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发生2(修改好的)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情景导入
视频:一年四季变化的树
新课探究
(一)观察沙和豆子
沙子
豆子
新课探究
观察沙子和豆子的记录表
沙子的特点
豆子的特点
自然石经水的传染感动力持 久反复冲撞、摩擦产生的,其豆子是植物的一种果实, 成份较为复杂、表面有一定 它是黄色的,是圆状的。 光滑性,杂质含量多。 结论: 每粒沙、每粒豆的形状、大小都不尽相同,
新课探究
实验结论: 豆子和沙的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
还是豆。也就是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
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新课探究
(二)观察白糖的变化
白糖是由甘蔗和甜 菜榨出的糖蜜制成的精 糖。白糖色白,干净,甜度 高。
新课探究
实验名称 观察白糖在加热后的变化 实验器材 白糖、金属汤匙、蜡烛
当堂训练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两类。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堂训练 二、连线题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 水变成冰 弯折铁丝 铁钉生锈 压扁易拉罐 白糖溶于水中
新课探究
观察加热后白记录表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的变化
白糖
白色固态颗 会变成液态 固态黑色胶体 粒状的物体, 红色的物体, 状的物体,有焦 有糖味。 有一些香味。味,冒黑烟。
新课探究
结论: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状态、形
状等会发生改变,也会产生新的物质。
新课探究
观察蜡烛燃烧中的变化
但它们都是沙、都是豆。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3章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第3节 第2课时 氨与铵盐 (2)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3章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第3节 第2课时 氨与铵盐 (2)

(1)氨气中含有水蒸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吗?
提示 不能。浓硫酸能与氨气反应生成铵盐,应用碱石灰干燥氨气。
(2)能否将收集气体的小试管换为一带有单孔塞子的集气瓶?
提示 不能。这样瓶内的空气无法排出,收集的氨气不纯。
(3)装置中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防止氨气沿试管壁冲出与空气形成对流。
归纳拓展
子,溶液的酸性增强,所以A项正确;铵态氮肥会引起水体中含N化合物的增
多,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所以B项正确;检验 NH4+ 应使用湿润的红色石蕊
试纸,所以C项错误;石灰石与H+反应可调节水体的酸碱性,所以D项正确。
方法点拨检验NH4+的答题规范
(1)实验操作:取少许待测液或晶体置于小试管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微
提示 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焐热烧瓶,NH3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
内的气体,NH3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
归纳拓展
1.氨气的喷泉实验
实验装置
现象
烧杯中的溶
液由玻璃导
管进入烧瓶,
形成美丽的
喷泉,烧瓶内
液体呈红色
产生现象的原因
能够形成美丽的喷泉说明
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
的压强迅速减小,烧杯内的
第3章
第2课时 氨与铵盐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03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1.通过对固氮反应的分析、氨气的转化与生成的实验探究以
及浓硝酸性质的学习,认识氨气、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质以及典型的实验现象,能书写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

(修改稿2)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春牛

(修改稿2)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春牛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春牛黄上贵李宗汉李奕斌春牛源考:远古时就有“跳马”的祭春习俗,寓意万物新生,祈愿健康繁盛。

这习俗主要有审老爷、笞老爷、烧老爷等仪程。

其中的“老爷”,在客家群居地,因为敬牛图腾而由“牛”替代。

这祭春仪式,也因此俗称“鞭土牛”。

“鞭土牛”,是在立春前一日,于县衙大门内设芒神和土牛,立春时刻一到,所有职官齐拜芒神。

随后,各执春枝鞭“牛”三巡,边打边颂“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大人连升,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万民迎春”。

鞭毕,由众衙役将其打碎,寓“辞旧迎新”之意。

这土牛,后来因司春祭春,又称“春牛”。

传至汉代,在仪式中增加了两个“土像人”(戴假面具的人),一男一女,分立土牛(春牛)两旁,手执耙锄,会拟田间耕作,由此而开为祭添演之风。

清朝顺治年间,作为地方官府祭春形式的“鞭土牛”上升为国家正式祭祀仪式,为祭而演的仪式流程更为繁缛。

清顺治十一年(1654),皇帝颁旨,钦定每年仲春亥日行耕作礼。

当日,由户部、礼部尚书和顺天府尹预先备好耒耜和种子,皇帝祭过天地,立于耕地之南,由随耕的户部尚书执耒耜、府尹执鞭,侍应皇帝扶耒三推开礼,其后由随耕的府丞捧青箱、户部尚书播种、耆老跟随动作。

