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重视调肝论治痰瘀互结证_王雪梅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痰瘀辨治、肺系难治病……常用对药、方药的使用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痰瘀辨治、肺系难治病……常用对药、方药的使用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痰瘀辨治、肺系难治病……常用对药、方药的使用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丹参为主,化痰燥湿当以半夏、陈皮、瓜蒌仁、漏芦、杏仁、苍术、云苓、白术为主。

由于痰瘀相关,治痰即可治瘀,因痰化则气畅血活;治瘀即可治痰,瘀去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消。

慎重选用化痰祛瘀药物才能获得较满意效果。

但是所用化痰祛痰药应选择平稳有效之剂,慎用虻虫、水蛭、甘遂、商陆等孟浪过剂,以免耗气伤血。

对药配伍瓜蒌皮、天花粉:周老在治疗肺部肿瘤、肺痈时,常用瓜蒌皮和天花粉配合使用,因瓜蒌皮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作用;而其根为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且有消肿排脓之效,两者合用,对于痰热与瘀热相搏而成的肺痈,及痰瘀互结气阴两伤的肺部肿瘤具有化痰祛瘀清热润燥之疗效。

半夏、天南星:半夏与天南星为同科植物,二药均具毒性,皆能燥湿化痰,为治湿痰、寒痰的要药。

然半夏专入脾胃,善治脏腑之湿痰:又为止呕要药,和胃降逆,辛开痞结,以治湿痰为主,天南星则兼走经络,善治风痰,能祛风定惊,兼能消肿止痛。

半夏燥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开泄化痰,以搜经络中之风痰。

两药相伍,可散周身痰结,尤以祛风痰为著。

周老对于治疗肺癌时,多用两者配伍使用以起到清肺化痰解毒之效。

苏木、泽漆:慢阻肺后期,痰瘀饮互结者,周老常泽漆与苏木合用,泽漆辛苦而凉,有较强的行水消肿、祛痰散结之功,用于慢性咳喘伴有咽喉有痰不易咯出及咽喉肿痛者,多有较好疗效。

苏木咸能入血,辛能走络,功善活血祛瘀消肿,两者合用,能祛痰散结、活血行水,相得益彰。

杏仁、桃仁:周老认为桃仁苦甘性平,富含油脂,入肝经血分,逐瘀活血,润燥滑肠:对于治疗肺部肿瘤时,常取其活血化瘀之意,而治疗肺气失宣肃之咳嗽气喘同时伴有血瘀明显的患者,常配合杏仁使用。

如《圣济总录》双仁丸以二药各半两治。

杏仁苦辛而温,主入肺经气分,功专苦降润泄,兼辛宣疏散,善破壅降逆、疏理开通,并可降气定喘,宣肺止咳,润肠通便。

试论痰瘀互结证治

试论痰瘀互结证治

关 键词 :疑难重症; 痰瘀互结; 痰瘀并治法则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8-0805(2006)02-0290-01
津变成痰 ,血滞生瘀 ,痰瘀 本是两个 不同的病 理产 物,治 疗措 3.1 中风 中风 的病 因病机 ,很 为复杂 ,涉及到气 、血 、风 、火 、痰 、
施迥然有异。但临床实际所见,痰与瘀在许多疾病特别是疑难重 瘀诸方 面,临床表现有 中经 ,中络 ,中脏 ,中腑 的不同。但 无论 那
证中 ,又常互 结相兼 为患 ,常须痰 瘀并 治才 能收 效。如咳 喘 、中 一 种情况 ,无论是病之初期或恢复期 ,都 有风痰 阻络,痰浊瘀血 并
风 、噎膈 、痹证 、胸 痹、癫 、狂、痫瘕 积等 ,痰瘀 互结 常 是其 主要 病 存之病机 ,所以祛 风痰 化瘀 血始 终是 其 重要治 法。如朱 丹溪 指
不足 ,则血无力运行 ,停 而为痰 。如胸 痹之作 ,为胸 中阳气不 足 , 痈 丸加川芎丹参琥珀等 ,痰瘀并治 。
无力鼓动血脉 ,心脉不 通 ,变 生瘀血 。然 胸 阳不振 ,又使 水 不化 3.3 症 积肿块 中医认为 ,人体腹 内症积及 体表肿块 ,主要为痰
气,气布而津 ,痰饮之邪 内生 ,因而胸痹病机 ,多是痰瘀 并存 的 ,胸 浊瘀血裹结之物。《灵枢 ·百病始生篇》日:“若内伤于忧怒则气
痹近乎于西医学之冠心病 ,近人岳美 中亦 谓其病 机多为“胸 阳不 上 逆 ,气上逆则六俞不通 ,湿气不行 ,凝血 蕴裹 而不行 ,津液 涩渗 ,
振,津液不能蒸化 ,血行缓慢 ,易成痰 浊瘀 血”。
著而不去 ,而积 皆成也 ”。朱丹 溪 又 日:“块乃 有形之 物 ,痰 于食
2 痰瘀 能互为因果以相兼

浅谈从痰瘀论治相关疾病

浅谈从痰瘀论治相关疾病
( 本文校 对 :苏玲 收稿 E期 :2 1.90 ) l 010.5
养心肝 ,祛瘀化 浊,方用枸杞子 、麦冬 、五味子、丹参 、
浅谈从 痰瘀论治相关疾病 ※
魏 勇军
关键 词 :痰瘀 论 ; 中医药 疗法 ;辨 证 诊治
d i 03 6/i n17 -7 9 0 1 1 4 o:1.99 .s.622 7 . 1. . 9 js 2 20 文章编 号 : 17 —7 9 (0 1 2.030 6227 2 1 ).10 8-2
乳络 ,癖 结形 成,症见乳房肿块,边界清楚 ,表面光滑 , 按之坚 实,推 之活动 ,常伴月经延迟 或痛经 史,舌苔黄 腻 ,舌质红 ,脉弦滑数 。方仍 用瓜蒌薤 白半夏汤加减 , 使 心肝得养 ,阴平 阳秘 ,瘀浊疏化 ,肿块消除 。例 :某 女,3 ,肥胖,查:两乳外 上方可触及 2 X1 各一 0岁 . . 0 5 肿块 ,按之坚实,推之移动 。证属痰瘀互结 ,阻络成癖 , 宜化痰 理气 ,逐瘀消癖 ,方用海 藻、半夏、瓜萎、 穿山 甲、当归、赤芍 、皂角刺 、蒲 公英、枳壳、王不 留行 、 路路通 、青皮 ,连服 7剂 ,乳胀缓解 ,肿块变软 ,每月 经前服上方 1 ,连服 4月愈 。 0剂 乳 腺增生病 因病 因复杂 ,患者症 状轻重不一 ,虚实 互 见,不能用单一 治法或 固定 一方而治疗全过程 。故讲 求辨证和辨病结合 ,在 临床过 程中需根据每位患者个体 证侯特 点,对 上述基 础方灵活化 裁。
作者 单位:河北省魏县中医院 ( 魏县 0 6 0 5 8 0)
终成脂浊 ,痰湿 与瘀血 互结 ,阻滞肝络 ,因此 ,肝 纤维 化的病机关 键在于痰瘀 互结 ,阻滞肝 络[。从近年来 的 1 】
骨节 ,则生痰核 ;结于颈 部,则生瘰疬 ;结于 咽喉可致

