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测试题(修改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为了抢购牛奶、面包等食品,常常要排很长的队伍。

这种现象折射出苏联()①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②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④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2.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A. 对外扩张包袱过重B. 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经济结构严重失调C. 个人崇拜严重D. 高科技产业毫无进展【答案】B【解析】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消除,主要是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正确;对外扩张包袱过重、个人崇拜不是主要问题,A和C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高科技有所发展,D错误。

故选B。

3.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了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杠杆和加强经济核算等新的改革方向。

这一举措()A.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制约B. 冲击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C. 加速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D. 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基本国情【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杠杆和加强经济核算”可知,这些改革方向必然冲击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故B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排除C;4.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

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

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

据此可知当时()A. 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B. 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C. 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D. 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及第聂伯河水电站“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可知第聂伯河水电站受到国外技术专家的支援,有新经济政策的影子,故选C项;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是在二战期间,排除A项;1927年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奉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是在苏联完成二五计划后,即1937年,排除D项。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实行()A. 工业化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新经济政策D. 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C【解析】2.有学者认为,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政权生存”,那时的经济也许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但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经济发展”,那时的所谓计划则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

该学者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围绕保卫和巩固政权展开B. 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C. 为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D. 推动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政权生存’,那时的经济也许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围绕保卫和巩固政权展开,不是为了促进经济本身的发展,故A正确;根据材料“所谓计划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故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新经济政策,无法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故C错误;根据材料“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故D错误。

