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异思想影响下的政府应对:以“丁戊奇荒”为例
《申报》灾荒报道的“民生关怀”意识——以对“丁戊奇荒”的报道为例
东 、 隶等 北方五 省 , 波及 苏北 、 北 、 直 并 皖
陇东和川北等地区 , 造成 上 干 万 人 的 死 亡
《 申报 》 此次 旱 灾 倾 注 了较 多 的 人 力 、 对 物
力和财力 。 先 , 首 报社 自 印《 贫 粮》 本 , 馈 读
在 报 纸 上 刊 出 本馆 告 白 , 分 送 各 慈 善 局 并
报 道 中 常 出现 “ 民 可 怜 、 境 奇 惨 ” 充 灾 处 等
满 人 文 关 怀 的 字眼 。
二、 灾荒 救 济
此 次 旱 灾 是 清 朝 有 史 以 来 最 大 的灾 害 , 及 范 围之 广 、 波 灾情 之严 重史 上罕 见 。
省 亢 旱 》 《 地 苦 早 》 《 台 旱荒 情 形 》 、北 、烟 、
《 申报 》 灾荒报道 的
“ 民生关怀 ”意 识
以对 “ 丁戊奇荒’的报 道 为例 ’
■夏 燕燕 刁爱兰
【 摘要 】“ 丁戊奇荒” 清代 历史上发 生的最大的一次 灾荒 , 为 旧中 国 是 作 影响最 大的报纸之 一的 ( 《 申报 ) ) 对此次 灾荒进行 了全 面报 道, 陈述 灾情、 呼吁
苦、 关注百姓 的冷暖痛痒 、 喜怒哀乐 , 想百
姓之所想 , 百姓之所急。 灾荒报道中 , 急 在 《 申报 》 积极 反 映普 通 百姓 生 活 、 照 他 们 关
的 生存 状 况 。
杂觳 升 许 , 未 煮 熟 之 时 , 他 故 去 了 村 还 因
后 . 来 后发 现 所 煮 之 食 已 少去 一半 。 询 回
和 “ 地千里 、 殍遍野” 悲惨景象 。由 赤 饿 的
于 这 次 大 旱 以 17 、8 8年 为 主 , 这 两 8 7 17 而 年 的 阴 历 干 支 纪 年 属 丁 丑 、 寅 、 以 人 戊 所 们 称 之 为 “ 戊 奇 荒 ” 又 因 河 南 、 西 旱 丁 : 山 情 最 重 . 称 “ 豫 奇 荒 ’“ 豫大 饥 ” 对 又 晋 、晋 。 此, 以刊 登 社 会 新 闻 为 主 , 注 国 计 民 生 关 的《 申报 》 说 , 此 次 旱 灾 进 行 了 全 面 的 来 对 报 道 , 里 行 间 流露 出 “ 生 关 怀 ” 识 。 字 民 意 《 海 》 “ 生 ” 释 为 “ 民 的 生 辞 将 民 解 人 计 ” 即 百 姓 的 曰常 生 活 、 民 生 计 百 态 。 , 人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丁戊奇荒是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 年)之间的一场特大旱灾饥荒。
1875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这场灾害主要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的赈济,主要不是依靠政府力量,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已无太多钱粮赈济灾民。
灾民主要靠有限的民间赈济,对于当时的河南来说,主要是靠江南义赈和河南地方士绅的民间自救。
一、官赈的弊端与传教士的刺激光绪初年发生的丁戊奇荒之所以推动了民间救济的发展,就在于在此次灾荒中,传统官赈的弊端层出不穷,再加上西方传教士的介入刺激,才最终促成了江南义赈的兴起和地方士绅救助等民间救济的兴盛。
首先,官赈救荒迟缓。
清政府规定灾害发生后要经过报灾、核查等程序后才予以赈济,其中核查又包括勘灾和查赈两项。
报灾必须由州县官员详报于道府,道府再接着报告给督抚,最后由督抚再报于朝廷。
而这一过程近则需半月,远则更需一整月,等到朝廷放赈之时至少已灾后数月之久。
此时灾区早已物价飞涨,嗷嗷待哺之民早已挨饿数月,能够等到赈济的大都是平时有一定家业的人,贫苦百姓则饿殍遍野。
其次,官赈腐败现象严重。
清朝后期的赈济中有“清灾”和“浑灾”之分。
“清灾”即指在赈灾过程中地方官较为清廉,钱粮能够按照规定发放下去,并且灾民可以得到切实的救济。
“浑灾”则与之相反,赈灾过程中地方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如在报灾时,地方官为保住自己的官位而隐瞒灾情、匿灾不报,并延误放赈,致使灾情加重。
光绪二年(1876年),卫辉府知府李德均虽然据实报灾,但藩司刘齐衔却“指为恫吓之事,详情立予撤任,无论被灾轻重,解粮均限八分之数,致道府州县相戒不敢言实”各地仍继续催征,人民敢怒而不敢言,钱粮发放下来之后,地方官又往往私自挪用。
灾荒与社会——以临汾“丁戊奇荒”为中心之考察
第2 期
山西煤 炭管 理 干部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x i Co a l - Mi n i n g Ad mi n i s t r a t o r s Co l l e g e
V0 1 . 2 8 NO . 2
2 0 1 5年 5月
荒。 在 太平 县 , 甚 至 出现 了“ 岁人有 掘 鼠穴者 , 秋 粟至 三五 斗 , 色 微黑 , 食之 , 人 多受病 ” 嘲 的现 象 。
河水断绝 , 数十余丈 , 半1 3 方接” 的情况。光绪三年 , 旱 灾 的范 围扩及 到 全市 ,各 地 出现 粮食 大 量减 产甚
至 绝收 的情 况 。吉 县大旱 , 麦 歉收 。浮山 “ 麦薄 收 , 秋
由此 可见 ,鼠害对 庄稼 造 成 的危 害又加 剧 了这次 灾
1 8 7 7 年、 1 8 7 8 年灾害达到巅峰。位于晋西南 的临汾
地 区是 这次 灾荒 的重 灾 区 ,对 临汾地 区社会 造成 了 巨大 的冲击 。
一
、一
场 由旱灾 引起 的 多种 灾难 。
光绪 二 年 , 各 地 旱灾 1 3 益加剧 , 临汾 大 旱 荒 , 汾 西 则 大旱 , 民饥 。 大 宁则 秋 禾未 收 , 曲沃夏 麦歉 收 , 吉 县 境 内甚 至 出现 了“ 陨 霜杀 嫁 , 冬十二月, 壶 口上 流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0 9
作者简 介 : 原可心( 1 9 9 3 一 ) , 女, 山西忻州人 , 山西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2 0 1 4级历 史与旅游文化硕士研究生 。
1 8 7
原可 心 : 灾 荒 与社会
天人感应灾异观与近代灾荒救治——以“丁戊奇荒”为中心
它的“ 始形态 , 是天命 主义的禳弥论。 l(9 原 就 ”J 2 2r )  ̄ 《 诗经 ・ 大雅 ・ 云汉》 记载 :天降丧乱 , “ 饥馑荐臻”《 ;诗 经 .、 雨无正》 / 雅・ J 记载 :昊天疾威 , “ 弗虑弗图”《 ;论
、
问题 由来及 研究 概况
语・ 颜渊》 记载 :死生由命 , “ 富贵在天。 西汉董仲舒 ” 对这一理 论进 行 丰富 , 成 了较 为 完 善 的天 人感 应 形
灾异观 。他认 为 “ 凡灾异 之本 , 生 于 国家 之失 。国 尽
“ 丁戊奇荒” 中国近代最严重的旱灾之一 , 是 发 生在 17 8 1 9 , 中 17、88 8 年 其 7 87 17 年灾情最严
重 。这 两年按 照天 干 、 支纪 年 法 分属 “ 丑 ”“ 地 丁 、戊 寅 ” , 以这次旱 灾史称 “ 年 所 丁戊奇 荒 ” 。灾情 涉及北
观点 来解 释 。他 们认 为人 间的一 切 灾 害饥 荒 , 是 都
半个 中国, 中山西、 其 陕西、 河南、 河北、 山东灾情最 重 。在 这次灾 荒 中 , 死亡 10 0 0万人 以上 , 山西省 “ 筹 田数 十年未 尽 辟 ”[(o 8灾 荒 发 生 后 , 。 l8 1 v- ) 随之 而 来
