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和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32f89b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9.png)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与习题解析一.教学内容: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二.知识框架与知识串线(一)知识框架(1)六个物态变化过程。
固态=液态液态=气态固态=气态(2)六个物态变化现象。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3)箭头向上的线表示:①物体放出热量;②物体温度降低;③物质密度逐渐增大。
箭头向下的线表示:①物体吸收热量;②物体温度升高;③物质密度逐渐减小。
(强调: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4)六个三: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三个互逆过程:①溶解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溶解时温度;②晶体凝固时温度;③液体沸腾时温度。
(5)两个条件①晶体熔化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②液体沸腾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一)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 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什么是物态变化
![什么是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be7f05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17.png)
物态变化
1.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
2.晶体和非晶体:(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
凝固点。
3.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4.自然界现象的形成:(1)云: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后,一部分液化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它们逐
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2)雨:在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
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3)雪: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当小冰晶增大
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4)冰雹:小冰晶越聚越多,小水珠凝固成冰珠,从天而降。
(5)雾: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飘在空中,就形成了雾。
(6)霜: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冷的物体,凝华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7)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干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_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_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9fb957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a.png)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_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主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
而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会发生物态变化。
一、固态1.物体的形状在固态下保持不变。
2.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
3.固体的微观颗粒呈紧密有序排列。
4.固体的密度比液态和气态大。
5.固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刚性。
二、液态1.液体的形状会随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2.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固态变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3.液体的微观颗粒呈无规则排列。
4.液体的密度比气态大。
5.液体具有一定的粘性和流动性。
三、气态1.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完全填满容器。
2.气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远,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极弱。
3.气体的微观颗粒混乱无序排列。
4.气体的密度较小,可压缩性大。
5.气体具有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四、物态变化1.溶解:把一个物质加入到另一个物质中,使其分子散开。
2.融化:当物质受热后,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固体逐渐变为液体。
3.凝固:当物质受冷后,液态物质的分子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液体逐渐变为固体。
4.沸腾:液体受热后,液态分子的运动加剧,溶液内部产生气泡并且蒸汽迅速逸出。
5.浸润:液体能够渗透到固体表面并扩展分布。
6.蒸发:液体表面的分子得到足够能量,从液体逸出,形成气体状态。
7.冷凝:气体受冷后,气态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气体逐渐变为液体。
8.升华:固体受热后,固态分子的能量增加,摆脱相互吸引,直接从固体变为气体。
9.凝结:气体受冷后,气态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气体逐渐变为固体。
五、物态变化的条件1.温度:温度升高或降低可以引起物态变化。
2.压力:增加压力可以引起物态变化。
3.其他因素:如溶质浓度、溶解度等因素。
六、物态变化的能量变化1.吸热:物质从固态或液态变为气态时,需要吸收热量,称为吸热过程。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62073b669dc5022aaea00e5.png)
物态及物态变化1、物态: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
2.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3.物态变化的过程(简介):由于物态有三种(实际上有好几种,但在这里我们只研究三种。
其他物态如:等离子态。
),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六种(简记为: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具体详解见下面说明)。
4.如何判断发生的是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到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再根据定义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编辑本段过程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熔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分蒸发和沸腾):液态→气态(吸热)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注意:这里所说的“吸热”与“放热”的“热”都是指的热量,而不是指的温度、内能、热值、比热容等热力学概念。
即为“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简称。
在物理学中,热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在物理中的重要性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
图1 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如石蜡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物态及其变化
![物态及其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6127e17581b6bd97e19ea12.png)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
![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dc0ca9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5.png)
一、晶体和非晶体⒈晶体:石英、云母、食盐、硫酸铜、味精、蔗糖等。
⑴单晶体:Ⅰ有天然形成的的几何外形;Ⅱ在物理性质上,晶体具有性;Ⅲ如果一个物体就是一个完整的晶体,这样的晶体叫单晶体。
⑵多晶体:Ⅰ多晶体是许多单晶体杂乱无章地组合而成的;Ⅱ在物理性质上表现为性;Ⅲ无规则的几何外形。
⑶单晶体和多晶体都的熔点。
⒉晶体各向异性:指的是晶体在不同方向上性质不同。
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的导热(例如:云母)或导电性能不同;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的光学性质不同。
而非晶体和多晶体沿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叫做各向同性。
(液体也表现为性)⒊非晶体:玻璃、蜂腊、松香、橡胶、沥青等。
⑴无规则的几何外形;⑵在物理性质上表现为性;⑶无确定的熔点。
⒋同一物质可能以晶体和非晶体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有些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晶体。