从痰瘀论治疑难杂病

从痰瘀论治疑难杂病

从痰瘀论治疑难杂病从痰论治李士懋认为,现代疑难杂病的病因符合中医痰邪的形成特点,如朱丹溪所说:“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

”现代疑难杂病种类的多样性符合中医“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如沈金鳌云:“痰饮其为物,流动不测,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现代疑难杂病症状的多样性符合中医“怪病多痰”之说,如朱丹溪所说:“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为嘈杂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

”现代疑难杂病治疗的棘手性和康复的缓慢性符合中医痰邪重浊黏滞胶结、治疗困难、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及缠绵难愈的特点。

辨证思路痰证诊断以脉为重。

李士懋从“脉诊辨证大纲说”“虚实脉诊大纲说”“气血脉理大纲说”之“脉诊三纲鼎立说”入手,统领痰证的诊断。

李士懋认为,痰证的典型脉象是滑脉。

脉何以滑?因为痰邪阻遏,气血欲行而与邪搏击,则激扬气血,故脉滑。

犹如河中有石,水流经过时,则与石搏击,激起波澜。

正如其在《脉学心悟》中说:“或问既为邪阻,脉何不沉、迟、细、涩、结而反滑?盖邪阻重者,气机阻滞亦重,气血通行艰难,故脉见沉迟细涩结之类,甚至脉闭伏而厥。

若虽有邪阻,但邪阻不甚,气血与邪搏击而波澜涌起,则脉可滑”。

在滑脉的基础上,滑而有力为实证,滑而无力为虚证。

若脉滑实坚搏弹指,乏和缓之象,乃胃气败,此为真脏脉,乃大虚之象,不得误认为实脉。

在滑脉主痰证、痰证分虚实的基础上,结合形体肥胖、素胖今瘦、素瘦今肥、头面肿胀、颜面黄胖、眼睑肿胀、目胞肿胀、皮下可见颗粒或绵软包块、头昏沉重、眩晕耳鸣、咳喘痰多、失眠惊悸、恶心呕吐、胃脘痞满、口不知味、肠鸣腹泻、身体某一部分突然疼痛不已、手足麻木、舌肿胀麻木、局部冰冷或灼热、阳强不到、阳痿不举、癫痫、狂躁、抑郁、舌苔浊腻等症状,即可考虑为痰证。

从肝论治女性病案三则(一)

从肝论治女性病案三则(一)

从肝论治女性病案三则(一)【关键词】肝;辨证论治;医案赵智强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在中医儿科与内科领域造诣颇深。

老师在从肝论治女性疾病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对于人体情志的条达,气血的流畅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情致失调每每损伤肝脏,致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生诸病。

正如朱丹溪所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临床多表现为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面部色素沉着,胸中仄闷,咽中梗阻,乳房结块,月经失调,痛经,小腹胀痛等。

现分别从外科、皮肤科、妇科各举一病例来介绍老师相关临床经验。

1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肿大属于中医学“瘿病”、“瘿气”、“瘿瘤”等范畴,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老师认为病因除饮食及水土失宣外,还与青春期的肝气怫郁及中年期的情志内伤有关。

正如《济生方·瘿瘤论治》曰:“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

”《诸病源候论·瘿候》亦曰:“瘿者由忧患气结所生。

”女子以肝为先天,其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关系密切,长期忧思郁怒,使肝气郁滞,气机不畅,则津聚痰凝,痰气搏结颈前,日久引起血脉瘀阻,气、痰、瘀壅结颈前而发为瘿病。

治疗从肝论治,常用柴胡、香附、广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并多用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

老师认为夏枯草味辛能散,苦寒泄热,功善宣泄肝胆郁火,清痰火,散郁结,舒畅气机,用之每有良效。

化痰散结药多用炙僵蚕、白芥子、海藻等,其中白芥子辛温,能祛皮里膜外之痰。

软坚散结药多用炙鳖甲、煅牡蛎等。

对于久病伤阴者,多用大麦冬、天花粉、石斛、知母等养阴生津。

此外,多用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以助肝气疏泄条达及有形之结消散。

典型病例:例1,女,44岁,2007年7月16日就诊。

患者左侧甲状腺肿大,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局部压痛不显,随吞咽上下移动,经西医院B超检查提示:左侧:3.5cm×2.1cm。

清代名医王旭高:最全治肝方法,都在这儿了!

清代名医王旭高:最全治肝方法,都在这儿了!

清代名医王旭高:最全治肝方法,都在这儿了!清代名医王旭高,医术精深,医德高尚。

起初从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且对温病尤多关注,临证审征用药甚为精当。

他的《西溪书屋夜话录》作为肝病证治的专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对肝病的论治具有诸多的借鉴意义。

本文总结了王旭高治肝三十法,并加以评注,临证医家若细读,或能受益匪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

”“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

”肝主谋虑,藏血舍魂,这在很大程度上强调肝与人的精神特别是情绪与睡眠密切相关;肝血不足,魂不守舍,症见惊骇多梦、梦呓、梦游、梦魇等。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特点。

首先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条畅,气郁则胁肋胀痛,木来克土则肝气犯胃,症见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亦可见痛泻;怒则气上,肝气升发太过,病则易郁易怒,故临床上肝气郁滞者众;气郁日久化火,肝火上冲,伤津动血,进而阳亢化风,风火相扇而变症蜂起。

火性炎上,可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若夹痰夹风冲逆于上,窍道闭阻,人可见猝然昏仆倒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血液是功能活动(包括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藏血,体阴用阳。

肝血是肝主疏泄功能的物质来源,包括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临床最多见的妇人月经不调,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肝调节血量这个环节出了问题。

因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肝血不足可见月经错后、量少,甚至闭经,两目干涩昏花,或筋失血养见肢体拘急、麻木、屈伸不利等。

故肝主藏血与主疏泄,是肝的两大功能特点,一个血,一个气;一是体阴,一是用阳。

所以肝病的论治,就是围绕肝的这个特性,抓住气血阴阳四字来穷尽其变。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概括肝病大致分类有三:肝气、肝风、肝火。

可谓至当之论。

一、肝气证治八法1、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寒加吴茱萸,热加丹、栀,痰加半夏、茯苓。

