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松溪访隐图》赏析
吴门四家:唐寅作品欣赏
吴门四家:唐寅作品欣赏唐寅(1470—1524),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人。
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
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
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
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
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
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
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
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
自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实也名不虚传。
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
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百美图》、《枯槎鸜鹆图》、《两岸峰青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
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
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骑驴归思图绢本淡设色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均为他题画的别号,吴县(今苏州)人。
赋性疏朗,任逸不羁。
唐寅《步溪图》-明代唐伯虎山水画高清大图赏析
唐寅《步溪图》-明代唐伯虎山水画高清大图赏析《步溪图》,明代,唐寅,立轴,绢本设色,纵159厘米,横8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步溪图》写高士步溪赏景。
图中巨峰突兀,杂树成林,枝随风摆,溪水微波,高士于溪畔桥边仰首而望,若有所思,画面清秀中有浓重,柔润中见雄健。
一人徐步缓行,一人与之相对而立,神态怡然。
衣纹洗练流畅,衣袖随风飘舞,生动刻画了悠闲自在的隐士形象。
用笔苍秀,构图高远,画格既有南宋[院体]画遗风,又具有元代文人画秀雅的特色。
右上自题诗云:“卜宅临溪上,开门近步头。
渔樵通互市,耕钓是贻谋。
山晓青排闼,波晴绿漾舟。
主君朝学海,枕石漱清流。
姑苏侍生唐寅作《步溪图》并题奉呈黎老大人先生。
”下钤二印。
《步溪图轴》绘奇峰壁立,云霭迷蒙。
山脚平冈老树丛林,板桥溪流,山风飒飒有声,意境空旷荒疏。
图中巨峰突兀,杂树成林,枝随风摆,溪水微波,高士于溪畔桥边仰首而望,若有所思,画面清秀中有浓重,柔润中见雄健。
本图将北宋郭熙的全山全景、曲折奇险、缜密劲健的特点,与南宋刘松年、李唐以小见大、以白计黑、简洁明快的手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自身周密雄劲而又清旷秀美的艺术格调。
《步溪图轴》写高士步溪赏景。
一人徐步缓行,一人与之相对而立,神态怡然。
衣纹洗练流畅,衣袖随风飘舞,生动刻画了悠闲自在的隐士形象。
用笔苍秀,构图高远,画格既有南宋院体派画遗风,又具有元代文人画秀雅的特色。
右上自题诗云:“卜宅临溪上,开门近步头。
渔樵通互市,耕钓是贻谋。
山晓青排闼,波晴绿漾舟。
主君朝学海,枕石漱清流。
姑苏侍生唐寅作《步溪图》并题奉呈黎老大人先生。
”下钤二印。
诗书静里忙,步溪见永恒拾画笔记读唐寅的《步溪图》,在“静里忙”中体会的是生命的真意。
步,是行走中双脚之间的距离,也是人生最短暂却有最永恒的时间维度。
溪,是承载时间的溪流。
步溪,则是在流逝的时间溪流中觅得生命的时间永恒。
艺术家在人生遭受到一段波折的际遇之后,懂得了静里忙,懂得了在热爱中寻觅生活的永恒与生趣。
透析唐寅诗画作品中的隐逸思想
画 家 , 画工 于 人物 、 山水 、花卉 等 。唐 寅完 全 是 凭
借 自己 的感 受 、激情 、思 想 情感 去 做 画 ,作 品 中多 有 题诗 。除 画 以外 ,还 好 治 印 、写 诗 词 ,唐 寅 也 是
位 极 具 典型 的文 人 画、山水 、花 卉 等 ,他 借 此 来抒 发 个 人 的 情感 和抱 负 ,感 悟 人 生 。 提倡 人 与 自然 的 融合 ,笔 端 也不 时流 露 出对 当时 政 权 的不 满 情 绪 。 在作 品 中 非 常讲 究 神 韵 ,追 求 笔 墨 情趣 。同 时 ,唐 寅在 其 艺 术 作 品 中把 诗 与 画也 能 很 好地 结 合
