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孔乙己》对比手法的运用
结合语文教材谈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结合语文教材谈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我们阅读鲁迅先生的《药》《祝福》《故乡》《一件小事》等作品时,就会发现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善于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来透视人物的灵魂,表达深邃的思想。
这种手法在小说《孔乙己》中的运用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浑然天成又全无斧凿痕迹,且对比形式多样,无处不在,今人击案叫绝。
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一问世,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穷酸和迂腐的代名词,孔乙己这个高度概括又高度鲜活的艺术形象,其典型性格,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人际关系中,才是有生命力的。
所以恩格斯曾经指出:现实主义文学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者能否塑造出成功的典型,取决于他的世界观,他对现实生活的熟悉和理解的程度,以及所掌握的艺术方法,艺术技巧等。
典型形象来自现实生活,又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带普遍性,起到深刻的社会认识和思想教育作用。
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形成,所谓典型环境是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环境。
孔乙己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咸亨酒店,他的有关故事也是由咸亨酒店中传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的,所以对咸亨酒店的描写,处处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投射其上的审美光泽,长衫客与短衣帮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富一贫,对比鲜明,用长衫和短衣加以区分,具体形象,为写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了伏笔,小说中详尽地叙述了“我”的职务——酒店里专管温酒的小伙计,实质上勾画的是社会风情,掌柜对长衫客奴颜巴结,唯恐照顾不周;对短衣帮搀假使杂,能欺就欺。
人心势利冷酷如此,孔乙己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出场,人物与现实生活环境即形成强烈反差,其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由此看来,《孔乙己》开篇对咸亨酒店和“我”的职业作不厌其烦的描写,是有深刻的用意的,咸亨酒店这个浓缩了的小社会,也就成了展现人物灵魂的独特的、个别的环境。
相反实则相成,即相反的东西有统一性,是符合辩证法的。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
——但这只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浅层次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两文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呢?一、范进在遭胡屠户训斥后,还诺诺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而孔乙己在酒客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着作“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的无力强辩?为何范进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卖鸡;孔乙己尽管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自卑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称什么“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甚高的傲气。
二、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忙来拜访。
为什么范进明知他无稽的攀附之词,还连称“却幸得老先生门下”?而孔乙己当人们问他“你当真识字么”,明明是戏弄之词,却“认真地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孔乙己浑身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而范进的心灵却熏染着世故圆滑的污浊之气。
三、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为何还把自己少得可怜的一点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范进在胡屠户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从此再也不会要他接济,为什么还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范进是世故虚伪,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中还留存些许善良的因子。
两篇作品除主要人物外,还以人与人的关系无情剖析了社会的病态。
范进家的众邻居,在他中举的消息传开后,送鸡送米送酒,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也有一个强烈的反差;孔乙己周围的酒客不过是把他作为一个笑料,何哉?从范进的众邻居和胡屠户的态度变化中,如果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整个社会热衷功名富贵、趋炎附势、庸俗市侩的世态人情,我们也就不难明白范进为什么三十多年醉心于科举考试,一朝侥幸中举竟至于发疯。
在比较阅读中欣赏《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文/唐晓燕《范进中举》是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节选部分,《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经典的短篇小说。
但凡涉猎过这两篇文章的人,都对范进中举之后“噫!好了!我中了!”的疯痴癫狂的形象以及孔乙己那“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的迂腐钝昧的形象记忆深刻。
尽管历来对这两篇文章的评价很多,甚至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但笔者还是想对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再进行一番比较与探究,再次重温大师的风采与佳作的艺术魅力。
一、都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地揭露《范进中举》是通过描写社会的冷暖炎凉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的。
