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_定风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5苏轼《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词选自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永怀”||,它的作者是苏轼||。
道中遇雨是常事||,但苏轼以艺术心灵观之||,以旷达态度处之||。
词的上阙借自然界的风雨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词的下阙进一步深化主题||,借雨后的情景表达作者的感悟:人生道路上的遭遇不论是顺还是逆||,都不能以一时界定||,何况在逆境中也有新境||,风雨过后亦有暖阳||。
这首词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惧风雨也无惧挫败的乐观与豪迈||。
【学情分析】: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在学习这首词之前已经学过他的作品如《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能够从学过的作品中简要概括他们对苏轼的印象||,也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有简单的了解||。
但这首词的写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表达的情感却是乐观的、积极的||,这对知识面较窄的本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而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大方法就是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品读作品||。
【教学目的】:1、在学习过程中以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2、通过补充阅读《西江月》把握作者被贬黄州的的历史背景||,并感受作者初到黄州时的落寞悲苦||。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品鉴词句||,并由此分析苏轼在《定风波》中表现出的形象||。
4、引导学生学习苏轼那种身处困境却能保持乐观昂扬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在学习过程中以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品鉴词句||,并由此分析苏轼在《定风波》中表现出的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词中的自然界的风雨联想到政治场上的“风雨”||,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鉴赏法、师生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同学们||,你们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课题名称
《定风波》
三维目标
1、理解诗句中重点句的思想情感,学会一语双关的手法。
2、通过赏析此诗,了解苏轼诗文的旷达精神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首先我想冒昧的问一个问题,心目中有偶像吗?偶像在你的心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她如此对偶像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3.归佛门。如《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4、“归去”——回归自我
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吟啸且徐行 ——>潇洒闲适
“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游泳》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明确: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4:5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 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2.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定风波》,学习他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
【板书】定风波苏轼二、知人论世1.背景介绍《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幻灯片】2.解题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任半塘《教坊记笺订》:“敦煌曲《定风波》曰:‘谁人敢去定风波。
’《词谱》因李珣之调讹作《定风流》,未免不揣本义。
”按《定风波》本义应为平定变乱之意。
始见于五代后蜀欧阳炯词。
另外宋代词人柳永在《乐章集》将其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有九十九字至一百零五字三体。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定风波苏轼坎坷的一生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官黄州是苏轼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的政治打击,但是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面对。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形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
黄州•东坡居士•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书法)寒食帖背景: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一。
读诵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烟雨读出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出情感感情把握是否到位,要看轻重音的处理。
无论轻读重读,长读短读,升调降调都是为体悟情感服务。
探讨: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怎样读?莫听、何妨、任、归……..欣赏视频,体会情感再读二。
析[注释]1、“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2、吟啸: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3、蓑:指雨具蓑衣。
4、料峭:形容春寒,现在仍有“春寒料峭”5、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畅所欲言谈谈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必修4高一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懂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2、品味语言,鉴赏本词的表达技巧。
3、背诵本词,并对这一类词进行拓展(群文阅读)。
学习重点、难点:1、品味语言,鉴赏本词的表达技巧。
2、围绕本首词进行拓展训练(群文阅读)。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展示林下对月饮酒的画面,让学生推测他是谁。
2、展示苏轼的名句并请学生填空。
说到他,我们会立即想到那些耳熟能详的诗篇,想到“横_______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想到“十年生死______,不思量,自难忘”;想到“老夫聊发_______,左牵黄,右_____”;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总相宜”;想到“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而长终”······二、展示学习目标1、读懂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2、品味语言,鉴赏本词的表达技巧。
3、背诵本词,并对这一类词进行拓展(群文阅读)。
三、知人论世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
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四、初读课文,体会词人情感。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谈情感体会。
3、学生个人自由朗读。
4、听读。
五、对词的小序进行赏析。
(一)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不觉缘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二)引导学生赏析“皆”和“独”两个关键字。
六、赏析词的上片。
(一)学生自主赏析。
(二)教师提示关键词法,并借助课件补充相关内容。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定风波》的主旨和内涵,稍作分析,似乎不难解读出来。
此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前赤壁赋》,对苏轼及其作品已经比较熟悉。
但是,这种对作家作品的前期认识、印象先入为主,很容易使师生架空文本、天马行空,作不辨词句、只贴标签式的解读。
这就可能陷入对号入座、按图索骥的机械分析主义的泥淖,是语文学习的大忌。
所以,本词的学习,应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咬文嚼字,把握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本词的语言可以说是“文不甚深,言不甚浅”,一定要落实文本和语言的探究,培养科学鉴赏宋词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从词作本身的语言入手,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其艺术魅力,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要通过学习本词,初步把握其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从而初步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深深体味词中的人生哲理;2.抓住重要意象及关键词语,分析思想内涵;3.利用小序的相关信息,为本词拟出合适的标题;4.了解有关宋词的相关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1.导引法:带着问题读词,深入体会主旨;2.诵读法:大声诵读本词,学会赏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人生观,树立积极的人生取向,培养宋词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关键词语、句子的表情达意;(二)教学难点:关键词语、句子之间的相互呼应。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六、教学步骤(一)吟诵旧知,导入新课教师吟咏苏轼的《前赤壁赋》中的句子,切入本篇课文《定风波》的学习:“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学生跟和)教师提问:这段话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豁达、乐观。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诗词。
2.赏析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4.拓展阅读,深入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互动探究法、拓展阅读法、写作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林语堂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就是苏轼。
屡遭贬谪,一生历任八州,他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他却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是旷达的。
《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精神特质。
板书:《定风波》苏轼二、反复诵读,读出“旷达”。
(一)学生自由读,学生点评,提出自己的诵读建议。
教师指导诵读:如:“谁怕?”应该读降调;“归去”中“归”应该重读;“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应该读得豪迈;“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两个“无”要读的洒脱;朗读时应该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二)名家诵读(也可教师示范诵读)。