浅谈梅核气的治疗体会

浅谈梅核气的治疗体会
咽炎 l 1 1 。
1 辨证 论治 。 分 型治疗
阴阳气血 失调 , 脏 腑经 络 阻滞 , 情 感失 节对 机 体起 反力作 用 , 同时 也 是致 病的重要 因素 。因而应 教育患 者培养一 个 良好 的工作 、生活 习 惯, 注 意人格修 养 , 保持 心情开 朗 , 心胸 豁达 、 乐观, 善待 人生 , 宽厚 待 人, 诚 实守信 , 减 少不 良情绪 和异 常心理 状态对 身体健 康的影 响 。 另外 , 在 临床 工 作 中接触 的部分 患 者还 有恐 癌 心理 , 给其 身 心 健 康造 成 了一 定 伤 害 , 严 重 影 响生, 给 予必 要 的 辅助 检 查 排 除器 质 性 疾病 , 并 进行 心 理 疏导 , 消 除
内蒙古 中医药
浅 谈梅 核 气 的治 疗 体 会
武 秀琴
摘 要: 目的 : 探 讨 辨 证 分型 治 疗梅 核 气 的 临床 经验 及 体会 。 方法: 依 据 梅 核 气 的病 因病 机 及证 候 将其 分 为 临床 多种 类型 , 采 用 不 同的
治 则和 治 法 , 给 予相 应 的方 剂加 减 治 疗 。结 果 : 所有 患者 经 中 药辨 证 论 治后 疗 效 良好 、 自觉症状 消失 且 未见 复发 。结论 : 中医 药治 疗梅 核 气 的关键 在 于准 确的 辨证 论 治 。
3 典型 病案 举例 案例 1 : 患 者 张某 , 女性 , 3 5 岁, 2 0 1 2年 8 月 1 6日就诊 。自诉 因
工作 时 与他人 发 生争 执而 情绪 抑郁 , 6 d 前 出现咽 喉似 有 异物 , 咯 之 不出, 咽之不 下 , 还 伴 有胸膈 满 闷 , 时有呕 恶 , 苔 白腻 , 脉 弦滑 。中医 诊断 为梅 核气 , 辨证 为气 郁 痰阻 型 , 治 宜行 气开 郁 , 化 痰散 结 。方 用 半夏 厚朴 汤加 味 : 半夏 1 2 g 、 厚朴 1 o g 、 茯苓 1 5 g 、 苏叶 1 2 g 、 柴胡 1 2 g 、 郁金 1 2 g 、 生姜 1 0 g 。服药 6 剂, 以上 症状 消失 , 嘱患 者加 服逍 遥 丸 1 周, 以巩 固疗 效 , 后 随访 半年 未见 复发 。 案例 2 : 患 者魏 某 , 女性 , 4 l 岁, 2 0 1 3 年3 月2 7日 初 诊 。患者 自 述病 史 3 年, 曾四 处 求 医多 方治 疗 , 但病 情 无 明显好 转 。 自发 病 以 来, 时感 咽 中不 适 似有 异物 梗 阻 , 咯之不 出 , 咽 之不 下 , 甚 则心 烦 易 怒、 胸 闷呕恶 , 常伴 口苦 纳呆 。 舌红 , 苔黄 腻 , 脉弦 滑 而数 。 辨 证属 气 郁痰 结 , 痰 郁 化热 。冶 宜舒 肝解郁 , 清 热化 痰 。处方 : 柴胡 1 2 g 、 半 夏 1 0 g 、 瓜萎 3 0 g 、 黄芩 1 0 g 、 大黄 l O g 、 黄连 1 0 g 、 山豆根 l O g 、 香附 l O g 、 薄荷 l o g 。 水煎服, 1 剂, d , 连续 服 药 2 1 d , 以上 诸症 消失 , 随访 1 年 未 复发 。 案例 3 : 患者 李某 , 女性, 3 7 岁, 2 0 1 4年 2月 8日初 诊 。患 者 自 述近 1 年 来 月经 异 常 , 时间 提前 或 推后 , 量 或多 或少 , 常有 瘀 块 , 还 有 近段 时 间 因与 邻 居发 生 争 吵 , 自觉 胸部 憋 闷不适 , 胁肋刺痛, 纳 差失 眠 , 随 即 出现 咽部 如物 阻塞 , 吐时不 出 , 咽 时不 下 , 饮 食 时有 梗 塞感 。该 患 者体 型 消瘦 , 性 情暴 躁 , 双 目暗 黑 , 舌 暗边有 瘀 斑 , 脉 弦 涩, 辨证 属 梅核 气气 滞 血瘀 , 阻 滞胸 膈 咽喉 之脉 络 而致 。方用 血 府 逐瘀 汤加 减 : 丹参 3 0 g 、 桃仁 1 2 g 、 红花 1 0 g 、 当归 l O g 、 川芎 l O g 、 桔 梗 l O g 、 柴胡 l O g 、 枳壳 l O g 、 赤芍 1 0 g 、 山豆根 1 5 g 、 甘草 6 g 。水煎 服 , 连 服1 5 d , 上 述症 状均 消失 , 并 嘱患 者解 除思想 顾 虑 , 随访未 见 复发 。 参考 文献 2 病 因治 疗 。 心 理 疏导 【 1 ] 王士 贞. 中 医耳鼻 咽喉科 学[ M I . 北京 : 中国 中医药 出版社 , 2 0 0 7 : 1 8 2 . 2 】 朱 崇华 . 辨 证 分型 治 疗梅 核 气 9 0例 小 结 [ J ] . 中 医药 导报 , 2 0 0 5 , 1 1 梅核 气 属 于郁 症 的 狭义 范 畴 , 其病因 、 病 机 与情 感 不 畅 、 气 机 【 郁 滞 所致 , 以心 情 抑郁 、 情绪 不 宁 、 胸部胀满、 胸 肋胀 痛 、 咽 中有 异 ( 8 ) : 2 8 — 2 9 . 3 1 程 勇鹏 , 刘红 星 , 丁树栋 . 辨证 治 疗梅核 气 9 0例[ J 】 . 时珍 国 医国药 , 物 梗 塞等 l 引 。所谓 “ 郁 之甚 者 , 治疗 奈何 ” , “ 木郁 达 之 , 火 郁发 之 , 土 『 郁夺之, 金 郁泄 之 , 水 郁折 之 ” 。结 气 病者 , 忧思 所生 也 。心 有存 者 , 2 0 0 3 。 1 4 ( 1 ) : 4 1 . 4 ] 陈旭 青 , 周龙 云. 关 于梅 核 气辨 证论 治 的 思考【 J 】 . 浙 江 中 医药 大学 神 有 所止 , 气 留而 不行 , 故蓄于内, 指 出情 感会 导 致气 机郁 结 , 故 对 『 梅 核 气 的病 因进 行耐 心 细致 的疏 导 是一 种 心理 治疗 的重 要 手段 。 学报 , 2 0 1 3 , 3 7 ( 1 2 ) : 1 4 6 1 — 1 4 6 2 . 5 1 周 家璇 , 王浩 , 陈 晓宇 , 等. 中 医对梅 核 气的 认识 、 治疗 思路 和研 究 情 感 的调 节 与身 心健 康存 在 着 非常 密切 的联 系 ,故应 经 常 开导 患 f 者, 保 持情 绪 稳定 , 维 持 心理 平衡 、 情 感舒 畅 , 促使 机 体各 项 功能 正 现 状f J 1 . 中国 医药科 学 , 2 0 1 2 , 2 ( 2 2 ) : 2 5 — 2 7 . 常, 脏腑 功 能正 常 。 [ 6 】 董 东华 , 叶人 . 中 医药 治疗 梅核 气近 况[ J 】 . 浙 江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杂病3例体会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杂病3例体会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杂病3例体会标签:调肝法;内科杂病;中医药疗法;针刺治疗“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肝有着深刻的认识。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主藏血,调节血运。