⒌晶体的微观结构⑴组成晶体的微粒按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整齐地排列,所以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⑵有的物质的微粒能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例如:碳原子按不同的结构排列可形成石墨和金钢石。
⒍固体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要看其是否有确定的;区分单晶体和多晶体要看其物理性质是还是性。
例题:一块密度和厚度都均匀分布的矩形被测样品,长AB是宽AC的两倍,如图所示。
若用多用电表沿两对称轴O1O1ˊ和O2O2ˊ测其电阻阻值均为R,则这块样品可能是()A.单晶体B.多晶体C.非晶体D.金属二、液体的表面层⒈定义: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
⒉特点:分子间距要比液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力。
⒊表面张力⑴定义:液体表面各部分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⑵作用效果:在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的趋势。
说明: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表面积最小,故液滴成球形。
三、液体的附着层⒈定义:当液体和固体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
⒉浸润和不浸润⑴定义: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在固体的表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浸润。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b140fc6647d27284a735188.png)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固体的分类自然界中的固态物质可以分为两种: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像石英、云母、明矾等具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晶体。
常见的晶体还有:食盐、硫酸铜、蔗糖、味精、石膏晶体、方解石等。
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
单晶体:整个物体是一个晶体的叫做单晶体,如雪花、食盐小颗粒、单晶硅等。
多晶体: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地排列着的小晶体组成的,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多晶体,如大块的食盐、粘在一起的蔗糖、各种金属材料等。
(2)非晶体:像玻璃、蜂蜡、松香等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还有:沥青、橡胶等。
2。
3。
4. 晶体的微观结构晶体的形状和物理性质与非晶体不同是因为在各种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离子)都是按照各自的规则排列的,具有空间上的周期性。
5。
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6。
液体的微观结构跟固体一样,液体分子间的排列也很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在这种分子力的作用下,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不稳定的:边界、大小随时改变,液体就是由这种不稳定的小区域构成,而这些小区域又杂乱无章的排布着,使得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
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7. 液体的表面张力(1)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
(2)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稀疏些,分子间距要比液体内部大(3)液体表面各部分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表面张力(4)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所以露珠、水银、失重状态下的水滴等等呈现球形。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7e354bd8e009581b6bd9eba0.png)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今天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的相关内容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液化: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
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d728c6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b.png)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物态的概念: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物质可以呈现不同的物态状态。
2. 物态变化的概念:当物质的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物质的物态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3. 物态变化的分类: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状态变化,可以分为升华、凝固、熔化、气化和凝结等不同类型的物态变化。
二、物态变化的规律1. 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温度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温度下物质的相变形式和性质都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物质的熔点、沸点和融化热、汽化热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2. 压强对物态变化的影响:压强也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气体和液体的相变过程影响较大。
压强的增加会使气体变为液体,降低压强会使液体变为气体。
三、物态变化的重要性1. 应用价值:物态变化的过程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利用物态变化制冷、制热、净化和分离物质等。
2. 理论意义:通过研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揭示出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性和行为。
四、常见物态变化过程1. 升华: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液体状态。
常见升华的物质有干冰(二氧化碳)、氯化铵等。
2. 凝固: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是一种凝结过程的特例。
凝固时,液体变为固体,释放出一定的凝固热。
常见凝固的物质有水、冰等。
3. 熔化:固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是一种熔解过程的特例。
在熔化过程中,固体吸收一定的熔化热,转变为液体。
常见熔化的物质有冰、蜡等。
4. 气化:液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固体状态。
气化时,液体变为气体,吸收一定的气化热。
常见气化的物质有水、酒精等。
5. 凝结:气体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的过程。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或固态水(雾凇、冰雹)等现象都是凝结过程的体现。
五、常见物质物态变化的实验及示意1. 水的物态变化实验(1)冰的熔化实验:将一块冰放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观察冰的表面逐渐出现水滴,最终冰完全融化为水的过程。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32a446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3.png)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1.固态变化固态是物质最稳定的状态。
在合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物质会保持固态。
固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态变化主要包括加热、冷却和挤压等。
当物质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使固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小,固体逐渐变得松散,最终溶为液体或气体。
当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降低,固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增强,固体继续凝固为更紧密的固态。
挤压是将固态物质受到外力作用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导致固体变形,但仍保持固态。
2.液态变化液体是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过渡状态。
液态的物质不具有固定的形状,但具有固定的体积。
液态变化主要包括加热、冷却和蒸发等。
当物质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液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小,液体逐渐蒸发为气体。
当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降低,液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增强,液体逐渐凝固为固体。
蒸发是指液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因为热运动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表面张力脱离液体转变为气体。
