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众人物报道看媒介角色错位
新闻记者社会角色定位及偏差的思考
新闻记者社会角色定位及偏差的思考作者:奚娜娜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2期摘要: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信息的收集者与传播者,在社会中具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因此,把握好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对新闻记者来说十分重要,本文结合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位及其定位偏差状况,对定位偏差的原因进行了简答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闻记者;社会角色;定位偏差;职业角色引言:社会角色主要是指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等因素所确立的一种行为规范与行为模式,而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则是其行使自身工作职能时所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与模式。
一、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与定位偏差状况社会上通常会将新闻记者归为知识分子群体,这是由于“新闻记者”这一名词的定义具有着双重性,也就是说,一方面新闻记者的职业特性是进行文化的传播,与知识分子的特性相符合,而另一方面,新闻记者在职业之外,还要担当社会角色,履行社会中的公共事务,而这也正是新闻记者的使命。
在我国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位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在改革开放前,新闻记者只是政治宣传的工具,自身角色定位缺乏讯则空间,而在近年来,新闻记者的定位同样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下变得扭曲,这对于新闻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二、新闻记者社会角色定位偏差的原因(一)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间的冲突新闻记者一般是指媒体中从事新闻信息采集和新闻报导工作的人员,他们需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真相的追求,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公正的事件叙述,以达到启蒙公众的目的,而这也正是新闻记者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职业角色。
但与此同时,新闻记者在一个又一个的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单独新闻事件中,新闻记者如果没有对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进行有效的协调,往往会导致不同角色见得冲突,这也是新闻记者社会角色定位偏差的主要原因。
以美国2012年《纽约邮报》报道的以期新闻事件为例,纽约市一男子被他人推下站台,最终被列车撞死,而记者在目睹全过程的情况下没有试图阻止而是选择进行拍照,因此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批评。
新闻采访中记者易出现的几种角色“错位”
新闻采访中记者易出现的几种角色“错位”作者:王璞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09期摘要媒体记者每天都在从事着大量的新闻采访工作,而作为新闻采访中最能体现媒体社会责任的舆论监督类采访更是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正因如此,在此类采访当中,记者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站稳立场,避免角色的“错位”。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新闻工作对记者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对自己的角色有准确的定位。
本文列举了几种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容易出现的角色“错位”,及记者角色“错位”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自醒。
关键词记者;角色定位;错位;新闻采访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039-011 记者的职业道德与做人准则作为一名记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代替受众第一时间前往事发现场,或是亲自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及时呈现给受众。
真实性是记者新闻采访的第一原则。
要真实,就要客观,不能人为地干涉新闻事件的原始发生,不只是在日常的社会新闻报道中,甚至是在负面新闻的报道中,记者都只是事件的记录者,而不能干涉事件的正常发生。
然而一个无法规避的事实是,记者也是正常生活中的人,人在社会中活动,必须遵守社会秩序,讲求公共道德。
当新闻原则与社会公德发生冲突时,记者就面临着在权衡公德心与记录新闻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
1954年颁布的《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信条》,是第一个全球性的新闻职业道德规约。
其中规定:记者应尽一切努力,保障受众所接受的消息是绝对正确的;职业行为的崇高标准,是要求记者献身于公共利益。
任何谋求个人便利及争取有违大众福利的私利的行为,不论原因何在,都是与记者这一职业的行为相违背的。
这一规定本身就是有矛盾的,一方面要保证公众的消息绝对正确,一方面又要献身于公共利益,这本身就是很难两全的。
这就使得记者在新闻采访时极易出现角色的“错位”或是“越位”。
2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易出现的几种角色错位信息化的到来,使媒体的力量日渐壮大,这也使受众对舆论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与改善策略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与改善策略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是新闻故事的关键元素之一。
通过报道人物的表现、言论和行为,向读者传递各种信息和意义,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并引导公众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
然而,新闻报道中,对人物的选择、表现和呈现方式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问题,需要予以改进。
