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纵深推进的策略研究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纵深推进的策略研究

段 ,存在很 多制约性 问题 。为 了使 现阶段 的泛 珠三 角经 济合作 能 向纵深 方 向推进 ,
我们首先要深刻地认识 到这些 问题 。 ( 一)泛珠 三角区域 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电荒 ,泛珠 三角合 作掀 起 了 “ 电东送 ” 西
热。
( 三)在 国 内率 先形 成 区域 一体 化的 “ 障碍 ”大 市场 ,促进 了珠 江 流域 内商 无
些制 约性 的问题 亟待解决 ?本 文分析 了这些 问题 ,并提 出了未来泛 珠三 角区域经济合作纵深推进过程 中应采取 的一些 策略
在区 域经济一体化时代潮流的引导
三角经济合 作圈 。泛珠 二 角 区域 的范 围 三 包 括 :福 建 、江 西 、湖南 、广 东 、广 西 、海南 、四J 、贵 州 、云南 9个 省 以 i I 及香港 、澳 门 2 特别行 政 区,即所 谓 个 的 “+ ” 9 2 。其 总面积 占全 国面积 的 1 , / 5 人 口占 1 ,经济总量 占全 国 4 %以上 , / 3 0 经 济地 位 十分 突 出 。 自 2 0 04年 6月签 署 《 泛珠 三 角 区域 合 作 框架 协 议》 至 今 ,整个 泛珠 角 区域合 作取得 了较大 进展 ,正逐 步达到其最终 目标 ,即推动 区域 内各方经济快速协 调发展 。
取得实质性突破 。
捷 高 效 的泛 珠 = 角 一 体 化 物 流 大 通 道 , = “+ ”加强基础设施 领域 和跨省 区重大项 92 目合作 ,各地 加快 了高速公 路和铁路 的衔 接建设 ,着力 形成 以粤港 澳为 中心 的 “ 泛
珠 交 通 网 ” 。
( 一)创 新政 府 区域 合作模 式 ,形成
建 中国一东 盟 自由贸易 区 。到 目前为 止 , 已经 创办 了我 国首个 专门面 向东盟 的 国际 性展 会—— 中 国东盟博 览会 ,并且 积极参 与东盟协作 ,开拓东盟市 场。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鹤山广播电视大学凌仕康前言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

由于广东省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中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同时,由于香港的国际航运、金融和物流中心的功能,湖南、广西等地的进出口货物主要经珠三角和香港,又形成了一个以大珠三角为主要进出口通道的“泛珠三角国际物流圈”。

泛珠三角地区拟订了在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等10个方面作为合作的主要领域。

合作的发展历程(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背景1、全球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品日新月异,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新技术革命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际投资不断扩大,推动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以新技术革命为内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由于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条件与水平差异巨大,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利益各有所求,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WTO多哈回合谈判屡遭挫折,就是一个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成为区域内各成员参与全球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成为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

近年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水平不断提高,展示了区域合作的广阔前景。

最近欧盟实现了新一轮扩大,已经成为拥有25个国家,4.5亿人口,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10万亿美元的庞大经济体,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更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和创新