故选A。

3.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据此,戈尔巴乔夫()A.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B. 制定“加速发展战略”C. 加强执政党地位D.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由于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导致苏联经济萧条,材料中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为改变这种局面,戈尔巴乔夫制定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故B项正确。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列宁在20世纪20年代曾指出“小业主合作社的实现能够把社会主义以前的各种经济关系彻底根除合作制政策施行成功就会使小经济发展起来并使小经济易于在相当期间内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过渡到大生产”列宁实际上在强调()A. 十月革命为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利于实现大生产C. 苏联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紧迫性D.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的“20世纪20年代”“使小经济发展起来”“小经济易于在相当期间内……过渡到大生产”等信息可知苏俄(联)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列宁实际上在强调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D项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B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36年故排除C项故选D2.围绕新经济政策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层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表2)斯大林模式最终获得胜利说明()A. 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使命已完成B.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C. 找到了适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习D. 对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认识不足【答案】D【解析】3.下表为某国1928年至1937年工业生产发展的部分情况表(1913年为100%)据此判断该国是()A. 美国B. 苏联C. 英国D. 法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1928年至1937年正是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因此出现了表格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正遭受经济危机的困扰故ACD项错误故选B4.1921年5月苏俄政府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政府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不久国家取消商业的地区范围限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由此可见当时苏俄()A. 对战时体制做出了适时的调整B. 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C. 工农业生产基本上得到了恢复D. 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由直接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体现了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活跃经济对战时政策进行适时的调整故选A项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刚刚实行故排除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中仍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是利用商品和市场来活跃经济故排除B、D两项故选A5.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 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 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答案】D【解析】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1921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后来就变成了新经济政策选项是正确的但不符合材料意思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行不通的是正确的表述不符合材料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以后新经济政策确实逐渐被取消了D.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国民经济 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6.在苏联虽然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出现的“资源和技术压力”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这体现出苏联()A. 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B. 经济体制长期僵化C. 经济改革未见成效D. 资源技术严重匮乏【答案】B【解析】由材料“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可知材料认为“制度桎梏”是因为体制因素故B项正确AC都不属于“制度”“体制”的原因且材料也未体现这部分的内容故A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故选B7.如表是苏联不同类型的商业在商业流转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统计表它反映出()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明显效果B.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C. 苏联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D. 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答案】D【解析】A材料的时间是1922年以后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就结束了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30年代才最终形成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时期当时利用了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D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指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时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D8.下图反映了不同年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大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对图中比例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B. 计划经济对苏联工业的作用巨大C. 欧洲的工业化呈现出衰退趋势D.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解析】表格中1913年—1937年俄国(苏联)的工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发展故选B此时美国还未建立霸主地位故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整个欧洲的工业化的衰落故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故选B9.据张君肋《史泰林(注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 提高了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B.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D. 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时间是1928年当时俄国新经济政策逐渐结束开始实行斯大林模式而材料涉及到的是农业农村的集体劳动不是农民的个体经营B.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没有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C.从材料中的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可以看出这是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为国内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0.列宁曾说“要挽救俄国……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 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主要是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 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 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 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和政策的随意性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史实应排除12.有学者在评述斯大林模式时指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者强调的“明显地改变”是指()A. 废弃了对工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B. 减缓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速度C. 取消了农村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D. 放弃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元化【答案】D【解析】根据“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以及材料提供的信息可排除A、B、C三项故选D13.下面有关苏俄(联)的时间轴中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历史事件是()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根据所学可知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故选A14.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 这段材料试图说明()A. 勃烈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B. 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 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D. 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答案】D【解析】A.材料反映的时间是80年代中后期当时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代不是勃列日涅夫改革B.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的农业改革不是工业改革C.材料体现不出中苏两国改革的性质D.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改革没有中国农业改革这样彻底没有改变旧有的机制15.1928年苏联通过了培养大量技术专家的决议要求在生产中要采用本国和外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成就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1928~1929学年度的32所增至1929~1930学年度的96所这是苏联当时()A.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B. 经济体制调整的需要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自1928年开始实施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而培养技术专家以及发展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很明显是为工业化服务经济体制调整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故A项正确 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以及外交政策转变明显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D项错误故选A1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开创斯大林模式D. 推行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解析】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已经结束排除B.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开始实施的排除C.斯大林模式是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的正确D.赫鲁晓夫改革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材料一中所说的“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指的是什么?在这三年中苏俄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17.(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这种政策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实行的?此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指与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反革命势力进行的三年国内战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度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余粮收集制【解析】(1)第一小问指的是1919年苏俄开始与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反革命势力进行的三年国内战争第二小问政策从1919年到1921年为取得战争胜利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三小问制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是余粮收集制严重破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余粮收集制【答案】(2)政策新经济政策形势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影响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国内政治形势【解析】(2)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形势题目问的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921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第三小问影响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国内政治形势18.(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哈默去苏联的原因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哈默对美苏经济的贡献【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苏联受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改革的主要不同之处【答案】(1)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模式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苏联通过五年计划的实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解析】(1)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给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个新模式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苏联通过五年计划的实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答案】(2)不同中国先从经济领域开始在经济改革取得卓有成效下逐步推进到政治领域从国情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苏联经济改革未取得成功激进方式强行推进政治改革忽视本国实际情况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动摇甚至丧失党的领导地位始终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终至国家崩溃【解析】(2)据材料“中国构筑了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政治现代化模式苏联则在经济改革尚未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以上层政治改革为基本取向用激进的改革方式和全方位的改革策略强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方式、内容、结局等方面加以回答。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B.它对保障苏俄在军事上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C.它的许多措施超越了战时需要的限度D.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一2.从十月革命至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要为工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D.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3.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B.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管理4.有人称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到政策引起的表面变化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5.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本质上一致的地方是()A.国家政权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B.都是依据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生产关系的调整C.都奉行自由的经济政策D.都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6.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的社会根源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B.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发生了转变C.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7.在苏俄新经济政策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是()A.农业领域B.流通领域C.工业领域D.分配领域8.列宁说:“在苏联政权下,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社会主义取得可靠的胜利的条件。

