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哈尔滨规划

合集下载

哈尔滨,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中国人尤其哈尔滨人都该看看)

哈尔滨,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中国人尤其哈尔滨人都该看看)

这是我转载的,希望中国人可以了解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城市,我们遗忘了太多的东西如今,我们依然可以从那些建筑中找到那些梦想,野心,还有无奈原作悲伤了点,现在的确开始保护了,我在哈尔滨,在长春,沈阳,大连,还有北京,都看到人们在保护那些剩下的,不过哈尔滨的格局被毁坏了,这个不像建筑,回不来了,1940年刚开了头的地铁也被拆了,这一等就是70年,听说哈尔滨又开始修地铁了,希望交通会变好,毕竟是我的家长了点,大家将就着看吧哈尔滨老建筑现在的样子,大家可以去我的相册看,毕业前做了个专辑,不过还没完1 前生,被历史与野心选中1896年6月3日,清政府钦差大臣李鸿章与俄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曼诺夫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俄国攫取了在中国吉林,黑龙江境内修筑铁路权利。

1896年9月,李鸿章与俄国签订协议,共同成立了东清铁道建设局,清朝派许景澄督办出任第一任董事长,俄国出资金与技术,北从满洲里开始,东从海参崴开始,修建铁路。

1898年3月27日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旅顺大连湾租借条约》。

俄国获得建筑和经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权利。

1898年4月考察队俄工程师希特洛夫斯基率特别考察队到哈,确立位于松花江与其支流阿什河之间的三角地带,他建议把中东铁路与其南满支线的焦点设在那里。

东经12 6度38秒。

北纬45度45秒。

2 造城如果在一八九八年,一个拉二胡的盲人穿过这块土地,他会听出这里聚集着不同种族的人,因为他们口音混乱:带颤音的彼得堡官话,乌克兰的顿河方言,西伯利亚通古斯方言,比杠头还强硬的胶东话,复述机器说明书的鼻音浓重的德语。

河北腔的诅咒,东北口音哼出的小调。

在松花江边的这片平原,一个俄罗斯的城市从天而降,俄罗斯人赞美它,因为它是“新世界”的象征,它将是黄俄罗斯的首府,是由埠头区、哈尔滨区、以及新市区组成的松花江市。

3 优雅大气的城市规划在精神上,哈尔滨往往被俄侨看成是新圣彼得堡,城市规划却是脱胎于莫斯科。

同时因预先“设计”而比莫斯科更从容。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数量变动数据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数量变动数据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数量变动数据一、人口总量的变动(一)1898—1931年人口数量的变动1898年清朝政府测绘完成的《黑龙江舆图》记载,当时在哈尔滨一带形成了近百个村落。

1898年6月,中东铁路开工兴建,使哈尔滨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东铁路工程局进驻哈尔滨,把哈尔滨地域扩大到包括香坊、秦家岗、埠头在内的范围。

傅家店当时虽然未划入哈尔滨的地域之内,但客观上已是哈尔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东铁路开工之前,在这个地域范围内的哈尔滨人口不过三五千人。

随着中东铁路从哈尔滨向东、西、南3个方向全面开工,大批劳工从四面八方进入哈尔滨;沙俄政府的官员、工程技术人员、军队也进驻哈尔滨;中国关内大量灾民络绎不绝来哈尔滨求生;各式各样的商贩也蜂拥而至。

1899年哈尔滨人口已达4万人以上。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哈尔滨人口已达7万人以上。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成为沙俄的战争后方基地,大量军队在这里集结,为满足前线供应,需大批人力和物资,促使哈尔滨人口急剧增加。

1907年哈尔滨开埠,各国商人、资本家纷至沓来,使哈尔滨人口增至10万人以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战争,放松了对我国东北、特别是对哈尔滨的经济掠夺和政治侵略,加之帝国主义战争,急需大量的粮食和工业品,从而为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人口的增长,1916年哈尔滨人口已达十六七万人。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大批俄国地主、官僚、资本家为逃避革命的打击,蜂拥窜至哈尔滨,使哈尔滨的俄国侨民逐年成倍增加,1922年俄侨达155万人,当年哈尔滨人口增至38万人。

之后,随着外侨人口的流动,哈尔滨人口稳定在30万人左右。

20年代中期,沙俄势力被逐出哈尔滨,哈尔滨的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人口也随之增加。

(二)1932—1948年人口数量的变动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当年哈尔滨人口达40万人。

七十年前的哈尔滨!认出五个以上,那你就是正宗的“老哈人”

七十年前的哈尔滨!认出五个以上,那你就是正宗的“老哈人”

七十年前的哈尔滨!认出五个以上,那你就是正宗的“老哈人”哈尔滨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

七十年前,哈尔滨在日伪统治下解放,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权,成为全中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并且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是当时解放初期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大家应该也对解放初期哈尔滨的城市面貌很好奇吧,虽然留下来的历史影像匮乏,但潮爷今天在网络上了解到,1944年至1947年,有一位青年画家李立民以 ' 黑沙骆 ' 之名生活在哈尔滨,并且在哈尔滨等地留下了不少的写生作品。

作品大多描绘了江岸、船舶、街道和欧式建筑,看似及其平常的画像,却真实的记录了哈尔滨70 年前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李先生的画作,看看七十年前的哈尔滨是怎样的吧~潮爷也考一下大家:猜猜画中描绘的景点及建筑现在在哪儿呢?▼▎宽广的街道以及四周掩映在绿树中的一座座房屋。