家之失乃始萌芽 , 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 谴告之而不
知变, 乃见怪异 以惊骇之 ; 惊骇之尚不知畏恐 , 其殆 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在这种 ”] 3
观念的支配下 ,人们对一切人事修咎 , “ 莫不认为是 天 帝所决 定 , 自然 的灾 害 , 产 的丰 歉 , 用这 种 对 生 都
[ 中图分类号]26 K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7 —11( 0)4 08 — 5 1 2 272 90 — 0 0 6 0 2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丁戊奇荒是指发生在清朝的18世纪50年代的大范围灾荒,其中丁未年(1757年)和戊戌年(1768年)是最为严重的两次。
丁戊奇荒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丁戊奇荒暴露出清朝中央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和人口增长方面的局限性。
在灾后,中央政府往往采取向地方政府下发指示、号召人们自救等被动措施,而缺乏有效的救济政策和机制。
由于长期以来的封建制度和保守思想对自然科学的排斥,清朝在防灾减灾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
其次,丁戊奇荒对清朝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灾荒过后,许多地区废墟遍地,粮食和日用品的供应不足,通货膨胀问题严重,造成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人民生活困苦等问题。
例如,丁未年灾荒后,江南地区的粮价上涨了十倍以上,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进一步激化了城市的社会问题,根据史书记载,丁戊奇荒致使北京地区的饥饿者纷至沓来,咸丰年间,北京的贫民辐辏起义爆发,导致社会动荡。
第三,丁戊奇荒也对清朝后期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灾后人民对官员们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加剧,而许多地方政府和官员在救灾过程中的贪污腐败行为让人民进一步对他们的能力和诚信产生怀疑。
这也间接地为西方列强的入侵创造了一些机遇,例如洋务运动的出现就是在清朝中央政府抵御外国列强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
综上所述,丁戊奇荒虽然是一场自然灾害,但却暴露出了清朝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一些问题,同时也为清朝后期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变化奠定了一些基础和铺平了一些道路,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研究和启示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的丁戊年间(1846年至1861年)以及奇荒年间(1876年至1879年),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特大灾荒。
这两次灾荒对清朝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丁戊奇荒给清朝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
灾荒导致北方农田耕作受阻、农产减少,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供应,导致粮价飞涨。
灾荒也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和流离失所,农村的人口锐减,人口迁移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丁戊奇荒还给清朝的财政带来了极大困难。
灾荒时期,清朝政府不得不增加赈济以及减免导致赤字的税收和赋役,导致财政困局加剧。
丁戊奇荒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朝经济的发展。
由于丁戊奇荒的严重性,清朝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来应对灾害。
政府加强了对农田的修复和灾后重建工作,通过减免税收、提供低利贷款和物资援助等方式扶助农民,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政府还在丁戊奇荒前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改革税制和农业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了经济的竞争力。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严峻挑战。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动荡,百姓怨声载道,人民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
这给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了一系列的民变和起义。
丁戊奇荒也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能力。
灾害过后,地方藩镇实力增强,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地方官员和民众在政治上的地位提升。
这使得清朝政府在应对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认识到应该加强社会福利和民生保障,改进政府的治理模式,增加民众对政权的支持。
在社会方面,丁戊奇荒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丧失,民不聊生的情况普遍存在。
社会的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得到了发展壮大。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作者:杨国强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3期摘要:光绪初年的华北久旱,以其大范围的蔓延和长时间的连续造成北中国触目惊心的饥饿、时疫、死亡和流亡。
在农业经济的中国,荒政曾是国之大政。
但时当19世纪70年代初期,绵延了十多年的内战刚刚过去,国库空虚,地方的仓储也空虚。
因此,以荒政为家法和旧轨,则国家不能不主持赈济;而巨祲交逢衰世,朝廷和地方又都没有足够的物力施行赈济。
与这种深深的困境相对应的,是内廷焦灼,州县竭蹶,旱境里的灾民因饥饿而死,办赈务的官员因劳瘁而死。
焦灼和竭蹶,饥饿而死和劳瘁而死,既写照了天灾下的社会相,也写照了儒学民本主义在衰世里的最后一点余晖。
