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控制_控股股东两权分离与过度投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终极控制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7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 过度投资 1 资本结构 1 资本成本 1 股权制衡 1 终极控制权 1 终极控制人 1 管理者权力 1 管理层激励 1 管理层收购 1 治理环境 1 最终控制人性质 1 影响因素 1 实施倾向 1 制衡股东性质 1 制度环境 1 两权分离 1 上市公司 1 ultimate controller 1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1 managerial power 1 management incentives 1
推荐指数 4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14年 科研热词 终极控制人 金字塔结构 虚拟经济 股权分布 终极控制权 现金流权 环境信息披露 市场化进程 实体经济 国有金融资本 商业银行 两权分离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财务风险 终极控制权 现金流权 法律环境 政府干预 债务融资 会计稳健性 产权性质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2011年 科研热词 隧道行为 融资规模 融资约柬 现金持有 政府质量 控股股东 家族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两权分离理论
两权分离理论
理论学术语
01 定义
03 主要内容
目录
02 发展 04 指导意义
两权分离理论即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理论,它随着股份公司产生而产生,代表人物是贝利、米恩斯和钱 德勒等。贝利和米恩斯在1932年出版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 在这些大公司中相当比例的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高级管理人员控制的。由此得出结论:现代公司已经发生了 “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已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钱德勒认为,股权分散的加剧和 管理的专业化,使得拥有专门管理知识并垄断了专门经营信息的经理实际上掌握了对企业的控制权,导致“两权 分离”。
第三,经营权中缺乏收益权,与企业作为经济实体的地位是不相符的企业享有经营权的目的就是自主经营, 享有收益,以转换经营机制和增加企业活力。这种没有收益权的经营权显然毫无意义。
第一,承包基数的确定和调整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承包基数的确定上讨价还价成为普遍现象而难以 规范。
第二,企业行为短期化。在承包过程中;庄往发生资产过度利用,资产增值困难和资产挪用侵占等企业行为 短期化现象。
政府控制、控股股东两权分离与过度投资
的股权结 构下 , 控制性 大股 东与外 部 中小股东 之 间的代理 冲 突取 代 了传 统 的管理 层 与 股东 之间 的委 托 代理 问题 , 成 为公 司治理研 究 的重点 问题 。由于控制 性 大股东 与 外部 中小 股 东 之间 的 信息 不对 称 问题
以及 契约不完 备性 的存在 , 使得 控制性 大股东 能够 以多 种方 式对 中小 股东 的利 益进 行 侵 占 ( L a P o r t a e t a 1 . , 2 0 0 2 ) 。终 极控制 人通 过金 字 塔结 构 、 交 叉 持股 和 双重 股 票 等方 式 实 现 了控 制 权 与现 金 流权 的偏 离。 这样, 终极 控制 人对追 求 自身私利 而损 害 中小股 东 的行为 只 承担较 小 部 分 的成 本 , 而更 大 的损 失则
・
管 理理 论 与 实 践 ・
《 新疆财经) 2 0 1 3年 第 2 期
政 府控 制 、 控 股 股 全 , 张丽 平 。 陈 旭 东
( 石河 子大 学 经 济 与管 理 学院/ 公 司治理 与管理创 新研 究 中心 , 新疆 石 河子 8 3 2 0 0 0 )
究 发现 , 控制 性股东 的现金 流权 与公 司价值 正相关 , 具有 “ 激 励效 应 ” ; 而 控制 权 与现 金 流权 的分离 与公 司价值负相 关 , 具有 “ 堑壕 效应 ” 。徐莉萍 等 ( 2 0 0 6 ) 、 王鹏 ( 2 0 0 8 ) 等提 供 了 我 国上 市公 司控制性 股 东持 股 具有 的价 值侵 占与激 励效 应 的经 验 证据 。夏立 军 和 方 轶强 ( 2 0 0 5 ) 研究发现 , 与 非 政 府控 制 公 司相 比, 政府控 制尤其 是较 低层级 的县 级和 市级政 府控制 对公 司价 值 产生 了负面 影 响 。控 制 性大 股 东为追
上市家族企业过度投资动因分析
经营信息 , 关联交易 , 重大事件等 , 调整股权结构 , 董事会构成和管
理层组成。 具体来说 : 第一 , 在股权结构方面 , 上市家族企业改变 了
司价值 的下 降 , 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 置功能难 以实现 。 以, 所 过度 投资不仅是投资效率问题 , 从公司治理 而言是代理问题 , 从资本市
钟笑寒(0 4 从“ 2 0 ) 掠夺之手” 的视角出发, 结合政府制造短缺与私有 企业不能完全防止政府干预的思想 , 认为地方政府会利用掌握的关
股家族尽管只拥有部分企业现金流的索取权 ,但可以控制整个企
业。 此时 , 控股家族为 自己创造 了一个 防御性外壳 , 当公司遭受风险
时, 他们 只承担有限责任。 控股家族还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性与合
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需要从新 的视角研究家族企业 的过度投 资行为的动因。
二 、 究设 计 研
、
文 献 回 顾
投资行为是否有效率对企业的成长 、未来现金流的持续增长 和企业 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 。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 , 由于信 息不 对称 和代理 问题的存 在 ,大部分企业的现实的监管要求 , 建立 了“ 两权分离 ” 的现代企业制度。 由 此 可见 , 上市家族企业在继续保持控制权的同时, 股权集 中度大大
“ 铁本 ” 事件后家族企业过度投资逐步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 学者们对家族企业过度投资的动因展开了研究 ,提出了如下观点 。 其一 , 政府推动说 。 该学说认 为 , 现有经济体制下 , 在 地方政府 出于
上市前高度垄断股权的状况 , 平均持股 比例下降到绝对控股 比例之
下; 第二 , 在董事会构成方面 , 上市家族企业改变了上市前董事会基 本上是一个家庭议事场所的状况 , 增加 了外部董事 比例 , 扩大 了董 事会规模 , 改变了领导权结构 ; 第三 , 管理层组成方面的改变主要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终极控股股东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14年 科研热词 过度投资 超额控制权 资金配置 融资约束 股权结构 终极控股股东特征 终极控股股东 终极产权 独立董事 控股股东 控制权私利 异质控制机制 多元化经营 关联资金 企业集团 交互效应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科研热词 高管持股变动 高管变更 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控制 超控制权 终极控制人 现金流权 现金持有水平 现金价值 控股股东 控制权转移 投资者保护 家族治理 大股东利益侵占 内幕交易 公司治理 信息不对称 企业绩效 "掏空"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科研热词 终极控制权 第二类代理问题 营销战略风格 终极控制股东 终极控制人 现金流权 现金持有水平 现金持有 特殊资产保护 治理战略 控股股东卷入 控股股东 投资者法律保护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大股东制衡 多元化战略 内部制衡机制 公司治理 信息披露 侵占 代理成本 两权分离程度 两权分离度 两权偏离
推荐指数 4 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两权分离下投资效率的文献综述
