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必修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3.理解古代中国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2.经济的基本结构;3.经济的特点;4.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必修二》;2.教学工具:电子投影仪、黑板、彩笔、PPT等;3.教学素材: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10分钟)利用PPT或板书,呈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并简要介绍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主要经济活动。
分组探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朝代,深入研究该朝代的经济结构;2.学生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分析该朝代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3.学生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形成小组报告。
小组报告与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他们研究的古代中国朝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并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15分钟)在学生的讨论和报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如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技术的创新等。
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的稳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等。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与现代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展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短文,并列举相应的论据进行论证。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但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
⑵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
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
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
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⑶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
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
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⑷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
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⑸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
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⑹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教案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教案一、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简史中国的商业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
商业活动在夏商周时期逐步发展,商业日益繁荣,到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已经流通,商业活动愈加繁荣。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货币统一标准,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
汉代开始出现了丝绸之路,商业活动逐渐走向繁荣,唐代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舟车交通通畅,加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商业经济再次发展,出现了金融、保险、票据等现象,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保障和方便。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出现,商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古代商业经济主要内容1.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在古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以河流和陆地两种为主。
商人常常选择从河流的上游运输货物到下游,最后使货物流通于各地。
而从陆地运输则需要人和马匹来完成,运输的时候十分困难,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
2.货币的创制和流通货币是商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
在商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货币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和布匹,随后是青铜、银、金等金属铸造的货币。
汉朝时期,开始流通刀币,唐代开始流通铜钱,到了宋代,就出现了纸币,并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
3.商业贸易方式的变化古代商业贸易方式主要是赊销和换市。
赊销是指货主先把货物给商人,商人把货物卖出后,再把钱给货主。
换市是指商人把自己的货物和别人的货物交换。
随着金融贸易的发展,又出现了贴款和现汇的交易方式。
4.商会的出现商会是为了共同经营和管理商业事务的组织形式。
商会一般是由同行业的商人组成,共同管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共同担负风险和损失。
商会对商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古代商业经济的影响商业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
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商业经济的兴起,促进了交通运输、货币的流通,也加速了人们的思想交流、文化升华。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商业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商业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商业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商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作为中国古代人民的主要生产方式,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发展动力。
与此同时,商业作为农业的补充和延伸,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流提供了便利。
本文将从农业和商业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发展情况。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在古代中国,农业是经济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来源。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靠人力劳动进行,主要农作物包括粮食、麻类、桑蚕、蔬菜等。
农业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遗址中可以看到古代农业的进程。
在新石器时代,古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开始种植一些简单的作物,比如小麦、稻谷等,并使用简单的农具进行农耕。
而到了商周时期,农业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开始使用犁和其他农耕工具,提高耕作的效率和效果。
同时,人们开始进行灌溉和水利建设,改良了农田的排水系统,使得农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相应增加。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人们开始进行农业专业化,采用耕作制度,使得农田得到更好的管理和利用。
同时,农作物的种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推广,对农业产量的增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也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日趋成熟和复杂,人们不断地研究农作物的种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田的管理,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繁荣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二、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商业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与农业密不可分。
商业活动在古代中国持续不断地进行,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流提供了便利。
在古代,中国商业主要以农产品的交换和流通为主要形式,农民将自己的农产品进行贸易交换,满足自身的需求。