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和创新
都 在这个 圈 内形成 了点对 点 串联起 来 的旅 游 网。多年来 . 大珠 江三 角 种 特种 旅游 . 省 区都 有 明显 的优 势 。 展 ” 9 发 泛珠 三角 旅 游合 作 . 具 洲各 城市 及港 澳地 区发展 旅游 业时 . 互协作 . 据各 自的资 源优势 . 有十分 广 阔的前 景 。 相 根
为 247 4 3 平方 公里 不 到 广东省 国土 面积 的 1 % .但人 均 G P 4 D 高达 5 0 美元 .2 0 年 ” 26 04 珠三 角 ”地 区 G P D 总值 达 1 5 2 元 .占全 国 7亿 3 开 始合 力打造 旅游 金三 角 .以三个城 市 为核 心 . 整合 周边城 市 . 成 形
维普资讯
区1 建经 ; 斋
论 “ 珠 三 角 ” 区 域 旅 游 的 合 作 和 创 新 泛
一 陈 鸣 广 东技术师范学 院
该文是 Ⅸ 制定广东 “ 十一五 ”规划 的思路和重 大问题研究》课题的部分成果 。课 题编号 2 0 3 1 0 30
面积 的 2 8 . 口的3 6 。 0 2 9 ( 国内生产总值 34 4 07% 人 4 7% 20 年 省 区) 4 7
“ 珠三 角 ”和 “ 珠 三角 ”区域 旅游合 作 的发展 与繁 荣 大
” 三 角”旅游 区 . 是 由广 州 .深 圳 ,珠 海 、东莞 ,中山 、江 2 元 .占全 国的 3 7 。再加上 香港.澳 门 .习惯称 “ 珠 就 亿 3 6% 九加二 泛 。“
好并且 旅 游竞争极 为激烈 的区域 中 . 要充分 利用 自身旅游 资源 丰 湖 南 .四 川 、云南 .贵 州 和广东 九省 .区 .位于 我 国广 大 的华南 、西 更是 富且 互补 性强 .旅 游 业也十 分发 达的特 点 .加强 9 ”区域 内部 的 南 地 区 . 接间 接 . 多或 少都 跟珠江 有 关 与珠江流 域 的流 向、与 +2 直 或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构筑“开放、和谐、共赢”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极---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广州市商道咨询有限公司《”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项目组二〇〇五年九月十二日目录前言 (19)研究成果摘要 (22)主报告 (26)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 (27)1.1 “泛珠三角”区域的界定 (27)1.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本质与特征 (29)1.2.1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本质 (29)1.2.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特征 (30)1.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宏观背景 (32)1.3.1区域协作成为21世纪初全球经济的主流方向 (32)1.3.2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32)1.3.2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33)1.3.3 有利于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启动的巨大商机 (33)1.3.4中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 (34)1.4 “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 (36)1.4.1 “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评价 (36)1.4.2 “泛珠三角”区域战略地位 (41)1.5 “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意义 (46)1.5.1 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46)1.5.2 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47)1.5.3 统筹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48)1.5.4 有利于加快地区开发开放进程 (49)1.5.5 有利于发挥“泛珠三角”区域作为整体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49)1.5.6 落实一国两制和促进港澳地区繁荣稳定的有力保障 (50)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依据 (53)2.1“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与区域经济整合或一体化 (54)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与内容 (54)2.1.2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56)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56)2.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基本涵义 (59)2.2.1基本内涵 (59)2.2.2评价标准 (61)2.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基础 (62)2.3.1 协同学 (63)2.3.2 梯度转移理论 (65)2.3.3 区域分工理论 (65)2.3.4 产业集群理论 (67)2.3.5 增长极理论 (69)2.4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 (70)2.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70)2.4.2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70)2.4.3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71)2.4.4 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战略 (75)2.5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评价 (76)第三章国内外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79)3.1 世界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模式 (79)3.1.1 国际性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79)3.1.2 都市经济圈发展模式 (80)3.1.3 流域经济合作模式 (81)3.2 国外区域协作发展的实践 (82)3.2.1 国家层面的协作:美加自由贸易区 (82)3.2.2 国外区域间协作: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 (86)3.2.3 国外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启示 (89)3.3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历程回顾 (94)3.4 中国区域协作案例解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 (100)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和制约因素 (106)4.1“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条件 (106)4.1.1 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107)4.1.2 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性 (110)4.1.3 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的互补性 (120)4.1.4 省(区)间比较优势分析 (127)4.4.5 区域协作机制 (135)4.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基础 (137)4.2.1 已有的协作发展 (137)4.2.2 基础设施 (137)4.2.3 区域物流协作基础 (162)4.2.4 消费市场 (163)4.2.5 城市群发展 (165)4.2.6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66)4.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制约因素 (185)4.3.1 体制性障碍 (185)4.3.3 市场化进程差距显著 (189)4.3.4 区域市场一体化不高 (192)4.3.5 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严重 (194)4.3.6 行政区划多元化矛盾 (199)4.3.7 共赢的利益机制尚未形成 (203)4.4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评价 (204)4.4.1 区域协作历程 (204)4.4.2协作的政策基础 (205)4.4.3区域协作领域 (207)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总体思路 (211)5.1 指导思想 (211)5.2 基本原则 (212)5.2.1 虚实结合,力求实效 (212)5.2.2 深化改革,制度先行 (213)5.2.3 尊重市场,循序渐进 (213)5.2.4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213)5.3 战略定位 (213)5.3.1 定位依据 (214)5.3.2 省(区)定位 (214)5.3.3 战略定位 (220)5.5总体发展思路 (226)5.5.1 经济圈发展模式 (230)5.5.2 复合轴线发展模式 (235)5.6各省(区)发展思路 (240)5.7发展目标 (257)5.7.1目标依据 (257)5.7.2近期发展目标 (257)5.7.3远期发展目标 (259)5.8 协作重点领域 (260)5.8.1 重点领域设定依据 (260)5.8.2 重点协作领域 (262)第六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机制 (271)6.1 区域协作发展的协调机制 (274)6.1.1 区域协作发展机制的发展思路 (274)6.1.2 区域协作机制层次的三种架构方案 (275)6.1.3 协调政策措施 (279)6.1.4协调产业结构 (279)6.1.5利益协调机制 (285)6.1.6契约式行为约束机制 (286)6.1.7评价机制 (287)6.1.8应急合作机制 (287)第七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对策 (288)7.1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构筑“泛珠三角”区域统一市场.. 2887.1.1 加速各地区市场化进程 (289)7.1.2 统一区域市场管理 (290)7.1.3 壮大市场主体 (290)7.1.4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民间合作机制 (291)7.2 以信息化为导向,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292)7.2.1 开展电子政务,增强政策行政透明度 (294)7.2.2 完善“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294)7.2.3 搭建“泛珠三角区域信用平台” (294)7.2.4搭建泛珠三角区域“电子口岸” (295)7.3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 (295)7.3.1 协调区域教育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295)7.3.2 加强区域科技协作,肥沃创新土壤 (296)7.3.3 落实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创新平台 (296)7.3.4 提升创新结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296)7.4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 (297)7.4.1 大力推进区域内的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促工业化 (297)7.4.2 积极发展大城市间的合作,以城市合作促产业合作 (298)7.4.3 积极推进中小城镇建设,发展城市带经济 (298)7.5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升“泛珠三角”区域核心竞争力 (299)7.5.1 基础设施环境 (299)7.5.2 政务环境 (299)7.5.3 金融环境 (300)7.5.4 社会环境 (301)7.6 充分发挥核心圈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3017.6.1 整合地区优势,聚集经济能量 (301)7.6.2 打破约束瓶颈,承接辐射带动 (302)7.6.3 加快横琴岛经济合作区建设 (303)7.7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推动”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转型 (305)7.7.1 扩大与东盟合作,打造西南-东盟大通道 (305)7.7.2 加强与台湾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306)7.7.3 借助西部大开发,打通西部扩展区 (306)7.8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 (306)7.8.1 制定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6)7.8.2 制定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7)参考文献 (308)专题报告一: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研究 (310)第一章区域创新研究综述 (311)1.1 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创新系统 (311)1.2 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特征 (314)1.2.1 创新和学习 (314)1.2.2 生产率 (314)1.2.3 联系 (315)1.2.4 市场 (315)1.2.5 开放的系统 (315)1.3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315)1.3.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317)1.3.2 区域创新系统环境研究 (319)1.3.3 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研究 (320)1.3.4 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320)1.3.5 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研究 (322)1.3.6 区域创新过程研究 (323)1.3.7 技术系统 (323)1.3.8 部门创新系统 (324)1.4 协作创新的基础:内部经济结构 (325)1.5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发展评价 (327)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面临的挑战 (330)2.1 经济实力的差距 (335)2.2 经济体制的差异 (336)2.3 政治法律制度的差别 (338)2.4 行政区划的障碍 (338)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协作目标 (342)3.1指导思想 (343)3.2基本原则 (344)3.2.1 整合资源,形成特色 (344)3.2.2 开放流动,协同互动 (344)3.2.3 市场引导,政府推动 (345)3.2.4 整体规划,有序推进 (345)3.3目标体系 (346)3.3.1 “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346)3.3.2 “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346)3.3.3 “泛珠三角”区域知识创新目标 (347)3.3.4 “泛珠三角”区域技术创新目标 (347)3.3.5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阶段目标 (348)第四章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体系 (350)4.1路径分析 (350)4.2知识创新体系 (356)4.2.1 定位与目标 (356)4.2.2 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356)4.3技术创新体系 (358)4.3.1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定位与目标 (358)4.3.2 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358)4.4中介服务体系 (360)4.4.1 中介服务体系的定位与目标 (360)4.4.2 建设公共基础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硬件支持 (360)4.4.3 建设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增强科技创新促进能力 (362)4.4.4 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决策水平,增强监督能力 (362)4.4.5 创建高水平的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和网络 (363)4.5投资和融资体系 (364)4.6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支持体系 (366)4.7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政策保障体系 (367)4.8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369)4.9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创新体系 (370)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运行机制与对策 (372)5.1 创新的运行机制 (372)5.1.1 市场机制 (372)5.1.2 竞争激励与协作机制 (373)5.1.3 政府引导机制 (373)5.