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词两首 《念奴娇》《定风波》
苏轼词二首
苏轼被贬黄州: 苏轼被贬黄州: 黄州
有职无权,一家人生计成问 有职无权, 题。 自建瓦房,取名“雪堂”; 自建瓦房,取名“雪堂” 躬耕东坡,荒地变菜地,自 躬耕东坡,荒地变菜地, 号“东坡居士” 东坡居士”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 难言的孤独 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 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 …… 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 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 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 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 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 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 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 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 ——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 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 灾难之后 灭寂后的再生, 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 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 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天光射向黄州 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 《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 苏东坡的突围》 余秋雨《 ——余秋雨《苏东坡的突围》
苏轼被贬杭州 苏轼被贬杭州: 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贬官黄州: 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贬官惠州: 惠州: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苏轼词两首》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是两首不同类型的作品,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荡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 __长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洗。
③千古:遥远的古代。
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起头二句,即景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
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流芳百世的历史豪杰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作者采取江山与人物合写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 __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椽。
]故垒①西边,人道是,三国②周郎③赤壁④。
(西边那座古时的营垒,人们指点说: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①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的遗迹。
②三国:从公元220年到265年存在过的魏、蜀、吴。
③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
二十四岁时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
④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县城外之赤鼻矶,而周瑜败曹操的地点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县东北。
)[这几句破题,由大江引出赤壁,点明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借怀古以抒慨。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表示不过传闻而已。
“赤壁”而冠以“三国周郎”,为的是突出其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周瑜先伏一笔。
]乱石①穿空,惊涛②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陡峭尖锐的石壁直插云霄,惊天骇地的巨浪搏击着江岸,滚滚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汹涌澎湃的雪浪。
①石:石壁。
②惊涛:怒涛、巨浪。
③千堆雪:无数的浪花。
)[这三句正面描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乱石”句形容山之奇峭高峻;“惊涛”两句形容水之汹涌澎湃。
《苏轼词两首》词牌
《苏轼词两首》词牌
1、《念奴娇》:
词牌名。
念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的闻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
又名《百字令》、《百字歌》、《百岁令》、《千秋岁》、《寿南枝》、《庆长春》、《太平欢》、《赛天香》、《杏花天》、《无俗念》、《淮甸春》、《双翠羽》、《白雪词》、《壶中天》、《古梅曲》、《湘月》、《续断令》等。
有仄韵、平韵两体。
宋词中最擅声誉的为苏轼题为《赤壁怀古》的仄韵体。
此作为变格,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宜于抒写豪情壮志。
因其词有“大江东去”、“三国周郎赤壁”、“一尊还酹江月”等句,又名《大江词》、《大江东去》、《赤壁词》、《酹江月》。
2、《定风波》写作背景:
《定风波》是个老词牌,敦煌曲子词中就有: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
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徳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专门明显,那时的《定风波》依旧儒生期望上战场平定风云的本意。
也是一个教坊曲。
唐朝尚武,骨子里有股血性,鼓舞文人投笔从戎,建立立业。
“宁作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专门能代表许多读书人的人一辈子理想。
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仰天长啸。
敦煌自古多名将,《定风波》如此的教坊曲在晚唐仍旧时时在教坊中演唱,只是它不再有初唐盛唐时候的赫赫声威。
到了五代,被欧阳炯毫无意外地填作艳词,直到苏轼在黄州的显现,风波乍现,惊天动地。
人世间的风波不由分说,而人心的风波能够风起云涌也能够风平浪静,只看你有没有那一颗有定力的心。
高二语文《苏轼词两首》原文和鉴赏
高二语文《苏轼词两首》原文和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鉴赏: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卷三)。
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是苏轼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时写下的,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
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
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
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地点,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是聊借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
“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
“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学案含答案
第5课苏轼词两首苏轼的诗词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我们凭栏远眺滚滚东去的江水时,也许会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月夜里思乡怀远、黯然神伤时,可能会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漫步在西子湖畔,定会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需要宽慰、需要排解内心的抑郁时,总会想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等。