2012年第2期中旬刊(总第471期)时代金融Times FinanceNO.02,2012(CumulativetyNO.471)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为代表的融资约束理论认为,有融资约束的企业会更多地根据自身的现金流情况选择投资项目,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出现投资不足。
然而,以Jensen(1986)为代表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则指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使得管理层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会将企业的现金流用于自己的“帝国建造”,投资于一些有损于股东但却使他们自身受益的项目,拥有自由现金流越多的公司越容易发生过度投资。
进而,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有关投资效率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国外相关研究(一)两权分离易导致非效率投资Shleifer and Vishny(1986)指出对控股股东而言,改善公司治理的收益会与其他股东共享,而控制权私人收益则为其单独享有,这部分控制权私人收益是控股股东进行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所得。
Randall and Morck(1988)构建了金字塔股权模型验证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的问题。
Morck等发现,在金字塔结构的底层公司由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大,代理问题十分严重,最终控制人通过投资于不盈利但有利于自己的投资项目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导致投资决策的扭曲。
Bebchuk, Kraakman and Triantis(1993)指出控股股东通过分离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只拥有上市公司的少量现金流量权,但却牢牢地控制了公司的投票权。
因此,即使他们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等方式侵占小股东财富,其他股东也无法通过“以手投票”的方法制止控股股东的道德风险,大小股东的代理冲突可能表现在投资项目的非效率选择、控制权转让的非效率选择和投资规模的非效率选择等方面。
(二)两权分离易导致过度投资Claessens,Djankov和Lang(2000)认为两权分离情况下,控股股东也会产生负面的“壕沟效应”,在股权集中的新兴市场更严重。
控股股东控制、管理层激励与公司过度投资
第10期总第252期2012年10月商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No.10Vol.252Oct.2012收稿日期:2012-04-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制度背景、资本投资与公司价值”(70962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市场化进程、终极人控制与公司并购绩效”(11XGL00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制度背景、债务融资与公司投资行为”(NCET-08-091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治理环境、大股东控制与股权融资成本”(09YJA6301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市场化进程、控股股东控制与公司现金股利政策”(10YJA630015)作者简介:杨兴全(1969-),男,甘肃古浪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石河子大学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张丽平(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吴昊旻(1977-),男,河北卢龙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石河子大学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
控股股东控制、管理层激励与公司过度投资杨兴全1,2,张丽平1,吴昊旻1(1.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2.石河子大学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小股东间严重代理冲突、控股股东政府性质,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背景,从公司过度投资的视角对管理层激励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以2004-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及其性质对于管理层激励抑制过度投资效应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论是货币薪酬激励还是管理层持股激励都起到了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会削弱管理层激励的这种治理效应;而且,公司的政府控制性质在弱化管理层激励抑制过度投资作用的同时,还会强化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管理层激励效应的负面影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现金流权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7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科研热词 终极控制权 终极控制 现金流权 公司治理 金字塔股权结构 金字塔控股结构 金字塔控制 资本结构 终极股东控制 终极控制人 市场化程度 内部资本市场 公司透明度 公司层级 全要素生产率 信息披露 产出替代效应 产出增长效应 两权偏离 "掏空"
推荐指数 3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014年 科研热词 公司风险承担 股权结构 股权分布 终极控制人 第二层代理问题 破产理论 现金股利 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 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 现金流权 混合erlangs分布 期权定价 所有权性质 巨灾权益卖权 国有金融资本 国有控股 商业银行 制度环境 代理理论 代理成本 两权分离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过度投资 2 两权分离 2 高管持股 1 隧道行为 1 资本结构 1 资本成本 1 自由现金流 1 股权融资成本 1 股权结构 1 股权分置改革 1 终极控制权 1 终极控制人 1 管理者权力 1 管理层激励 1 现金股利 1 现金流权 1 最终控制人性质 1 最终控制人 1 控制权 1 实际控制人 1 制度环境 1 公司治理 1 ultimate controller 1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1 managerial power 1 management incentives 1
党组织参与国企公司治理综述与过度投资
党组织参与国企公司治理综述与过度投资作者:丁玟文来源:《现代企业》2022年第04期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是我国国企改革的特色,弥补了现有监督管理机制的不足。
过度投资是一种降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投资方式,在企业中较为常见,往往是由于委托代理问题而引发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为了构筑自己的商业帝国或者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利益和企业所有权,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特别是在股权高度集中和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更为严重,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而现有研究指出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缓解代理成本,制约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王元芳和马连福,2014),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崔九九,2021),并提高企业的绩效。
