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2018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加法运算律》第1课时总第8课时【课型】新授课【预期目标】1.1、了解加法运算律1.2、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2.1、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2、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简便计算3.1、体会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4.1、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4.2、发展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能力【评价任务】1.完成环节二评价目标1.1 4.1 4.22.完成环节三评价目标1.2 4.23.完成环节四评价目标2.2 3.1【教与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与体验一、导学出示先学提示认真阅读课本17、18页梳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你在解决问题中发现了加法运算的什么规律你这样验证发现的规律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苗木基地吗?知道里面都有什么吗?学生口答。
学生观察情境图,学生可有下列发现:学校绿化校园,需要买一批树苗和花苗。
苗木基地有冬青56棵,柳树72棵,杨树28棵。
苗木基地有月季80棵,牡丹88棵,茶花112棵。
……学生提出问题:①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②一共要购进多少棵花苗?素养对接: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提问题能力二、合学与讲学(一)探究加法结合律1、解决“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
(1)要求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完成题目。
(一)探究加法结合律1、学生进行计算。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先求出冬青和柳树的棵数,再加上杨树的棵数,就求出一共要购进的树苗棵数。
运算顺序是:先课题名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练习第2课时总第5课时【课型】练习课【预期目标】1.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理解并掌握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算1.2、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1.3、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评价任务】1.完成环节二(一)评价目标1.1 1.22.完成环节二(一)评价目标1.3【教与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与体验一、导学1、出示习题图片。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整理人:李善阳一、第三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平角、周角、系统认识角,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度量和分类,画角;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及3条边之间的关系。
二、第三单元实化教学目标:1、认识周角、平角及周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三、每课实化教学目标及评价方法设计第一课(第一信息窗):角的认识原虚化目标为: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1、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角的大小分类。
2、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评价方法设计:1、使学生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2、用量角器画30,45,60,90,120度的角。
第二课(第二信息窗):三角形原虚化目标为:1通过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使同学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学会按角分类2通过试验,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广泛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思想。
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1通过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使同学认识三角形,学会按角分类2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稳定性的广泛应用。
3掌握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及角的分类,正确掌握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应用三角形三角和与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方法设计:1、用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使同学认识三角形,学会按角分类2、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稳定性的广泛应用3、画三角形的高。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学法
引导点拨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教学过程
个案补充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老师有重点的板书。
二、情境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景引入:懒洋洋和沸羊羊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他们想个办法吗?
∠﹤
第二次情景引入: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景
师:像这样两边成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叫平角。大家记住了吗?那刚刚由同学说大于直角的角都是钝角,大家同意吗?
生:不同意,应该是大于直角,小于平角。
生:老师我知道周角(上台演示),周角就是旋转了一周。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好,我们一起用活动角演示。
同学们操作:从这个位置开始旋转,无论转到那个位置,只要小于直角,就是——钝角,当垂直,是——直角,接着转,大于直角,小于平角是——钝角,当成一条直线时是平角,那接着转当两个边重合时是——周角。
师:那么三角形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合作,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我们都会有成功的喜悦。下面咱们同学们来谈一谈你们这节课的收获吧,谈一谈你这节课对自己的评价吧
四,课外作业
回家找一找你身边的三角形,看看他们的特性,思考一下他们的作用。
(3)说说你的发现,有疑问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结(课件演示或教具演示)
①、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②、内圆的数字叫内刻度线,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③、以右边的0°为起点,起点处的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的刻度线。
同桌互相操练。
3,角的度量
出示60°角,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律》 单元整体备课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律》单元整体备课设计一、单元系统分析
(三)自然单元内容分析:(横)
(四)学生认知理解障碍点及建议
1.运算律在减法与除法中的运用。
建议:借助加减法意义及互逆的特性,将加法的运算律迁移到减法的运算以及加减混合的运算中。
同理借助乘除法的意义及互逆的特性,实现知识的迁移
2.特殊简算类型的分析与应用。
建议:总结提炼出所有特殊简算类型的本质,总结其特征,引导学生掌握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基本方法。
二、单元整体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4. 数的奇偶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数的奇偶性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发现乘法表中的一些规律,如:1×2=2,2×1=2,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然后给出准确的定义。
