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2声现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现象知识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声现象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声学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生活经验对声音的传播和特有一定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以及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生活实例、小组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声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扬声器、话筒、音叉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同时,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响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编写一个关于声音的小故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教案
4.了解噪声的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发生及传播的;
3.通过探究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的实验,了解和学习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实验探究法);
4.实验探究中能够收集实验现象及数据,并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
师生交流,引入课题—声的利用
活动二:
自主学习,了解声音能传递信息。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提出学习要求。
1.自主学习提纲:
(1)通过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2)蝙蝠夜间时怎样活动的?
(3)了解声呐系统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声呐系统是利用什么原理工作的?
2.自主学习要求:
(1)依据学习提纲,认真阅读教材“声与信息”部分;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活动二: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师演示: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鼓面上纸团的振动情况。
学生体验:用直尺伸出桌面相同的长度,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比较振动的幅度与声音的大小的关系。
师生交流,弄清影响响度的因素:
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是,能
5.学习活动的阶段性是否清晰合理,符合导入、探究、总结、迁移的逻辑?
符合
6.学习活动是否能展示出学生对目标的达成状况?
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教案这篇文章共14961字。
第二章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所用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第3节 声的利用(含教学反思)
第3节声的利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教学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教学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用具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多媒体展示几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远处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海豚利用声波识别食物、敌人和它们周围的环境……学生欣赏并交流讨论,自然界中的声现象非常多,声音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的应用,你能列举一些例子吗?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声与信息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说明了人们可以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对这些例子,可以分类吗?按怎样的依据来分好?1.从异常声音中获取信息轰隆隆的雷声——预示下雨听诊器听心跳声——诊断心脏的情况听敲铁轨的声音——判断螺栓松动汽车修理师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判断故障小结: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2.次声波传递信息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次声波能不能传递信息呢?次声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地震爆发前,许多动物往往有异常反应,如老鼠逃出洞,牛马不入圈,鸡犬不宁等。
这主要是由地震爆发前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强烈的次声波引起的。
【课件展示】介绍2005年海啸死亡人数和其强大的破坏力。
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在印度夺去约10 000人性命,斯里兰卡40 000余人遇难,而印尼的死伤人数为23万人之多。
这可能是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可是,大多数海洋生物可以存活,水母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要比风暴和波浪快得多,所以,水母才能提前收到风暴的“预告”,迅速采取躲避措施。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讲义(新版)新人教版
声现象(讲义)一、知识点睛1.常见的物理实验方法(1)转换法:把的现象转换成的现象。
应用:。
(2)实验推理法:有的实验受条件限制难以实现,可在大量可靠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得出规律。
应用:。
(3)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受影响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因素,而控制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
应用:。
2.声音的特性和波形图频率越高,越高;波形图横向越。
振幅:物体振动时离开_ 的最大距离;决定的大小。
振幅越大,越大;波形图纵向越。
波形:波的形状反映的是声音的。
3.影响乐器音调的因素:鼓:、;编钟、铜锣:、;弦乐器:、、;管乐器:。
二、精讲精练【板块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有声音的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C.振动停止,声音要慢慢消失 D.拍桌子时,桌子不振动也可以发声2.如图所示,用一个纸糊的箱子盖在音响的喇叭上,然后把一个玩具小矮人放在纸箱上,当用这个喇叭播放音乐时,小矮人便会翩翩起舞,这说明了。
3.如图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该实验使用了法,乒乓球的作用是。
4.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运用的物理方法是。
5.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
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
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会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5、会解释生活中的有关声音传播的现象。
学案导学【导学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源即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具体理解为:(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如婉转的鸟鸣是靠其气管的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引起的振动;笛子和箫都是依靠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蝉的发音器就在腹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振动而发出声音;“泉水叮咚”主要是由于泉水的振动发声;气球破裂时发出的爆响主要是空气的振动发声;人发出声音靠的是声带的振动。
(2)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会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
(3)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来相同的声音,记录声音的方法有早期的机械唱片、现代的磁带和激光唱盘等。
【基础训练1】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 A )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 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 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导学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这些传播声音的媒介,我们称之为介质.没有介质,声音是无法传播的。
声音传播的具体过程是:振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
这些随发声物体振动的介质,又带动较远的其他介质振动,从而使振动向外传播。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pptx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知3-讲
3. 回声 (1)形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 (2)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 .1 s
以上。 (3)回声应用
知3-讲
①改善音质: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就分辨不出回声和原声, 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音乐厅中常利用这种原理使演 奏的效果更好。
知1-练
