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赏析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合集下载

教资小教美术赏析课

教资小教美术赏析课

教资小教美术赏析课美术赏析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以教资小教美术赏析课为主题,探讨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赏析课。

一、课前准备。

在进行美术赏析课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美术作品,可以是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的作品。

其次,教师需要对所选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包括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信息。

最后,教师还需要准备一些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比如图片、视频、PPT等,以便在课堂上使用。

二、课堂引入。

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播放一段与美术相关的视频、展示一些精美的美术作品等。

通过这些引入,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三、作品介绍。

在美术赏析课上,教师需要对所选的美术作品进行详细的介绍。

这包括作品的作者、创作时间、创作背景、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

四、作品分析。

在介绍完作品的基本信息之后,教师可以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这包括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学生互动。

在美术赏析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艺术的魅力。

通过互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课堂总结。

在美术赏析课结束之前,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同时,还可以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展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七、课后作业。

在美术赏析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比如让学生写一篇作品评论、画一幅与所学作品相关的画等。

《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从而对美术作品进行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多层面解读、分析,把握美术鉴赏与批评方面所建构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揭示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当代美术现象的判断能力。

提高学生对美术文化、美术现象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促使学生把感性的审美体验与理性的批评意识有机结合起来。

2.通过系统的美术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逻辑学的角度,培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美术作品鉴赏与批评的论文写作、讲授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建议教材1.孔新苗主编.《美术鉴赏与批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2.主要参考书1.朱琪等主编.《中外美术鉴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皮修平编.《美术鉴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张同霞、陈少丰、蒲松年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6.黄宗贤编著.《中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范圣玺编著.《中外艺术设计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8.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版。

9.欧阳英潘世昌著.《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美术鉴赏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美术鉴赏课程编码:xxxxxxxx课程类型:理论开课部门:社会科学教研部规定课时:16前言1.课程性质美术鉴赏》是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课程定位美术鉴赏》是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用“讲授-欣赏-感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研究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除了涉及到美术鉴赏的理论外,在讲授中还要介绍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艺术理念等方面,从而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使学生对美术这一艺术形式能进行全方位的把握,提高美术鉴赏层次。

根据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实际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通过图片展示和相关视频欣赏等形式将优秀中外美术作品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通过作品对比、现场观摩,引起学生的感官刺激,增强研究的兴趣。

让学生从自我出发,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能有所感受,进而加深对美术艺术“美”的感悟,并发展自我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共开设16课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如从文化的研究、技术特点、社会媒体、叙事分析等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1.知识目标了解美术的一般概念、本质以及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理论;把握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的美术创作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鉴赏艺术作品、研究艺术理论、参加艺术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了解、吸纳中外优秀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内容及参考学时教学单元教学内容研究目标参考学时1、中国画的艺术特色1、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过程,提高对中国画“意境美”的鉴赏力。

2023美术赏析课听课心得精选5篇

2023美术赏析课听课心得精选5篇

2023美术赏析课听课心得精选5篇2023美术赏析课听课心得篇1美术鉴赏,老师授课的方式与多数老师一样,PPT作品展示,这种授课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它的乐趣与浪漫同时也是任何学科都无法媲美的。

经过这一学期的相处和学习,在美术方面,我也略有所知,了解了美术的发展史。

同时知道了许多美术方面的伟大的作家,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艰难创作历程。

美术鉴赏课,一堂可以让自己完全放松的课,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喜欢老师的平易近人以及她的温柔,最重要的是,老师总是以愉悦的态度对待我们,没见她发过脾气。

通过学习美术鉴赏,我也慢慢的学会了欣赏美术,在美术鉴赏学习中,我紧跟着老师讲课的步伐,通过对不同美术作品的欣赏,也渐渐的感觉自己还有那么一丁点的美术细胞,自己也稍微的有点成就感。

美术鉴赏课堂上,老师通过不同的方式,深入地介绍美术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们感觉到美术的乐趣。

一直都觉得,直到现在还是这么认为,美术很深奥、很有内涵、很专业,像我这样的人事没办法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其实我也挺喜欢美术的,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呼吁全国人民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我喜欢它。

美术就好像是一种符号,它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美术是一种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演的艺术。