(2)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乘法口诀表,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总结方法。
(3)质数和合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4)数的奇偶性让学生观察乘法口诀表,发现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判断数的奇偶性等。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数的奇偶性等。
五、课后作业1. 教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4. 数的奇偶性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中的规律,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信息窗三第2课时乘法分配的应用青岛版(共5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三单元信息窗三第2课时乘法分配的应用青岛版教学目标•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定义和概念。
•能够将乘法分配律应用于乘除法练习中。
•能够对乘数和被乘数变化时的乘积作出合理猜测。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定义和概念。
•将乘法分配律应用于乘除法练习中。
教学难点•能够对乘数和被乘数变化时的乘积作出合理猜测。
教学内容•通过小学生喜爱的游戏对乘法分配律进行介绍。
•提供有关乘法分配律的实际例子和活动。
•讨论乘法分配律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科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听课。
•讲解。
•提问与讨论。
•教师引导式教学。
教学步骤步骤一:复习教师通过问答来帮助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内容,主要复习下列知识点:•乘数的定义。
•被乘数的定义。
•乘法的定义和符号。
步骤二:引入教师使用一到两幅图像或视频,介绍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
教师要求学生口头回归。
步骤三:举例教师给学生许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鼓励学生口头思考并解释乘法分配律如何在每个例子中使用。
步骤四:运用教师领导学生一起练习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练习应用乘法分配律。
步骤五:总结教师要求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给出一个例子,演示如何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评估•设计学生课堂活动,从而体现他们是否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设计小组或个人练习,从而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今天学习的知识点。
•听一些学生的答案,看看讨论是否准确。
附加学习资源•相关乘法分配律的视频和图像。
以上为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三单元信息窗三第2课时乘法分配的应用青岛版的教学建议,希望对广大师生有所裨益。
青岛版数学四下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团体操表演》
教材分析:
本单元知识是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学习了四则运算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
2、
3、5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
3、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
难点是如何用推理、归纳的方法来理解。
教学措施:
1、加强探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方法的指导。
2、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为因数和倍数。
包括认识因数、寻找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应用问题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以游戏和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说出自然数和因数的概念;2.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解问题;3.能够分别运用因数和倍数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自然数和因数1.引导学生回忆自然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自然数的特点;2.定义因数的概念,并以课本例题为例,对因数进行认知和理解;3.运用游戏方式,让学生找出数字的因数,并且将所找到的因数记录到课堂笔记中。
第二步: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1.板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释其定义;2.教学运用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提供公式和例题进行分析;3.联系生活实践,利用因数的知识解决木棍分割和水果分配问题。
第三步:因数和倍数1.运用小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地阐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以缺失数的方式出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
第四步:课后作业1.课后要求学生认真做好书本上的练习题;2.提醒家长协助孩子积极参加游戏和练习,建议居家也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运算游戏。
四、教学评价1.每次课程进行后,构思一些相应的练习题,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回顾巩固;2.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运用更加深入的习题和问题进行拓展思考,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
五、教学互动1.为了经常互动,课程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解一些相关的题目,增强互动性和课程质量;2.构思小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好地体验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六、学情分析1.小学四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渴望更多生活与实际的结合;2.相对于抽象的数学公式,自然深度的阐述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3.学生在同年龄段中,基础知识不同,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多方面考虑生活实践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应用来记忆、巩固和提高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复习课 青岛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复习课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的复习课。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整数乘除法的基本运算、因数分解、乘法口诀的熟练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整数乘除法的策略。
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整数乘除法运算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诀和因数分解技巧进行快速计算的能力。
3. 提升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整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
2.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和因数分解进行快速计算。
3. 将整数乘除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整数乘除法的趣味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复习导入。
2. 复习整数乘除法运算规则: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通过黑板演示和练习题巩固。
3. 乘法口诀和因数分解练习:通过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和因数分解技巧。
