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病因病机
中医学:病因病机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痰饮 瘀血 结石
36
痰饮
痰饮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清 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两者同出一源,并称 痰饮。
痰饮分类:
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痰饮病机:
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 津停滞。
37
痰饮致病特点
停留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痰证
4
历史沿革
1.春秋战国时期《内经》:分为阴阳两类。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 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5
2.东汉·张仲景:疾病发生的三个途径
《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
痰在肺;痰迷心窍;痰上逆于头;痰凝咽喉; 痰在胃脘;痰在胸胁;痰在四肢;痰在经脉筋 骨
饮证
饮溢肌肤(溢饮);饮留胸胁(悬饮);饮在 膈上(支饮)
38
瘀血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 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 的血液。
39
瘀血成因
气虚、气滞、血寒等,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内外伤、气虚失摄或邪热迫血妄行,造成
25
《温疫论》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 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 气所感”。
《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疠 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 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
26
疫疠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致病专一,症状相似
27
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9
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气挟湿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部产生了某种病邪,导致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各种疾病。
为了有效地治疗疾病,中医学强调对疾病的病因和病机进行准确的分析。
下面将从病因和病机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病因分析中医学中,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类。
外因主要包括六淫和七情,而内因则与人体的先天禀赋、后天生活习惯及疾病的发展阶段有关。
1. 外因病因分析外因病因主要包括六淫和七情。
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是自然界存在的具有病邪作用的因素。
七情主要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七种情志会影响人体的精神状态,进而引发疾病。
以风邪为例,风邪是一种外来的致病因素,其特点是具有迅猛、变化无常的特点。
当人体遭受寒风侵袭时,容易导致风病的发生,表现为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2. 内因病因分析内因病因与个体的先天禀赋、后天生活习惯及疾病的发展阶段有关。
先天禀赋主要指的是个体的遗传因素,包括先天体质弱、体质特点等。
后天生活习惯则指的是个体的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疾病的发展阶段主要指的是疾病发生后的演变过程,如从表浅到深、从表到里等。
以饮食习惯为例,过量摄入辛辣、油腻的食物容易导致胃火旺盛,引发疾病,如胃火上炎、消化不良等。
二、病机分析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中医学强调疾病的病机是由于病邪侵袭而引发了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受阻等异常变化。
病机分析主要包括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性质、病程的发展等。
通过病机分析,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以寒邪侵袭为例,寒邪具有寒凝、收引的特点,容易导致气血运行受限,引发疼痛等症状。
在病机分析中,通过判断寒邪的病变部位和性质,中医医生可以选用温补、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三、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通过准确地分析病因和病机,中医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学:第四章 病因、病机
2.瘀血的致病特点 (1)病位不一,病证各异极为广泛。 (2)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疼痛、肿块、出血、肌肤爪甲失荣、舌象、脉象
第四章 病因、病机
•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 所引 起的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 病因
– 外感致病因素 – 内伤致病因素 – 其他致病因素 –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 内生“五邪”
• 病机
– 正邪相争
– 阴阳失调
3.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和饮食因素 –(3)预防措施因素 –(4)社会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1.概述 •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①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之精气津血。 –②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
(三)劳逸
1.过劳(日理万机)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2.过逸
–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三、其他致病因素
(一)外伤
–外 伤 包 括 枪 弹 伤 、 金 刃 伤 、 跌 打 损 伤 、 持 重努伤等损伤。
(二)烧烫伤
–烧烫伤多由沸水、沸油、高温物品或气体、 烈火等烧烫后引起,属于火毒为患。
1.痰饮的形成 2. 痰饮的病症特点
头: 昏冒,眩晕 咽喉:梗阻
2.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气血 –( 2 ) 影 响 津 液 得 代 谢 :饮多留积于胸胁、胃肠及
肌肤,而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 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 –(3)易扰乱神明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病势缠绵,多见滑腻苔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课件
经络病机
经络是气血运行 的通道,气血运
行不畅会导致疾 1
病
经络病机的治疗 4
方法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等
经络不通会导致 疼痛、麻木、肿
2 胀等症状
3 经络不通的原因
包括外感风寒湿 邪、内伤七情、 饮食不节等
4
病中 机医 的护 护理 理学 原病 则因
04
整体观念要求护 理人员要注重患 者的个体差异, 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方案。
辨证施护
01
辨证论治:根 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舌象、 脉象等,进行 辨证分析,制 定相应的护理
方案。
02
整体观念:注 重患者的整体 状况,包括生 理、心理、社 会等方面,进 行综合护理。
03
因人制宜:根 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体质、 病情等,制定 个性化的护理