远处的教堂可做坐标,还有近处的公园围墙,能看出来在哪吗?▼▎木栏栅围绕的寂静别墅,知道在哪儿吗?▎有人说是道外正阳大街,也有人说是道里偏脸子,你觉得呢?▼▎是道外船站,还是九站码头?似乎都很像。

▎错杂着马车人流的街市,潮爷看到这,就仿佛走入了已远逝的年代和历史情境之中。

▼▎众人闲适徜徉的黄色沙岸,是松花江的太阳岛?还是马家沟?▼▎冬日里雪白的宁静。

这所建筑应该会很眼熟吧?▼▎欧洲式的建筑,充满着西洋风情。

这肯定是中央大街,但具体位置在哪呢?▼▎船只往来的松花江面,江边帆船和钓鱼人所在的位置,是何处?▼▎细细赏来,是不是依稀可以辨认出一些地标性、符号性的街道和建筑。

大家都猜出来几个呢?能猜出五个以上的,那你肯定就是地地道道的'老哈人'啦~图片来源:新晚报。

哈尔滨历史+规划

哈尔滨历史+规划



“东方莫斯科” “东方小 巴黎”
目录
地理位置
历史背景
沿革 重点时期 规划开端
近代城市空间结构 近代城市特征
发展形态 建筑及建筑分布
规划空间
结语
地理位置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 省省会,东北北部 的政治、经济、文 化和交通中心,东 北四大中心城市之 一,是中国 著名的历史文化名 城和旅游城市。
历史背景
规划开端
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以大直街和红军街十字架为中心点,仿 佛一个巨大的蜘蛛网,四通八达,而又以新阳广场、教化广场、 文昌广场等各为中心点,形成了许多个小的蜘蛛网,有机地融入 了大蛛网中。以南岗区为例,1898年最初的城市规划者,运 用了哈尔滨本身所具有的起伏丘陵地势和北靠松花江,南濒马家 沟这一天然地理环境,进行了沿江依岗的街道布置,首先以博物 馆广场为轴心,大蛛网向东南西北放射出车站大街(红军街北部 )、哈尔滨大街(今红军街南部)、东大直街、西大直街四条主 要干道,并以松花江和满洲里街形成一个小蛛网放射出民益、公 司、上方等街道,同时连接以教化广场为中心点的另一个小蜘蛛 网,放射出砖瓦铁工、木工、教化、利群等街道。在这个放射性 的街道的中端以铁路街穿插环绕,使南岗区整个街道安排得井然 有序,有条不紊。
城市特征 结构布局
1.轴线结构
近代东北的城市 规划中,无论是沙俄 或是日本殖民者,其 规划设计的结构布局 大都采用巴洛克的手 法,强化形式构图, 用城市规划的物质形 式来表达殖民者的统 治意志和政治理想。
斯曼改造的巴黎规划
899年大连规划三支道
巴洛克规划设计的 重要手法是布置放 射形道路系统,连 接城市的广场及其 它重要节点,这一 系统在手法上分为 “三支道系统和多 支道系统”(科斯 托夫,2005)。三 支道系统产生于文 艺复兴初期,形似 “鹅爪”,以某处 空间节点为核心, 以三条道路组成放 射状道路系统,将 不同特征的相关城 市区域加以凝聚; 而多支道系统则是 以多条道路组成周 边式、半周边式放 射形道路系统,这 种格局多以完整的 圆形广场为核心, 有时也采用半圆形 广场的形式。

哈尔滨历史街区保护街区背景

哈尔滨历史街区保护街区背景

哈尔滨市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老城区道外区的中部,总面积为53. 11 hm2 ,规划区内由1 条主街(靖宇大街) 和10 条辅街构成。

主街为东西走向,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总长1 029 m。

哈尔滨糗事之:老道外四大怪——新闻人老道外第一怪:汽车没有三轮快。

老道外第二怪,教师硬将学生“拽”。

老道外第三怪:住店自己带铺盖。

老道外第四怪:居民人人是“公害”。

老道外第一怪:汽车没有三轮快。

“老道外”,特指合区前的道外区,从地域上即指南至八区广场,北至北江沿,东至二十道街和港务局,西至滨洲铁路这块地界。

老道外在哈尔滨辖区内,这是个非常特殊的区域。

它虽然地域狭窄,人口不多,但却具有悠久的历史,算得上是哈尔滨的“滥觞之地”,亦可谓是哈尔滨的“活化石”。

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各类批发市场众多,特别是小商品批发点星罗棋布,应有尽有,是黑龙江省城乡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老道外,区域交通流量大,交通一直十分拥堵。

该区域旧时就以棚户遍地、街道狭窄、行人拥挤而闻名。

那条不足十米宽、只有两车道的靖宇街一直是老道外人的骄傲,心目中的“通衢大道”,号称“靖宇大街”。

实际上在这条“大街”上行车,车速永远别想超过5迈。

其它的小街小巷那狭窄逼仄、交通拥挤之窘况也就不言而喻了……近些年,随着城市开发速度的加快,老道外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居民楼增高了,街道扩展了,马路拓宽了……但不变的是:交通拥挤,交通堵塞,交通缓慢,交通无序……多少年来,老道外的交通状况就是一团糟。

是马路不够宽敞吗?显然不是!因为在老道外,双向6车道、8车道的大马路纵横交错,比比皆是。

然而,什么好车到了老道外这里都得变成“蜗牛”:走一步,刹车踩三踩;挪一步,肝胆颤三颤。

平均时速只能在10迈以内,有时干脆就是在原地“挪行,不如“牛车”。

各类机动车司机在这里只能望“车”兴叹,徒呼奈何。

而与之相反,那各式各样的机动三轮车、人力三轮车,却是左穿右插,恣意而为。

在长长的车流之中,如蛇在林,如鱼在渊,速度要超过汽车的二、三倍以上。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哈尔滨是中国东北的一座重要城市,其近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历史纪元。