开礼后,皇帝君临耕台南面而坐,亲监王以下官员按官品次序一一行耕作礼。

继续由尚书执耒、府尹执鞭,三王五推,九卿九推,府尹官属执青箱播种,耆老跟随动作,三十农夫执农具随行。

上堡舞春牛:伴随客家南迁,“鞭土牛”开始扎根上堡,数百年来,代代传承。

上堡客家人在亦祭亦演中,结合梯田耕作生活与文化,突出了渔、樵、耕、读闹春的演绎与说唱,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加入了“管家”、“算手”等角色的掺和,是典型的社会生活写照;有时还间以《八仙过海》、《鹊桥相会》、《刘海砍樵》等民间故事桥段,与生动的民间文艺融合。

使最初的“鞭土牛”祭春仪式,在岁月荏苒中,经过长期的创新积淀,逐渐演变成了把生活浓缩为艺术、升华为文化的魅力“舞春牛”。

六年级科学下《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案_7

六年级科学下《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案_7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是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

所以,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必须指向科学概念的建构,发展学生的思维。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的“5E”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教学模式。

它有五个环节: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

它“巧妙地将科学教育标准结合到探究式教学之中”。

二、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

内容标准:1. 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5~6年级: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镑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本课教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知道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的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产生。

三、教学策略5E教学模式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第二学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他们的思维发展也是有一定的方向、轨迹和过程的。

首先对于混合沙和豆子的结果,绝绝大部分学生早已熟知是没有明显变化的,这个实验难以达到激趣的目的;其次学生从沙和豆子的混合、分离实验到加热白糖的实验,思维跳跃较大,过渡不自然。

所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了让整个教学活动结构性更强,连贯性更好,对比性更明显,我对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实行了调整,设计了捣碎冰糖这个符合他们学习兴趣和思维特点的观察活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习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习题
参考答案
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
16.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17.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8.有快有慢状态、形状、大小产生了新的物质
19.没有;物理
20.物理化学
21.新物质
22.没有;物理变化
23.物理变化
24.物理变化;新物质;化学变化
三、选择题
31.下列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水变成冰B.鸡蛋放进醋中C.河水流淌
32.番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是( )。
A.碘酒B.番薯C.既不是碘酒,也不是番薯
3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把易拉罐压扁B.水结冰 C.铁钉生锈 D.气球爆炸
34.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化学变化:铁生锈、纸张燃烧、以粮食为原料酿酒、石灰遇见盐酸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等。
七、
56.半透明、微臭、白色固体;石蜡熔化,蜡烛顶端、烛心底部周围有无色液体, 有黄色的火焰;烛心周围有白烟上升,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有;有
57.加满水
58.C
59.体积
14.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不是发生化学变化,就是发生物理变化,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15.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二、填空题
16.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___________,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___________,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___________又发生___________。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作业

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作业

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作业第一节我们身边的物质日期:。

1、因为我们摸不到空气,所以它不是物质。

()2、火焰和声音都是物质。

()3、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变化。

()4、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5、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6、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

()7、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8、世界上存在着不变的物质。

()9、空气、水、火、电、声音等也是物质()二、选择题1、在下面几种变化中,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是()A、火柴燃烧B、粉笔磨成粉末C、铁钉生锈D、在马铃薯片上滴碘酒2、下列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是()A、粉笔写字变小了B、铁生锈C、易拉罐被压扁3、在下面几种变化中,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是()A汽油燃烧 B铁皮做成铁桶 C铁炼成钢4、像易拉罐压扁、木头碎裂、玻璃碎裂、折纸这样的变化是()。

A、没有产生新的物质B、产生新的物质5、世界是由()构成的。

A、细胞B、物质C、金木水火土等地:。

日期:。

第二节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日期:。

一、判断题1、用蜡烛加热白糖时既会发生物理变化,也会发生化学变化。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