范进中举前,连他的丈人都瞧不起范进一家,胡屠户动辄教训范进,在他眼里,范进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卑怯畏缩的“现世宝”,是自己的德行好才带挈范进中了相公;当范进向胡屠户借钱参加乡试时,他更是把范进骂得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但是在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称范进为“贤婿”,夸赞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再来看范进的邻居,出榜那日,范进家里已穷得揭不开锅,他的老娘“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但在范进中举后,邻居中有送鸡蛋的,有送白酒的,有送大米的,甚至还有送鸡的,范进前后境遇的巨变让人目不暇接,吴敬梓正是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态度的变化来揭露当时的世态炎凉的。
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缩影,在那里充满了愚昧与贪婪,欺诈与压迫,有钱人可以慢慢踱进酒店里要酒要菜坐喝,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短衣帮只能靠着柜台站着喝。
掌柜的是酒店的最高统治者,他精明贪婪,唯财是图,他嫌“我”“样子太傻,怕伺候不了长衫主顾”,就让我在外面做点事。
当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酒店,“已经不成样子了”,即使面对这样一个即将走向人生终点的末路人,掌柜心里唯一惦记的还是钱。
但是在咸亨酒店,最令人心痛的还是短衣帮,他们与孔乙己一样,都处在社会的最下层,政治上毫无地位,受着丁举人之流的压迫,经济上层层受剥削,连掌柜的都想着法子在他们的酒里偷偷羼水,但是由于他们愚昧麻木,他们已变相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特别是他们面对处在同一阶层的苦命人孔乙己,不仅不表示任何同情,反而以孔乙己的痛苦为最大乐事,在孔乙己喝完人生的最后一碗酒后,他们以“笑”来为孔乙己送葬,这是何等的悲哀啊!难怪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对比手法是鲁迅创作特色之一
对比手法是鲁迅创作特色之一摘要:入选初中教材的七篇鲁迅作品,无论散文、小说,还是议论文,都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并以此来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表达作者感情。
关键词:对比;鲁迅;初中鲁迅曾说过他自己好用反语,每遇辩论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好用反语是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一大特色,说反语成了鲁迅的创作特色之一,这是大家都承认了的,不需谁再去证明的。
在这里我所要证明的是鲁迅的另一创作特色——对比手法。
入选初中语文的鲁迅作品共七篇:回忆性散文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三篇:《孔乙己》《故乡》《社戏》;议论性杂文两篇:《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
这些作品有以记叙为主的,也有以议论为主或夹叙夹议的,但不管属于哪一类文章,这七篇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也就是都在文章中或多或少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再深入一步研究会发现,文中所用对比之处,往往是表现人物性格之所在,表现中心之所在,表现作者感情之所在。
还是让笔者以这七篇作品为对象来分析论证吧!先来看散文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第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章的标题看,两者比照的意味就很浓厚,事实上这篇文章有三处就运用了对比:第一处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在草木虫鸟中玩,乐趣无穷。
三味书屋是“全城最严厉的书塾,这里沉闷、枯燥乏味;第二处是书屋后那个小小园子和书屋的对比;第三处是先生入神的读书和儿童偷偷地搞小动作的对比。
对比是这篇文章突出的艺术特色,作者就是这样的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环境的对比描写,通过园中和屋里生活的对比描写,表现了对自然景物热爱和自由生活的向往,还表现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鲁迅也运用了对比手法,文中的“试卷风波”“电影事件”写的是日本“爱国青年”的精神表现,如:写匿名信、狂呼万岁等,这里用受军国主义影响,妄自尊大,思想狭隘有民族偏见的日本“爱国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宽广,没有民族偏见的优秀品质,通过这样的对比反衬,藤野先生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在当时背景下,日本能出现藤野先生这样一位老师,实在难能可贵,鲁迅在此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品质,实在是妙笔。
孔乙己原文及赏析
孔乙己原文及赏析如何鉴赏课文孔乙己?想学习的考生可以来看看,下面由小编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孔乙己原文及赏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
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
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科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姿态,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他“站着喝酒”已说明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
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那见缝插针地向“我”卖弄学识的沉醉神态,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的固守与痴迷。
但孔乙己却没有丁举人那样的幸运,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却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
而长期为应试科举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
而他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屡次碰壁,越是受到人们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撑与平衡。
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二、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找出具体语句,看看人们每次都是为什么而笑的。