4. 解决实际问题: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整数乘除法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6. 总结与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疑问。
板书设计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复习课2. 正文:- 整数乘除法运算规则- 乘法口诀与因数分解- 实际问题解决策略3. 示例:通过典型例题展示整数乘除法的运算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一些整数乘除法的计算题和应用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2. 思考题:设计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并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根据题目要求编写,内容严谨,段落衔接流畅,共2000字以内,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共八部分内容。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备课主备人:鹤山乡中心小学邵红军单元名称繁忙的工地---------角与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在编排上突出分类在认识图形中的作用,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分类不仅是认识图形教材特征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图形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体验通过操作获得一些数据,并整理、分析数据,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知识周角、平角及周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2. 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够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学重点:角的度量、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教学难点:角的度量、三角形内角和推导、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单元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实”素材,通过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喜欢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讨学习知识。
通过实际情况,创设符合当地特点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归纳法采取措施1.重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2.科学组织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探索活动。
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件良好的知识结构。
4.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单元实践活动课时划分新授:4课时练习:3课时复习:2课时测试:1课时合计:10课时信息窗一第1课时课题角的认识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有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时数
1
课型
新授
时间
课
程
标
准
1引导学生从几组算式中发现共同的特点,归纳一般规律,进一步用字母表示出来,同时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的。随后借助小电脑提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究加法交换律。
3、引导学生巩固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将验算方法与加法交换律联系了起来,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知识,深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讲出还不懂的问题,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学习方法找到依据。
(七)布置作业
1.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
1+2+3+4+5+6+7+8+9
1234+600+400
32+(168+99)
=280(棵)
80+(112+88)
=80+200
=280(棵)
教
学
反
思
学生应当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教学建议”部分又进一步强调了教师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四年级的数学教学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做中学习、思考,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教学中感受最深的是要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特别是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课上为引导学生后继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自主思考,我设计了这样的前置性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发现的规律表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简洁性。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2)
信息窗2:高高耸立的塔吊—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三角形的认识和特性〔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内角和〔4〕三角形三边长度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的特性,掌握它的分类.2、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3、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并解决相关问题4、理解三角形高的定义并结合定义掌握三角形高的作法.5、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它的分类内角和.教学难点: 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与三角形的内角和, 理解三角形高的定义并结合定义掌握三角形高的作法教学具准备:小棒,边框,各种三角形,信封第1课时:认识三角形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美丽的东湖公园附近一座座美丽、高大的居民楼正在拔地而起,而现在正是工地上最繁忙的时候,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到繁忙的工地上看一看吗?生;愿意师:瞧,工地上的工人们正紧X的忙碌着,混凝土搅拌机正隆隆作响,各种机器都在忙碌着,整个工地上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看,这个高高耸立的机器是什么?生:塔吊师:你知道塔吊的作用吗?生:吊起建筑材料师:是的,塔吊在建筑工地上师吊起重的建筑材料,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塔吊,你有什么发现?生:有许多的三角形二、自主探究、研究新课〔一〕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1、提出问题师:你可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谁能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生:塔吊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师:看样子,这小小的三角形还藏着很大的学问呢!那三角形中到底有什么魅力呢?这节课我,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三角形2、猜想师:是呀,塔吊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设计成其他的图形可以吗?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板书;猜想生:设计成三角形比较稳.3、验证师;刚才只是同学们的猜想,设计成三角形是不是很稳呢?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吧.请同学们拿出一号信封里老师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图形框架,拉一拉,比一比,看一看有什么变化?生带着学具到前面来演示生1;三角形怎么拉也不变,四边形轻轻一拉就变形了.T字形一拉也变形了.师:你发现了三角形怎么拉也不变,四边形轻轻一拉就变形了.T字形一拉就变形了.生2:三角形怎么拉也不变,五边形轻轻一拉就变形了.T字形一拉也变形了.