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总结
![物态变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2c4d19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3.png)
物态变化总结1. 引言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状态转变。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固体与液体之间的熔化与凝固、液体与气体之间的汽化与液化等。
本文将对物态变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总结和探讨。
2.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2.1 固体固体是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状态。
固体之间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之间通过离子键、共价键等力保持着相对固定的位置。
常见的固体有金属、岩石、冰等。
2.2 液体液体是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状态。
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分子间距较大,能够自由流动。
常见的液体有水、酒精、汽油等。
2.3 气体气体是物质在常温常压下没有固定体积和形状的状态。
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小,分子间距很大,能够自由运动。
常见的气体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3. 物态变化的规律3.1 熔化和凝固当固体受到热量作用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被削弱,分子动能增加,分子开始振动、摆动,最终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称为熔化。
而当液体受到降温作用时,分子动能减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最终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称为凝固。
3.2 蒸发和凝结当液体受热时,液体表面的分子动能增大,部分分子获得足够的动能克服表面张力而跃入气态,形成气体的过程称为蒸发。
而当水蒸气遇冷时,分子动能减小,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最终水蒸气变为液体的过程称为凝结。
3.3 液化和气化当气体受到压力增加、温度降低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分子运动减弱,相互作用力增强,最终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称为液化。
而当液体受到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时,液体分子的运动加快,分子运动足以克服相互作用力而进入气体状态,形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气化。
4. 物态变化的应用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和各个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举几个例子说明:•空调工作原理:空调通过压缩机将气体制冷剂压缩成液体状态,然后通过蒸发器使液体制冷剂蒸发成气体,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实现降温。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1f9ed2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e.png)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1. 固态:固态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结合非常紧密,无法自由流动,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此外,固态物质具有相对较大的密度和较小的分子间距,分子或原子在固态内部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常见的固态物质包括金属、石英、盐类、冰等。
2. 液态:液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松散,可以自由流动,但却不能忽略其相互吸引作用。
液态物质的形状和体积可以任意改变,但是体积和形状又受容器的限制。
此外,液态物质的密度比固态小,分子或原子的运动也比固态活跃。
常见的液态物质包括水、酒精、石油等。
3. 气态:气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可以自由流动,同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物质分子或原子间距离很大,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非常活跃,体积和形状受到容器限制。
常见的气态物质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二、物态变化的条件物态变化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压强两个因素。
温度是指物质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平均运动速度,温度升高会使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速度增加,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压强则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压强增大会使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变短,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
1.气体的状态方程通常情况下,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写作 PV=nRT,其中P代表气体的压强,V代表气体的体积,n代表气体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代表气体的温度。
在等温过程中,当气体的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当气体的压强增大,则体积减小;当气体的压强减小,则体积增大。
在等压过程中,当气体的压强不变时,体积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体积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体积减小。
在等容过程中,当气体的体积不变时,压强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压强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压强减小。
2.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其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当物质处于熔化点时,会出现熔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2aa717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03.png)
常见的物态变化及解释熔化现象及利用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6.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7.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8.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凝固现象及利用1.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2.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3.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4.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5.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6.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汽化(蒸发)现象及应用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并且皮肤感觉很凉爽(汽化——蒸发)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5.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
(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6.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7.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液化及其应用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3.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4.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5.用电热水器烧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汽”冒出(先汽化后液化)6.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