在美术鉴赏活动中不但可以看它的变化,感受美术的艺术魅力,了解美术表现的方法手段,同时老师也注重培养我们对美术情感的辨别力、表现力以及理解力。

美术鉴赏课堂,老师讲授了许多美术作品,例如:梵高的。

我国的民族美术可以说是艺术聚集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

浅谈对美术教材的认识与处理——以湘版高中美术教材《新的实验》为例

浅谈对美术教材的认识与处理——以湘版高中美术教材《新的实验》为例

浅谈对美术教材的认识与处理 ——以湘版高中美术教材《新的实验》为例发布时间:2021-11-17T01:56:16.59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8期作者:肖宇峰[导读] 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对教材的作用、地位的看法,以及应用、处理教材的方法,多少存在着一肖宇峰余姚七中摘要: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对教材的作用、地位的看法,以及应用、处理教材的方法,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笔者以美术学科为例,尝试重新解读教材的性质与地位,试着用不同的教材处理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美术课程的意义。

本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于美术教材的认识与处理所引发的思考与建议,以处理湘版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中的第七课《新的实验》为例,浅谈如何更好地对教材所要传达的美术学科知识进行重构,从而高效地展开教学活动。

关键词:教材重建美术学科知识教材的认识教材的处理一、前言有人把教材视为是“金科玉律”,是“圣经”,是“范本”,是“载体”,是“例子”,是“材料”……不同的老师,受不同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全然不同,对教材的使用更有天壤之别。

笔者认为如何理解教材的动态性生成在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

只有把对教材的方向性认识解决了,才有可能达到创造性教学的美好目标。

但是,由于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教师在备课时有个误区:抄袭“教案”花时多,钻研教材花时少;讲究“教法”花时多,探究“学法”花时少。

由于这个误区的存在,要想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目标完成起来很有难度。

如何用教材,是本文探究的重点与难点。

二、什么是教材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材的功能正由教的方面向学的方面转化。

传统观点把教材视为“知识仓库”,强调详尽地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

为此,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资料罗列的详尽性、严谨性,并将教材中的描述性及结论性的语言置于主导地位,而且很多概念及其抽象,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能力。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欣赏)》课程标准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欣赏)》课程标准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欣赏)》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二、课程教学设计三、任务单元划分四、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55%,期末考核占45%。

五、实施建议(一)教材建议1、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

2、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体例、版式的设计,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3、美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

同时应充分展现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4、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方式,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5、教材的呈现还可以将书本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美术材料与图片文本相结合,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教学建议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三)师资建议1、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2、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3、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4、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5、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美术教学实践课心得体会(3篇)

美术教学实践课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深知美术教学实践课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参加本次美术教学实践课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热情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我尝试了以下方法:1. 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美术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美术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融入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美术的价值。

3. 注重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有效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分析其创作背景、技法特点等,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3. 实践操作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绘画基础、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课堂上有所收获,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 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2. 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 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勇于尝试新的绘画技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氛围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经验:1.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他们的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科融合下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

学科融合下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

学科融合下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美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通过将美术教学模式和其他学科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水平。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学科融合;语文学科引言当今的美术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全面的,正如语文学科不止是培养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兴趣、审美、气质等方面的培养。

美术教学模式融入语文学科内容,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1.以欣赏评述课《畅游千里江山图》为例1.1走进画中游,欣赏画中美让学生通过视频,第一次快速欣赏,结合学科融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古诗句表达画中场景的初印象,感受画家描绘的江山之美。

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画中的一个片段,仔细赏析。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品味画中刻画的细微处,体会画家的匠心。

1.2色彩美,颜料珍“千里江山图”作为青绿山水画的典型代表,最为独特的就是色彩的艳丽,千年不退。

教师通过对比设问,通过与水墨山水画的对比直观展示,再适时抛出提问:这幅千古流传的巨作,认真观察的你能看出这幅画与普通的水墨画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了“色彩美”。

教师紧接着递进提问“都有那些颜色?你们知道色泽艳丽的青绿山水是用什么来画出的吗?”得出结论:都是用名贵的绿松石,蓝宝石,绿宝石,通过研磨、筛漏一次次研制,绘制时层层叠加,才有了现在清雅秀丽,千年不褪色的效果。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叹此画的珍贵之处。

