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16dce8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8.png)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脚下的大地,再到我们使用的各种物品,无一不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而要深入理解这些物质,就需要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大类。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比如说颜色,一块黄金是金黄色的,一块铁是银白色的,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就是它们的物理性质。
再比如状态,水在常温下是液态,而当温度降低到 0 摄氏度以下时,就会变成固态的冰;温度升高到 100 摄氏度以上时,又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还有气味,酒精具有特殊的气味,而汽油也有其独特的味道,这些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另外,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也都属于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这就反映了铁的化学性质。
氧气能够支持燃烧,氢气具有可燃性,这些也是化学性质的体现。
化学性质还包括物质的稳定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等。
了解物质的性质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说,在选择建筑材料时,我们需要考虑材料的物理性质,如强度、硬度、耐腐蚀性等,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性。
在化学工业中,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则有助于设计合理的生产流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同样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比如水的蒸发,只是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其本质还是水分子,没有新物质生成。
再比如铁块被压制成铁片,形状改变了,但仍然是铁这种物质。
物理变化往往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化学变化则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像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这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铁生锈生成了铁锈,食物腐败变质,这些都是化学变化的例子。
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9d3d82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5.png)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出多样的变化。
本文将从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固有的特点和属性,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用来描述物质在物理条件下的特征的,它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进行判断。
首先,物质的质量是指物质所固有的质量大小,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之一。
其次,物质的颜色是物质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和吸收特性的反映。
再次,物质的硬度是物质对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另外,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是物质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发生相变的温度。
最后,物质的电导率是物质对电流通过的能力,这是物质电子结构和组成的重要表现。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它们通常需要改变物质的组成才能观察到。
首先,物质的可燃性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燃烧产生热、光、气体等现象的性质。
其次,物质的氧化性是物质与氧气或其他物质接触时发生氧化反应的能力。
再次,物质的还原性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通过失去氧或获得电子而发生还原反应的能力。
另外,物质的酸碱性是物质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指数,反映了物质对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的能力。
最后,物质的稳定性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分解、腐蚀或变质等不可逆反应。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性质或组成的改变。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在不改变物质的组成的情况下,物质的形态、性质或状态发生变化。
例如,物质的相变是指物质在温度或压力改变的条件下,由一个物相转变为另一个物相。
另外,溶解是指将一个物质溶解到另一个物质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还有,物质的形状改变也是物质的物理变化,例如物体的形状可以通过拉伸、压缩和变形等方式改变。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35b8f3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e.png)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其性质与变化是自然界和化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物质的性质包括各种性质,例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一、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在不改变化学组成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测量可以获得的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形状、质量、密度等。
例如,铁的物理性质包括金属光泽和导电性。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观测。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称量物体的质量,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以及使用密度计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这些物理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物质,并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显示出的性质。
它反映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及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例如,氧气和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这是铁的一种化学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观察和研究。
化学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产生新的物质。
通过观察产生的气体、固体或溶液的变化,可以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通过物理手段引起的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外观或状态。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融化、沸腾、凝固等。
物质的物理变化通常是可逆的,可以通过逆过程恢复原来的性质。
例如,将水蒸发成水蒸气是物质的物理变化,而将水蒸气冷却后再凝结成水的过程是其逆过程。
物质的物理变化与能量的转移密切相关。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过程中,物质发生了化学组成和性质上的变化。
化学变化会生成新的物质,并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常见的化学变化有燃烧、腐蚀、酸碱中和等。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不可逆的,不可逆过程中物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无法通过简单的物理手段恢复原来的性质。
例如,木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2e2ae5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3.png)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其性质的不同决定了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行为与变化。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原因。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下面将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性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其中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例如,铁的物理性质包括铁的灰白色、坚硬、密度较大等特点,而水的物理性质则包括无色、透明、不可压缩等。
2. 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铁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而生锈,氧气与可燃物质相遇时能够引发燃烧反应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反映出物质的化学反应活性与化学稳定性。
3. 物质的生物性质物质的生物性质是指物质对生物体所产生的影响与相互作用。
例如,食物的味道、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等。
生物性质的研究对于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而表现出的性质的改变。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态的变化以及化学变化两个方面。