(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8.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的玻璃变得模糊不清,一会儿又变得清晰起来(先液化后汽化)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发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
物理中的物态变化
![物理中的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df29720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5.png)
物理中的物态变化
物理中的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相变的现象。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相变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化学成分等。
在温度和压力相应变化的条件下,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排列、运动状态等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物态的变化。
例如,冰在加热过程中会融化成液态的水,这是因为温度上升导致冰分子内部的结构松动,使它们失去固态的结构稳定性,而变成了液态。
此外,固体和气体之间的相变也可以通过升高温度和压力的方法实现。
物态变化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可以制造出各种不同的合金材料,从而实现工业生产的多样化和高效化。
- 1 -。
什么是物态变化
![什么是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be7f05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17.png)
物态变化
1.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
2.晶体和非晶体:(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
凝固点。
3.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4.自然界现象的形成:(1)云: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后,一部分液化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它们逐
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2)雨:在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
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3)雪: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当小冰晶增大
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4)冰雹:小冰晶越聚越多,小水珠凝固成冰珠,从天而降。
(5)雾: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飘在空中,就形成了雾。
(6)霜: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冷的物体,凝华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7)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干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e16544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e.png)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这一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点。
一、物态的种类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
比如冰块、石头等。
液态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流动,分子间的距离比固态大,相互作用力较弱。
像水、油等就是液态。
气态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大,相互作用力很小,能够充满整个容器。
常见的有氧气、氮气等。
二、物态变化的类型1、熔化熔化是指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的过程。
例如,冰在受热时会熔化成水。
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并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这个温度被称为熔点。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熔点。
2、凝固凝固则是液态物质变成固态的过程,与熔化相反。
水冷却到一定温度会凝固成冰。
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同样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这个温度就是凝固点。
对于同一种物质,其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3、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1)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它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就越快。
(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称为沸点。
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100℃。
4、液化液化是气态物质变成液态的过程。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都可以使气体液化。
比如,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就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升华升华是固态物质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常见的例子有樟脑丸变小、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等。
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6、凝华凝华则是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霜的形成、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都是凝华现象。
凝华过程会放出热量。
三、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在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放出。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7e354bd8e009581b6bd9eba0.png)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今天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的相关内容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液化: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
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常见物态变化
![常见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895f27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7.png)
自然现象的物态
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是指自然界中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现象。
自然现象中六种物态变化是指: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
以下是自然现象中六种物态变化具体举例说明:
一、熔化:(1)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2)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
二、凝固:(1)水结成冰块;(2)铁水浇铸成车轮;
三、汽化:(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2)擦在
手上的酒精马上干了;
四、液化:(1)早晨的浓雾、露水;(2)夏天,棒冰周围冒“白气”;
五、升华:(1)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2)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六、凝华:(1)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2)北方冬天的树挂。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d728c6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b.png)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物态的概念: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物质可以呈现不同的物态状态。