”对列宁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有()①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②苏联的无产阶级政权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先决条件③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④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照搬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方面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9.斯大林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托洛茨基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势力妥协苏俄核心领导人中唯有布哈林坚持新经济政策但斯大林以复辟资本主义、反党等罪名对布哈林进行了处分其后斯大林公开宣布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 这说明()A. 新经济政策不适应苏联国情B.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不成熟C. 苏联斯大林模式已经建立D. 党内分歧影响经济政策走向【答案】D【解析】2.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 苏俄的社会性质B. 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C. 苏俄生产力水平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答案】C【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国家控制经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运用商品、货币的作用发展社会经济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农民的态度都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他们只能是国家政策调整的其中一方面因素而不是全部故BD错误联系教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合和平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才进行政策调整故C项正确故选C3.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把大中小型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B. 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C. 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D. 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答案】D【解析】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打退资产阶级和沙皇复辟势力的武装叛乱以及国外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4.下图是1928年和1932年苏联工业产量和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长示意图示意图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A. 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B. 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C. 苏联重视轻重工业的均衡发展D. 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答案】B【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业产量和制造生系产资料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比会较大结合题干时间“1928年”“1932年”可知当时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故B 正确ACD与示意图内容不符故排除故选B5.“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A. 实行余粮收集制B. 实行粮食税C. 建立集体农庄D. 实行义务交售制【答案】B【解析】6.列宁在俄国这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成功探索这一举措是指()A. 新经济政策B. 斯大林模式体制的建立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混合经济体制的实施【答案】A【解析】“列宁在俄国这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成功探索”指的是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故A正确B是斯大林时期排除C是失败的探索排除D不符合题意排除7.如图是某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直观展示据此理解其反映的主题是()A. 世界多极化局面已经形成B. 美苏“冷战”完全抑制了多极化的发展C. 不结盟运动支持欧共体、日本崛起D. “冷战”时期已出现政治多极化趋势【答案】D【解析】8.有文章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经越来越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A. 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C. 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D. 调整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答案】D【解析】A.戈尔巴乔夫改革成功是错误的表述B.材料反映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不是只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C.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没有快速发展D.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之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体现了材料的特点故选D9.如图是1949﹣1980年中国粗钢产量变化趋势图图中最高点出现的原因是(万吨)()A. 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落实B.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 “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推进D.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B【解析】10.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为了抢购牛奶、面包等食品常常要排很长的队伍这种现象折射出苏联()①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②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④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图一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哪一年确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取得哪些成就?11.(2)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二分析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原因及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3)图三反映苏联经济出现了什么新气象?分析导致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答案】(1)1925年成就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1925年确定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答案】(2)原因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落后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适应工业迅速发展需要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解析】(2)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到1937年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也出现了以下的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答案】(3)新气象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解析】(3)如图可知苏联士兵吃上了美国食品体现了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这来自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12.(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一错误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2.(2)根据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答案】(1)错误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解析】(1)第一小问的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小问特点则根据所学知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的角度回答【答案】(2)政策新经济政策重大突破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解析】(2)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第二小问突破因为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来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发展经济进而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13.(1)材料一反映出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13.(2)材料二中哪些“现实生活”说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我们错了”?为此苏俄对农业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13.(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13.(4)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答案】(1)变化由消灭商品经济到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解析】(1)略【答案】(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析】(2)略【答案】(3)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3)略【答案】(4)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计划与市场都是管理经济的手段【解析】(4)略14.(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14.(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影响【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1)据材料一“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采取租借制、租让制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解析】(2)据材料二“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得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根据所学知识可概括为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答案】(3)①促进了经济(或农业、畜牧业以及粮食生产等)的恢复和发展②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使苏俄找到了一条比较合适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解析】(3)从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看出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快复和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得出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苏俄找到了一条比较合适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追随理想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2.如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

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3.(2017·海南卷)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4.“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5.(2017·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一月考)1925年,是苏俄政权发展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年。

这一年,粮食产量比1921年提高了一倍,农业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工业指标也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苏俄政权在经济战场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苏联成立调动了民众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6.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________”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194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愤怒的葡萄》在苏联没有通过审查,原因是苏联的审查官无法理解为什么电影中最贫穷的一家人会拥有一辆卡车,他们认为这是对资本主义的美化。

这反映当时()A. 美国综合国力远超苏联B. 苏联工业化的结构性局限C. 美国电影缺乏现实基础D. 苏联遭到西方全方位封锁【答案】B【解析】苏联工业化在1937年已基本实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1940年时第三个五年计划正在大力推进。

苏联的工业、军事、政治等方面应该拥有相当实力,美国综合国力并非远超苏联,故A错误。

苏联工业化结构中,重工业突出,消费品生产滞后,所以苏联的审查官无法理解电影中美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方式,故选B。

当时的美国,汽车消费已经进入普通家庭,所以C错误。

D项缺乏相关历史依托,事实上在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对苏政策已经调整,材料也不能说明西方与苏联对立关系的存在,故D错误。

故选B。

2.苏联的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期间,首次将“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写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

这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A. 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B. 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C. 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D. 突破了对公有制的迷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故C 正确;“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A;“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说法片面,故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对公有制进行改革,故排除D。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提出,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特别要提高工资低的那部分工人的工资。