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一处是第四段,一处是第六段,一处是第八段,一处是倒数第三段。
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
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在短衣帮众人的心目中也是“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被奚落和取笑。
他们意识不到在封建秩序中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处于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的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浅谈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的对比手法
浅谈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的对比手法对比手法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它可以把事物、事理说得更透彻、更鲜明、更全面,更能深刻地揭示问题的实质。
对比手法源远流长,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从古希腊《荷马史诗》到契诃夫的《变色龙》以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对比手法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在作品之中。
鲁迅先生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他运用的对比手法已融入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及其情感,别具匠心,方式多样,气势雄浑,开掘角度深,耐人寻味。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抓住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传神运用,就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不仅如此,鲁迅先生的革命热情,对人民热烈的爱,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说《孔乙己》一开始就对两种不同身份的顾客——“短衣帮”与“穿长衫的”进行描写。
他们的服饰不同,喝酒的方式不同: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坐”一“站”;一边是“要酒要菜”,一边是“用钱并不阔绰”。
这些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揭示了顾客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把封建社会最本质的特征展现在学生面前,也为孔乙己的出场设置了复杂的人际关系。
小说在刻画孔乙己的肖像、语言动作和神态时,通过对比来揭示他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命运。
作者对孔乙己前后的肖像做粗略的勾勒。
先前是:“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后来是:“脸上黑而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
鲁迅先生还抓住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不同处境中的特定动作以及神态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先前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接着就“排出九文大钱,满口的之乎者也”。
后来是:“温一碗酒,酒要好,从破衣袋了摸出四文大钱,声音极低”。
一系列前后的对比,表明孔乙己生活走向极端贫困,精神极端颓唐,既麻木不仁,自欺欺人,又迂腐不堪,可笑可怜。
在人物的对比中解读《孔乙己》
在人物的对比中解读《孔乙己》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以完整的结构、巧妙的情节安排、深刻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历来为人们称道不已。
文中多种对比艺术手法的运用,深刻描写了小说人物——孔乙己悲惨的一生,反映了“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揭示了封建制度下科举制度的罪恶和病态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
使读者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巧妙地运用了重重对比,来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使人物形象具体而鲜明,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麻木、无情、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
一、穿长衫的和短衣帮的对比阔绰的长衫主顾可以“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作者形容他们走路的样子用一个“踱”字,突出他们迈四方步,摆阔架子的姿态,“坐喝”之前又加上状语“慢慢地”,更表现出他们尽情享乐、悠然自得的神态,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自然而然显现出来。
做工的短衣帮则只能“傍午傍晚散了工”“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即使能买点下酒物,也不过是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之类罢了。
他们既无钱又无闲,他们需要的是解乏提神。
长衫和短衣、柜里和柜外、慢慢地坐着喝和站着热热喝了休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小的咸亨酒店成了等级森严封建社会的缩影。
二、掌柜对待孔乙己与其他顾客态度的对比作为咸亨酒店的掌柜,对待到酒店的顾客理应一视同仁,通过“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寥寥一句,把掌柜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已和其他人区分开来。
掌柜怕“我”样子太傻,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可见掌柜对长衫主顾是小心侍候、怕得罪他们的,对待其他顾客,“我”也不能丝毫懈怠,怕稍不周,得罪了那些喝酒的人,而对于“品行却比别人都好,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的孔乙己,却没有丝毫的尊重和善待,因为“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当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咸亨酒店时,掌柜没有关心孔乙己的艰难处境,念念不忘的仍然只是孔乙己欠他的十九个钱。
小说中的对比手法
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 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方式。
对比分哪两大类?