2. 物态变化的概念:当物质的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物质的物态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3. 物态变化的分类: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状态变化,可以分为升华、凝固、熔化、气化和凝结等不同类型的物态变化。
二、物态变化的规律1. 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温度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温度下物质的相变形式和性质都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物质的熔点、沸点和融化热、汽化热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2. 压强对物态变化的影响:压强也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气体和液体的相变过程影响较大。
压强的增加会使气体变为液体,降低压强会使液体变为气体。
三、物态变化的重要性1. 应用价值:物态变化的过程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利用物态变化制冷、制热、净化和分离物质等。
2. 理论意义:通过研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揭示出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性和行为。
四、常见物态变化过程1. 升华: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液体状态。
常见升华的物质有干冰(二氧化碳)、氯化铵等。
2. 凝固: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是一种凝结过程的特例。
凝固时,液体变为固体,释放出一定的凝固热。
常见凝固的物质有水、冰等。
3. 熔化:固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是一种熔解过程的特例。
在熔化过程中,固体吸收一定的熔化热,转变为液体。
常见熔化的物质有冰、蜡等。
4. 气化:液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固体状态。
气化时,液体变为气体,吸收一定的气化热。
常见气化的物质有水、酒精等。
5. 凝结:气体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的过程。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或固态水(雾凇、冰雹)等现象都是凝结过程的体现。
五、常见物质物态变化的实验及示意1. 水的物态变化实验(1)冰的熔化实验:将一块冰放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观察冰的表面逐渐出现水滴,最终冰完全融化为水的过程。
物理学物态变化现象
![物理学物态变化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99face5ead02de80d4d840bb.png)
5.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
6、湿衣服晾干
7、水烧开变成水蒸气
8、液态氧变成氧气
9、液态氢变成氢气
10、汽油的蒸发
11、湿头发干了
12、雾散了
13、夏天扇扇子,身上会感到凉爽
液化: 气态→液态 【放热】
露,雾,"白气'
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2.夏天,水缸外层“出汗”
3、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
4.早晨的浓雾、露水
5.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6、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的玻璃变得模糊不清,一会儿又变得清晰起来(先液化后汽化)
7、用电热水器烧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汽”冒出(先汽化后液化)
8、烧开水时壶口喷出的“白气” 是水蒸气液化成水
3.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4.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5.灯丝(钨丝)变细
6.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人工降雨
7.冰雕在冬天是会变小
8.衣服在冬天时也会晾干 5食物经过升华保存
9.还有那种固体的空气清新剂
10.把高锰酸钾用烧瓶加热,就直接变成气体
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
气态:水蒸气【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珠。】
1.纯水凝结,结成冰块
2.钢水浇铸成车轮
3.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
4.钢水烧铸成火车轮
5.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
6、冰雹
汽化: 液态→气态 【吸热】
沸腾,蒸发,酒精挥发
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
《物态变化》 知识清单
![《物态变化》 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31ca2e1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12.png)
《物态变化》知识清单一、物态变化的概念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质通常有三种主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物质可以在这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
二、六种物态变化1、熔化熔化是指固态物质变为液态的过程。
例如,冰在温度升高时会熔化成水。
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2、凝固凝固则是液态物质变成固态的过程,与熔化相反。
水在温度降低到0℃时会凝固成冰,这个过程会放出热量。
3、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比如湿衣服在通风处会逐渐变干。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水加热到 100℃时会沸腾。
汽化过程都需要吸热。
4、液化液化是气态物质变为液态的过程。
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液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5、升华升华是固态物质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就是升华现象。
升华需要吸热。
6、凝华凝华则是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霜的形成就是水蒸气凝华的结果。
凝华过程会放出热量。
三、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也是决定物态变化的关键因素。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义为 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100℃。
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各不相同。
例如,铅的熔点相对较低,而钨的熔点非常高。
当物体温度低于熔点时,处于固态;温度在熔点和沸点之间时,为液态;温度高于沸点时,呈气态。
四、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1、冷藏和冷冻利用物质的凝固和汽化吸热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温度使食物凝固来保存,或者利用冰箱的制冷系统使制冷剂汽化吸热来降低冰箱内部的温度,达到冷藏和冷冻的效果。
2、人工降雨通过向云层中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水蒸气迅速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当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的重量超过空气的浮力时,就会下落形成雨。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e3ffe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7.png)
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的转变。
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物态变化有以下几个基本概念和性质:1. 固态:物质的固态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紧密排列的结晶体系,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幅度较小,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强。
固态的特点是坚硬,不易变形,密度大。
2. 液态:物质的液态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较弱的相互作用形成无规则排列的流动体系,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幅度较大,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弱。
液态的特点是流动性好,不易被压缩,密度较大。
3. 气态:物质的气态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相对较弱的相互作用形成无规则排列的分散体系,具有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幅度很大,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弱。