一
涵 。此 图 如果 缺 少 了题 画诗 就 等 于缺 少 了画 的灵 魂 样 ,唐 寅在 此 幅 作 品对 特 定 的人 物 形 象 ,没有 能 尽 情 地表 达 心 境 ,所 以在 表 现 画 面 的基 础 上 ,就 必 须 要 有理 性 的诗 体 形式 来 充 实 .来 服 务 于 画 面的 人 物 形 态 ,使 诗 体 达 到空 灵 之 境 ,使 整 个 画 面气 韵 生 成 。 同样 ,我 们 不谈 作 品所 表 现 的 内容 ,只谈 其 题 画 诗 。这 首 诗 写 的 清新 淡 雅 .使人 能 感 受 到其 中的 语 言 简 练 ,清 新 生 动 ,风格 淳 朴 自然 ,意 境 之处 使 人 叫绝 ,作 者 在 此 表 达 了一 种 情感 。但 此 诗 如果 脱 离 画 本 身 而 单 独 拿 出 来 看 的 话 ,就 会 显 得 有 些 轻 薄 。诗 是 为此 画作 的 ,诗 所 描 写 的 时空 很 广 ,可 以 连 续 时 间跨 越 空 间 。展 开 联 想 。这 也 是 画 面所 追 求
这 一思 想 情 感 的 变1 富 有 民族 特 色 ,并 {
明代中期画家唐寅绘画作品赏析(下)
明代中期画家唐寅绘画作品赏析(下)唐寅(伯虎)才气横溢,但并不风流,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又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
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
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
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
唐寅早期绘画,“远攻李唐”、“近交沈周”。
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
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以元人画为宗,周则以南宋院画为师,这是明代两大画派,唐寅虽师周臣,却有胜蓝之誉。
唐寅兼其所长,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
明代中期唐寅《李端端落籍图》赏析唐寅《李端端图》轴,纵122.8厘米,横57.2厘米,纸本,设色,现藏南京博物院。
此画其内容就是取李、崔这几经流传的风流韵事为佳构,并予以改造,将李端端向崔涯求谅变为当场论辩的画面,突出地表现了李氏的智慧和胆略。
画上居中坐着、头戴文生巾(帽)、留八字须的当是崔涯,其倚坐姿势和面部神情显示出潇洒、儒雅的气息和风度。
身边婢女一着红色套裙,一着白色衫裙,色彩对比鲜明,有层次感。
在其右前的是来客李端端,她手持一朵白牡丹,姿态文雅,楚楚动人,身后是随从侍女。
四女围着主人,左右上下排列,错落有致,宛如众星捧月似地烘托了崔生的主要形象和重要地位。
这是此画构图特色。
唐寅对李端端的运笔如行云流水,更显她落落大方地立于崔面前,面目表情沉稳自若,又略露忐忑不安和迫切期盼的心态。
她正以白牡丹自比,据理评析。
崔涯静气安坐,凝神谛听,内心折服之情思流溢于眉目间,手按着一卷纸正拟写或已写成的新诗。
主客的“面目像一页书”(沃维提乌思《爱经》),堪可解读!明代中期唐寅《枯槎鸜鹆图》赏析《古槎鸜鹆图》纸本。
纵121厘米横26.7厘米,该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图以纯水墨写意法塑造了一只栖息枝头,昂首鸣春的鹦鹆形象。
画面中的八哥从用笔、用墨、造型上看都十分到位,描绘生动随意,仆造化不叮得。
唐伯虎最优秀的十张名画
唐伯虎最优秀的十张名画1.落霞孤鹜图画中题诗:“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缈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说起唐伯虎最有名的画,怎么少得了这幅绢本设色画《落霞孤鹜图》,它是唐寅山水画的知名代表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画以千笔淡墨皴擦点染出山石轮廓,苍秀润淡,虽参南宋画法,但全无南宋气味。
整幅作品中清旷优美的意境,展现出浓郁的文人气息,既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又加强了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深化了文人画的题材内容,对后世绘画有着深远影响。
2.秋风纨扇图画中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秋风纨扇图》画笔墨富于变化,含蓄有思致,画法兼工带写,人物的勾勒,湖石的渲染极其熟练,流利潇洒。