3.气态变化气体是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很大,自由运动的状态。
气体不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变化主要包括加热、冷却和压缩等。
当物质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气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小,气体膨胀。
当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降低,气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增强,气体逐渐凝聚为液体或固体。
压缩是指对气体施加外力,使气体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缩小,气体体积减小。
物态变化的核心原理是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
热运动是分子或原子的无规则运动,其速度与温度有关。
相互作用是指物质内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力,包括吸引力和斥力。
当温度变化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发生改变,使得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在物质的物态变化中,有几个重要的规律需要注意:1.相变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常见的相变有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等。
水的三态变化与物态变化规律
![水的三态变化与物态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04ec3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7.png)
水的三态变化与物态变化规律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水具有独特的性质,最为著名的就是其三态变化:液态、固态和气态。
本文将介绍水的三态变化以及物态变化的规律。
一、液态(Liquid)液态是水最常见的状态,也是地球上最广泛存在的。
在常温下,水的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吸引力,形成了液体的结构。
液态水具有流动性、可塑性和密度较大等特点。
液态变化受到温度的影响。
当温度升高,水的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减弱,液体逐渐变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水的汽化。
而当温度降低,水的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液体逐渐变为固体,这个过程称为水的凝固。
二、固态(Solid)固态是水的一种物态,也就是冰。
在较低温下,水的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形成了规则的晶体结构。
固态水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较大等特点。
固态变化同样受到温度的影响。
当温度升高,固体的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的吸引力减弱,冰逐渐变为液体,这个过程称为水的熔化。
而当温度继续升高,水的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弱,固体逐渐变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水的升华。
三、气态(Gas)气态是水的无定形状态,也就是水蒸气。
在高温下,水的分子运动极为剧烈,分子间的吸引力可以被克服,使得水分子能够自由运动。
气态水具有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较小等特点。
气态水的形成过程称为水的蒸发。
当温度升高,水的分子运动加剧,越来越多的水分子离开液态转变为气态。
而当温度降低,气态水的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水分子逐渐凝结成液滴或冰晶,这个过程称为水的凝华。
物态变化的规律可以总结为:1. 加热和降温:温度是物质发生各种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加热可以使物质由固态或液态转变为气态,降温则可以使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或固态。
2. 压力变化:压力是影响物态变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高压可以使物质处于固态或液态,而在适当的压力下,物质可以处于气态。
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
![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https://img.taocdn.com/s3/m/fec73d9ec5da50e2534d7f14.png)
它是由大质量恒星晚年发生收缩而造成的。所以。中子星是小得可怜的。没有生机的星球。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8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这里的“凝聚”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物理学家德热纳在诺贝尔奖授奖会上以“软物质”为演讲题目。
每个分度值表示1℃】⑴固体的分类:①晶体:a.定义:有规则结构的固体;b.实例:雪花。钻石。食盐。糖。海波。许多矿石和所有金属;②非晶体:a.定义:无规则结构的固体;b.实例:玻璃。松香。蜂蜡。沥青。塑料。橡胶等。【注意:晶体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晶体。可见。晶体和非晶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⑵固体的熔化特点: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
以及至今人们了解非常有限的黑洞都处于这种超固态。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几万到一亿倍。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原子核也能被“压碎”。我们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从原子核里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质子吸收电子。和电子结合成为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构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此时此刻却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物质呈现出中子紧密排列的状态。叫做“中子态”。这种形态大部分存于一种叫“中子星”的星体中。
物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e3acc4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b.png)
物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一、概念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由一种物态转化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物质一般有三种基本物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会从一种物态转化为另一种物态,这种转化称为物态变化。
二、物态转化的条件物态的转化主要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在常温、常压下,不同物质的物态是不同的。
例如,水在303K(摄氏30度)时会从固态转化为液态,水在373K(摄氏100度)时则会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同时,压力的变化也会影响物质的物态转化,一般来说,增加压力会使物质更容易保持液态或固态。
三、固态到液态的转化固态到液态的转化称为熔化,也叫融化。
当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其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开始有序排列,固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弱,最终让固体变成液体。
四、液态到气态的转化液态到气态的转化称为气化或汽化。
液态物质在受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开始具有足够的动能,克服液体的吸引力,从而脱离液体表面,成为气体。
五、固态到气态的转化固态到气态的转化称为升华。
某些特定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直接从固体转化为气体,而不经过液态的中间过程。
这个过程称为升华。
六、气态到液态的转化气态到液态的转化称为冷凝。
在特定的条件下,气体受冷时,分子或原子失去部分动能,减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终让气体变成液体。
七、液态到固态的转化液态到固态的转化称为凝固。
当液体受冷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开始有序排列,减弱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终让液体变成固体。
八、气态到固态的转化气态到固态的转化称为凝结。
在特定的条件下,气体受冷时,分子或原子失去足够的动能,开始有序排列,最终让气体变成固体。
九、相变曲线相变曲线是物质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不同物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曲线。
在相变曲线上,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变点都有相应的温度和压力值,这些值是物质的固定值。
十、气体的压缩冷却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当气体受压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会减小,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增强,因此,气体的温度会下降。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d2ca27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b.png)