1. 物态的变化物态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前提下,由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例如,水可以由液态变为固态(冰)或气态(水蒸气),这是由于温度或压力的改变所导致的。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原有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并且往往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例如,氢气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分子,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三、物质变化的原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原因主要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关。
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式。
物质的微观结构包括原子、分子以及化学键等。
1. 原子与分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不同元素的原子或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物质的性质的差异。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43c9719866fb84ae45c8d52.png)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金刚石加工成首饰等。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拓展:有些物理性质可通过仪器定量测量,如熔点、沸点,密度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规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说明物质的性质。
(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6)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有上述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
(7)注意点:①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②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是电能转变为光能和热能,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③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自行车车胎的爆炸为物理变化,火药爆炸为化学变化。
2.判断与识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和识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反正,则不是化学性质,而是物理性质。
(3)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体现。
在汉语中表述中常用可以、易、会、能等词来描述。
如铝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铝箔能燃烧属于物理变化;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水能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97ccc6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b.png)
例题6: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
是 (A )
A. 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 用明矾净化水 C. 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 腥味,增加香味 D. 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 色斑迹
6
例.下列变化:①煤干馏; ②从煤油中提取苯和苯的同系物; ③溴水中滴入CCl4,振荡后褪色; ④制肥皂后期加入NaCl得肥皂; ⑤加热NH4Cl固体,在试管上部又出现白色晶体; ⑥纯碱晶体风化,
1.物理性质: 物质不经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由肉眼可观察的:颜色、状态、 光泽、晶形、挥发性
如:(1)可由感官直接感知的 由鼻可嗅到的:气味
由舌可感到的:味道
(2)需要仪器测知的: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 导电性、传热性、延展性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热稳定性、可燃性、化
合价等。
3
(二)物质的变化
4
常见的物变:气化、液化、凝固,升华、凝华,金属导电,
焰色反应,胶体凝聚、电泳、布朗运动、丁达尔现象,蒸馏、 分馏、结晶(不带结晶水) 、萃取、吸附、盐析,汽油去油污等。
常见的化变:分解、化合、复分解、置换,氧化还原,电解
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电解,水解,风化(结晶水合物或岩 石) 、催化、歧化、钝化、炭化、皂化、酯化、(热或催化)裂 化、硝化、磺化、氢化、硬化、硫化(橡胶) 、老化 、 同素异 形体转化、水化,水合,干馏(木材或煤) ,自燃,脱水,变性 (蛋白质) 、取代、加成、消去、聚合,热碱液去油污等。
核素符号:
14 6
C
27 13
Al
S 32
16
价标符号:
课题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f1d1cfe35ef7ba0d4a733b4b.png)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教学法
教具准备:
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烧杯、药匙、研钵和杵等
药品:水、稀盐酸、大理石、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由此可见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而观察实验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注意:出现上述现象不一定就是有化学反应发生。如:电灯发光、发热;气态氧变成液态氧,颜色从无色变成蓝色(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酒精挥发、 碘升华、 食盐溶于水
物理性质:物质不用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教学内容
课堂随笔
课题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基本概念。
2.在关于物理性质的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它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无色、无味、气体
不能支持燃烧
【思考】你能区分两瓶无色气体是氧气或二氧化碳吗?
提示:用燃着的木条区分
物理性质:物质不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判断一种性质是不是化学
性质和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是一致的,都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若有新物质生成,则此变化是化学变化,那么在此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详解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8467956561252d380eb6ee9.png)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
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
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一、基本概念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
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
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知识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4abb1e422f60ddccdb38a049.png)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总结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水变成水蒸气、汽油挥发、蜡烛受热融化等。
(2)基本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一般是状态的变化。
2.化学变化(1)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木材的燃烧、铁生锈等。
(2)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通常伴随的现象:化学变化常常伴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的变化等。
要点提示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误区警示物质的变化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但现象不能说明该变化是哪种变化,只是帮助我们判断变化是否发生,如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
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例如锅炉的爆炸,轮胎的爆炸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3.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误区警示不要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混为一谈,如有的同学认为“碳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
性质一般描述为:“某物质能(或者‘会’‘易’‘可以’等)怎样”,而变化一般没有上述字眼,因此“碳能在空气中燃烧”是碳的化学性质。
(1)熔点和沸点①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把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液体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②特点:熔沸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在压强一定的条件下,一种物质的熔沸点是一定的。
③几种常见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强下)(2)密度①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98bb69e8e009581b6bd9ebfb.png)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 物质在化学变
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 化中表现出来
质
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通过化学变化
或仪器测知
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 可燃性,还原 熔点,沸点,硬度, 性,氧化性, 溶解性,挥发性等 稳定性等
练一练
▪ 下列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 性质?为什么?