若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瘀血阻滞,经脉不畅,从而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可以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王旭高曾提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的说法。

调肝法既调理肝脏功能的治疗方法,包括平肝、疏肝、清肝、温肝、养肝等。

肝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多见肝阴、肝血的不足,实证则是气火有余,或为湿热等邪气所扰。

风阳内动上扰之证,则属本虚标实之证。

因此,肝病的治疗,有疏有清、有补有养,凡此等等,皆离不开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之治疗大法,调肝者,即使肝疏泄有度,气机调畅,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

《血证论》所谓:“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在临床学习实践中遇到从肝论治的杂病三则,在其调肝法这一总的治疗原则下,根据不同的证候,结合舌苔脉象,辨证施治,分别运用疏肝散结法、滋阴养血法、清肝泻火法等不同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针灸相结合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疏肝散结法治疗乳癖刘某,男,65岁,2011年6月5日初诊。

患者一个月前自觉双侧乳房轻微发胀,并未及时就医。

近半个月以来双侧乳房有膨隆感,胀痛明显,并伴有头晕目眩,胸胁胀满,纳少,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舌苔白,脉弦细等。

查体可见,两侧乳房乳晕处隆起,以乳头为中心,可触及圆盘状发育肥大的乳腺组织,边界清楚,活动度好,质地稍硬,局部红肿压痛,肿块直径约3 cm,乳头色暗无溢乳。

患者平素性格孤僻,心情忧郁。

诊断为乳癖,证属肝郁气结,痰湿凝滞,兼有瘀血。

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方药以柴胡疏肝散为主化裁,方药:柴胡、白芍、香附、丹参、浙贝、郁金、元胡各15 g,云苓10 g,当归、夏枯草、青皮、川芎各9 g,枳壳12 g,生牡蛎20 g。

水煎服,每日一剂。

祛瘀化痰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临床观察

祛瘀化痰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临床观察
时 ,对治 疗期 间各项 康复治 疗对 策进 指 导 ,使 得各 康 复治疗进行 地更 加有效 。综 合对 比治疗 结果可 以发 现 ,
在 该治疗 模式 下 ,观 察组 患者 各项 观察 指标 均 明显优 于对 照组 ,充分表 明该治疗对 策的有效性 。
I 6 ] 阳春明. 中医综合肺康复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应) l f [ o / . 广 州 中医药 大 学 , 2 0 0 9 ( 本 文 编辑 : 李 海燕 本文 校 对 : 赵 东凯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3 3 1 )
第 1 5卷第 1 5期 . 总第 2 6 3 期 2 0 1 7年 8 月 ・ r 月 刊
期作 用 下 ,将 使 得 患者 肺 部功 能 出 现不 同程 度 损 伤 , 间接 影响到 患者 日常活 动 ,部 分患 者更 存在 有生 活不 能 自理 的情 况 。受 通气 功能 降低 的影 响 ,患 者运 动量
祛瘀化痰汤治疗痰瘀 互结型子 宫肌瘤 临床观察



( 长春 市 中医院妇 科 ,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摘 要 : 目的 观 察祛 瘀化 痰 汤 治疗 痰瘀 互 结型子 宫肌 瘤 的 临床 疗效 。 方法 选 择 子 宫肌 瘤 患者 8 6 例 ,中 医辨证 分 型 均为 痰 瘀 互 结型 ,随机 分 为试 验 组和 对照 组 ,对 照组 采 用米 非 司酮 治疗 ,试 验 组采 用 祛瘀 化 痰 汤 治疗 , 比较2 组 患者 的 临床 效 果 。 结果 试 验 组治 疗总 有 效率 ( 8 8 . 4 %) 高于对 照组 ( 6 7 . 4 %) ,不 良反 应发 生率 ( O . 0 %) 低 于对 照组 ( 9 . 3 %) ,试验 组 治 疗后

化痰祛瘀法治疗脂肪肝临证心得

化痰祛瘀法治疗脂肪肝临证心得

化痰祛瘀法治疗脂肪肝临证心得作者:王化猛朱勤庄捷康素真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06期关键词:脂肪肝;化痰法;祛瘀法;临证经验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6-0026-02脂肪肝是由于饮酒、营养失调、肝细胞中毒损伤、代谢及内分泌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障碍。

中医文献中虽无脂肪肝之记载,究其临床表现,可归属“胁痛”、“积聚”、“肝痞”范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酒过度以及膏粱厚味的摄入,脂肪肝的发病率日渐增多。

笔者在脂肪肝治疗中结合康素真主任医师临床经验,施以化痰、祛瘀法,临床疗效较好,今略述体会如下,就教于同道。

1 脂肪肝运用化痰、祛瘀法的理论依据血与津液的运行,赖气之推动,如气滞则津液停运成为痰饮,血滞不运成为瘀血,内致脏腑筋骨,外达肌肤皮毛,无不如此。

痰瘀、痰饮和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且彼此间互相转化,痰凝可致血瘀,瘀血也可转化为痰阻。

脂肪肝大多存在程度不同的高脂血症,由于饮食膏粱厚味或长期嗜酒无度,而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痰湿凝聚,阻塞气机,肝失条达,气血郁滞,脉络壅塞,痰湿与气血相搏结而成血中“伏痰”,日久郁聚于肝脏,肝失调达,疏泄无力,致肝内脂类聚积终成脂肪肝。

其病位在肝脾,在病机上强调痰湿内阻,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既形成痰浊而为病邪,又增加血液黏稠度而致血瘀,致体内代谢产物不易排泻而郁积,故痰瘀乃脂肪肝的主要病理因素,痰滞、血瘀乃脂肪肝的主要病机。