这表明赫鲁晓夫()A. 注重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B. 借助市场发展经济C. 倡导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D. 主张变革集权体制【答案】A【解析】提高工人、职员和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故A项正确;材料未直接涉及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并未变革集权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2.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

据此可知,该战略()A. 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B. 旨在改变苏联传统经济模式C. 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D. 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可知,当时苏联仍然重视工业,并没有重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相关知识,故排除A;到苏联解体前,苏联传统经济模式仍未改变,故排除B;“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3.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 ,到1938-1940年达到41.2\% .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 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B.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C. 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D.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8-1940年达到41.2\% ”结合斯大林模式内容可知,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故C正确;A项指的是1919年实行的余粮收集制,排除;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废除,故B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有学者在评述斯大林模式时指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者强调的“明显地改变”是指()A. 废弃了对工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B. 减缓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速度C. 取消了农村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D. 放弃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元化【答案】D【解析】根据“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以及材料提供的信息可排除A、B、C三项故选D2.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改革都没有解决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B.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C. 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问题D. 农业和工业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积重难返说明这些国家的改革并未解决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A正确BCD属于表象深层次仍然是生产力发展问题排除故选A.3.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B. 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C.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世界第二D. 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后工业快速发展成就巨大但结合史实和表格信息能够判断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ABD错误192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已结束 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片面发展工业而忽视农业协调发展的现象所以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举措不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C正确4.“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政策()A.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实行B. 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生产C. 表明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D. 实质是全面实行私有制经济【答案】B【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新经济政策当时斯大林模式还没有出现故排除B.企业可以租赁出现了私有制体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的特点故正确C.材料是新经济政策时期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模式时代故排除D.新经济政策时期并不是全面实行私有制选项表述是错误的故排除故选B5.20世纪20年代苏联某领导人曾说道“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为扭转失败他实行了()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B【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实行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20年代以及材料中“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为扭转局面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形成是1936年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在新经济政策之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故选B6.如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该表反映了苏联()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忽视商品价值规律C. 经济发展很缓慢D.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与1928年相比一五计划期间煤、石油等重工业的实际完成数均大幅增长而棉织品增幅很小这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是否忽视商品价值规律而是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重工业增长很快经济发展较快排除C材料无法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情况而是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7.1933年斯大林在总结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经验时说“规定极严格节省的办法积蓄为资助我国工业化所必需的经费这就是我们为达到建立重工业和实现五年计划目的所应走的道路”这一经验()A. 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之上B. 对中国的建设实践有所启示C. 迫于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D. 彻底解决了苏联的资金困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一五”计划正是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工业化建设的经验而非对农民的剥削排除A项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不大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故选B8.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 赫鲁晓夫改革C. 勃列日涅夫改革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A.新经济政策是苏联20年代的政策与材料时代不符B.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持续到80年代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持续到85年以后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85年以后苏联主要是戈尔巴乔夫时代9.苏联1932年机器设备的进口数量比1931年减少了87% 到了1937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数量只占苏联需要数量的9% 像拖拉机等重工业产品已经有能力对外出口材料主要反映出()A. 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不再对外开放B. 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设备进口C. 苏联与西方消除了意识形态对立D. 苏联工业建设取得比较大成就【答案】D【解析】10.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多次谈到俄国与其说吃资本主义的苦不如说吃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苦这表明列宁()A. 拒绝承认经济政策的失败B. 对国情的认识趋于客观C. 认为俄国革命条件不成熟D. 要在俄国建立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俄国是后发型的工业化国家工业基础薄弱这就限制了苏俄的发展因此列宁认为“俄国与其说吃资本主义的苦不如说吃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苦” 这说明列宁对俄国的国情认识趋于客观故B正确俄国的新经济政策是一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是成功的故A错误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十月革命已经成功故C错误苏俄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故D错误11.1920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这说明苏俄()A. 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B. 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C.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D. 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工作【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列宁察觉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危机准备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并非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 B项未区别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列宁对苏俄工业模式的思考与农民积极性提高无关排除C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是1925年题干的时间为1920年排除D项故选A12.据统计苏联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增长率平均为16.7%左右但1933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却比1929年下降了23% 此后农业也一直不景气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A. 苏联的工农业基础差距悬殊B. 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C.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低D. 苏联经济政策侧重点不同【答案】D【解析】材料数据表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在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实现大幅增长而农业总产值则出现下滑现象这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的政策造成的故D正确前苏联的工业发展快、农业发展慢并不是由工农业基础差距大造成的排除A项工农业都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排除B项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题干信息不能说农业的地位低排除C项故选D13.下表为1941~1945年苏联和德国各个武器门类产量方面的对比表表中数据的对比反映出()A. 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卓著B. 德国战败是由双方的实力决定的C. 苏联具有绝对的军事优势D. 德国的经济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答案】A【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1941~1945年苏联和德国各个武器门类产量的对比中苏联均处于优势地位联系所学可知这得益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故A项符合题意德国最终战败是由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作战排除B项苏联的武器数量多于德国不能说明苏联的军事实力占绝对优势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德国的武器装备不是经济体系排除D项故选A14.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实施并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胜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这些都足以说明“斯大林模式”()A. 优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B. 具有实用和高效的特色C. 适应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D. 自身能克服各种弊端【答案】B【解析】题干内容表明斯大林体制不仅在短时间内促进了社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发展而且在保障卫国战争的物资供应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凸显了斯大林体制的优越性故选B15.有学者认为这种体制实质上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企图以建立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和管理体制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该学者评价的是苏俄的()A. 新经济政策B. 工业化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对小企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以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实行总管理局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制定产、供、销计划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所以材料中“企图以建立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和管理体制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说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D16.对于1927年底出现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是由于富农的破坏进而提出农业集体化理论以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方式加快工业化进程布哈林则认为其根源在于国家政策失当主张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保持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双方分歧的本质在于()A. 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差异B. 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不同C. 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D. 新经济政策是否应该延续【答案】A【解析】针对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和布哈林提出不同的主张其分歧的本质在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差异故A项正确对内外形势判断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否应该延续都不是双方本质上的分歧故B、D项错误意识形态上双方都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没有根本的对立故C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1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答案】(1)背景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反对反干涉战争的胜利民众暴动苏维埃政权基础动摇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解析】(1)根据材料“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国内战争使2000多万人丧失生命国家满目疮痍农业生产直线下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概括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答案】(2)意义解决了国内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促进了生产恢复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后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借鉴价值【解析】(2)根据材料“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是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是解决了国内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促进了生产恢复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后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借鉴价值18.(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苏俄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8.(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18.(3)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材料二中列宁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的意义18.(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列宁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答案】(1)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封锁原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废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战祸、饥饿和疾病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习化了”可以看出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封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答案】(2)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3)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答案】(4)实事求是依据国情和形势采取灵活的政策【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依据是实事求是依据国情和形势采取灵活的政策19.(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两国出现住房危机的背景并概括两国解决住房问题的共同之处19.(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背景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破产和失业问题严重共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保障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主要面向普通民众【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苏联据材料一“192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并结合所学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得出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美国据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同时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有关内容得出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破产和失业问题严重第二小问共同点首先通过审题设问——两国解决住房问题可以得出基本的思路解决主体是谁?如何解决?房子谁住?之后结合材料一、二具体进行概括【答案】(2)差异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美国住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原因苏联原有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解决住房问题是为发展工业化服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积累轻消费缺乏可持续性美国经济基础雄厚将解决住房问题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结合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运用信贷等手段将短期救济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具有可持续性【解析】(2)第一小问差异苏联据材料一“但是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得出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美国据材料二“为地方住房机构的低房租工程和清理贫民窟工程提供贷款”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积极影响得出美国住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从苏联、美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目的、经济体制、措施方面来思考。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7 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7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七)(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为了巩固政权,苏俄采取了非常措施。