1、横向对比 2、纵向对比 A----B A-----a
(三)你知道这些对比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孔乙己》: 酒客们的笑与孔乙己的悲形成对比。
(用酒客们的笑衬托出孔乙己命运的悲惨,也揭露了一般群众 的冷漠、麻木。)
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 瑰丽特色,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横向对比:
通过对比,起到衬托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 特征或本质更为鲜明、突出,进而表现文章主旨。
(三)你知道这些对比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5、《范进中举》: 胡屠夫对中举前后的范进态度的变化对比等。 (胡屠夫的态度由“骂、啐”变为“夸、扯”,刻画了一个前倨 恭、嫌贫爱富的市侩形象,讽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二圆实的手; 健康可爱
脸色灰黄、手粗笨而且开裂; 仿佛石像一般
《我的叔叔于勒》
热切盼望(有钱的于勒)
惊慌、躲避(穷困的于 勒)
在作家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也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横向对比
埃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的对照
他们是两个被人互换的孤独儿,一个奇美,一个奇丑。仪貌美丑的强 烈对照,卓绝地衬托出了他们两个互相救援的动人情景,增强了艺术感染 力。
埃斯梅拉达和法比的对照
这是一对情人,一个忠贞不渝,至死呼唤情人的名字,一个放浪轻浮, 凶狠地要她:“见鬼去吧”!这种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的对照,展示了贫 苦少女忠于爱情的高尚情操,暴露了贵族公子极端利己的恶劣本性。
埃斯梅拉达与女修士的对照
她们是母女俩,相见却不相识。女儿流落街头卖艺,母亲洞穴凄惨度 日,母女俩的身世对照,反映了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种径向对照,表现了各个人物对爱斯梅哈尔达的不同感情和态度。
《孔乙己》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孔乙己》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冯景勇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1期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清末(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这是一篇五四运动前夕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小说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是作品的一大特色。
本文从两大方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对比主题一.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一)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孔乙己和丁举人同是读书人,孔乙己没有爬上统治阶级的行列,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穷困潦倒,思想麻木,行为迂腐,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丁举人是一个沿着科举阶梯爬上去的封建“卫道士”,他凶狠、毒辣、残忍、冷漠,把仅偷了他家一点东西而又写了“服辩”的孔乙己打折了腿;再者,从孔乙己和丁举人这两个人物名字上看,作者也是匠心独运的(既然是小说,人物名字往往是虚构的):“孔乙己”这三个字,从形状上看,都有“弯钩”,很像一个被打折了腿的人的形状,而丁举人的“丁”姓,很像一个举人老爷手中的“文明棍”,这就给读者以暗示:孔乙己的腿,说不定就是丁举人用他那根文明棍给打折的呢。
(二)“短衣帮”和“穿长衫的”的对比来咸亨酒店喝酒的,有两种人,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作品一开始就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一种是“短衣帮”,靠柜外站着喝,这些人都是做工的贫苦劳动者;另一种是“穿长衫的”,“踱进对面的房子里,慢慢坐喝”,这些人是悠闲阔绰的剥削者。
文中“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以及“买不起荤菜”与“吃荤菜”等进行对比,深刻揭示了酒客的贫富悬殊,阶级的对立,为孔乙己的出场做了铺垫。
二.同一人物不同方面之间的对比(一)孔乙己本人前后出场几个方面的对比(1)外貌、服饰对比孔乙己一出场,作品就有一段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清白脸色(表明他处于饥饿状态,饥一顿饱一顿,生活无着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昭示他常遭欺凌侮辱);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点明他年岁已高,已是风烛残年),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摭谈《孔乙己》中对比法的运用
摭谈《孔乙己》中对比法的运用作者:计建平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2年第12期《孔乙己》中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对比(一)咸亨酒店两类酒客贫富的对比在咸亨酒店,贫富悬殊非常明显。
短衣帮是做工的贫苦劳动者,他们要不起荤菜,“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阔绰的长衫主顾则是有钱人,养尊处优、悠闲自在,则“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短”与“长”,“外”与“里”,“站”与“坐”的对比,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而且为下文不伦不类的孔乙己这个“站着喝酒而且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出场作好了铺垫。
咸亨酒店的掌柜对长衫主顾“怕侍候不了”,对短衣帮喝的酒羼水,对店里的小伙计“一副凶脸孔”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形成了鲜明对比,把当时社会的欺贫媚富、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冷酷无情的人际关系作了深刻的解剖。
(二)咸亨酒店气氛的对比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病态社会的冷酷无情,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生气,教人活泼不得”。