解题秘方:找出发声物体,再判断其是固体、液体 还是气体。 解析:空气流动形成风,风是气体,风的吼声是气 体振动产生的;马靠声带(固体)振动发声;黄河咆哮 靠水(液体)振动发声。
知1-练
特别提示:几种常见动物的发声部位:蟋蟀、蝈蝈 靠翅膀的相互摩擦而发声,蝴蝶、蚊子等靠翅膀振 动发声,蝉靠腹部的鼓膜振动发声,鸟靠鸣管振动 发声。
拓展延伸
知3-讲
骨传导
①骨传导: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
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骨传导的原理是固
体可以传声。
②体验骨传声的实验: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
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能
听到音叉的声音。
知3-练
例 4 夏天,坐在教室学习的同学们,听见了窗外隆隆的
雷声,雷声传入同学们耳朵的过程中,声速大小的
变化情况是( )
A. 变大
B. 变小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知3-练
解题秘方:先分析声音传播过程中,依次经过的介 质种类;再比较各种介质中声速的大小变化。
解析:雷声依次经过“空气→玻璃→空气”,进入 耳朵;由于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气 体快,所以声速变化情况是“慢→快→慢”,即先 变大后变小。 答案: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声现象 复习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声现象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二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
2.加深学生对声现象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声的基本特征。
2.声的传播速度。
3.声音的产生和接收。
三、教学重点1.复习声的基本特征、传播速度等概念。
2.复习声音的产生和接收的原理。
3.加深对声现象的实际应用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声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声的基本特征1.提问:声是怎么产生的?声有哪些基本特征?2.学生回答:声是物体振动传播产生的,声的基本特征有响度、音调、音速和音色。
3.教师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确认和补充,确保学生对声的基本特征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复习声的传播速度1.提问: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有差异吗?为什么?2.学生回答: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因为不同介质中的分子密度和弹性模量不同。
3.教师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确认并引导他们思考分子密度和弹性模量对声传播速度的影响。
第三步:复习声音的产生和接收1.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怎么被人耳接收?2.学生回答: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经过空气中的传播,最终被人耳接收。
声音的产生和接收分别通过发声体和耳朵完成。
3.教师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引导,解释发声体和耳朵的原理和作用。
第四步:实验操作1.实验1:测量声的传播速度。
•要求学生分组自行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与理论结果进行比对。
2.实验2:观察声的传播特征。
•要求学生分组自行进行实验,观察声的传播特征,并撰写实验报告。
•学生将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第五步:讨论和总结1.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小组讨论,并就声现象的应用进行思考和交流。
【精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含答案)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课【复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3.了解乐音的特性及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4.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6.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7.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声音产生和传播;②乐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①回声测距离;②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学具准备】音叉、发音齿轮、尺子、纸筒、橡皮膜、蜡烛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导学案。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知识网络图。
【复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导入语:(展示图片)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歌声美妙动听……声现象和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就来复习这看似简单,但又藏有许多奥秘的《声现象》。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出课题,结合网络结构图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后面的几个专题复习就是围绕本章的内容而展开的,这样能使学生的复习有明确的目标。
二、专题复习【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聚焦:1.声音是由物体的所产生的,停止,发声随之停止。
2.声音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的方式传播.。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不同,正常情况下,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m/s。
4.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
实验探究一:利用音叉、鼓、乒乓球、烧杯、水等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1: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
说明。
实验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初步学会用实验和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橡皮筋、铅笔、木盒、真空罩、闹钟、鼓、光碟、光盘、存储卡。
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二、新课讲授,师生互动(一)声音的产生想想做做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观察、体验、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从上面的活动可以看出,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说出一些发声现象的道理吗?比如蝈是怎么发声的?如果让发声的物体不在发声,又该怎么做?振动可以发声。
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如图是早期的机械唱片表面的放大图。
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
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2.3声的利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声的利用Array【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用具】蜡烛、打火机、空塑料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包括声音、超声)和次声。
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进行新课(一)自学思考首先请同学们“声音与信息”部分,完成学案上(一)。
(二)观察思考学习了第一部分内容之后,大家了解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声波和水波相似,水波能传递能量,声波能传递能量吗?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实验,完成学案上(二)。
演示:振动空塑料瓶使它发声,对着烛焰,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说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三)自学交流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且被广泛应用。
你想知道这些应用吗?请同学们自学“声音与能量”部分,完成学案上(三)。
Array(四)知识拓展看课本40页科学世界,完成学案上(四)回音壁:现象: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两个人把耳朵靠近墙,即可清楚地听见远在另一端的对方的声音,而且说话的声音回音悠长。
(原因: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围墙的建造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
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弧度过度柔和,有利于声波的规则反射。
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至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三音石:现象:站在皇穹宇门前的第一块石板上发一声,可以很清楚地听到一声回音;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发一声,能有两次的回音;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就能有三声回音,这就是著名的“三音石”。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教案主题:声现象教学年级:八年级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3.学会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2.声音的特性。
教学难点:1.声音的特性;2.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现象。