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
▪ 1、熔点和沸点 熔点:物质的熔化温度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压强:物体在单位体积上受到的压力
▪ 2、密度 密度: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物质用途和性质的关系
用途: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 体现↓↑决定
性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体现
用途
性质
决定
三、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 物质的变化:可在表达上加后缀 “了”,表示某种变化已经发生。如: 纸张燃烧——纸张燃烧了,瓷碗破 碎——瓷碗破碎了等。
▪ 物质的性质:描述时,常在表达中有 “能、能够、可、可以、会”等意愿 动词存在,表示物质具有某种能力。 如:纸张能燃烧、瓷碗会破碎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
物 分子不变,
质 变 化
没有新物质 生成
化学变化
分子改变,有新物 质生成,化学变化 又称为化学反应。
表现出
物理性质
体现于 不需要发生化
学变化就表现 物 出来的性质 质
性 质
表现出 体现于
化学性质
必须发生化学变 化才能表现出来 的性质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核心素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核心素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e2e7c2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b.png)
化学核心素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核心素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通过对物质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其变化过程。
本文将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两个方面来介绍化学领域中的核心素养。
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通过观察和测量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和鉴别。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参与化学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这些性质反映了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3.物质的结构性质物质的结构性质是指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和组成。
例如,物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都属于结构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我们可以揭示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性质变化的原因。
二、物质的变化1.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其物理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
例如,物质的相态变化、溶解、沉淀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这种变化是可逆的,物质之间没有新的化学键的形成或断裂。
2.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的过程。
例如,物质的燃烧、氧化、还原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物质之间新生成了化学键,形成了新的物质。
3.物质的能量变化物质的变化过程往往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例如,化学反应时释放出的热量属于放热反应,而吸收热量的反应则属于吸热反应。
能量变化是化学变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化学反应规律的关键。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1.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是化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亲自动手,我们可以观察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培养实验技能可以增强我们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科学。
化学中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化学中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a18822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7.png)
化学中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化学领域中,我们常常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物质性质和变化,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具有的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物质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到,并且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例如,金属可以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而非金属则通常为绝缘体。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物质与其他物质进行反应来观察和测量。
例如,铁可以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铁的氧化物。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研究和理解化学反应的基础。
二、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表现出一种或多种物理性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原物质可以通过逆向的过程回到其原来的状态。
例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时,形成了冰,但其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参与化学反应时其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无法通过逆向的过程将物质还原为其原来的状态。
例如,当木材与氧气发生燃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木材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
三、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应用1.材料选择了解物质的性质有助于在工程和材料科学中选择合适的材料。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耐久性。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选择具有良好耐候性的材料可以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药物研发药物研发需要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通过研究和分析化学物质的性质,科学家可以发现具有特定效果的药物分子,并进一步优化它们的性质,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3.环境保护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性质和在环境中的行为,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中考化学复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点
![中考化学复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9cd0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1.png)
中考化学复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中考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没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2.物质的性质分类:-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测定,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如颜色、密度、相态等。
-化学性质:与物质的内部结构和组成有关,只有进行化学反应才能观察到,如燃烧、腐蚀等。
3.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来测定:-外观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
-物理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如与酸、碱反应等。
4.溶液的性质:-酸性溶液:含有酸性物质(如盐酸、硫酸等)溶解的溶液,可以与碱反应。
-碱性溶液:含有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溶解的溶液,可以中和酸。
-中性溶液:pH值为7的溶液,如纯净水。
二、物质的变化1.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物质的组成不改变,如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如燃烧、腐蚀等。
2.化学变化的特征:-能量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气体释放:气体的释放是化学变化的一个常见特征。
-颜色变化:物质的颜色发生明显改变。
-沉淀生成:在溶液中生成的新沉淀。
-火焰的产生:在燃烧反应中可以观察到明亮的火焰。
3.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发生前后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
-生成物:反应结束后生成的物质。
4.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平衡反应:反应物的摩尔数和生成物的摩尔数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变。
-配平方程式:使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之间的比例关系相等。
5.常见的化学反应:-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初三化学预科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初三化学预科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4c300a589eb172dec63b749.png)