从清朝建城开始,到日本租借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再到解放后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哈尔滨的城市演变历程丰富多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发展的脉络。

清朝时期,哈尔滨是一片荒凉之地,直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始兴建。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靠近黑龙江和松花江交汇处,成为了清朝东北边疆的重要军事屯田中心。

1862年,清相关部门正式设立哈尔滨将军府,标志着哈尔滨作为城市的建立。

在此之后,哈尔滨逐渐形成了城市的雏形,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开始有所体现,这为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哈尔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日本租借时期。

1905年,中国和俄罗斯签订《横须贺协议》,将东清铁路租借给俄国,俄国人在哈尔滨扎根落户,建设了许多俄式建筑和设施。

1910年,奇迹般地拔地而起的哈尔滨大街成为城市的商业繁华地带,国内外商人云集,各色物品琳琅满目。

同时,日本殖民者也在哈尔滨大量修建工厂和学校,推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哈尔滨成为当时中国东北地区最具现代化特色的城市之一。

解放后,哈尔滨迎来了新的历史纪元。

1946年,哈尔滨解放,中国我党开始领导城市建设和管理。

为适应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增长,哈尔滨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规划。

新的道路、公园、住宅区等建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968年,哈尔滨被确定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人口增长,城市的面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哈尔滨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哈尔滨的城市规划、文化活动、旅游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同时,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高楼林立、道路畅通、环境优美成为城市的新特点。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哈尔滨与俄罗斯、蒙古等东北亚国家的合作不断加深,城市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简读哈尔滨老哈尔滨建筑保护

简读哈尔滨老哈尔滨建筑保护

简读哈尔滨老哈尔滨建筑保护提要:如果城市是书,书中的文字就是建筑。

建筑积淀了历史与文化,积淀了人类文明。

城市的兴建受到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及人为诸多的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

中国幅原辽阔,古今大小城市遍布各地。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同样包含中国城市建设的兴衰史。

西北楼兰古城与东北渤海古城,由于战乱或自然环境的恶化,已变为废墟千余年。

既便如此,放射出的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光彩。

江南青瓦粉墙的苏州城与北方金碧辉煌的北京城相距千里,浓重的中华民族文化使它们血脉相连。

一、"东方莫斯科"崛起在中国近百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出现"古典洋楼"。

有些"洋楼"还特意运用了中国的建筑语言。

不管怎样装扮,"洋楼"总没有占据中国城市的主体形象。

中国版图上出现的第一座由"古典洋楼"构筑的城市是建立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哈尔滨市。

时间是公元1898年。

19世纪末的中国,正处于清代封建王朝统治的尾声。

内乱外患,清王朝已无力对付沙俄对东北边境的侵犯。

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后,沙俄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建并管理中东铁路的特权。

位于松花江南岸的小渔村--哈尔滨正处在滨州、滨绥、哈大三条铁路的交汇点上,这使哈尔滨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及沙俄管理中东铁路的活动中心。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大批沙俄及欧洲一些国家、地区的移民,迅猛涌向中国东北这片乐土。

30余个国家地区的数万移民,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处女地上,按照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及经济实力,利用中国的人力和物资,大兴土木。

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欧式古典建筑为基调,并汇集了新艺术运动,文艺复兴、巴洛克、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的商店、教堂、住宅等纯欧式古典建筑,构成了哈尔滨市的主体形象。

让哈尔滨规划建设像莫斯科一样美丽,是沙俄出于政治目的及安抚大批沙俄士兵和移民思乡心理的手段。

哈尔滨城市建设史

哈尔滨城市建设史





新中国建立后,“哈一百”,“秋林公司”在当时的全国 十大百货商店中具有相当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商业设施建设开始起步,形成了道里哈一 百、道外同记商场、南岗秋林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 90年代中期以后,大型百货商店数量迅速增加(新建了松 雷、大世界、中央商城、远大等一批大型百货商店),国 有百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入21世纪,商业主体趋向多元化,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国际连锁企业入驻(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标志 哈尔滨商业开始进入国际化竞争
独有的 俄罗斯风格
成熟的 新艺术运动风格
大量的 折衷主义风格
仿古典式
大量的 折衷主义风格
仿中世纪
大量的 折衷主义风格
仿巴洛克
大量的 折衷主义风格
仿文艺复兴
大量的 折衷主义风格
中华巴洛克
现代哈尔滨城市规划

改革开放前城市建设状况 城市初步(总体)规划期限为1953年—1977年,近期城区 人口为110万,城区用地为96平方公里,远期城区人口为 121万,城区用地为134平方公里。城市初步(总体)规划 以中山路为纵轴线,以文昌街为横轴线,中心部位规划省 、市行政中心,相对集中形成香坊工业区、动力工业区、 近郊平房工业区和学府路文教区,并为地方工业发展预留 了哈西机械工业区和三棵树化工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我国处于“大跃进”的特殊时期,后两年经济调整,城市 建设大部分停建,规划工作基本停顿,此后又经历“三年 经济继续调整”,紧接着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城市规划废弛,城市建设陷于无序状态。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炮轰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 爆发。1932年2月,日寇侵占哈尔滨。从此,哈尔滨又处 于日伪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中。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为巩固 对哈尔滨的殖民统治于1932年7月即拟定《大哈尔滨都市 计画》。规划以顾乡火车站为中心,以9公里为半径,约 250平方公里的范围为规划城区用地,预测30年后城区人 口为100万(注:1932年哈尔滨城区人口约37万,建成区 面积约38.5平方公里)。规划着重考虑战防要求,大量用 地划定为军事特别区、对外交通和仓储用地,城市主干道 宽度在百米以上。此后,又曾对规划进行过论正,拟定实 施计划。日伪时期修建了滨北铁路江桥,马家沟飞机场, 1938年在平房建起了臭名昭著的“731”部队细菌试验基地 。在城区建设了一批“新潮流”的公共建筑和部分市政工 程设施

