.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重点)2.学习对照手法的运用。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那里更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去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李舵,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
傣族人,原名孟克勤,内蒙莫力达瓦旗人。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香水月季》、《不眠的春夜》、《雪花静静地飘》,评剧剧本《红凤》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蕨.菜(jué)竹篾.(miè)涮.洗(shuàn)贿赂..(wǔ mèi)..(huì lù) 妩媚3.理解词义。
心驰神往: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
教化:教育感化。
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从哪几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作者认为西双版纳到底美在何处?明确:①作者从五个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
②西双版纳美在:美丽的热带雨林风光;美丽的民俗风情。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如果将西双版纳的美丽的景观归类,你觉得归为几类呢?明确:自然类和人文类。
前三个写的是自然景观,后两个写的是人文景观,文章按照由物及人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二)深层探究你认为“笑对生与死”一部分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的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明确:傣族人民崇尚小乘佛教,追求自我解脱,这并不违背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美丽的西双版纳李舵[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
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野象谷、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
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
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
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
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
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
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
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
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
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谷。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
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
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
这部分由3段组成。
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
共有4段文字。
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
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
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
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
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
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
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
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
2.找出文中运用对照写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教时一、复习旧课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
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
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
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
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
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
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
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
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
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
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二、品味语言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
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
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
打谷场由竹席铺成。
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
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
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
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
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小石潭记》编写人:竹西中学戴乐教学目标: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教学设想:《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
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
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
“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
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
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
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
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1.(彩屏显示)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
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
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明确: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