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鸽子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上面这首诗是胡适写的自由体的白话诗,这首诗打破了旧体诗歌的桎梏,采用人们日常口语,不受格律、字数、行数限制,形式很自由。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

除胡适外,陈独秀、鲁迅等人也发表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大力提倡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那么,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

【新课探究】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材料链接】材料一材料二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材料三【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答案提示:(1)政治背景: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外因)。

(2)经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3)思想背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而袁世凯却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2.兴起(1)概况(2)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敬告青年》一文,文章指出,青年如初春,如朝阳,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号召广大青年冲破腐朽社会束缚,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反对专制和愚昧,激发广大青年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封建热情,《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阵地。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学生可能对其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分析新文化运动,激发他们的思考,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4.情感教育:以情促知,以知育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兴起新文化运动?2.呈现(10分钟)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们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4.巩固(5分钟)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本课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诸多历史人物、思想和运动,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联系,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思想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把握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认识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涉及的思想、文化、人物等方面较为复杂,学生对其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人物及其思想有深入了解。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后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

人教八年级上册(部编)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人教八年级上册(部编)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课题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型学讲教学设计用案人授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目标要求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2.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法教具教学过程学习内容个人设计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自主学习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________领域的革新运动。

兴起:1915年,________在上海创办《________》,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________、鲁迅等。

主阵地:《________》和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知识点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主要内容:抨击________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倡________与________,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________革命,________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主张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____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________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运动。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12课,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知识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让学生对 New Culture Movement 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史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历史意义等相关资料。

3.史料: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的历史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

学生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意义。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的关系。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总结其作用与影响,掌握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新课导入】展示:“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师:结合材料,复习回顾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足迹。

生: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层面(军事技术)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过渡: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身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

这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民主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但旧的封建思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步伐仍需继续,于是他们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自主研学】师:带着问题迅速阅读教材。

展示:研学一新文化运动兴起时间代表人物两面旗帜重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研学二: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总结归纳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及思想主张。

说明:本课的知识点较清晰明确,八年级的学生可以较容易地从教材中总结归纳出相对应的知识点。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播放幻灯20 (镜头:鲁迅小说《药》中描述的人血馒头) 教师讲析。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播放幻灯21 (镜头:镜头: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 教师讲析。
教师提问: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 学生回答。
播放幻灯22 (鲁迅谴责封建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播放幻灯9 学生回答。 教师讲析:(教师用英语读出“民主”和“科学”两个英文单词)当时他们以英语的第一个字母的发音亲切的称呼“民主”和“科学”为德先生、赛先生。德先生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民主制度;赛先生指的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教师过渡:发动这场运动的,除了陈独秀,还有李大钊、胡适、鲁迅。我们来认识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四位代表人物。
播放幻灯23 (镜头:秀才断句征婚启事)
教师讲析:这种旧文学需要断句,容易给人带来歧义,而新文学简洁、明了。因此要反对陈腐的旧文学,建立一种新文学。胡适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
播放幻灯24 (镜头:胡适提倡白话文) 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师过渡: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样一次运动,我们要正确评价。想一想,应该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呢?下面请同学们从性质、积极性和局限性方面评价新文化运动。
板书: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播放幻灯25 学生回答。教师讲析。 播放幻灯26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现象的分析,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1、性质 播放幻灯27 教师讲析: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进步性 播放幻灯28 教师讲析: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局限性: 播放幻灯29 教师讲析: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教师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下面,我们来回忆所学内容,自主思考、合作研讨、探究回答下面问题。 在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各发动了哪些运动?分别从什么方面进行探索的? 学生思考、研讨、回答。 播放幻灯30(探究活动),31,32。教师参与探究、明确。 教师提问:一百年前,在祖国处于危难之际,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抛头颅洒热血。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该如何做呢? 播放幻灯33 学生回答。 播放幻灯34。教师明确(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今日青少年之誓言)。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注释,帮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程,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

此外,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中的诸多历史人物、事件还需进一步挖掘,以便更好地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中追求、科学、民族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再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等。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材:准备充足的教材,供学生自主学习。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便于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4.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课堂上进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新年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对历史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尚在进一步培养中,而且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仅来源于影视,有一定的认知,根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历史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有限来说,老师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启发式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

课堂当中应以史为据,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引领学生深入课堂。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中国近代化起步、从器物、制度、到文化层面;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从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

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

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播放一段《药》的影像资料。

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

于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

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二)合作探究,剖析主题1.《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教师活动:展示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资料。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祭孔、祭天坛?学生回答:为了复辟帝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于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发表的文章及
思想。
提示:
《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
陈独秀
新文学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鲁迅
《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4.问题思考: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是“新”文化,究竟“新”在哪里?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 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 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众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众生:升官发财!) 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第 12 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 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教师提问:材料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 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 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 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 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
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2.教师提问: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还有哪些主张?(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4.教师补充: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孔教(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掀起一股文化逆流。

基于此,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

5.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祥林嫂之死(片段)以帮助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即漠视人的价值,扼杀人的生命,剥夺人的权利。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文学革命
1.材料展示: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王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3.教师提问:分析白话文的普及在当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讨论今天我们是否可以不学古文?(学生讨论)
4.教师总结归纳:利于实现语言与文字、文学更好的统一,利于普通群众的接受,利于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发表的文章及思想。

提示:
6.问题思考: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是“新”文化,究竟“新”在哪里?
提示:它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运动,其核心是民主与科学。

7.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积极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但它任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❸板书设计➷
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新青年》的创办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影响⎩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❹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