中央大街的历史故事

中央大街的历史故事

中央大街的历史故事中央大街是中国哈尔滨市的一条著名步行街,也是该市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这条街道的历史故事深深影响了该市的发展和变迁。

中央大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哈尔滨城市规划的初期。

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被定为俄罗斯帝国在中国的东北边境卫星市。

1901年,哈尔滨市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其中包括了中央大街的设计。

街道计划由沙俄的建筑师康斯坦丁·德·赫尔福特负责,他遵循了当时流行的哥特式风格。

当时的中央大街亦称为“雅博街”。

在1903年至1905年之间,中央大街开始建造,成为该市的主要商业街道。

这条商业街道以其华丽的建筑和丰富的商业活动吸引了众多商家和游客。

当时的中央大街主要是由许多俄罗斯商人开设的商店组成,这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俄罗斯文化与艺术。

然而,中央大街的兴盛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20世纪初的1905年,中国爆发了反沙皇的动乱,这也影响了哈尔滨市的商业和社会环境。

战争和社会动荡使得俄罗斯商人纷纷离开中央大街,回到俄罗斯。

不过,在这个时期留下的建筑仍然保留在中央大街上,并成为该地的重要历史遗迹,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社会面貌。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哈尔滨成为了流亡俄国白军的重要据点,也成为了流亡民主政府的临时首都。

中央大街成为了流亡俄国白军官兵及其家属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这段时期,中央大街上曾充满了流亡俄国商人、政治家和军人的气息,也使得这条街道还保留了一些独特的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大街逐渐恢复了商业和文化的繁荣。

1946年,这条街道正式更名为中央大街,标志着哈尔滨的重要商业街道成为了一个康庄大道。

中央大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漫长的保留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商业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

然而,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大规模经济改革也给中央大街带来了挑战。

在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深化的旧城改造运动中,哈尔滨市对中央大街进行了重建和拓宽。

原来的木质建筑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所取代。

哈尔滨的发展历程

哈尔滨的发展历程

哈尔滨的发展历程哈尔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哈尔滨仍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渔村。

然而,随着俄罗斯东北铁路的建设,哈尔滨开始逐渐崛起。

1898年,俄罗斯东北铁路开始修建,哈尔滨成为了铁路的枢纽城市,因而迅速发展起来。

铁路的开通,为哈尔滨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的机遇。

在俄罗斯人的开拓下,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开始建设。

俄罗斯人引进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如黑土地教堂、俄式别墅等,使得哈尔滨的建筑风格独具一格。

同时,哈尔滨还建设了很多现代化的设施,如水厂、电站、学校等,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了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许多企业和机构在哈尔滨设立,带动了城市的繁荣。

此外,哈尔滨还成为了俄罗斯人的避暑胜地,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此度假。

然而,在二战期间,哈尔滨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

日本占领了哈尔滨,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开发。

然而,随着二战结束,哈尔滨重新回归中国的管辖下,并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迅速恢复了城市的秩序和经济。

政府大力投资于城市建设,推动了哈尔滨的城市化进程。

同时,哈尔滨也成为了东北地区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批人才来此发展。

近年来,哈尔滨继续保持着快速的经济增长。

政府不断加大对哈尔滨的投资力度,推动了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

哈尔滨成为了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物流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总的来说,哈尔滨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一个小渔村到铁路枢纽城市,再到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转变。

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革,哈尔滨不仅成为了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还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魅力。

哈尔滨—殖民地的产物

哈尔滨—殖民地的产物

俄罗斯人在中国哈尔滨——殖民地的产物在1997年出版的杂志《远东问题》第四章期刊上,马克卓夫发表了一篇名为《遗留下来的人们(近一百年的哈尔滨)》的文章。

众所周知,如今的中国城市哈尔滨是以“中东铁路”中心的身份出现的,它是俄罗斯工程师和中国工人在1898-1903年期间共同建造完成的。

这条铁路穿越了中国境内,与西伯利亚大铁路和海参崴相连接,从那时起,俄罗斯人开始移居到中国东北,在这片区域,满洲里是外国人最为熟悉的地方之一。

二十世纪前十年中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来自俄罗斯70000名新移民,其中包括了中东铁路的公职人员以及沙俄帝国部队。

马克卓夫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个移民过程属不属于“殖民主义”;中东铁路对中国东北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影响;相比较于日本在1931-1945年期间对中国的侵略行径,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俄罗斯人来到满洲里是十分友好的,根本不能称他们为殖民者”。

文章作者指出,个别的一些“伪历史学家”吹嘘俄罗斯当时是在进行“殖民运动”,而他们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支撑他们的观点。

人所共知,在1918年之前,中东铁路的行政机关,甚至包括俄罗斯警察局、法院、部队,一直坐落于哈尔滨。

在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之后,大量的难民逃亡到远东、哈尔滨,俄罗斯人口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达到了十万人。

因此,讨论哈尔滨的“殖民主义”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了解在1918年之前,哈尔滨管理权是什么时候转移到中国人手中的。