而在国家权力之外,“南省”工商社会和西教教会各成一种有组织的力量入华北助赈,又显示了19世纪后期的世事变迁,荒政亦变迁。
关键词:丁戊奇荒;天灾;赈济在19世纪7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雨泽愆期”、“山水陡发”、“蝗蝻成灾”、河道“漫口”,以及“台风”、“海潮”、“被雹”、“被雪”频频见于南北之间,使农业中国深深地为天灾所困。
其中发生于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并连及甘肃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四川北部的大面积干旱和连年干旱尤多苦多难。
后来的记述概括言之曰:“光绪丙子、丁丑岁大旱,戊寅尤甚。
自畿辅西迄秦晋,赤地数千里。
①因此,以干支纪事,这一场华北的旱灾便被称为“丁戊奇荒”。
而就丙子、丁丑、戊寅而言,山西与河南又属五省之中的“被旱极重”并“灾区袤广”者②,于是以山西与河南相标举,“丁戊奇荒”在当日也曾被称作“晋豫奇荒”和“晋豫大饥”。
“奇荒”和“大饥”之外,用以指述同一场天灾的还有“苦旱”、“亢旱”、“大旱”,以及“巨祲”、“奇劫”和“非常之灾”,说的都是旱魃为虐的异于寻常。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那一大片土地上“国朝二百余年未有③过的饥饿的酷烈和惨厉。
华北的旱情自光绪初元已经出现,《清史纪事本末》说当年“夏四月,京师大旱④。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发生在丁酉年(1877年)和戊戌年(1878年)的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给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灾荒期间,华北地区遭受了连绵的干旱和几次大规模的虫灾,导致庄稼歉收、人畜相夺,农田草木皆枯死。
特别是谷类作物的歉收,导致口粮短缺,农民生活困苦。
农业是当时清朝社会经济的基础,丁戊奇荒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丁戊奇荒严重影响了人口和社会的流动。
灾荒造成的饥饿和困苦迫使许多农民离开家园,寻找生存的出路。
大量的流民在丁戊奇荒期间涌向城市,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矛盾。
一部分农民也选择去他处开垦新的土地,导致内地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了调整。
流民潮的出现,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社会稳定的压力,也使得后来的辛亥革命等社会运动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还对社会经济的财政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农田荒芜,税收的减少导致了清朝财政收入的大幅衰退。
清朝政府为了应对灾害,不得不增加财政开支,从而导致了更大的财政赤字。
财政的困难使得政府无力投资农田水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在灾荒期间,清廷的赈济措施和救灾能力明显不足,政府的软弱无能进一步暴露出来。
这使得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加剧,民间反抗活动不断涌现。
丁戊奇荒给清廷的统治地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后来的民运活动和革命行动奠定了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破坏了农业生产,加剧了社会流动;对财政收入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挑战了清廷的统治能力。
丁戊奇荒是清朝末年灾害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1876-1879年间中国北方发生的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丁酉年(1877年)义和团起义前后的战乱、天灾以及奇年荒(1876年和1879年)。
这一时期的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来看。
丁戊奇荒从政治角度来看,加剧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在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时,清廷未能有效应对,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和饥荒死亡。
清廷对于灾情的处理缺乏科学性和及时性,仅仅依赖于道德和宗教的手段,未能有效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这使得人们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加深,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灾害导致大规模的农田损失和农民流离失所,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灾难还导致国际贸易受阻,加剧了清朝后期社会经济的困境。
这使得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导致财政困难进一步加剧。
丁戊奇荒的经济影响不仅限于农村,还波及到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压力和社会不稳定。
丁戊奇荒对军事力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灾害面前,清朝政府为了保障京城的政治稳定,调拨了大量军队和武器用于恢复秩序和补给灾民。
这导致地方武装力量的削弱,使得清廷的控制力下降,也为各种反清的武装活动提供了机会。
由于军队大规模调动,军费支出增加,使得清朝政府的财政压力更加沉重,进一步削弱了其军事实力。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加剧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加深了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为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经济上,丁戊奇荒导致农业和贸易受到重大打击,加剧了经济困境和社会不稳定。
军事上,灾害导致清朝政府调动大量军队,削弱了地方武装力量,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这些影响共同作用,促使了清朝后期社会的变革和崩溃。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word资料11页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清代光绪初年,包括山西在内的华北地区发生了特大旱灾,而其中以1877年、1878年两年最为严重。