气态的特点是能自由扩散,体积可变,密度小。
4.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升华发生在物质的表面层,其分子振动能量增加,振动幅度增大,最终克服表面张力脱离固体成为气体分子。
5. 凝固:物质由液态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凝固发生在物质的表面层,其分子振动能量减小,振动幅度减小,最终通过分子间相互吸引力使物质成为固体。
6. 熔化: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熔化发生在物质的表面层,其分子振动能量增加,振动幅度增大,最终通过分子间相互吸引力使物质成为液体。
7. 气化:物质由液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气化。
气化发生在液体表面,其分子振动能量增加,振动幅度增大,当达到一定能量时,部分分子克服液体的表面张力进入气体。
8. 冷凝: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冷凝。
冷凝发生在气体分子遇到冷凝核心时,分子振动能量减小,振动幅度减小,最终通过分子间相互吸引力使物质成为液体。
物态变化可以根据温度和压力的改变以及物质的性质而观察和分析。
通过研究物态变化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研究物质的相变曲线、物质的相变速率等。
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
![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89b1736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4.png)
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
1. 固态变化:物质处于固态时,其分子或原子间的相对位置相对稳定,在外界条件下,物质的形状、体积和密度保持不变。
2. 液态变化:物质处于液态时,其分子或原子间的相对位置相对不稳定,但仍能保持一定的接触和相对运动,物质的体积和密度能够随外界条件(如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3. 气态变化:物质处于气态时,其分子或原子间的相对位置非常不稳定,分子间存在较大的间隙,物质的体积和密度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化。
4.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其中分子或原子间的相对位置趋于稳定。
5. 融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其中分子或原子间的相对位置变得不稳定,但仍能保持一定的接触和相对运动。
6. 气化:物质由液态或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其中分子或原子间的相对位置非常不稳定,分子间存在较大的间隙。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dc70d6901f69e31433294dc.png)
物态变化一、基本介绍1、物态: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
2.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3.物态变化的过程(简介):由于物态有三种(实际上有好几种,但在这里我们只研究三种。
其他物态如:等离子态。
),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六种(简记为: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具体详解见下面说明)。
4.如何判断发生的是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到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再根据定义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变化过程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熔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分沸腾和蒸发):液态→气态(吸热)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注意:这里所说的“吸热”与“放热”的“热”都是指的热量,而不是指的温度、内能、热值、比热容等热力学概念。
即为“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简称。
在物理学中,热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1]三、重要性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如石蜡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0732680ec3a87c24028c481.png)
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云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上升,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当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小的微粒,能被空气上升气流顶起,逐渐增多后就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水蒸气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2、雨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水滴就会下落,形成了雨。
即它是由水蒸气在高空液化成小水滴后合并成大水滴下落形成的。
3、雾雾一般在清晨出现。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或地面温度突然下降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便会液化成小水滴而飘浮在空气中和附着在尘埃上,就形成的雾。
4、露初秋季节空气湿润,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就会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它们上面,形成露水。
5、霜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白色小晶体,附着在花草树木上,便形成了霜。
6、雪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并且高空的气温降到0℃以下时,水蒸气便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飘落到地面形成了雪。
7、冰花冬季,室内气温较高,而室外气温低。
室内水蒸汽含量较多的空气遇到寒冷的玻璃时,就凝华为带有“花纹”的冰晶,就是冰花。
8、雾凇雾凇,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
夜间温度下降,江面上方的水蒸气在岸边遇到树枝等物体时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上面便形成了雾凇。
9、冰雹在夏季,上升气流很强,也很不稳定,上升气流会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低温下凝华成小冰晶,当与过冷小水滴碰撞时,小水滴凝固并和小冰晶结合变大成小冰珠,小冰珠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这时又可以与其他小冰珠结合。
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冰珠就会再次升入高空并凝固在一起变大。
随着气流多次升降,冰珠越来越大,当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落到地面,形成冰雹。
10、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气体先经高压压缩成液态,再降温制得的白色固体。
物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e3acc4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b.png)
物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一、概念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由一种物态转化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物质一般有三种基本物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会从一种物态转化为另一种物态,这种转化称为物态变化。
二、物态转化的条件物态的转化主要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在常温、常压下,不同物质的物态是不同的。
例如,水在303K(摄氏30度)时会从固态转化为液态,水在373K(摄氏100度)时则会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同时,压力的变化也会影响物质的物态转化,一般来说,增加压力会使物质更容易保持液态或固态。
三、固态到液态的转化固态到液态的转化称为熔化,也叫融化。
当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其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开始有序排列,固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弱,最终让固体变成液体。
四、液态到气态的转化液态到气态的转化称为气化或汽化。
液态物质在受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开始具有足够的动能,克服液体的吸引力,从而脱离液体表面,成为气体。
五、固态到气态的转化固态到气态的转化称为升华。
某些特定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直接从固体转化为气体,而不经过液态的中间过程。
这个过程称为升华。