接着,教师通过一小段视频,展示当代画家临摹《千里江山图》影像,花费两个月才临摹了画作的十分之一,让学生了解画作绘制的过程与不易,甚至于赞叹画家王希孟的高超画技。

1.3构图巧,技法妙中国山水画主要是从气韵美、意境美、笔墨美这三个方面去欣赏。

里面又细分成构图、着色、笔力等等,可谓博大精深。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欣赏水平。

本节课侧重于教授大构图的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以及小构图的S 型、三角型、C型。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美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美术教学中,我们结合课程改革的新教学理念和我校开展多元智能教学经验,创新了美术课堂领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美术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堂教学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四个学习领域,针对不同的年级学段,所要求达到的内容标准、教学活动也不同,也就形成了相应的四种基本类型课。

二、美术课堂的高效教学模式美术教学中,我们实践创新了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即“观察欣赏激发兴趣、探究交流解决重难点、讲解示范点拨疑点、实践创新完成目标、展示评价相互提高、拓展延伸促进发展。

”实践证明运用这六环节进行教学,是我们美术课堂教学比较理想的模式。

(一)、观察欣赏激发兴趣。

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我们常根据所学课型的特点和学生年龄、认知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可以利用语言、图片、影像、表演、问答等手段来设置一种情境,激发学生运用感官,如:眼、耳、口、鼻、手等,完成一定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二)探究交流解决重难点学生在观察、欣赏有关图片、影像等资料的同时,教师可以把一些思考的问题融入到其中,采用纵横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由回答,可以小组交流、好可以师生交流。

我们这时采取巧妙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观察、分析、研讨交流中,解决了大部分教学中的重难点,剩余的要靠我们用适当的方式来解决。

例如:黄老师在上二年级美术课《三个好伙伴》一课时,教师通过课件中的色环观察和作品赏析后,学生对色彩美感意识还有些不清晰。

这时,教师让学生以同桌讨论的交流方式和教师的帮引的辅助手段,有力地分散了教学难点。

三)、讲解示范点拨疑点。

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基本上能解决重难点,教师再适当利用如问答、欣赏图片资料等教学手段基本上解决了重难点,但在此可能还存在着疑点,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点拔帮助学生解决疑点,教师的示范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进而确定主题。

美术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美术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基本元素,学会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基本元素,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幅精美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幅作品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美术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美术基本元素:线条、色彩、构图。

(1)线条:线条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如直线、曲线、折线等,它们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2)色彩:色彩是美术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如红色代表热情、黄色代表光明、蓝色代表宁静等。

(3)构图:构图是美术作品中的空间布局,包括画面中的物体、线条、色彩等元素的排列组合。

构图要合理、美观,使画面具有节奏感和美感。

2. 教师示范创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1)如何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进行创作?(2)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3.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术基本元素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创作,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学科融合的实现策略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学科融合的实现策略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学科融合的实现策略摘要: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学科融合策略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本文从美术和语文相融合,美术和数学相融合,美术与音乐相融合,探讨了其他学科和美术教学相互渗透融合开展教学活动的策略,实现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推动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学科融合;小学美术;策略分析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多学科融合,保障美术教学的多样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实际教学中,把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适当的融合,更容易帮助学生培养艺术鉴赏力和美术学科素养,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美术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多探索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打通,从整体上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让美术课堂更具活力,包含的内容更宽广。

一、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分析(一)师资力量配置不足分析各个城市目前的师资配置可以发现,大城市重点学校的师资配置现状比较合理,而其他大部分学校师资配置都存在明显失衡现象,尤其是农村学校,小学美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甚至在某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出现了主科教师兼任美术课程或美术教师被安排担任主科教师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升学考试不涉及美术,使得美术教学并不受重视。

另一方面,美术教师的编制数额不足。

每年招聘的新教师当中,大部分编制属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教师,美术、音乐等教师的编制数额极少,学校也没有过分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即使学校对外招聘编外教师也会将主科教师作为优先选择,大力扩充主科教师的数量来弥补教师资源的空缺,美术教师缺乏的问题,学校也不会通过招聘编外教师的方式来解决。