这些非常措施被称为()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答案】 B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导学号:14330165】A.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 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题干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实施于1918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正是苏俄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时期,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3.十月革命后某一时期列宁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

但和中世纪制度、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A.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B.认为建立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C.论述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D.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答案】 D4.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道:“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导学号:14330166】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选B项。

A、C、D 三项均无法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答案】 B5.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

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第七单元的历史课程是高中必修二中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

为了确保学生对于这一单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老师会安排一次单元测试。

本文将以《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为标题,探讨这次测试的内容和重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第七单元所涵盖的主题。

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

这个时期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包括刘宋、南斯楚和北朝等。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一些可能会在这次测试中出现的问题。

测试的问题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南北朝时期的起源和背景:这个问题要求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的起源和产生的背景。

学生需要了解此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并解释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和政权:这个问题涉及到南北朝时期的各个国家和政权。

学生需要知道各个国家和其统治者的重要信息,如刘宋和南斯楚等。

3. 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回顾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他们需要了解以刘宋为例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了解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这个问题涉及到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学生需要了解此时期的重要经济和文化发展,如农业、手工业、文学、美术等。

5.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这个问题要求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

学生需要知道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等级、家庭、婚姻等方面的信息。

在准备这次测试时,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7单元检测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7单元检测

历史必修二专题7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下表改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

对表中这种经济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它源于新经济政策的继续推行B.它牺牲农民利益满足工业化的需求C.它是后来农业改革的主要依据D.它顺应了当时粮食市场的价值规律2.“它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想之策,其精髓和实质在于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实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文中的“它”指的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三大改造 D.中国改革开放3.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4.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5.《俄罗斯高中11年级历史教科书》(2008年)对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苏维埃社会做出了新的解释:“这乃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

”改变了过去“(这是)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独裁、专制体制”的表述。

新解释回答了俄罗斯社会关于A.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标准问题B.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渊源问题C.斯大林体制的功过是非问题D.斯大林体制的性质争论问题6. 1921年至1 922年,苏联市场上纷纷涌现出一批私商,而且呈迅速发展之势。

他们开始仅仅局限于市场和集市上的小宗交易,后来慢慢地经营范围也就扩大了。

从事私商的人也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有工人、知识分子、退伍军人、旧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以及大量的家庭主妇。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追随理想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2.如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

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3.(2017·海南卷)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4.“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5.(2017·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一月考)1925年,是苏俄政权发展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年。