因这两年分别为旧历丁丑、戊寅年,故史称“丁戊奇荒”。
开展对“丁戊奇荒”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化我们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理解,而且对当今社会的防灾、救灾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拟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丁戊奇荒”期间山西省的灾荒与救济史实进行初步的梳理。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丁戊奇荒”中山西各地的灾情山西地处气候干燥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是山西劳动人民对于旱情频率的认识”。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封建社会,风雨稍有不调,动辄颗粒无收,灾民遍地。
据统计,“在清王朝统治的270年里,全省一次受灾面积在10州县以上的较大旱灾共有16次,前期200年间8次,后期70年间8次”|2]。
而当“丁戊奇荒”来袭,“泛种罂粟、连年战乱,差役繁重及交通不便”的山西更是首当其冲。
山西无论是在灾害的持续时间还是受灾地域范围上均较其他省份为重,堪称“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惨状”。
其他省份大规模的旱灾多集中于光绪二年至五年,但早在同治十一年(1872),山西的部分地区就已经呈现旱象,从晋南的运城、临汾到晋中的广大区域,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
1872年,绛州“三月旱”,平陆“春末遇旱”,文水“夏旱”,吉州“九月旱”,永济“秋后旱”。
1873年,干旱继续蔓延,不仅地处山西中部的阳城“秋无雨”,沁水“秋旱”,就连地处晋北的岢岚也遇“冬旱”。
1874年,受灾面积不减反增。
虞乡“春夏旱”,文水“夏旱”、岢岚“冬无雪”。
1875年(光绪元年),正当晋省民众期待新帝即位大赦天下或许可以扫除旧灾之时,已在部允地区持续3年之久的干旱,几乎蔓延整个三晋大地,其中包括临汾、夏县在内的十六州县旱情记载较详。
如汾西“光绪元年旱”、岢岚“夏无雨”凹、临汾“光绪元年旱”、吉州“夏秋旱”、黎城“冬无雪”、夏县“秋旱”、蒲县“冬雪稀少”。
基于“人祸”视角谈“丁戊奇荒”——以山西省为例
0 7 1 0 0 2 )
( 河北 大学历史学院 ,河北保定
摘 要:光绪 初年的 “ 丁戊奇荒” 山西省损 失尤 为惨 重 ,清政府 由于 中央政府 的财政 状况窘 迫和 常平仓仓储 量的减 少 而失去 了应有 的救 灾能 力,再加 上 山西民众的 日益 贫 困和鸦 片的大量种植 所造 成 的粮 食储量 的减 少,造成 了山西 民众
第2 9卷 第 2期 2 0 1 4年 6月
邢 台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XI NGTAI UNI VERS I TY
VO 1 . 2 9 . No . 2
J u n.2 01 4
基于 “ 人 祸 " 视 角谈 “ 丁 戊 奇 荒"
— —
以 山西省 为 例
一
、
的资金支出时,户部还可以得到 “ 内库”的大力支 援 。但到 了 1 8 5 1年后 “ 内库”可以支援户部 的资 金也越来越少 了。嘉庆年间,清政府为镇压 白莲教 起义 已 使清政府财政元气大伤。与此同时,赋税征 收越来越 困难,积欠也越来越多,再加上清政府在 许多方面的支 出也越来越多:如皇室的俸禄支出、 对外战争的经费和赔款镇压农 民起义的费用 以及大 量兴兵养兵的费用。由此可见在 光绪年间的清政府 的财政收入 已严重的入不敷出了。因此面对如此严 重的灾荒清政府再不能像清前 中期拿 出灾区所 需要 地大量的资金进行救济 了。如在乾隆八年 的直隶旱 灾中 “ 政府赈户六十六万四千八百九十有奇,大小 口共二百六十万六千六百九十,又煮赈流 民九十四 万 四千二十 口,赈过米谷共一百一十万七百二十有 奇,银一百一十万五千 四百七十六两有奇。” 面对灾区的黎民百姓衣食无着朝不保夕的困境, 中央政府和各级官员也都在努力的有所作为。尽管 也可能出于维护清政府 岌岌可危的统治的需要。如 曾国荃就 曾上疏 “( 山西 ) 省南一带付莽多矣,西 则界连韩薄,刀客啸聚靡常,东则错处修济 ,枭徒 之揭竿叠起 ……臣等所 以屡乞恩施,孜孜不 已者 , 则为民请命 ,冀救垂毙之残黎,一则为国宣仁 , 思弥未形之隐患。” 不管怎样 ,中央政府还是在 早 已捉襟见肘 的财政状况下仍拨各类款项 三百二十 八万两余,各类漕粮 四十八万余石。可 以从 清史 编年 中看 出当时朝廷财政的窘迫和对灾区人 民的 关怀。如 “ 览奏情形 ,殊深轸念,著照所请 ,将该 省本年应解京银饷 二十万两,由曾国荃饬属采办米 粮 ,分别救济。” 侍 郎夏同善奏晋豫两省被 灾极 重,请于部存关税项下拨银 四十万两,天津海 防经 费项下拨银三十万两,以七成给晋 ,三成给豫,以 为赈济之需。”此外还有两宫太后懿 旨 “ 晋豫两省 人 民困苦流离,著 内务府大臣,司员将 宫闱一切应 用之需力加节减 ,但 能省一分浮费,即可多一分赈 需。” 但我们也不能 因此否认清政府赈 灾不力的
晚清地方政府救荒措施探析
2019年4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pr.ꎬ2019第37卷第2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37㊀No.2晚清地方政府救荒措施探析∗以沧州 丁戊奇荒 救济为例王新玮ꎬ刘明月(沧州师范学院历史学院ꎬ河北沧州061000)[摘㊀要] 丁戊奇荒 是光绪初年华北地区遭遇的重大旱灾ꎬ受旱灾及其并发灾害的影响ꎬ沧州地区农业生产严重破坏ꎬ粮食减产ꎬ粮价飞涨ꎮ为应对此次旱灾ꎬ清政府官方采取调粮平粜㊁蠲免积欠㊁鼓励士绅捐赈㊁整肃吏治等多种救荒措施ꎬ在救灾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ꎮ官方救济与民间自救相结合ꎬ为光绪初年直隶政治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ꎬ有利于同光交际之时政局的顺利交接ꎮ[关键词]丁戊奇荒ꎻ沧州地区ꎻ官方救荒[中图分类号]K25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7-9882(2019)02-0145-03㊀㊀ 丁戊奇荒 特指光绪初年华北地区的特大旱灾ꎮ旱情持续四年ꎬ至少造成一千余万人饿死ꎬ二千余万人流离失所ꎬ被山西巡抚曾国荃称为 二百年来未有之灾ꎮ [1]沧州地区①也受到本次旱灾的波及ꎬ李鸿章曾奏称 直隶灾歉ꎬ以河间㊁保定㊁正定㊁深州㊁冀州五属为甚ꎬ河属灾区尤多ꎮ [2]22旱灾不仅造成粮食的大幅度减产ꎬ而且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隐患ꎬ直隶山东交界一带因 秋禾歉收ꎬ民情不靖ꎬ南北驿路时有劫夺之案ꎮ [3]477官方救荒在清代救济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ꎬ旱灾持续四年ꎬ清廷为救济灾荒㊁平抑粮价㊁恢复生产采取了多种措施ꎬ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力量ꎮ一㊁调运银粮ꎬ平抑粮价受旱灾的影响ꎬ沧州地区粮食产量锐减ꎬ粮食价格飞涨ꎮ同治十三年ꎬ河间府粟米㊁麦每石均在二两左右ꎬ光绪三年起均突破四两[4]ꎻ天津府粮价虽较河间府略低ꎬ但也近乎翻番ꎮ抑制粮价过快上涨ꎬ避免大量贫民流离失所是清代官方救济的主要目标ꎮ为缓解直隶的粮荒ꎬ光绪二年四月ꎬ李鸿章奏请派人前往奉天等省采买粮食ꎬ 