师:你也发现了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轻轻一拉就变形了.T字形一拉就变形了.由此看来,三角形怎么拉也拉不动,而四边形、五边形、T字形轻轻一拉就变形了,也就是说三角形相对于其他的图形比较稳定.其实数学家也发现了三角形的这个特性,数学家也是通过先猜想三角形是不是比其他图形稳定呢?然后通过验证,发现确实是这样.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师:猜想验证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的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在这里塔吊之所以设计成三角形就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生活中的例子师:正是由于三角形具有了稳定性这个特殊的性质,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用到.课件出示自行车,课本43页第一题.师:图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生上前指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请大家想一想在你的身边还有那些?生1:金字塔生2:房屋顶部课件出示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师:生活中还有许多,细心的你只要认真观察你会发现的更多. 〔二〕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师:既然三角形的作用那么大,稳定性的应用那多大,你能不能动手摆出一个三角形?请拿出2号信封,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小棒,摆一摆. 学生摆,师巡视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老师点一名学生师:你先给大家说一说你利用了几根小棒?生:三根师:你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摆出一个三角形的?生在站台上边摆边说师:在摆的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生:在摆完第一根小棒再摆第二根小棒的时候要把第一根和第二根小棒连起来,第三根和第二根连起来,也和第一根连起来.课件出示摆三角形的过程师:哦,你的意思是把这三根小棒首尾相连,这样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这就是三角形.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生:由三根小棒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师:其实,构成三角形的每一根小棒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也就是说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板书: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个这个三角形,围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条边形成的角是三角形的角,相邻两条边的交点是三角形的顶点.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生上前边指边说〔三〕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那么是不是说只要给你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生1:能生2:不能师:那到底是不是呢?现在我们就动手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拿出3号信封内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小棒,请同学们没人任选三根小棒,选好了吗?选好就不能再改了.现在就用你手里的小棒摆一摆吧.师:摆成的请举手?没摆成的请举手?看样子,有的同学摆成了,由得同学没有摆成,那到底什么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下面我们就请一位摆成的同学和一位没有摆成的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在展示台上摆成的同学先摆,没摆成的后摆师:为什么没有摆成?生:上面的2跟小棒太短了.师:是不是上面的小棒倾斜的不够呢,我们把上面的2跟小棒再倾斜一下试一试.再倾斜一下,看,上面的2跟小棒都连起来了,还没有第三根小棒长,我们看看这个摆成的三角形,我们把这两根小棒也倾斜一下,看一看,有没有第三根小棒长?看样子,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和第三边的长短还有一定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活动探究一下吧.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利用你刚才所选的三根小棒,量一量,每根小棒的长度.2、再计算一下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然后与第三条边的长度进行比较.3、测量的时候,利用四舍五入法只取整厘米数,由组长记录,完成探究表.如果有重复的就省略.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生: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中两条线段的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只要有一次两条小棒的和小于第三条小棒的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师:我们来看一看,数学家是怎样描述三角形的这个特点的.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师:你觉得数学家的这句话中那个词用的好?为什么?生:我觉得"任意〞这个词用的好,因为三角形中三条边的关系有3种,而数学家只用了一个词就把这三种关系概括了出来.师:我们来看一下,三角形三条边有几种关系?看,数学家就用了任意这个词就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简洁、明了的概括了出来,多好呀!〔四〕观察分析,按角分类.1.谈话:每个小组的3号信封里都放着许多三角形,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看起来好象各不相同,可细心的人发现有一些三角形放在一起还有不少共同点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中各角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具袋里的三角形分分类,抓住主要特征为这类三角形起个名字.〔学生操作〕谈话:谁来把你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学生分类〕谈话:能给你们分的这几类三角形分别起个名字吗?学生:三个都是锐角, 叫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叫直角三角形教师板书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叫钝角三角形2.巩固: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扮演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来向大家作以简单介绍.〔我是一个三角形,我的特点是……〕其他同学根据它的介绍来猜猜它的名字,好吗?谈话:认识三种三角形,你能根据各自的特征把他们画下来吗?打开书第44页,完成自主练习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五〕、观察三边,按边分类谈话:我了解了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三类,其实它们的边也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小组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引导学生用量,对折……的方法验证一下〕〔学生讨论〕边分类边回答学生:三条边都不相等:不等边三角形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有时我们把等边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谈话: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也有名称,请打开书第41页自学.〔学生自读了解〕请同学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到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练习:再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书44页第5题〕在地板砖图案中,你能找到哪些三角形?还能找到哪些图形?〔六〕、结合已知,教学底、高谈话: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如何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还记得怎样画吗?谁来示X一个?〔学生板书〕谈话:今天我们就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边画边讲解〕任选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看清楚了吗?