外感病因
风邪:风邪侵袭人 体,导致感冒、头 痛等病症
寒邪:寒邪侵袭人 体,导致感冒、咳 嗽等病症
暑邪:暑邪侵袭人 体,导致中暑、腹 泻等病症
湿邪:湿邪侵袭人 体,导致风湿、关 节疼痛等病症
燥邪:燥邪侵袭人 体,导致皮肤干燥、 口干舌燥等病症
火邪:火邪侵袭人 体,导致上火、口 舌生疮等病症
方案。
04
预防为主:注 重预防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 采取相应的护 理措施,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
量。
预防为主
01
预防为主:中 医护理学病因 病机的护理原 则强调预防为 主,治疗为辅
02
病因病机:中 医护理学病因 病机是指疾病 的发生、发展、 变化及其规律
03
护理原则:中 医护理学病因 病机的护理原 则包括预防为 主、治疗为辅、 整体护理、个 体化护理等
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
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被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在中医学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整体,秉持着“天人相应”、“因果关联”的观念。
研究病因与病机可以帮助中医医生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病因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无一不是由于外因或内因引起的。
外因包括感受外邪(如寒、暑、湿、燥等)以及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内因则指的是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
2. 病机病机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程度的表现。
中医认为,病机可以分为表证和里证两种。
表证是指疾病初期或轻度表现出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头痛等;里证则是指疾病进一步发展,影响到人体内脏功能的异常,如肝火旺盛、肾阳虚等。
3.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不可分的。
病因导致病机的发展,而病机又反过来影响病因的产生。
举例来说,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虚弱,引发病机的形成,同时病机进一步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4.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病因不同,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草药煎煮、针灸、推拿、按摩等。
针对病机不同,中医选择不同的调理方法,如清热解毒、温补阳气等。
5. 中医预防疾病的思路在中医学中,预防疾病被认为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中医注重调整人体自身的平衡和抵抗力,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饮食、合理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等方法,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总结起来,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是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概念。
它们相互关联,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中医医生可以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同时,中医也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人们提供了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和护理处理的学科。
中医护理学的病因病机是指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机制,为中医护理提供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依据。
以下将从中医护理学的角度探讨病因病机。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的原因,它通常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人体内部的因素,主要包括七情、饮食、劳逸、生活习惯等。
外因是指来自环境和社会的因素,如气候、地理环境、传染病等。
中医护理学通过分析病人的生活习惯、环境等,寻找病因,以指导护理干预。
病机是指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包括病理变化、病程演变等。
中医护理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病因和机体防御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
病因侵犯机体后,机体会通过气血运行和正气抗击等手段来阻止疾病的发展。
中医护理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病情演变特点,判断病机,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
2.气血运行障碍:中医护理学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运行障碍是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中医护理学通过调理气血运行,促进营养物质的供应和废物的排泄,以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3.温热寒凉失衡:中医护理学认为温热寒凉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护理学通过调节体温,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以促进疾病的愈合和康复。
4.情绪不稳定:中医护理学认为情绪不稳定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护理学通过调节情绪,促进身心的平衡,以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总结起来,中医护理学的病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病机的研究可以为中医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护理学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障碍、温热寒凉失衡和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护理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病情演变特点,判断病因病机,以提供精准的护理干预。
中医护理学的病因病机研究有利于深化对疾病防治规律的认识,促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和创新。
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
(八)其他病因
● 除上述病因之外的致病因素统称为其他病因。 ● 主要有外伤、寄生虫、医源性因素、先天因素等。
● 外伤主要是指机械暴力如碾压伤、撞击伤、金刃伤等外力所致损伤,也包 括冷冻、烧烫、蚊虫叮咬、蛇兽咬伤等,轻则皮肉损伤,血行不畅,重则 损伤筋骨、内脏。
(一)邪正盛衰
● 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 即正气,主要指机体对外界的适应 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邪正 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 与邪气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1.实证
● 是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 理状态。即邪气的致病力强盛,而 正气的抗病能力未衰,正邪相搏, 斗争剧烈。临床表现为壮热、狂躁、 声高气粗、脉实有力等以亢奋、有 余为特征的实性病理变化。
2.阴阳偏衰
●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阴阳双方中一方虚衰不足,不能制约对方而引 起对方相对亢盛的病理状态。