()3、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4、物质变化的速度基本一样。

()5、物质形状、状态、体积和位置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二、选择题1、冰融化成水属于()。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2、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烛油。

这种变化属于()。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能观察到的现象是()A.只变成液态的糖B.先变成液态的糖,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C.先变成水,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5、沙子和豆子混合后再分离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豆子上沾有沙子,豆子发生了变化B、豆子和沙子都发生了变化C、豆子和沙子都没有发生变化等地:。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年级下册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伴随的反应(教师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年级下册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伴随的反应(教师版)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伴随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米饭为何变甜:因为米饭里含有淀粉,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产生了甜的物质糖。

(化学变化)2、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紫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类别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4小苏打:白色、无味、粉末状固体。

白醋: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

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气体+新的液体(化学变化)现象:1、产生气泡,有“嘶嘶”声。

2、锥形瓶外壁有点凉。

3、锥形瓶底部有白色粉末。

4、瓶子里还有无色透明的液体。

把点燃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马上熄灭。

二氧化碳:无色气体,比空气重,能使火焰熄灭。

5、铁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个观点?颜色手感声音气味是否易脱落间隙是否导电铁银白光滑尖、高无否无是铁锈红褐色粗糙低、沉臭是有否6、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1、涂矿物性油、油漆或者烧制搪瓷、喷塑2、烤蓝:使铁制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而稳定的氧化膜3、电镀、热镀等方法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4、改善金属的本质:如在铁制品中加入镍和铬制成不锈钢就可以防锈。

5、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7、探究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确定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

实验猜想:铁在水和氧气的共同参与下使铁生锈。

实验器材:3只同型号试管,3枚同规格的经过打磨除锈的铁钉或者全新的铁钉,蒸馏水、食用油、盐水(蒸馏水+食用盐),干燥剂(硅胶),电吹风实验步骤:1、将3个试管洗净,用电吹风烘干。

教科版科学最新六下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最新六下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由两个实验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用观察结果作为证据进行判断。

这两个实验中,沙子和黄豆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白糖的炭化。

学生就是通过这种“不变”与“变”来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逐步具备了一些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而本课主要接触沙子、黄豆与白糖,这是他们熟悉的物质,需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的经验进行学习。

认识到一是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二是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通过分离沙子和豆子以及用蜡烛给白糖加热,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促进学生们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课件20(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课件20(2022新版)

白砂糖+白醋
食盐+白醋
小苏打+白醋
探索
(播放资源 观察气体的变化)
探索
混合白醋和小苏打,怎样收集产生的气体?
白醋
小苏打
密封袋
探索
怎样收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体呢?
收集气体方法:
①取一个密封袋,在里面装入五滴管白醋 ②将装有小苏打的瓶盖小心地放入密封袋中 ③尽量排出袋内的空气,封好密封袋的封口,
然后将瓶盖翻到,让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④仔细观察现象。
探索
(播放资源 白醋混合小苏打)
研讨
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这种气体有什 么特点?和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把二氧化碳通入 到澄清石灰水中,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仅占0.03%,但它与人类的关系却非常密切。它是一种 工业原料,可以用在制纯碱、尿素、糖和汽水等工业上。它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 可缺少的原料,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新鲜空气;适 当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2.产生气体的变化
聚焦
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伴随了哪些现象?
烧开的水
慢慢融化的冰块
物理变化
生பைடு நூலகம்的铁锅
咬过后久置的苹果
化学变化
聚焦
物质发生变化时,发生了哪些现象?
探索
如果用水和白醋分别与它们混合,会发生什么 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索
第一组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保藏容易腐败的食 品,也可以人工降雨。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2)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2)