这一年,粮食产量比1921年提高了一倍,农业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工业指标也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苏俄政权在经济战场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苏联成立调动了民众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6.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________”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如图是1953~1958年苏联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情况这说明A. 此时期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 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C. 国家的经济重心已转向农业建设D. 苏联农业生产已摆脱落后的状况【答案】A【解析】图片反映出1953-1958年苏联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这主要得益于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故选A B不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当时苏联的经济重心在工业排除C 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前苏联建国初期的技术引进》一书中写道“1928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79人技术人员505人到1932年前者增加到1910人后者则增加到10655人” 这()A. 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实施B. 使全球劳务与技术实现了自由流动C. 形成了苏联严重依赖于西方技术的局面D. 表明经济危机消除了意识形态矛盾【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 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人数大量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32年欧洲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的外国专家到苏联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其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严重依赖”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消除了”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3.下图所示是创作于1932年关于加快电气化建设的苏联宣传画该宣传画意在()A. 说明电气化建设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B. 表达对高标准完成“二五”计划的决心C. 推动新经济政策向斯大林模式的转变D. 讴歌积极投身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热情【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32年即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宣传画中描绘的工农协作加快电气化建设的场景意在弘扬积极投身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D项正确电气化建设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画中并未体现排除A完成“二五”计划的决心与1932年创作的宣传画不符 B项错误1928年苏联“一五”计划开始时新经济政策已经终结 C项错误故选D4.1949年1月苏、罗、捷、保、匈、波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苏联和东欧之间的经济问题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该组织成立的初衷是()A. 打破外部经济封锁B. 加强东欧国家联系C. 遏制美国称霸世界D. 对抗西欧联合威胁【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应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打破外部经济封锁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初衷排除故选A5.1935年苏联国内贸易人民委员部发布决议在零售贸易网点向公民销售商品时只能使用现金结算零售商品的信贷业务被禁止这一措施意在()A. 解决消费品短缺问题B. 增加对重工业投入C. 启动经济体制的改革D. 满足民众消费需要【答案】B【解析】6.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界集中质疑的问题之一是 1917年俄国是不是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一年在资产阶级革命后有没有必要再进行一场无产阶级革命?这些质疑()A. 实质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B. 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C. 推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D. 旨在阐明二月革命意义重大【答案】A【解析】从材料看到苏联否认自己的革命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企图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虚无主义因此A项正确据材料无法推出所述观点是否属于史学研究最新成果因此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从材料中也无法得出因此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因此D项错误故选A7.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 实行军事化管理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答案】B【解析】A.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认为土地属于他们但劳动成果却不属于他们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农民有与没有获得劳动成果不具备对劳动成果的分配权所以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C.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农民和农村实行的军事化管理政策D.材料不涉及到贸易制度看不出自由贸易但能够看出农民没有生产的积极性8.一位1922年曾在西伯利亚的游客说“伊尔库茨克城中大多数住户家中空空如也因为居民们已经把他们的家具一件件地卖掉以换取农民的粮食”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 城乡间联系十分紧密B. 粮食供应得到保障C. 用行政手段管制经济D. 市场环境较为宽松【答案】D【解析】A.伊尔库茨克城居民换取农民的粮食只是一种商业行为因此无法得出城乡间联系的紧密B.伊尔库茨克城居民“把他们的家具一件件地卖掉以换取农民的粮食” 表明城镇粮食供应不足C.以物易物是一种商业行为材料没有反映政府行政措施D.结合所学可知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市场环境较为宽松故D选项正确9.20世纪90年代中、苏都深化了国企改革苏联制定了“500天计划” 即从1990年11月1日到1992年3月14日的500天内分四个阶段将苏联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以下关于90年代的中、苏国企改革说法正确的是()A. 两次改革私有化的程度不同B. 都使国有企业恢复活力C. 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D. 都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20世纪90年代”、“500天计划”、“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可知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国企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部分恢复私有制由此可知说明90年代的中、苏国企改革两次改革私有化的程度不同故A项正确苏联的国企改革是从社会主义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故B项错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是中国的国企改革故C项错误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不符合中国的国企改革故D项错误10.“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基于此苏俄政府()A. 实施新经济政策B. 开始工业化建设C. 恢复和发展农业D. 强化了计划经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可知苏俄政府此时意识到恢复市场和货币流通的重要性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A11.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 苏联政局的动荡C.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等使改革走进了误区这与题干“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相吻合故D正确ABC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故选D12.1922年苏俄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这反映了当时苏俄实行()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调整经济政策推行新经济政策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 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是在1918~1921 年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的时期是1930~1934年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的推行是在苏联时期题干反映的是苏俄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B13.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这一现象()A. 