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从军行》创作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中词语、句子的意思。
3.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从军行》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及内容。
2.预习《从军行》的背景及内容。
第二步:文本阅读
1.教师分段朗读《从军行》。
2.学生阅读材料,注重理解词句的含义。
3.教师讲解生词及难句。
4.学生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解决疑惑。
第三步:情感体验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行文背后的情感表达。
2.学生依此复述文中情感,感受诗人在流亡途中的遭遇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诗意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从军行》的诗意。
2.学生借助背景及情节,理解诗句和意境。
3.教师与学生们共同探讨诗句的意义及作用。
第五步:鉴赏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和分析。
2.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课堂效果及收获。
课后作业
1.重读《从军行》全文,及时解决与文本的生词和难句。
2.思考、记录在文中出现的情感并,对其进行复述并展示。
总结
本节课通过阅读《从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军事文学及文学艺术特点,同时提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边塞古诗》,详细内容为《从军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从军行》的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2. 学习古诗的朗读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和鉴赏古诗,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故事,激发学生对边塞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从军行》,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3. 课堂讲解:a. 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b.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
c.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美之情。
4. 朗读指导:教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进行课堂检测。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边塞古诗,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诗句解析b. 修辞手法c. 诗意体会d. 边塞古诗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从军行》并背诵。
b. 选取一首边塞古诗,进行分析和鉴赏。
2. 答案:a. 抄写和背诵:《从军行》原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边塞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边塞古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2. 朗读和鉴赏古诗的方法。
3. 边塞古诗的特点。
4. 课堂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从军行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挤、礼让慢行。
2.在教室内不互相追逐疯打。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12.“战地记者”采访戍边将士。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
音乐起。师生齐读(注重平仄。)
五、品悟诗情。
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
1.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指名说。
3.同学们,这就是王昌龄给我们留下的边塞诗。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二、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并能背诵。
3.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学校(五)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执教时间:2018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十一单元:爱国诗
总(2)课时
课题
从军行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从军行》这首古典诗歌。
这首诗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具体内容为诗中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每一句,深入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默写《从军行》,理解诗中重点词语,解古诗背景。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边塞军人敬意,培养他们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重点词语,正确朗读和默写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解边塞军人生活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自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3. 讲解诗句:分析诗中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等,解释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边塞军人,描述在边塞生活场景。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类似诗句,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作者:王昌龄b. 诗中重点词语:大漠、孤烟、穿金甲、楼兰c. 诗句分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从军行》b. 仿写一首描绘边塞生活诗歌2. 答案:a. 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检查b. 示例:边塞风沙起,壮士戍楼前。
英勇无畏战,报国敢为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文化解。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共含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从军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从军行》课件设计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
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他是――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
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
《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
《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诗。
第一首谁读?第二首呢?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诗人王昌龄以边塞军人为题材,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词汇,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重点词汇,如“青海”、“雪山”、“孤城”等。
(2)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讲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4.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边塞士兵,保卫家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例题讲解(1)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有哪些特点?(2)士兵们的英勇形象是如何表现的?6.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2)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重点词汇: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3. 板书内容: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保家卫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2. 答案示例:边塞风光风吹草地见牛羊,马上相逢无纸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从军行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பைடு நூலகம்——
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
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词语。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作业设计
1.熟读古诗。2.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从军行
教学反思
一分钟安全教育
1.上下楼梯不要拥挤、礼让慢行。在教室内不互相追逐疯打。
2.课间活动不要做危险的游戏,观看别人进行体育活动,要注意自己的位置是否安全,避免飞来的篮球、足球等伤及自己。
学校(五)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从军行》教案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从军行》教案精选。
这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诗歌,也是教育人的良好范本。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教案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一、教案内容1.理解诗歌意义通过阅读《从军行》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将要从军士兵的忠诚与军人的职责,传达出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忠诚、奉献精神的崇高赞扬。
2.完成课文理解这部分教案将要求学生完成对全文的理解及熟记背诵,并重点讲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3.思考诗歌形式通过学习《从军行》的形式结构,了解古文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也能够大致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方法1.视觉教学这里采用动态ppt课件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视觉记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
2.情感教学学习《从军行》这篇诗歌,对学生的马上值域观进行培养,提升学生心中的国家感和责任感。
在教学中要注重在情感上的升华。
3.智能化教学智能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数理能力的提高,通过教育软件,让学生们更快速地理解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相互融合和互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进度来灵活运用,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三、教学效果1.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学生将会大大提高对古文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国家文化,习得故国之美。
2.情感改善通过学习《从军行》,学生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从中汲取爱国精神,并养成责任、团结、感恩等好习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关心社会,愿意为祖国付出。
3.文化锤炼学生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了解我们优秀的祖先,从而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文化。
我们对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从军行》教案精选的分享。
我们相信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付出后,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祖国,继承我们优秀的文化。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边塞之歌》,具体章节为《从军行》。
内容详细讲述了唐代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事迹,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了解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情感,培养勇敢、坚毅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边塞风貌、军人生活和英勇事迹。