〔七〕、回顾整理,拓展延伸谈话:回忆一下,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来画一幅画,尽可能多的使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明天我们开个画展,看看谁的画最有特点. 第2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出示课题,了解学生学习需要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能有:1、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有几个内角?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吗?3、怎样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师讲解:三条线段在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闪烁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内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二、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1、师:有两个三角形为了一件事正在争论,我们来帮帮他们.〔播放课件〕师:同学们,请你们给评评理:是这样吗?生1: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大三角形大,它的三个内角的和就大.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的度数都是一样的.生3:当然是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了.生4:我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意见,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大.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还有部分同学认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都是一样的.那么到底谁说得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动手操作,探究问题,以动启思1、师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生:直角三角形.师: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们能够很快求出每块三角尺的3个角的和都是180°师: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生A: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生B: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生C:不一定2、师:同学们能通过动手操作,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想一想,再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然后选用一种方法进行验证.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1〕、小组合作 ,讨论验证方法〔2〕汇报验证方法、结果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的?结果怎样?生A:我们小组是用剪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上来展示给大家瞧一瞧.〔投影仪〕你们看这位同学多细心呀,为了方便、不混淆,在剪之前,他先给3个角标上了符号.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在电脑里把刚才剪拼的过程重播一遍.你们看成功了,3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刚才剪拼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那还有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同学们进行剪拼,看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生:不管什么三角形三个角都能拼成一个平角.师:刚才这种剪拼的方法可以不用再一个角一个角来量,就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好不好?那我们把掌声送给刚才这个小组.生B:我们小组是用撕的方法.我们是用手把3个角撕下来,然后再拼,结果也能拼成一个平角.〔真会动脑筋,不用工具也行〕生C:我们小组是用折的方法,同样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请这位同学折来给大家看看.〔投影仪展示〕生:3个角折成了一个平角.师:真是个手巧的孩子.他刚才折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你们小组还有折其他三角形的吗?〔汇报其它三角形折的情况〕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折了几次?〔3次〕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让我们来看看直角三角形折了几次?〔课件展示:直角三角形折的过程〕师:折了几次?想想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可以只折两次就能证明.生;因为它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已经有了一个直角,另外2个锐角只要能拼成直角,三个角的和就是180°了.师:说得真清楚.3、师: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准备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量出了每个内角的度数,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每种各选一个求出它们的内角和,把结果填在表中:汇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师: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只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会出现一些误差,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是很准确.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量、剪、拼、折等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0,〔板书: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5、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80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80 °.师: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师:哪个对?为什么?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师:究竟谁对呢?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大家可以在小组内拼一拼,进行讨论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生2: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师:表扬:你真聪明.演示:师: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一〕解决问题:〔15分钟〕学会了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去运用.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1〕在三角形中,已知∠1=70°,∠2=50°,求∠3.〔2〕在三角形中,已知∠1=78°,∠2=44°,求∠3.〔3〕选算式:<1>∠A=180°-55°<2>∠A=180°-90°-55°<3>∠A=90°-55°2、判断〔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80°、75°、 24° . 〔〕〔2〕三角形越大,它的内角和就越大. 〔〕〔3〕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4〕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大于90°.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4、拓展练习.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师: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最佳方法.学生汇报,在图中画上虚线,教师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一、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律,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实际意义,感悟学习运算定律的价值,发展应用知识。