从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对脂肪肝进行研究的结果,其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TG)、血糖常常高于正常,其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提示脂肪肝时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分发生变化而使血液的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从而对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有直接影响,可使病变的肝组织进一步缺血,加重原有的肝区病变;从病理上本病存在着肝内脂类聚积,肝纤维化等病症;从临床观察脂肪肝患者,出现胁胀痛、胃脘痞满、舌质瘀暗、肝肿大,相关生化检查之升高,血流缓慢,肝内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肝内管状结构模糊等,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痰凝血瘀症,痰瘀可贯穿于脂肪肝的全过程,因此应用化痰、祛瘀法治疗脂肪肝具有客观的理论依据。

试论痰瘀同病同治探究

试论痰瘀同病同治探究

试论痰瘀同病同治探究作者:杨杰王春莲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4期【摘要】中医传论理论认为痰和瘀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和致病因素。

但在探析有关中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往往痰和瘀在其病理上和治疗上有其同一性。

临证上有许多病都可以涉及,如:“怪病多痰”、“怪病多瘀”之说。

通过笔者跟己故国医大师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王静安教授和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杨贵荣教授学习心得及笔者通过相关中医文献的研习及临床体会,深析其理,认为痰和瘀危害人体健康是很大的,它既可单独成为致病因素,亦可联合致病,临证掌握这个规律,就可采用“痰瘀同病同治”法则治疗。

现就其痰瘀同病同治,探讨如下。

【关键词】试论;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痰瘀同病是临床上常见且难以治疗的病证,许多疑难病如中风、咳喘、头痛、癫、狂、痫、积证等常痰瘀同病相兼为患,临床表现复杂难辨,单用化痰或化瘀,疗效均差于痰瘀同治的方法。

本文通过对痰瘀同病同治的理论探析,运用痰瘀同病同治理论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1 痰瘀同病的客观性津与血在生理状态下同属阴精,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这种现象被称为“津血同源”。

在病理情况下可互相影响,津亏血滞,成痰为瘀,痰瘀互结为病等。

痰和瘀是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医述》云:“若素有郁痰,后因血滞,与痰相聚,名曰痰挟瘀血。

如先因伤血,血逆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

”痰之为病,随气流行,因此痰邪致病相当广泛。

加之痰性粘滞,极易阻碍血行,久则血瘀不畅,痰瘀互结,形成痰瘀同病。

若瘀血内存,气机受阻,升降失调,津液输泄障碍,痰浊内生,痰瘀俱为阴邪,同气相求,因瘀生痰,痰瘀交结为病。

1.1 痰瘀同源清代名医唐宗海著作《血证论》曰:“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

”说明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产物。

痰与瘀的病理变化,似乎各有其源,然而追溯其本,痰来自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阴精阳气失其常度,则津熬为痰,血滞为瘀,说明痰瘀实为同源。

连建伟教授重视调肝论治痰瘀互结证方法初探

连建伟教授重视调肝论治痰瘀互结证方法初探

吴毓英 钱俊华 连建伟(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摘要:[目的]总结连建伟教授治疗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连师临诊、学习连师的著作,搜集痰瘀互结证相关医案,结合中医理论与 临床辨证论治原则,总结连建伟教授从肝论治痰瘀互结证的辨证思维方法及临床治疗的经验,并举3则验案予以佐证。[结果]连建伟教授认为痰瘀 互结证与肝密切相关,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消瘀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痰法,平肝熄风、活血化痰法,清肝胆湿热、活血化痰法,通(肝)络逐瘀、活血化 痰法。所附医案,以其特有的经验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临床效佳。[结论]连建伟教授重视调肝论治痰瘀互结证的思想具有独创性,疗效显著。 关键词:痰瘀互结;调肝;辩证论治;连建伟;医案;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509( 2019 )07-0657-03
DOI: 10.16466/j.issnl005-5509.2019.07.007 Study on the Method of Professor LIAN Jianwei*s Treatment of Turbi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by Paying Attention to Regulating Liver WU Yuying,QIAN Junhua, LIAN Jianwei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310053) 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Professor LIAN Jianweiz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turbi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Methods]By studying the works of Professor LIAN Jianwei and following him in clinical practice to collect relevant medical cases of phlegm-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principle of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Professor LIAN Jianwei's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phlegm-blood stasis syndrome from the liver. And some examples of clinical cases are attached in this essay. [Result]Professor LIAN Jianwei believes that the syndrome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ver. The treatments include relieving the depressed liver, resolving phlegm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soothing liver and strengthening spleen,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solving phlegm; calming liver-wi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solving phlegm; clearing hepatobiliary damp-heat,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solving phlegm; dredging liver *s collaterals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The attached medical records are treated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ccording to his own experience along with the disease change, with good effect. [Conclusion]Professor LIAN Jianwei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by regulating the liver. He has unique views on it and often obtains great effect for mutual learning. Key words: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liver regulati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LIAN Jianwei; medical records;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妙文南京市级机关医院胡炜“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

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

现代研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

临证从“痰瘀互结”论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

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

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

痰瘀互结证之脉象可见弦、滑或沉涩,并视痰瘀之侧重不同而有别:痰胜于瘀者,其脉以滑或弦为主;瘀胜于痰者,其脉则以涩为主。

痰瘀互结证的常见临床表现1.2.1 疼痛疼痛是痰瘀互结为病最常见的症状。

《张氏医通》云:“痰挟死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

”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

此疼痛多部位固定,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且疼痛较顽固。

疼痛的具体部位常为痰瘀聚集之处:如痰瘀聚于心则胸痹心痛;聚于肝则胁痛;聚于胞宫则痛经;聚于经络则关节疼痛拘急……其中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者,常偏于瘀痛;疼痛重着缠绵,经久不愈,偏于痰阻致痛。

但临床运用中两者很难绝对分开。

1.2.2 麻木朱丹溪认为肢体麻木者,有“湿痰死血”。

痰瘀互结阻滞气血运行,肌表失于濡养,则麻木不仁。

喉科之病贵疏肝

喉科之病贵疏肝

喉科之病贵疏肝喉科之病贵疏肝王业龙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清。

王孟英:“肝主一身之里,……七情之病必由肝起。

”七情内伤,百病由生,喉科亦不例外。

正如朱丹溪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百病生焉。

”故前人有“万病不离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

说明肝致喉病,始于气郁。

气郁者,肝郁也。

肝气一郁,随气上下,无处不到,继而变幻不测,诸郁相之而起。

故凡发于上之邪者,咽喉无不受其害。

七情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体现。

七情冲和则安,失和则变,变则病也。

究其原因,总不外“因郁而病”和“因病而郁”两端。

凡因郁为病,不越三条,一是突然遭受意外的精神剌激,悲哀过度;二是谋虑不遂,所愿不得,志意乖违,致肝气郁结;三是凡事失所愿,恼怒伤肝,肝失疏泄等。

凡此种种,均可使肝气抑郁而失条达之性,肝气郁结,壅滞咽喉而令诸证作焉。

兹就喉科诸证疏肝应用略述如后:1.梅核气:属肝气郁结为患者,证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阻感。