那么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是否能够降低代理成本,有效缓解国有企业过度投资行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呢?一、文献综述1.过度投资。
当前对于过度投资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传统的管理者自利行为,二是管理者过度自信,即理性和非理性决策。
当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时,加之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管理者不会选择分红,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企业所有权、掌握更多的资源与利益而采取自利行为,开展过度投资活动,为其谋取私利,而公司自由现金流将加剧这一行为(Jensen,1986)。
也有部分管理者是为了进行科学投资,获得利益最大化,但是其特殊的人格特征造成了行为偏差,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投资项目成功和获利的概率,进而导致进行过度投资,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Malmendier and Tate,2005;章细贞和张欣,2014)。
如何降低企业过度投资,现有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黄乾富和沈红波(2009)发现企业的债务比例越高,企业的过度投资越少,短期债务相对于长期债务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
俞红海等(2010)发现提高现金流权水平和改善外部治理环境能够起到抑制企业过度投资的作用;负债融资可以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而市场竞争强度对二者的关系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黎来芳等,2013)。
控股股东、自由现金流与企业过度投资
( ) 二 基于中国制度背景下的控 股股东对公司投资影响
综上分析 , 控股股东进行过度投资的动机取决于控股股东的产权类型 、 自由现金流水平。在 中国, 同终极产权 不 性质的控股股东对投资行为影响明显存在差异。 自分税制改革 以来 , 中央政府掌握 了较多的财政 资源, 其能对其所 控制的公司提供支持 , 并且会更加注重约束 自己的行为 , 利用正 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的动机不强。而对地方政 府来说 , 分税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地方财政支出的责任 , 地方政府仍然面临沉重的财政压力 , 使得地方政府的利益与其
经济与管理研究(09 2o 年第 2 ) l eerho cnmc n a ae e t 期 R sac nE oo i adM ngm n s
进行分析 , 2 3的公 司存在控制性 股东 。因而 , 这些国家 , 约 / 在 控股 股东与 中小 股东之 间的代理 冲突是公司 的主 要代理问题 。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 , 以及控股股东 与其他 中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使得 控股股东得 以利用各
( ) 一 控股股东企业投资
经典公 司金融理论认为 , 在一个完美的资本市场 里 , 公司 的 内外部 资本市 场可 以完 全替代 , 司投 资支 出水 公 平只与其投资需求有关 , 因此公 司的投资行为并不会 受到其 内部现金 流 的影 响 , 司的投资 与 内部现金 流无关 。 公 然而 , 现实的世界并非如此完美 , 导致该理论无法用来 解释现 实世界 。代 理 问题 与资本 市场摩擦 的存在 , 使两者
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
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政府投资基金是指政府通过设立特定的资金池,用于进行投资运营的一种金融工具。
这种资金通常由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或企业出资设立,用于公共事业建设、产业发展、国际投资等领域。
在我国,政府投资基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竞争力、实现资本收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特点、运作管理模式、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特点1. 政府主导:政府投资基金通常由政府设立或者控股,政府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权,可以对基金的投资方向和管理决策进行干预和指导。
2. 资产规模大: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资金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可以对市场进行重大投资和影响。
3. 长期投资:政府投资基金通常会进行长期投资,注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以获得长期的投资回报。
4. 多元化投资: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通常涵盖股权投资、固定收益、海外投资、直接投资等多个领域和行业,实现风险分散和收益最大化。
5. 政府使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通常与国家战略、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相关,承担一定的政府使命和责任。
二、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模式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模式是指基金的组织形式、决策机制、投资策略、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安排和实践。
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 组织形式多样化: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包括中央政府基金、地方政府基金、国有企业基金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机构性质和投资目标划分各自的运作模式。
2. 决策机制规范化:政府投资基金通常设立有专门的投资委员会或者决策机构,由资深的专业投资人员和政府官员组成,对基金的投资决策进行讨论和审议,形成相对独立的决策机制。
3. 投资策略灵活化: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通常根据市场形势、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4. 风险管理专业化:政府投资基金通常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基金的投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采取多种手段对投资风险进行管理和规避。
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现状的研究
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现状的研究作者:李敏来源:《商场现代化》2020年第19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震惊世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企业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