本文将从人物选择、报道口吻和描写方式三个方面探讨新闻报道中关于人物的误区和改善策略。
一、人物选择误区新闻报道中所选择的人物,决定了整个故事的叙述角度和价值导向。
然而,有些报道存在以下几个常见的误区:1. 题材媚俗导致人物选择不当。
有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点击率,倾向于报道娱乐明星、八卦事件和爆炸事故等热门话题,但忽略了一些关键时政事件和社会问题,因此所报道的人物选择有失偏颇。
2. 翻译角度不当导致人物形象偏差。
在涉外报道中,一些媒体过于依赖机器翻译和标准化语言,缺乏对语境和语用的精准理解,导致对被报道人物形象产生偏差和扭曲,甚至会产生意识形态影响。
3. 模糊叙述角度导致人物形象不清晰。
有些报道缺乏明确的故事主线,人物的性格、人际关系和思想行为等等都无法清晰凸显,导致读者无法对人物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评价。
改善策略:1.选题要贴近时政和社会热点,选择有价值和深度的人物。
例如政治家、学者、专家、教师等,能够传递知识和智慧的人物更能吸引读者,有助于提高报纸的阅读率。
2.在涉外报道中,应当注重语境的诠释,关注语用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避免因为语言障碍而对人物形象产生偏见和扭曲。
3. 在报道中,新闻媒体应尽可能明确主题和人物性格,凸显其行为和思想特质,使人物形象鲜明、立体、个性化,有助于读者对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报道口吻误区新闻报道时,相当一部分读者是根据报道的语言来理解事件和表达观点的。
因此,报道的口吻是新闻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读者认识和态度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新闻报道口吻中的一些易误区和改善策略。
1.主观臆断口吻。
有些媒体过分依赖作者的个人立场和偏见导致新闻报道过于主观且不合实际,易引起公众的不满和格外观察。
新闻采访报道中记者角色的定位及冲突
新闻采访报道中记者角色的定位及冲突摘要:当今时代,大众媒介的功能日益增强,记者有时在采访活动中已经不单单是记录者还是干预者,甚至某一些采访行为会与道德伦理相冲突。
在对一些事件的采访报道中,记者是应该只是单纯地做一个旁观者还是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身份予以干涉,这在一般受众眼里是个道德评判问题。
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主要表现在采访报道中的“越位”、“错位”,以及“乱位”现象。
而在当前,又以“越位”现象最为普遍和严重。
关键字:采访报道、角色定位、角色冲突、角色越位当前,媒介的力量伴随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强大,媒体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但是同时,也有不少新闻从业者走入了角色定位的误区。
一个记者的角色定位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新闻行业的发展以及一个国家社会舆论的导向。
因此,明确个人的角色定位对记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学中,角色又称“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由此可以衍伸至新闻传播学中“新闻角色”的概念:新闻角色是在一定新闻传播活动的规范和约束内与传受者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是构成大众传播群体和组织的基本要素;对公众来说,是对具有特定身份、权利和义务的传受者的新闻活动的行为期望。
根据概念,新闻采访活动则是记者与被访者角色互动的体现。
一、新闻采访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冲突当今时代,大众媒介的功能日益增强,记者有时在采访活动中已经不单单是记录者还是干预者,甚至某一些采访行为会与道德伦理相冲突。
在对一些事件的采访报道中,记者是应该只是单纯地做一个旁观者还是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身份予以干涉,这在一般受众眼里是个道德评判问题。
而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在采访报道中作为一个旁观者,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
虽然这种旁观的行为在普通人看来有些冷漠。
例如一位摄影记者曾拍摄了一组雨天骑车市民纷纷在一个没有盖好的窨井摔倒的新闻照片。
这组照片刊登之后,马上就有大量读者质疑记者既然已经看到前方的道路隐患为何不立即提醒骑车人,并认为记者的这种不作为的行为没有社会责任感,有悖于传统道德。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与改善策略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与改善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闻报道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或相关人士,更是舆论引导和社会影响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报道新闻人物时,媒体常常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简单化新闻人物形象使得他们的形象过于片面和单一,无法全面展现其真实性格和能力。
其次,过度夸大新闻人物的作用和影响容易导致报道的不客观和片面性,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另外,忽略新闻人物的多面性也会使报道失去立体感和深度,无法全面呈现他们的个性和特质。
为了改善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这些误区,应该多维度呈现新闻人物形象,通过不同角度和侧面展示他们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同时,需要客观平衡报道新闻人物的作用和影响,避免过度夸大或贬低其影响力。
此外,应该深度挖掘新闻人物的多面性,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和分析,使读者对其有更为真实和全面的了解。
在结束语中,要强调新闻典型人物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性,这对于舆论引导和社会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改善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误区,可以提升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更好地传递信息和引导公众舆论。
2. 正文2.1 误区一:简单化新闻人物形象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简单化新闻人物形象的情况。