二、知识讲解考点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实验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2[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观察胆矾发生的变化。
研磨后【思考】实验1、2(1实验3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得到硫酸铜溶液。
【现象】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实验4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思考】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1)化学变化的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思考】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讨论:(1?(2分析:不一定。
化3、4中,胆矾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①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②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③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401823c4b14e852458fb57df.png)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2.物理变化的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二、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例如:木柴燃烧、铁生锈等.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1)有其它物质生成.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2)常伴随能量变化. 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化学反应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沉淀,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但有这些现象发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注: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2)联系:化学变化中包含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包含化学变化.4、物质的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宏观:判断下列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1、矿石粉碎。
2、年久的铜制品上出现了“铜绿”。
3、手电筒按下按钮发光。
4、将食盐滴入到自来水中。
5、铁片在空气中生锈。
6、将石灰石碾成粉末。
7、碱式碳酸铜(铜绿)受热分解。
8、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9、用石灰水刷墙,墙渐渐变白。
10、将铁块煅烧打成一把刀。
11、植物的光合作用。
12、自行车轮胎受热爆炸。
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挥发性、导电性等.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1.熔点和沸点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2.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四、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e7d1ffc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e.png)
字眼。如木炭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于水。
物 理 性 质
常 见 的
熔点 沸点 密度
固体熔化时的温度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气压有关) 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探究新知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探究实验 5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1)观看实验视频,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颜色 和状态。
(2)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课堂检测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下列语句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 学变化的是( C )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④伐菥烧炭南山中 ⑤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⑥白玉为床金作马 A.①②④ B.①②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④
人教版 九年级 化学 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导入新知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世间的万物总是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比如雪 融化、放烟花、蜡烛燃烧等。这些变化又可分为物 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如何区分它们呢?
雪景
烟花
蜡烛燃烧
导入新知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轻轨电车
轻轨电车是近年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无污染的新兴 交通工具。当轻轨电车开动时,轻轨电车与架空电线 的接触点由于高速摩擦会产生 高温。接触点常用的原料是石 墨,请你推测石墨具有哪些性 质?这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 是化学性质呢?
【想一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探究新知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概念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 的变化
本质区别 (判断依据)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https://img.taocdn.com/s3/m/2b05441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9.png)
区分依据
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联系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变式训练一
01
C.融雪剂NaCl使冰雪融化 D.风筝会开幕式燃放烟花
0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光泽、味道、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变式训练三 1、(2009·东营)某种元素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可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的有( ) A.ZnO+H2SO4=ZnSO4+H2O B.Fe2O3+3CO====2Fe+3CO2 C.Na2CO3+2HCl=2NaCl+H2O+CO2↑ D.CaCO3 高温 CaO+CO2↑ 2、(2008·长沙)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A、Zn + H2SO4== ZnSO4+H2↑ B、CaCO3高温CO2↑ + CaO C、CH4 + 2O2点燃CO2 + 2H2O D、S+O2点燃SO2
【答案】A
【规律小结】判断反应的基本类型,主要依据时各类反应的定义: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变多”,置换反应:“一换一”,复分解反应:“两两互换成分”。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2NH4ClO4===(△)N2↑+Cl2↑+4H2O↑+2O2↑,可知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有四种,所以属于分解反应。
物理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4f3047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c.png)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它具有多种性质和能够发生多种变化。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所经历的变化过程。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它们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根据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描述物质外部特征和行为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相对密度、熔点、沸点等。
这些性质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只是表明它们在外观和状态上的差异。
以水为例,它的物理性质包括无色、无味、透明等。
通过改变温度,水的物态可发生变化,如冰、液态水以及水蒸气。
这些不同状态的水均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只是在物理状态上发生了改变。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描述物质内部组成和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它们与其他物质如何相互作用和变化。
举个例子,当纯铁暴露在空气中时,会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
这是由于铁的化学性质使其具有与氧气反应的趋势,导致铁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转变过程。
根据变化类型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经历变化后,其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没有发生改变的过程。
这种变化通常与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