5.从第一组中选择适当的词语的序号填入第二 组的空格中: 第一组:(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2)木炭可以 燃烧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 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4)水加热变成 水蒸气 (5)木炭是灰黑色固体 第二组:①属于物理性质 (5) ; (2) ②属于化学性质 ; (4) ③属于物理变化 ; (1) ④属于化学变化 ; (3) ⑤属于化学现象 。
/ 配资门户
处扔啊/再说咯/就算是您别睡觉、别歇息/爷今天晚上过来咯/您让爷睡哪儿啊?/月影别提他还好/壹提他/立即点燃咯水清の满腔怒火/当即就像炸响咯壹各弹药库壹般:/爷睡在哪儿关我啥啊事情/爷爱睡哪儿就睡哪儿//至此月影才 算是恍然大悟/昨天晚上她之所以挨咯水清那壹通别分青红皂白の训斥/以及今天早上突然吩咐将里间屋の所有东西包括床/全部统统扔掉/那壹切の壹切/全是因为王爷/壹定是昨天晚上王爷来咯之后/没什么见有水清/于是没什么留下 来/去咯别の主子の院子/将她家仆役气着咯/对于那各结果/月影虽然也很是替水清抱别平/别过心中也有些许の安慰/毕竟她家仆役如此在意王爷の行踪是壹件大好事/总比以前对他漠别关心要强多咯/再说咯/王爷又别是只有她家仆役 壹各诸人/虽然月影也格外盼望着他只专宠水清/对别の诸人连看都别看壹眼才好/可是别要说王爷是天皇贵胄/就算是普通の大户人家/但凡是有妻有妾の男人/怎么可能娶壹堆妻妾/而只专宠壹人呢?第壹卷//第1124章/常情月影虽然 只是壹各丫环/但是在王府里当差那么多年/她自己在别断地成长/她の人生观、世界观也在别断地修正、变化/在月影看来/整各王府里有那么多の主子/她家仆役就算是千好万好/也别可能永远只她壹各人与王爷过二人世界/那是客观 规律、人之常情/水清以前别也是壹直那么教导她月影の吗?怎么壹到自己真正遇到那种事情の时候就全都忘记咯呢?再说咯/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物质。

时间、思想不是物质。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4.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没有明显变化,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也很重要。

6.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产生光、热、烟,是化学变化。

7.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糖,属于物理变化;后来白糖沸腾燃烧,产生火、光、热、烟、碳、气等新物质,属于发生化学变化。

8.品尝米饭时,刚开始没有甜味,咀嚼一会儿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与唾液混合,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9.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蓝黑色、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

属于化学变化。

10.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1.食物发生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酱油拌饭。

生成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

12.淀粉含量较多的食物:谷类、面类、根茎类、豆类等粮食类食物。

如:米饭、面包、番薯、马铃薯、毛芋、玉米、大豆等。

13.淀粉含量较少的食物:蔬菜中的叶菜类、水果等。

如:青菜、萝卜、洋葱、西红柿、桔子、西瓜等。

1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会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

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15.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无色透明,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件 (2)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件 (2)

水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 的液体,但在通电条件下 能生成氢气和氧气。你能 对它的这些性质进行分类 吗?如何划分?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 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 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 性等。 2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物质生11液态的水液态的水12蓝色颗粒状的胆矾蓝色粉末的胆矾13蓝色的胆矾溶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14颗粒状石灰有水蒸气放出遇冷变液由颗粒状变粉末有蓝色沉淀生有气泡放出和石灰水变浑浊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有新物质生成有无新物质状态改变形状改变现象
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 稳定性、酸性、碱性等。
如:
1、冷饭会变馊 2、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3、蜡烛可以燃烧 4、镁条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以燃烧 5、汽油易挥发
有关物质性质的下列叙述中,哪些 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1、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 物理性质 2、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物理性质 3、铁丝放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化学性质 4、汽油会挥发 物理性质 5、铁丝可以燃烧 化学性质 6、铜能导电 物理性质 7、铜一般呈红色 物理性质
小结: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无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 来的性质。
2、化学性质: 物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谢谢!
有无新物质
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现象: 状态改变、形状改变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
化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将对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下是主要内容: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改变的过程,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

- 化学反应具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等特征。

2. 化学反应的类型
-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反应生成一个化合物。

- 分解反应:一个化合物分解成多个物质。

- 双替换反应:两个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交换位置。

-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反应。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 化学方程式用符号表示化学反应,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 化学方程式需要平衡,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要相等。

4. 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
- 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 放热反应:化学反应放出热量,温度升高。