简单化的新闻人物形象往往只是将人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事件进行放大,忽略了人物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这种简单化往往是为了突出新闻的矛盾性或冲突性,但却可能导致对人物的误解和刻板印象。
简单化新闻人物形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将某位政治人物仅仅定义为某个政治事件的代表性角色,忽略了其在其他方面的贡献或特点。
这种简化会造成对新闻人物的片面化看法,影响受众对人物的全面了解。
为了避免简单化新闻人物形象带来的影响,媒体报道应该更加注重对新闻人物整体形象的呈现,尽可能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各种特点和行为。
不只是停留在单一事件或单一身份上,而是要全面了解人物的过往经历和发展轨迹,以便更好地呈现其多样性和复杂性。
论媒体新闻价值取向的错位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
一、新闻价值取向与受众知情权知情权是由美国的一位新闻编辑肯特·库泊在1945年1月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
受众的知情权,即受众掌握那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的权利。
在当代社会,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在保障和维护受众知情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众对于自身信息和公共信息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价值取向是新闻传播主体取舍新闻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具体表现为新闻传播中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和重点报道什么及其基本倾向。
②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实际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新闻题材的选择;二是新闻报道的倾向。
根据美国学者李普曼的观点,受众所面对的只是媒体所营造出来的“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③由此可见,受众通过媒体所看到的,不过是带有某种传播意图和目的的传媒世界,而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则取决于这些传播意图,并为之服务。
因此,媒体新闻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决定着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认知程度。
新闻价值取向影响事实呈现的真实度。
对新闻报道而言,绝对的真实和客观是不存在的,它多多少少隐含着媒体的主观因素,而不同的新闻价值取向对事实的还原程度存在差异。
一方面,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媒体通过设置议程,引导着受众的关注点;另一方面,新闻报道带有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着受众对事物的认知角度。
在媒体新闻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传播者将众多事实按自己的标准划分为轻重缓急,赋予事实不同的关注度,影响了人们对自身真实状况的感知与理解。
二、媒体新闻价值取向的错位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产业化在促进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媒体新闻价值取向的错位。
媒体在公共舆论中的角色变化
媒体在公共舆论中的角色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其角色和功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社交媒体的崛起,媒体在公共舆论中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复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技术进步、社会责任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分析媒体在公共舆论中的角色变化。
一、历史背景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电视和广播,这些渠道在20世纪的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它们承担了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和公众教育等重要功能。
在这个时期,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控制能力,公众的信息获取渠道主要依赖于少数几家大型媒体机构。
这种“单向传播”的模式使得媒体能够有效地引导舆论,甚至影响政治决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况开始发生变化。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媒体带来了重大的冲击。
人们的沟通方式、信息获取习惯以及舆论表达方式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技术进步对媒体的影响1. 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公众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幅增加。
从网络新闻网站到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
这一变化意味着以前由传统媒体控制的信息流,现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由传播。
网络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不同类型的信息,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于电视和报纸上的资讯。
2.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的兴起代表着信息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
平台如微博、微信、Facebook和Twitter等,让普通民众也能够直接发表看法、分享观点和评论公共事务。
这种“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形式,不仅丰富了公共舆论的表达,还使得个体声音逐渐被重视。
在这些平台上,任何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他们的观点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从而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议题。