或如食灸脔,咯不出,咽不下,状如梅核。

咽喉不红不肿不痛,饮食尚可顺利下咽。

精神抑郁,悒郁寡欢,胸闷胁胀,嗳气频频,或腹胀纳呆,食欲不振。

脉弦,苔薄白或滑腻。

治以疏肝健脾,解郁散结为主。

药用柴胡6g、当归、白术各9g、薄荷6g、制香附15g、郁金、制半夏、威灵仙各9g、川朴、陈皮各6g。

2.喉痹:由肝气郁结所致的喉痹,证见咽中不适,似有毛剌卡喉感,咯不出,咽不下,咽喉不红不肿不痛或微红微肿微痛。

精神抑郁,头晕目眩,胸闷不舒,或胸腹胀满,食欲不振,脉弦苔薄白。

治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消炎利咽之品。

药用治梅核气方去白术、厚朴、另射干、玄参各9g。

3 喉菌:属肝气郁结所致者,多在初期。

本病即属现代医学之喉癌,根治颇难。

病由初起,证见咽喉某部生一肿块,质地较硬,皮色不变,状如菌状,或如浮萍,咽中不适,有异物梗阻感,微痛,吞咽不利。

精神抑郁,食欲不振不振。

脉弦或弦滑苔薄白,治以疏肝理气,散结利咽。

药用柴胡6g、当归、白芍、郁金、川贝、山慈菇各9g,茯苓、制香附、黄药子、夏枯草、各15g、皂角剌、射干各9g、穿山甲、莪术各6g、硼砂(研吞)3g、大蒜汁(冲服)1.5g。

明清时期医案中痰瘀互结证证素特征研究

明清时期医案中痰瘀互结证证素特征研究

明清时期医案中痰瘀互结证证素特征研究
王雪梅;杨梅;何丹;林丽
【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
【年(卷),期】2013(030)001
【摘要】目的:探讨明清时期痰瘀互结证的证素特征.方法:收集明确诊断为痰瘀互
结证的医案并提取证素进行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痰瘀互结证病位证素主要是肝、胃、肺、肌肤、经络、心、筋骨、肾、胞宫,病性证素主要是气滞、热、气虚、风、湿、火、阴虚、毒、血虚、寒、津液亏虚等,对病位及病性证素采用因子分析,
得出痰瘀互结证的兼证如:痰瘀阻络证;湿热蕴肤;风寒犯肺;肝郁脾虚;气虚津亏;火毒内蕴;心胃瘀阻;虚热内扰;血虚不荣.结论:频数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在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痰瘀互结证的证素特征.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王雪梅;杨梅;何丹;林丽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基
础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4
【相关文献】
1.新闻语篇中推断证素的语篇特征研究——以英语疫情新闻文本为例
2.基于化痰脉通片降低H型高血压痰瘀互结证Hcy与中医证素的关系
3.《重订王孟英医案》19则泄泻医案的证素与辨证研究
4.《重订王孟英医案》19则泄泻医案的证素与辨证研究
5.《重订王孟英医案》19则泄泻医案的证素与辨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痰瘀互结理论基础渊流探赜

痰瘀互结理论基础渊流探赜

痰瘀互结理论基础渊流探赜王青;王雪梅;李倩;杨梅【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34)2【摘要】通过痰瘀互结理论源流的探析,了解各个时期痰瘀互结理论及临证治疗的进展,认为痰瘀互结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痰瘀互结又是其他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气滞、阳虚、脾虚与痰瘀的形成直接相关,其临床表现虚实夹杂,因此在痰瘀同治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病性因素.%Through mutual knot theory origin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this article helps to understand each period of mutual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theory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progress, the authors think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s the formation of the mutual "by many factors common function and form a pathological stat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and other disease produces mutual and pathological foundation.In addition, qi stagnation , Yang, spleen with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inclusion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therefore in unionizing phlegm and blood stagnation, the authors also consider other factors related to the disease.【总页数】3页(P5-6,10)【作者】王青;王雪梅;李倩;杨梅【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8【相关文献】1.钟灵毓秀静水深流——王万明书法作品探赜 [J], 贾永生2.索隐考疑事探赜照文心——姜剑云教授《文史索隐》和《文史探赜》的学术史意义 [J], 李剑清3."双一流"目标下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赜 [J], 袁小平4.全面精深探赜发蕴——评《词学渊粹——况周颐〈蕙风词话〉研究》 [J], 孙维城5.河西宝卷渊流探论 [J], 庆振轩;郭晓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见脑病痰瘀交结证治法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常见脑病痰瘀交结证治法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常见脑病痰瘀交结证治法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本研究旨在探讨常见脑病痰瘀交结证的治疗方法。

脑病是指一种以
脑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痰瘀交结证则是中医学中对脑病病因
病机的一种解释。

痰瘀交结证是指因饮食不调、情志不畅、久病慢病等
原因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痰浊停留、血液淤滞,最终导致脑病
发生。

中医学认为,治疗痰瘀交结证应该从改善气血运行、祛除痰浊、活
血化瘀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按摩等等。

然而,针对常见脑病痰瘀交结证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较为匮乏,需要更多的临床
研究加以验证。

本研究将采用对照实验设计,以中药治疗作为观察组,以传统西医
疗法作为对照组。

招募20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脑病痰瘀交结证患者,随
机分配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中药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西医
疗法。

疗程为8周,每2周随访1次,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症状的改善情
况以及严重程度的变化,并对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同
时计算治疗有效率。

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常见脑病痰瘀交结证的治疗方法进行对照实验,
验证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和方案,进
一步推动中医药融入现代医学之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痰瘀论治疑难病(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痰瘀论治疑难病(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痰瘀论治疑难病(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类风湿性关节炎)1.老年痴呆肾虚血瘀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临床各种老年病的病理基础。

肾虚血瘀与衰老密切相关, 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内寓元阴元阳, 藏先天之精, 为生命的物质基础。

另外血瘀也与衰老密切相关, 血不能自行, 必须靠气的推动, 肾精不足则不能化气, 气虚则无力推动, 血行不畅留而为瘀。

由此可见肾虚血瘀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二者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 其中肾虚为本, 血瘀为标, 本虚标实, 肾虚血瘀为老年病的基本病理。