巩固了城乡工农之间的联盟B. 推动了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C. 促进了城市工业的迅速恢复D. 探索出过渡时期的正确道路【答案】A【解析】14.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不包括()A. 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B. 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巨大混乱C. 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D. 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争霸过程其实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就包括了科技的竞争因此D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故D正确ABC均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5.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自传中这样写到“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以享受一切你就率先进入了共产主义!”这说明斯大林时代()A. 苏联共产党内争权夺利的斗争非常激烈B. 指令性计划经济滋生了全面腐败C. 高度集权体制助长了官员的特权腐败D. 共产主义在苏联已经发生了质变【答案】C【解析】16.列宁逝世后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富农而在于收购价格不合理和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布哈林的观点()A. 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B. 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C.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 有利于短期内实现苏联工业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列宁逝世后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富农而在于收购价格不合理和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可知布哈林的观点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7.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对苏联落后的农业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勃列日涅夫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这些改革A. 重点在事关民生的农业领域B. 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 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面貌D. 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采取的农业改革措施的最主要特点是试图利用物质利益来刺激生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选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排除A项苏联农业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并未彻底改变排除C项这些改革只是在斯大林体制之上的小修小补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根据材料一中战时遗留的危机是由当时什么政策导致的?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实施新经济政策所起到的作用?18.(2)依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析其弊端【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探索了一条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遗留了一些历史问题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妥善的解决了农业问题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为更好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做了准备【答案】(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2)根据“一是所有制的单一性……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其他的所有制形式遭到否定”可得单一公有制根据“二是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可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弊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如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等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9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特点及成果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戈洛文一家在苏俄(联)建国后到斯大林时期的经历【答案】(1)特点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国际联合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充分结合并出现重大成果建立了一批工人阶级政党工人阶级的斗争方式发生变化成果工人阶级成立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推动了工人运动国际化建立了一大批工人阶级政党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各国无产阶级要求加强国际团结成立一个国际性的革命组织”“在这个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提高到新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成果根据材料“在这个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爆发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出席大会的有22个国家的工人代表大会宣告了第二国际成立”进行概括即可【答案】(2)经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戈洛文一家为捍卫苏维埃政权为他们带来的土地制度和权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集中力量支援前线新经济政策时期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戈洛文一家通过自身努力不断积累财富成为富农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斯大林模式时期戈洛文一家的私人财产被国家强行征收个体农户逐渐被集体农庄所取代【解析】(2)根据材料“内战中戈洛文帮助组织北方的红军……移交所有生产资料建立集体农庄”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斯大林模式时期进行概括即可20.(1)根据材料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其广泛报道的原因20.(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答案】(1)观点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国家应对经济进行干预原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国际局势紧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失灵“乘数效应”在苏、美、中三国取得的经济奇迹【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归纳出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并结合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从国际局势、国内阶级矛盾以及自由主义政策失灵等角度思考回答【答案】(2)苏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美成立专门机构举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中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发行公债充实资本推行法币政策政府投资实业【解析】(2)依据材料“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1930年 , 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归纳苏联特点即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依据材料“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从举办公共工程以及扩大就业等角度归纳美国特点依据材料“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推行法币政策”从政府政策、政府投资以及币制改革等角度思考中国特点。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1 -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1 -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35x2=70分)1.读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B.社会主义政权建立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的干涉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3.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后人有很多评说,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A.能实施此政策是国家掌控了经济命脉B.是苏俄正确道路的选择C.因为造成工农矛盾而不得已中止D.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与发展4.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