3. 新闻生产模式的转变互联网时代还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模式。
传统媒体往往采用的是“记者-编辑-出版”的线性流程。
而如今,许多新闻机构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方法,通过自主式报道、众筹新闻和公民新闻等形式,多元化了内容生产方式。
如何规避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错位
122媒介观察如何规避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错位高爱平(长治广播电视台,山西 长治 046000)摘 要: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对违法、违纪等不良现象及行为进行曝光和揭露。
因为这类报道的话题敏感性强、社会关注度高,所以它对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
新闻记者在担当监督者、做好报道员的过程中,对这个角色的把握不能有丝毫偏差,否则不仅有失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公正,起不到应有的规范引导作用,还会有损新闻媒体甚至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关键词:舆论监督;角色错位;记者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122-02一、引言新闻媒介具有代表公众行使知情权和表达权的社会功能。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记者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恪守职责,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担起“舆论监督者”这个重要角色。
对违法违纪、违反公众利益的人或事进行监督,也是新闻媒介及记者代表人民群众行使的一项重要职能。
二、舆论监督报道中新闻记者角色错位的主要表现及危害在有些新闻舆论监督类报道中,新闻记者没能正确认清自己的职责,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在报道过程中充当起了“社会事务仲裁者”“道德法律审判官”的角色,这其实是新闻记者失范行为的表现。
例如,新闻逼视和媒介审判,就是新闻舆论监督报道中新闻记者角色错位的两种主要表现。
(一)新闻逼视所谓新闻逼视,是指新闻记者将监督者等同于仲裁者,在报道素材的选择上,刻意选择一些能迎合公众猎奇心理、能引爆公众情绪的素材,提前设定理想中的报道目的,违背当事人的真实意愿“逼人就范”,作出不符合报道者意愿的决断。
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随意增加倾向性的意见或观点,或大篇幅、长时段截取或放大事件中的某些要素,过度报道原本简单的新闻事件,形成不利于当事人或事件的舆论场,营造出大众围观和逼视的舆论氛围,利用手中的话筒进行话语霸权,使新闻事件变了味、走了样。
网络媒体在明星吸毒报道中的角色错位与应对
网络媒体在 明星吸毒报道 中的角色错位与应对
王 祥
4 0 1 3 2 0) ( 华龙网 ,重庆
摘 要: 近段 时间以来, 关于明星吸毒的报道不断涌现 , 长期 占据着舆论 头条。但一些 网络媒体在处理此类 报道时, 由于缺乏相关媒介素养和法规常识 , 以及在 商业利益的诱 惑下随意跟风, 大肆发布或转载不严谨报道 , 使 得媒体原本该具有的客观 中立的旁观者、 报道者角色发 生了转移和偏差 , 进而消解 了吸毒报道的公信力。媒体要 想重 新找 回 自己的 角 色定位 , 就要 坚持 正确 的舆 论 导 向和媒 体 价值 观 , 在 “ 热点 ” 面前 能经得 起 诱 惑 , 能 具有较 强的甄 别能 力 , 以一 双 “ 火眼金 睛 ”看透 “ 雾里花 ” , 而媒 体从 业人 员也要 不 断提 高 自身媒介 素养 。 关键词 : 明星吸毒 ; 媒体角色; 媒介素养 中图 分 类 号 :G 2 0 6 . 3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4)1 6 — 0 0 5 8 — 0 1 明星吸毒报道中的角色错位表现 近来 一 段 时 间 , 明 星吸 毒 的新 闻屡 见 报 端 , 张元 、 宁财 神、 李代 沫 、 柯震 东 、 高虎、 张默 等一批 演 艺人 士纷 纷 因吸毒 被拘 留 。但 这些 报道 出现 后 , 总会 跟着 出现 各种 “ 杂 音 ”: 或直接质疑报道 的真实性 , 或对报道进行调侃 、 嘲讽 。之所 以会 出现这些 “ 杂音” , 一是明星有 自己的粉丝群体 , 粉丝 往 往 会 无 条 件 地 支 持 自己 的偶 像 。 以柯 震 东 吸毒 报 道 为 例, 报 道 出现 后不 久 , 新 浪 微 博上 就 出现 了 “ 柯 震 东加 油 ” 的话 题 , 且 短时 间 内 阅读量 就 达到 了4 5 9 8 . 6 万, 讨 论人 数 达  ̄ J 1 2 6 . 6 万— — 此类 粉 丝 自发性 的 “ 反 击 ”很好 地 说 明 了问 题。二是媒体在 明星吸毒报道中的角色发生了错位, 这一 点尤需我们警醒。例如 , 在曝光明星吸毒时媒体没能做到 视同仁 ( 打马赛克的标准不一等等 ) , 又如在报道 中犯一 些常识性错误, 这些都降低了受众对报道的认可 , 也损害了 媒体 自身的公信力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类情况 : ( 一) 娱 乐化 消 费 柯震 东 吸毒报 道后 不久 即传 出一 则新 闻 , 大 意是 : 据 重 庆卫 视新 闻节 目报道 , 某 女大 学生 为见柯 震 东 , 自首 吸毒 被 抓。令人没想到的是 , 就是这样一条简短而漏洞百出 ( 语 焉不详 、 图片模糊 、 信源单一 ) 的短讯 , 却被许多网络媒体 大肆 转 发 。事 后 , 重 庆卫视 主播 陈力 在微 博上 发 表声 明 , 证 明这条 新 闻是 假 新 闻 。又如 柯 震东 被 行 政拘 留后 , 某 购 物 网站居然随即开始售卖其同款囚衣, 又如在微信上,“ 竞猜 下一个涉毒明星是谁”的赌局 、“ 从张默中找房祖名 、 从房 祖名中找柯震东”等小游戏都风靡一时, 参与者甚众。这类 消息统统被媒体以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形式披露了出来 。 ( 二 )曝光 时未 能做 到 一视 同仁 系列 的明 星吸 毒 报道 中 , 明星 们 的 “ 待 遇 ”各 有不 同, 出镜 时 有的 被打 上 了马赛克 , 有 的则完 全露脸 ; 字幕 上 , 有 的 明星 出现在 电视 画面 上时 被冠 以 “ x某 某 ” , 有 的却 直 接使 用真 名 。例如 , 导演 张元在 讲述 自己吸毒 过程 时 , 张元
浅议社会转型期里的媒体角色错位
浅议社会转型期里的媒体角色错位【摘要】在社会转型期,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由于种种原因,媒体角色在这一时期往往出现错位现象。
这种错位不仅影响了媒体对社会转型的影响力,也给公众带来了困惑和误导。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的需求,媒体需要积极应对角色错位,探索与公众互动的新模式,并承担起责任与使命。
在整个转型过程中,媒体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同时也要警惕媒体角色错位所带来的危害。
