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2024.11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在古人的理解中,太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

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的共识。

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40-50公里,由群山组成一个极大的“矩阵”。

其中名山荟萃,诸峰林立,王屋、云台、狼牙、五台等山峰自南而北牵手耸立,仿佛华夏大地上的另一道长城。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蚀水侵,使太行山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谷,形成了多样的自然地貌。

山顶平台、山崖平台、山崖陡坎组成了阶梯状地形,高峻壁立、连绵不绝的长崖三面围合形成了围谷或瓮形山谷,还有百转深幽的曲峡、一线天式的地缝,棱角鲜明、嶙峋峥嵘的塔峰丛、岩墙、孤峰、石柱等。

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貌被称为“太行地貌”。

太行山东麓群峰拔地,列嶂摩天。

尤其是南太行,与平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样。

而西麓则黄土深厚,相对徐缓。

这样差别巨大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北宋沈括登太行山时,在山崖间发现了一些海螺贝壳,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隆起,东侧盆地则不断沉陷,东麓的大断裂便造成了地形上的一升一降。

新生的太行山如一道巨型城墙,阻挡了西北季风带来的滚滚沙尘,在太行山西侧沉积成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

众多的河流又硬生生在墙体上冲出一条条孔道,将滚滚泥沙一股脑儿倾泻入古华北海,长出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巍巍八百里太行用它的铮铮铁骨支撑起了摇篮中的中华文明。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亿计的人才,不过,教育短板依然突出,尤其是考试模式、教育公平等问题广受诟病,又叠加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导致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

中央近期的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主动谋变之举。

教育治理须重视两点。

首先,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

唯其如此,教育治理举措才能切中要害,避免左支右绌。

教育,说到底是人的培养,它贯穿人的一生。

在漫长的过程中,理想的成效与潜藏的问题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

一旦发生偏差,后果非常严重。

这就要求每项教育政策出台时慎之又慎,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

其次,教育须革故鼎新,培养的人才须适应并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

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不同的教育体系可以支撑不同的经济产业形态,比如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保障了德国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

而过往四十多年,中国成功将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口红利,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促成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大规模传授富有成效,这在中国经济昔日处于追赶阶段时是适用的。

然而进入新时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避免“卡脖子”现象,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无疑摆在了突出位置。

因此,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需要调整。

有学者感叹中国教育“均值不低,方差过小”,如果这一现状不改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难有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正努力打造“全方位,高水平”社会新格局,教育自不例外。

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小学到大学,通过学术交流、人才交换、合作办学等途径,中外教育已经建立起紧密联系。

如今,尖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中国教育的开放之门也应越开越大。

1983年9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当然,他也绝不是把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或拘泥于个人经验层面,而是强调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剧从来就是诗的一种。

剧诗一方面和抒情诗(颂歌)及叙事诗(史诗)并列,另一方面又包括了抒情诗和叙事诗,它以抒情因素为核心,揭示剧中人在剧烈冲突中的心理感受,因而仅其语言就较日常语言激动人心更甚。

现代戏剧大家陈瘦竹指出,现代悲剧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物、冲突的诗化。

就是说,现代悲剧诗人大多对各种自然景物、社会关系以及人的内心世界,有特殊的敏感和深刻的体验,他热爱现实中叛逆的或高贵善良的性格,他深切感受到人物非凡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为真理或梦想而牺牲的悲剧精神,因而,他总是用那种激昂的或委婉的声调、愤怒的或温柔的语言,引导观众进入角色的灵魂深处,披露冲突的起落原委,由此展示一个震撼人们心灵的悲剧界。

这就清楚地表明,现代悲剧有着“诗的目的”,它通常“表现某种动作以感动我们,而且运用这种感情媒介使得我们着述”。

陈瘦竹援引席勒的话说:“这是悲剧的权利——不,甚至可以说是义务——它应该使历史真实服从诗的规律,而在处理历史事实时,必须符合悲剧艺术的要求。

”无庸置疑,所谓“诗的目的”,不是对现实和历史精神的简单发掘,而是一种发展。

剧作家通常借个别的悲剧事件直喻整个历史的轨迹、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根本处境,因而,悲剧中的“诗”无异于强烈吸引人们的浓缩铀或彻底改变人精神的洗洁精。