唐寅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人物形象,对画中女子衣纹的处理,唐寅一反前人沿用的细柔长线条,而是用略带方折而不失流畅的细线表现衣裙的沉沉下垂,直到脚边才略微飘拽,以显示出人物的端秀和凝思的情绪。
全画纯用白描,以淡墨染衣带,衣带微微飘起,点出正是秋风已起的时候。
丛竹双钩用得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显出了色泽的丰富。
全幅图面气韵生动,美感十足,让人一见即有种被打动的感觉。
3.杏花茅屋图画中诗句:“绿水红桥夹杏花,数间茅屋是渔家。
主人莫推看花客,囊有青钱酒不赊。
”《杏花茅屋图》是唐伯虎风景画中一幅富有生气的作品。
画中高峻的山峰,叠叠泉流,摇曳的松树,布置合理,意境清远,的确能显示唐寅的才子之风,同时又体现了他那坚实的传统绘画功力。
唐寅曾从苏州老师周臣学习,也受过沈周的指点。
他的绘画在基本技法上,是透过接受从李成、郭熙到李唐的传统,而在笔墨情趣和意境上,则是文人的素质,可以说是画匠士气俱有。
4.骑驴归思图:“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
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骑驴归思图》用笔师法李唐,刚劲犀利,皴法把大斧劈拉长拉细,更显活泼滋润,用墨浓淡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立体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趣味。
唐伯虎山水画作品欣赏
唐伯虎山水画作品欣赏《春山伴侣图》落霞孤鹜图此画描绘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有一人正坐在阁中,观眺落霞孤鹜,一书童相伴其后,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
画家自题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
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杏花茅屋图山路松声图此图写山石悬岩陡峭,苍松虬曲,山泉飞下,石道围栏弯曲,伴着松涛阵阵,有高士正携仆观泉听风,悠然自得,不禁令人留恋于此,画面既清润秀雅又浓重雄健。
步溪图图中巨峰突兀,杂树成林,枝随风摆,溪水微波,高士于溪畔桥边仰首而望,若有所思,画面清秀中有浓重,柔润中见雄健。
骑驴归思图此图为唐伯虎的创新杰作。
图画峻险山崖、盘曲栈道、急湍危桥、葱郁林木、骑驴旅人。
用笔师法李唐,刚劲犀利,皴法把大斧劈皴拉长拉细,更显活泼滋润,用墨浓淡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立体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趣味。
东篱赏菊图图中远山近石峻峭,一劲松高大虬曲,溪水泛波,仆童忙碌,两高士坐于石上赏菊言谈,乐在其中。
此图山石勾皴,劲健峭利,坚凝厚实,全幅图挺劲而又秀雅。
《虚阁晚凉图》此图远处山峦起伏,泉流折叠于茂林烟雾间。
近处浓荫茂盛,深掩茅屋草堂。
旁有溪桥流水,意境清幽。
盛暑时节,两三老人,在此消暑谈心,乐以忘忧。
此幅皴法学刘松年李唐,山石轮廓线转折处不露锋芒,皴点齐下,丰润华滋。
《杏花茅屋图》图中悬崖巨壁,苍松盘曲,杏花茅屋,山泉溪流,二幽人隐士漫步道上,放眼望去,远山连绵,渔人舟楫,湖水荡波,此图笔墨温润,沉着而又活泼。
自题诗:“绿水江桥夹杏花,数间茅屋是渔家;主人莫拒看花客,囊有青钱酒不赊。
”诗、书、画相融,其间既充满生活情趣,又反映作者超脱世网,追求闲逸的意向。
《事茗图》1茗图描写友人的山居生活。
景物开阔,意境清幽,表现了文人隐士的生活情趣。
画面结构严谨,人物、山水用笔工细,树石画法学郭熙,兼融以元人的笔墨,画风清劲秀雅,代表了唐寅独特的艺术风格。
《事茗图》2。
唐寅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特点分析
唐寅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特点分析作者:张冬骏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8期摘要:唐寅,“明四家”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山水、人物兼工,其山水画中有点景人物的描绘,人物画中也有山水的衬托,这离不开他超凡的绘画技艺。
本文简要分析唐寅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
关键词:唐寅山水画点景人物唐寅,明代画家,擅长山水兼工人物。
唐寅山水画往往与人物结合,虽然人物不是画面中的主体,但在观赏唐寅的绘画作品时,似乎是不可或缺的。
在明代的山水画创作中,点景人物与山水相结合的绘画方式是一种很普遍的存在,这也可以看作是明代山水画的特征之一。