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对策 (374)5.2.1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科技体制改革 (374)5.2.2 强化“泛珠三角”区域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 (374)5.2.3 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376)5.2.4 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人才支撑体系 (377)5.2.5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和培训设施与环境建设 (379)5.2.6 建立“官产学研资介”结合的”泛珠三角”区域研发机制 (380)5.2.7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381)专题报告二:“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协作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89)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390)1.1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背景 (390)1.1.1 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390)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91)1.1.3 区域产业整合、资源配置的内在动力 (392)1.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意义 (394)1.2.1 有利于各省(区)产业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394)1.2.2 有利于创新技术及企业在内地省(区)的扩张 (395)1.2.3 有利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完善 (396)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概况 (398)2.1 “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398)2.1.1 “泛珠三角”区域工业的协作发展 (398)2.1.2 “泛珠三角”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402)2.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403)2.3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政策 (405)2.3.1 发挥农业优势 (405)2.3.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05)2.3.3 优化第三产业的结构 (406)2.3.4 主导产业政策的调整 (406)2.3.5 珠江三角洲存在问题 (407)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主要障碍 (409)3.1 基础设施限制 (409)3.2 区域产业布局同构化 (409)3.3 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410)3.4 区域产业布局条块分割 (412)3.5 区域产业转移瓶颈制约 (413)3.6 区域支柱产业配套不足 (413)3.7 区域产业链缺失 (414)3.8 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415)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思路 (417)4.1 “泛珠三角”区域未来产业走势判断 (417)4.1.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转移 (417)4.1.2 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区域推进 (420)4.1.3 旅游、矿产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协作发展 (423)4.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425)4.2.1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实践 (425)4.4.2 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产业集群 (428)4.2.3 本土企业聚集发展而成的产业集群 (430)4.2.4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泛珠三角”区域其他地区的启示 (431)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对策 (434)5.1 区域产业共生、共赢和协调发展 (434)5.2 导向明确的产业政策 (435)5.3 强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 (436)5.4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437)5.5 积极延伸优势产业链 (438)5.6 推进区域自主创新 (439)5.7 加快区域品牌建设 (440)5.8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443)5.9 突显广东在“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中的带动和协调作用 (444)参考文献 (447)专题报告三:“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研究 (453)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协作发展理论依据 (454)1.1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的理论分析 (454)现代金融服务的贸易基础 (454)1.2 区域内金融贸易自由化的潜在经济效益分析 (460)1.2.1 有效的金融业对经济系统的作用 (460)1.2.2 区域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分析 (462)1.3 相关博弈理论 (472)1.3.1博弈要素构成 (472)1.3.2纳什均衡与贝特兰德博弈 (475)1.3.3 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476)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的构想 (504)2.1. “泛珠三角”区域内地省(区)金融业现状 (505)2.2 建立“大珠三角金融圈”为试验核心的区域金融市场 (510)2.2.1”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业现状 (510)2.2.2以“大珠三角金融圈”为核心,辐射内地省(区) (511)2.3 “大珠三角金融圈”分业市场的构建 (514)2.3.1粤港澳货币市场合作 (515)2.3.2粤港澳股票市场合作 (524)2.3.3粤港澳保险市场合作 (531)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中的有关博弈分析 (537)3.1 区域金融业建设投入的博弈 (537)3.2 逆向选择与区域内银行贷款的博弈分析 (545)3.2.1逆向选择 (545)3.2.2没有逆向选择时区域内银行贷款 (546)3.2.3有逆向选择时区域内银行贷款 (549)3.2.4逆向选择的市场均衡 (553)参考文献: (558)专题报告四:“泛珠三角”区域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 (562)第一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 (563)1.1 古典贸易发展观 (563)1.2 新增长理论的贸易发展观 (565)第二章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576)2.1 对外贸易与区域要素的积累 (576)2.2 对外贸易与区域分工 (579)2.3 对外贸易与区域结构优化 (584)2.4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创新 (587)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的对外贸易现状、合作机制及内容 (590)3.1 “泛珠三角”区域对外贸易现状 (590)3.2 “泛珠三角”区域外经贸合作机制及内容 (600)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战略构想 (605)4.1 “泛珠三角”区域外贸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605)4.2 “泛珠三角”区域的“优势转型”战略 (610)4.3 “泛珠三角”区域的“内撑外开”战略 (613)4.4 “泛珠三角”区域的“走出去”战略 (619)参考文献 (626)专题报告五: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研究 (629)第一章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优势 (630)1.1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的现状 (630)1.2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中心城市的发展比较 (633)1.2.1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其它中心城市的发展概况 (633)1.2.2 广州及“泛珠三角”区域各中心城市优势比较 (634)1.3 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优势 (641)1.3.1 地理与区位优势 (641)1.3.2 经济实力优势 (642)1.3.3 城市基础设施与综合交通优势 (645)1.3.5 外向型经济与体制创新优势 (654)1.4 广州的劣势 (656)1.4.1 能源、原材料趋于紧张 (657)1.4.2 广州民营经济总体实力与江浙的民营经济比有差距 (657)1.4.3 广州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程度不够 (658)1.4.4 在科技创新领域,广州还需进一步提升创新力与竞争力 (659)第二章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及思路 (660)2.1 综合交通中心 (661)2.1.1定位依据 (661)2.1.2 战略思路 (664)2.2 制造业中心 (667)2.2.1定位依据 (667)2.2.2发展思路 (668)2.3 商贸物流中心 (669)2.3.1定位依据 (669)2.3.2发展思路 (671)2.4 文化科教中心 (673)2.4.1定位依据 (673)2.4.2发展思路 (676)2.5 现代服务中心 (680)第三章广州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对策 (688)3.1发挥广州排头兵作用,构建互动、共赢得合作机制 (689)3.1.1 建立政府层面的组织机制 (689)3.1.2 建立政府支持下的民间组织机制 (690)3.2发挥广州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构筑“泛珠三角”区域核心区域 (690)3.2.1 主动推进“大珠三角”经济圈的融合与发展 (691)3.2.2 加快建设“广佛都市圈”,建设”泛珠三角”区域最强大的都市引力区 (692)3.3发挥广州交通枢纽优势,形成“泛珠三角”区域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 (692)3.3.1 积极促进广东(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交通通道建设6933.3.2 要充分发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中枢机场功能 (693)3.3.3 将广州港建设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的枢纽港口 (694)3.3.4 加大珠江水系内河运输合作力度 (694)3.3.5 加快广州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建设进程 (695)3.4完善广州现代工业体系,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制造业协作平台 (695)3.4.2 将支柱产业链条延伸至”泛珠三角”区域内陆地区 (696)3.4.3 在“泛珠三角”区域内陆地区建设“工业飞地”(产业转移与发展园区) (696)3.5发挥广州商贸优势,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商贸一体化 (697)3.5.1 深化广州大商都规划 (697)3.5.2 积极引进国际零售(批发)业巨头进入广州 (697)3.5.3 采取措施扶持本土大型零售(批发)企业的发展 (698)3.5.4 推进专业市场的发展与提高 (698)3.5.5 支持“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和各城市在广州设立特色专门市场 (698)3.6加快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现代服务业基地 (699)3.6.1 以CEPA为契机,抢先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699)3.6.2 进一步开放服务业投资领域 (699)3.6.3 培育广州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699)3.6.4 推进广州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 (700)3.6.5 发展与支柱产业相关联的服务业 (700)3.7推进“数字广州”建设,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701)3.7.1 加快“数字广州”基础设施建设 (701)3.7.2 建立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702)3.8大力推动广州金融发展,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中心 (702)3.8.1 从战略上考虑提升金融实力和服务水平 (702)3.8.2 发展壮大证券市场 (703)3.8.3 培育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703)3.8.4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703)3.9改善广州创业和发展环境,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人才高地 (704)3.9.1 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法规 (704)3.9.2 与“泛珠三角”区域各大城市联合,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体化 (704)3.9.3 开展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的联合培训 (704)3.10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文化中心 (705)3.10.1加快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705)3.10.2 充分弘扬广州2000多年的岭南历史文化 (706)3.10.3 广泛开展与”泛珠三角”区域的文化交流 (706)3.10.4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使广州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特色文化走向世界的结合点 (707)参考文献 (708)附录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文件 (710)1.1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710)1.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纲要 (717)附录二:广东省有关部门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关协议统计表 (723)附录三:“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概况 (728)附录四:“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 (736)“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主报告21。