二、教材分析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率,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运算律,借助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加法、乘法运算律的应用。
四、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会运用这些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体现它们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五、教学措施1、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律,注重应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运算律。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六、课时安排加法运算律………………………… 3课时乘法结合律………………………… 2课时乘法分配律……………………………2课时我学会了吗……………………………2课时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窗1 课型新授第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验猜测、归纳、比较等数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青岛版数学四下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运算律》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建议:
1、注重探究问题方法的培养。
对于运算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发现问题-揭示规律—字母表达-应用巩固”的过程,既学会了知识,又掌握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举例-验证”的过程。
教材在运算律编排上着力体现“猜想-举例-验证”的研究过程,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猜想、举例和验证等活动中总结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注重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系统学习,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时,教师要利用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和概括运算律。
5.注重运算律的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认识质数与合数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认识质数与合数青岛版(五四学制)教学目标1.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定义,能够辨别质数和合数。
2.学习质数与合数的特性,了解质数的求法,熟悉“质数不能分解”,“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等概念。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字意识及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2.质数与合数的特性。
教学难点1.区分质数和合数。
2.理解“质数不能分解”、“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活泼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如“小明有6个糖果,他先分成3堆,再把每堆分成若干个糖果,最后发现每堆糖果个数都是偶数,那小明手上的糖果数量是质数还是合数呢?”2. 学习质数与合数的定义及特性通过讲解质数与合数的定义和特性,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3. 讨论问题提出“3、5、7都是质数,那9呢?它是质数还是合数?”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解答。
4. 练习质数与合数的辨别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从中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对质数和合数的辨别能力。
5. 思考扩展练习提出一些思考性更强的问题,如“63是否是质数?”,“插入括号得到不同的质数结果”,帮助学生深化对质数、合数的认识。
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感受质数与合数的存在和特点,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合作探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学习愉悦感。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
2.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写“认识质数与合数”小结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生动活泼的引入方式,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质数与合数的存在和特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合作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辨别能力。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大多能够依照教师的指导进行思考、讨论和解答。
2018年最新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18年最新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分析一、全册教学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方面。
“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器、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五个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又包括:认识多边形、观察物体这两个单元;“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统计这一个单元;“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图形的密铺、消费知多少两部分。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数学课上能积极思考,能积极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息辨析、加工能力。
约有80%的学生能及时完成作业,90%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但是部分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影响了他们的数学上的发展。
掌握基础知识较好,能通过自主练习掌握基本技巧;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数学实践。
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较高,约有30%的学生在数学上有较好的发展。
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自己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这学期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不愿写作业的学生及不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应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乐于学数学。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目的要求:数与代数:1.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质数和合数-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质数和合数-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掌握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质数和合数的定义2. 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方法3. 自然数中质数和合数的分布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质数和合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1)讲解质数和合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举例说明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方法,让学生掌握判断质数和合数的方法。