●(1)阳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虚损,而出现功能减退,代谢 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 白、 舌淡脉迟等“阳虚则寒”的虚寒症状。
●(2)阴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阳气相 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 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症状。
●3.蒙蔽心神 痰浊为病,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4.变化多端 痰饮停于体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夹风,或夹热,变化 多端。
(七)瘀血
●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 产物。
● 包括离经之血和因血液运行较慢, 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中医-病因病机PPT
1.定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出现不正常变化,超过人 体适应能力,导致疾病,便称为六淫,或“六邪”。它是外感疾 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6
六 太过 导致人体发病 六
气
不及 急骤变化
淫
正气不足
关于太过、不及
时未至而气已至 太过 (图)
时已至而气未至 不及
时:时间,太阳到达黄经某一位置的时刻 气:主气、当令之气(气温、气候)
(2) 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3) 暑多挟湿
14
湿邪 (Dampness)
4.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2) 湿性重浊
(3) 湿性粘滞
① 病程缠绵 ② 证候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5
燥邪 (Dryness/Dryness Evil)
5.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正邪相争 正: 邪: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 2.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 邪正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29
正邪相争(二)
(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正不胜邪:表邪入里,病情恶化; 正能胜邪:邪气出表,病情向愈。
30
正邪相争(三)
(三) 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实证: 虚证:
病因分类
内伤
其他(意外)
七情
外伤
可致病的病 理产物
痰饮
疠气
饮食
烧烫伤
瘀血
劳逸
冻伤
结石
虫兽伤
4
病因
3.病因的相对性 致病与非致病
六气——正常气候变化 七情——正常情志反映 饮食劳逸——正常生理需要 病理产物与病因
中医学——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概述1.概念: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2.分类⑴外感致病因素⑵内伤致病因素⑶其他致病因素3.病因相对性的特点⑴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⑵病理产物与病因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六淫1.概念⑴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⑵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⑶内生五邪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津液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燥、化湿、化热、化火等病理反应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⑴外感性⑵季节性⑶地域性⑷环境性⑸相兼性⑹转化性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⑴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位;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其性主动。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⑴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位;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其性主动。
⑵寒邪伤寒——寒邪伤及肌表中寒——寒邪直中于里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痛;寒主收引;寒性清澈⑶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⑷湿邪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⑸燥邪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⑹火(热)邪。
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热)易扰心神;③火(热)易耗气伤津;④火(热)易生风、动血;⑤火热易致肿疡。
(二)疠气1.概念疠气——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邪2.致病特点⑴发病急骤,病情危重⑵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⑶一气一病,症状相似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因素①气候因素; ②环境与饮食因素;③预防因素;④社会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1.概念:⑴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⑵五志——为喜、怒、思、忧、恐的简称2.七情致病的特点⑴直接伤及内脏心、肝、脾功能失调为多见。
⑵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⑶影响病情转归。
(二)饮食失宜1.饮食不节:饮食无一定规律,失其常度而致疾病⑴过饥⑵过饱2.饮食不洁:因食用了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质有毒、或被污染的食物,引发疾病的发生。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解释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病因指的是导致疾病的原因,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机制。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指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感染病毒、饮食不当等。
内因则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绪波动、体质差异、遗传等。
病因是疾病产生的基础,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疾病。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和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病机包括病理变化、病理机制和病理规律等方面。
病理变化指的是疾病引起的生理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病理机制则是指疾病产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湿热、气滞等。
病理规律则是指疾病发展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病因病机的分析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因,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机,可以针对病理变化和机制进行调理治疗,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