1896年5月22日在莫斯科签署了秘密协定,根据协定,中国政府同意创建中俄银行,以经营中国东北地区的中东铁路。

合同第四条明确指出:铁路合营不能作为俄罗斯占领中国领土的借口,更不能以此对中国皇帝的至高权力造成威胁。

除此以外,合同第五条指出:和平时期俄罗斯有权利在此区域运输和驻扎军队,以便服务交通运输工作。

根据随后(第96页)两国政府之间更具体的协议,俄罗斯有权承租中东铁路双向线路附近小范围的土地,并可在此区域获得建造铁路必不可少的物资。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一、人口行政区划分布1898—1932年,哈尔滨人口区划分布主要为两大地区:一是中东铁路附属地哈尔滨部分,1920年之后改为东省特别区第一区,包括老哈尔滨(香坊)、新市街(南岗)、埠头(道里)等地区和1907年沙俄强行建立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地区,1926年之后的哈尔滨特别市和哈尔滨市;二是傅家甸,包括以后的滨江县、滨江市。

这一时期哈尔滨人口在这两大地区基本上是各占一半。

其后,中东铁路附属地哈尔滨部分人口增长稍快,傅家甸人口增长稍慢。

1911年哈尔滨总人口为99731人,中东铁路附属地哈尔滨部分人口为46258人,占总人口的46.55%,傅家甸人口53113人,占53.45%;1931年哈尔滨总人口为331019人,哈尔滨市和哈尔滨特别市人口为189485人,占总人口的57.24%,傅家甸人口为141534人,占42.76%。

1933—1948年,哈尔滨市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

1933年7月,日本统治者把原哈尔滨地区的哈尔滨市、哈尔滨特别市、吉林省滨江市、黑龙江省松浦市统一起来,并扩大了一部分地区,建立了“大哈尔滨市”,并按自然地形划分为13个区,1938年7月市区区划做了调整,全市划为10个区,1943年12月增设了平房区。

在这一时期,傅家甸区(1938年分为西傅家区和东傅家区)的人口数量始终占各区的首位;1934年占全市总人口的36%,1943年占29.2%。

其次是埠头区,1934年占全市总人口的13%,1943年占11%。

人口最少的是松浦区,1934年占总人的2.5%,1943年占3.9%。

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1958年,市区区划确定为7个区:道里、道外、南岗、太平、香坊、动力、平房,1963年恢复滨江区,1972年又撤销。

此后,直到1990年区划再未变动。

道里区,1949年为24907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73%,居各区之首;1990年为63972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2.63%,居七区中的第二位。

火车拉来的城市哈尔滨百年发展史

火车拉来的城市哈尔滨百年发展史

大城头条■RMBHRim哈尔滨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迄今为止只有120余年的近代 建城史。

1898年俄国在东北地区修筑中东铁路时,哈尔滨才获得历史机 遇建城,因此又被称为“火车拉来的 城市"。

虽然建城史不长,但这座年轻的城市却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沉淀。

作 为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千年以 来30多个民族在这里休养生息;百 多年来33个国家的16万外国侨民聚 集于此,发展出了兼容并包的多元文 化。

如今,经历了重工业兴衰的哈尔 滨,也在与时代浪潮的碰撞中找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古称“上京”“会宁府”“阿勒锦”“滨江”,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于近代建城后成为东彳也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右图为群力新区,位于松花江南岸,是目前哈尔滨极具幵发潜力的城市居住新区。

A Brief History火车拉来的城市 哈尔滨百年发展史of Harbin文+乔休图+王亮一乙Marianne Adam作为马背上民族的发祥地,哈尔滨以驰骋之势披靡前 行,不断重塑着城市形象。

它可以是钢铁水泥的重工 业之城,也可以是活泼晶莹的旅游之城。

每一个时代,哈尔滨都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以新的面貌出 现在世人面前......«!:•;新的机遇,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没有城墦的城市哈尔滨緣何被称作哈尔滨?据《哈尔滨考》考证:哈尔滨来源于女真语“阿勒锦”"哈喇宾”“哈喇宾忒”,翻译为汉语,即光荣、名誉等意。

另有一种说法,哈尔滨实为"哈鲁滨”,系满语“渔网”的意思。

在1900年制作的相关地图上,就曾出现过“哈鲁滨市街”的称谓。

不管何种说法,可以看出哈尔滨与女真族以及与其同源的满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实际上,翻开史书,哈尔滨曾是金、清两朝的发源地。

金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现哈尔滨阿城区)建都。

后金朝覆灭,元、明时期,哈尔滨又成为成吉思汗三弟斡金家族的领地和奴尔干都司的辖地。

清朝建立后,在阿城大城头条Featurem区设阿拉楚喀副都统,哈尔滨为其所 辖地域。

百年哈尔滨市政次干道历史变迁

百年哈尔滨市政次干道历史变迁

百年哈尔滨市政次干道历史变迁哈尔滨的次干道是主干道和支路的连接路,光绪七年(1881年)太古街建成,是哈尔滨市较早的土砂路之一。

至宣统三年(1911年)全市建成次干道29条,1912-1931年建成22条,1932-1945建成1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0年建成13条。

次干道路宽8-12米,为单幅式,沥青混凝土铺装,车行道划有分道线或设置隔离桩,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行驶,人行道宽4-9米,分别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和步道板铺装。

路旁多植行道树,铺设绿地或绿篱。

至1990年底,全市次干道共75条,长103公里,占全市道路总长10%,面积157.5万平方米,占全市道路总面积14%,铺装率91.67%。

主要次干道有如下10条:通江街位于道里区,南北走向,南起经纬街,北止斯大林公园,形成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路面为不规则乱石块筑成,当时因沙俄炮兵部队营地驻扎此街附近,故称炮队街。