(3)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数中质数和合数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判断质数和合数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认识。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质数和合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掌握程度,评价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2. 辅助资料:相关数学书籍、网络资源八、教学进度安排本单元教学共计4课时,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课时: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判断方法2. 第二课时:自然数中质数和合数的分布特点3. 第三课时:巩固练习、课堂小结4. 第四课时:作业布置、教学反思九、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信息窗一第2时加法运算律应用 青岛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信息窗一第2时:加法运算律应用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律”信息窗一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在解决问题时的运用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加法运算律的概念,掌握加法运算律的应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过程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1. 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律的概念,明确加法运算律的作用。
2.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引导学生将加法运算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简化计算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教鞭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计算器、草稿纸、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加法运算律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加法运算律的定义和作用。
2. 新课导入: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应用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例题,展示加法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的应用方法。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加法运算律的应用方法。
板书设计1. 加法运算律的概念2.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方法3. 例题展示4. 练习巩固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布置与加法运算律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思考题:设计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加法运算律的应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2018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青岛版2018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第三单元繁忙的工地---三角形的认识(一)单元素材解读1、素材的选取本单元我们以两个小学生参观建筑工地的所闻所见为素材,引起学生对角与三角形的认识的学习。
以此为素材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点:(1)三角形在建筑领域中应用的比较广泛。
三角形在建筑业中应用的非常广泛,比如说房顶的大梁,大桥上的拉索,体育馆、飞机场的顶棚支架,铲车、吊车的脚手架等,到处都有三角形。
因此,我们选择了建筑工地为素材,应该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2)启迪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教材设计了两个参观的孩子,将整个单元串在了一起。
通过2个孩子的对话,不仅引出对角与三角形认识的学习。
而且还能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要像情景图中的小学生一样,树立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的意识。
塔吊施工现场挖掘机施工现场2、情境串(二)单元知识分析已学的知识(三)单元信息窗解读(三)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由于本单元主要是概念教学,且概念比较多,所以重点也比较多。
? 角的度量?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之所以确定这三点作为教学重点,一是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认识和学习使用量角器,难度比较大,量角和画角的教学如果不到位的话,则必为后续学习埋下隐患;二是三角形的分类是以后学习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
三是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过程是体现“归纳推理”、割补等数学方法目标的过程,因此,不能忽视。
以上三个重点处理好了,其他的概念就已能够迎刃而解了]难点:? 角的度量? 三角形内角和推导?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四)单元主要编写特色本单元除了秉承青版教材的其他特色外,还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色:1、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按照这一理念,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我们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比如:第一个活动,用拉一拉框架的方法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第二个活动,用搭一搭木条的方法,认识三角形的意义;第三个活动,通过先剪一剪,再分一分,然后再量一量的活动,给三角形分类;第四个活动是用先量一量,再拼一拼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一个活动是用摆一摆、量一量的方法探索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这些活动的创设,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在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了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重视图形之间的关系,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单元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链接青版四下40页),除了与平行四边形相比较外,还与五边形等图形相比较,这一点是其他教材无法比拟的。
苏教版在教学此部分内容时,是这样编排的:(连接苏教四下25页)(人教版四下81页)与我们的教材相比,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数学方法的渗透都要逊色得多。
信息窗1(32页)1.情境图(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为“挖掘机施工现场”。
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参观挖掘机施工现场的场景。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只有一条:铲斗臂上各种类型的角。
2.知识点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进一步认识角(平角、周角的初步认识及角的意义的概括)(2)角的度量(认识和使用量角器)和角的分类(3)角的画法。
3.教学建议(1)区别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关系第一次接触平角、周角,学生从感官上总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很难区分图形上那点微弱的区别。
在这里教师最好能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题目(比如说:你能说说平角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吗?或者画一些图形,其中有的是直线、也有是平角、有的是周角,也有射线或其他图形,让学生去辨析),引导学生从概念的本质和直观图形两个方面真正理解其意义。