人至老年, 下元虚衰, 虚阳上浮, 痰浊随之上泛, 与瘀血交互为患, 上扰清空, 则神明受阻, 气血不能通调, 出现神志异常。

某男, 73岁, 2002年 10月 13日初诊, 家属代述记忆力逐年下降, 遗忘明显, 性格改变, 疑心较大, 行为异常, 同时出现轻度智力障碍, 反应迟钝, 语言表达欠清, 时有词不达意。

CT 示: 脑萎缩。

西医诊断为: 老年痴呆 (阿尔海默氏型 ), 脑萎缩。

经西医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

刻诊: 头晕头痛, 失眠健忘时有幻觉, 近来脱发明显。

病人形体消瘦, 语言表达失常,须发皆白, 颜面及双手有较多老年斑。

舌紫黯苔白微厚腻, 脉沉迟。

辨证为心肾两虚夹痰浊瘀血, 痹阻脑络, 髓海失充。

治以补肾健脑养心, 填精益髓, 同时佐以活血通络。

药用: 熟地 20g , 山茱萸 20g, 石斛 15g, 麦冬 15g ,五味子 15g , 石菖蒲 15g , 远志 15g , 制首乌 15g , 巴戟15g ,肉桂 5g, 附子 5g, 益智仁 20g , 鹿角胶 15g , 丹参 20g , 川芎15g, 地龙 20g , 葛根 20g, 红花 15g, 赤芍 20g , 甘草 15g , 南星 15g。

水煎日 1剂早晚温服。

服药 30剂, 语言表达基本清楚, 夜间睡眠良好, 服药期间情绪稳定。

前方加龟板 15g, 加强滋阴之力。

杂症治论——气、血(淤)、痰、郁

杂症治论——气、血(淤)、痰、郁

杂症治论——气、血(淤)、痰、郁杂症主治四字者,气、血、痰、郁也。

已故名医朱丹溪对这四字的治法认为: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参差互用,各尽其妙。

已故名医薛立斋先生从而广之,气用补中,而参以八味,益气之源也;血用四物,而参以六味,壮水之主也;痰用二陈,而兼以六君,补脾土以胜湿,治痰之本也;郁用越鞠,而兼以逍遥,所谓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

用药之妙,愈见精微。

已故名医程钟龄先生认为:气虚者,宜四君辈,而气实者,则香苏、平胃之类可用也;血虚者,宜四物辈,而血实者,则手拈、失笑之类可用也;寻常之痰,可用二陈辈,而顽痰胶固致生怪症者,自非滚痰丸之类不济也;些小之郁,可用越鞠、逍遥辈,而五郁相混,以致腹膨肿满,二便不通者,自非神佑、承气之类弗济也。

近代已故名医秦伯未先生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发挥,将它们的治法分解得更详尽细致,兹总结介绍如下:气病治法:治疗气病的大法,分为:(一)补(气虚则补),(二)疏(气滞则疏),(三)升(气陷则升),(四)降(气逆则降)等四类。

补气法又分四类(一)培补中气法,适用于精神疲倦,面色萎黄,懒言音低,四肢无力,消化不良,大便溏泄等等症。

常用药品有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茯苓、山药、扁豆等等。

(二)补养肺气法,适用于肺痿、久咳、声低音怯、呼吸气短等症。

常用药物有黄芪、山药、北沙参、麦冬、五味子、冬虫夏草等等。

(三)益卫固表法,适用于表虚多汗,汗出恶风,容易感冒等等病症。

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浮小麦、麻黄根、煅牡蛎等等。

(四)温补肾气法,适用于畏寒、四肢不温,腰冷酸痛、吸气困难,小便频数或不禁等等病症。

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药、杞子、巴戟等等。

疏气(即调气、舒气、理气、利气、行气等等,名称不同,轻重不一,但总的来说,都是疏畅气分)(一)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胸隔痞闷,两胁、少腹作胀作痛,嗳气,矢气等等病症。

常用药物有郁、香附、柴胡、青皮、橘叶、延胡索、金玲子、玫瑰花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第14卷 第7期 2012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7 Jul .,2012痰是机体的病理产物,凡体内任何组织在病理发展过程所产生的非正常体液,统称痰饮,一般稠者为痰,稀者为饮。

瘀即瘀血,指停滞并已凝结的血液。

它既包括经络中的凝血,也包括离经之血而凝结者。

痰与瘀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

《灵枢・百病始生》云:“湿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

”认为津血留滞而产生痰瘀同病的病理变化,即血运不畅而成瘀,津液凝聚而为痰。

1 从肝论治痰瘀互结证之理痰瘀同源理论,实始于《内经》,《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说明了津血同源,津液可以转化为血液。

《医学入门》说:“痰乃津血所成”。

因此,可认为:痰、瘀由津液所化,分别是人体水液、血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浊源于津液,瘀血源于血液,是津血不归正化的结果。

韩学杰、沈绍功等认为痰瘀之形成与五脏六腑相关,多由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失和,气机失调,水液代谢紊乱,积聚成痰,痰凝气滞,阻于络脉,痰浊瘀血交结,而致痰瘀同病[1]。

笔者认为:痰瘀互结证和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常皆有关,尤其是与肝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1.1 气机紊乱是产生痰瘀互结的基础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咳嗽》指出:“须知试论重视调肝论治痰瘀互结证王雪梅,杨梅,何丹(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不利津熬为痰,血滞为瘀,而构成痰瘀的相关性,临证中辨久病之“瘀”和怪病之“痰”时应当将两者联系起考虑从肝论治,突出调肝以治痰瘀互结证的重要性。

关键词:痰瘀互结证;肝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7- 0059- 02收稿日期:2012-01-14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课题项目(2010C166)作者简介:王雪梅(1979-),女,云南江川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教学及科研。