此外,在现代医学中,病因病机的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明确的病因和病机,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可以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病因病机的研究对于促进医学发展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3)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 易影响心神。
4)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 “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4)
5) 动: 动摇不定之意。
6) 《素问》: “风胜则动”,
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湿痹
湿疹
中医基础理论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 凉燥
中医基础理论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
中医基础理论
2) 燥易伤肺
3)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4)
-----肺燥咳嗽
5) 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气”、“戾气”、“毒气”、“乖戾 之气”等。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 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易生风动血
外感因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火易致肿疡
(二) 疠气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邪气
(五)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未复
急性转为慢性 慢性病持久不愈
过饥 1 饮食不节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病因病机
病机
Pathogenesis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因病机的概念 -回复
病因病机的概念-回复什么是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用于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在人体内部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法。
一病因的理解在中医学中,病因不仅仅是外界因素,如气候、环境、感染等,也包括内部因素,如情绪、饮食、体质等。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促使因素,只有当这些因素与个体的体质和环境相互作用,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理论将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思、忧、悲、恐、惊),它们是主要由外界环境引起的。
内因包括情志、饮食和劳逸等,它们更多地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
二病机的理解病机是指疾病在人体内部发展和演变的机制,它描述了疾病的过程和特征。
在中医学中,病机被描述为阴阳失调、气机紊乱、湿热阻滞等。
病机的形成是由于外因和内因相互影响,导致人体失去平衡。
中医学通过观察和分析四诊(望、闻、问、切)的结果来了解病机。
望诊包括观察舌质、舌苔、面色等外在表现;闻诊是通过听诊、嗅诊来了解气味和声音的变化;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症状和感觉;切诊是通过按摩和按压来判断病情。
三病因病机的关系病因和病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疾病的发展。
病因导致病机的形成,而病机又可以进一步影响病因。
病因可以确定病机的发生和发展方向。
例如,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病因是风寒,病机是邪气入侵脾胃,导致气机不畅。
病因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对疾病的症状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机描述了疾病在人体内的变化规律。
病机是通过病因导致的失衡状态,影响着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
中医医生可以通过分析病机,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进行治疗和调理。
病因和病机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病因的改变会导致病机的变化,而病机的调理也可以改变病因。
例如,对于湿热阻滞引起的黄疸,可以通过清热解湿的治疗方法,同时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减少湿热的侵害。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这些理论的探究与应用,让中医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学科之一。
病因病机是指疾病的起因和发展机制,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根本不同,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环境、情绪、遗传等均可引起疾病,但其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障碍等身体失调状态。
因此中医治疗强调的是从根本上治疗疾病,通过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指标来达到治疗效果。
举个例子:经期不调,中医认为是气血失调、经络淤滞所致,因此可以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从调节体内的气血流动入手,治疗经期不调。
在辨证论治中,中医强调的是因病施治、因人制宜。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体内表现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望、闻、问、切。
望就是观察,从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
闻则是听,从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方面了解其情况。
问是询问,通过与患者交谈深入了解其病情。
切则是诊脉,观察患者脉搏、血压等生理指标。
通过这些方法,中医能够精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征,采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式进行调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认为药食同源,一些常见食物中具有调节身体的作用,例如红枣、姜、蒜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还会对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等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身体的保护和调理。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理论是不断完善和修正的,中医界的传承者们不断挖掘中药的性能和用法,并将现代科学的成果,如病理、生理、生化学等,应用到中医理论中,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的需求。
总之,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理论是中医医生进行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不同于现代医学只注重对症治疗,中医则是通过调节人体内在环境来治疗疾病,赢得了许多患者的信任和拥护。
虽然中医的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不同,但它的治疗效果已经被广泛验证,并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邪的性质特点如下: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善动,轻扬升发、向上、向外,故属阳邪。 其性开泄—容易使腠理开张,津液外出;易袭阳 位—风邪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阳经、肌表等 阳位。