六、气态到液态的转化气态到液态的转化称为冷凝。
在特定的条件下,气体受冷时,分子或原子失去部分动能,减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终让气体变成液体。
七、液态到固态的转化液态到固态的转化称为凝固。
当液体受冷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开始有序排列,减弱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终让液体变成固体。
八、气态到固态的转化气态到固态的转化称为凝结。
在特定的条件下,气体受冷时,分子或原子失去足够的动能,开始有序排列,最终让气体变成固体。
九、相变曲线相变曲线是物质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不同物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曲线。
在相变曲线上,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变点都有相应的温度和压力值,这些值是物质的固定值。
十、气体的压缩冷却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当气体受压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会减小,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增强,因此,气体的温度会下降。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41dc312964bcf84b9d57b5f.png)
物态变化凝固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2.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5.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熔化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80.5℃。
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5.熔化吸热的事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1e8abd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e.png)
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种变化是由于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度和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的。
在物态变化中,物质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这种转变是由能量的增加或减少引起的。
首先,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之一。
在固态中,物质的分子排列有序,非常紧密。
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很强,使得物质保持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在固态中,分子的振动幅度较小,分子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小。
固态物质的特点是硬度大、不易挤压变形,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其次,液态是物质的另一种状态。
在液态中,物质的分子排列比较紧密,但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因此,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而是根据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液态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粘性,可以在容器中自由流动,并且可以通过外界的力来变形。
与固态相比,液态物质的分子之间的距离更大,分子的振动幅度也更大。
最后,气态是物质的另一种状态。
在气态中,物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非常弱,分子之间的距离非常大。
因此,气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地弥散到容器的各个角落。
气态物质的分子具有很高的平均动能,分子之间相对独立地运动。
由于分子运动的剧烈性,气态物质的压强很大,容易进行瞬间的变化。
物质的物态变化可以通过温度和压力来控制。
例如,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分子动能增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物质会从固态转变成液态或气态。
而当温度降低时,物质的分子动能减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强,物质会从气态或液态转变为固态。
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固态物质来制作建筑材料和工艺品。
液态物质常用于煮食和清洁等场景,而气态物质则被广泛用于制冷、加热和发电等领域。
总结起来,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我们能够观察和利用物质的不同状态,从而应用于各行各业。
对物态变化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物质的物态变化
![物质的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4d6c12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0a.png)
物质的物态变化一、物态变化的概念1. 定义-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例如,冰融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这些都是物态变化的实例。
2. 物态变化的种类及吸放热情况-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冰雪消融时,固态的雪吸收热量变成液态的水。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比如冰的熔点是0℃;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如玻璃在加热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
-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
例如,水结成冰时放出热量。
-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汽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例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因素);摊开晾晒的衣服比团在一起的衣服干得快(表面积因素);通风处的衣服比不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空气流动速度因素)。
- 沸腾: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例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5℃。
-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过程要放出热量。
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例如,冬天呼出的“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打火机中的液化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的。
-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樟脑丸变小,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都是因为固态物质直接升华成了气态物质。
-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升华的逆过程,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
例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用久了的电灯泡灯丝变细,是因为灯丝钨升华,然后灯泡壁变黑是因为钨蒸气凝华。
物态变化有关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有关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b61089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e.png)
物态变化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固液相变固液相变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能够平衡存在,这一温度称为物质的熔点。
当物质的温度低于熔点时,固体的粒子排列有序,形成了固体的结构,此时物质处于固态;当温度升高到熔点时,固体的结构开始解开,粒子的排列变得无序,此时物质处于液态。
固液相变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熔化的过程中,固体吸收了热量,将固体的结构打破,成为无序的液体结构。
在温度升高时,一些物质的熔点会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升华现象。
升华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例如,二氧化碳就是一个常见的升华物质,它可以在常温下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固体和液体的物态变化是由于固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列结构的改变所导致的。