2.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边塞军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壮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军行》。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从军行》,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意: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4. 欣赏诗歌:分析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边塞军人的英勇精神。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诗中的词语造句,并进行课堂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重点词语:黄沙、百战、孤城、烽火、长安3. 诗人情感:英勇、坚毅、保家卫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从军行》,用诗中的词语写一篇关于边塞军人的短文。
2. 答案示例:边塞军人,英勇无畏,他们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百战不殆。
守卫孤城,他们毫无惧色,烽火连天,他们依然信念坚定。
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家人的幸福,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誓死保卫长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边塞军人精神的感悟。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出塞》等,进一步了解边塞文化。
《从军行》教案(长春版五年级上册)
《从军行》教案(长春版五年级上册)学习目标★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学习难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
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
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类似的人生经历,杰出的创作才华,功力近似的诗文创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被人称做“四杰”或者“四才子”,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初唐四杰”。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代表作品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二、写作背景《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
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2、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doc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从军行》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从军行》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崇尚英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图片、作者简介等。
2. 准备《从军行》的朗读录音。
3.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战争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军旅生活吗?谁来说说军旅生活的特点。
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关键词语。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战争画面想象(1)教师展示相关战争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战争场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5. 诗歌背诵(1)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醒注意事项。
(2)学生自由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军旅生活的小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如《长征》、《八一军旗》等,进行比较学习,分析不同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情感。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教案:《从军行》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从军行》,诗歌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艰苦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士兵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难点:通过诗歌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的美丽与艰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对边塞士兵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7.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诗歌《从军行》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诗歌《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3.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边塞风光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的美丽与艰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在诗歌朗读、解析、描绘画面和情感体会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进行比较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从军行》(长春)
《从军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组边塞诗,共七首,是其七绝代表作。
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十一板块古诗《从军行》,选自其中的两首,本课讲授第一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孤寂与艰苦的戍边生活,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联结阅读策略,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们从历史书中学过戚继光的事迹: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二、作者简介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
中过进士,做过官。
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早年曾漫游四方,去过边塞,他的边塞诗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安史之乱时被杀害。
现存诗一百八十一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文题背景从军行,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
三、整体通读。
1、请同学们认真听朗读,然后小声跟着读。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
自由读古诗。
(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3、学生齐读古诗,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从军行,,长春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从军行,,长春版(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从军行,,长春版]《从军行》教学设计榆树市秀水镇中心小学:李淑娟【教学目标】1、边塞诗歌的特点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准备】PPT课件、古战争视频、《关山月》mp3音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播放古代战争视频,同时配乐《关山月》。
师:通过观看这段视频,你们能感受到什么生:战士的勇猛、战斗的激烈和残酷、沙漠的广阔、边塞的荒凉以及战士的孤寂。
师:时间一下子将我们拉回到古代,让我们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感受一下戍边将士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学习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从军行》。
二、知诗人,解诗题1、诗人王昌龄,你了解他多少呢(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2、王昌龄擅长写边塞诗,而《从军行》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共7首。
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第一首。
从军行是乐府诗,“从”是跟从,“军”是军队,“行”是古代一种文体,那么从题目中可知从军行就是反映战士们的军旅生活。
边关战士的生活如何呢,我们从诗中寻求答案。
三、通读古诗,整体感知1、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读这首诗,你体会到战士的心情了吗能用一个词或一个字表示吗(愁或愁苦),这愁与苦来源于什么呢我们深入研究这首诗。
四、深入研读,品诗意,悟体会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自己尝试这学习这首诗。
出示学习提示:1、结合书上的插图和书下的注释理解诗句内容。
2、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3、小组内交流。
(一)“烽火城西百尺楼”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立着一座高楼。
从军行课程设计
从军行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从军行》全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时代及相关历史知识。
3. 学生能够解读并分析《从军行》中所表达的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爱国情怀。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运用《从军行》中的描写手法,创作出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从军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 学生通过学习《从军行》,激发爱国热情,树立保家卫国的意识。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语文课程,以古诗文教学为主要内容,旨在通过《从军行》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他们在古诗文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对于诗歌深层次的含义和技巧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从军行》的全文解读、创作背景分析、重点词汇及句式讲解、诗歌主题探讨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
1. 全文解读:《从军行》全文的朗读与背诵,逐句解析诗句意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 第一课时:诗歌整体感知,梳理诗句结构。
- 第二课时:详细解读诗句,分析边塞将士形象。
2. 创作背景分析: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从军行》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环境。
- 第三课时:讲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3. 重点词汇及句式讲解:针对《从军行》中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进行详细讲解,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
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
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们从历史书中学过戚继光的事迹: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
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
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好,下面我不说了。
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画图出示以上地方。
6.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7.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8.齐读后两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9.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
10.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11.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12.“战地记者”采访戍边将士。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
音乐起。
师生齐读(注重平仄。
)
五、品悟诗情
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
1.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指名说。
3.同学们,这就是王昌龄给我们留下的边塞诗。
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
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4.从哪个字体会到了什么?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