第一节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1.1 物态变化的定义物态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通常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1.2 物态变化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条件和过程,物态变化可以分为凝固、熔化、蒸发、沸腾、凝华、升华等几种类型。
第二节凝固和熔化2.1 凝固的条件和过程凝固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一般需要降温或增加压强才能发生,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形成有序的结晶。
2.2 熔化的条件和过程熔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增加温度或减小压强来发生,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失去有序排列的结晶状态。
第三节蒸发和沸腾3.1 蒸发的条件和过程蒸发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液体表面,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气压才能进行,能量主要来源于表面分子的热运动。
3.2 沸腾的条件和过程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出现的剧烈汽泡的现象,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气压才能发生,沸腾时液态的表面分子不再提供足够的能量,内部的分子开始剧烈运动。
第四节凝华和升华4.1 凝华的条件和过程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通常需要降温或增加压强来发生,无需经过液态中间态。
4.2 升华的条件和过程升华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增加温度或减小压强来发生,同样无需经过液态中间态。
第五节物态变化的热学解释5.1 热学性质对物态变化的影响物态变化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可以通过热力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例如凝固和熔化时吸放热量,蒸发和凝华时吸放热量。
5.2 物态变化的热力学公式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可以通过热力学公式来计算,如凝固熔化时的热量公式Q=mL,蒸发沸腾时的热量公式Q=mLv。
第六节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6.1 凝固和熔化在冰淇淋制作中的应用冰淇淋的口感和质地与其凝固和熔化过程有密切关系,制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
6.2 蒸发和沸腾在烹饪中的应用烹饪过程中食材的蒸发和沸腾过程会给食物带来特殊的香味和口感,掌握这些物态变化有助于提高烹饪技能。
物质的物态变化
![物质的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4d6c12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0a.png)
物质的物态变化一、物态变化的概念1. 定义-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例如,冰融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这些都是物态变化的实例。
2. 物态变化的种类及吸放热情况-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冰雪消融时,固态的雪吸收热量变成液态的水。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比如冰的熔点是0℃;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如玻璃在加热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
-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
例如,水结成冰时放出热量。
-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汽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例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因素);摊开晾晒的衣服比团在一起的衣服干得快(表面积因素);通风处的衣服比不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空气流动速度因素)。
- 沸腾: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例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5℃。
-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过程要放出热量。
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例如,冬天呼出的“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打火机中的液化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的。
-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樟脑丸变小,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都是因为固态物质直接升华成了气态物质。
-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升华的逆过程,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
例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用久了的电灯泡灯丝变细,是因为灯丝钨升华,然后灯泡壁变黑是因为钨蒸气凝华。
物态和物态变化
![物态和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7665c52336c1eb91a375d23.png)
物态和物态变化(2015新课标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一块晶体敲碎后,得到的小颗粒是非晶体B.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些晶体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光学性质C.由同种元素构成的固体,可能会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成为不同的晶体D.在合适的条件下,某些晶体可以转化为非晶体,某些非晶体也可以转化为晶体E.在熔化过程中,晶体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也保持不变【答案】BCD【2015江苏】对下列几种固体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有()ADA.食盐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食盐时晶体B.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说明蜂蜡时晶体C.天然石英表现为各向异性,是由于该物质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不规则D.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组成它们的物质微粒排列结构不同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悬浮在水中的花粉的布朗运动反映了花粉分子的热运动B.空气的小雨滴呈球形是水的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C.彩色液晶显示器利用了液晶的光学性质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D.高原地区水的沸点较低,这是高原地区温度较低的缘故E.干湿泡温度计的湿泡显示的温度低于干泡显示的温度,这是湿泡外纱布中的水蒸发吸热的结果BCE1.(2013高考上海物理)液体与固体具有的相同特点是( )(A)都具有确定的形状 (B)体积都不易被压缩(C)物质分子的位置都确定(D)物质分子都在固定位置附近振动答案:B4.(2012山东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饱和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c.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引力增大,分子间斥力减小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ab9.(2012江苏卷)下列现象中,说明液体存在表面张力的有()ABA.水黾可以停在水面上B.叶面上的露珠呈球形C.滴入水中的红墨水很快散开D.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做无规则运动11.(2012海南卷)关于空气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人们感到潮湿时,空气的绝对湿度一定较大B.当人们感到干燥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一定较小C.空气的绝对湿度用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压强表示D.空气的相对湿度定义为水的饱和蒸汽压与相同温度时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之比答案:BC36(2011山东)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的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晶的分子势能与体积有关b.晶体的物理性质都是各向异性的c.温度升高,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d.露珠呈球状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AD。
初中物理六种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六种物态变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3fb68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e.png)
