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透视 疑点扫描 《声现象》《物态变化》复习指津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章节复习复习
课题:《声现象》章节复习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通过基本题目对《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2.通过例题对重点知识加深认识。
【基础练习】1.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扬声器的纸盆由于发出声音,声音通过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2.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m(空气中声速取340m/s).这种方法(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3.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发生改变.4.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噪声的波形,图是乐音的波形.5.2014年5月30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声波获得信息.6.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减弱噪声,在公路和住宅区内设置屏障墙和种草、植树,这是在减弱噪声;听到巨大的响声,应立即捂住耳朵,张大嘴巴,这是在减弱噪声.7.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B.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C .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D .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经典例题】 例1.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A 音叉时,与B 音叉的叉股 接触的乒乓球 ,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2024年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声现象知识点及习题
声现象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受。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媒质的存在来传播,而且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以下是2024年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中常见的声现象知识点及习题。
一、声波的特性:1.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媒质的存在传播。
2.声波是纵波,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
3.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媒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逐渐增大。
二、声音、噪声及声强的概念:1.声音是指由振动物体引起的机械波,能够让人听到的声波。
2.噪声是指不规则的声波,通常由环境中的各种声音混合而成,常常造成人们的不适。
3.声强是声音强弱的度量,单位是分贝(dB)。
三、声音的特性:1.音高: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2.音量:由声音的声强决定,声强越大,音量越大。
3.音色:由声音的谐波结构决定,不同乐器或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声音在媒质中的传播:1.声波传播需要媒质的存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固体中声波传播速度较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媒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在同一种媒质中,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五、声音的吸收、传播和反射:1.声音在媒质中传播时会逐渐衰减,被媒质吸收。
2.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经过反射后改变传播方向。
3.人们利用声音的反射可以实现声波的传播和接收,如声纳、超声波检测等。
六、共振现象:1.共振是指在其中一固定频率下,受迫振动系统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
2.共振现象在声学、力学、光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如共鸣箱、共振仪器等。
七、听觉和声音保护:1.人类的听觉范围大约在20Hz至20kHz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的声音我们无法听到。
2.长时间处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对听觉器官产生损害,所以需要保护听觉。
【习题】1.声音的特性有哪些?2.介质对声音的传播有什么影响?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当温度升高到20°C时,声音的传播速度变为多少?4.什么叫做共振现象?5.如何保护听觉不受到噪声的损害?以上就是2024年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中常见的声现象知识点及习题。
声现象复习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复习知识点总结声波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就是通过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传播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产生振动,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密度波和压力波。
这些波动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当它们到达我们的耳朵时,就会产生声音。
在固体和液体中,声波的传播方式也和空气中的传播方式类似,都是通过介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振动传播的。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一些特定的性质,包括响度、音调和音色等。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和声波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通常来说,响度越大的声音听起来越“响亮”。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声波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到20kHz之间。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它和声波的波形有关。
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波形不同,所以它们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在物体振动的作用下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介质产生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比如,乐器演奏时,乐器的弦或者管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也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接收声音的接收是指接收者的耳朵接收到声波并把它变成神经冲动。
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主要接收声波,中耳主要传递声波,内耳主要识别声波。
总结声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并被人耳接收。
了解声现象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从而更好地进行声音的应用和保护。
希望通过本次总结复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声现象的相关知识点。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梳理与要点巩固
第二讲 声现象
※重点摘要※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考点三:声的利用
第二讲 声现象
★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一切发声物 体都在 振动 ,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传声未停止。
[易错警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并不意味着“振动 停止,声音就停止”.因为振动停止时,只是物体不再发 声,而已经发出的声音仍在介质中会继续向前传播.俗语 “余音绕梁”“余音未止”的物理内涵,都是物体的振动 停止后,声音仍在空气中传播.
★ 考点二 声音特性
1.音调:声音的 高低 叫音调.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 频率有关,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 高 .
[帮你归纳]1.吉他、小提琴等弦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是 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其音调和弦的松紧、粗细、长短 有关,弦越紧、越细、越短,其音调也就越高.