纵观唐寅的山水画作品,这种特点也存在其中,并有以下特点可考。
一、点景人物特点之一:渔夫为主例1:如《黄茅渚小景图》(上海博物馆藏)。
此幅作品采用长卷式的构图方式,其中一高士倚靠在石坡上眺望远方,一叶扁舟停靠在身旁,画面左上方有两条繁忙的渔船,伴随着一群沙鸥,静观远方,使观者留下无限遐想。
例2:《花溪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渔夫手里拿着钓竿盘坐在小舟上,注意力十分集中,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水面。
像这种点景人物题材种类有很多,在唐寅画卷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人物造型,因为在整幅山水画中并不是主要的表现对象,所以无论近景还是远景表现得并不是十分细致。
像这样的人物表现方式及绘画方法在唐寅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如《春游女几山图》《钱塘景物图》《杏花山馆图》等。
二、点景人物特点之二:会友交游在唐寅的山水画中,会友交游的场景是非常多的,其中大部分安排在亭台楼阁、山间茅屋,沿溪流而上,依山傍水的场景,或者是沿山间小路蜿蜒盘旋,在山腰或山脚三两友人畅谈其中。
这种人物场景大多是三三两两,这也反映了中国文人的日常闲情雅致,体现了文人的悠闲生活,表达了中国文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高耸的山峰,青山翠竹,人们坐在小溪前仰望着飞流的泉水,盘坐在床榻上,倚靠在窗边,听惠风和畅,用静谧的心境去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
唐寅《溪山渔隐图卷》高清大图赏析(15)
唐寅《溪山渔隐图卷》高清大图赏析(15)
释文:子畏先生此图,画法苍古,出入营丘希古之间。
丹枫黄叶,瀑布流泉,叠渚回汀,悠然映带。
诗翁野老,纵谈垂钓,使观者参物外之高踪。
豁心情之纡郁,天机流动,泼泼眼底。
非先生灵腕之妙。
其能若是哉,展卷披对,能忘高山景行之想。
包山陆治。
顾德育行书跋唐寅《溪山渔隐图卷》
释文:湖上即事。
镜里南屏空翠流。
云中千树隔清秋。
长竿只博余年景。
不占人间特地愁。
波翻晴日乱鸥飞。
秋满矶头片石矶。
不是昼闲人迹少。
自无尘到白云扉。
闲理扁舟湖水头。
白云遮尽碧山秋。
临风一醉无余事。
欲采苹花不自由。
门柳荫荫湖水平。
扁舟来往短桡轻。
自炊菰米青精饭。
一饱蓑衣待月明。
顾德育。
唐寅《山路松声图》赏析
唐寅《山路松声图》赏析唐伯虎绘画代表作一《山路松声图》在表现技法上,画家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
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
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
背景的处理极为简括,疏疏落落,给人以空旷萧瑟、冷漠寂寥的感受。
《山路松声图》在表现技法上,画家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
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
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
背景的处理极为简括,疏疏落落,给人以空旷萧瑟、冷漠寂寥的感受。
本幅右上有自题:“女儿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
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唐寅此图绘层岩邃壑,飞瀑流泉。
山腰苍松葱郁,虬枝老干,掩映画面。
山下平湖一湾,清澈见底。
一条崎岖不平的野路,蜿蜒通向山涧,以增加画面的幽深感。
一隐者凭眺倚栏,静听松风,侍者囊琴随后。
自题云:“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
试从静裏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治下唐寅画呈李父母大人先生。
”后钤[梦墨亭]、[南京解元]、[逃禅仙吏]。
用笔清润、缜密而有韵味。
曾经清内府、梁清标收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唐寅(1470—1523),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等。
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
数中国历代画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伯虎才气横溢,但并不风流,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叉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