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谪至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至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县),后北还,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抑郁于心。
观景时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作者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感慨。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高中语文苏轼诗词两首《念奴桥赤壁怀古》《定风波》
上阕咏赤壁 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
“乱”“穿”“拍”“卷”等词精巧独到地勾画了古 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 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抒己情 着重写人,抒发功业无成的感慨
写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战功卓著,反衬自己的 年老无为。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 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美食大家
苏轼是个美食家。他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 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 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 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 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名家点评
俞文豹《吹剑续录》: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 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活》:
东坡赤壁怀古念奴娇词盛传千古,而平仄句调都不合格。词综详加辨正,从容斋随笔所载山谷手书本云: “大江东去,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孙吴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 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寄,一樽还酹江月。”较他本浪声沉作浪淘尽, 崩云作穿空,掠岸作拍岸,雅俗回殊,不仅孙吴作周郎,重下公瑾而已。惟谈笑处作谈笑间,人生作人 间,尚误。至小乔初嫁句,谓了安属下乃合。考宋人词後段第二三句,作上五下四者甚多,仄韵念奴娇 本不止一体,似不必比而同之。万氏词律仍从坊本,以此词为别格,殊谬。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吟啸:吟诗长啸。
芒鞋:草鞋。
烟雨:烟波风雨。
料峭:形容风冷、寒凉。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大意】
三月七日,我在前往沙湖的途中遇了大雨。
雨具被之前的人拿走了,和我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我不以为意。
不一会,天又恢复了晴朗,所以,写了这首词。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无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 披一件蓑衣,我就能在烟波风雨中自在一生。
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山头斜阳却来迎接我。
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定风波》分析
《念奴娇》《定风波》分析一、整体把握念奴娇《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
《苏轼词两首》写作背景
《苏轼词两首》写作背景
1、《念奴娇》写作背景:
《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2、《定风波》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定风波)》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定风波)》
念奴娇赤壁怀古
年代:宋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
定风波
年代:宋作者: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于动通钢琴,你有什么困惑
欢迎留言讨论。
《苏轼词两首》译文
《苏轼词两首》译文
1、《念奴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2、《定风波》: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
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
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
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
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
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另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如下:教学目标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①背诵两首词,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②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
”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
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
苏轼词两首)
豪放词 笔力雄健,气势磅礴, 场面宏大,意境开阔。
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坡 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 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 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豪放派
苏轼
阳刚
词派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多写古 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 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 托古讽今等目的。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 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 己志。 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即事议论。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 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 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 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可 以让你想到哪些豪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 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 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 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 “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 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 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 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 返回 “无官一身轻”。
指北军的战船。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华发: 白头发。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羽扇纶(guān)巾: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定风波》词牌简介素材
《定风波》词牌简介
定风波【定风波、定风波令】
一作《定风波令》。
唐教坊曲,《张子野词》入“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
《乐章集》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
兹附九十九字一种,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注】本词三换仄韵,可分叶不同部韵。