人与人之间冷漠到了极点,这种压抑的气氛令人窒息。
可是孔乙己到店就不同了,文章两次用“(引得)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来描写,众人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这种笑是麻木的笑,笑声中折射出当时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
譬如接榫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含蓄地表明孔乙己不过是供人们取笑逗乐的工具。
又如“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前后异常鲜明的对比,反衬出这笑声的悲凉可怖,透视出欢笑背后的悲凉,既造成悬念,引发出下文,又预示了孔乙己的悲剧性结局,给全文笼罩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
二、人物描写的对比人物描写的对比有两个方面,一是孔乙己自身形象的对比。
(一)肖像的对比。
《孔乙己》语法修辞
《孔乙己》语法修辞1、“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差不多上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能够随时温酒。
”三个逗号一个冒号说明了句间关系的直截了当性,表意流畅,通达。
而开头一句还另有作用──对后文具有渗透作用和铺垫作用。
大柜台的“大”字,不仅写柜台宽,而且写高。
这与后文的描写相合。
“小孩吃完豆,仍旧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弯腰下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一看豆……”望,朝上看,“弯”,“直”写动态差不多上柜台高大所使然。
2、“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慢慢地坐喝”“靠柜外站着”喝,这是穷苦的劳动人民;另一种“穿长衫的”主顾,“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是悠闲阔绰的剥削阶级。
这一长一短,一里一外,一坐一站的鲜亮对比,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对立,贫富的悬殊。
3、“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独的人”“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的地位同短衣帮一样,差不多上穷苦人;而“穿长衫”又说明他同时又是不同于短衣帮的读书人;他明明是处于社会最低层,任人嘲笑,任人鞭打的悲伤的小人物,都硬要摆出与众不同的架势。
整天穿着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死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不放,梦寐以求的是沿着科举的路爬上去,像丁举人那样飞黄腾达;而现实却使他惨遭丁举人的损害,绝了一切生路,直到在人们的嘲笑中无声无息地离开人世间。
那个地点我们看到的是作者运用互相矛盾的词语构成警句,进而使矛盾达到内在的高度统一,从而使人物形象得到深刻的表现。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明白不明白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外号,叫做孔乙己。
”作者采纳的是“引用”的修辞手法。
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鲁迅说过,“创作难,确实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浑名也不易”。
那个地点“引用”描红纸上半明白不明白的话,给孔乙己起了个半明白不明白的外号,概括和凝聚孔乙己那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那个外号本身确实是生动形象而高度凝炼的语言。
于比较中多角度赏析孔乙己
于比较中多角度赏析《孔乙己》《孔乙己》写于1918年,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的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社会的事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文章主题深刻,不易把握,但运用比较阅读法就可以化难为易,一目了然了。
下面我们就来尝试一下:一、孔乙己前后动作对比尽显人物性格文中有这样两句话:“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9文大钱”;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4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作者前后两次写孔乙己往外拿钱的动作,分别用了“排”和“摸”这两个不同的动词,“排出9文大钱”,就是用手把钱一枚一枚的数着摆放在柜台上,这个动作是孔乙己故意“设计”出来的,目的可能有很多:面对别人的嘲笑,掩饰自己的不安;认真清点钱的数目,表示他对几文钱的珍惜;排给“短衣帮”看,来显示自己的阔绰和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总之,一个“排”字,充分展示了孔乙己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得意、炫耀的神情,揭示了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而对于“他从破衣袋里摸出4文大钱”中的“摸”,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为——这是发生在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之后的事,孔乙己本已是风烛残年,又断了腿,再加上穷困潦倒,一个“摸”字,就把他当时的困窘、沮丧、无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而且与前文的“排”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人物的前后境遇的不同,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展示得入木三分。
二、悲剧的内容和喜剧的氛围对比尽显事态炎凉小说十四次用到“笑”字,并纵贯全文始终,短衣帮在笑,掌柜的在笑,小伙计在笑,孩子们在笑,似乎给文章造成了一种“喜剧”氛围。
作者把它与主人公孔乙己的悲惨的一生胶合在一起,让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笑声中演尽丑剧,最后让他拖着断腿消失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无声地死去。