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

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
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 究
汇报人:Xts
目录
• 泛珠三角概述 •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现状 • 泛珠三角区域发展面临问题 • 国内外典型区域合作模式借鉴 • 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策建议 • 总结与展望
01
泛珠三角概述
泛珠三角定义与范围
定义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由珠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 、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简称“9+2”)共同组成的区域合作体系。
区域产业分工不明确
泛珠三角区域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各地都在发展相似的产业,难以 形成互补优势。
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科技创新资源集中程度高
泛珠三角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高校科 研机构,分布极不均衡。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泛珠三角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难以成 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不完善
目前泛珠三角区域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无法充分发挥科 技创新资源的整体优势。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益明显 ,给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泛珠三角区域内跨省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如跨界河流污染 、大气污染等,需要加强跨区域环境治理合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入推 进,未来各省份之间的经济联系 将更加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 程将加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泛珠三角区域将加大产业结构调 整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和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驱动成为重要战略

欧盟、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欧盟、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 经济师)oo 2  ̄ 年第 6 期


● 经 济 观 察
要 :欧盟是 当今世 界各种 区域 经济
体 化 组 织 中 最 成 功 的 典 型 。从 区域 合 作 开
始 到 一 体 化 进 程 , 开 启 和 引领 了世 界 区域 经 济一体 化的浪潮。泛珠三角区域 自成立以来, 合作各 方优势 互补 、 利共 赢、 同发展 . 互 共 成
入 的 泛 长 三 角 分 工 合 作 “ + ” 局 指 明 了方 3 1格
性政 策援助 以及 农业和农 村发展特殊 计划所 需资金援助 。欧盟利用基金 工具支持 区域 政 策、 促进 欠发达 地区发展 的实践 , 是世界 上最
成功 的缩 小地 区差 距 的 经 验 之 一 。
2完善的制度基础和法律体 系。欧盟在 其 .
分散 、 互制约 、 相 保持 平衡 的原则 。 保证 了每 个 成 员 国都能 参 与机 构 的组 成 和权 力 的 分 配 ,从 而在执 行 区域政 策时机构之 间既相互 制衡 , 又相互协作 。 在保 证公平 的同时兼顾 了 效率。 为保证 区域政策的顺 利实施 。欧盟制定 了一 系列的 法律 法规 ,构 筑 了欧盟 区域 经济 协 调 发 展 的 法律 体 系。 这 些 法 律 规 范 涉 及 欧 盟 区域 政 策 的 方 方 面 面 , 目标 、 具 、 划 、 从 工 规 实施 到 监 督 和 评 估 。涵 盖 了 区域 政 策 执 行 的 各 个 阶 段 ,使 得 任 何 政 策 的执 行 都 不 会 存 在 “ 法” 状 态 , 而为欧 盟的 区域经 济发展 脱 的 从 提 供 了 坚 实的 法律 保 障。
根 据 法律 的 要 求 设 立 具 体 实施 计 划 的 管 理 机

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摘要:泛珠三角区域自成立以来,合作各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成为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文章通过对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研究得出一些经验性的结论,为“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泛珠三角;泛长三角;投资;东盟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1-0265-01一、区域合作概述及在中国的发展区域合作是指以行政区划为主要划分标准的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主体,包括政府、团体、自然人等,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不同的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的组织体系,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个体和集体相互协作的行为。

在中国,泛珠三角和泛长三角正建立并努力改进区域合作的模式。

2004年6月,内地9省区与香港、澳门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正式启动,成为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简称“9+2”,即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横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区产业发展差异明显,经济互补性强,为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其具有两大平台:一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二是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

2008年底,国务院正式将泛珠区域合作纳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进一步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向了更大的空间。

2008年初,在视察安徽时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泛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

随即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9月7日颁行;首届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于7月底在上海举办。