2.笛子等管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是由管中空气柱的振动 产生的,其音调和空气柱的长短有关,空气柱越短,音 调越高. 2.响度:(1)声音的 强弱 叫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 幅有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 大 . (2)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声源越远,声 音越分散,声能损失越多,声音的响度也就越 小 .常见的 用喇叭喊话、医生用听诊器诊病都是通过减小声音的分散来 提高听到声音的响度的.
3.音色:声音的音色是由发声体的 材料 、 结构 决 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即使所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相同, 其音色也不相同.人们常说“听其声知其人”就是根据音 色的不同来判断是谁在说话的.
[易错警示]①音调变高不一定响度变大,响度大的 声音音调不一定高.②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不 受音调、响度的影响.
声现象的中考物理复习要点
声现象的中考物理复习要点关于声现象的中考物理复习要点声现象在高科技设备上的应用,既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科技的联系,又体现了物理的现实意义,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声现象的中考物理复习要点,欢迎大家分享。
声现象的中考物理复习要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不是所有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t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三、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学习目标】1.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是一种波;4.掌握利用声速测距离;5.知道乐音的三要素,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乐音的三要素有关的现象;6.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保的角度理解噪声的定义;7.知道噪声的,控制噪声的途径及方法;8.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及其在生活和技术的应用。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波: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见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
当这种波动传入人耳时,引起骨膜振动,进而人就听到了声音。
由此可见,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5.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6.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要点诠释:(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
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
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
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
(4)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声现象》《物态变化》重点辨析
《声现象》《物态变化》重点辨析涟水县红日中学 周正明 223400一、声音的产生条件与传播条件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是物体发出声音的必要条件。
“振动停止了,发声也会停止”,但是不能说成“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消失了”,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出声音,而原来发出的声音还会继续向周围传播。
声音产生后人耳不一定就能接收到,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必须要有传声的介质—固体、液态或气体,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二、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是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三者含义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物理意义不同,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反映声音的品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响度、音调相同,我们也可以通过音色来分辨它们。
(2)影响因素不同,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一种声音与其他声音的区别,往往是三个特性都不相同。
例如:牛的叫声与蚊子的声音,牛的叫声响度大,音调低;蚊子的声音响度小,音调高,两者的音色明显不同。
三、噪声的控制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经历三个阶段:声音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听到声音。
因此控制噪声也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禁鸣喇叭、安装消声器等),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公路两侧的透明板墙、关闭门窗等),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戴耳罩、耳塞、头盔等) 对于生活中控制噪声的办法,在判断属于控制噪声的哪种途径时,关键要搞清楚控制噪声的位置在哪儿,是声源处、人耳处,还是传播途中。
四、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两者的相同点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两者的区别是:①结构上:体温计的玻璃泡与毛细管连接处的管径特别细,且略有弯曲,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没有这一结构;②使用方法:体温计离开被测物体时,液柱在弯曲处断开,保证示数不变,所以,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人体后再读数,常用的液体温度计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由于体温计液柱不能自己进入玻璃泡内,所以用体温计前需用力甩动,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不能甩动;③量程上: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42℃,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为-10℃~110℃.五、物态变化形成条件汽化、熔化、升华形成的条件是吸热。
《声现象及物态变化》期末复习资料
声现象及物态变化》期末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声现象及物态变化声现象1. 声音的发生: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 秒以上。
低于0.1 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7. 噪声及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 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 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物态变化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 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度,把 1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度。
3 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5. 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 C 0.1 C①离开人体读②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一20 —100 C 1C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一30 —50 C 1C同上 6. 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7.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9. 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10. 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11. 升华和凝华现象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1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声现象 物态变化 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声的音叉,发声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无水时2次☆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T=S/V=100m/340m/s=0.29s (当时空气15℃)。
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现象》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现象》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1. 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产生振动。
- 振动传递给空气分子后,空气分子会传递给相邻的分子,从而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
- 声音是通过媒质传播的,媒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分子间的碰撞与传递,所以在密度大、分子间距小的媒质中声速较快。
3. 声音的特征
-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是音调、音量和音色。
- 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由声音频率决定。