尤其短衣帮和孔乙己一样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都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但他们面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不是流下同情的泪水,而是和“长衫客”一样,拿不幸者的痛苦当笑料,在劳苦无聊的生活中,寻求那么一星一点的快乐,这不禁会使我们感叹当时民众的愚昧麻木和世态的炎凉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浅谈《孔已己》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浅谈《孔已己》中对比手法的应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历来脍炙人口,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封建末世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这是一篇五四运动前夕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小说中对比手法成功的运用,是作品的一大特色。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酒客地位的对比来咸亨酒店喝酒的,有两种人,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作品一开始就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一种是“短衣帮”,靠柜外站着喝,这些人都是做工的贫苦劳动者;另一种是“穿长衫的”,“踱进对面的房子里,慢慢坐喝”,这些人是悠闲阔绰的剥削者。
文中“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以及“买不起荤菜”与“吃荤菜”等进行对比,深刻揭示了酒客的贫富悬殊,阶级的对立,为孔乙己的出场做了铺垫。
(二)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孔乙己和丁举人同是读书人,孔乙己没有爬上统治阶级的行列,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穷困潦倒,思想麻木,行为迂腐,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丁举人是一个沿着科举阶梯爬上去的封建“卫道士”,他凶狠、毒辣、残忍、冷漠,把仅偷了他家一点东西而又写了“服辩”的孔乙己打折了腿;再者,从孔乙己和丁举人这两个人物名字上看,作者也是匠心独运的(既然是小说,人物名字往往是虚构的):“孔乙己”这三个字,从形状上看,都有“弯钩”,很像一个被打折了腿的人的形状,而丁举人的“丁”姓,很像一个举人老爷手中的“文明棍”,这就给读者以暗示:孔乙己的腿,说不定就是丁举人用他那根文明棍给打折的呢。
(三)孔乙己本人前后出场几个方面的对比(1)外貌、服饰对比孔乙己一出场,作品就有一段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清白脸色(表明他处于饥饿状态,饥一顿饱一顿,生活无着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昭示他常遭欺凌侮辱);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点明他年岁已高,已是风烛残年),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脏”,表明他好逸恶劳;“破”,表明他穷困潦倒,衣不蔽体。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孔乙己》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孔乙己》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孔乙己》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孔乙己》教案【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2.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认识孔乙自己这一人物形象,勾画孔乙己的形象。
(3)探寻造成孔乙己式悲剧的原因,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3.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重点】 1.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 3.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的艺术2.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3.部分句段含蓄艰深【教学方法】 1.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预习、朗读、分析、质疑、品味的教学方法,落实“精讲、善导、引思、激趣”的八字要求。
2.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使用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九枚硬币。
【学法指导】 1.通过质疑、讨论解决疑难,让学生体会精读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让学生的表演,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学生引入大语文的学习氛围中。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准备: 1.总体了解课文。
2.了解鲁迅生平、创作及背景情况。
3.通过查工具书了解一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途径:阅读、上网、工具书。
) 4.小说是怎样描写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课时(文学常识,阅读与整体概括认识)一、导入新课(先板书课题)。
1.可先提问学生,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主要指小说和散文、杂文)你读过的鲁迅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讲述: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
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故乡》和《孔乙己》的比较阅读
《故乡》和《孔乙己》的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把内容或者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加以对比、分析而进行的阅读。
比较阅读的作用在于通过比较,分析文本内容或者形式上的相同点或者相异点,这样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文本的特点,加深对文本更高层次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同类相比法(求同法),异类相比法(求异法)等。
下面笔者将着重对鲁迅的两篇短篇小说《故乡》和《孔乙己》采用同类相比的阅读方法进行对比阅读,来探求这两篇短篇小说的相同之处,从而加深对鲁迅作品的深刻认识。