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
唐寅《山路松声图》:人世烦忧何处解,山水道气可慰心
唐寅《山路松声图》:人世烦忧何处解,山水道气可慰心拾画笔记每个人的生命际遇总会遇到烦忧、喧嚣、苦闷,或者夫妻关系不和,或者同事关系不睦,家庭、事业,亲情、友情、爱情,似乎总有无尽的烦恼困顿着我们的生命。
或许,我们可以在唐寅的《山路松声图》中寻找到解决之道:“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唐寅用尽一生道破了“心生”之理,“道气”是山水之气,道气生,则心气生。
山水有道气,足以慰藉心灵。
我们看整个中国绘画史,常常会有一个感受,那便是中国的山水画从最初的人物画脱离出来之后,逐渐站在了中国绘画的舞台中央。
特别是五代北宋开始,山水画更是迈入到了一个巅峰。
而自元代文人画以一个独立的角色走入绘画史的舞台之后,文人山水画更是成为了文人们“托物言志”的一种手段。
我曾问自己,为什么偏偏是山水画更受文人青睐?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在唐寅的《山路松声图》里有答案。
唐寅,明四家之一。
在电影电视剧中,往往以风流才子形象示人,特别是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更是脍炙人口,以至于很多对艺术史不甚了解的人常常认为唐寅就是周星驰饰演的电影中的形象。
历史中的唐寅,谈不上出身显赫,其父亲在当地经营着一点小生意,勉强维持家庭。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唐寅,的确表现出了如同影视剧中所演绎的那般的才情。
1485年,十六岁的唐寅即以苏州府试第一名的身份进入府学读书,而后于1498年参加乡试获得第一。
唐寅便成了乡人口中的唐解元。
这一年的唐寅,不过二十八九岁。
在那个时代,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了得。
但是,幸运女神并没有偏爱这位青年才俊。
踟蹰满志的唐寅第二年入京参加会试,却“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贬为浙藩小吏。
从此,丧失科场进取心,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邓晓东《唐寅研究》)。
1515年,唐寅得罪宁王朱宸濠被抓,而后被放,从此为人处世便愈发地谨慎,也是自此懂得了醉心山水之间。
《山路松声图》的创作时间大概是1516年之后,这幅作品大概是赠送给当地父母官吴县知县李经的作品。
唐寅《溪山渔隐图》考析
唐寅《溪山渔隐图》考析◇张眠溪一、代笔说考辨唐寅《溪山渔隐图》,绢本设色,纵约30厘米,横约610厘米。
原卷有唐寅自题:“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
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
”画卷引首乾隆题署“渔隐”二字,当是对唐寅诗意的概括,画名即由此而来。
根据王宠题跋《溪山渔隐图》最早或归其所有。
画卷结尾处的左下角有“清森阁书画印”,表明此卷在王宠逝后曾归四友斋主人何良俊收藏。
此卷在明清之际不知归于何人,后归清内府,《石渠宝笈》将之定为唐寅作品中的“上等”。
乾隆对《溪山渔隐图》非常喜爱,题引首及七言诗一首,并钤有多方鉴藏御玺。
嘉庆和宣统也钤有鉴藏御玺。
清亡后,此卷归故宫博物院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寅《溪山渔隐图》的真伪,在民国之前,并无异议。
1928年,故宫博物院曾由丁佛言、关冕均、郭葆昌、容庚、廉南湖、福开森、王福厂、邓以蛰、朱文钧、吴瀛、陈汉第、沈尹默、溥侗等十五位中外人士组成专家委员会,对故宫藏品进行清理和重新鉴定。
①《溪山渔隐图》被鉴为“代笔”,并在包首上贴有“代笔”浮签。
后来徐邦达在《重订清宫旧藏书画录》一书中,也将此图卷定为“周臣代笔”。
②196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筹备赴美举办古文物展览,唐寅《溪山渔隐图》也在参展作品之中。
院方曾聘请王世杰、罗家伦、马寿华、蒋谷孙、庄严、李霖灿、庄申、曾宪七等十位中外专家成立“审查委员会”。
“审查委员会”的委员们重新鉴定此图卷为唐寅真迹。
③无论是代笔说还是周臣代笔说,都表示这件作品是伪作,虽然周臣的绘画水平也很高。
正如江兆申对1928年的鉴定所提出的质疑:“不知当时审查诸公何以会认为出于代笔?”④实际上,1960年重新鉴定此作为唐寅真迹,也没有给出依据。
由此可见,代笔问题事关《溪山渔隐图》的真伪,仍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首先,周臣代笔说与《溪山渔隐图》真伪的关系。