同时,随着城市的兴起和人口的增加,商业逐渐发展起来。
人们开始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通过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在交流中,地域之间分工逐渐深入,促使了商业的繁荣。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
2.掌握古代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科技成就;
3.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科技发展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理解科技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将古代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入到历史背景中。
三、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进行实物展示。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1.展示一些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知识讲解(20分钟)
1.介绍古代中国的农业科技成就,如耕作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建
设等;
2.介绍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科技成就,如纺织业的发展、陶瓷业的进步等;
3.介绍古代中国的商业科技成就,如货币的产生、交通运输的发展等。
第三步:学生小组合作讨论(2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技成就进行深入讨论;
2.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了解各自所选择的科技成就对古代中国经济
发展的影响;
3.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完成一个小组报告。
第四步:小组报告(15分钟)
1.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所选择的科技成就及其对经济发展的
影响;
2.其他学生可以对报告进行提问和评论。
第五步:知识总结(10分钟)
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和特点。
第六步:课堂练习(15分钟)
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古代的商业贸易教案
古代的商业贸易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掌握古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交通、货币及政府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代商业发展的学习,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正确看待“重农抑商”政策的不利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古代商业发展不同时期的重大成就及经营方式和政策。
(二)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重农抑商”政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通过一段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师向学生提问:古代的商业贸易与我们现代的商业贸易有什么相同之处?并且向学生解释商业贸易的定义,即通过交换来实现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流活动。
那么古代的商业贸易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内容1. 夏、商、西周时期的商业。
向学生介绍这一时期商业的背景,即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十分突出。
由此引出当时的一些经济政策,如“工商食官”等。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
介绍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大的商业城市,如宛、丰、镐等城市。
同时,货币经济也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中。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商业。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交市的形成和商业政策的演变过程。
从自由贸易发展到官府设置市令来管理贸易活动。
在此期间货币经济和长途贩运也发展起来,唐朝以后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经济的交通大动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宋元时期的商业。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在宋朝打破了坊市的限制形成了街市,同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时出现了许多大市场,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进行贸易活动。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与特点;2. 掌握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形式与商业组织;3. 理解商业经济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与特点;2. 商业经济的发展形式与商业组织。
三、教学难点:商业经济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学生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起学生对商业经济的兴趣。
2.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与特点(10分钟)教师以图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从商队贸易到发展壮大的商业中心,再到商业帝国的崛起。
教师从商品流通、商业中心、商业组织等方面介绍商业经济的特点。
3. 掌握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形式与商业组织(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商队贸易、都市贸易和商业中心的发展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商业经济的发展形式。
再通过介绍商业组织的种类,如商帮、行会等,让学生了解商业经济的组织形式。
4. 总结商业经济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10分钟)教师让学生总结商业经济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等。
5.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让学生分析商业经济对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如商业帝国的繁荣与衰落、商帮的兴衰等。
6. 知识检测(5分钟)教师出示几道选择题,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检测学生对商业经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 图表教学法:通过图表的形式,将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与特点进行直观清晰的介绍。
2.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3. 学以致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商业经济的理解。
经济历史教案范文
精选经济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经济历史的发展脉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经济历史的认识,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1.1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1.2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3 古代经济政策及影响第二章: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与变革2.1 鸦片战争后的经济变动2.2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2.3 民国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实践第三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经济发展3.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3.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第四章: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挑战4.1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政策与实践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3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应对第五章:经济历史的启示与展望5.1 经济历史发展的规律与启示5.2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3 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及其原因。
3. 经济历史发展的规律与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史料分析:运用史料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历史的发展过程。