加强媒体自律,提高媒体素质,成为媒体人在社会转型中应当追求的目标。
只有这样,媒体才能真正成为社会转型中的中流砥柱,引领舆论风向,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媒体角色错位, 媒体影响, 媒体应对, 公众互动, 媒体责任, 媒体使命, 媒体自律, 媒体重要性, 媒体危害, 媒体引言, 媒体结论.1. 引言1.1 社会转型期的特点社会转型期是指一个社会由一个发展阶段转向另一个发展阶段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文化价值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都在向着新的方向前进。
社会转型期的特点主要包括:动荡不安、信息爆炸、思想开放、人口流动、经济结构调整等。
社会转型期常常伴随着动荡不安的局面,许多旧有的制度和观念被颠覆,新的规则和价值体系还未完全建立,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信息爆炸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各种信息源不断涌现,传播渠道多样化,社会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变得更加复杂。
思想开放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显著特点,人们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质疑和挑战增多,思想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逐渐成为主流。
人口流动加剧了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人口的跨地域流动和跨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经济结构调整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原有的产业模式和经济体系逐渐调整,新的产业和经济形式逐渐兴起,整个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
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将对媒体的发展和角色产生重要影响。
1.2 媒体角色的重要性在社会转型期,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闻采访中记者易出现的几种角色“错位”
新闻采访中记者易出现的几种角色“错位”新闻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采集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传播价值。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观察者、记录者、传递者等,从而满足采访对象和读者的不同需求。
然而,在实际采访过程中,记者如果角色“错位”,往往会对新闻传播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友情代替新闻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过程中,如果记者与采访对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关系,往往会影响记者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记者在采访中应该深入了解采访对象的思想、观点、立场,但应保持良好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应被采访对象的个人情感所左右。
压根没有采访意义的“人物故事”或“人情故事”成了一篇新闻,甚至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也出现了色彩过重。
二、内心感受代替理性思考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往往会出现深入到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拼命去揣摩和感受采访对象的情感和思想,以此为价值取向,甚至完全没有考虑到事实和真相。
一旦出现如此“错位”,新闻价值得不忍失去。
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和事件,只有通过分析问话语的口气细节、测量动态气氛、观察实验室、了解背景等客观方式才能获取有效的信息。
三、聚光灯下的采访对象对于有关采访对象的报道,记者往往会选择采访对象中最能激发读者共鸣的人,进过处理,使新闻中只有这个抢眼的人物,而在影响形成变量的事实中又无从查询。
如果这个采访对象仅仅是现实中某个突出之处发挥,而未能公正中肯地表现出各种观点和主张,报道的角度就显得相对狭隘,不能真正地传递新闻价值观。
四、自我呈现代替真实呈现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往往也会将自我呈现代替真实呈现,试图通过自身形象塑造来扮演新闻角色。
例如,记者以“专家”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或谎称自己有某个地区的特殊情感和感触,使得新闻报道与现实脱节。
这种虚伪呈现形式不仅损害了记者的形象,也不能真正达到传播新闻的目的。
总之,新闻采访是媒体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应该自觉跳出自我,避免角色“错位”,不断提高自己的客观分析和表达能力,真实记录事件和人物,以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为社会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独家新闻》中布特先生角色错位的解读
《独家新闻》中布特先生角色错位的解读【摘要】在《独家新闻》中,布特先生的角色错位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他的描写和性格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布特先生的错位表现主要体现在他的行为与内心的冲突和他的外表与内心真实感情之间的不一致。
这种错位不仅体现了他自身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对于布特先生角色错位的解读,我们可以从社会背景、心理层面以及文学意义来进行探讨。
布特先生的角色错位不仅深刻影响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给读者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通过对这一角色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从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引言:背景介绍正文:《独家新闻》中布特先生的描写、人物性格分析、布特先生角色的错位表现、对角色错位的解读、布特先生的角色错位与文学意义结论:布特先生角色错位的影响、对读者的启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小说《独家新闻》中,布特先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角色。