唐寅画为周臣代笔说出自何良俊《四友斋画论》:“周东村名臣,字舜卿,苏州人。
其画法宋人马、夏者,若与戴静庵并驱,则互有所长,未知其果孰先也。
明代唐寅《山路松声图》解析(中国古代绘画观后感系列11)
明代唐寅《山路松声图》解析(中国古代绘画观后感系列11)唐寅是明代绘画四大家之一,他绘制的《山路松声图》,属于大幅山水画,诗书画结合,描绘了在秀美山川间感悟得道的理想情景。
一、关于绘画的内容画面为竖幅,描绘了高山耸立,山谷间有泉水如练,曲折而下,到达山脚处,有盘山路遇水架桥,泉水分流而下,汇于平湖。
巨石间生长的数株古松,苍翠茂密,松荫下,有一成年男子立于桥上,正仰观流水,身旁跟随一名仆人,从身高看,应是少年。
盘山路出于松下巨石处,隐没于山根处,在山路隐没之处,描绘了远处树林掩映的一片房屋,暗示了山路可能通达的地方。
画面题诗说明,流水声和松树随风摇动声,相互掺和,给予画面中人得道之感。
画中景色为山高水长,气魄雄壮,画风清秀工整,有助于表达人物高洁的精神状态。
图明代唐寅《山路松声图》二、关于绘画技法这幅画采用水墨绘制,描绘重点是山石、松树和泉水,配景是人物、房屋和盘山路,在构图上,属于高远的构图方法。
1、山石的画法:以淡墨勾勒山石,分出块面,暗部用细长、繁密的线条进行勾皴,然后用淡墨平染,对于局部,尤其是画面下方的巨大石块,采用浓墨皴和染,进一步强化明暗效果。
近景处的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浑然一体,形成巨大的块面,产生出厚重之感,同时,由于块面的转折、皴法的细密,又使画面透出石质坚硬、外形秀气的感觉。
远山简单勾勒轮廓,淡墨分染,墨色从山顶往下越来越淡,形成云雾笼罩山间的感觉。
2、树木的画法:(1)松树处于近景,以浓墨为主勾勒出弯曲的树干和鱼鳞状的树皮,细致勾出密集的松针,在松树枝叶间,勾出细长弯曲的线条,表示藤萝,据生态学知识可知,松树上生长藤萝,表示了生态环境非常优良。
(2)画面右边的山庄,处于一片杂树之间,采用勾勒后整体渲染水墨的方法,形成树木稠密茂盛之感,房屋只露出屋顶,营造了神秘的感觉,使人萌生渴望前去游览、一探究竟的想法。
(3)山石上部和侧面,点出浓墨点,在近处,代表杂草,在远处,代表树木。
唐寅《松崖别业图卷》-唐伯虎天价山水画完整全卷欣赏
唐寅《松崖别业图卷》-唐伯虎天价山水画完整全卷欣赏《松崖别业图卷》,明代/1508年,唐寅,手卷,水墨纸本设色,画纵32厘米,横124厘米,跋纵32厘米,横96厘米,私人收藏唐寅《松崖别业图卷》全卷5924x520高清大图《松崖别业图》仍保持清代宫廷原装原裱,唯玉别子已失,包首有佚名者题“唐寅画松崖别业”七字。
明代内阁首辅、诗人李东阳以行楷书题引首“松崖别业”,落款“西崖”,下钤“宾之”、“大学士章”两枚朱文方印。
画幅右侧危崖突出,峭壁恰如斧劈,山石如积铁,着墨甚浓。
崖石上壁横出一松,其势若盖,松崖下结瓦舍两楹前后排列,门扉敞阔,屋内可见两只石墩,亦可见有水图屏风一扇。
屋后掩映数十竿修竹,院前右下巉石之后隐现石台,上陈樽罍水盂等数事,院前另有古柯两株,枝如篆籀,其旁修篁数枝,院中又有丹桂一株,正值九月花期,黄色花朵竞相开放。
院内有二蓬头童子,一向茶灶执扇吹火,一奉茗碗徐行,另有一鹤低头觅食。
画面中部水塘畔有方顶水亭一间,一高士便服长须,执羽扇倚栏观荷,亭中设书案及山水屏风各一,案上散放笔墨纸砚。
画幅左侧远山满布,云树冥蒙,笔墨秀润,有一水从山中逶迤远来,流入水塘,近山之处远岸有矮屋出于树间,另有危楼耸峙。
卷后唐寅自题“翠竹并奇石,松崖留古柯。
残荷水亭坐,秋思兴如何?正德戊辰(1508年)秋九月,为松崖道谊写并题,唐寅。
”下钤白文“唐寅私印”方章,卷前另钤朱文“六如居士”方章。
还有嘉靖年间文人徐贞良的题诗,“绿玉凌空百尺竿,湿云当户映廻峦。
闻风已觉阑干碧,过客应惭世路酣。
尝媿大夫孤节汚,不如处士夜魂寒。
高堂有主能同调,拭目洒珠不忍看。
徐贞良。
”下钤白文“徐氏正卿”方印及朱文“思公子兮未敢言”长方印。
另有明代内阁首辅杨一清的跋诗“郊行三四里,幽墅见瀛洲。
曲径门深洞,方塘阁半舟。
濂溪风月在,康节肺肝收。
我独知君意,凭阑豁醉眸。
右园亭。
巉岩立壁自何年,壮节亭亭不计年。
坐向半山屏翠合,仰来孤顶盖青圆。
松涛有韵生还落,云阵无心去复旋。
唐寅款《溪山渔隐图》题跋考
唐寅款《溪山渔隐图》题跋考
郭丽冰
【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0)2
【摘要】《溪山渔隐图》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署款为唐寅的绢本设色手卷。
长期以来,学界对其真伪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今根据手卷上唐寅落款、历代题跋、鉴藏印章和画卷风格,结合传统书画著录资料以及相关图像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推测出唐寅款《溪山渔隐图》的题跋是后人添加伪造而成。
其画面风格也与唐寅存世真迹有所出入。
【总页数】12页(P105-116)