奉省上年秋收中稔ꎬ粮米来津络绎不绝 其价尚不甚昂ꎬ又合北方食性ꎬ民间便于购买ꎮ [5]65大量调运奉天粮食赈济直隶旱灾ꎮ对前往奉天采买粮食的船只ꎬ均发给执照ꎬ以便 沿途经过关卡照案迅速验放ꎬ免征厘税ꎮ [5]107同时筹集白银十万两ꎬ由轮船招商局在江南采买粮食ꎬ并准许运粮船只 照沙船海运漕粮章程ꎬ准其搭货二成ꎬ进出海口免予输税ꎮ [5]107为防止不法商人在直隶就近采买粮食ꎬ哄抬粮价ꎬ牟取暴利ꎬ清廷下令天津等海运口岸 认真稽查ꎬ必须米自南来ꎬ始准给以照票ꎮ如有以京仓米者ꎬ即行查办ꎮ [3]491咸丰末年以来ꎬ直隶受第二次鸦片战争㊁捻军运动的影响ꎬ灾害频仍ꎬ同治年间又承担定东陵陵工㊁东北救荒的款项ꎬ光绪初年已是 库项支绌万分ꎬ难筹巨款 [5]65为缓解直隶府库的压力ꎬ两宫皇太后下诏加恩即由部库发银十万两ꎬ交万青藜㊁张澐卿㊁李鸿章将顺天府及直隶所属酌分成数ꎬ派员赴部请领ꎮ [3]229同年五月又允许直隶赈灾先行动用北洋海防经费ꎮ其中 献县原拨银一万两ꎬ又续借给银一万两ꎻ景州原拨银两万两ꎬ另行借给东光银一万两ꎬ共计北洋海防经费项下已借拨过籽种银五万两ꎮ [2]85拨付的银两虽然不多ꎬ但反映出清廷积极动用政府力量平抑粮价的决心ꎮ除拨付赈灾款项㊁积极采买外省粮食救济灾民外ꎬ清政府还允许直隶截留部分漕粮ꎮ光绪四年ꎬ李541∗[收稿日期]2018-12-29[基金项目]2018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沧州 丁戊奇荒 研究 (2018010)[作者简介]王新玮(1991-)ꎬ男ꎬ河北沧州人ꎬ历史学硕士ꎬ沧州师范学院历史学院讲师ꎬ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ꎻ刘明月(1991-)ꎬ女ꎬ河北沧州人ꎬ历史学硕士ꎬ沧州师范学院历史学院讲师ꎬ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ꎮ鸿章上奏称因采买的米粮已经用尽ꎬ但直隶旱灾仍未缓解ꎬ请求 特恩拨给江苏漕米十二万石ꎬ江北漕米四万石ꎬ共十六万石ꎮ [2]45两宫皇太后接受了李鸿章的请求ꎬ同意直隶地区截留漕粮十六万石ꎮ调运粮草平抑粮价并未留于空文ꎬ仅光绪四年二月就 拨河间府属阜城高粱六千石ꎬ献县五千石ꎬ景州㊁交河㊁东光㊁宁津各四千石ꎬ河间三千石ꎬ吴桥二千五百石ꎬ任丘㊁故城各一千石ꎬ肃宁五百石ꎮ [2]23光绪五年开始ꎬ沧州地区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正常ꎬ粮价逐渐回落ꎬ甚至出现 新粮上市ꎬ价值平减ꎬ且到处有粮ꎬ乏人承买 竟有谷贱伤农之病ꎮ [3]635二㊁蠲免积欠ꎬ减轻民众负担蠲免积欠是清代救荒的重要措施ꎬ按照清代的规定ꎬ 灾蠲有缓征ꎬ有赈ꎬ有贷ꎬ有免一切逋欠ꎮ [6]对蠲免的数额ꎬ也有具体的规定ꎬ如 被灾十分者免其七ꎬ九分免六ꎬ八分免四ꎬ七分免二ꎬ六分免一ꎬ灾情重者ꎬ全行蠲免ꎮ [6]自光绪元年开始ꎬ清政府多次下诏减免直隶积欠ꎬ减轻民众负担ꎮ光绪元年三月ꎬ为庆贺光绪帝即位ꎬ两宫皇太后下旨 所有各直省民欠钱粮ꎬ即著蠲免ꎬ用示子惠元元至意ꎮ [3]26本次蠲免积欠直隶一省共免除 银一百五十九万五千九百两三分二毫三厘ꎬ米谷粮豆二万九千四百三十九石九斗三千六合九勺一抄五撮ꎬ草一万一千五十六束一分六厘九毫ꎮ [7]329虽然严格来说本次蠲免积欠并非救荒措施ꎬ但却在客观上减轻了民众的负担ꎮ光绪二年ꎬ李鸿章奏称 直隶连年灾歉ꎬ民情困苦ꎬ积欠杂项势难催征ꎬ准将同治十年以前民欠未完出借仓粮籽种㊁口粮㊁牛具㊁芦课㊁学租㊁杂税等项ꎬ随同钱粮一律豁免ꎮ [5]4同年又奏请 将直隶省同治十三年以前民欠及缓带征地粮㊁旗租㊁灶课各案补征银两ꎬ及出借仓谷㊁籽种㊁口粮㊁牛具㊁学租等项ꎬ即予全行豁免ꎮ [5]109这一建议得到朝廷的认可ꎬ 所有直隶省同治十三年以前民欠及缓征代征地粮㊁旗租各案补征银两及出借仓谷籽种口粮牛具学租等项ꎬ加恩著全行豁免ꎬ以恤民艰ꎮ [3]232对于蠲免积欠的原因ꎬ李鸿章表示 直隶地本瘠贫ꎬ民多困穷ꎬ迭被灾伤ꎬ元气虚耗 仅能勉完新赋ꎬ徒存带征之名ꎬ俾胥吏借词追呼ꎬ重累闾阎ꎬ实无俾于库款ꎮ [5]109在清廷看来ꎬ 豁缓与赈抚相辅而行ꎬ朝廷宽一分正供ꎬ民间即纾一分之急ꎮ [2]23如果不顾民众的生计强行征收赋税ꎬ不仅会造成民众生活的困苦ꎬ还有可能因官吏的贪腐动摇统治基础ꎮ除了减免积欠外ꎬ自光绪二年开始ꎬ清政府在沧州地区多次缓征各项赋税ꎬ避免民众因无力承担赋税铤而走险ꎮ光绪二年ꎬ针对献县等地的旱情ꎬ两宫皇太后下诏 本年直隶献县秋禾被灾 加恩所有献县四邅等九十村歉收四分ꎬ应征光绪元年梁租屯米谷豆并河与海防经费储备军饷等项地租及出借仓谷等项ꎬ一律缓至光绪三年麦后起征ꎬ仍减免差徭ꎬ以恤民力ꎮ [5]325光绪四年ꎬ朝廷扩大缓征赋税的面积 加恩所有成灾歉收之交河㊁东光㊁献县㊁肃宁㊁吴桥㊁青县㊁沧州㊁南皮㊁盐山㊁河间㊁任丘等州县内歉收三分村庄应完光绪三年正杂粮租㊁灶课ꎬ及该州县内成熟村庄应完光绪三年并节年正杂粮租㊁灶课ꎬ除已完外ꎬ凡有未完之项均著缓至光绪四年秋后代征ꎬ以恤民力ꎮ [2]22同年秋ꎬ李鸿章再次奏请河间府 成灾五㊁六㊁七㊁八㊁九分村庄ꎬ应纳光绪五年春征新赋正杂粮租ꎬ均请缓至光绪五年秋后起征ꎻ其歉收三㊁四分村庄ꎬ应纳光绪五年春征新赋正杂粮租ꎬ缓至光绪五年麦后起征ꎮ [2]290蠲免积欠㊁缓征当年赋税的做法减轻了受灾农民的负担ꎬ为光绪初年安定民心ꎬ树立新君爱民如子的良好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ꎮ三㊁奖励捐赈ꎬ调动官绅力量在清政府看来ꎬ直隶素来贫困ꎬ光绪初年的旱灾又 旱区甚广ꎬ此后为日方长ꎬ例赈尚待徐筹ꎬ必须先筹接济ꎮ [5]107为此ꎬ清政府一方面减免赋税ꎬ调运粮食ꎬ另一方面ꎬ也积极组织调动民间力量ꎬ鼓励官绅㊁富户 量力集捐ꎬ不拘粮米银钱ꎬ不限升斗数目ꎬ即以本地捐款匀济本地贫民ꎮ [5]107对积极捐赈者 仍照赈捐章程核给奖叙ꎬ以期踊跃ꎮ [5]107直隶捐赈得到了官绅的积极响应ꎬ自光绪二年起ꎬ直隶全省 统计收捐银钱衣粮共合银十五万四千三百五十四两一钱四分四厘二毫ꎮ [2]104虽然沧州地区具体收捐数额不详ꎬ但作为直隶旱灾的主灾区ꎬ银米数量应不在少数ꎮ为鼓励地方官员和乡绅捐赈ꎬ李鸿章多次奏请朝廷给与奖励ꎮ光绪四年ꎬ沧州籍候选游击刘凤舞因捐散钱米ꎬ赏加副将衔ꎮ [3]420对没有官职的乡绅ꎬ李鸿章也奏请发给牌匾ꎬ予以褒奖ꎮ景州乡绅刘景芬不仅捐银一千两ꎬ而且开设粥场ꎬ捐助粮米三百余石ꎬ朝廷认为刘景芬 随办赈务ꎬ历时已久ꎬ任劳任怨ꎬ有裨地方ꎬ给与 乐善好施 字样ꎮ [2]77对不愿捐赈官绅ꎬ清政府也予以惩处ꎮ景州乡绅赵志和㊁赵谦父子均曾为官ꎬ且拥有巨额财富ꎬ但在救灾过程中拒不出资ꎬ李鸿章认为此举 实于地方大有碍ꎬ应请旨将赵志和及其子赵谦一律革职ꎬ以示薄惩ꎮ [2]77士绅捐赈在沧州 丁戊奇荒 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ꎬ四年的救荒过程中河间府 先后拨给漕米杂粮十四万余石ꎬ借拨库款银八万五千两 [2]13ꎬ其中 捐款银七万四千二百一十两ꎬ洋银一千元ꎬ制钱二万二千五百串ꎮ [2]13而 阜城系专用李金镛募捐之款ꎮ [2]85体现了士绅捐赈的重要作用ꎮ641在整个捐赈过程中政府始终居于主导地位ꎮ通过鼓励官绅捐赈ꎬ极大地调动了民间的力量ꎬ缓解了政府财力的不足ꎬ同时也有助于减轻贫困农户对官绅的仇视ꎬ加强了政府对地方的控制ꎬ维持了地方的安定ꎮ四㊁整肃吏治ꎬ安定民心在清代统治者看来ꎬ重大的灾荒是上天对君主施政过失的警示ꎬ旱灾的发生ꎬ恰逢光绪帝初登大宝ꎬ两宫皇太后十分重视ꎬ多次下诏自省ꎮ光绪二年三月ꎬ两宫皇太后要求内外大臣 朝廷政事如有阙失ꎬ必当直言无隐 毋再玩忽因循ꎬ共安缄默 [3]204ꎻ光绪四年二月ꎬ两宫皇太后以光绪帝名义下罪己诏称 小民何辜?