1928年投资银元4241.58元,铺大方石马路13171.7平方米;投资银元431.42元,铺乱石马路1297.3平方米,投资银元235.30元,翻修乱石马路1084.3平方米。

因该街可直通松花江边,1957年改名通江街。

一直保持原有乱石路面,车辆行驶甚为颠簸。

1976年,由市政工程处施工改建,在原有石头路面上加铺4厘米厚沥青混凝土,工程量19603平方米,投资32.2万元。

该路为"单幅式",长1134.0米,车行道11米,面积23360平方米,沥青砼铺装;人行道宽5.5-6.5米,面积1320平方米,柏油铺装。

通江街经过改建,成为一条笔直平坦的柏油大道,对缓解中央大街车辆拥挤、方便车辆分流起到重要作用。

高谊街位于道里区,南北走向,南起经纬街,北止友谊路,形成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路面为块石铺装,初称哥萨克街,1925年东省特别区收回市政管理权,改名高士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此街北端与友谊路交汇,1958年改名高谊街。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哈尔滨的城市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哈尔滨的城市面貌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入手,探索哈尔滨城市的发展变迁。

一、哈尔滨城市的初建哈尔滨城市起源于清朝,清朝将哈尔滨地区设为黑龙江将军府治所,当时哈尔滨只是一个小镇,人口不足千人。

后来,俄国人来到哈尔滨,使得哈尔滨成为一个商贸城镇,逐渐发展起来。

1896年,哈尔滨街道成立,哈尔滨正式成为一个街道办事处。

此时哈尔滨居民以清朝的满族、汉族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俄罗斯人居住在城中。

二、哈尔滨城市的开埠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沿海的大港口城市铁路交通瘫痪,哈尔滨成为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内陆的物资供应基地和军事首脑部门,哈尔滨因此成了开埠城市。

1901年,东清铁路的哈尔滨至大连段通车,这也标志着哈尔滨的交通进入了现代化。

随着交通的发展,哈尔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商贸活动繁荣起来,并吸引了更多的移民前来定居。

三、哈尔滨城市的重建1930年代,日本占领哈尔滨,哈尔滨市区被严重破坏,战争结束后,哈尔滨进入重建时期。

1946年后,哈尔滨市成为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城市,城区面积扩大,人口密度增加,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生活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哈尔滨市领导开始了大规模城市规划和建设,使城市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四、哈尔滨城市的现代化1980年代以后,哈尔滨市进入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哈尔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并推进城市建设。

2015年,哈尔滨在全国城市百强榜单中排名第27位。

哈尔滨成为了一个国际化大城市,也是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游览。

五、哈尔滨城市的未来展望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哈尔滨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哈尔滨老地图、老建筑

哈尔滨老地图、老建筑

哈尔滨老地图、老建筑哈尔滨老地图长春老地图.东北的城市那时就是超级大,现在也没有比那时大多少,东北从建国就开始衰落。

建国时按照人口,沈阳第四大,但是按照面积沈阳第一大,东北的城市普遍比关内发达,而且大很多,北京和上海都不到沈阳的2/3大。

吉林市和鞍山都比关内的大多数省会大,建国初期全国12个直辖市中东北占了8个。

看看建国后首次出版的地图册中等比例城市图事实胜于雄辩啊,是东北支援的了全国?还是全国支援了东北。

东北在20年代日本人来之前就已经是全国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了(详见纪录片《振兴东北》,不是杜撰),大城市也只有长春是满洲国建立的,其他都是老底子,别为了矮化东北就把功劳都记在日本人头上。

借夜幕热播做一下历史科普再介绍一下不为人知的东北长城。

燕、秦、汉东北境内的长城被清朝大量拆毁,并在地图上抹去,为的是把整个东北装扮成满族的发祥地和故土,其实满族的故土现在都在俄国境内了。

看看东北残留的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原汁原味,从未人工修缮过。

河北和北京的长城都是明朝修复,建国后再次修复的假古董。

西北的长城只剩一个土堆了。

30年代的长春(新京),道路宽(当时的斯大林大街长10公里、宽58米、机动车分行,四条绿化带,亚洲第一街道的美誉保持到80年代末),建筑体量大,类似今天的北京.长春朝阳区至今保留有大片的外国建筑。

当时东北的小城市和县城也不乏外国建筑,只是数量少、体量小,民居区多为传统四合院,少数新民居则是后建的平房,就是今天的棚户区房屋样式。

四合院建国后都相继拆除重建了,小城市的外国建筑也拆除了,目前寥寥无几。

大城市的外国建筑大多也拆除了,存留下来的还有规模的只有哈尔滨和长春了。

长春是仿照巴黎和堪培拉规划修建的,街道布局像西方城市,建筑则融合了各种风格,往往从同一个建筑中可以看到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影子。

长春的老建筑哈尔滨中央大街。

哈尔滨规划展览馆观后感

哈尔滨规划展览馆观后感

哈尔滨规划展览馆观后感哈尔滨规划展览馆,这地方对我来说,起初只是个陌生的名词。

直到那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它,才真正领略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与未来。

一进门,那种宏大的气势就把我给镇住了。

宽敞明亮的大厅,高大的模型,还有那一幅幅展示哈尔滨发展历程的图片,都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我沿着展览的路线慢慢走着,仿佛走进了哈尔滨的历史长河。