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本文将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进行研究。
将国有企业细分为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控制和国有集团控制三类,并对每一类企业的投资效率现状进行研究。
得到如下结论:国有企业中投资不足的企业数量明显高于投资过度企业数量;国有企业过度投资的效率损失要远远高于投资不足;国有企业中国有集团控制企业非效率投资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地方政府控制企业,中央政府控制企业投资效率最高。
关键词:投资不足;投资过度;国有企业;Richardson残差模型一、引言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从1979年到2019年我国的GDP总量增长了约268倍,增长速度令世界刮目。
中国作为投资拉动型经济体,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我国企业投资长期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制约着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其企业规模普遍较大,控制着大量资源,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提高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将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高质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文将研究国有上市企业投资效率,以期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二、文献综述Myers(1984)认为造成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企业的投资项目不能被外部投资者合理预估,产生低估投资项目和高估投资项目两种情况。
当企业的投资项目被低估时,外部投资者为避免风险要求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从而造成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企业融资困难,产生企业投资不足的情况;当企业投资项目被高估时,投资者可能会投资一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造成资源浪费,产生投资过度的状况。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委托代理问题也会造成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背景下,由于股东和管理者追求的利益不完全相同,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会产生“帝国建设”的行为,即盲目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个人在职消费,谋求自身利益,造成企业投资过度的情况;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会追求稳妥,产生“安逸生活”的想法,即使企业存在合适的投资机会,管理者为了避免出错问责也会选择放弃,从而造成企业投资不足的状况。
制度环境、两权分离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关系探讨
过度投资越严重。基于上述分析及相 关文
制 度 环 境、 两 权 分 离 与 企 业 过 度 投 资 行 为 关 系 探 讨
■ 黎 尧 宋从涛 ( 1 、重庆大学经济与5 - 商管理学院 重庆 4 0 0 0 3 0 2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 司 湖南株 洲 4 1 2 0 0 1 )
◆ 中图分类号 :F 2 7 6 . 6 文献标识码 :A
控股股 东不公 平地掠 夺中小股 东的利 益。
内容摘 要 :本 文 选取 2 0 0 7 — 2 0 1 0年我 国 制 造 业 上 市公 司 为研 究 样 本 , 实证 检
献研究的结论 ,本文提 出假设 1 : 假设 1 :在其他条件相 同的情况 下 , 控 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 ,过 度投资越
严重。
( 二) 两权 分 离、 制 度 环 境 与 过 度 投 资
近年来 ,L a P o r t a等人的一系列研究
从根 本上改 变了 以往 对公 司治理 的看法 , 促使人们把 目光转移 到影响公司治理的根 本 因素上来 ,而这 些根 本因素则构成公 司 治理环境 ( 夏立军 ,方轶强 ,2 0 0 5 o L a P o r t a等的一系列研 究发现 , 一 国的法律体 系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和水 平 ,良好的公司治理必定要 以有效 的投 资 者法律 保护 为基 础 ( L a P o r t a e t aI, 理论上 ,控制权收益来源于公 司的控制性
资源或资产 ,而控 制性资源 的形成则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公 司控制权 主体 的投 资决
策( 郝颖 , 2 0 1 0 o可见 ,控制权私有收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地方政府投资公司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13年 科研热词 过度投资 资产风险 资产结构 财政赤字 语义差别 融资渠道 空间感知 本地居民 政府治理 政府控制 控股股东 投资同步性 投资决策 投资公司 就业率 外地游客 地方政府投资公司 地方政府 传递过程 产权保护 两权分离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 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上市公司与政府关系 gdp增长率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科研热词 贴息贷款 行政审批 行业协会 税收优惠 小水电 定价机制 外资管理政策 外资研发 区域创新系统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1年 序号 1 2 3 4 5 6
科研热词 过度投资 财政分权 融资约柬 现金持有 政府质量 政府层级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政府干预 1 掠夺之手 1 固定投资 1 募资变更 1 investment orientation change 1 grabbing hand 1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1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科研热词 退出成本 税源 税收转移 税收 标会套利 标会会案 抢标 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 信息屏蔽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代理冲突框架下过度投资论文
代理冲突框架下的过度投资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代理冲突框架下的过度投资。
【关键词】代理冲突过度投资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两权分离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剧了所有权的分散。
过去的大量文献研究了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所带来的代理冲突,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1)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非一致性所带来的代理冲突。
(2)企业股权分散所带来的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