他是一个新闻编辑,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权力,但同时也被描写成一个自私、冷漠和不择手段的人。
他的角色错位在整个故事中起着重要作用,展示了人性的各种层面和矛盾。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腐败和勾心斗角的新闻界,布特先生作为主要的反面人物,代表着那些为了实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他通过操纵信息、打压异见和威胁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展现出了他的权力欲望和道德沦丧。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布特先生的角色错位显得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
他的举止和言行常常与他的身份和职责不相符合,使得读者不禁产生疑问和质疑。
通过对布特先生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这个角色错位的原因和意义。
2. 正文2.1 《独家新闻》中布特先生的描写在《独家新闻》中,布特先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他被描绘为一个风度翩翩,口若悬河的政治家,总是能言善辩,敏锐地洞察别人的心思。
他的形象既光鲜亮丽又充满着神秘感,让人难以捉摸。
传播内容中的女性失位现象思考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5前段时间,倍受媒体关注和影迷期待的国产大片《天地英雄》上市公映,其给观众最大的视觉冲击就是这又是一个宣扬男权主位意识的典型。
影片中的唯一女性主角是一个可有可无、以叙事者身份出现的公主形象。
影片的主旨也在突显男性英雄的一些表征:允诺的一言九鼎,尽忠取义的英雄气概,以弱敌强、以寡御众的悲壮。
故此,笔者以为由头,来探讨一下传播内容中的女性失位现象,并对背后的深层原因做一些尝试性的思考。
一传播内容层次的表征对于第一种女性失位现象,在传播内容层面上有以下几种表现:有研究者对我国八家主导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文汇报》)新闻版新闻作品研究发现,男性新闻人物在出现频率,被引用频率和被拍摄频率等多方面都远远超过女性,其中在有言论被引述的新闻人物中,男性占91%,女性占9%。
至于电影,美国学者这样评判:“其一,大多数美国电影是由男人和为男人拍摄的,而女人则变成了一种景观;其二,从叙事的角度讲,美国影片多将男性表现为主动者,而把女性打发到配角位置上。
”中国的电影亦是如此,像《天地英雄》之类的电影数不胜数,在影片中,要么将女性置于可有可无的配角位置,要么就是根本没有女性的出现。
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影片一开始便是七个呈现在男性欲望目光中巩俐的特写镜头。
而女人的登场,不仅成功地解脱了女性悬置于历史父子场景之外的焦虑;同时,想象性地释放、缓解了中国与世界、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巨大张力。
至于第二种女性失位现象,则有以下的表述:文学作品是重要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媒介。
而文学(“菲勒斯中心主义”话语露骨地表现对男性的崇拜和对女性的贬抑)在当代却扮演了一出为昔日的男权辉煌大唱挽歌的丑剧。
苏童的《妻妾成群》、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废都》、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更有甚者直截写道《我为什么没有小蜜》(东西)。
从公众人物报道看媒介角色错位
从公众人物报道看媒介角色错位
董晓婷
【期刊名称】《城市党报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本文试从“公众人物”报道入手剖析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媒介在肩负
党和政府“喉舌”重任,谋求商业利益和作为服务公众的社会公器这三种角色定位的具体实践中所出现的错位现象,并得出:宏观上,媒介偏离了作为“公共信息平台”的角色定位,公众(尤指弱势群体)在媒介上长期缺席,成了被剥夺“话语权”的他者;微观上,媒介造假、炒作、窥私、媒体审判现象的频繁出现从质、量、度等多个方面偏离了作为信息传递者的基本角色定位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剖析产生这种错位的原因,进而提出规避的对策与建议。
【总页数】6页(P8-13)
【作者】董晓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人物报道与性别陈规--对中国媒介典型人物报道的性别框架结构分析
2.接地气的人物报道研究--评《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人物报道转型研究》
3.媒介叙事:国际人物报道研究新思路r——评《媒介叙事:〈环球人物〉和〈时代〉周刊新闻话语研究》
4.典型人物报道方式及其价值导向研究——从雷锋式人物报道看"雷锋精神"传播
5.从网络群体事件看现代媒介环境下的“乌合之众”--以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为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闻道德的失衡与错位(6)
新闻伦理与法规第十章新闻道德的失衡与错位(6)第十一章“失衡”与“错位”标示着思想观念出现了偏差,行为取向离开了本来的位置。
新闻道德的失衡与错位,即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工作行为与新闻工作道德相悖逆,其行为的动机、手段和效果错离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范围,不应该在新闻工作中出现的却出现了,采写活动中的价值标准出现混乱,行为方式缺乏规范。
第一节媒介因逐利而堕落一、新闻媒介格调不高、品位低下主要表现一)围着权力、资本转,逐名追利。
1、攀附不良官员,甘做奸商帮凶。
2、“一流记者卖情报,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编书稿,四流记者供本报”。
有些记者有很好的表现,像揭露排队拿“封口费”的《西部时报》戴姚军,举报山西另外一起溃坝事故的《瞭望东方周刊》的孙春龙,还有像最早点出三鹿名字的《东方早报》的简光洲。
3、很难理解记者参加活动频收车马费的情况,更不敢想象收红包、黑金的现象,按照西方的观点,既然收人家钱了,不吹捧人家那也不符合商业道德,如果符合商业道德规范,还怎么客观真实的报道事件呢?二)渲染淫秽色情赚眼球“四色报道”唱主角:红色的秘密(领导人的秘闻趣事)、金色的诱惑(津津乐道大款大腕的奢侈生活方式)、黄色的刺激(大力渲染淫秽内容)、黑色的恐怖(对暴力凶杀的详尽描绘)。
尤其是新闻门户网站杜撰、抄袭、断章取义的报道不断,“艳照门”、“海运门”、黄瓜事件等等严重扰乱新闻秩序。
从2002年12月底开始,以短信为契机,中国互联网开始全面变黄。
1编辑部往家带自己办的报纸——为挣钱2金瓶梅没理想,刺激本能,消解理想3要害他就送美色。
越王勾践送西施,送美男给武则天。
说红颜祸水,就是利用本能削弱他。
到最后连生育能力都没了。
4 如果全放开,媒体获利机会就没了。
罗马尼亚生报纸。
成因:一是传统媒体失职。
凤凰卫视周刊是最早关注此事的港台媒体。
