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书(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书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二、问题研究《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练习说明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材分析与处理】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将课堂最大化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掌握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此为教学重点;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创设富有活力的开放型课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主旨,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
(板书)(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文人心境。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二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 怎样的人生感慨。(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 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政治上属旧党。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 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 、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 用方法和技巧。
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 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 集。
板块四、探究品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1.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明确:2.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小组等。
2、教师小结:
板
书
设
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朗读教学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把学生引入具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本课思路清晰,由感知文本到感悟意境到品味语言到课外知识拓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理解文章、感受思想。
整个过程力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及教师引导下自我发展,探究质疑。
这正符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读读背背理解的诵读要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6.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古今异义词,如“怀古”、“夜游”、“闲情”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苏轼的写作手法,描绘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景物。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轼的写作特色及其在现代写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描绘景色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现和欣赏自然美。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文的美,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2.增强文化认同感: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素养。
4.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在夜游承天寺时的所见所感,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导入:上课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了一首有关于月的歌曲叫?明月几时有?,接下来我们来学一篇描写月色的文言文。
他的作者是苏轼,现在同学们先仔细的仔细看一遍老师展示出来的ppt〔展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看完后自由朗读这篇文言文。
〔板书:诗名、作者〕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分节拍:指名学生读,不正确指出〔板书:字音,提醒学生标在文章中〕纠正字音后全班齐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2师:现在让我们走入文本,去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小组内讨论翻译,小组代表答复,可借助工具书,师补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快乐地起床出门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师:你们都翻译得较详细、完整。
现在老师就提几个需要你们重点记住的字词。
四、又读课文,划分层次师:现在我们已经把译文整理出来了,那你们能给这篇课文划分层次吗?一共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1~3〕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寻友夜游)――板书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译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
3.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空明的意境,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译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
2.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空明的意境,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过程1.导入:林语堂曾这样形容一位名人:“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画家......他也是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与和尚趣谈,曾为百姓求雨,他曾四处游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诗书画文俱绝、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2.检查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引导学生注意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3.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一起来朗读全文。
(2)读出韵味:题目就告诉我们——地点?时间?体裁?所以语速要慢,音调稍低,读出夜晚的宁静祥和,读出月下散步的悠闲,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齐读,配乐个人读,教师范读4.品读课文要想读出十足的、浓郁的文言文,还需要疏通文意,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不会的前后位讨论解决,还有不会的问号标出,注意标红的是重点实词,划线的是重点句式需要同学们解决。
3分钟,开始!通过同学们的译读,一幅古朴素雅的月色水墨画跃然纸上。
千百年来,月还是那个月,只是看月人的心境不同罢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话题。
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之人。
依据课文内容,填词或短语均可,注意咬文嚼字发表观点。
开始品读!已写完的同学可以把你们的发现读给身边的同学听,互相补充完善。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本单元的诗文大都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本文仅有八十四个字,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其中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扎实文言基础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月光皎洁的夜晚,准备睡觉的苏轼看到月光不请自来,照进门里,于是高兴地起来赏月。
被贬黄州的他,身边没有可以和自己一同取乐的人,于是去承天寺找自己的好友张怀民。
恰巧同样被贬的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二人漫步庭院。
只见大片月光泻地,如一潭积水铺洒满院,清辉透彻,明净无比;“积水”中藻荇交错横织,原来是月色穿透竹柏,星星点点,碎银一般,楚楚动人。
苏轼和张怀民,庭中畅游,月下对谈,好不快活。
《记承天寺夜游》文中运用比喻、反衬的修辞手法,记写了月夜景色的优美,作者仅用 18个字就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这空灵的境界或许就是作者彼时心境的写照,体现了作者月夜赏景的悠闲,与好友赏月的欣喜,被贬谪后的悲凉,心境的复杂微妙,同时也蕴含着生活的另一种美感——闲适淡雅之美的领悟和追求。
《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慢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被贬之人的清闲;又指二人夜游的心情,空灵自在,悠然自得;同时也指作者豁达的心情,闲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本文适合学生朗读背诵,以读促解。
文中写景语句言简意丰,适合学生品读,学习借鉴写景的技法。
本文适合充分利用课文的人文素养资源,文中所传达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疏通文章大意
领略充满诗意的月色和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掌握诗人描写月色的方法
理解诗人的心境
一、导语
古人描写月色有一句很有名的诗:月光如水水如天。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是如何描习月色的。
二、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同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
写本文时苏轼因“乌台诗案”再贬为有名无实的黄州团练副使已经四年。
三、听录音
四、齐读课文
五、根据重要字词疏通课文
户欣然相与步庭念遂寻但闲人耳
六、讨论
1、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2、在这样的境界里诗人的心境如何?
3、诗人称自己为“闲人”,哪些语句体现他的“闲”?