(3)企业所有权与债权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逻辑上,这三个层面上的代理冲突都会带来企业投资行为的非效率性,在不同的层面上也已经有许多的学者对代理冲突导致的企业非效率投资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措施是否有效缓解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但总体上缺少系统和有关联性的分析。
因此本文从前人的基础出发,在代理冲突的理论框架下,对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以及公司治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更具有关联度的分析。
在非效率投资的度量上本文主要采用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因为过度投资的行为更为普遍,也更显著的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过度投资是指超过维持企业资产原有状态和预期npv为正的新投资之外的投资支出。
许多学者的研究认为,企业的投资可分为维持性投资和新增投资两个部分,维持性投资是指企业为了维持原有的经营活动所要进行的投资,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新增投资是指企业进行的预期净现金流量为正的新投资。
如果企业将资金投向于超过这两个部位以外的投资,那么这一部分的资金投向可以被认定为过度投资。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将资金投资于效益并不理想的项目,盲目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但却带来企业实际价值的降低。
那么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营体,本应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低效率的投资行为呢?本文将从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代理冲突理论角度予以解释。
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是造成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原因之一,企业股东追求股权价值的最大化,关注企业投资的效率,但管理者为了更好的获取自身的利益,倾向于扩大企业的规模,期望通过扩大企业规模获取更多的权力,从而更隐蔽的实现个人利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导致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基于产权特征的两权分离度与投资效率
基于产权特征的两权分离度与投资效率汇报人:日期:•引言•产权特征与两权分离度•两权分离度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基于产权特征的两权分离度优化建议•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两权分离现象日益普遍。
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管理层可能存在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
因此,如何提高投资效率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研究意义研究基于产权特征的两权分离度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企业了解如何通过优化产权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产权特征与两权分离度产权特征的构成产权特征的影响因素产权特征的定义产权特征的内涵03两权分离度的影响因素01两权分离度的定义02两权分离度的度量两权分离度的定义与度量产权特征与两权分离度的关系产权特征对两权分离度的影响两权分离度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产权特征与投资效率的关系两权分离度对投资效率的影响0102投资效率的定义投资效率的评估•投资回报率•投资风险•投资周期030405投资效率的定义与评估1 2 3优化资源配置专业化分工激励效应信息不对称当两权分离度较高时,管理层可能掌握更多企业内部信息,而股东可能无法充分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导致信息不对称,影响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率。
管理层风险两权分离度可能导致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管理层可能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股东利益,如过度投资、低效投资等,影响投资效率。
代理成本由于管理层和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因此需要付出代理成本来解决这种冲突。
代理成本包括管理层薪酬、董事会费用、股东大会费用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
基于产权特征的两权分离度优化建议建立清晰的产权边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明晰产权边界,降低两权分离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投资效率010203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加强监事会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0-2019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 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
两权分离与股权结构的关系
两权分离与股权结构的关系引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两权分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股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即股东作为企业的投资者和所有者,享有所有权,而控制权则由企业管理层或公司高管掌握。
本文将探讨两权分离与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两权分离对企业治理的影响和挑战。
两权分离对股权结构的影响股权结构的定义股权结构指的是公司所有股份的分布情况,即公司股份的拥有者和比例。
股权结构可以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
集中型股权结构表示公司的股份主要由少数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持有,而分散型股权结构表示公司的股份由大量小股东持有。
两权分离对股权结构的影响1.股权集中度下降:两权分离将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导致原先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掌握的控制权被分散,降低了股权的集中度。
这使得公司治理更加民主化,减少了利益冲突和操纵风险。
2.股权结构更加稳定:两权分离可以减少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避免了潜在的一人独大风险。
较为均衡的股权结构可以使公司稳定经营,并降低股权转移的不确定性。
两权分离对企业治理的影响企业治理的定义企业治理指的是为了保护股东利益、优化经营决策、确保公司稳定发展而建立的一套规则、机制和制度。
良好的企业治理能够提高公司的价值、降低投资风险,并激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两权分离对企业治理的影响1.加强股东权益保护:两权分离使公司股东能够独立行使权利,通过自由交易股权来保护自身利益。
这促使企业管理层更加重视股东权益,增强公司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提高股东的参与度和监督能力。