【多媒体展示】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学生分小组自由诵读,并选出小组中的优秀诵读代表。
(四)学生代表深情诵读(配乐),小组之间竞赛。
(五)学生齐读(配乐),再次感受诗词的情感。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诵,通过充满感情地朗读,触发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
学生在朗诵中自觉地整体把握词意,感悟词作意境,为下面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打下情感基础。
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环节,学生应该是喜欢的。
三、鉴赏品味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定风波》 教学设计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般学生可能出现几种答案:一、悲伤。源自最简单的因果推理应——被贬谪自然伤心。说明没有认真理解词句。二、快乐。由被贬谪而得到闲适的生活,由小序得知生活快乐。说明偏差理解文意。三、平静。“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中可看出他对人生的态度,较合理。教师可让同学相互评判,教师总结。最后教师提供自己的理解:淡定。
2、小结:
全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十分清晰。
六、巩固与总结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身处危难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鲜明写照。他曾在给李之仪的书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遭迫害,受贬谪,被人推搡漫骂,无人识其是官,竟觉得这是可喜之事;由此种奇异心态可以体味到,苏轼当时的心胸旷达到何种程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
《定风波》教学目标: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教学重点: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一、导入: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
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
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三、研读课文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五、重难点探究: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讨论明确: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讨论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领悟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翻译和背诵;(2)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深入剖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说课稿:(1)针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翻译;(2)详细剖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结合苏轼的生平,阐述其人生态度对现代人的启示。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讨论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3)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文章;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拓展延伸:介绍苏 轼其他词作,以及 词的发展背景和特 点
讨论与思考
讨论苏轼词的创 作背景和思想内 涵
思考如何引导学 生理解苏轼词的 艺术特色和人文 精神
讨论如何设计有 效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思考能力
思考如何评价学 生的学习成果, 以及如何改进教 学方法和手段
总结与回顾
回顾教学目标:掌握两首词的背景、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0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苏轼词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 涵
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和独特魅 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 风波》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 能力
难点
理解苏轼词的意境和情感
体会苏轼词中的哲理思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掌握苏轼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完成课后练习:理解词意,分析词中蕴含的情感 搜集苏轼的其他词作,并进行赏析 思考:苏轼的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07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观察 学生的课堂参与 度、回答问题的 准确性和创新性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 完成情况,评估 他们对所学知识 的掌握程度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要讲解的两首词的背景和内容
教学过程: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学习、巩固练习等环节
讲解与分析
导入新课:介绍苏 轼的生平和词的创 作背景
文本解读: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 古》和《定风波》 两首词的主题、意 境和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讲解词 中的重点字词、句 式和修辞手法,以 及学生难以理解的 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苏轼会怎么看?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东坡会怎么回答。
——他没躲雨。
(小序中,词中。
小序作用?“故”: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听这首词,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三、背景穿插。
1、苏轼出世了吗?——没。
2、你怎么知道?——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
被贬到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被贬到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预习很扎实,看得很细。
(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
(一)创设词境,酝酿情感首先我想冒昧的问一个问题,心目中有偶像吗?偶像在你的心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她如此对偶像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
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朗诵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泛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
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整体感知: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简单介绍词序,联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桃花源》的序)
沙湖道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
同行皆狼狈,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独不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
一处词序与词内容无照应的:料峭春风吹酒醒苏轼为何喝酒?
提示1:在苏轼以前的作品中苏轼为什么喝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孤
独)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忧愁)
提示2:苏轼忧愁什么?注意序中日期,结合注释思考。
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铛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命悬一线九死一生)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明确: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三)研读探究走近词人
自读上片并思考:苏轼靠什么来抵抗人生的狂风暴雨?用从某个词语中,我看到了苏轼的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或者精神的句式说出你的理解。
莫听―――>超然物外
何妨―――>镇定自若
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吟啸且徐行——>潇洒闲适
“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
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游泳》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一蓑烟雨任平生”,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总结人物形象1: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板书)
自读下片并思考:雨停了,苏轼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了,那么在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人生有了怎样一种新的认识呢?抓住哪些字词?(抓住“斜阳”“迎”)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犹如菩提本无树,明月非镜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抓住“萧瑟处”“风雨”“晴”)注意这里的晴与词序中的遂而已晴和山头斜照是否矛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不以物伤性”;“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
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
总结人物形象2: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板书)
(四)激凝思辨体悟人生
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
苏轼的“归去”是归向何处?
预设学生回答:1。
归朝廷因为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浣溪纱》:谁道人生无
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2.归田园。
喜好庄子,纵情山水,每到一个贬谪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如《记承天诗夜游》:何处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归佛门。
如《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五).开拓想象,手写我心:苏轼,不仅给我们以文学之美的享受,他的人格精神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财富,从《定风波》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中你获得了苏轼的一些怎样的精神财富?请写一段话。
(六).结语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
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来诠释着那位现代女子刘艳琴的千年求姻缘的情结。
愿我们活得如苏轼那样明朗,那样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