(二)教学方式单一小学美术学习中兴趣对学生学好美术有重要的影响,而在小学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也希望学生能热爱美术学习,在学习中融入自身的想法。

高中美术教学总结——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高中美术教学总结——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评价内容: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
评价标准:是否符合美术课 程标准和学科特点
评价方式:教师自评、学生 评价、同行评价等多种方式
评价结果:总结经验,发现 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高中美术教学的展望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利用数字艺术 工具和软件,提高学生的创意表达 和艺术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实地考察、艺 术展览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艺术体 验和实践能力。
美术和语文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历史文物:通 过美术作品了 解历史背景和
文化内涵
历史人物:通 过肖像画等形 式呈现历史人 物形象和特点
历史事件:通过 美术作品表现历 史事件和场景, 增强学生对历史
的认知和理解
历史观念:通过 美术作品传达历 史观念和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和 探讨历史的本质
选择融合内容: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融合的学科内容,例如数学、历史、文学等。
设计融合活动:通过组织跨学科的美术教学活动,例如主题性创作、项目式学习等, 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评价融合效果: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作品评价、口头表达、观察记录等,对美术 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效果进行评估。
美术与语文学科融合:通过文学作品赏 析,引导学生将文学意境与绘画表现相 结合,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 能力。
美术与数学学科融合:通过几何图形、 空间思维等数学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 的构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美术与历史学科融合:结合历史事件 和人物,让学生通过创作相关主题的 绘画作品,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美术与物理学科融合:通过光影、色彩 等物理原理的运用,引导学生探究绘画 中的科学原理,提高绘画技巧和创新能 力。
机遇:美术教育将更加注重跨学 科的合作与交流

大班美术活动培养孩子们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力

大班美术活动培养孩子们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力

大班美术活动培养孩子们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力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既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也能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力。

在大班阶段,通过有针对性的美术活动,可以促使孩子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本文将探讨大班美术活动如何培养孩子们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力。

首先,通过观摩艺术作品的方式,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美术作品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参观艺术展览或艺术博物馆,让他们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魅力。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并鼓励他们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通过这种观摩的方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对艺术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通过绘画活动能够培养孩子们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力。

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绘画创作,让他们亲自动手创作艺术作品。

比如,安排孩子们用水彩画画一幅自己喜欢的风景画。

在绘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注意色彩的搭配、画面的构图等方面,并在作品完成后,组织孩子们互相欣赏和评价。

通过这样的绘画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还能够锻炼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此外,在美术活动中,可以通过故事讲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赏析艺术作品。

比如,老师可以给孩子们讲解一幅名画背后的故事,让他们了解画家的创作动机和内涵。

同时,老师还可以展示一些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并分析不同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通过故事讲解,孩子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共鸣和赏析能力。

除了以上的活动,还可以通过手工制作、模仿绘画等方式培养孩子们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力。

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孩子们制作油画笔刷、剪纸等手工艺品,让他们亲自体验艺术的创作过程。

此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模仿一些简单的艺术作品进行绘画,让他们逐渐掌握一些绘画技巧。

通过这样的手工制作和模仿绘画活动,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美术鉴赏课程编码:20721003课程类型:理论开课部门:社会科学教研部规定课时:16一、前言1.课程性质《美术鉴赏》属于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课程定位《美术鉴赏》是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程设计思路基于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实际学情,本课程采用“讲授-欣赏-感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1)讲授除了涉及到美术鉴赏的理论外,在讲授中还要介绍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艺术理念等方面,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美术这一艺术形式能进行全方位的把握,提高美术鉴赏层次。

(2)欣赏根据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实际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通过图片展示和相关视频欣赏等形式将优秀中外美术作品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通过作品对比、现场观摩,引起学生的感官刺激,增强学习的兴趣。

(3)感悟让学生从自我出发,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能有所感受,进而加深对美术艺术“美”的感悟,并发展自我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对全院各专业共开设16课时。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如从文化的研究、技术特点、社会媒体、叙事分析等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一、知识目标1.了解美术的一般概念、本质以及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理论;2.把握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的美术创作特点二、能力目标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了解、吸纳中外优秀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我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