上天降罚何不移于宫廷ꎬ以免民生之厄 惟有悔过省愆ꎬ以实心行实政ꎬ庶几感格昊苍ꎬ速降甘澍ꎬ起吾民于沟壑 [3]552-553并下令 将宫闱一切应用之需力加裁减ꎮ [3]552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ꎬ也自请罪责ꎬ称直隶 甘霖尚未沃沛ꎬ其咎实由于臣等奉行不力ꎬ政事未修ꎬ致招灾祲 惟有仰恳天恩ꎬ予臣以严谴 倘蒙恩加罪于臣之一身ꎬ而使亿万姓得被时雨ꎬ有年之庆ꎬ尢臣所愿望顶祝者也ꎮ [2]38下罪己诏㊁上奏请罪这种做法虽然带有政治作秀的成分ꎬ但也表明君臣力求通过反思己过ꎬ整肃吏治以安定民心ꎬ提升救荒质量的愿望ꎮ丁戊奇荒 四年间ꎬ沧州地方官至少三次被人参奏侵吞赈粮ꎬ引发民怨ꎬ两宫皇太后十分重视ꎮ光绪四年四月ꎬ有人奏称 景州门丁马濡霖勾串劣绅刘经枌㊁高贻方等阻挠赈务ꎬ贻害良民ꎬ并马濡霖冒充职官 劣绅贱役勾串舞弊ꎬ假公济私ꎬ该知州所司何事ꎬ乃竟毫无觉察ꎬ殊属不成事体ꎮ [2]75经过细心查访ꎬ李鸿章认为 署知州恩廉办赈劝捐ꎬ借富济贫ꎬ尚无不合ꎻ绅士刘景芬首先捐银千两ꎬ并随同办赈ꎬ亦尚认真ꎬ应请均免置议ꎮ [2]74而 门丁马升平日不自检束ꎬ致招物议ꎬ应令即行驱逐ꎬ不准留用ꎮ [2]74同年五月ꎬ因吴桥知县吴积銞在救济过程中 灾分查勘未能平允 散放赈抚粮石并未逐细抽查ꎮ [2]78因此朝廷下诏 (吴积銞)暂行革职留任ꎬ如再不知愧奋ꎬ即著严参治罪ꎮ [2]78光绪四年六月ꎬ有人参奏沧州知州杨琛私扣赈粮ꎬ刁难领粮民众ꎻ沧州吏目车德符阻挠乡绅设立粥厂ꎬ索取贿赂ꎮ李鸿章派员查访后认为ꎬ 知州杨琛已于三㊁四月间迭次散放籽种抚粮ꎬ办理尚属认真ꎻ迨续领漕米ꎬ因系加抚之项ꎬ须另行普查户口ꎬ催交捐粮ꎬ核数匀放ꎬ并无稽延ꎻ其余被参各节ꎬ亦多查无实据ꎮ [2]136而 吏目车德符不安本分ꎬ声明颇劣ꎬ应即革职ꎬ以示惩警ꎮ [2]136这三次处罚都以上谕的形式明发全国ꎬ清代以上谕形式宣布对知州㊁知县甚至门丁一级官吏的处罚并不常见ꎬ从中也可看出朝廷对赈灾期间吏治的重视ꎮ从 丁戊奇荒 期间救荒的实际情况来看ꎬ官方救荒在平抑粮价㊁恢复生产㊁安定民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位置ꎮ官方救荒与民间自救相互结合ꎬ为光绪初年直隶地区的政治稳定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ꎬ有利于同光交际之时政局的平稳过渡ꎬ为已在蓬勃开展的洋务运动持续发展提供了舆论和民意支持ꎮ[注㊀㊀释]①因行政区划变动ꎬ本文所指沧州地区包含河间府全部及天津府部分区域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曾国荃.请饬拨西政军饷疏.曾忠襄公奏议:卷五. [M].台北:文海出版社ꎬ1969:33.[2]顾廷龙ꎬ戴逸.李鸿章全集:第八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2008.[3]朱寿鹏.光绪朝东华录: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ꎬ2016.[4]清代道光至宣统年间粮价表:第三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09:222 225.[5]顾廷龙ꎬ戴逸ꎬ主编.李鸿章全集:第七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2008.[6]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6:3552.[7]顾廷龙ꎬ戴逸ꎬ主编.李鸿章全集:第六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2008.MeasuresforFamineReliefbyLocalGovernmentsinLateQingDynastyTakeCangzhou s DingWuGreatFamine ReliefAsanExampleWANGXin-weiꎬLIUMing-yue(SchoolofHistoryꎬCangzhouNormalUniversityꎬCangzhou061000ꎬChina)Abstract:The DingWuGreatFamine wasamajordroughtinNorthChinaintheearlyGuangxuDynasty.Af ̄fectedbythedroughtanditsconcurrentdisastersꎬCangzhouagriculturalproductionwasseriouslydamagedꎬgrainpro ̄ductionwasreducedandgrainpricessoared.InordertocopewiththedroughtꎬtheQinggovernmenttookmanymeas ̄urestorelievefamineꎬsuchasregulatinggrainꎬeliminatingaccumulateddebtsꎬencouragingthegentrytodonatemoneyandreliefꎬandeliminatingofficialsꎬwhichplayedaleadingroleinthereliefsystem.Thecombinationofofficialreliefandprivateself-helplaidagoodfoundationforthepoliticalstabilityofZhiliintheearlyyearsofGuangxuDynastyꎬandwasconducivetothesmoothtransitionofpoliticalsituationintheperiodofcommunicationwithGuangzhou.Keywords:DingWuGreatFamineꎻCangzhouꎻgovernmentrelief[责任编辑:田丽华]741。
传统荒政在近代历史行程中的实践与变异
传统荒政在近代历史行程中的实践与变异——以清政府在“丁戊奇荒”中的应对政策为例二、政府主导与民间协济“官赈”作为传统社会唯一重要的渡荒形式,虽然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却远远不能解决人民的痛苦。
清政府鉴于财政捉襟见肘,也认识到民间力量对于救灾的重要性,于是多次下诏提倡和鼓励“商赈”,李鸿章就曾亲自到上海,在江浙一带的富商中间劝募。
同时还对各省的商人捐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积极的引导,并积极派员带各地劝捐。
在政府的“劝捐”和“商赈”的感召之下,全国各地绅商民众纷纷捐助。
据灾后统计,除开户部直接拨付的公款以外,通过在各省设捐输局得到的捐银总数为一千零二十九万。
[2]599晋省“丁戊奇荒”救灾中,“除大部分粮食、银两是靠清政府调拨筹措外,全国除与山西同时遭灾的陕西、河南外几乎所有的省都为赈济山西灾区捐献了粮食、银两、棉衣和马匹。
在这次救灾过程中,山西共得省外捐粮5万余石,白银上千万两。
湖南、湖北、直隶等省还捐棉衣2.6万余件。
归化城商民捐马600匹,蒙古苏尼特郡王之母索隆特氏捐牛100头。
三、华侨捐赠与国际援助除了清政府的“官赈”与新式商人的“商赈”,面对整个华北的灾民,清政府还积极鼓励海外华侨积极参与到赈灾中来。
前福建巡抚丁日昌受李鸿章之托,派员前往香港、新加坡、小吕宋(今菲律宾)、逼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等地竭诚劝募,得到了香港同胞和海外华侨的积极响应, 连巫来由( 即马来西亚) 国王也“捐银千圆, 以为华商之倡”。
[6]214西方传教士为了“争取信徒”[7]320,也积极参加了“丁戊奇荒”的赈灾,是为“教赈”。