那些老照片里,有百年前的街道,狭窄而拥挤,人们穿着朴素的衣裳,脸上带着对生活的期许。

我看到了早期的建筑,虽然不如现在的高大华丽,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展区专门展示了哈尔滨的工业发展。

我看到了那些老旧的机器,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它们曾经可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啊!听着讲解,我了解到哈尔滨曾经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些庞大的工厂,忙碌的工人,还有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激情和拼搏。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展示城市规划的区域。

巨大的沙盘模型上,高楼大厦、道路桥梁、公园绿地,一应俱全。

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哈尔滨,繁华而美丽。

那些规划中的新区,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高科技的产业园区,智能化的交通系统,让人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组关于哈尔滨美食的展示。

哎呀,这可真是让我这个吃货眼睛放光啊!红肠、锅包肉、地三鲜,还有那香喷喷的炖菜,光是看着图片就让我口水直流。

我想起了每次在小吃摊前排队等待的焦急,想起了品尝美食时那满足的表情,心里那叫一个美。

接着,我看到了关于哈尔滨冰雪文化的介绍。

那一片片洁白的雪花,一座座精美的冰雕,还有热闹非凡的冰雪节,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在冬天的独特魅力。

我想起了去年冬天和朋友一起去冰雪大世界的情景。

那天可真冷啊,但一走进冰雪大世界,看到那些美轮美奂的冰雕,顿时就把寒冷忘到了脑后。

我们在冰滑梯上尖叫着滑下,在雪地里打着滚儿,玩得不亦乐乎。

还有一个展区展示了哈尔滨的民俗文化。

那些色彩鲜艳的民间工艺品,热闹的秧歌表演,以及传统的婚礼习俗,都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哈尔滨建筑大事记——(1896-1949,珍贵的历史图片){之三}

哈尔滨建筑大事记——(1896-1949,珍贵的历史图片){之三}

哈尔滨建筑大事记——(1896-1949,珍贵的历史图片){之三}哈尔滨建筑大事记(1896-1949)前言: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哈尔滨这个东方小巴黎和冰城美誊的城市,转载此文,因为我也深深地热爱着哈尔滨这个松花江畔的城市,也希望大家有机会来哈尔滨旅游观光!哈尔滨城市建筑大事记(1922~1932年)1922年2月哈尔滨江北松北镇开埠工程开始兴工。

3月10日日本寺泽工务所在地段街开办专营土木建筑业。

3月29日塞维利亚俄国东正教流亡教庭命令,成立东正教哈尔滨独立教区。

任命灭佛季为教区首任大主教。

4月6日同记工厂失火,房屋设备焚烧殆尽。

4月中东铁路管理局在哈尔滨江北太阳岛、富拉尔基、八里木、一面坡等地修建疗养所。

5月1日吉黑邮政管理局大楼建成(民益街今黑龙江省邮政管理局)。

5月哈尔滨电业公司修建电车轨道,在南岗破土动工。

6月2日东正教哈尔滨独立教区成立。

6月28日道外五道街至十二道街江堤修筑竣工。

7月4日市公议会决定自1923年3月起撤销新城大街街角之市场。

7月11日圣母符拉基米尔女子修道院在南岗邮政街设立。

7月12日荷兰驻哈领事馆撤销。

委托英国驻哈领事代行其事,其领事馆建筑建于1921年,现为哈尔滨铁路分局工程处。

8月14日世界红十字会滨江分会创立,创办人傅道言(1929年在山街修建会馆,即现哈尔滨市图书馆)。

8月21日市董事会责成建筑技术规则立案委员会搜集有关市内上、下水道资料。

11月东正教巴克罗夫(圣母守护)教堂在南岗大直街旧共同墓地落成。

是年,美国花旗银行在哈道里西十二道街开办分街(现工商银行十二道街办事处址)。

1920年创办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院改称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

道里广益学校被焚,于水道街重建校舍(今哈尔滨市一中)。

英商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迁至南岗山街新厂房(今哈尔滨卷烟厂)。

圣先知伊利亚教堂在道里工部街建成。

圣先驱约翰(普列德洁陈斯基)东正教堂在道里莫斯科兵营(民康街)建设,1923年7月建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 具 俄 罗斯 特 色

其中

圣 尼 古 拉 教 堂 的建 筑 风 格

该教 堂 集莫斯 科 斯 巴斯 基钟塔 和瓦 西

里 布 拉 任 洛 夫 教 堂 的特 点 于


用 园 木 叠 成 的八 面 体

木结 构 建 筑

风 格华贵 大气

哈 尔滨 新 城 建 设 之 初


是 欧 洲新 艺术 建筑 思 潮 盛 行之 时
便 是 哈 尔滨 当 时 的全 部 居 民
18 9 6

年9 月 8 日


中东 铁 路 合 同 》 中俄 正 式 签 订 《


按其规定
铁路开 工 建设伊 始
采 矿 权 及 其他 的


沙俄就 取 得 了铁路沿 线

的行 政 权
; ; ;

些 特权
并划 出 了大块 的

铁 路 附属 用 地
铁 路 管理 机 构 作 为 行 政 管 理 机 关

个较 大 的村 子

叫马 架 子 沟 (马 家沟 )