一般说来,“诗的目的”既体现在现代悲剧创造中剧作家与剧中人的休戚相关、悲喜与共、悲剧人物思想感情的热烈奔放上,也体现在情节的婉转曲折,意境的深远悠长,语言的气势磅礴、情趣盎然上。

“诗的目的”至少在两种情形下给悲剧家以有力帮助,这就是——当剧作家刻画“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反抗精神和献身激情时,诗的风骨总给人物行为披上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和理想色泽,使人物的坚强斗志、自由要求、拓放情怀在诗的薄雾的缭绕之中,巍峨挺立,楚楚动人;当剧作家转而表现一个善良的人被社会黑暗和邪恶蹂躏、扯碎,遭遇不幸时,抒情因素不仅能深刻地传达社会生活不如人意而引起的哀愁、感伤,而且能将幻想写得无比真实,将苦难烘托陪衬得格外深重。

江苏省无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无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无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

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

什么是不熟?人不熟。

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

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

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

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在这里,我可以说一说我自己感情变化的经验。

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

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

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

河北省邯郸市2025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2025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2025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

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

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

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形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

艺术的进境基于丰富的遗产,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

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

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形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

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

此类建筑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

今后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但应是自觉的,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

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

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

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

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殿,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

细项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

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含答案

2024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中质量评估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

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 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

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

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

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无用的”知识罗素①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

它建立了当代世界。

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

现代知识已带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

同以往比起来,我们今日世界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有用的”知识。

②同样必须承认许多传统文化教育是愚蠢的。

儿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法,而终究既不能也不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读希腊文或拉丁文著作。

从各方面考察,现代语言比拉丁文和希腊文更可取。

它们不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时间内给予更多的文化知识。

文明的进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知识在解释当今问题上,比起现代国家和关于这些国家的最近历史的知识更少得到运用。

③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

④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愈来愈趋向于被动,趋于懒散地观看他人的技艺和表演。

这些人的娱乐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总比不上那些受过教育而且具有与工作无关的广泛的智力兴趣的人。

由于技术进步,机器代替了人类劳动,人们的闲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动和兴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

所以,普通人必须去接受提高自己心灵涵养的,当然也包括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

⑤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必要性。

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多野蛮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轻或重地表现出来。

如一些人背后说长道短,令人厌烦。

当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野蛮的,但他们比起那些心灵未经开化的人,较少如此。

行凶斗殴的人在学校学习很少能达到中等水准,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没有其他快乐。

最为人们普遍向往的两件事是权力和颂扬。

一般来说,无知的人只能诉诸粗野的方式来获得这两者,包括体力上的征服。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高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近期,王峰团队的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面世引发关注。

联想到去年由清华大学沈阳团队创作而成的人工智能短篇小说《机忆之地》,可以看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变化,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似乎开始朝向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峰攀登。

②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

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

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

到那时,“写什么”“如何写”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解决,而难住人工智能的将是“为什么写作”这个哲学命题。

③就现实而言;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在对写作领域进行“包抄”。

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至今人工智能已能写出较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而在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收集、整合资料,并让其承担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

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炉火纯青……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学年第一学期位育中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从简朴到简约冯骥才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

③它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审美是文化中深层的要素。

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④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

首先它们的历史较为单纯,没有太多的文化的更迭;再有是地处偏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

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几乎沉迷了二百年,弥漫了整个朝野。

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

在北欧人的审美中几乎找不到巴洛克的文化成分。

没有过深过重的人文积淀,反而使北欧较轻松地找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位置。

⑤比较起来,中国就麻烦多了。

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

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到了“不爱红装爱武装”年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