- 吸热反应:化学反应吸收热量,温度降低。

- 可逆反应:既可以放热又可以吸热的反应。

5.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影响因素
-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6. 化学平衡与化学平衡常数
- 化学平衡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后反应停止。

- 化学平衡常数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比的稳定值。

以上为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您的研究有帮助。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 复习题二(物质变化)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 复习题二(物质变化)  教科版
16.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铁片没有空隙,铁锈上有小孔B.铁片比较光滑,铁锈比较粗糙 C.铁片不能导电,铁锈能导电D.铁片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17.比较铁与铁锈的区别,做了敲击实验、导电实验和磁铁吸引实验三个实验,
这三个实验是( A )
A.对比实验B.探究实验C.控制变量法D.累计放大法
9.用(筛网分离混合物 )方法分离沙和豆子。 10.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
11.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晶体 ),溶于( 水
);白醋
是一种(无色的液体),由于含有醋酸,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12.我们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是凉凉的,说明小苏打和白醋的反
应是( 吸热反应 )。
1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沉在杯子里,说明 ( 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 )。
A.油里B.水中C.湿润的空气中D.干燥的空气中
20、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 C )的。 A、白色 B、无色 C、蓝色 21、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能看到的现象是( B、C ) A、产生大量气泡 B、溶液变颜色 C、铁钉上有物质附着 22、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发生的变化属于( B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颜色变化
A. 涂上油漆
B. 放在干燥处
C. 一半放人水中 D. 完全放入食用油中
26.在车、船的表面刷油漆的目的是( A )。
A. 防止钢铁生锈且美观
B. 增大硬度,防止撞坏
C. 增大厚度,防止磨损
D. 减少的光辐射的热量
27.铁制菜刀在下列情况下发生锈斑的程度由重到轻是( D )。
①切酸菜后放置 ②切完菜后洗净擦干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020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培优提高”秋季班讲义(十)物质的构成质量的测量

2020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培优提高”秋季班讲义(十)物质的构成质量的测量

2020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培优提高”秋季班讲义(十)物质的构成、质量的测量一、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中的一种。

分子很小(比细胞小的多,例如甘蔗的细胞中液泡中的细胞液中有很多个水分子和蔗糖分子),只有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不是唯一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1、分子之间有空隙(1)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证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

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2)固体分子之间.液体分子之间和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且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小,而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大。

(3)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说明冰分子间空隙大,水分子间空隙小。

酒精与水的混合芝麻与黄豆的混合(类比)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1)扩散: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外一处的现象。

喷香水实验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铅片与金片相互渗透(2)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中有空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

分子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飞扬的灰尘,是物体运动的结果(布朗运动)。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固体要用力才能弄断,胶水可以粘贴物体。

(2)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质量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和温度改变而改变.(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还有几个其他的常用单位,如吨(t)、克(g)、毫克(mg)。

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三、质量的测量测量质量的工具有杆秤、台秤、电子秤、磅砰、天平等,实验室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是托盘天平。

1.托盘天平(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2)天平的使用方法①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3.观察混合前的沙和豆子。

要求:(1)把杯中的沙和豆子分别倒少量在白纸上,仔细观察、描述它们的特点。

(2)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沙的特点豆子的特点4.交流讨论: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各有什么特点。

5.实验一:混合沙和豆子。

要求:(1)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进行混合、搅拌。

(2)观察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和豆子是否发生变化。

6.交流讨论: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和豆子发生了变化吗?要求:(1)声音洪亮(2)描述细致、全面7.实验二:分离沙和豆子。

要求:(1)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2)将分离后的沙和豆子与原来的进行比较、对照。

8.交流讨论:混合豆子和沙后,两者有没有发生变化。

进行观察?3.指导学生观察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并记录它们的特点。

4.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各有什么特点。

5.提问:混合杯里的沙子和豆子,它们是否会发生变化?指导学生混合、搅拌沙和豆子,并观察实验现象。

6.组织讨论: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它们发生了变化吗?7.指导学生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并与原来的沙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

思考:豆子和沙有没有发生变化?8.全班交流汇报:混合豆子和沙后,两者有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混合沙和豆子的活动,发现实验前后豆子和沙形态发生细微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改变,从而认识到混合沙和豆子没有产生新物质,并意识到“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环节二:观察白糖的变化(指向目标2)学生活动21.观察加热前白糖的特点,并记录在表格第一列中。