反观传统媒体大多数基本上选择沉默。
一位美籍华人记者表示,批评三大门户网站的新闻如果放在美国,那早就成为一个热点,被批评的对象会不得不站出来向公众道歉了。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与改善策略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与改善策略摘要:新闻报道追求真实客观,这是新闻行业健康和持久发展的前提和根本[1]。
然而,很多新闻记者在报道人物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导致新闻报道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最常见的就是负面人物妖魔化,正面人物神像化[2]。
这一问题若不加以纠正,将会阻碍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本文就如何改善这一局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闻;典型人物;报道;误区;改善策略典型人物報道的本质就是对某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深入、重点报道,旨在强化宣传、引导舆论、指导工作[3]。
根据新闻学者欧阳明的定义,典型人物主要是指具有普遍社会指导意义且具有先进性的人物。
在对这类人物进行报道的时候,新闻记者往往为了增强宣传效果而过度拔高人物形象,导致新闻失实。
本文立足于新闻典型人物报道误区,就相关的改善策略进行论述。
一、新闻典型人物报道存在的误区(一)人物形象被拔高对典型人物进行宣传,实际上就是对我们的某种标准,某种规范进行宣传。
由于典型人物是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人物,在人们心目中应当有一个“高、大、上”的形象。
为了满足群众的期望,同时也为了增强宣传效果,很多新闻记者在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的时候往往刻意地去规避人物身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人物的优点进行夸大,给群众展现出一副圣人形象。
这样的人物报道在无形之中拔高了人物形象,而且这样的报道对主人公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其他负性影响。
(二)细节缺失和失真很多新闻记者在对典型人物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通常是对方说什么就记录什么,无条件相信,不进行深入实践研究和调查,这种情况下报道出来的内容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失真问题。
而且因为缺少调查,很多细节性的内容往往被忽略,写出来的新闻也就存在细节缺失的问题,比较宏观。
除此之外,为了抬高人物形象,或者为了渲染气氛,部分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时候经常“添油加醋”,比如某个警察与劫匪顽强抗争最终制服劫匪的案件,在对这个警察进行报道的时候,可能警察只说了一句:“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公共危机事件中大众媒体角色缺失现象探析
do :i 10.3969/.j issn .1673-6060.2011.01.034公共危机事件中大众媒体角色缺失现象探析潘 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 要:当今世界是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越来越集中,相应的危机爆发与破坏性也越来越集中,公共危机事件逐渐暴露于公众面前,甚至演变成社会矛盾的焦点。
作为举足轻重的舆论平台,大众传媒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往往不尽人意,不同程度地存在角色缺失的现象。
文章通过实例举证,初步探析导致传媒角色缺失背后的原因,并针对此类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公共危机;大众媒体;角色缺失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060(2011)01-0130-03收稿日期:2010-11-05作者简介:潘 艳(1982-),女,湖北荆州人,2008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那些造成了社会重大人员伤亡或重大影响或可能产生重大后果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社会群体事件、恐怖主义的破坏活动、重大涉华外交事件,以及一些区域或部门、行业内的特殊事件,具体包括如刑事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环境恶化造成的洪水、台风、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震、火灾、空难、矿难等突发灾难与安全责任事故以及社会变革带来的信任危机、道德滑坡、心理疾病等等[1]。
因为与人们的生活、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大众对此类事件便有着强烈的信息渴求,因此也会特别关注该段时期内各家媒体的报道,但许多时候,作为受众了解危机信息的首要窗口 媒体,却往往没有扮演好应有的角色,存在着角色缺失的现象。
一、公共危机事件中大众媒体角色缺失现象的表现(一)角色越位,是媒体角色缺失最突出的表现之一2003年的马加爵一案就是这一表现的典型代表。
在 马案 法庭的审判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媒体就始终有意无意地暗示马将会被判死刑。
课题研究论文:浅议社会转型期里的媒体角色错位
社会其它论文浅议社会转型期里的媒体角色错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从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转型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从同质单一性社会转型为异质多样性社会,从伦理型社会转型为法制社会。
同样发生转变的还有媒体。
如今,媒体发展迅猛,市场竞争异常的激烈,媒体生存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为提高商业利润和影响力,各种媒体采取的策略和手段也是层出不穷。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媒体却不能及时摆正自身在社会转型期当中的定位,由此带来的媒体角色错位,也是愈发的明显。
一、社会转型期里媒体角色错位概述(一)社会转型期里的媒体角色错位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期里,我们的媒体既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体制控制,也没有完全实现市场经济转变,其中隐藏的自身机制的复杂性、矛盾性不断暴露出来。
社会转型期里的媒体角色错位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点:其一,有关媒体竞争的法律建设尚待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媒体发展极不均衡,呈现出了“沿海发达于内陆、东部发达于西部”的特点。