初中物理六种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6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①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②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晶体的熔化: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②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③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的熔化: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②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确定的熔点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液态晶体的凝固: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非晶体的凝固: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温度会一直降低。
物体在熔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
温度为熔点的物质既可能是固态、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沸腾A、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还与上方的气压有关系。
C、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
D、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蒸发定义: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6e1fe7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5.png)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体或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物理学中常用的物态变化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本文将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几种物态变化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熔化: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加热转变为液态,这个过程称为熔化。
熔化温度常用符号Tm表示。
2. 凝固:液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冷却转变为固态,这个过程称为凝固。
凝固温度常用符号Tg表示。
3. 汽化:液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加热转变为气态,这个过程称为汽化。
汽化温度常用符号Tv表示。
4. 凝结:气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冷却转变为液态,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凝结温度常用符号Tc表示。
5. 升华: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加热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阶段,这个过程称为升华。
二、常见的物态变化1. 固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液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例如,将冰块加热后会融化成水,这是一个固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
2. 液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气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凝结。
例如,将水烧开后会变成蒸汽,这是一个液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
3. 固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气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例如,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加热后直接变为气态,这是一个固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
三、其他相关知识点1. 相变图:相变图是用来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物态变化的图表。
常见的相变图有水的相变图和二氧化碳的相变图等。
2. 相变热:相变热是指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在相变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因为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用于改变物质的内能。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它表明在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转化为其他形式。
4. 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临界温度是指在超过该温度时,物质无法再以液态存在而会变为气态。
临界压力是指在超过该压力下,物质无法再以气态存在而会变为液态。
物态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925312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03.png)
物态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及其变化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章节,它涉及到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性质和相互转化。
本文将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物质的三种状态、物态变化的类型和特点、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等方面。
一、物质的三种状态物质存在于三种主要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分子间的距离和相互作用力。
1. 固态:在固态中,物质的分子排列紧密有序,分子间的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强。
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
2. 液态:在液态中,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大,相互作用力较弱,分子可以自由移动。
因此,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具有固定的体积,且易于被压缩。
3. 气态:在气态中,物质的分子间距离非常大,相互作用力非常弱,分子可以高速自由运动。
因此,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充满任何容器,且易于被压缩。
二、物态变化的类型和特点物态变化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根据物质状态的变化方式,物态变化可以分为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六种类型。
1. 熔化和凝固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当固体受热时,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减弱,分子开始变得杂乱无章,最终导致固体熔化成液体。
相反,当液体冷却时,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强,分子开始有序排列,最终导致液体凝固成固体。
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是: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物质需要吸收或释放一定的热量(即潜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状态的变化,而不是温度的变化。
2. 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是物质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当液体受热时,其表面上的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而脱离液体表面进入气态,这个过程称为汽化。
相反,当气体冷却时,其中的分子会失去能量并聚集在一起形成小液滴,这个过程称为液化。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是:在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物质同样需要吸收或释放一定的热量(即汽化热或液化热),但温度也保持不变。
物态及其物态变化总结
![物态及其物态变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d8aa2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6.png)
• 熔化:
•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 熔点:
• 晶体物质熔化时不变的温度
条件(晶体)
温度达到熔点 不断吸热
规律: 吸收热量
• 凝固: •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温度达到凝固点 条件(晶体)
不断放热温度 • 制作原理: • 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 温度计的种类: • 实验室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计 • 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使用
刻度线 刻度线是否清晰
使用前:三观察 分度值 相邻刻度线的刻度是多少
量 程 测量范围是多少 会选 选择量程、分度值合适的温度计 会放 正确放置温度计 使用时:五会 会看 视线与温度计垂直 会读 准确读出温度计示数 会记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