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白糖加热前预测加热后的变化形态颜色气味新的发现蜡烛发生什么变化?2.说一说白糖的特点。

要求:(1)声音洪亮(2)描述细致、全面教师活动21.指导学生观察白糖的特点并记录。

(形态、颜色、气味)2.交流汇报:白糖的特点。

易燃品的安全操作规程(3篇)

易燃品的安全操作规程(3篇)

易燃品的安全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安全操作规程,以保证易燃品的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置过程的安全,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易燃品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置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本规程中所称的易燃品,是指易在常温下遇到明火、静电火花、摩擦、冲击等外力作用下着火或引起爆炸的物质。

第四条易燃品的安全操作包括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置的方方面面,应当综合考虑物质特性、操作环境和安全要求等因素,制定具体的操作措施。

第二章生产操作第五条在易燃品生产操作中,必须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和标准规定的程序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操作指南。

第六条生产车间应当配备专业的消防设施,如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门等,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七条生产车间应当保持干燥清洁,杜绝易燃物品的堆放和杂乱布置,以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第八条生产操作中严禁酒精类和其他易燃物品的乱倒、乱扔、乱堆,严禁使用明火,必要时应采取防爆措施,并使用防静电工具和装备。

第三章运输操作第九条运输易燃品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使用符合标准的运输工具和容器,并符合安全运输要求。

第十条运输易燃品时,必须保证货物的安全固定和防滑,避免摇晃和碰撞,防止因为运力不足或越限运输导致的危险事故发生。

第十一条运输途中严禁吸烟、用火、抛撒杂物,严禁与易燃品同时乘坐,禁止露天停放易燃品,必要时应提前通知相关单位和车辆周围人员。

第四章储存操作第十二条易燃品的储存应当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室内储存必须符合防火要求,室外储存必须设有防雨棚和防雷设施。

第十三条易燃品储存地点应当远离明火、热源和静电生成地点,应保持干燥通风,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

第十四条易燃品在储存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定的分类和安全距离进行防火隔离,并采取防静电措施,防止静电引起的火灾事故。

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奖惩办法(3篇)

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奖惩办法(3篇)

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奖惩办法施工现场材料保管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它涉及到材料的安全、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

为了规范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工作,可以制定奖惩办法,以激励和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奖惩办法:奖励制度:1. 完成材料保管任务的优秀个人或班组可以给予物质奖励,如奖金、奖品等。

2. 完成材料保管任务的杰出个人或团队可以给予荣誉称号,在公司内进行表彰和宣传。

3. 在公司内设立材料保管优秀员工的榜样,每年评选一次,并给予一定的奖金或福利待遇。

惩罚制度:1. 擅自挪用施工现场材料或盗窃材料的行为,可以给予严厉的处罚,如解聘、追究法律责任等。

2. 对于处理不当、浪费、损坏施工现场材料的个人或班组,可以给予相应的警告、扣发工资、停职等处罚。

3. 违反材料保管规定,并导致工程延误、质量问题等严重后果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如停职、罚款、工资降级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执行奖惩制度时,要有明确的标准和合理的程序,且奖励和惩罚要公正公平。

同时,要加强对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工作的指导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奖惩办法(二)施工现场材料保管是工程项目中的重要环节,对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质量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工作,提高施工现场材料保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制定了材料保管奖惩办法,以保证施工现场材料的安全、有效管理。

下面是一个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奖惩办法的范文,供参考。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工作,提高施工现场材料保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单位的所有项目部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工作。

第三条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工作应遵循材料管理的原则,即“一方面保证施工进度,另一方面保证材料质量和安全。

”第四条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工作应坚持“保密、规范、透明、公正”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执教:大塘镇里中小学王乾会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
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
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
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准备
每组一杯沙子,一杯黄豆,三张白纸,一支蜡烛,一盒火柴,一个勺子,一小包白糖,一个筛网,一张实验记录表,一张实验报告单。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喜欢研究科学文化吗?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世界。