《故乡》这篇短篇小说写于1921年1月。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封建制度摧残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小说通过闰土悲凉生活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从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的残害,表达了作者希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孔乙己》写于1918年的冬天。
鲁迅在这篇短篇小说中塑造了一个身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形象。
作者通过描写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这两篇小说所写年代不相同,反映的主题思想也不相同,但是作者在这两篇小说中所运用的表述方式和人物描写手法有惊人的相同之处。
(一)运用了相同的“作者视点”叙述方式视点是作者写作切入的角度。
作者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视点以便于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从而便于读者对小说故事的阅读和理解。
当作者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情绪投射到作品中,以自己的态度观点情感去支配故事人物,去支配着读者的理解时,他采用的就是“作者视点”的方式。
当然,“作者视点”并不等同于“第一人称小说”,但是在鲁迅的作品中的“我”却非常接近“作者视点”。
《故乡》和《孔乙己》这两篇小说都采用了“作者视点”的叙述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两篇小说中的“我”就十分接近“作者视点”。
因为两篇小说都是以“我”之眼写出了另一个人的悲剧。
《孔乙己》的对比手法
浅议《孔乙己》的对比手法【摘要】《孔乙己》是初中教材中一篇经久不衰的课文,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来自于文中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全方位,多角度的交叉对比,是小说艺术技巧的亮点所在,本文力图就文中对比手法的妙处略作分析。
【关键词】对比手法;艺术技巧;妙处《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警世之作,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在艺术构思上巧妙的运用对比手法,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现就文中对比手法的妙处略作分析:1 身份的对比小说一开始就对两种不同身份的顾客——“穿长衫的”与“短衣帮”进行对比描写:阔绰的长衫主顾“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做工的短衣帮则“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作者形容长衫客走路的样子用了一个“踱”字,突出了他们迈四方步、摆阔架子的姿态,活现了有钱有闲阶级的人们那种懒散、阔绰、傲慢而悠然自得的神态。
“坐喝”之前又加上个状语“慢慢地”,更表现出他们尽情享乐、悠闲自得的神态。
短衣帮则完全不同,他们既无钱又无闲,他们需要的是解乏提神,“热热的喝了休息”,这既是写动作的方式,又是写动作的目的。
这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坐”一“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含蓄地揭示了顾客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也为孔乙己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尴尬身份设置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既不能“踱”进长衫主顾群里,也“站”不到短衣帮的队列中。
2 人际关系的对比小说在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游离于所有人群,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是人们饭饱酒足后的笑料,不仅“掌柜的”和“穿长衫的”可以取笑他,与孔乙己同是被剥削受压迫的“短衣帮”也取笑他,连“我”这个地位极端低下的“小伙计”也可以参与逗笑、取乐。
他给人带来快乐但又没有人真的在意这份快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关于孔乙己的毕业论文
浅析《孔乙己》写作手法《孔乙己》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四号上,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
孔乙己苦读半生、热衷科举,沉醉读书幻境。
他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说起话“满口之乎者也”,时刻表明自己是读书人,甚至被别人戏弄,还自命不凡、孤芳自赏。
孔乙己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
他是酒店中“唯一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人”,尽管“长衫又破又脏,好像十多年未洗过”,他把这作为区别短衣帮的标志。
甚至,遭人讥嘲,还不屑置辩。
这些描写揭示了孔乙己不仅深陷贫困,而且整个灵魂已被戕害,但在精神上自认高人一等。
孔乙己还心智不悟,麻木、不觉醒。
他被封建科举制度扼杀心智,遭到了丁举人等封建统治势力的凶残压迫,使他走上偷书之路,遭到别人殴打,被丁举人致残,但他始终不知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
在孔乙己身上有许多的不足,但他保存着善良诚实的一面。
如教人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不拖欠酒钱等。
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作简要分析一、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的运用很普遍,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具体生动,绘声绘色地再现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一)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神情、姿态等特征的描写。
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
1、外形描写孔乙己一上场,就让人忍俊不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下层劳动人民的“短衣帮”们喝酒只能靠柜外“站着”,穿长衫的上层地主阶级喝酒则是“踱进隔壁的房子里”“坐喝”。