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策略探析

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策略探析

qC 参与主体的利益分 配不协调 、 -, - 企业缺位 等 问题 , 需要 通过 建立政 府主 导的 管理 协调机 制 , 合作 打造 区域标 志性
旅游品牌 , 整合 区域旅 游企业 , 营造 良好 的“ 泛珠 三 角” 游服务 环境等措 施 , 快推进 “ 珠三 角” 旅 加 泛 区域旅 游合 作的
合作是 市场 经 济条件 下 和 竞 争并 存 的 推 动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一种 动力 机制 , 市场 经济 发展越 成熟 和 市场竞 争 在 越 充分 的条 件 下 , 作 所 能 发挥 的 动 力机 制 作 用 就 越 突 合 出 。当今世 界范 围 内不 断 涌现 出 各 种形 式 的 区 域经 济 合 作 体 , 合作 已成为 当今 世界 经济 发展 的潮 流与趋 势 。我 使 国在 积极参 与 世界经 济合 作 的情况 下 , 也积 极地 推进 国 内 区域 间的经 济 合 作 , 已经 形 成 了 一 些 相 对 稳 定 的合 作 区 域, 如长 江三 角 洲 、 江 三 角 洲 、 渤 海 经 济 区 等 ; 珠 环 另外 , 东、 、 中 西三 大地 带 问的合 作也 在加 深 , 尤其 是在 西部 大开 发之 后 , 东部 与西 部 的合作 有 了更 大 的发展 。面 对 区域经 济合 作带来 的竞 争 形势 , 在完 成从 小珠 三角 到大珠 三 广东 角 的整合 的基 础上 , 0 年 7 省委 书记 张德江 率先 提 出 2 3 0 月 了“ 泛珠 三 角” 区域 合作这 一概 念 , 并很快 得 到相 关省 区 的 积极 响应 , 已初步 形成 了“ 省 区 ( 东 、 西 、 9 广 广 湖南 、 海南 、 福建 、 西 、 江 四川 、 云南 、 贵州 ) +港 澳 ” 作 的共 识 。从 旅 合 游业 发展 的状 况看 ,泛珠 三 角” “ 区域 是 中国旅游 业 比较发 达 的地 区 , 0 年 , 2 2 内地 9 区旅 游 外汇 收入合 计达 7 . 0 省 68 6 亿美元, 占当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总额的3 .%。该区域 77 所 在省 区旅游 总收 入 、 游 外 汇 收入 、 旅 接待 过 夜 入 境 游 客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研究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研究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研究摘要:本文借鉴地域空间与金融合作的既有理论,融合行政地域空间观与金融地域空间观,形成“泛珠三角”金融合作机制的设计路径,并对如何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提出构想。

关键词:地域空间视角;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中图分类号:F1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6)07-0008-04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1966)提出区域发展的核心――边缘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

核心区域是由一个城市及周围地区组成,边缘区域的界限由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这就产生了空间二元性,具有高创新和增长潜力的核心区带动落后的边缘区增长,边缘区在发展上依赖核心区。

不过,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展、交通条件的改善、观念的改变,区域间的不平衡最终开始缩小。

同时,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边界会发生变化,空间二元性将变得模糊,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

因而,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也随之不断演变。

根据核心――边缘模式演变过程,弗里德曼提出“核心区域发展战略”。

主张必须为核心区域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从而不断地逐级促动“新的核心区域在边缘活跃起来”,最后达到用“空间一体化”来取代非均衡的“核――缘”结构目的。

海格特(1972)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也表明了空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中心城市与周围腹地之间存在对流、传导、辐射的关系,即物质流、金融流、信息流的相互传递关系。

“金融合作”是描述双方或多方金融主体的金融产业之间交流、合作、协调、互利的金融关系。

金融合作形式是在金融关联、金融联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并突出各方主动意愿的金融互动形式,它的内涵比较宽泛,规则比较灵活。

其一,它承认金融的地域差异,但不以彻底消除金融差异为主旨,而是在不触动各方金融产业的根本体制和机制的前提下,提倡沟通和协调。

积极探索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新模式

积极探索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新模式
求。 1国际经济进入 后金 融危 机时代, 求 区域 经济发展必 . 要
资经营 的企 业已达 10 多家 ; 20 广东 在 福 建合作 投资 的项 目 有 10 项, 1多 资金 达2 多 亿元 。 0 闽籍人士在 江 西投资 项 目达 9 0 项, 0多 涉及2 多个 行业 ; 海南 投 资2 多 亿元 , 0 在 0 创办 企 J4 0 家 ; 贵 州参 与房地 产、 金、 矿开 采等 领域 投  ̄ 0多 k 在 冶 煤
民坚 定 信心 、 难而上 、 克 时艰 , 迎 共 努力 化挑 战为机 遇, 有
“ 十一五 ” 以来 突飞猛 进 。 向莆铁 路建 成通车 后, 形成江 将
西等中西部地 区与福建沿海地区的快捷大运力通道, 迅速 拓展福建发展的腹地; 厦深铁 路建成后, 厦门与深圳两大 经济特区的时空距离将缩短在3 , 1 时之内, 1 并与福厦铁路、
现积 极变化 和海 峡西岸经 济 区发展 战略上 升为 国家 战略,
温福铁路相衔接, 成为联结长三角、 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 济区三大经济板块的 “ 黄金走廊” 。
一 一
区 域合作呈现宽领域、 多形式的局面。 福建举办的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中国・ 海峡项目 成果交易会、 海峡 两岸经贸交易会、 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等大型会展和海峡 论坛等高层次区域合作论坛, 为泛珠三角区域和各兄弟省 区开展 经贸合作与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 随着区 域合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 益突出, 海峡西岸经济
交 通 等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步 伐 加 快 。 路 建 设 铁
啸后, 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 世界经济严重衰退。 受国际
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遇到严重困难。 面对 呼啸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中央、 党 国务院全面分 析、 准确判断、 果断决策、 从容应对,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

从经济学角度透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从经济学角度透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从经济学角度透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题目: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背景与意义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与趋势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经济的影响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优势与加速5.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挑战与风险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背景与意义泛珠三角地区由中国大陆广东省、香港、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江西省、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昆明市等12个省、市、自治区组成。

该地区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旨在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互利合作,提高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与趋势目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已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政治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和贸易量不断增加,而且趋势向好。

未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并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经济的影响1)促进经济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提高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2)加速资源整合。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加速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进一步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

3)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4)促进产业升级。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技术和产业水平。

5)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优势与加速1)基础设施建设。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加速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科技创新。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加强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3)扩大贸易。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合作,打造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

4)环境保护。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区域内的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思考

关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思考

邻 ,有着 历史 悠 久 的地缘 关 系 , 闽南 文化 又 与客 家文 化有 着浓 厚 的渊源 ,经 济联 系密 切 ,人 员来

2 0・20 年第7 06 维普资讯 往频 繁 。特 别是 改革 开放 以来 , 广东率 先依 托 港澳对 外 开放 ,获 得 先机 ,福 建 的发 展 ,也要接 受 港澳 的辐 射 。在大 陆与 台湾 未实 行 三通 之前 ,大 量 的福 建 台商要 绕 道 香 港 出 入 ;在 实 现 三 通 之 后 ,广东 的台商 也可 通 过福建 出