(2)测量不同方向的角的度数是难点,教学时要浓墨重彩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线,在度量角的大小时,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学生很不容易掌握,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让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实验,多练习,切实突破难点。
(3)角的画法不能忽视我们经常说教材是一种平面媒体,那么,它就一定有它的局限性,虽然教材在学习角的画法这一内容时,试图用几个箭头体现出画角的流程,但是还是不够清楚,所以教学时,教师要示范演示或者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画角的全过程。
让学生明白画角的步骤到底都有哪些,要先画……再……然后在画……4.注意的问题(1)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认识周角、平角及量角、画角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活动的角、三角板、量角器等都是本节课必备的用品);在量角器的认识教学环节中,有条件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的呈现出1度的角。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1度”的含义。
另外,教学用量角器量角、画角时,有条老师,最好能用实物投影仪或其他媒体向学生展示交流和反馈过程。
(2)注意操作的有效性:适时、适度、适量。
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
动手操作只有与数学思维有机结合,才有价值,否则你的操作活动就会成为一种摆设,或者是一个形式上点缀。
动手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其思维的提升,操作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要适时、适度、适量,才能充分体现其有效性。
(3)备好操作材料。
5、自主练习38页第9题 39页第13、14、15题课外实践信息窗2(40页)1.情境图(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为“塔吊施工现场”。
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参观塔吊施工现场的场景。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只有一条: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知识点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三角形的认识和特性(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内角和(4)三角形三边长度间的关系。
3.策略建议(1)灵活处理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
前面在谈到本单元教学他色的时候说过,本信息窗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完成对所有概念的学习。
这些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特别用拉一拉的活动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及用拼一拼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活动非常有必要。
拉一拉让加深了孩子们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体验),拼一拼,比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更有说服力,因为量角器的测量是有误差的,而用拼一拼的方法来证明既科学又直观。
有些活动,我们可以根据你的学生的实际,来灵活的处理,比如,第二个操作活动,用木条搭三角形方法说明三角形有三条边,起点有点低,因为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已经接触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已成为不争的真理,用不着再搭一搭,因此这个活动必要性不大。
第三个活动,给三角形分类,先让学生动手剪,然后再分类,这个剪的必要性也不是太大因为通过剪来感受三个角的具体有多大,也不是太合适。
可以直接给孩子一些三角形去分,就可以了。
(2)在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定理时,要注意向学生渗透“归纳推理”的方法。
在小学乃至初中,学生接触的推理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简单地讲,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法。
归纳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数学里的许多公式、定理等都是靠归纳法发现的。
因此,归纳法常被认为是发现真理的重要方法。
如:教材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就运用了归纳法。
见教材43页,在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呈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3个角度数的和。
另一种是用撕拼的方法把一个三角形的3个角拼在一起,从拼成的是平角,得出3个角的度数和的度数。
不管用什么方法,教材都是列举了所有类型的三角形(即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通过验证知道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的内角也是180度,最后归纳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教材的这种编写意图,教师要注意向学生渗透,使学生体验归纳推理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高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动手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是《标准》新增的教学内容,教学43页这个红点时。
这里的动手操作环节不能省略,因为学生对“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是没有经验基础的。
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亲自动手围,亲身去体验,再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反思,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逐步抽象出结论。
我们经常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着的三句话来说明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里,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让学生动手围一围是很有必要的。
要说明一点的是,探索所用的小棒要长短、粗细都要适度。
(要有两根小棒加起来短于第三根的,也有大于第三根的)以保操作的有效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比如说你准备的小棒的长度,没有两根的长度加起来的和比第三根小棒短的情况,只能得出两条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小棒时可以摆成三角形,得不出如果其中的两条小棒的长度小于第三根,则摆不出一个三角形的结果)。
(4)难点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角形的内角与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探索并非是一件容易的是,因为一般的学生很难想到“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平角,这种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即便告诉他可以量一量三条边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他也不知道把其中的两条边加起来在与第三条边相比较。
(用孙晓天老师的话说,经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和风风火火闯九州以后,学生还是研究不出来个钉卯来,教师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作必要的提示和点拨,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率。
(5)三角形分类的教学要把握好分寸。
有关三角形的分类问题,教材是分两个不同的标准进行编排的,第一个标准是按角分,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第二个标准按边分,认识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不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又包含等边三角形。
但按边分类难一些,为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内角的特征。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共识。
第二,要扣紧概念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从而掌握判断时的思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