华北大灾发生后,旅居上海的西方教会人士于1877年3月成立了“山东救灾委员会”[8],1878年1月西方教会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赈灾基金委员会”[9]。
当山西旱灾严重的消息传到上海后,1877年该会委派李提摩太等人赴晋办理“教赈”。
据李提摩太回忆,其在晋亲施“教赈”银不少于12万两[10]。
关中地区的“丁戊奇荒”及应对措施
( 西师 范大 学 西北 历 史环 境 与 经 济社 会 发展 研 究 中心 , 西 西安 陕 陕 70 6 ) 10 2
摘 要 : 绪 年 间 的“ 光 丁戊 奇 荒” 及 全 国 多 个 省 份 , 中地 区也 在 受 灾 之 列 , 地 千 里 , 殍 盈 野 , 相 食 。 遍 关 赤 饿 人 正逢 多事 之秋 的清 政府 无力 应 对 , 是 敷 衍 了 事 , 赈 灾 重 任 交 给 了地 方 政 府 。 在 地 方 政 府 的 多 方 筹 措 、 只 把 当 地及 江南 士 绅 的慷 慨 帮 助下 , 民才 得 以渡 过 难 关 。本 文 重 点论 述 了地 方 政府 及 士 绅 在 赈 灾 过 程 中发 挥 的 灾 作用 , 以期 说 明 清末 封 建 社 会对 灾 害 是如 何 应 对 的 。
先恐后 , 挤 毙命 , 拥 日必 数 十 ” 。渭南 “ 年 四 三 年大 旱 , 麦禾 , 麦 四五千 钱 , 瑾 相望 , 相 无 斗 道 人 食 , 榆皮 屑而 啖之 , 剥 人多 黄瘦死 , 坐守空 屋 待 有
毙 者 。 ’ 关 中其 他 地 区 , 富 平 、 荔 、 县 、 城 、 如 大 乾 蒲 户
1 灾荒 情 况
从 光绪二年 ( 8 6年 ) , 中地 区就开 始遭 17 起 关 受旱 灾 的侵袭 , 光绪三年 ( 8 7年 ) 为严 重 。周 17 最 至县 “ 光 绪 ) 年 夏 , 麦 丰 收 , 月 后 大 旱 成 ( 三 二 五 灾, 粟腾 贵 , 四年春 , 民剥 树皮 、 掘草 根殆 尽 , 道馑
关键 词 :丁戊 奇 荒 ;关 中地 区 ;应 对
中 图分 类 号 : 2 2 K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0 7 2 1 ) 2— 0 4— 5 1 7 84 (0 1 O 0 9 0
论“丁戊奇荒”期间青州府的灾情与救济
论“丁戊奇荒”期间青州府的灾情与救济作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2期摘要: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对青州府造成严重影响。
这场大旱灾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引发一系列诸如粮贵物贱、卖妻鬻女、公序良俗遭到破坏,社会动荡不安、大量民众外逃和死亡,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
“丁戊奇荒”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吏治废弛、仓储空虚、战乱频繁、饮酒之风、人口增长造成的环境破坏等都加重了此次旱灾的破坏性。
青州府在此次旱灾中采取的多样性的救灾措施,呈现出近代特点:首先是救灾主体多元化,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社会多方参与转变;其次是救灾方式多样化,实现从单一救灾向多样救灾转变,救灾手段愈加灵活,救灾经费来源更加多元;最后是救灾机制规范化,逐步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制定完善的救灾制度。
关键词:丁戊奇荒;青州府;灾情;救济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2-0019-06“丁戊奇荒”是发生于光绪初年(1876-1879年)的一场特大旱灾饥荒,其中以1877、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故名。
这场灾害主要波及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地区,造成一千余万人饿死,另有两千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灾害等级最高,死亡人数最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山东是这次旱灾最早发生的省份,省内灾情尤以青州府为重。
一、青州府的受灾情况及引发的社会问题(一)灾情概况光绪年间,益都、临朐、临淄、博兴、昌乐、诸城、高苑、乐安、寿光、安丘和博山等十一县均隶属于青州府。
早在光绪元年青州就已经出现旱情,八月份前数天青州还曾有几处得雨,“自八月以后则无一处有雨水矣”[1]。
地方志中也有记载:该年安丘县“旱,菽不实,麦苗半枯死”[2],临朐县“冬恒旸”[3],昌乐县“大旱,菽不实”[4]。
光绪二年时青州府受灾情况愈加严重,据地方志记载:昌乐“闰五月十八日始下大雨”[4],安丘“自春至五月下旬乃雨”[2],临朐“自正月不雨至于七月”[3],寿光“春大旱,瀰水涸,至七月始雨”[5]。
试析曾国荃在山西“丁戊奇荒”期间的赈灾措施
危 受命 , 山西巡抚任 内励精 图治 , 在 济世利 民。面对严峻 的灾情 , 他赈 灾救 荒、 顿吏治、 整 严禁鸦 片、 振兴 经
济、 重视教化 , 大大缓解 了灾情 , 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 了山西的近代化历程 。
关键词 : 山西巡抚 ; 丁戊奇荒” 赈 灾措施 “ ;
中图分类号 :2 6 K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6 1 2 1 )3— 0 4—0 10 4 8 (0 0 0 0 7 3
曾国荃 (8 4 19 ) 字沅甫 , 12 - 80 , 号叔纯 , 湖南湘 乡人 。晚 清著名湘军将领 。同治元 年 ( 82) 16 至光绪 十六 年 ( 80) 19 , 曾先后担任浙江 、 湖北 、 山西巡抚和两广 、 两江总督等 职。是 清廷倚重的名 臣, 然而 长期 以来 , 学界 对 曾国荃 的研 究仍属 薄弱坏节 , 有些评价也有失客观公允 。对曾国荃湘军将领 的 身份颇多关注。对曾国荃作为地方督抚 , 在推动地方经济发 展等方面的深入 研究 却付 诸 阙如。17 8 6年 , 山西发 生特大 “ 丁戊奇荒 ” 是 时 , 。 灾荒肆虐 , 哀鸿遍野 。饥 民“ 始则卖儿鬻 女 以延 活 , 继则挖草根 、 剥树皮 以度餐。树皮殆尽 , 亢久野草 亦不复生 , 甚至研石成 粉 , 和土为 丸。饥饿 至此 , 以成 活? 何 是 以道 旁倒毙 , 日无之 。 …在严 重的灾情 面前 , 任巡抚 无 ” 前 鲍源深以旧疾 E增为名 , l 奏请 开缺 。清廷 权衡利 弊后 , 由曾 国荃继 任巡 抚。曾氏临危受命 , 抚晋三 年间 , 在 积极履 行职 责, 为山西抗灾救灾 、 灾后重建做 了大量工作 , 一步推进 了 进 山西 的近代化历程。曾氏也因此积累了政治 资本 , 成功完成 由湘军将领 向地方督 抚的转变。因此 , 考察曾 国荃在山西巡 抚任内的赈灾措施 , 不仅 有利 于 了解 山西 地方 的发展史 , 也
李鸿章与“丁戊奇荒”的开题报告
李鸿章与“丁戊奇荒”的开题报告
1880年代,中国正面临着外部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社会不稳定的严重问题。
在这
种情况下,被誉为“清末政治家典范”的李鸿章在担任北洋大臣期间,提出了“丁戊