【作者】郭丽冰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2
【相关文献】
1.唐寅绘画中的“四重整体”--浅析《溪山渔隐图》
2.考论唐寅姑苏隐游
3.唐寅《溪山渔隐图》考析
4.东风放牧出长坡笛声吹老太平歌
——中国美术馆藏《百牛图》及"百牛图"题跋考论5.从渔隐到渔乐:周臣两件“渔乐图”之真伪考辨与明中期“渔乐”画意之形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清溪松阴图的古诗
古诗清溪松阴图的古诗
《清溪松阴图》是明代画家唐寅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
诗词正文:长松百尺荫清溪,倒影波间势转低。
恰似春雷未惊蛰,髯龙头角暂皤泥。
这首诗是写画中苍劲高大的松树,茂盛树荫覆盖着溪流,潺湲波动的清澈水面令挺直的松树倒影蟠曲变幻,“势转低”,就是说倒影受水面影响,不能展现树本身的舒展挺拔,被扭曲的形态,恰似未被春雷惊醒的蛰伏潜龙。
松树树皮有裂纹,拟作龙鳞,松针松萝等拟作龙的须髯头角,这么一条头角峥嵘的“蟠龙”暂困于浅水泥沙中,等着被惊醒后冲天的时刻。
这样比喻树影十分生动而有气势,暗含作者陷于困顿局促,怀才不遇,从而希望摆脱束缚,一展身心、实现抱负的心愿。
《清溪松荫图》是典型的小斧劈作品,这是唐寅学周臣
时期的精心之作。
画面上的远山迎面如巨碑,山头为密密,逐渐疏淡。
山腰用云勾烘托山之高峻。
高士旁一童捧书而立,虽无瀑布,在岩壁所成的洞壑中,却见溪流轻泻而出,于岩脚处激生涟漪。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青卞隐居图》是我国明代画家唐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幅纸本水墨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作采用了水墨技法描绘了一个小庭院的景象,并表现了唐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此画笔墨疏朗,洒脱自如,具有许多特色。
首先,《青卞隐居图》表现了唐寅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
整幅画作氛围安逸、舒适,中心表现一个闲适的庭院。
作品最右上角书写有唐寅的自词:“清溪流水环小园,退耕归隐独归田”。
从诗句和画作角度来看,唐寅生活在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年代,他对于淡泊名利、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渴求。
作品中,庭院上方的云山气象万千,似乎拼接而成,表现出艺术家对于自然景象的热爱和观察,并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青卞隐居图》的笔法独特,富有表现力。
唐寅笔力凌厉,用笔流畅,画出庭院内的青石板路和亭台门窗的细节,添加了活力。
画作中的植物和树木,绘制得略带弯曲,让设计更自然化,给人以安逸与舒适的体验。
画中禽鸟也是唐寅的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燕子、鹤、鸲鹆等动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充满生动感。
再次,《青卞隐居图》采用了写意画法,让设计更具有想象力。
整幅画色调浅淡,黑白并用,营造出一个晴朗的日子。
石墙隐约可见,树木飘摇,墙壁模糊,通过笔法的运用,使画面增进了从容、轻松与自由。
通过描绘的云山和动物,艺术家展示出对于自然与动物的敬畏,更增加了画作想象力。
最后,《青卞隐居图》的反差感和构图精妙,是该画的特点之一。
作品关注的是前景和中景的细节,涵盖了树木、石墙、建筑,调整出各种视觉场景,增进了作品色彩对比效果。
画面分成三个主要区域:前景(高墙、石头和树木),中景(庭院、房子、亭子和动物)和背景(山), 这样的划分增强了视觉效果和空间感。
整幅画作结构上充分展示了唐寅对于细节的关注和思考,亦表现了唐寅出色的构图技巧。
综上,唐寅在《青卞隐居图》中运用了许多水墨技法和画法,在笔墨、题材和构图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寅《松溪访隐图》赏析
作者:李笙清
来源:《当代人》2018年第10期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南京解元等。
吴县(今苏州)人。
擅画能书,绘画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其人才华横溢,一生放荡不羁,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合称“江南四才子”。
唐寅的《松溪访隐图》,纵41厘米,横29.8厘米,纸本,浅设色。
画面上方款识为一首自题五绝:“松溪访隐君,直过桥南去。