我们知道世界了是由物质构成的,还知道了物质总是在不停的发生变化的。

请看这根铁丝,我一弯折,它就发生变化,而我不管怎么扭、弯,这根铁丝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铁丝的形状。

(师出示一张纸:撕成两半,举半张纸问)“这是
不是纸呢?”跟原来的纸相比,只是什么不同(大、小)又把这张纸烧了,问:这是不是纸了?(不是了,已经燃烧成灰了。

)那这些物质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呢?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实验来仔细研究这些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观察物质的变化
(一)出示沙和豆子
1、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只给你沙和豆子,它们在怎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变化?(生:混合)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否发生了变化?(生:把混合后的沙和豆子与混合前的做个比较)
师:所以能否将给你的沙和豆子都混合了?(生:不能,得留一些)
师:那我们在混合前分别倒一些沙和豆子在白纸上,观察并记录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好吗?
师:我们把杯里的沙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子会不会发生变化。

你的猜测是怎样的?
师:能有办法看得更清楚些吗?(用筛网分离观察)
2、师评价,学习“记录表”
(二)出示蜡烛和白糖
1、师:蜡烛和白糖在怎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变化呢?(生:加热)
2、师:你能学习前面的观察方法,来说说如何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吗?
(生:先观察白糖的特点,然后预测白糖加热的变化,再给白糖进行加热,观察白糖加热过程中和加热结束后的变化。


3、师:白糖加热比较危险,老师在这儿要给大家个提示(出示“友情提示”,请学生阅读)。

4、师:不要忘了在实验操作中做好记录(出示“记录表”)
(三)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变化
1、领取实验材料,分组实验(依次领取)。

2、观察物质前后的变化,做好记录。

(四)反馈实验记录,交流讨论
1、沙和豆子混合与白糖加热的变化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没有?(沙和豆子混合没有明显变化,而白糖加热变化明显)
2、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东西还是原来的白糖吗?说明了什么?(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

)板书:产生新物质。

而01沙和豆子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沙还是沙,豆子还是豆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沙和豆子混合没有产生新物质。

)板书:不产生新物质
3、判断:看图,说说这些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它们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师: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体积、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如:沙和豆子混合等。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如加热白糖等。

2、其实,在加热白糖中,还有一些物质发生了变化,你留意了吗?(学生举例,并说说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你还能举出我们身边哪些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四、课外延深
1、讨论:白糖加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
(1)把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结论: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也可以这么说,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在以后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一些物质,看它们发生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形状
没有明显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物理变化大小
状态
……
颜色
有明显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化学变化发光发热
……
在长时探究中构建科学概念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教后反思
农村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汇报课早就得到通知,殊不知本学期进行得这么早,并且还确定了主题为“长时探究”。

在经历了一番斟酌后确定了所上的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材上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一是混合沙和豆,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知道沙和豆混合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即物理变化;二是加热白糖,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知道白糖加热产生了新的物质。

为了体现本次活动的主题,让学生通过长时间的探究,在探究活动中自主建构起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科学概念,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个整合,将两个探究活动放在一起,这主要是趋于两种考虑:
一、学生的科学观察活动早在三年级开始学科学时就已经在培养了,作为一个六年级学生来讲,对于这样的观察已经轻车熟路了,通过整合让他们有更充裕的观察探究时间。

所不同的是,本课的观察要求学生学会留样观察,通过与样本进行比较,总结出物质变化的特点,这一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引领。

但在学生实际观察中,我发现还是有部分学生或小组对事物特征的观察比较片面,不能从多角度去观察,从而影响到了观察与探究的进度,造成在“混合沙和豆”上的观察时间过多,而在“白糖加热”上的观察时间过少。

二、本课的科学概念“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既然需要区别,那就应当让学生在观察探究活动中去比较、去发现。

通过整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充裕的比较与发现的时间,让他们探有所得。

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自主实验驾驭上出现了偏差,消耗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学生“比较”得少了,虽然通过实际图例(ppt)让学生比较,但时间有限,这个过程也就匆匆过去了,以致于科学概念的建构缺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而且,对于白糖加热中出现的更多的实验现象没有能够展开探讨,这对于概念的建构显然是不利的。

通过这次教学展示,让我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对我改进教学受益非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