发展 潮 流 ,推 动 经济持 续高 速发 展 ,创造 了举 世 瞩 目的成 就 。特 别 是香 港 、澳 门 回归后 ,我 国又 加 入 了WT 和东 盟 自由贸易 区 , O 全 国区域合 作 与发展 的格 局迅 速 呈 现 。长 三角 、 闽东南 和环渤 海 经济 区域 的兴起 ,对 珠 三角 经济 区域 的竞争 带来 了极 大的挑 战。 以 香 港 为 核 心 的 “ 珠 三 大 角 ”经济 区 ,由于其经 济辐 射能
域经 济 中心 。我 国珠 三角洲 、长 三 角洲 、环 渤海 经济 圈 和闽东南 三 角 区都是 这样 形成 的。 因此 。 泛 珠 三角用 珠 江流域 水 文化联 结 起来 是符合经济规律 的 。 ( )地 缘 相 近 。包 括 福 二 建 、 海 南 。 福 建 省 与 广 东 省 接
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 势 ,促 进 港 澳更加 繁 荣稳 定 。泛 区域 协调 发展 的重 大举措 。它对 珠 三角 区域合 作有 利 于推 动 内地 “ 筹 区域 协 调发展 ” 、 “ 步 与港 、澳建 立更 紧 密的经 济 贸易 统 逐 形 成 东 、 中 、西 部 经 济 互 联 互 关 系 ,有 利 于 发挥 内地 和港 澳 的 动 、优 势 互 补 、协 调 发 展 新 格 比较 优势 ,使港 澳 与 内地经 贸合 局 ”发 挥 了重要 的推 动作用 。在 作更加 紧密 ,内地 更容 易接 受 港 全 面 、协调 、可持 续 发展 的科 学 澳 的经济 辐射 ,使 港 澳 的服务 业 入 台湾 。因此 ,福 建融 入 “ 泛珠 发展 观指 引下 。东 、中 、西 部 地 和 国 际 市 场 的开 拓 更 具 发 展 优 三角”经济圈是势所必然的 。 区通 过发 挥 比较 优势 ,实 现 区内 势 ,为 港澳 提供 向内地拓 展提 供 至 于海南 ,在 未成立 海南 省 资金 、劳动 力 的有 机组 合 ,以及 坚实 的平 台 ,从 而 为港 澳经 济 持 之前 ,原 本就是 广 东省 的辖地 , 加 强产 业分 工 的合作 ,这样 可 以 续 发展提供 有 力 的支持 ,使 港 澳 历史 渊源 本来就 不 可分 割 。海 南 增 强 东 部 的 带 动 作 用 和 辐 射 能 经济更 加繁荣 。 三 、制约 泛珠 三 角区域 合作 进 入 内陆 的第 一 站就是 广 东 的海 力 ,释放 中西 部 的资源优 势和市 安 ,随 着广海 铁 路直 通车 ,广 东 场潜 力 ,逐步 打破单 一 的东部对 发展的因素 与海 南更 加 连结 得 紧密 ,所 以海 中西部 倾斜 “ 扶”模 式 ,形成 帮 是 体 制 因素 。 “ + ”泛 92 南 融 入 “ 珠 三角 ” 的架 构 也是 通过加 强合作 创 造多赢 的格 局 。 泛 珠三 角 区域 存 在着 三种 体制 :香 必 不可 少 的 。 泛珠 三角 区域合 作也将 促进 各省 港 、澳 门特别 行政 区 ;深圳 、珠 ( )经 贸 关系 密切 。这里 区 、特别 行政 区 与国 内其 他经 济 海经 济 特 区 ;内陆省 份一 般行 政 三 包括 四川 。当然 ,经 贸关 系密切 区之间 的合作 与 良性 竞争 ,进 而 区。这 些 区域 间 由于体制 不 同 , 方 面 ,不仅 仅指 四 川 ,江 苏省 和 提 高我 国整体 经 济实力 ,推动 实 法 律法 规都存 在很大 的 差异 ,政 其 他八 省 区都 十分 密切 。据不 完 现共 同富裕 。 府 调 控难 以统 一 ,因而 对 于经济 全统 计 ,仅 “ 九五 ” 以来 ,广东 ( )泛珠 三 角 区域合 作有 决策 也就难 以取得 一致 ,所 以对 二 与 另外八 省 区之 间签 订经 济技术 利于 实现 区内各方 利益要 求和推 于 区域 内的经 济合 作 与发 展无 疑 合 同余 额 累计 达5 0 亿 元 ,合作 动 东盟 自由贸 易区的发展 ,提 高 是一 大 障碍 。二是 市 场 因素 。 由 50 项 目超 过 80 + 。粤港 澳之 间 也 区域整体 竞争 力 。加 强 区域合 作 于泛 珠 三角 区域 内存 在着 三种 体 00 92 港 形 成 多领域 、多渠 道 、多形式 的 是 “+ ”地区扩大开放 、增 进合 制 。也 存在 着三 种货 币 ( 币 、 作 、加 快发 展 的根 本要 求和 共 同 澳元 、人 民币 ),对 市 场要 素 的 合 作 关系 。港 澳2 多 年 来在粤 直 0 接投资达9 0 0 多亿 元 ,占广东的外 愿望 。通 过促进 区域 内部生 产要 流通 带 来很大 障 碍 。由于 历史 原 来 投 资 的7 %。为 什 么按 经 贸关 素 自由流 动 ,建 立结 构优化 、布 因 ,我 国各省 区实行 了长 期 的行 0 系 密切 的原 则 ,把 四川纳 入 “ 泛 局 合理 的产业合 作体 系 ,可 以实 政 区域 分割 。各 省 区为 了 自身 的 珠 三 角” 呢?这 是 因为 四川离 广 现资金 、技术 、人力 、 自然 资源 利益 ,长期 实行 地方 贸 易保 护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进展情况总结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进展情况总结

泛珠三角是我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由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我国大陆、香港和澳门之间的合作机制,旨在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下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的进展情况总结:一、合作机制日趋完善1. 2019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推进委员会成立,成为该地区合作的决策机构。

2. 泛珠三角城市合作联席会议已经召开20多次,为泛珠三角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评台。

3.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领导小组设立,为各方合作提供了指导和协调。

二、经济合作成果显著1. 泛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大陆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相当比例。

2. 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跨境贸易等领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 泛珠三角地区已经建立了一批现代化产业园区和创新券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1. 泛珠三角地区的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交通枢纽日趋完善。

2. 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泛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持。

3.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交通、金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该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

四、社会文化交流逐渐密切1. 泛珠三角地区的社会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各地高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等开展了广泛合作。