2.强化内部监管:两权分离增加了公司治理的复杂性,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选择合适的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内部监管,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3.激励企业创新:两权分离能够提供给公司管理层更大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
自由的控制权和更灵活的决策机制有助于激励企业家精神、增加投资魅力,推动公司业绩提升。
规避过度投资的五个关键策略
规避过度投资的五个关键策略投资是实现财务增长的重要手段,但过度投资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风险增加。
为了规避过度投资,投资者需要制定有效的策略来管理和控制投资行为。
本文将介绍五个关键策略,帮助投资者规避过度投资。
战略一:明确投资目标和时间首先,投资者需要明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时间。
即使是相同的投资产品,不同的投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目标和投资周期。
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财务需求和投资期限来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和时间。
这将帮助投资者避免过度投资,确保投资与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目标相匹配。
战略二:合理配置资产组合资产组合的合理配置是规避过度投资的关键。
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散投资风险来实现合理的资产配置。
分散投资是指将资金投资于多个不同的资产类别,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等。
通过投资不同领域和行业的资产,可以降低单一资产的波动风险,同时提高整体投资组合的收益和稳定性。
战略三:科学评估风险和收益投资者应该科学评估投资的风险和预期收益。
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投资者应该了解投资产品的历史表现、市场环境和相应的风险因素。
通过对风险和收益的科学评估,投资者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是否值得投资以及投资的合适金额。
战略四:控制投资成本投资成本对于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
过高的投资成本可能会削弱投资者的回报率。
投资者应该选择低成本的投资产品和服务,减少不必要的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
此外,投资者在进行交易时应遵循规则和原则,避免盲目跟风和频繁交易,以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
战略五:精打细算,谨慎投资最后,投资者应该精打细算,谨慎投资。
投资是一项需要持久耐心和细致思考的活动。
投资者应该深入了解投资产品的细节和特点,避免盲目跟风和听信市场传言。
同时,投资者应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投资心态,不要被短期市场波动所影响。
只有在充分了解和审慎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规避过度投资的风险。
综上所述,规避过度投资的五个关键策略包括明确投资目标和时间、合理配置资产组合、科学评估风险和收益、控制投资成本以及精打细算、谨慎投资。
两权分离度与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
两权分离度与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1. 引言1.1 什么是两权分离度与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两权分离度与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是两个与公司治理和管理密切相关的概念。
两权分离度指的是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控制权结构之间的分离程度,即公司股东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常常存在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即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
而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则是指公司管理者在业绩评价时倾向于将好的业绩归因于自身行为,而将差的业绩归因给外部因素的倾向。
这种倾向可能会导致公司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公司整体利益,从而损害公司绩效。
两权分离度与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了解和研究这两个概念对于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至关重要。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两权分离度与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未来的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2. 正文2.1 两权分离度的影响因素两权分离度是指公司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程度,通常情况下,股东拥有公司的所有权,而董事会和高管团队则拥有公司的控制权。
两权分离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股东结构、所有权结构和公司文化等。
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两权分离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监督和约束公司管理层的行为,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治理效率。
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层可能会滥用权力,导致两权分离度增加。
股东结构也对两权分离度产生影响。
当大股东持有公司较高比例的股份时,他们往往可以通过行使股东权利来影响公司的决策和管理,从而减小两权分离度。
相反,当公司股东分散或由机构投资者主导时,管理层的控制权会相对增加,导致两权分离度增加。
公司文化也是影响两权分离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若公司内部文化健康,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公司内部制约机制完善,则两权分离度会相对较低。
反之,若公司内部文化不健康,管理层存在道德风险和道德风险,则两权分离度可能会增加。
治理环境两权分离与公司投资行为
治理环境两权分离与公司投资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企业治理问题,特别是在股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前提下,公司对公司治理的重视更是异常重要。
如何建立正确的治理机制,使公司投资行为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成为了各大公司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这其中,治理环境两权分离与公司投资行为关系着眼于如何制定合理的治理机制,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同时实现公司长期发展目标。
两权分离和公司投资行为在谈及公司治理问题时,不得不提到两权分离理论。
两权分离是指公司股权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不完全落于同一人或团队手中的情况。
这一理论在产生之初被视为是公司治理的严重缺陷,但经过不断发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并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特征。
与此同时,公司投资行为也是企业治理中的重要内容。
公司投资行为主要指公司对投资项目的决策和实施过程。
优点和缺点两权分离理论对于公司投资行为具有双重的影响。