4. 案例教学: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历史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经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第一部分:概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其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在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分别从耕作方式、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 耕作方式古代中国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有旱作和水稻种植。
旱作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其特点是利用降雨和土壤中的水分进行种植。
水稻种植则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主要通过引水灌溉方式进行种植。
2. 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得以逐步发展。
在耕作方面,农民开始使用牛耕或马耕等动力工具,提高了耕作效率。
在种植方面,中国古代农民始终注重农作物的选择和培育,引进了许多新品种,并采用轮作、间作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
3. 农业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主要由地主占有,农民以佃农的身份耕种土地,交纳一定的租税。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逐渐增强,出现了许多小农经济。
第三部分: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密切相关,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手工业发展的类型、技术和组织形式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 发展类型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业等。
这些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也为城市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 技术进步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
在纺织业方面,中国古代发明了丝织和棉纺技术,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陶瓷业方面,中国古代窑炉技术逐渐成熟,瓷器的生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3. 组织形式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早期,手工业主要由家庭作坊或手工业者个体经营,后来逐渐形成了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手工业工场,提高了生产效率。
历史学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历史学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学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其经济发展历史悠久、丰富多样。
本教案将围绕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展开论述,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与世界的贸易往来等方面内容。
一、农业的兴盛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
由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肥沃的土地,古代中国的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稻米、豆类等,土地利用方式也经历了从早期部落公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
在农业生产中,古代中国农民也创造了许多有效的农业技术,如水利灌溉、田间管理、作物轮作等。
这些农业技术的发展为古代中国稳定的粮食供应提供了基础,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与手工工艺除了农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领域包括陶器、织锦、铁器、青铜器等。
这些手工业产品不仅满足了人民的日常需求,还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在手工业中,各个地区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如江南地区制陶业、云贵地区铜器业等。
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三、商业的繁荣古代中国的商业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基础上得以繁荣发展。
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市场上,其中南方的丝绸之路和北方的茶马古道是重要的商业贸易路线。
商业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商人阶层的兴起,而商人们则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贸易交流,如官营商号、家族企业等。
这些贸易交流不仅在中国国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商品交流。
四、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在汉代和唐宋时期,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的贸易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主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
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走出去,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香料、珍宝等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古代中国通过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不仅实现了商品的流通,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一、导入部分1.1 引入话题引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性,说明其对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作用,并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1.2 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和特点,理解其对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影响。
二、知识讲解2.1 农耕经济时期讲述中国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包括农耕技术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业区别等内容。
同时介绍土地制度和封建主义对农耕经济的影响。
2.2 市场经济时期介绍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发展,涵盖丝绸之路、水陆交通等贸易渠道及其带来的文化交流。
还可以讨论货币制度以及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
2.3 工商业经济时期探讨手工业和工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包括手工业技术的提升、手工工艺品的制作与流通、城市发展与商人阶级崛起等方面。
可涉及盐铁政策以及职业分工等内容。
2.4 都市文化时期介绍中国古代都市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关系,包括首都建设、官员阶层的扩大与改革、科举制度等。
讨论宫廷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3.1 案例一: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特点和演变分析农耕社会中土地制度、封建主义对农民地位的影响,并探讨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案例二: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丝绸之路在推动贸易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四、扩展活动4.1 组织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当地博物馆或历史遗址,观察相关文物和遗迹,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了解。
4.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五、课堂总结5.1 知识回顾概括性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2 思考问题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用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节课讲授内容。
初中历史课后服务备课教案
初中历史课后服务备课教案教学内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2. 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3. 能够分析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2. 素材:图片、视频资料3. 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笔、投影仪、电脑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简要复述古代中国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制度。