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我校的办学目标“打好基础,和谐发展”,确定校本课程的主题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学会自我防护,拥有健康体质。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校本课程研发的目标:校本课程是根据自己学校特色开发的课程。

完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是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最终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不断完善与实施,使学生打好“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基础,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校本课程研发的原则:1、人本性原则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就是以认同人的个性为显然出发点,在课程挑选采用上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自学市场需求,并使学生的自学市场需求获得认同和满足用户。

我校开办的校本课程正是本着这一原则,中华美德故事、古文学品酒课中我们收集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及名著片断,使学生赏析、品味人物性格的特点,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拒绝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稀释民族精神的营养,并使之沦为学生蜕变成才的精神支柱。

2、整体性原则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住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研发,学科课程应当获得充份注重,研发潜在的课程资源,注重暗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

在读本课程的设置中,低年级注重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中年级我们将重点放到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理解能力的培育。

第一章 第一节中国绘画艺术 2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

第一章 第一节中国绘画艺术   2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

课题名称中国绘画艺术2专业名称艺术课程名称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授课班级课时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第一章绘画中第一节中国绘画艺术。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发展脉络和经典作品的鉴赏。

通过鉴赏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绘画的含义和种类,艺术特征,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要素、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通过叙述、分析、解释、评价的赏析过程具备解构分析图像的能力。

设1~2课时。

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也是相对的。

中国绘画意在传神与意境,“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绘画精神。

到了近现代,中国绘画也经历了西学东渐,画家们融古贯今,继承、创新和发展,用艺术的方式重构文化记忆,描绘中华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为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绘画史上的典型书体和重要的代表作品,掌握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审美特征,提升对绘画作品的艺术感知和审美判断的核心素养,本次课将中国绘画艺术的种类进行梳理,选择不同类别、不同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和作品作为案例,让同学可以在直观地感受作品典型风格和审美表现的同时加深对经典作品的印象,并通过实践体验加强同学对绘画艺术审美特征的感知理解,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的能力,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以美术文化润泽滋养心灵,认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艺术感知、审美判断:1.通过对中国绘画艺术知识的学习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中国绘画艺术主要类别、发展状况、突出成就和人物。

2.领会不同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在表现形式及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3.能够比较、分析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及时代特征,并能独立分析中国绘画艺术的类别与特征。

4.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认识中国绘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色,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创意表达:1.学会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等过程,运用美术语言创作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

探索与实践美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索与实践美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索与实践美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3年,美育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知识与技能,也需要拥有美感和人文素养。

因此,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校都应该注重美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美育课程是指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通过美学理论和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学习获得审美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学科。

美育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育课程不仅让学生能够欣赏艺术品,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促进学生在艺术领域的才能和成就。

探索美育课程不仅需要学校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师生的积极参与,加强授课的针对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校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美育课程,努力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

对于小学生,可以多安排一些色彩、构图等基础美术知识的学习,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于初中生,学生们的审美需求逐渐变得多样化,学校可以把更多课程引入美术教育中,比如书法、工艺美术、雕刻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技能。

对于高中生,则需要给学生更多赏析艺术品的机会,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音乐厅等,让他们感受到艺术带给人们的美好和感动。

在实践美育课程过程中,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比如通过讲座、小组讨论、互动活动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

同时,学校应该配备专业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老师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技能。

美育课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能够涵盖了多个领域,比如艺术、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其他科目上的学习方面有所提升。

在学生可能对其他学科不感兴趣的情况下,他们可以通过美育课程进行某些领域的拓展,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学习知识,让学生们变得更加全面。

除此之外,美育课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识别和情感表达能力。

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创作和表演艺术作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情感识别能力,并且展示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资格笔试2020下小学主观专项--教学设计(美术)

教师资格笔试2020下小学主观专项--教学设计(美术)

目录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美术学科考情分析题型讲解教学设计考查角度专业知识教学目标新课导入新授教学实践展评小结作业补充P320四新课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环节二:讲授新课教学过程环节三:实践展评环节四:小结作业新课教学四大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01新课教学——创作课环节一:直观感知1.利用多媒体展示,提问:……概念/分类等?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美术现象,提问:说说你的感受?设计理由:本环节运用直观感知,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观察生活,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有一个初步认识。