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

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

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作“现代秀”。

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

没有现代审美,也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⑥再看看北欧人。

看似他的传统的横平竖直和很少雕琢,极容易与现代工业审美结合,其实不然。

比方,他们与德国人不同。

有着重工业传统的德国人更喜欢用钢铁作为建筑与器物的材料。

北欧人则坚持使用他们传统的木头。

在这些森林茂密、盛产木材的国家里,他们在温暖的木屋里,使用木头造床、桌椅、盆罐、勺子和笔杆来生活。

木的文化深入到他们的骨头里。

今天他们依旧坚持使用这种具有亲切感的材质,而且决不刷漆,凸显木头的本色与气息。

这样,木头本身的质感与色泽,已成为北欧人简约的现代审美的元素了。

如果说德国人的现代审美多一些冷峻,他们则多一些亲和。

⑦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

我想它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

瑞典是崇尚发明和设计的国家。

瑞典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使用自己的传统元素时,要做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决不草率。

在这一点,看看瑞典人的家居装饰的连锁店“宜家”里的各种物品就会一清二楚。

另一方面是公众的认可。

没有公众认可,就不会成为集体审美。

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⑧然而,这公众的认可需要全社会有着现代审美的要求,需要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与文化水准,这就必须要有美育教育,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

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

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

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

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

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

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⑨在这一点上,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1.第①段加点词“整体性”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简析第④段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

(2分)3.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北欧人坚持使用传统的木头并逐渐形成简约的审美元素,使他们不受现代工业审美的影响。

B.“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写出了中国社会审美标准被破坏后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的状况。

C.中国印、祥云和“画卷”的设计成功,表明知识界在提高公众审美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商业化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社会的原因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现代文化。

4.第⑤段中说“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原因是(3分)(1)(2)(3)5.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6.根据全文,北欧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成功转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3题。

(22分)鸟儿远去(1)那些五颜六色的鸟儿,至今,还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乡……(2)读小学那时,鸟真多。

春天,当田边的马兰吐出香气,河边的柳趟子绿成一片,不知打哪儿“呼啦”一下子,飞来那么多鸟。

枝头、田垄、河边……落的到处都是。

人们给鸟起了好多有趣的名字:黄下颏的叫“黄豆瓣”、绿脑袋的叫“青大头”、长着褐色斑点的叫“花椒籽”、浑身黄白色的叫“麦溜子”、肚皮上红蓝相间的叫“五色蓝颏”……有一种比核桃还小的鸟儿,叫“瞎老叶子”,它仿佛一片绿叶,别看长得小,可飞的速度却极快;个头硕大的,当数“胡霸辣”,其周身青灰,颇似乌鸦,但眼睛又大又红,叫起来粗声大嗓,颇有几分独啸山林的味道。

还有一种叫“车伙子”的,来得最晚。

谚语说“小满雀来全”,它在“小满”节气之后才出现。

它的叫声不会持续几天,随着它的销声匿迹,鸟们就都飞走了。

听母亲说,它是上苍派来赶鸟的“伙计”,所以叫它“车伙子”。

(3)真舍不得鸟们飞去,便寻思着,逮几只养着,天天瞧看,那该多惬意!见别人家的孩子用“扣网”扣住一只“五色蓝颏”,心里直痒痒。

母亲最懂我的心思,但她的话特严厉:“你逮住了鸟,就要了它的命!”她一边纳着鞋底儿,一边说:“越是好看的鸟,越难侍候,它们都是吃软食儿的,你拿什么喂它?”妈说的软食儿,就是虫子。

我说:“我去给它找,秫秸棒里不就有‘酱杆儿虫’吗?”她摇了摇头,嘴里喃喃着:“哪有那么多酱杆虫啊!”(4)晚上,她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一颗星星,顶着一条命。

大星星,是人的;小星星,是鸟的。

鸟,和人一样,一辈子,只有一条命。

”说罢,她的话音陡然变得沉沉的:“谁把鸟祸害死了,他顶的那颗星星就灭了,还会让他妈顶的那颗星星,也落下来!”我信以为真,深怕母亲顶的那颗星因我而坠落。

于是,在无奈中,决然断了逮鸟的念想。

(5)母亲终归知道我稀罕鸟,想和鸟亲近,就出了个主意:让我把一些胖胖的“酱杆虫儿”摆在一块半干的黄泥上,再用泥箍住它们,只露出脑袋和后半截白胖胖的身子,作为诱饵,把鸟儿们招来。