日暮携杖归,群鸦噪高树。
”落款:“晋昌唐寅。
”作者在题诗时漏掉一个“南”字,补在最后。
款识后钤朱文“唐伯虎”、白文“唐寅之印”二印。
这幅《松溪访隐图》,描绘的是唐寅策杖访隐归途中的情景。
只见深秋的山野暮云四合,雾气弥漫,使远山显得空蒙迷离;近处山势逶迤,仅露一角,溪水淙淙潺湲流淌。
在一片平坡之上,小溪之畔,一位前来山中访隐的长须白袍老人正策杖沿溪而返。
数株松树、杂树绕溪挺立,由于季节的变换,杂树已掉光了叶子,松树则枝繁叶茂,四季常青。
一大群黑色的乌鸦飞过来,有的绕林翱翔,有的栖在枝头,群鸦聒噪相应,引得老人扶杖回头,驻足仰望。
山林荒寒之地,秋深霜重,眼看夜幕降临,鸦鸣戚戚,云海茫茫,看到这样的画面,顿时令人联想到唐代诗僧贾岛于山中访隐者而写下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不禁为老者因与隐者长久的交流于日暮时才踏上归途而隐隐有些担心。
画面意境荒疏,构图饱满,布局疏密有致,与唐寅其他山水画尚“密”之风格有所不同。
远景苍茫,近景物象密集,设色浅淡而凝重,清寒满纸,与深秋松溪之黄昏实景深度契合。
作者营造一应景物均紧扣“访隐”这个主题,以松树的挺拔向上和铮铮铁骨,暗喻山间隐者的超然卓立,以潺潺溪流映衬隐者生活的纵逸旷达,以白云隐喻隐者的高洁品行,以老者的驻足回首体现对隐者的敬仰与不舍之情。
正是画中未出现的隐者令人高山仰止的洁行风范,才使得访隐者愿意为之跋涉,往还于途,画面暮云茫茫夜幕降临,很好地突出了锲而不舍寻访隐者及对隐者深相钦慕的画意。
根據画面下方左右分别钤盖的朱文“南通吴氏收藏书画印”、朱文“思学斋”二枚鉴藏印来看,此画曾为现代收藏大家吴普心的藏品。
唐寅曾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应天府乡试第一名解元,正在志得意满时,却因会试时无辜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功名,此后放浪山水,以卖画终其一生,过着“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不愿鞠躬车马前”的闲适生活。
这幅画林木稀少,双钩画树身,浓墨淡墨交替使用晕染点苔,分出明暗,树干苍劲,根须劲张,显得遒劲有力。
以墨线勾勒山体,山石轮廓分明,淡墨皴擦晕染,嵯峨立现。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尤其生动,着笔不多,比例虽小却形神兼具,衣饰线条自然舒展,笔墨工整,近乎白描手法;面部虽然模糊,但回首仰望高树鸦鸣的轮廓神情却刻画得细腻传神,一股对隐者的敬仰之情跃然纸上。
唐寅的山水画,大多是高人雅士山林隐遁的主题,这与他年轻时不幸的科场遭遇是有关的。
在这幅画上,作者的题画诗紧扣画面,诗画融通,相辅相成,既共同传达了画旨,又是自
己内心深处不求功名、闲适乡居、任逸不羁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作者对隐士优游林泉、飘逸旷达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作为文人中的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我国古代有很多隐士选择了远离名利、鲜问世事、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修身洁行,自得其乐。
生活于明末清初的著名人物画家陈洪绶,晚年画过《隐居十六观》册页(十六开,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十六幅人物与十六位历代名士隐居的轶事对应,如战国时宋国名士惠施探访庄子论学、宋代诗人刘辰翁辞官归隐过着“待酿桃、千石成千醉”的怡然生活,苏东坡以酒浇透腹中书的浪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文学家陶渊明醉卧醒石的清凉惬意、西晋文人孙楚“漱石枕流”不随波逐流的不俗意志、唐代茶圣陆羽遍访山泉寻好水烹好茶的乐趣,以及陈洪绶自己礼佛参禅开悟心境的超脱放达等等。
古人隐居,或特立独行的生性使然,或窥透世事甘老林泉,或其他原因结庐山野,放浪于山水之间……“凭江嶻嵲芙蓉起,万壑争流水映门。
鸡犬一方尘迹远,杜陵花竹让云村。
”这首出自明代吴门派画家陆治《花溪渔隐图》上的题画诗,描述了山水之间充满鸡鸣犬吠情趣的渔村生活环境,寄托了作者对渔村隐逸生活的向往,可谓古代隐士的生动写照。
古时隐士多,隐居生活及寻隐访友既是古代文人雅士的雅逸快事,又是古代画家十分重视的隐逸题材。
如宋代画家郭熙的《溪山访友图》,元代画家盛懋的《秋林渔隐图》,明代画家王绂的《隐居图》,周臣的《雪村访友图》,清代画僧上睿的《携琴访友图》等,都是此类题材的传世名作。
唐寅的这幅《松溪访隐图》,可以称得上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
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