2. 青年交流、教育合作成果丰硕,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3. 泛珠三角地区的媒体合作也得到了加强,更好地宣传了该地区的发展和合作成果。

总结起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各方在经济、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在不断加大,为该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将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在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继续努力解决。

以下是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的新发展内容的扩写: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仍需加强1. 泛珠三角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水、土壤和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王晓颖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09期“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内地9省区的面积为200.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0.9%,GDP总值124532.12亿元,占全国GDP的31.29%。

“泛珠三角”的金融总量位居我国各经济区的首位,但在区域内金融资本的差距较大,金融发展不平衡性显著,金融制度差异很大,这就迫切要求加强区域内金融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泛珠三角”区域内金融合作,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一、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现状(一)区域内金融合作制度安排顺利推进2004年6月3日,“9+2”省区政府领导在香港共同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正式启动。

区域内金融的正规化合作, 始于2004 年12月召开的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 并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备忘录》的形式作为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安排。

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金融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第六届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也已于2010年11月19日在海口顺利召开。

(二)区域内金融合作水平逐步提高近几年来,泛珠三角地区经济金融合作发展很快,合作的方式、内容、项目都比往年有所提高,区域经济金融总量快速增长。

截至2010年10月底,泛珠三角地区签约合作项目超过1.5万个,总金额超过2万亿元。

今年上半年,泛珠三角地区有8个省区的GDP增幅高于全国水平。

2009年末,泛珠三角九省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6.32万亿元、贷款余额为11.22万亿元,分别比2005年提高102.9%、109.3%,充分显示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巨大的活力和潜力。

(三)粤港金融合作紧密突出粤港人文相通,地域相邻,经济金融紧密联系,两地建立的金融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支援广东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达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工作推进情况报告

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工作推进情况报告

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以来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工作推进情况一、工作任务推进情况2017年以来,云南机场集团航线全面推动“四级五网”建设,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昆明国际航枢纽,生产指标平稳增长,航空市场有效开发,运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生产指标方面,2017年云南机场集团保障飞机运输起降50万架次,旅客吞吐量627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6万吨,同比增长7.5%、6.5%、10.6%。

其中,昆明机场保障运输起降3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447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2万吨,同比增长7.4%、6.5%、9.4%。

2018年上半年,云南机场集团保障运输起降26万架次,旅客吞吐量33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4万吨,同比增长5.7%、7.2%、9.8%;昆明机场保障运输起降1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233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1万吨,同比增长3.2%、5.2%、9.6%。

二是枢纽机场建设方面,2017年云南机场集团航线总数485条。

其中,昆明机场开通航线359条,国内航线280条,国际航线76条,地区航线3条;已开通5条洲际航线,构建连接东盟10国、南亚5国、东北亚2国、中东1国、澳洲1国、欧洲2国、北美2国的国际航线网络;南亚东南亚每周航班量250余班,南亚东南亚通航点39个,已成为国内连接东南亚南亚通航点最多的机场;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达415万人次,位列全国第6位,国际地区旅客占比提升至9.3%;开通至达卡、德里、孟买、马德拉斯、河内、班加罗尔6条等南亚东南亚定期国际全货运航线,国际地区货邮占比提升至14.5%,吞吐量同比增长134.7%2018年上半年,新开昆明=兰卡威、昆明=西哈努克等国际客运航线,开通昆明=加德满都国际全货机航线。

计划于下半年开通昆明=内罗毕、昆明=圣彼得堡洲际航线,开通昆明=卡拉奇、昆明=芭提雅国际客运航线,开通昆明=迪拜国际全货机航线。

三是泛珠三角区域连通性方面,云南机场集团已开通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其余7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航线,未开通澳门特别行政区航线。

试论泛珠三角与东盟贸易合作进展研究

试论泛珠三角与东盟贸易合作进展研究

试论泛珠三角与东盟贸易合作进展研究论文摘要: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成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切,为泛珠三角与东盟的贸易合作提供了契机。

在分析泛珠与东盟经贸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关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计谋及增进合作的有关建议。

论文关键词:泛珠三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后,成为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在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经济危机使全世界贸易萎缩的形势下,该自贸区的建成对亚洲经济区域化程度的加深,及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注入了动力。

泛珠三角经济区在增强中国东西部地域经贸合作互补、互利和产业承接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是中国区域深切对外贸易、提高地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和港澳专门行政区,简称“9+2”。

这些地域长期存在良好的经贸沟通关系,其中粤港澳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持续增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增加。

但是,以往关于东盟或泛珠三角的研究功效,多以区域内部的合作机制为研究重心,鲜有从一国的区域层面对国际贸易交流的系统论述。

1 泛珠三角与东盟贸易合作进展的有利因素泛珠三角区域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两边的合作在多种有利因素的作用下不断深切:(1)地缘人缘优势。

泛珠区域内广西、云南与东盟交界,有5000多千米的边境线,并已建成相对完善的交通网络,为两边的合作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

中国与东盟正致力于组成立体式国际交通大通道,泛亚铁路、公路网正日趋形成。

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域是海外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域,这些华侨大部份来自泛珠三角专门是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成为推动泛珠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人脉资源。

(2)经济结构互补。

泛珠三角各省区经济进展速度、工业化程度良莠不齐,要素禀赋也各不相同,而东盟各国间的经济进展水平及产业结构也呈现多层次状态,使两边间形成了多样的比较优势并拥有更广漠的前景。

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效应研究

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效应研究

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效应研究摘要:当前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开始面临困境,内部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态势有增无减。

与长三角地区稳妥渐进的诱致型整合模式相比,泛珠三角的区域经济整合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烙印。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效应是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与东部开放结合起来,实现国内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与对外经济战略融合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效应;泛珠三角一、问题提出与研究综述20__年9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概念正式提出。

之后,到20__年7月底,泛珠三角区域总计签署各类合作协议65个,其中官方协议43个,非官方协议22个。

截至20__年第四届泛珠洽谈会结束,合作各方累计签约项目1.4万个,总金额超过1.6万亿元。

伴随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推进,泛珠三角地区学术界和政府,尤其是广东、香港、广西、云南等地区对于该项议题的研究一度方兴未艾。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自然有针对咄咄逼人的长三角等地区合作形势的考虑,然而与长三角地区稳妥渐进的诱致型整合模式而言,泛珠三角的区域经济整合则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烙印[1]。

不可否认,由于国内权威主义导向的治理模式,政府是制定各级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干预变量。

当前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开始面临困境,内部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态势有增无减。

伴随20__年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准重庆和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尤其是批准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不言而喻,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的战略地位和功能进一步下滑。

基于此,目前广东的区域经济战略有所收缩,战略重心转向全面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的大珠三角战略。