一般来说,固态的分子/原子排列较为紧密,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而液态的分子/原子排列则更为紊乱,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
二、液气相变液气相变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或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的液态和气态能够平衡存在,这一温度称为物质的沸点。
当物质的温度低于沸点时,液体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形成了液体的结构;当温度升高到沸点时,液体的结构被打破,液体的分子开始脱离表面,进入气态状态。
这个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称为汽化。
汽化是指液态分子脱离液面进入气态的过程。
在物质的沸点以下,液体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强,液体无法自由流动;温度升高到沸点时,液体内的分子吸收了热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液体变成气体。
液气相变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也就是液体变成气体时,吸收了热量。
液气相变也受到压力的影响,当压力足够高时,物质的沸点会上升,这种情况下称为高压沸点。
相反地,当压力足够低时,物质的沸点会下降,这种情况称为低压沸点。
三、固气相变固气相变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气态或从气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的固态和气态能够平衡存在,这一温度称为物质的升华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物态变化
考点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单位:。
2、温度计原理:液体的性质,分类: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体温计等。
3、温度的测量:
1)选用合适的温度计;看清分度值。
2)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勿接触和。
3)稳定后读数,找,判断零上还是零下;视线与液面相。
1、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A. 120℃
B. 100℃
C. 90℃
D. 80℃
2、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A.中考考场的室温为 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为 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3、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
小杨同学在测量室外温度时发现温度在不断升高,在这个过程中,温度计内的水银柱慢慢升高,对于温度计内的水银柱而言,它的在增大(选填“密度”或“质量”或“内能”)。
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则此时的温度计示数为℃。
4、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
(1)如下左图甲所示,将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冰块受热(选填“均匀、不均匀)。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 __(选填“A、B、C”),此时示数是__ __℃,试管中的物质呈__ __态。
5、小华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中:
(1)如上右图所示,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___。
(2)他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6乙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选填“A、B、C”),示数是____ ℃。
(3)实验中,是通过__ __方式增加水的内能。
要缩短加热时间,请写出一种可行的办法:__ __。
考点二 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三角图
2、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有固定;海波、、、 和明矾、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固定熔点;松香、玻璃、沥青。
2)熔化凝固图像
a.固态: 液态: 固液共存:
b.熔化过程: 凝固过程:
c.吸热过程: 放热过程:
3、汽化的两种形式:和 ;热量。
4、蒸发快慢影响因素:、和。
5、常见天气现象物态变化
雨— 云— 冰雹— 雾、露— 霜、雪—
1、夏天,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 A .电风扇吹来的是冷风
B .电风扇吹风可降低室内温度
C .电风扇吹风可加速人体汗水的蒸发,吸收了皮肤的热量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2、在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下图主要用来探究( )
A.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B.蒸发的快慢与气压的关系
C.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D.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不同点
蒸发 沸腾 发生部位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温度变化
3、如图所示的四种物理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A.春天冰雪融化B.水烧开时冒出“白气”C.秋天霜打枝头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4、如图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此过程(选填“吸热”、“放热”、“不吸放热”).
5、初夏的早晨,院子里的花儿在空气中散发着淡淡清香,花朵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应用物理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A.花儿能散发出淡淡清香表明花儿在运动
B.阳光下,露珠的蒸发会加快
C.露珠的形成过程是汽化现象
D.露珠的形成过程要吸热
6、蛟龙号潜水器下潜前停放在母船上,潜水器舱内非常湿热。
潜水器下潜时舱内温度降低,到达一定深度时,舱内壁开始出现小水珠。
这些小水珠的形成属于()
A.汽化现象B.液化现象C.凝华现象D.凝固现象
7、在班上开展“生活处处有物理”的观察实践活动中,小明观察了厨房设备。
在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打开醋瓶能闻到酸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用高压锅煮食物容易熟,是因为锅内气体压强越大,液体沸点越低
C.不慎滴入几滴水到锅内热油中会发出“吱吱”声,这是发生了升华现象
D.用煤气炉煲汤,在沸腾时调大火焰能提高汤的温度
8、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1)水沸腾时看到大量的“白气”不断地从烧杯上冒出,这
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而形成的。
(2)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是,水的沸点
是℃。
此时烧杯内水面上方的气压(填“大于、等
于、小于”)1标准大气压。
9、下表是研究冰熔化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温度/℃-6 -5.5 -3 -1.8 0 0 0 0 0 1 2.3
(1)在图中作出冰的熔化图象;
(2)从表中可以看出,冰的熔点是________;
(3)冰的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___min;
(4)从计时开始,经过12min,冰的温度是________,状态是________。
10、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l)应选用颗粒(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3)图乙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态;其熔化过程共经历了约 min.
(4)图乙中,物体在A点时具有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在B点时的内能.
11、小红同学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21所示,她的操作存在错误,请指出其中一个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纠正所有错误后,在水温到达89℃时开始每隔2分钟做一次温度记录,并描绘出如图22所示的图像。
根据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说明此时该地大气压
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3)水沸腾后,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白气”,与之形成过程相同的有、。
(4)若烧杯中水的质量为0.4kg,则从开始计时起加热10min,水所吸收的热量为______J。
[ 已知C水=4.2×103J/(kg·℃)]
(5)小红觉得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偏长,请你给她提出一个改进的措
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