4、揣摩诗人自称“闲人”的含义。
七、作业
写一篇描写月色的小短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夜晚景色?”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文言文是古代汉族书面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词汇和句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张岱是如何观察夜晚的景色,并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品质。
4.课文内容:
a.了解作者张岱及其创作背景;
b.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c.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d.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此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环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言,展示出了很高的热情。但在实践操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还是不太敢动手写作,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不够自信。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简单易懂的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发言积极,但也有一些学生相对沉默。为了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关注那些不太爱发言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3.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豁达的胸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天不怜见,要我下苦海,丧姻缘,弃抱负,穷一生心血不得。
而我偏要笑春雨,看秋风,过尽劫波,天不渡我我自渡。
为何苏轼有如此心境呢?今天就跟随老师一起走进苏轼,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检查二、作家作品苏轼(1037一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初任朝官,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作为文人难免喜欢在政治上抒发己见,苏轼也不例外,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苏轼在赴任湖州曾写过一篇《湖州谢上表》,其中有些句子被认为是讽刺新政,随后御史台大臣接连弹劾,紧接着苏轼被捕入狱,御史台四处查抄苏诗,牵连众多,包括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能幸免。
上至驸马,下至友人一心要铲除苏轼,而之后又经历大理寺反复裁判,最终判处苏轼贬谪黄州。
文本体裁:记。
记,原本是据实载录的实用文的文体,古文运动后渐可记事、记物、记人,写景,以打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或散文。
三、初读感知1.听读,明确句子节奏划分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音,初步感知课文。
2.强调重点字音。
3.齐读三遍。
4.释义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的形式翻译课文,疑惑问题举手发言。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美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
3、研读“闲人”的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时光越千年,经典咏流传。
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咏月抒怀的经典,道尽多少离人的心愿,你会吟唱这首歌吗?我们一起欣赏。
听播放歌曲(会吟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篇咏月抒怀的经典美文《记承天寺夜游》二.作者简介目之所及,心之所系,挫与笔端,皆为经典,这就是苏轼。
关于作者,你了解多少?(找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后屏示,生齐读。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学生、老师评价诵读优缺点4.学生齐读5.听朗读带范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第二步,采用听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本文情感。
四、精读课文(一)疏通文意,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二)由重点字词意思点拨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五.小组合作探究1.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做了什么事?为何找张怀民?2.读一读文中写景的句子,喜欢吗?简述理由。
3.找出本文抒发作者的感慨的句子?你认为本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喜还是悲呢?六.学生展示1.学生展示问题一后屏示(一)张怀民材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屏示(二)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4、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四步读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有一个人,他能为歌女題诗,能与僧人趣谈,能为百姓求雨。
语言大师林语堂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他是谁?他就是有情有趣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就跟苏轼一起,走进一座古刹,走进千年之前的那个月夜。
二、月色浅尝1、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
*请同学展示自读成果——请同桌就刚才的两点要求对他刚才的朗读加以点评。
教师可以指导:停顿不是真的要你停下来,而是在此处做一个略微的沉吟(师范读一句)——(刚才学生)能就一句再试试吗?——请带上这小小沉吟再读全文——感谢你,你的进步也使我们离那月色更进一步了。
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出声疏通文意,可能你会遇到疑难,把这些疑难标记下来,稍后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学生提出疑难学生解决或教师解决,之后重点解词提问,重点句子翻译。
)3、了解内容之后,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
(点评学生概括是否完整,语言组织是否流畅简洁。
)4、我感到我们已经离那个月夜很近了。
下面,再读文章。
这一次要都出些文言文的味道。
这是一个宁静的月夜,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缓,语调要——低,但这不意味着声音小,还是要有一定音量让别人听到我们情感的变化。
与此同时,想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意味,还需要对一些重点字词着重处理。
比如本文中有两处因为作者在思考所以要——拖长音读,这样才能呈现思考的过程。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从小到大,马云所经历的失败记都记不清楚。
小学考重点中学,没有考上;大学考了三回;当年找工作被拒绝过三十多次;去肯德基应聘,24人收下了23个,他是唯一一个被刷下的……但马云不气馁,他凭着韧劲和愈挫愈奋的精神,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缔造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诸多传奇。
北宋的苏轼也是一位能从容面对磨难的人,他多次被贬,但豁达乐观,热爱生活。
今天,让我们回到九百多年前的一个月夜,一起去探析这位文人的精神世界。
【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品味精炼的语言,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结合写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谥号文忠。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背景链接】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人举报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诗文为证。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幸得太皇太后干预、大臣章惇等力挽,被囚禁130天之久的苏轼免除死罪,被贬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苏轼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知识链接】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
【方法引路】怎么把握景物描写(1)明确描写对象;(2)描写对象有何特点;(3)运用什么写法:①修辞手法②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③动静结合④虚实相生⑤白描手法⑥感官角度⑦观察角度⑧描写顺序……(4)所抒情感:以景衬情:①以哀景衬哀情;②以乐景衬乐情;③以乐景衬哀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因此,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的方式,使学生去理解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欣赏古文言文的能力。
另外,每一首古诗的创作都有他特定的背景,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有感而发的。
由于年代久远,仅从字面上,我们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会带领学生细致地了解写作的创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把握景物的特点。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把握景物的特点。
2、教学难点: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教法学法】1.教法:提问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新课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
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与吟咏之情。
那么提起“月”,我们会想起哪些诗句呢?是啊,平凡的月光,勾起了人们多少期盼。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2.解题:(1)要求:学生找出按题目中的关键词。
(预设:记,夜游。
)提问:同学们能否说说什么是游记?补充: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的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
(2)思考:通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3.学生齐读本节课学习目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能够朗读《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5.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描写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记承天寺夜游》的课文材料。
2.教学PPT或黑板。
3.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询问学生们对夜景的喜好和认识。
2.展示一些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夜景的感受。
二、课文导读(10分钟)1.简要介绍《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以小组形式讨论,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承天寺的夜景有哪些特点?b.作者对承天寺的夜景有何感受?c.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d.你对承天寺的夜景有何感受?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四、景物描写分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色彩、光影、音响等方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审美情趣培养(10分钟)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夜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2.让学生思考夜景的审美价值,并与课文中的夜景进行对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写作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夜景的描写。
2.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七、课堂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检查答案,解答学生的疑惑。
八、教学评价(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参与度等方面。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1.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
2.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
3.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二.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但闻屏障中尺一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三.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