与此同时,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2]。

20__年1月国务院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__—20__年)》,其中将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纳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泛珠合作中面临的战略前景问题与不确定因素有所缓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 , 关研 究从 比较 优 势 、 业转 移 、 业 分 工和 合 作 模 式等 角度 分析 了 泛珠 三 角 区 域 合 作 的 进 展 , 有 产 产 并提 出 了不
少创 新 性 的观 点 , 泛珠 三 角区 域合 作 的 深化 发 展 提 供 了理 论 参 考 。 为
【 关键词】 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 ; 究述评 研
结合其 他 省 区的资 源优势 ,以粤港 澳 的经 济带 动 能力促 进 其他 省 区的发 展 ,以实 现 区域 内部 的资 源配 置优 势 , 增强 粤港 澳 国际竞 争力 的 同时 , 在 加 快其他 省 区的工业 化进 程 。 具 体研 究 中 ,各研究 分 别从 不 同 的视 角 对泛 珠 三角 区域合 作 的 比较 优 势进行 了分 析 。陈 广汉
中应加 以注 意并利 用 的。 雷 晓莉 等 的研 究得 出相 嘲
共识是 粤港 澳具 有 市场优 势 和经济 发展 水平 相 对
较高 ,其他 省 区具有 资源 优势但 工 业化 进程 相 对
慢。 因此 , 优势互 补 的模 式是 以粤港 澳 的市场优 势
近 的结论 ,他们 在设计 经 济发 展 和社 会发 展两 大 指 标共 2 0个 分 指标 的基础 上进 行综 合 评估 , 为 认 泛 珠三 角 区域各 省 区根据 发 展水 平 的差 异可分 为 四大层 次 。 陈筱芳 认 为 , 建 区域价 值链 是 实 现 构 区域双 赢 发展 的条件 , 珠三 角在 主要 基 础 资源 、 泛 自然 资源 、 人力 资源 、 济发 展水 平 和外 贸 实力 上 经
维普资讯
经济 与经济 管理
泛珠 域舍 作研 究 评 ●角 — ● - — ● 一
彭 春 华
( 广东 行政 学院省 情研 究 中心经济 学 副教 授 )
【 摘要】 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是我 国东中西部 区域合作的一种尝试。该合作模 式 自2 0 0 3年提 出后备受各界 关
虽然 各研究 着 眼点 各有 差别 ,但 在 泛 珠三 角 区域 内各 省 区 比较 优 势 明显 ,具有 经 济合 作 的互
寻 求 合 作 可 以 实 现 泛珠 三 角 区 域 整 体 利 益 最 大
本 文是 广 东省 哲 学社 会 科 学“ 十一 五 ” 划 2 0 规 06年 度 课 题 “ 珠 三 角 合 作 条 件 下 的 广 东产 业 分 工 与 产 业发 展 ” 段 性 泛 阶
存在 明显 的互 补性 ,各 省 区应 在整 合价 值链 的基
础上 实现 共 同发展 ,从 而在 比较优 势基 础 上 引入
等认 为泛 珠三 角存 在经 济发 展水平 差 异 和资 源互
补, 这是 泛珠 三角 区域合 作 得 以进 行 的前 提 , 通过
实现 区域合 作 的最为核 心 的利益共 享 问题 。[ 5 】
【 分 类 号】F 6 . 【 标 识 码】 中图 0 1 文献 5 A [ 编 号 】 0 3 7 6 (0 8 0 — 12 0 文章 10 — 42 2 0 )5 0 0 — 4
泛珠 三角 区域 合作 自提 出以来 ,学术 界 从 比 较 优势 、 产业 转 移 、 区域 分 工 、 作机 制 等 方 面进 合 行 了较 为深入 的研 究 。众 多 的研 究成 果 除 了表 明
泛 珠三 角 区域合 作广 受关 注之外 ,更 重要 的是学
化, 同时推 动各省 区的经济 发展 。 区域合 作存 在 对 的 困难上 ,他 们认 为 由于各 地经 济 市场 化水 平 的 参差 不齐 , 场障 碍将 是 区域合作 的主要 矛盾 。[ 市 1 ] 马 晓路等 从合 作 的前提 出发 , 据产 业 优势 、 源 根 资 优势 和经 济发 展 的互补 性将 泛珠 三 角划 分 为三 个 板块 , 足 于这些 比较 优势 , 过培 育 区域 产业 优 立 通
南 、广 西则 在 自然 、人力 资源 和旅 游 资源 具有 优
比较 优势 是 区域合 作 的前 提 ,也是 区域 合作 研 究 的主要 思路 。泛 珠三 角 区域合 作 中对 比较 优 势 的分 析是 所有 研究 中最 受关 注 的一点 。各 方 的
势 ,这 种差 异性 和 比较优 势是 泛珠 三 角 区域合 作
的有 效 手 段 。 二 、 泛 珠 三 角 区域 合 作 的 产 业 转 移 和 产 业 合
作 分 析
但王 兴 中认 为 , 是 由于 区域 市场 不 完善 , 际间 这 区
要素 流 动性欠 缺 ,泛 珠 三角 产业 转 移和 产业 合 作
受到 影 响。[ “
产业 转移 和 产业合 作 直 接涉 及 各地 区 的产 业
成 果 ( 题 批 准 号 :6 课 0 YE0 ) 2。

1 02 ・
《 南 亏 } 08年 第 5期 跨 20
维普资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 济与经 济管理
补性 基础 的认 识上 是一 致 的 ,并且 都认 为推 动产 业转 移 和产业 整合 是 实现 泛珠 三角 区域优 势 互补
势, 统筹 区域 发展 。[ 2 l 吕亮 雯等 选取 9个 指标 对 泛
者 们对 泛珠 三角 区域合 作所 提 出有 具有创 新 性 的 观 点 ,为泛珠 三 角 区域 合作 的深 化发 展 提供 理论
参考。


泛珠 三角 区域 合 作 比较 优势分 析
珠 三角 区域进 行分 析 ,认 为泛 珠 三角 内地 9省 区 可分 为 明显 的两大层 次 。 广东 、 建 、 南 、 l 福 湖 四J 在 I 经 济 、 技 和 运 输 发 展水 平 较 高 , 州 、 南 、 科 贵 云 湖
定位 和产 业利 益 分配 ,显然从 纯 粹 的 比较优 势 互 补 的前提 出发 ,充分 发挥 各 地 区的 比较 优势 进 行
产业 转移 和产 业合 作是 泛 珠 三角 区域 合 作 的 主线 。通过分 析泛珠 内地 9省 区产 业结 构 , 关研 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