二、新知讲解1. 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资料等方式介绍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2. 讲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如物质生产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3. 分析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如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
4. 总结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促进了社会分工、增加了社会财富等。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影响。
2.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交流其他组的看法。
四、课堂练习1. 在黑板上列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解释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互动等方式积极参与。
五、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六、课后作业1.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总结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准备一份关于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PPT演示,展示时间为下节课。
教学反思:历史课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过去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节课的备课和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仍需加强对相关概念的把握和分析能力。
下节课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因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和教学反思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刘田庄中学高三历史王世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概况,如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人及商业都会的形成,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2)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
结合教材中所提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用比较法对史料和文献进行对比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二、重难点重点:市场的发展难点:商业发展的特点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设计导入:春秋战国的两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和郑人买履引出本课的主题——商业提问一:“什么是商业?”答案通过这一提问首先让学生来了解商业的概念提问二:商业的发展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一提问总领本课是贯穿本课内容的主要线索。
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路:谁到哪里用什么商品交换?“谁”——商人;“到”——交通;“哪里”——市场;“用什么”——货币;“商品交换”——商品,由此看出,商业的发展跟这些因素有关。
(幻灯片出示)商人——交易主体,商品——交易内容货币——交易媒介,市场——交易场所交通——交易通道接下来,我着重就从以上这几方面展开本节课的内容一、商人(幻灯片材料):“商人”名称的起源故事一:弦高救国。
通过此故事,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商人群体具有爱国品质。
故事二:晋商和徽商。
通过介绍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秤平、斗满、尺满足”和徽商的代表胡庆余堂的“真不二价”,说明古代商人群体具有的诚信品质。
初中历史课堂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2)
初中历史课堂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概述古代中国的经济是世界上最早的经济之一,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介绍。
二、农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的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民的劳动。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古代中国注重土地的保护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实行了轮作制、水利灌溉等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在农业作物方面,古代中国培育了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如小麦、稻米、黄豆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养料。
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形成。
三、手工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较早,技术水平相当高,涉及的行业包括纺织、陶瓷、铁器制造等。
这些行业不仅为农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2.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产品的多样化和质量的提高,如丝绸、瓷器等商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国外,成为古代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四、商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的商业受到政府的重视,历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商业政策,如开设市场、设立税收制度等。
这些措施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2.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的便捷,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商人不仅在国内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还积极参与了海外贸易。
五、海外贸易的发展1.古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鼎盛的时期。
2.海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物质财富,如丝绸、茶叶、瓷器等,而且也为中国引进了外地的物品和文化,丰富了中国的市场和社会。
六、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为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2.中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们劳动技术的提高,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结语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教案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过程。
2.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历史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和演变过程。
2. 掌握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相关的重要概念和名词。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城乡经济区域差异- 行业分工与手工业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2.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方式- 农耕社会的形成与繁荣- 周秦时期的封建经济- 隋唐时期的农业发展和商业繁荣- 宋代的手工业和市场经济3.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因素- 地理环境的影响- 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 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四、教学方法和学时安排:1.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探究式教学、讨论与互动。
2. 学时安排:- 第一学时:导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5分钟)- 第二学时: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20分钟)- 第三学时:案例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因素(25分钟)- 第四学时:讨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分钟)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2. 多媒体课件:包含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图片、图表等素材。
3. 案例资料:提供不同时期的经济案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的准确性。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 作业评价:布置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相关的作业,如阅读理解、思考题等。