而孔乙己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且是“唯一”的人,这说明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与他们都有一定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孔乙己》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郭起瑄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30期
摘要:《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名篇,该篇小说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了孔乙己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社会批判主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在细读小说的基础上,从今与昔、自我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等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孔乙己》的对比艺术手法,探讨鲁迅《孔乙己》对比手法的社会批判意义,希望进行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孔乙己》;对比手法;社会批判
对比是两方相比较,通过比较意在贬低其中一方,褒扬另一方,能把美好与败坏、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等对立状态揭示出来,进而展示出作者的倾向,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从而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迂腐、清高、麻木而又善良的旧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努力的拨开国民人性的外衣,毫不留情地解剖国民灵魂的病痛,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
一、“今”与“昔”的对比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刚出场之时,还是一个能够自谋生路的人,身材很高大的人,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显示出了孔乙己的穷困潦倒,但毕竟还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
孔乙己不愿意放弃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根本舍不得脱掉那穿了十多年没有补洗的又脏又破的长衫。
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以读书人自居,并且感到一种心理满足感。
当别人拿他的伤疤取笑时,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可见孔乙己有一种身份的骄傲感,能在短衣帮人群前炫耀自己的阔绰与得意。
可在最后露面时,只能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表明孔乙己境况一天比一天遭的悲惨情形。
在被丁举人打断腿之后,“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
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这时他已经苟延残喘的煎熬活命了,长衫被破夹袄取代了。
鲁迅通过对孔乙己前后判若两人的对比描写,为读者展现了孔乙己今昔生活境况,深刻揭示孔乙己精神上倍受打击,经济上潦倒穷困,肉体受摧残的悲惨命运,形象地展示了孔乙己悲苦的人生之路。
二、“自我”与“他人”的对比
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与他人似乎始终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之中,如咸亨酒店掌柜与顾客一样都对孔乙己极尽挖苦之能事,态度十分恶劣。
作为酒店的掌柜,本应对所有顾客都一视同仁,不应存在偏见的,但实际上却区别对待顾客。
如掌柜怕“我”不能伺候好穿长衫的顾客,由此可见掌柜是以小心的态度伺候长衫顾客的,无论这样的人如何为难也不敢丝毫怠慢,生怕照
顾不周,但对“品行比别人都好,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对孔乙己则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善待与尊重,这是因为掌柜唯利是图,看中的只是有没有酒钱,根本不管顾客是什么品格的人,也跟本不关心他们的生死福祸。
就连酒店的伙计也一样充满了冷酷、麻木的态度对待孔乙己。
在教写字的过程中,12岁的伙计认为孔乙己是一个讨饭的人,根本不配考自己。
孔乙己的恳切之情与伙计的不屑一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来身处社会对底层的酒店伙计都能够轻视嘲讽孔乙己,可想而身份地位的低微。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孔乙己“自我”与“他人”的对比,突出了他人的冷漠与残酷,通过对比展现了世态炎凉、麻木残忍的社会状况。
三、“个体”与“集体”的对比
在咸亨酒店里,喝酒的人是划分为两个等级群体的,一类是靠柜外站着、做苦工的“短衣帮”,另一类是踱进酒店,能够慢慢的坐着喝酒的“长衫帮”,等级秩序何等分明。
孔乙己是独特的个体,他是站着喝酒的,也就是应该划分为“短衣帮”的人,但却是穿着长衫的“文化人”,好像孔乙己又是“长衫”一派的,这说明孔乙己身在“短衣帮”与“穿长衫”两个集体之外,这也从一定程度揭示出他悲剧性的结局。
孔乙己觉得自己是读书人,是深受孔孟之道影响的文化人,应该穿长衫,同时也应该高人一等,但他身份却得不到大众的认同。
在尴尬的处境中,孔乙己既无法“踱”进那些穿长衫的人群之中,也不能进入到短衣帮的队伍中,成了一个真正的异类。
孔乙己没有获得任何同情,只是为那两个“集体”无聊、乏味生活带来一些笑料的。
如孔乙己一到咸亨酒店,所有喝酒的人都会看着他发出一阵阵笑声,这是因为他没有按照看客们的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没有融入确定的群体之中。
所以,孔乙己始终处于被遗弃的状态。
在个人与集体的巨大差距中,孔乙己最后只能充满悲剧性的离开人世,虽然他从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十恶不赦的事情,也无法逃脱群体冷酷、麻木的对待。
小说通过个体与集体生存状态的对比,展现那个时代吃人的社会本质。
小说《孔乙己》通过对比手法,对孔乙己进行深入的思考,将病态的社会展现呈现在人们面前,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目的。
高超的对比艺术使《孔乙己》成为了鲁迅先生现代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同时也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的永恒意义。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胡益民.谈《孔乙己》的对比艺术[J].中学课程辅导,2015(15).
[3]顾建荣.《孔乙己》中的那些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3).。