教具准备:1.投影仪;2.PPT课件;3.示波器;4.空吹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2)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并引导学生回答: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Step 2:声音的产生(20分钟)(1)教师通过示波器演示音叉的产生声音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声音: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用空吹笛吹气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Step 3:声音的传播(20分钟)(1)教师通过示意图和PPT课件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通过振动的物体传播,传播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
Step 4:声音的特性(30分钟)(1)教师通过PPT课件讲解声音的特性:音高、音量和音色。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为什么人说话声音大小不同?为什么不同乐器奏出来的声音听起来不一样?Step 5:课堂展示(20分钟)(1)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
(2)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声音的重要性和应用。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学反思:在设计教案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更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理解一些现象。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人教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今天我们来学习认识有关的声现象。
二、进行新课(一)自学思考同学们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请同学们看课本27页“想想做做”完成学案(一)教师巡回参与各个小组问讯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共识,并及时点拨。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蝈蝈的叫声是蝈蝈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电唱机是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二)实验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它是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2节声音的特性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4. 美育涵养:通过辨识不同乐器的音色,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美育素养。
5. 团队协作: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实物模型:展示发声体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音色与发声体的关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声音的特性》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同声音的特性?”比如,我们如何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或者为什么同样的歌曲由不同乐器演奏听起来不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声音特性的奥秘。
9. 声音与生活实际
- 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警报、音乐、语音通信等。
- 噪音污染及其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10. 声学实验
- 利用共鸣管、音叉等实验器材观察声音特性的变化。
-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七、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与振动频率、振幅和发声体结构的关系。我们通过实际案例、实验活动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了声音特性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声音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3节声的利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声音传播和利用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答案:声音的声强为声音的强度除以声速(340m/s)= 0.000308m/s。
4.例题4:一个声音的声强为0.1W/m²,求声音的强度。
答案:声音的强度为声音的声强(0.000308m/s)乘以声速(340m/s)= 0.1W。
5.例题5:一个声音的声强为1W/m²,求声音的频率。
答案:声音的频率为声音的强度(0.1W)除以声速(340m/s)= 0.000308Hz。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1.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计算机。
2.物理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麦克风等。
3.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如声级计、隔音材料等。
课程平台:
1.学校提供的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内容和作业。
2.在线教育平台,如Khan Academy、Coursera等,用于补充教学资源和练习。
八、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思考以下问题: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与课本相符合?
2.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作业布置是否适量,作业反馈是否及时有效?
动手实践:
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或家中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声学实验,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扬声器或尝试声波焊接技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2、声现象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第二单元内容声现象总课时 5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
难点:声音的特性,声学计算。
教材分析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夲章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对声学的了解通过有趣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为以后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易接受一些新鲜趣味的物理现象。
但由于初学物理对概念的表述很难达到准确,对回声的计算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公式运用,变形,单位换算等问题。
思路设计1、让学生通过做、看、感受、听、思考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全方位感知声音。
2、注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相结合。
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
课时分配序号内容课时课型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探究2 声音的特性 1 探究3 声的利用 1 新授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 新授5 单元小结 1 复习本单元的评价方式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
主备教师:许亚丽第一单元内容机械运动总课时4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估测时间。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2.能选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为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及相对性,理解参照物概念,能描述物体运动。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材分析本章从长度测量入手,讲述运动的测量和初步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机械运动为相对性,运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本章内容是以后学习运动和力知识基础,熟练掌握本章知识对学习整个力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章内容学生在生活和小学的学习中,都已经接触过。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从已经有基础出发,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总结规律,达到最终目的。
扎兰屯市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知识与技能】1.知道乐音和噪声的区别。
2.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了解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3.能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辨别防止噪声危害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让学生根据现有器材现场演示探究实验。
3.组织学生善于发现,积极动手实验,并加以评估、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学会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乐于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创设引入】欣赏一段音乐和播放一段噪音,让学生感受,引入新课。