【长调】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韵)。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韵)。
仄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吴文英《定风波》赏析素材
吴文英《定风波》赏析密约偷香□踏青,小车随马过南屏。
回首东风销鬓影,重省,十年心事夜船灯。
离骨渐尘桥下水,到头难灭景中情。
两岸落花残酒醒,烟冷,人家垂柳未清明。
鉴赏吴文英中年时客寓杭州,在一个春日乘马郊游,行至西陵,偶遇某贵家歌姬,由婢女传送书信,即与定情。
此后,他们曾同宿春江,共游南屏,往来西陵、六桥,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之中。
这种爱情注定以悲剧收场。
最后一次分别,双方都预感到不幸阴影的跟随,分离甚是悲伤。
待到吴文英重访六桥时,那位贵家歌姬已含恨死去。
从此,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成为梦窗一生无法排遣的“情结”。
重到西湖总难免彻骨地悲痛。
这首小令便是吴文英晚年在杭州留下的悼念之作。
词人最难忘的一段情景是:“密约偷香□踏青,小车随马过南屏”。
“踏青”前缺失一字,但无碍对词意的理解。
自清末以来,词家们考证吴文英的词事,都认为杭州情词都是为他的“亡妾”而作。
从此两句和《莺啼序》的“溯红渐、抬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看,可推翻其为梦窗“姬妾”的假说。
南宋和北宋都很重视清明节。
正值暮春之初,江南草长莺飞,城中士庶都到郊外踏青。
周密记述南宋杭州清明盛况云:“南北两山这间,车马纷然。
……若玉津、富景御园,包家山之桃关,东青门之菜市,东西马塍,尼庵道院,寻芳讨胜,极意纵游,随处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
”(《武林旧事》卷三)吴文英是以抒情方式叙写往事的。
他们是借踏青的机会“密约”,达到“偷香”目的。
“密约”为双方秘密的约会:“偷香”是指男女非法结合的偷情。
“密约偷香”表明他们不是正当的恋爱关系,而双方却又情感炽烈,只得采取为封建礼法所不容的秘密行为来实现对爱情的追求。
如果吴文英这位踏青的女伴是其妾,就不必如此秘密了。
“南屏”为杭州城西诸山之一,因位于西湖之南,故又称南山,“南屏晚钟”为南宋西湖十景之一。
山“在兴教寺后,怪石秀耸,松生森茂,间以亭榭。
中穿一洞,崎岖直上,石壁高崖,若屏障然,故谓之南屏”(《淳佑临安志》卷八)。
《定风波》 知识清单
《定风波》知识清单《定风波》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雨和人生逆境的描写,展现了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定风波》的相关知识。
一、创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的生活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当时,苏轼与朋友出游,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苏轼却泰然处之,写下了这首词。
二、原文及译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三、词牌特点“定风波”这一词牌,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其格律要求较为严格,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
四、艺术特色1、以小见大词中通过对途中遇雨这一小事的描写,引申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体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2、情景交融自然风雨与作者的心境相互映衬,风雨象征着人生的挫折,而作者的坦然态度则在风雨中得以展现。
3、语言质朴苏轼用词简洁明了,不加雕琢,却能生动地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哲理。
4、表现手法多样运用了对比、象征、隐喻等手法,如“竹杖芒鞋轻胜马”,将简陋的装备与骑马相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物质的超脱;“一蓑烟雨任平生”,以“烟雨”象征人生的风雨,表达了作者对逆境的坦然。
五、思想内涵1、旷达超脱面对人生的挫折和风雨,苏轼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不为外界所干扰,坚守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2、随遇而安词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随缘、不强求的态度,无论遭遇何种境遇,都能从容应对。
苏轼《念奴娇》《定风波》
品形象:
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 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 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
析手法:
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 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 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做 到的?
返回
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感觉: 狼狈、不觉 事件: 遇雨 已而遂晴
雨
淋 OR 躲
偶然 客观 ……
(仕途风雨)
以小寓大
选择 主观 ……
(人生选择)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 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 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 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 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 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 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 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在黄州的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 首诗、3篇赋、170多篇(含小品),写 了280多封书信,其中有豪放派的代表词 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有脍炙人口 的前后《赤壁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 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有时如此让人 费解。
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 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妓女穿过江边,笨拙地露出 半点姿色 一只远航归来的船便打开了海 人们的思想像包袱一样开始往下 沉 踉跄吃下去的几口水
有时也有人学着古人卷起衣袖 把内心高高地挂上枝头 把文字漂亮地撒进大海 可最终也被朝廷捞上来关进了监狱
于是他们纵身跃入大海 在一个行之将死的朝代面前 悄悄吐在革命前的文字上 吹起一阵风 被一个轻浮的人酝酿成了内心的 成为世人敬仰的旗帜 酒
天子从江南岸一刀切下去 时间就流出血来 多数人都失足跌落水中 成为另一滴水 他们的身体被覆盖在水下面 笔泡得太软 写出流水一样的文章来
落 难 书 生
一群文人一心把笔捏成半壁江山 让自己的老婆用种庄稼的手勾勒 出三宫六院 他们和才华过早来到 他们写诗写在朝代前面 骑马跑在功名后面 闲时也带上个叫做初恋的女子 把手指放在寂寞的北窗东游西荡
返回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 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 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 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 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 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 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 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 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 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 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 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一、小序作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 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 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
二、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雨后感)。
三、解读雨中东坡(上片)
1、他是如何对待眼前风雨的?表现 了他怎样的心态?