而存在于发达媒体之间的竞争,又缺乏必要的、健全的竞争规范和监督、制约机制,竞争经常会演变为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媒体行为失范和角色错位事件屡见不鲜。
对媒体发展中存在失范行为的认定与处罚,又缺乏严格的标准与刚性,不仅直接危害到媒体及其传播行为本应具有的客观公正,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全社会正建立起来的对法律制度的信赖与信心,也不利于媒体从业人员自我规范意识及媒体业自律意识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极易导致媒体不能厘清自己的身份,出现角色错位。
其二,媒体在社会伦理失序的背景下难以自律。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当中,最根本的就是社会的利益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触动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严峻的挑战,引发了社会整体性的道德“滑坡”。
社会原有伦理秩序业已失序,而新的伦理秩序仍未建立,在相当普遍的道德性冷漠、广泛流行的个人实利主义价值取向背景下,媒体自律的基础相当薄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特的历史与现实语境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与知 识 分 子 的“ 缘 化 ” 边 相伴 而 生 , 以 传播 新 思想 新 文 它 化 的思想 启 蒙为 首任 ,报道 新 闻 、传 递信 息则 在其 次 。解放 后 , 的新 闻事业部 分 继承 了启蒙 的传 统 , 党 媒 介 更 大 程 度 上 成 为 党 的 意 识 形 态 承 载 者 和 宣 传 者, 一度 成 为 国家 权 力体 系的重 要组 成部分 。 了改 到 革深 化 的 8 0年 代 中后 期 和 9 0年 代 初 , 商 品 ” “ 与 “ 市场 ”概念 的引 入使 媒 介 政治 宣 传 的 色彩 逐 渐淡 化 , 人 的使命感 得 到张显 , 夹杂 着朦胧 的“ 文 并 消费 ” 和“ 息 ” 识 。这 一历史 沿革 造就 了现 实 中的媒介 信 意 心怀着“ 社会 良知 ” “ 论 坚 兵 ” 、舆 的理 想一 肩 扛 起 党 和政 府 “ 喉舌 ” 的重 任 , 肩 经受 着 市 场 规则 下 的 种 … 种 诱 惑 寻找 独立 的 经济 来 源 , 旋 于 政府 、 场 、 周 市 公
8
城市党 报研究 20. 0Fra bibliotek 5 0维普资讯
C U N I N A 传媒 论坛 H A ME U T N L
是非 自愿 公众人 物 ( 或有 限公 众人 物 ) 自愿公 众 人 。
物 主要指 那些 主观 上直接 追求 或放 任 自己成 为公众
“ 众 人 物 ” “ 色错 位 ” 概 念 界定 公 、角 的
1 公 众 人 物 、
公众 人 物 笼 统 说 就 是 我 们 日常 生 活 中 高频 提 方 面也 首 当其 冲地站 在 了变革 的 峰 口浪 尖 上 。随着 及 的 “ 人 ” 亦 即公 众非 常 感兴 趣或 者熟 悉 的人 物 。 名 , 媒介由单一的宣传工具向作为信息商品生产者的角 作 为一 个动 态 概念 , 随时 间 、 点 、 它 地 事件 而 变化 , 依 色 变迁 , 介 的娱 乐 功能 日益 凸显 , 媒 加之 市 场生存 的 特定 因素 的存在 与 消失 ,公 众人 物 与普 通人 之 间 有 压 力使 得媒 介一 度 陷入 了作 为党 的喉舌 、 会公 器 、 相 互转 化 的可 能 。 社 因而 , 众 人 物一般 可划 分 为两 种 公 市场 主体等 多重 社会 角 色 的困惑 中 。 近年 来 , 会 上 基 本类 型 : 社 一是 自愿 公众 人 物 ( 或完 全公 众人 物 ) 二 ;
维普资讯
传媒论坛 C U N I N A H A ME U T N L
从公众人物报道看媒介角色错位
◇董 晓婷
内容摘 要 : 文试 从 “ 众人 物 ” 道 入手 剖 析 对 “ 本 公 报 媒介 职业 道 德 ” “ 介正 义感 ” “ 、媒 、 媒介 公 信力 ” 等 处 于社会 转 型期 的 中国媒介在 肩 负党和政 府 “ 喉舌 ” 话 题 日益激 烈 的论 争多 少反 映 了媒 介在 抽象 层 面对 重任 ,谋 求 商业利 益和 作 为服 务 公 众的社 会公 器这 自己角色 的清 晰定 义具 像 到实践 时 所 面临 的多 重角 三 种 角 色定位 的具 体 实践 中所 出现 的错 位现 象 , 并 色 利 益及角 色 期待 的 冲突 。在 多重 角色 的博 弈 中媒 得 出: 宏观 上 , 媒介 偏 离了作 为 “ 共信 息 平 台” 角 公 的 介 一旦 突破 维 系平衡 的张力 ,剑走偏 锋 之下 的角色 色定位 , 众 ( 公 尤指 弱 势群体 ) 在媒 介上 长期 缺 席 , 成 错 位便 成为 了一种 必然 。公 众人 物 因其 天然 具有 凝
规 避 的对 策 与建议 。 关键 词 : 众人 物 角 色错位 弱 势群体 公 从计 划经 济体 制 向市场 经 济转 轨 的二 十多 年 是
中 国社 会剧 烈震 动 的转 型期 , 为反 映社会 、 作 营造 拟 态 环境 的大 众媒 介一 方 面在反 映着 这种 变 动 ,另 一
i 术
般 包括社 会反 响 大的刑 事 、民事 案件 的 当事 人 或是 间 ,一 方面使 受众 有 限的时 间难 以应付 媒介 排 山倒 具 有广 泛社会 意义 和典 型性 的普 通人 等 。 海 式 的信 息轰 炸 ;另一 方面 ,媒体 上走 马灯 式地 展 示 着在普 通受 众看来 可 望而不 可 即的商 界 巨子 、影 所谓社 会角 色 就是与 一定社 会 地位 、身 份 相一 视 、体 育 明 星 、文 化 名人 ,而 大 众在 日复 一 日地 致 的一 整套权 利 、义务 和符 合一 定社 会期 望的行 为 “ 赏 ”着没 有共通 话语 空 间 的他人 的成 功 、失败 、 欣 模式。 在我 国 , 为组 织 的大 众媒 介其 角色定 位 有着 丑 闻 中始 终 充 当 着 “ 作 观众 ” 的 角 色 ,保 持 着 “ 观
人 物并在 客 观上成 为公 众人 物 的人 。 主要包括 影 视 、
“ 众 人物 ” 道 中媒 介 角 色错 位 的表 现 公 报
体 育界 明星 及政府 官员 。而 非 自愿公 众人物 引起 关 宏 观上 ,公 众人 物与 大众 ( 尤其 弱 势群 体 )的 注 往往不 是他们 主观追 求或 放任 的结 果 ,而是 由于 报 道 比例 明显 失衡 ,前 者充 斥版 面而后 者严 重不 足 偶 然介 入某 些 关 系公 共 利 益 的重 大 事件 而 造 成 的 。 甚 至在某 些媒 体上 销声 匿迹所 形成 的媒 介马 太效 应 他们 因参 与 的事件 具有新 闻价值 而被 动 “ 出名 ” 一 愈 演 愈 烈 。名 人 信 息 占据 着 媒 体 的 大 量 版 面 和 时 ,
了被 剥夺 “ 话语 权 ” 的他 者 ; 观 上 , 微 媒介 造 假 、 炒作 、 聚 注 意力 的特性 成 为 眼球经 济 下媒 介竟 相追 逐 的焦 窥 私 、 体 审 .现 象的 频繁 出现从 质 、 、 等 多个 点 ,错 位现 象 的发 生在 对他 们 的报 道 中有放 大 的趋 媒 f - 1 量 度 方 面 偏 离 了作 为 信 息传 递 者 的 基 本 角 色定位 的 观 向 , 为典 型化 。这 里 , 更 我们 首 先要 对几 个 概念 及 其 点 。 此基础 上剖 析 产 生这种错 位 的原 因, 而提 出 在 进 在 中 国特 定 社 会 环 境 下 的表 征 做 出 界 定 和 现 象 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