Discussion on Treatment Importance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from Regulating liverWANG Xue-mei,YANG Mei,HE Dan(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Abstract :Liver controls dispersion,visceral dysfunction and blood stasis leading to constitute interelation between phlegm and stasis.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tasis in the chronic disease and the phlegm of strange disease should be considered since the two are linked from the regulation of the liver treatment,the treatment of liver for the treatment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s very important.Key words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liver 医杂志,2000 ( 1 ):57.[ 3 ] 曾红.对《伤寒论》三阳经辨证施护的初步探讨[ J ] .实用护理杂志,1989,5 ( 5 ):5-7.[ 4 ] 刘玉珍,林家坤.《伤寒论》太阳中风证护理初探[ J ] .江西中医药,1998,29 ( 2 ):51.[ 5 ] 卢华琳.论《伤寒论》辨证施护思想在方药服法和药后护理中的运用[ J ] . 现代护理,2006,12 ( 30 ):2935-2936.[ 6 ] 陈洪群.张仲景辨证施护思想浅探[ J ] .河北中医,2000,22 ( 8 ):627-628.[ 7 ] 王红.试论《伤寒论》辨证施护的规律[ J ] .当代护士,2003 ( 9 ):31-32.[ 8 ] 童增华.浅析《伤寒杂病论》药物煎服法[ J ] .湖北中医杂志,1989 ( 5 ):31-32.[ 9 ] 杨生贵,吕德元.《伤寒论》护理学浅析[ J ] .四川中医,1999 ( 8 ):3.[ 10 ]李佳,宗秀芝.《伤寒论》中护理学思想浅析[ J ]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16 ( 4 ):56-57.[ 11 ] 胡慧.《伤寒论》煎药服药方法及药后护理初探[ J ] .湖北中医杂志,2003,25 ( 1 ):54-55.[ 12 ] 陈倩琪.浅谈《伤寒论》中的调摄护理[ J ] .光明中医,2007,22 ( 2 ):13-15.[ 13 ]邓筱娟.张仲景护病观初探[ J ] .河南中医,2003,23 ( 4 ):1-2.[ 14 ] 陈美惠.张仲景养生思想及养生方法研究[ D ]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15 ] 彭碧芳,陈建秀.浅谈中医饮食调护的体会[ J ]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 ( 1 ):46.[ 16 ] 张廷欣,魏杰,李良.浅谈仲景护理学术思想[ J ] .2005,35 ( 3 ):134.[ 17 ] 时玉昌.浅谈《伤寒杂病论》之中医护理[ J ] .江苏中医药,2007,39 ( 3 ):49-51.[ 18 ]包凤,李庆洁.《伤寒杂病论》护理九法述要[ J ] .国医论坛,2003,18 ( 3 ):3-4.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4卷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亦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

”两位医家阐释了痰瘀形成是血瘀在先,痰停在后。

据查也有医家认为痰停在先,血瘀在后。

著名医家邓铁涛曾提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

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

[2]津血运行输布全赖气的推动作用,若气机调畅,则津液输布正常,反之如气滞、气虚推动不利,温煦、固摄失职,则津液运行迟缓,凝聚为痰,痰凝气滞则血运不畅,极易产生血瘀,留血和凝痰相聚则生痰瘀;或因痰浊蕴久生热,痰热伤津灼液,津枯液燥,血液黏稠,与痰热胶着互结致血行不畅也可成痰瘀,甚者痰热蕴久,痰从火化,火热之邪迫血妄行,血不循经运行,溢出络脉成离经之血。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发现痰与血同属阴邪,易于交结凝固,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气机失调则血瘀痰结。

痰和瘀是气机升降紊乱的病理产物,气机不利,津液停聚成痰,痰阻气滞,则痰瘀互结,或由气机不利,血行瘀滞,津液停聚,也可形成痰瘀互阻。

因此,气机阻滞对痰饮和瘀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痰滞血瘀,血瘀则痰滞,形成恶性循环,胶结不解,多种原因相互交结,使临床上的疾病显示出疑、难、杂、重的特点[3]。

1.2肝失疏泄是痰瘀互结的关键《读医随笔》中说:“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当肝失疏泄,常发生痰、饮、水、湿与瘀血内阻,形成痰瘀同病的各种证候。

肝主疏泄,调节脾、肺、肾、三焦及胆的气机升降,促进脾肺肾三脏水液代谢功能,清代唐容川指出:“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若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则水停,从而形成痰饮,痰阻气机,血行不畅,而成痰瘀互结。

肝主藏血,斡旋一身之津,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和输布,若肝气郁抑,疏泄失司,则影响肺之升降,脾之健运,肾之开阖,三焦决渎,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积水成饮,津凝为痰,进而导致痰瘀互结。

若肝失疏泄,失其条达,肝失所藏,则血脉不畅,或血离经而妄行,则瘀血形成,血瘀于经隧,经脉血行不畅,津液也随之受阻,从而导致痰瘀互结之变。

此外,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肝阴亏虚,肝火旺盛,亦可迫血外溢,血瘀阻络,或炼液灼津成痰,形成痰瘀互阻之势。

2 因肝而致痰瘀互结之病证《灵枢・百病始生》云:“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认为积证的病因为郁怒伤肝;病机为气血逆乱,阳气不行,六输不通;病理为凝血蕴里不散(瘀血),津液涩渗(痰),着而不去;症状为积,即肝积。

《古今医鉴》云:“胁痛者……或痰瘀流注于血,与血相搏。

”《医门法律・脏病》也曰:“脏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胁痛,肝火旺,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清・高锦庭曰:“痰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现代研究表明脂肪肝、肝纤维化、肿瘤等均隶属于中医积证、胁痛范畴,杨钦河等[4]认为脂肪肝的形成多由于痰湿内蕴,或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血滞为瘀,进而痰湿、瘀血内结,停积于肝,遂形成胁痛、积证,在临床中以祛湿活血为主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齐洪军等[5]认为痰瘀互阻于肝络是形成肝硬化的总病机和共同的病理过程。

3 调肝治疗痰瘀互结之方药痰瘀理论未提出之前,历代医家已经从临床实践出发创造了许多痰瘀同治的法和方药。

明・罗赤诚在《医宗粹言》中指出:“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治宜导痰消血。

若素有郁痰所积,后因伤血,故血随蓄滞,与痰相聚,名曰痰挟瘀血……治医破血消痰。

”程门雪指出:“活血化瘀和化痰逐饮同样处于重要位置”。

“百病生于气”,气机不畅,津停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互结,进一步阻碍气机,治疗应以调气为先,并根据痰瘀互结证中因痰、瘀主次的不同在病理表现及治疗上有所侧重,当痰瘀比例相当的时候祛瘀化痰并重。

代表方剂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三》中的芎术丸,川芎、苍术为丸又称越鞠丸,主解诸郁,川芎、苍术为主药,神曲、山栀辅助苍术治痰,香附辅助川芎化瘀,合而成为痰瘀同治方;《金匮要略》中的当归芍药散也是调肝治疗痰瘀互结的代表,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化瘀,养血滋肝;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化痰利水。

二者合而成为痰瘀同治之剂;此外,清代《温病条辨》吴鞠通方——新绛旋覆花汤,组方包括新绛、桃仁、归须、丹皮、旋覆花、制半夏、陈皮。

方中新绛活血和络,配合桃仁、丹皮、归须活血化瘀,养血和络;旋覆花消痰下气,行水软坚,配合制半夏、陈皮化痰燥湿,健脾理气。

故新绛、旋覆花合用之即为痰瘀同治之剂。

总之,很多病症在中医辨证上多具有“痰瘀互结”的病机特点,因此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痰瘀同治收效较好,而且痰病从血论治,血病从痰论治,也往往能立起沉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