新课教学——创作课环节二:分析示范1.通过提问、讨论、游戏分析......作品,提问:作品特点/组成部分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来分析制作的工具材料。

3.(学生尝试动手),教师进行......技法或者步骤的示范讲解。

步骤:...... 设计理由:本环节教师运用分析示范,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讨论、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情绪,将其带入学习情境。

让学员对......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老师的示范能带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全方位来体验......创作的乐趣,并且能够清晰的看见制作的过程,为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打下基础。

问题:(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井说明理由。

(20 分)四、教学设计题(19 年上半年)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1.废物艺术概念2.使用废旧材料设计一件作品3.联想变形的方法4.制作步骤〖参考答案〗环节一:直观感知(一)直观感知1.利用多媒体展示,介绍废物艺术的概念。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是否有见过,把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成好看的艺术品,提问:说说你的感受?设计理由:本环节运用直观感知,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观察生活,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有一个初步认识。

〖参考答案〗环节二:分析示范1.通过提问、讨论、游戏分析教材上马格丽特、达利和山西的花馍龙作品, 提问:画面中的作品是怎样进行创意表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画面通过近似联想,变形,添加组合进行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教学中赏析课与实践课的关系论中学美术教学中赏析课与实践课的关系美术课是一门贯穿中小学各个阶段的艺术学科,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美术课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

现阶段的美术教学已不是刻板生硬的知识传授,也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更以它独特的方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作用。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欣赏与实践经常交叉在一起,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美术欣赏课有着很大的比重,如何处理欣赏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成为美术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美术实践活动能力与学生的欣赏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可能许多美术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美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

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

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界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

如果能把欣赏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有时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美术的欣赏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

有一定的实践的基础可以提高欣赏的客观性。

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化差别,会不同的价值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

但这不意味欣赏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

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

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

由于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可能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是否符合客观性,还要看他所欣赏作品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

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

一个具有欣赏水平高的人,能够赏识体会各种艺术品,甚至能将生活事物转变成审美的体验。

所以在教学中,实践和技法的理解是极为重要的。

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师不理解作品的制作方法,主要是不了解作品中的绘画知识,缺少实践知识的支持,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欣赏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欣赏现象上的多样性。

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

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

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时,用“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够权威的。

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

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

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必定可以影响学生的创作和实践。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收教师提供的美术知识,而且范围也仅仅限于美术方面,从欣赏的角度讲这样永远也培养不出能欣赏美术作品高素质的人才,只会带出只能分辨好不好看的看画者。

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得到比较好实践的机会,没有自己主观深入地去理解和鉴赏,学生的欣赏水平不会有效地提高。

面对素质教育的改革,我们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有必要采取新的教学手段,才能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把学生认识的过程置于首位,注重学生的参与,要真正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山水画时,简单对课本上的范图逐幅加以分析,要让学生理解作品未免有些过于简单生硬,可以先让学生实践一下,先进行笔法练习,再去掌握构图,还有着色和一些肌理等方法都可以学习,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作品。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按历史的发展,从隋唐开始,历经宋代、元代、明清时期这条线,结合课本,例举出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建议学生从作品的构图、笔法、墨色、意境入手,对作品进行一种直观的描述。

为了对作品带有一种理性的欣赏,还必须要熟悉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化背景,这无疑需要学生运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去整理,去收集有关材料。

这样有了要求给予了空间剩下的就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尽管有些学生所归纳的材料与实际有所差异,可我还是给予了一定的鼓励,因为他们毕竟是经过了一个参与和探索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学生才会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在教学中不能轻易用自己的思路去改变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欣赏观念,在实践中才有更深刻的体会,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美术课本中有关作品的欣赏字,是观点比较单一的一家之说,所以我们在让学生评述一幅作品时,不能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单一的评价,否则学生以后就不敢对大师们的作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由于我们的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答案,所以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敢于向大师们“挑战”,有同学说凡高的《星夜》,尽管星星、月亮很灿烂,但那滚动的云好象是乌云,有矛盾;有同学说同的《墨竹图》,违背了竹子“劲节”的姿态等等,象这些经过学生自己思考后得出的论点都有其闪光点,即使有错误,也不能抹杀,应展开平等的讨论。