学习内容: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阅读课本P42至P44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熟记噪声的两种定义。
【自学检测】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噪声的来源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观察噪声的波形)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学校周围的噪声主要来源有哪些?(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____d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声现象1.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2.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材安排了若干随堂实验探究活动,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应该说,这些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实际探究过程有很大差距,例如,问题提出不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实验过程也相对简单.这样的设计,是由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应该说,学生学习本章内容时,对探究活动相当陌生,处于初级阶段.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骨传导”“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课程理念.教学中还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加强对生活中的科学和技术的理解,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本套教材精心安排了每一章的章首图,还为这些图片配上相应的小散文,力图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本章的章首图是一队行走中的大象.我们在动物园中观察知道,大象的活动通常是无声无息的.那么,大象的活动跟声音有什么关系?这无声中蕴含着什么?这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本图不像其他一些图(如编钟、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反而会使学生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本图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教学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重点】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难点】对声波的理解,区分音调与响度.一、声音的产生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用图介绍不同物体发声的图景:声带的振动、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工件和砂轮相互摩擦引起它们的振动,以及青蛙通过气囊的振动等,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教学中最好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在学生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如尺子振动发声、声带振动发声、击打纸片发声等),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都发生振动的基本特征.这一章的“探究”相对后面的几章而言比较容易,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体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设计通过做什么样的活动,达到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目的.也可以将学生讨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与探究活动结合在一起展开教学,让学生边活动、边探讨,最后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结论.二、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对固、气、液三态物质传声的教学做了不同的安排.教学中重点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固体传声的实验器材易得,比较好做,关键是让学生领悟到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但容易被初学者忽略.由于气体传声实验条件要求高,所以教学中安排了空气传声的演示实验.对于液体传声,教材安排由学生设计实验.注意要求不可过高,重点应放在学生相互讨论和实验方案的提出上.液体传声的实验可以将一振源(机械表、电铃等)放在塑料袋里,然后把塑料袋密封后放在水里,看看水是否能传声.三、声速在第一章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因此一般性地使用声速这一概念是可以的.另外,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回声、雷电等.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从分析数据获得信息,是学习物理的一项重要能力.教师在此处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方法的练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准备】真空罩、电铃、抽气机、激光灯、平面镜、土电话各1件,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铁架台、音叉、细线、乒乓球、小锤;(2)烧杯、水、橡皮筋、木梳;(3)钢尺、塑料泡沫.导入一: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导入二:选用电影《让子弹飞》的开始片段,影片开始的情节是:高空中一只雄鹰在展翅翱翔,发出嘶哑的叫声,山谷中延伸出长长的铁轨,一个人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过一会一辆火车汽笛长鸣,从远处开来,车里传出悠扬的歌声.这个人把耳朵贴在铁轨上,他在干什么呢?同时影片中还听到了许多其他的声音,适时抓住机会,反问学生: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从而引入第一个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也为下面的固体能传声埋下伏笔.一、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1.问题启发(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2)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2.探究实验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尤其强调将发声时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学生开始实验1并归纳总结.总结: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1) 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2) 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总结: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吹瓶子口,听声音.(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绒球,然后交换进行.(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总结:气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设计意图]通过四个常见而且学生易做的实验,容易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通过学生边做边观察,很容易达到实验探究结果的目的.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思路一我国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了几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呢?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生活中的物理:1.在课堂上,大家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能传声呢?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听到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的吗?说明了什么问题?提出问题: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实验探究: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放映水波的传播.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问:水滴使水面振动,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思路二1.三个实例:(1)早读时,我们能听见旁边教室里同学的读书声.(2)虽然看不见鸟儿,但我们能听到林中鸟儿的歌声.(3)我们能听到远处火车的轰鸣声.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学生活动:学生猜测.2.动画演示实验:我们敲响音叉,用一个乒乓球去靠近另一个音叉进行观察.学生活动:观察后说明现象.3.知识点归纳:(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都叫声音的介质.(3)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了解)声源振动压缩邻近空气时,这部分空气就变密,声源反方向振动时,空气就变疏.声源邻近空气的振动又引起周围更远的空气也发生疏密相间的变化,从而把振动向四周传播.因此,声也是一种波,叫做声波.动画演示:声波.强调四个重点词:振动、声源、介质、声波.[知识拓展]人能够听到声音的条件:①有声源;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③人的听觉系统良好;④音量(响度)达到一定的程度;⑤声音的频率(音调)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三、声速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总结:(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2)常温时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通过对声速的学习,评议自己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进一步问:3次敲击声分别是沿着什提出问题: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得多?