傅 家店 也 只 不 过

理 机 构及 公 共 建筑
居 住 区 街 坊 周 边 安 排 独 立 式 居 民住

是 由十 几 问草 房 组 成 的 村 子
还有

处 是 田 家烧 锅



商 业 区 布 置 紧凑
车站

教堂

墓地 均 加 以考 虑


些 有 益 参考
18 9 6
年沙俄 趁 满清


甲午海 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败



联合
防日

为借 口
诱 迫 满 清北 洋 大 臣 李 鸿 章 与 沙 俄 外 交 大

臣 罗 曼 诺 夫 签 订 了 《中 俄 密 约 》
同意 沙俄 在 中国境 内
修 筑 及 经 营东 省 铁 路
铁路



东 省 铁 路 又 称 东 清 铁 路 或 中东


西起满洲里

东至 绥汾 河

北 起 哈 尔滨


南至 大
辽 宁三
全长2 18 6 公里
18 9 8
线路 横 贯 黑 龙江
吉林






东省铁 路 建 设 局 选 定 哈 尔滨作 为管理 中


并 由俄 国 海 叁 崴 迁 至 哈 尔 滨

在铁 路建设 局 副总工

程 师依 纳 齐 乌 斯 抵 哈 的 当 日
东省 铁 路全 面 开 工

从此
开 始 了 哈 尔滨 城 市 建 设 的 序 幕
据 当时最 早 抵 达 哈 尔滨 的俄 方 勘 测 人 员 陈述 : 在前 方
不远 处是

条江

沿 着这条江 伸延


条 比 较 狭 窄 的高 岗

(今 兆 麟 公 园 至 九 站 达 商场 处)

带)

在 这 条 岗上 有

功能分 区 明确

整体 布

岸边 的道 路 ; 有
些 小村 庄 零 散 地 分 布在 这 片 土 地 上

路 网 系 统 既 结合 地 形 条 件

又 考虑 交 通 要 求

哈 尔 滨火 车 站 附近 有


个小村子


只有


户姓 秦 的人
采取 方格 交织

放 射 线 和 弧 曲线 相 结 合 的 形 式
积 为 7 0 0 公 顷 ( 相 当于 5 平 方 俄 里 ) 城市规划方法 局 紧凑



规划用地 面
家 店 )lo 在 南 岗高地 和 江 沿 高 岗之 间



片 宽 阔的 低 洼

新 城 采 用 当 时欧 洲


些 漂 浮 黄 草 的小 岗地


没 有 任 何 直 接前 往

精 心 加 以规 划

组织

了 哈 尔 滨 的早 期规 划
如 图所 示

19 0 3
年 东 省铁 路 完 工 后 哈 尔滨 的 城 区 被

3 哈 尔滨 城 区 铁 路 分 割 为 四 大 块 : 11
新 哈 尔滨 城 区



头区

傅家店


其 中铁 路 建 设 局 在 旧 哈 尔滨 城 区
新哈
尔滨 城 区 地

埠 头 区 共 购 买 了 1 3 6 平 方 公 里 作 为铁 路 附 属 用
19 0 6

些 俄 国 建 筑 师在 新
年 哈 尔滨 规 划 图
14

i
i
曩 ≯
2 0 1 0 年第 6 期
城 留下 了 不 少俄 罗斯 新 艺 术 建 筑 城 市 建筑 的流派 纷 呈 奠定 了 基础

使路网疏 密

此 处 叫秦 家 岗

马 家 沟河 边


个 小 村 庄 叫懒 汉
主 干 道 宽 敞开 阔

相 交 于 城 市 制 高点
道 路 交会



稍远 处 也 有

个小村子
在 马 家沟 下 游 靠 近 渡 口 有

点 形 成 中心 广 场
干 道 两 侧 及 中心 广 场 周 围 布 置 铁 路 管

素有

江城
冰城


东方莫
东 方小 巴 黎

之美称

笔 者 根 据 馆 藏 1 9 0 6 年 哈尔 滨 规 划 图 及 有 关 资

剖 析 了 对 哈 尔 滨 城 市 建 设 风 格 产 生 极 大 影 响 的第

次 啥尔 滨 城 市 规 划

析 其 成败得 失
意 图是 为 如 今 的 城 市化 进 程 提 供

临 中心 广 场 布 置 据该 规划
政楼

强 调 了 街道 面 貌


采 取 了 斜 向道 路

减 少 了 两 对 点 问 的距 离

城 市各项 功能考虑齐全 批公 共建筑


当 时 建设 了



铁 路 管理 局 行

铁 路俱 乐 部
火 车站

教堂等

以及
大 批俄 罗
斯 风 格 的庭 院式 住 宅
百年 前 的哈尔滨规划
口于 雷

经济

科技

文 化 中心 和 交 通 枢 纽


特殊的历

滨 这 座具 有 异 国情 调 的 美 丽 城 市
在短 短

百多

年的历史中 斯科 料
, ”


它 不 仅 荟 萃 了 北 方 少 数 民族 的 历 史 文 化

, ”
而 且 融 合 了 中外 文 化


是 我 国 著 名 的 历 史 文 化 名城 和 旅 游 城 市
座 营 盘 (今 万

在 今 兆 麟 公 园 处 有 三 两 问草 房
在今 道外 区
2 0 1 0 年 第6 期

疆 携{

13
}
{
{
{
{
{
?



承 德广 场 附 近 有 地 其 间有

个 较 大 的村 庄 ( 即 哈 尔滨 渔 村


后 称傅
建 设 东 省 铁 路 管 理 中心 ( 即 哈 尔 滨 新 城 )

傅 家 店作 为 中 国 人 居 住 地 未加 规 划
建设 初期

铁 路 管 理 机 构 选 择 了 秦 家 岗附 近 的 高 地
新 哈 尔滨 城 区 规 划 图
该 规 划 充 分 利 用 了 城 市 起 伏 的 自 然地 形
市 景观


丰富了城
有效地 减 少 了施 工 的工 程 量


公 共 建 筑 临街 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