一方面,两权分离会带来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使得公司投资项目能够更好地体现市场的需求和资源分配效率。
另一方面,两权分离也容易误导股东权益被削弱,致使公司管理层只关注机会成本而忽视股东权益。
这就要求建立起正确的公司治理机制,维护股东权益,保护管理层的独立性和自由裁量权。
两权分离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两权分离理论的出现,使得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性。
公司管理层拥有了更多的决策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业务成本、行业前景等因素,更加精准地进行投资决策。
而公司股东则通过行使股权保护自己的利益,对公司投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这就使得公司投资决策不仅更加有利于公司的经营状况,也更加符合股东利益。
治理环境两权分离与公司投资行为治理环境与两权分离密不可分。
一个良好的治理环境,能够使得两权分离具有正面作用,并维护股东合法权益。
在不太理想的治理环境下,两权分离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使公司投资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公司投资行为和治理环境两权分离必须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司治理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理论与实践·《新疆财经》2013年第2期政府控制、控股股东两权分离与过度投资杨兴全,张丽平,陈旭东(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832000)内容提要:本文以我国2004年-2010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终极控制人性质和政府控制层级视角检验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越严重;政府控制公司尤其是地方政府控制公司更可能发生过度投资行为;且在政府控制公司尤其是地方政府控制公司中,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更加严重。
关键词:政府控制;两权分离;控股股东;过度投资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76(2013)02-0026-11一、问题的提出自La Porta et al.(1999)以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除英美等少数国家之外,股权集中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Claessens et al.,2000;Faccio et al.,2002),大多数公司存在终极控制性股东。
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控制性大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取代了传统的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重点问题。
由于控制性大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契约不完备性的存在,使得控制性大股东能够以多种方式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侵占(La Porta et al.,2002)。
终极控制人通过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和双重股票等方式实现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这样,终极控制人对追求自身私利而损害中小股东的行为只承担较小部分的成本,而更大的损失则由中小股东承担(La Porta et al.,1999)。
大股东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通过“隧道挖掘”行为攫取了控制权私利,降低了公司价值,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Claessens et al.(2002)对东亚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控制性股东的现金流权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具有“激励效应”;而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具有“堑壕效应”。
徐莉萍等(2006)、王鹏(2008)等提供了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持股具有的价值侵占与激励效应的经验证据。
夏立军和方轶强(2005)研究发现,与非政府控制公司相比,政府控制尤其是较低层级的县级和市级政府控制对公司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
控制性大股东为追求自身控制权私利而损害公司价值必然依托于一定的公司行为,因而,直接检验控股股东特征与公司价值的研究忽略了公司行为的中间作用,资本投资是公司最为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资本投资效率是影响收稿日期:2013-03-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制度背景、资本投资与公司价值”(7096200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市场化进程、终极人控制与公司并购绩效”(11XGL00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制度背景、债务融资与公司投资行为”(NCET-08-091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市场化进程、控股股东控制与现金股利政策”(10YJA63001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上市公司集团化经营与公司财务政策研究”(XJEDU020112A01)作者简介:杨兴全(196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张丽平(1986-),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陈旭东(1965-),男,教授,研究方向:公司财务。
62公司价值的重要因素(Jensen,1993),并且无效率的资源性投资扩张形成的控制权收益是控制性大股东追求私人收益的重要来源(La Porta et al.,1999;Claessens et al.,2000)。
因此,研究控制性大股东特征与公司资本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Wei and Zhang(2008)以东亚国家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大股东两权分离度越高,公司的过度投资现象越严重。
Albuquerue et al.(2008)的研究表明,控股股东通过过度投资获取控制权私利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并且投资者保护越弱,控股股东的过度投资现象越严重。
我国作为转轨经济背景下弱法制环境国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存在控制性大股东,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最终控制人产权性质及政府控制层级必定影响公司的资本投资行为。
程钟鸣和夏银桂(2009)研究发现,正自由现金流容易导致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而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中,正自由现金流导致的过度投资较为严重;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能够对过度投资行为产生抑制作用,然而,地方政府作为控股股东却弱化了持股比例增加所应具有的治理效应。
周中胜和罗正英(2011)研究了财政分权程度与政府层级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发现地方政府控制更可能存在过度投资行为。