七、教学延伸:1. 请学生针对某个时期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
2.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和古迹,亲身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自信心。
历史教案:认识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历史教案:认识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一、商业贸易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商业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古代中国来说也不例外。
认识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对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商业贸易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 商业贸易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商业贸易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备受重视,它既是连接内外交往的纽带,也是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的关键力量。
公元前6世纪左右,随着铁器技术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大规模生产交换商品。
同时,冶铁以及水、陆交通工具(如船只、车辆等)的发展为经济贸易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家政权对商业贸易重视程度不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列强竞相扩张领土,并积极发展商业贸易以满足战争需要与国家建设。
继秦统一六国后,在秦汉时期存在短暂但较为完善的国家统一经济,商业贸易得到进一步推动。
此外,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更是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的贸易交流。
2. 商业贸易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商业贸易对古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商业活动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提高。
传统以自给自足为主的生产方式在商业贸易的推动下逐渐转变为专业化、市场化生产模式,大大增加了商品供应和需求,提高了社会整体效率。
其次,在商品交流中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以广泛传播。
比如,丝绸之路使中国丝绸走出国门,并传播到欧亚大陆各个角落。
通过货币交流与商品贸易,中外不同文化相互融合、交友亲密,并对历史上其他国家和文明起到重要启示作用。
另外,商业贸易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各种商业集市和贸易市场兴起于各地城镇,并因商务繁荣而导致城市的建设、人员流动以及文化繁荣。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具体形式古代中国商业贸易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并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在这一部分,我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商业贸易形式,包括货币交换、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 货币交换货币交换是商业贸易中常见的方式。
唐朝的商业初中历史教案
唐朝的商业初中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商业繁荣,掌握唐朝商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掌握唐朝商业的特点和规模。
教学难点:理解唐朝商业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唐朝商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2. 引入话题:让学生回想一下唐代时期的商业繁荣的情景,想象当时的市场场景,商贩们的生意兴隆。
二、学习内容(15分钟)
1. 展示唐代商业的特点和规模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唐代商业的繁荣场景。
2. 讲解唐代商业的特点:集市、贸易、商贩、手工业等。
3. 讲解唐代商业的规模:货币、物品的交易,商业路线的发展。
三、讨论和思考(15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唐代商业与经济的关系,商业繁荣对唐朝经济的影响。
2. 找出唐代商业的优点和特点,以及商业繁荣的原因。
四、总结和复习(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唐朝商业的特点和规模。
2. 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唐代商业的短文,包括唐代商业的特点和规模。
2. 检查课堂纪律,确保学生合理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唐朝商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培养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提高了他们的历史素养。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学会合作、独立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与文化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与文化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与文化一、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极其灿烂的文化瑰宝,其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通过学习了解古代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商业与贸易1. 商业的起源与发展a. 介绍古代商业的起源,如商代的贸易活动。
b. 讲解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汉代的丝绸之路。
c. 分析商业对古代经济和文化的贡献,如繁荣的都市文化与文明的传播。
2. 商业与贸易的组织与制度a. 讲解商会的出现与作用,如宋代的茶马古道。
b. 探讨古代商业制度的特点,如金代的票据交易。
三、农业与手工业1. 农耕文明的崛起a. 分析古代农业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如井田制度与农业生产的提高。
b. 探讨农业文明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如农民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
2. 手工业的发展a. 介绍古代手工业的特点与技艺,如陶瓷、丝织等。
b. 讨论手工业对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如手工业带动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
四、文化与教育1. 文化的传承与繁荣a. 探讨古代文化的传统与特点,如儒家思想的影响。
b. 分析古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如士人文化的兴盛。
2. 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影响a. 介绍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如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
b. 讨论古代教育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科技与发明1. 古代科技的发展与成就a. 介绍古代科技的重要成就,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
b. 分析科技对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如加速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
2. 发明创造与社会进步a. 探讨古代发明创造对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如印刷术。
b. 分析古代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六、总结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经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得以充分发展和传承。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我们能深刻理解古代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并从中汲取启发,为当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以诗说史】……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北朝民歌《木兰辞》部分《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从这首诗歌里可以看出北朝时期在商业上的特点之一,是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
【标点击】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清单】清单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人的地位:四民之末,“四民”即士、农、工、商。
2.经济思想:崔寔、王符的农工商并重论。
3.商品经济的活跃:(1)汉代:《四民月令》提到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反映了乡村商业活动的活跃;商运活跃。
(2)唐代:商旅往来频繁;(3)宋元时代:①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