- 音量指的是声音的大小,由声音振幅决定。
- 音色指的是不同乐器或人声发出的声音的特点。
4. 声音的反射
- 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声音可以传播到其他地方。
- 声音的反射会产生回声,回声可以用来判断距离和定位。
5. 声音的吸收与衰减
-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媒质吸收和衰减,吸收和衰减的程度取决于媒质的性质。
- 声音的吸收和衰减会导致声音减弱和变得不清晰。
6. 声音的共鸣
- 当声音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物体会共振并放大声音。
- 声音的共鸣可以使声音更加响亮和清晰。
7. 声音的利用
- 声音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语言交流、音乐演奏、声纳等。
- 声音的利用需要合理运用声音的特点和传播规律。
以上是《声音现象》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第二章-声现象(共4节)》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共4节)》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用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它的单位是。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HZ~HZ。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大全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3.真空不能传声.4.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5.声音传播的速度:(1)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声速的大小和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又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6.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听到回声的时间界限是0.1秒,距离界限是17米。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1)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2)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3)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4)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音调。
(1)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2)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3)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3.音色: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知识点3:声音的利用1.声音能传递信息:例如B超、倒车雷达、深海声纳、次声波检测地质灾害等。
2.声音能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碎石机、清洗眼镜、雾化器等。
知识点4: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概念: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八年级物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初中物理-声光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光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声光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复习一声光物态变化第一节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产生:物体的振动发声,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人耳能把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的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3.利用: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二、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振幅越大(小)响度越大(小)。
2.音调: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低)音调越高(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单位Hz。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3.减弱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第二节光现象一、光的传播1.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月亮是光源吗?为什么?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是反射太阳光。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知道小孔成像。
3.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光是一种电磁波)二、光的反射1.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⑴镜面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⑵漫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Nhomakorabea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透视 疑点扫描
——《声现象》《物态变化》复习指津
涟水县红日中学 周正明 223400
【重点透视】
一、声现象
学习本章需要掌握八个概念、五个探究实验。
八个主要概念:声源、声速、响度、音调、音色、噪声、超声波、次声波。
五个探究实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噪声的途径。
二、物态变化
学习本章内容主要掌握三部分内容: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六种物态变化、自然界的水循环。
两个探究实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及沸腾的现象、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两个主要图像:水沸腾的图像、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疑点扫描】
疑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
例: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解析: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A 选项不符合题意;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B 选项不符合题意;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C 选项不符合题意;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理得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
方法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借助于介质传播的,如果没有声源,听不到声音;即使有声源,但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也听不到声音。
疑点二、汽化和液化
例: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
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
A .冰棒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B .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C .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D .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解析:冰棒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人口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也属于液化现象。
故选C 。
方法总结:
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而冰棒周围的“白气”和人口中呼出的“白气”
A .发声的音叉
激起水花
B .音叉发出的声音
越响,乒乓球被 弹开得越远
C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
度变短,振动时声 音的音调变高
D .抽取玻璃罩内的
空气,听到罩内 的铃声减小
都是看得见的、不透明的物质,所以不可能是水蒸气。
常见的错误是:由于不能正确理解水蒸气的物理性质,误把“白气”当成水蒸气;或认为冷的“白气”、热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疑点三、熔化和凝固
例:下列图像中,能正确描述液体凝固成晶体的图像是( )
解析:A 图中,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B 图中,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像;C 图中,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的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像;D 图中,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是晶体的熔化图像。
故选C
方法总结:晶体的凝固图像整体上随时间的变化呈降温趋势,其中正在凝固的过程放热但是温度不变,有一水平线段;晶体的熔化图像整体上随时间的变化呈升温趋势,其中正在熔化的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有一水平线段,对于同一种晶体来说,两个过程的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是一样的,是这种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C
A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