但这些研究均未检验终极控制人的不同股权性质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唐雪松等(2010)对地方国企过度投资行为的研究发现,为实现当地GDP增长,地方政府干预导致了地方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刘星与连军(2011)对地方国有公司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表现出“堑壕效应”,利用控制权攫取私利的过度投资行为较为严重,但是,当地方政府持有的现金流权较大时,能够抑制自由现金流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
然而,仅以地方政府控制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不同政府控制层级和不同产权性质的控制性股东特征导致的资本投资差异就不能够有全面的认识。
因此,结合终极控制人性质和政府控制层级,研究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导致的对过度投资现象的影响及差异,对于理解我国转轨经济时期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资本投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以2004年-2010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终极控制人性质和政府干预程度的视角检验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
从终极控制人的视角出发,不仅验证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公司资本投资的影响,更进一步研究终极控制人性质和政府控制层级的不同对两权分离导致的过度投资差异,对于认识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大股东控制下的资本投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也从终极控制人特征角度提供了大股东通过资本投资对中小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Grossman and Hart(1986)将控制权收益分为共享收益和私有收益,其中,共享收益指全体股东按照持股份额享有的部分,私有收益指仅由控制性大股东享有的利益部分。
由于现金流权是控股股东获得控制权共享收益的份额,控制权是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权力,因此,控制性股东通过权衡控制权共享收益和私有收益,在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情况下,控制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重视远远高于共享收益。
La Porta et al.(1999;2000)的研究认为,当大股东的控制权高于现金流权时,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会对公司价值造成损害,但是对于公司价值的损害部分,大股东仅承担与其现金流权相应的损失,只要控制性股东获取的控制权私利超过其攫取私利的成本,控制性大股东就会实施侵占中小股东的行为。
因此,较高的控制权使大股东具有从公司攫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与能力,且两权分离程度越大,控制性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的动机越强,实施侵害的程度也越严重(La Porta et al.,1999;Claessens et al.,2002)。
学者们从股利政策、债务融资角度提供了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侵占的证据(Faccio et al.,2001,2003),国内学者也从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及股利政策角度对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72问题进行了研究(李增泉等,2005;雷光勇等,2007)。
由于能够从更多的资源控制中获取更大的私人利益,资本投资扩张已成为股权集中模式下终极控股股东及其代理人获取控制权收益的重要来源。
La Porta et al.(2000)研究发现,在股权集中条件下,控股股东因两权分离而会有强烈动机使公司投资行为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发生偏移,进而为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而实施非效率投资行为。
由于控制权私利与公司规模正相关,因此,当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较弱时,控制性大股东就具有扩大投资规模的动机(Rui Al and Neng Wang,2008)。
我国目前是新兴加转轨经济时期,上市公司所有权高度集中,使得控制性大股东且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较大;此外,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较低,各项法律与监管制度存在缺陷,由此,控制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将驱动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大,过度投资行为越严重。
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当最终控制人为政府时,一方面,公司行为受到政府的影响较大。
首先,Lin et al.(1998)研究发现,中国国有企业由于承担了政府的多重目标,诸如经济发展战略、就业、社会保障与稳定等等,由此导致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这些政策性目标的承担模糊了政府控制公司的价值创造与提升目标,使得公司的经营活动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反映到资本投资问题上就是盲目地进行规模扩大、重复建设等无效率的过度投资行为。
陈信元和黄俊(2007)的研究发现,政府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出于政治目标和社会职能的考虑,更可能进行降低公司绩效的多元化经营。
其次,基于业绩的薪酬决策无法在国有企业得到有效实施,政府对管理层报酬实施薪酬管制,受到管制的外生薪酬安排缺乏应有的激励效率(陈冬华等,2005),造成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的缺失。
公司经营目标的扭曲及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的缺失容易导致资本配置的低效率(方军雄,2007),发生过度投资行为。
另一方面,从法律监督与约束的方面来说,相对于非政府控制的公司,法律制度对于政府行为难以起到有效约束与监督的功效。
综上,政府控制企业的政策性负担、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的失效及法律监管的不力使得政府控制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可能更为严重。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上市公司的政府控制性质不仅加重了公司的过度投资,还强化了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
在我国转轨经济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的权力和职能不同,致使它们在资本市场上的动机和行为也有所差异。
首先,地方政府虽然获得了更多的财政与经济管理自主权,但是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目标,如实现扩大就业与社会稳定等。
这些社会目标的实现必然依托于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Shleifer (1998)指出,地方政府会利用政府所有权追求政治目标,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的低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