学生讨论,交流意见.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回声.老师介绍:回音壁的发声原理.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手拨琴弦,琴弦由于振动而产生声音,所以声源是琴弦.故选B.2.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小溪边听到流水的“哗哗”声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选项A,D中有液体,但它们是发声体,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耳朵,说明气体可以传声,A,D错;选项B中小鸟的“唧唧”声也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说明气体可以传声,B错;选项C中人的声音穿过空气和水被鱼儿听到,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故选C.3.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A.一声B.最多2声C.3声D.4声解析:在一根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次,产生的敲击声会通过三种不同的介质传播:①沿着固体水管传播;②沿着水管中的液体——水传播;③沿着水管周围的空气传播;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在另一端的乙同学听到的第一声是通过水管传来的,第二声是通过水传来的,第三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即共听到3次声音.故选C.4.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 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v声=340 m/s)解: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 s听到回声,说明声音从发出到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t0.6 s.因为v,所以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s=vt=340 m/s×0.6 s=204 m.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4.回声定位的利用:s=vt(tt回).一、教材作业【必做题】【选做题】教材第31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C.把声音反射回去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2.一种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3.考场上,监考老师宣读考生守则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产生并通过传入考生耳中的.4.下列实验或事例,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往鼓面上撒一些碎纸屑,敲鼓时见到碎纸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碎纸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说明.(2)用手机甲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乙,能看到手机乙指示灯在闪烁,却听不到手机乙响铃.说明.【能力提升】5.超音速飞机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数.某超音速飞机的马赫数为2.6,那么它的飞行速度为多少m/s?6.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述符合科学道理吗?7.一辆汽车以30 m/s的速度在山崖的正前方行驶,司机按响喇叭2 s后听到回声,则:司机按响喇叭的时候汽车距山崖多远?【拓展探究】8.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小明在家中听音响时,忽然想到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将声音传到远方.小明想:“声音的这种波动我为什么看不见?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小明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小碟、一段铁丝和一勺洗衣粉.小明将洗衣粉倒入碟子中,加水溶解.然后将铁丝弯成一个带把的铁圈,将铁圈放在水中,使铁圈附上一层薄膜.小明将铁圈放在音响的喇叭前,打开音响.这时,他发现,薄膜随着声音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如图所示.(1)小明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2)小明的研究大致上经历了什么样的探究过程?(3)小明在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运用了什么物理学的探究方法?【答案与解析】1.D[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面停止了振动,故鼓声消失了.故选D.]2.B[解析:本题考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故选B.]3.振动空气[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体振动发声,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4.(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析:(1)由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所以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按住鼓面后,碎纸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只能看到指示灯在闪烁,但是不能听见铃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5.解:它的飞行速度是v=2.6×340 m/s=884 m/s.6.不符合科学道理.[解析:这段描述不符合科学道理.理由是: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因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天狼号爆炸发出的声音根本无法传到神鹰号上.]7.解:在2 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v't=30 m/s×2 s=60 m,声音传播的距离s″=v″t=340 m/s×2 s=680 m,司机按响喇叭时汽车距离山崖的距离s370 m.8.(1)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将声音传到远方. (2)提出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3)转换法.[解析:(1)通过薄膜随着声音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可以得出结论: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将声音传到远方.(2)小明先提出问题:“声音的这种波动我为什么看不见?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然后根据问题设计并进行了试验,最后根据实验分析论证.(3)转换法.]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课本30页: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地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本节教学也有不足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试管内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31页)1.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敲鼓时,鼓面在振动;风吹树叶,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快慢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会听到两次敲打的声音.一次声音由铁管传来,一次声音由空气传来.4.在室内讲话时,声音经室内墙壁等反射后形成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所以听起来更响亮.5.解:s=vt=340 m/s×255 m.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学原理一、回音壁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回音壁有回音的效果.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两个人把耳朵靠近墙,即可清楚地听见远在另一端的对方的声音,而且说话的声音回音悠长.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围墙的建造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弧度过渡柔和,有利于声波的规则反射.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至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二、三音石通向皇穹宇的台阶,其中有一块被称为三音石.如果你站在这块台阶上拍一下手,你就能听到三次,或者更多次连续拍手的声音.这块台阶所用的石头和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两样,那么,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呢?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原来,天坛的四周围墙很高,而且坚硬光滑,能够很好地反射声音;墙又是圆形的,三音石正好放在圆的中心处.当你拍了一下手后,声音从空气中向四周传播,遇到围墙后,又给反射回来,这些经反射回来的声音又都经过位于圆心的三音石.所以,我们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就会听到清晰的回音,而且回音特别响.反射回来的声音还有一个特点,它经过圆心后继续向前走,一直传到对面围墙上,经过第二次反射又回到三音石.这样,我们就听到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声音了,这里除你拍手的那次声音是原始声音,其余的都是回音.第2节声音的特性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2.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