”这种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D.提高了工人农民的觉悟5.下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C.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国情D.完成了农业集体化6.“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7.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 B.优先发展轻工业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 D.到1937年基本实现8.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

(完整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一、选择题1.1922年2月20日,列宁要求“加紧惩治苏维埃政治敌人和资产阶级代理人,由革命法庭和人民法院采取最迅速、最符合革命要求的方式加以惩治”,还要求“对共产党员的惩办应比非党人员加倍严厉”.这表明( )A.列宁对新经济政策进行理性反思B.新形式下经济领域腐败问题凸显C.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相溶性D.新政初期共产党内腐败问题严重2.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列宁(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3.1921年10月,列宁在一次集会上指出: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

该论断( )A.指明了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B.阐明了经济发展对巩同政权的重要性C.评估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政治意义D.表明新经济政策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4.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写到:“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当时的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5.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6.列宁评价某制度时说:“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该制度在当时( )A.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B.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7.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必修2:第7单元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必修2:第7单元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必修2 第7单元检测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本题考查从历史新材料、新情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目中列宁所说的“‘强攻’办法……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指的是苏维埃俄国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据此判断正确选项为D项。

【答案】 D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解析】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点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项表述错误;但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所有落后国家的最佳途径,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史实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故C项错误;计划经济在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方面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据此判断D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应为B项。

【答案】 B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比较各选项,选项A不正确,苏联改革最先从赫鲁晓夫开始;选项B错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的重工业方面进行;选项D不属于苏联改革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与经验
高一历史备课组编辑
(期末考试即将来临,请认真复习。


一、选择题(单选)
1.对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违背了农民意愿 B.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C.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D.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区别是()
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
A.十月革命时期 B.苏俄内战时期
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二五"计划时期
4.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和取消都起因于()
A.所有制改造问题 B.市场经济问题 C.农业政策问题 D.国家工业化问题5.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A.新经济政策的废除B.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
C.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D.苏联大清洗运动的展开
6.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二五”计划完成后
C.“三五”计划完成后 D.“四五”计划完成后
7.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D.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8.(2010·广东潮州文综)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9.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特别重视发展军事工业的领导人是() 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10.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1.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社会主义制度现今却不复存在,这表明()A.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
B.苏联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尖锐激化
C.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自我调节功能完全丧失
D.苏联社会主义历史暂时进入了空前的低潮时期
二、材料解析题
12.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所示人物的改革有何共同点?
(2)图三所示人物的改革与前两人相比,有何不同点?结果怎样?
(3)通过上述三人的改革,你有何启示?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答案
一、选择题(共14题,合计28分,单选)
1. D
2. C
3. D
4. C
5. C
6. B
7.B
8. C
9.C 10.A 11.C
二、非选择题(共2题,合计40分,材料解析题、问答题)
12.:
【问题解析】第(1)问结合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分析;第(2)问结合三人改革的内容分析;第(3)问结合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总结。

(1)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了。

(2)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结果陷入困境,不得不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