(4)明代:a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势力强大的有②和③;b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④。
清单一①海外②晋商③徽商④会馆清单二“市”的发展.秦代: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①。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②有9处正式的“市”。
3.六朝:③“”形成(1)性质:乡村集市(2)特征: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自然形成、设④“”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1)“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2)⑤“”比较繁荣;(3)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宋代:(1)“市”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街形成;(2)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3)“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清单二①明码标价②长安③草市④草市尉⑤夜市清单三商人重利轻别离.生活方式:(1)商人是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2)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3)常面临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
2.主要影响:(1)促进水陆商运的发展:大的都市往往商船荟萃;唐代①“”规模宏大;(2)促进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的发展:唐代,客舍、②、车坊生意兴隆;(3)商业利润吸引③参与争利。
清单三①俞大娘航船②邸店③官吏清单四商业都会的崛起.战国时期:城市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2.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形成繁荣景象(1)王莽时期:以“市”为重要标志的①的商业中心形成a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b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②。
(2)其他“都会”城市:蓟、江陵、寿春、合肥、吴、番禺。
3.南北朝时期:商业都市有建康、山阴、襄阳、郢州、交州。
4.唐代:(1)③、④的商业最为繁盛;(2)广陵“雄富冠天下”。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如汴京(开封)(1)商市繁荣;有夜市、⑤。
(2)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如相国寺庙会。
6.清代:著名城镇有⑥、盛泽镇、汉口、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清单四①全国性②市场物价③长安④洛阳⑤晓市⑥苏州【核心突破】.崔寔、王符的农工商并重论对于工商业,东汉的崔寔与王符都认为,农桑是“本”,以致用为目的的百工和以通货为目的商贾,也是“本”。
他们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要崇尚其本业,抑制其末业。
这种农工商三者各有本末,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很有见地的思想,对东汉手工技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例题:东汉的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中说:“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
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
这段材料体现了他的经济思想的核心是()A.衣食之源论B.重农贵粟论.农工商并重论D.重农抑商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王符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要崇尚其本业,抑制其末业。
这是一种农工商三者各有本末,农工商并重的思想。
2.王莽的五均、赊贷和六筦(管)制度。
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控制物价,改善财政,王莽推行五均六筦制。
五均的具体办法是:在首都长安的东、西市和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主要繁华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师,控制市场物价。
所谓赊贷,就是由国家从事赊贷活动,以制止高利贷者的过度盘剥,使国家和人民各得其利。
六筦(即管)制,就是由国家经营管理六种经济事业,即对盐、铁、酒实行专卖;政府铸钱;对名山大泽产品收税;管制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办理官营贷款业务(即五均赊贷)。
例题:据《乐语》、《乐元语》记载五均事宜曰:“天子取诸侯之土以立五均,则市无二贾,四民常均,强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贫,则公家有余,恩及小民矣。
”由材料可知五均的目的之一是()A.剥夺农民利益B.限制商人盘剥.提高农民地位D.限制封建割据解析:B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五均作为国家管理城市商业的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平抑市场物价以限制商人的剥削兼并活动,并使国家获得经济利益。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发展;(2)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较发达。
因为中国古代经济单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农民需要以自己生产的部分产品去换取那些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尤其是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但是这种交换属于自然经济形态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市场规模不大,社会分工不发达。
(3)古代中国发达的市场交换,没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这是由古代中国传统的市场模式造成的。
古代中国的商品市场主要有两种:一是城市市场,其主要功能是满足皇室、贵族、官僚、绅士的享受消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处于次要地位;只有城市手工业品和乡村农产品的交换,才能为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创造条。
一是乡村集市。
它狭小、分散,处于相当封闭的状态,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如乡村集市—草市。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三位一体,自由、独立的大商人无法立足。
在古代中国市场上最有势力的商业资本是享有特权的官商。
如封建社会长期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例题: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解析:D中国进入近代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近代经济的出现也是在此之后,A和两项错在对“儒”的理解;在中国封建社会,商业要想不断发展,就须依附于封建权势,故“儒”并非传统文化之意。
而在1840年之后,随着外来侵略,封建统治日趋衰落,因而依附于封建权势的“徽商”也随之衰落。
B项表述错误。
【基础练兵】.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
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D.长途贩运发展.D材料中反映的内容为“杨八志”要通过经商来改变家境贫困的现状。
2.秦朝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已达到非常严密的程度。
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A.公平合理B.明码标价.利于流通D.不夺农时2.B此题考查对本基础知识的识记。
3.六朝时代,乡村集市草市开始形成,其特征不包括()A.远离城镇B.交通便利.政府管理D.规划形成3.D六朝时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4.陆游《杂赋》诗写到:“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A.开始出现草市B.草市具备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夜市比较繁荣D.草市交易只能在早上进行4.B从材料看,诗歌描写的是关于草市的情况,故错误;草市开始出现于六朝时代,A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来。
.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D.商业的繁荣发展.D本题的着眼点在“尽去作商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商业的繁荣。
6.《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这样规定的目的是()A.鼓励五品以下官吏经商B.打击大商人的经营活动.放松政府对商业的控制D.限制官吏参与商业活动6.D由于唐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商人获利丰厚经济实力增强;政府行政官员企图依仗其手中的权力从商人那里获得利益,因此才有此规定。
这一规定也说明了在唐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
7.王莽曾经在长安和当时的“五都”设立“五均司市师”,其主要职责是()A.调节商品流通B.控制市场物价.规范市场管理D.防止刁商作乱7.B此题考查对本基础知识的识记。
8.“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西汉长安B.唐朝洛阳.北宋开封D.南宋临安8.唐朝时夜市比较繁荣,但没有晓市,北宋时才有了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