我反对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借口,为了消除这种现象,老师一定要走下“神圣的讲台”,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在问题的讨论中,也只是个观点,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真诚相待。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在探究中是指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结者。

这样,进入学生群体,构造一个平等、畅所欲言的氛围。

要求每位学生对美术作品、审美观点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创造、建立新颖独特论点,并进行简单论证,简言之:“自立其说,自圆其说”。

培养学生学会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教材资料,进行纵横对比,博取众之长,培养学生独创意识。

二、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能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美术课程对学生说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科,“美术”从字义上讲就是造型艺术,并指绘画。

“美术”或者可以理解为美丽、好看的技艺或方法。

总的说,“美术”涵盖了审美、形象思维、创造力、精神活动、行为表达方式和绘画技巧。

美术的特性与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有直接关系,因为它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快性。

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效应,才能实现寓教于乐。

只有把素质教育寓美术教育过程中,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才能形成素质化的美术效应。

中学的美术授课不同于别的科目,欣赏与实践相结合的审美和基本技能的学科,美术是一门用线条和与色彩表达画者所思所想的视觉艺术。

因此,在上这一课程时,一定要紧紧抓住美术具有可视性这一特点,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视觉形象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获得知识,在实行新课标后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了身份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在上美术课时,可以多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如步骤图、幻灯、范画、影视录像、电脑制作、直接动手制作等。

这样做主要是运用了美术具有可视性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了解对象,达到最终目的的掌握对象,从而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力和手的表达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水平的提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靠提高学生兴趣和热情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接受学习。

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以期达到学生与老师互动的目的,眼到心到手到。

在这里着重要注意每节课的准备,我们可以把每节课分为三段:第一段为本节课做铺垫,让学生提起兴趣;第二段让学生发挥兴趣;第三段鼓励学生的兴趣发展和表现,同时为下节课作好铺垫。

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起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入。

学生对美术的认识也许是一张卡通、一个手工、一段FLASH开始的,引导学生从整体了解美术的研究对象,美术的研究方法,美术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处在成长阶段,对美有了初步的认识,喜爱美是人的天性,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美术教师的参与、引导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它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课堂上带给学生美感的体验,完备学生的美育知识修养,开发创造潜能,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心灵的动力,获得感悟平凡生活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美术的自觉性。

艺术的欣赏和实践,都是人用“灵魂思考”的过程,把美术融入了生活,以高起点的欣赏水平进入艺术思考,以这样的境界去进行自己的艺术实践,一定能亮出自己的闪光点。

美术新课标强调人性、愉悦性和创造性的美术课,艺术个性化的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美术人精神和鉴赏能力等等。

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

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可以引导者学生学习美术,使美术课程更具吸引力。

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多举举典型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美的形式是根据生活中符合形式美规律的排列组合提炼而成的,如讲解重复构成,可举生活当中的重复现象:教室里排列整齐的课桌、椅子,做操的同一个动作,墙上的砖等;渐变构成如人从童年到老年,物体从大变小、从小变大,种子从发芽到抽叶、长花蕾到盛开、凋落;发射构成如发声的喇叭,散热的电灯等;密集构成如广场上的人群,天空中的节日彩球,撒在桌子上的豆子等;变异构成如一堆红气球里的一个绿气球,沙漠里几个脚印等。

学生从这些常见的例子当中能够获得最直接的信息,使抽象的组织规律变得浅显易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以点带面,由表及里,触类旁通。

在这个认知过程中,他们会利用其它的思维方式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在美术作品中体现出他们的个性特点和独立见解。

在组织教学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因材施教,不能再把学生当“机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自居,要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虽然美术新课程有了新的标准、新的教材,但至关重要的是新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会深深地影响教学内容,过程到头比内容更起作用。

这中间美术教师参与、引导的作用是关键。

求真至善达美,每个学生都会有其美好的一面在美术作品中表现出,做老师的要“不以善小而不为”,随时观察学生的好的、积极的、可取的一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