奇荒”的开题报告,旨在通过改革措施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
“丁戊奇荒”一词来源于《尚书》中的“丁、戊其始,祸逮其终”的经文。
李鸿章在报告中,将国家危机比喻为“丁戊奇荒”,认为此时正是国家面临危机而寻求振
兴的时候。
在报告中,李鸿章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一、实行繁荣政策。
通过发展经济、加强农业、改善交通、稳定金融、培养商业,实现国家经济繁荣。
二、推进教育改革。
发展普及教育,培养人才,使人民受到更好的教育,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组织军队改革。
修改军制,将军队建立为现代化的军队,以应对外敌入侵。
四、实行地方改革。
建立新的行政区划,加强地方管理,提高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和实际效果。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李鸿章的改革思想也引导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学 院 , 京 北
[ 摘要 ] 灾异思 想在 晚清社会依然发挥 着影 响。在严重的“ 丁戊奇荒” 间 , 期 灾异 思想被激发 出来 , 并且在影 响着整个社 会。清政 府发动 了声势浩大的祈 雨活动, 诰诫大 臣敬 畏天 戒 , 真修 省 ; 认 下诏 罪 己, 灾异发 生的责任 归咎 到政府 治理 不善 , 将 同时诏 求直言 , 希望大 臣上书揭露政 治弊端。这些都表 明 , 灾异 思想对于儆 戒君主改善政治 、 揭露社会弊端具有一 定作 用。 [ 关键词 ] 灾异 ; 丁戊奇荒 ; 府应对 政 [ 中图分类号 ] 29 3 K 4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5— 4 2 20 )2— 23— 4 [ l0 3 9 (0 9 1 0 1 0 收稿 日期 ] 20 0 09— 9—1 9 [ 作者简介 ] 孙淑松 , , 男 山东寿光人 , 京师范大学历 史学院 中国近现代 史专 业博 士生 ; 北 黄益 , , 南汩 罗人 , 女 湖 北京 师范 大学历 史学院文献专业博士 生。
然而自然界是变化多端的在正常的现象之外总会存在当时人们难以解释的怪异现象这些异常现象违背了人们对事物的普遍认识但当时又无法做出正确的诠释所以人们就将这类异常现象视为上天对人类社会失序的警示劝诫认为这些怪异现象是由人事关系不协调所导致的反映于自然中就引起了自然界的种种异常现象
20 0 9年 第 1 2期 总第 15期 9
葛兆光先生认为:古代 中国一直存在着十分强大而且 想在内的整个汉族文化体系。从清代汗牛充栋的文集 、 “ 笔记
久远的传统观念系统, 即宇宙与社会 、 同源同构互感 , 人类 它 来看, 无论是清统治者还是饱渎诗书的士子们, 他们对灾异 是几乎所有思想学说及知识技术 的一个总体背景。 l 正是 思想的热情并没有出现消减的迹象, ”l 他们痴迷于记载各类异 基于宇宙、 社会与人类之间的这种同构互感, 人类会将 自身
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的具体表现, 说明他们已经接受了灾异思想。 在 17—17 年问爆发的“ 87 88 丁戊奇荒” 清政府的灾 中,
河南、 、 山西 山 此后的各个朝代 , 灾异学说得到了持续发展, 灾异思想 异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场大灾难初期, 田地皲裂, 河流干涸 , 人畜饮水 广泛渗透到社会政治、 、 思想 文化等各方面, 成为社会 的“ 显 东等省连续长时间滴雨不沾,
学”文人雅聚时对灾异现象津津乐道, , 各个朝代的时人 笔
都成为问题, 随后旱灾又蔓延到周边省份 , 最后几乎影响了
其影响之大、 灾区之广、 损失之严重在有清一朝 记、 日记中也对灾异现象不厌其详地记载。虽然在各个朝代 北半个 中国, 影响力不一 , 但灾异思想一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尤为罕见。
旱, 除了寄希望于求神祈雨, 没有其他战胜旱灾的可行之策。
清廷认识到这次旱灾的严重性, 进行了频繁祈雨活动,
巡抚的曾 国荃面对旱灾如坐针毡, 他看到久旱不雨, 就督率 群僚跪在城隍庙前, 焚香誓天, 发誓如果上天还不降 自 雨, 己
皇帝希望通过诚心拈香祷告感动上天, 降下甘霖。光绪帝除 将和庶僚自焚于城隍庙前。
应, 也就是后来发展的“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思想。然而 测政治发展。 自 然界是变化多端的, 在正常的现象之外总会存在当时人们 遍认识, 但当时又无法做出正确的诠释 , 以人们就将这类 所 难以解释的怪异现象, 这些异常现象违背了人们对事物的普 在清末“ 言灾异者逐渐减少, 但灾异的观念一直保留着, 一旦 异常现象视为上天对人类社会失序的警示、 劝诫 , 认为这些 征。 【 ” 这个观点在晚清得到了验证。清朝末年社会 出现动 怪异现象是由人事关系不协调所导致的, 反映于自然 中, 就 乱 , 政局动荡 , 政府人事更迭频繁 , 国库空虚, 仓储严重不足,
部分。
进入清代以来 , 虽然来 自 化外的满族统治者本身缺乏对
应对之一——虔申祈祷 这场干旱铺天盖地, 波及小半个中国, 由于当时水利设
一
、
汲水技术落后, 人们根本无法从地下和临省调 汉族传统灾异观的崇信, 但他们并不排斥汉族文化, 相反在 施年久失修, 剂足够的水源缓解旱情。当时的人们面对这场大规模的干 认可汉族文化时表现得非常积极 , 很快就接受了包含灾异思
・
兰
州学刊 源自No. 2 20 9 1 0 Ge e a . . 9 n r 1 No 1 5
L nz o u a a h u x ek n
历史 研 究 ・
灾 异 思 想 影 响 下 的 政 府 应 对 : “ 戊 奇 荒 " 例 以 丁 为
孙淑松
( 北京 师 范大 学
黄
益
引起了自 然界的种种异常现象。
这些情况与当时频发的水、 蝗灾形成共振 , 旱、 造成大面积灾 荒, 人口流离失所 , 人心涣散, 谣言纷传。在这种情形下, 人
灾异思想在秦汉以前就已经萌芽 , 并开始不断传播。到
了汉代, 灾异思想得到了系统阐述、 发挥, 董仲舒等人将灾异 们内心原有的灾异思想被激发了出来。面对频发的灾难 , 清
与自然界联系起来考虑问题 , 为人与 自然存在着交互感 认
常现象, 有人将这些异常现象与现实进行 比附, 有人还借灾
异抨击时政 、 褒贬权要 , 有人甚至还会通过这些异常现象预 在徐凤先的《 中国古代的异常天象观》 作者认为虽然 中, 条件适合, 灾异思想就会出现 , 并且往往结合当时的思想特
思想纳入儒学系统 , 天人合一” 在“ 的基础之上阐发出了“ 天 政府在不断增加赈灾力度的同时, 还发布罪己诏书 , 自 检讨 人感应” 的理论 , 将人事与天变结合起来, 认为自然界的异常 己的过失 , 要求大臣共矢公忠, 理政事 、 清刑狱、 肃官方, 并对 对当时腐败低效的政治进 变化归因于人世关系的不协调, 上天降下灾异警告人君及时 出现灾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 是灾异思想 修政。因为灾异思想中含有树立正统 、 维护现行统治秩序的 行改良。清廷这些行为都是清政府的自觉行为, 作用, 所以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 灾异思想广泛传播, 对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