例如,当我们将固体冰加热时,它会逐渐熔化成液态水,但冰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并没有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其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的过程。
这种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例如,当木材燃烧时,木材分子与氧气分子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释放出大量热能。
这是一种化学变化,木材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物质。
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行为。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对外界条件的响应,如温度、压力、环境等。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它们在变化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物质的变化是由其性质所引发的。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bb41275caaedd3383c4d34f.png)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归纳提升] 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根据物质的用途,可以推测其 性质,并区别这些用途应用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 质。
[课堂速记]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例 2 [2014·聊城]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 是( D ) A.颜色 B.密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
[解析] 颜色、密度、溶解性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 来,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 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
通常状况下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色、无味的气体
[课堂速记]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应用示例] 例1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D ) A.稳定性 B.可燃性 C.还原性 D.溶解性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探究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情景展示]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问题探究] 在上图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思考交流]
化 学
新课标(RJ)·九年级上册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问 题 导 学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新 知 预 习
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 化学变化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 湿的空气中易生锈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物理性质也会随着变化。例如液体的 沸点会随着大气压强 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大气稀薄的地方,沸点 就会__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 降低
知识点❷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 A.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冷冻剂 B.硫酸能和碱反应,用于处理碱性废液 C.氧气支持燃烧,可以用于气焊 D.生石灰能和水反应,用作干燥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过程
一、复习预习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现象各自的本质是什么,这节课主要一下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知识讲解
考点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实验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2 [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观察胆矾发生的变化。
研磨后
【思考】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的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2.化学变化实验3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得到硫酸铜溶液。
再向两支试管里加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实验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思考】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
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
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1)化学变化的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
吸热、放热、发光等。
【思考】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讨论:(1)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的变化就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分析:不一定。
如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氧气气态时无色,但当温度降到-18℃时3,变为蓝色液体;水的沸腾有气泡产生,泥水静置分层产生沉淀均属于物理变化;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分析:不一定。
如自行车、锅炉的爆炸时由于外壁无法承受内部的压力而产生的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2:物质的性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①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②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③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
性质。
2.物理性质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
做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1)熔点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沸点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
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
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
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考点3:判断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等词,一般指物质的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一般指物质的变化。
三、例题精析
【例题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A、有发光现象
B、有颜色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
D、有发热现象
【例题2】在化学变化中()
A、分子、原子都不变
B、分子变、原子不变
C、分子不变、原子变
D、分子、原子都改变【例题3】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
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
B、医用酒精杀菌消毒
C、海水”制碱
D、食醋除去热水瓶内的水垢
【例题】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自制过滤器过滤液体
2、下列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A、液氧是淡监色的
C、浑浊的石灰水过滤后变为澄清溶液
D、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
B、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受热变成白色粉末
D、水在4℃时密度最大
【巩固】
1、下列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A、氢气、天然气都是可燃气体
C、水在通电时产生氢气和氧气
2、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D、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变为水和二氧化碳B、木炭具有可燃性
A、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文字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氮气在-196℃变成液氮
【拔高】
1、下列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A、白磷放在热水中熔化
B、氨水能使酚欧溶液变红
C、咀嚼米饭后变得有甜味
D、胆矾是蓝色固体
2、下列现象由物理变化而引起的是()
A、白磷露置于空气中时会冒白烟
B、澄清石灰水敞口置于空气中变浑浊了
C、浓盐酸敞口置于空气中产生白雾
D、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
课程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课后作业
【基础】
1、下列诗句中,只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2、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A、无新物质生产
B、有新物质生成
C、发光
D、放热
【巩固】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电灯通电后发亮
B、从海水中得到食盐
C、食物腐败
D、电热棒工作时发热
【拔高】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木柴劈成块
B、残雪化成水
C、糯米酿成酒
D、西瓜榨成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