——汗出、恶风、鼻塞、头痛、身背项痛等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有形最易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常;湿性类水 易伤阳喜归脾;临床见:胸闷脘痞、大便不爽、腹泻、 纳差、少尿、水肿等。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病因:能够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 生的原因叫病因,即致病因素。—“病原”、 “病邪”
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 火)、疠气、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 恐、惊)、饮食、劳逸、外伤、其它致病因素和 病理产物。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 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 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 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 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淫”—太过、浸jin淫
六淫致病的特点如下:
外感性:多从口鼻或肌表入侵机体。可单一或同
时——外感六淫——所致疾病——外感病
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
等。“时令病” 地域性:西北多寒病、躁病;东南多湿病或温病
等。 环境性:久居湿地或水上作业之人易患湿病,高
温作业之人易燥热为病。 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以上邪
•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 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 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 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前人病因 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 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 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 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 常理,为不内外因。”始以六淫邪气为“外所因”, 情志所伤为“内所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 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这种把致病因素与 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 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 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 他致病因素三大类。
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来源于自然界,多从
肌表、口鼻、皮而入。 (一)六淫——六邪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
为六气。如果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或气候骤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成为致 病因素,由六气变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 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2)风善行而数变。 风善动不居行无定处,病位游走。具有发病
急,传变快的特点。 如行痹(风痹),风疹。
(3)风性主动。 风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动摇 不定,故头晕目眩,颈项不舒与风邪相关。
(4)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六淫之首,其余五邪常依附于风邪入侵 人体而发病;风邪致病范围广泛(四季皆有、病 种多、变化快)。
(2)寒性凝滞:
寒邪使人体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通,故有寒 主疼痛之说。
(3)寒主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 络、筋脉收缩。外感风寒可见恶寒,无汗,毛窍收引等; 犯筋脉则关节曲伸不利。
(4)寒性清澈:
分泌物、排泄物清稀,均属寒邪所致,如风寒感冒 流清涕,肺寒痰清稀,胃寒吐清水。肾阳不足,小便清 长等。
气相合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风寒,湿热等。
转化性: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 转化。寒邪郁久而化热,暑湿化躁伤阴。这种转 化不是六淫之间的变化,而是临床证候的性质发 生变化——受制于机体体质特点
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寒、湿、 燥、火(热)等病理变化——“内生五邪”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1、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有相对性。“六
气”、“七情” 2、病理产物与病因有相对性。
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 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 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 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由于病因的性质和 致病特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 因此,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 即可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 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这种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 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夏季所主。有明显季节性(夏至以后立秋以 前),只有外感而无内生(无内暑)。其性质和致病特 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致病可出现火热偏盛表现:高热、面赤、心烦、 脉洪数等。
(2)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使肌腠开张,汗出过多,耗伤津液,出现口渴喜 饮。尿少赤等。伤及心神可见心烦慌,严重可致中暑。
(3)暑多挾湿:
夏季多潮湿,暑常与湿邪合而致病,可见身重, 惓怠,胸闷,大便不爽等。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 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 季节,故当此季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 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 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 内湿之分。其性质特点如下: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主要为冬季所主。感寒有伤寒,中寒之别。 伤寒指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中寒指寒邪直 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寒邪的性质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寒”寒伤阳气,故出现阳气衰退的寒 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卫阳被遏则畏寒;脾阳受损则腹痛,腹泻; 心肾阳受损则恶寒肢冷,小便清长,脉微细无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