2、如何解读“一蓑烟雨任平生”
四、雨后的感悟(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词中塑造了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 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 从容、沉着豪迈、随遇而安、旷达乐观 的词人形象。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 笑 间—— 樯橹灰飞烟灭——
英俊潇洒
风流儒将 英雄周瑜
儒雅斯文
自信乐观 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
思历史人物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 间。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 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
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 为什么苏轼偏偏就选择了周瑜呢?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感知初读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大 江 东 去, 浪 淘 尽, 千 古 风 流 人 物。故 垒 西 边, 人 道 是, 三 国 周 . 郎 赤壁 。乱 石 穿 空, 惊 涛 拍 岸, 卷 起 千 堆 雪。江 山 如 画, 一 时 多 少 豪 杰。 • 遥 想 公 瑾 当 年,小 乔 初 嫁 了,雄 姿 英发。羽 扇 纶 巾,谈 笑 间, 樯 橹 灰飞 烟灭。故 国 神 游, 多 情 应 笑 我, 早 生 华 发。人 生 如 梦, 一 尊 还 酹 江 月。
苏轼词两首
烟 雨 听 大 江 东
任 平 生
去 ,
赏 清 风 明 月 ,
豪放:慷慨豪迈、雄伟壮阔
俞文豹《吹剑录》 苏轼在玉堂,有幕士善歌, 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 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 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 之绝倒。
课文结构
乱石穿空
•
咏赤壁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写景
江山如画
念奴娇 怀周瑜 赤壁怀古
感人生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抒怀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他将变幻莫测的人生看做是“梦”
他以一杯清酒祭奠江月 让惆怅失意 顺着江水而去, 随着明月而逝。
他是超凡脱俗的! 他实现了自我 超脱
拓展延伸,探究真志
苏轼被贬黄州,体现 了超脱, 这是一时之举? 还是惯常之态 ?
同是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
记叙途中遇雨的一件生活小事
诵读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合作探究
• 1、小序的作用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片各写的是什么 • 3、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抒情主人公形象? • 4、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 • 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道理? • 5、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咏史怀古诗 •观眼前之景 •写历史之事 •抒一己之怀
题 目 解 读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此句读来气势非凡,具体表现在哪里? • 怎样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 开头三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观眼前之景 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赤壁,请赏析 • 乱:山崖的险怪 雄伟壮丽、气势恢宏 • 穿:山峰的高耸 江山如画 • 惊:巨浪的汹涌 夸张、比喻、拟人 • 拍:怒涛的力度 视觉、听觉 • 卷:波涛的强劲有力
返回
人生有顺逆,有成
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
课 堂
小 结
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
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
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
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 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 格修养。
返回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 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 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 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 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 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 不陡峭的高度。
诗词风格
•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 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 波澜壮阔,雄奇壮美。 • 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抒发的情感上,通过 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 功立业的心态,表达出豪放洒脱之情。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 黄庭坚 并称 “苏黄” 词:与辛弃疾 并称 “苏辛”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书法:与 蔡襄、黄庭坚、米芾
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
张耒、晁补之
坎坷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
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 比 手 法
周瑜
34 岁 幸福美满 年龄 生活
苏轼 47 岁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雄姿英发
东吴都督
外貌
职位
对比发现,怀古更多 的是为了伤情, 英雄的春风得意是为 了反衬自己,进而抒 发自己的情怀:
仕途坎坷
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渴望建功立业
惆怅失意的伤感。
抒一己之怀: 苏轼真的甘愿就这样被惆怅与失意捆 绑吗?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 ?
“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 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 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 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 是佛教徒,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 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 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欧阳修 “欧苏”,
并称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微笑着面对
苏东坡“一生嬉游歌唱, 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 他 总 是 微 笑 接 受 。 ” (林语堂)
微笑着面对,是一种人生 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探究:
人生之雨来临时, 还有许多人是像 苏轼这样微笑着面 对的,你能举例说 说吗?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
(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 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
(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
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 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 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课 堂
小 结
心有东坡词,人 生无难题。人生再多 的风雨,经过东坡的 过滤,都变成一片晴 空了。苏轼为我们撑 起了一把伞,撑出了 一片晴朗的天空,愿 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 亮,一样豁达。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练一练 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 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 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 桀骜不逊 隐忍平和 ,多了几 ;
分 分
• 分 分
慷慨激昂 淡定从容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 ,多了几 。
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 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怎么看待苏 轼的这种人生思想? 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
面对此景,苏轼内心的情感
为何说是“周郎赤壁”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用) •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 如画” 承接上文对景色的描写, “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 风流人物”,又为下阕赞写周瑜作了 铺垫。
写历史之事:
苏轼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衬托风流倜傥 春风得意 年轻有为
品味“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传达的情 意。 (可否把“多情应笑我”改为“失意应笑我”?)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说,此句是作者“今朝有酒今朝醉” 的消极哀叹;又有人认为是作者和全词一 脉相承,进一步抒发追求“积极向上的梦 境”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