清晨,我顶.着露水,把那沾着“酱杆虫儿”的黄泥放到鸟们爱去的柳趟子边上。

然后,嘴里吹.着口哨,到周围去遛鸟。

果然,有那么多鸟朝我放泥的地方飞来了,蹦去了。

我深怕.惊动它们,急忙趴.在草棵里,观瞧着……哎呀,足有几十只啊!我听到了自己因为激动而加剧的心跳声。

近了,近了……蹦在前面的是“麦溜子”,接着,是两只“花椒籽”,紧跟其后的是一群“五色蓝颏”,它们终于发现了我为它们准备的“嚼果”,开始啄食。

我定神望着,心里甭提有多高兴!虽然,我没有逮到鸟,但我把鸟最爱吃的东西,送到了它们的嘴边。

就这样,母亲让我过了一把瘾。

(6)到了冬天,北方的雪特大。

一群群的“粟雀儿”伴着雪花飞来了。

“粟雀儿”长得很美,雄鸟的额头,染着猩红;雌鸟更是把那猩红的斑点撒满全身,那猩红色的羽毛,在皑皑的白雪映照下。

显得十分炫目。

“粟雀儿”有些憨,所以,总是容易上逮鸟人的当。

逮鸟人把“滚笼子”挂在树上,它们闻到笼子里粟籽儿的香气,就会傻头傻脑地蹦到那一踩就翻、只能进不能出的笼门上,被“滚”进笼子。

逮鸟人会把那“滚”到的满满一大笼子鸟卖给炸鸟人,变成串在铁丝上炸得焦黄的“铁鸟肉串”。

(7)母亲牵着我的手上街赶集时,每每看到那叫卖“铁鸟肉串”的,都会带我匆匆离开,不让我多瞧一眼。

那一刻,她的脸上,透出愠色和无奈。

(8)一天早晨,我见母亲将一双新棉鞋用包袱皮裹好,递给了父亲。

我知道,这双鞋,是母亲整整熬了两宿才做成的。

父亲望了望母亲,啥也没说,拿上鞋,赶集去了。

傍晚,只见他拎着一“滚笼子”的“粟雀儿”回来了。

原来他用卖鞋的钱,买回了笼子里的三十多只鸟。

我很奇怪:母亲为啥让父亲买回一笼子鸟呢?她笑着对我说:“快去抓把粟籽儿,喂喂这些雀儿吧,等它们吃饱了,好放生。

”我这才明白,母亲让爹买鸟,是为了救它们的命!(9)母亲叮嘱父亲带着我到远离镇子的阜丰山上去放鸟。

到了山下的林子,父亲让我打开笼子,见一只只鸟“突突”地飞走了,我竟有几分舍不得,可当我想到,是父亲和母亲将它们从逮鸟人的手中解救出来,逃过了被炸成“铁鸟肉串”的厄运,不舍的空落,瞬间,便被庆幸和自豪所取代。

(10)——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可依稀就在眼前。

(11)去年春天,我回故乡,想再寻那些鸟儿们的踪迹,可上哪儿去寻呢?阜丰山和山下的林子,已被夷为平地,建起了巍峨的发电厂。

镇外的树趟子、小河,都已荡然无存,变成了民居。

“黄豆瓣”、“青大头”、“麦溜子”、“五色蓝颏”……都已绝迹,它们只能成为我梦中的精灵了!7.第(2)段以________结合的句式,形象描述了鸟儿的□□与□□。

(3分)8. 第(5)段加点的动词用得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文与之呼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第(7)段“母亲脸上透出愠色与无奈”的原因是(2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对文意理解恰当的两项是()()(6分)A.母亲替儿子出主意去亲近鸟儿主要体现了一种纯朴的母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